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語文教育也應“得意忘象”(1) 摘 要:“得意忘象”是文藝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是魏晉時的王弼在闡釋周易的意象理論時提出來的。它強調在審美的至高境界中忘掉傳達藝術形象的物質媒介,忘掉藝術的形式與內容的界限,完全陶醉于藝術形象所描繪的整體意境當中。 這一美學理論認為,“言象意”是一個系列,前者均是后者的工具,后者又是前者的目的,目的是最重要的,工具為目的而存在。 就語文教學而言,正所謂“教是為了不需要教”(葉圣陶
2、先生語),“教”是工具、手段,“不教”才是目的。當我們的教學工作真正達到了“不教”之“意”時,“教”就成為可忘之“象”。筆者認為“忘”并不是徹底地丟棄,而是通過我們的思維活動,把“象”與“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二者水乳交融、和諧統一,只要我們能夠會“意”,自然也就無須再去強調“象”了。 具體到語文基礎知識教育、能力教育、思想教育中來看,“得意忘象”理論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以往我們的語文教育過分強調字詞教學,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對課文中深厚的文化底蘊沒能深入挖掘,從而使語文課變得枯燥乏味,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也僅局
3、限于讀和寫,忽視了聽、說及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另外,思想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我們一談到這類話題,學生就表現出什么都知道的神情,甚至覺得反感。我們的學生真的不需要進行思想教育了嗎?還是我們教師的方法不對頭?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探討?!暗靡馔蟆崩碚撛谡Z文學科中的應用將有助于我們較好地貫徹語文教學原則,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言象意得意忘象語文教育教學 導 言 當今社會正日新月異地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怎樣才
4、能培養出綜合素質過硬的學生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另外,隨著語文教學改革步伐的加快,語文課程標準不斷推陳出新,不僅強調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而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要求教師盡快實現角色轉換,放下“知識權威”的架子,與學生平等對話,共同交流,相互促進。面對種種改革創新,教師的壓力越來越大,怎樣使自己適應新的教學思想,做到“與時俱進”?這無疑也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語文教學模式的研究正是出于對新時期、新問題的探討,這些教學模式的創立者們可謂“敢為天下先”,他們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構想,對我國語文教學改革做出了積極貢獻。懷著對這些前
5、輩的創新精神的景仰,筆者對當前教學改革中出現的問題也作了一定的思考,希望對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本文旨在探討將“得意忘象”這一美學理論引入語文教學中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分別從四個方面來論述這一問題:首先是對“得意忘象”理論的概說,其次是語文基礎知識教育中對“得意忘象”的運用,第三是學生能力培養過程中對“得意忘象”的運用,第四是從思想教育的角度來談“得意忘象”的運用。 以下便是筆者按上述思路進行的探討。 一、理論來源及界說
6、60;在易傳中有這樣一段話: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比粍t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這段話一方面說“言不盡意”,另一方面又強調“立象以盡意”,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分別引出了莊子的“得意忘言”說與王弼的“得意忘象”說。 莊子?天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
7、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痹唬骸叭粍t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且看輪扁怎么回答: 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輪扁以自己斫輪的經驗來說明“得之于手而應于
8、心”的技巧是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而要靠個人的心領神會。固然我們不能說所有用語言記載下來的東西都是糟粕,但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確會遇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況。有些技巧是用語言記錄不下來的,就算是已經記錄下來的技巧,我們也要在自己的實踐過程中摸索和掌握。這不正如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嗎?方法是靈活多變的,它需要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不斷摸索,結合自身情況,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統一“規劃”。 莊子并不是完全否定“言”的載“意”功能,而是為了強調言與意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他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
9、意而忘言。”1 以莊子的“得意忘言”說為基礎,王弼提出了“得意忘象”說,他在闡釋周易的意象理論時說: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尋言”是為了“觀象”,“尋象”又是為了“觀意”,言與象都只是在“觀意”過程中所運用的工具和手段,當達到“得意”的目的之后,就不必拘泥于言和象了。
10、160; 其實,在追求得“意”的過程中,言、象、意三者已逐漸融合一處。就拿鄭板橋畫竹來說,我們可以把“眼中之竹”看作“象”,把“胸中之竹”看作“意”,把“手中之竹”看作“言”?!靶刂兄瘛憋@然已經不是客觀實在的竹的直接反映,而是融合了“眼中之竹”和創作者的情感的藝術創造,我們可以視之為對“眼中之竹”的“反應”。只不過在“胸中之竹”里強調的重點已不是其中的“眼中之竹”,因為它們已經渾然一體了。再者,“手中之竹”只是把“胸中之竹”見諸紙端的工具,我們不是要欣賞創作者對“眼中之竹”的簡單“反映”,而是要通過其“手中之竹”來涵泳創作者對“眼中之竹”的“反應”。于是,我們可以“忘”掉單一的“眼
11、中之竹”,而通過創作者的“手中之竹”去品味其“胸中之竹”。中國古代的藝術欣賞論認為:藝術欣賞的極致是讀者設身處地去體驗作者的感受,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2作品本身的言語體系是我們得以“逆志”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該體系傳達出來的作者之“志”,我們欣賞作品的目的正在于斯。 正是由于言、象、意的和諧統一,才會出現言不盡意、象存意中的情況。這么一來,“得意忘象”也就好理解了。“忘”并不是徹底丟棄不顧,達到目的就把工具丟開,那豈不是過河拆橋?正如上文所說,“忘”是因為“象”與“意”已經水乳交融,我們得到“意”,其中就包含著“象”,所以沒有必要在得“
12、意”之后再去過多地與“象”糾纏,而要集中精力去領會那博大精深的“意”。換句話說,在我們所達到的目的中,已經包含了我們為了達到目的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在工具與目的之間,我們應看重目的,畢竟它是高層次的、囊括了工具和手段的統一整體。反過來,如果我們一味強調工具和手段,就會把握不住整體,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二、基礎知識教育中的“得意忘象” 新中國成立以來,語文學科的定性經歷了一個“工具基礎工具交際工具”的認識過程。 當語文學科被界定為“語言課”時,語文教學成了“
13、字詞教學”,教師把優美的選文分解成了枯燥乏味的字詞堆砌,學生無法體會出課文中蘊涵著的整體美感,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一落千丈。固然字詞是構成一篇文章的基礎,但是,字詞只是一個載體,富有生命力的還是在此基礎上充實進去的思想。 打個比方,我們在講授莊子的逍遙游時,如若只是疏通一下字詞,對莊子在此篇文章中體現出來的哲理不加分析的話,學生上完這一課之后所獲取的僅僅只是一堆散架的“骨頭”。到最后,莊子那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學只會讓學生感到是一頭霧水。 我們閱讀一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了解這篇文章字里行間所體現出來的
14、思想,而作為傳達思想的載體,字詞只是表面層次。我們疏通了字詞并不一定能領悟到其背后隱藏著的深層含義,但我們可以通過對文章思想的整體把握來反觀字詞?!白衷~教學”把對字詞的講解作為終極目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忽視了對文章整體思想的把握。從而使我們的語文課變得枯燥乏味,造成了人文底蘊的大量流失。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把語文知識講得細之又細,把“八大塊”教學奉為圭臬,加之考試又以基礎知識的考核為重點,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就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掌握語文知識,從而在審美能力上形成了“瓶頸”。須知,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掌握知識,而是要習得語言能力。 在以素質教育
15、為宗旨的現代教育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顯得日益重要。語文是極富趣味性和情感性的學科,能夠被選入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后“篩”出來的,無不閃耀著思想的光輝。如果我們只是停留在字詞層面上,這些頗具審美價值的文章會因此而黯然失色。就好比欣賞一幅山水畫,我們評價其優劣的主要根據不在表面上的線條,而在于畫卷中是否有深層次的意境,“有境界則自成高格”3。 我們在講授語文課時,要得文章之“意”,當然離不開“言”和“象”,但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目標在“意”,借助“言”和“象”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意”,而不是停留在“言”和“象”的層次上。“字詞誠可貴,意境
16、價更高。” 當語文學科被定位為“基礎工具”時,更注重的是語文學科對其他學科的基礎作用。這就容易使學生誤認為語文學科不重要,只要“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偏科思想,對語文課的學習形成一道心理屏障。 “基礎工具”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讀和寫兩個方面,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也就忽視了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英國應用語言學家皮特?科德認為,語文教學關心的是不僅要教會他(學生)4能說出語法正確的一串話語,而且也要教會他能有效地使用語言與人交際,并且起某種社會作用。語言學習的根本目
17、的在于交際,而在交際過程中,聽、說能力的高低是決定交際活動成敗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們一貫的教育重心都放在讀和寫上,使得學生迷失了語言學習的方向,這大概也是中國學生在學英語時出現“聾子英語”和“啞巴英語”的原因之所在吧。 從表面上看,把語文學科定性為“基礎工具”似乎也是“得意忘象”的表現。其“意”即目的在于對后繼學習的基礎作用,其“象”即工具則是語文學科的學習。然而,如上文所述,聽、說、讀、寫這四大要素在語言學習中是缺一不可的,只有把這四個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學習,才有可能談得上得“意”,“意”猶未得,怎可忘“象”?
18、; 二十一世紀來臨之際,教育界對語文學科的定性有了長足的進步,語文學科被界定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界定一語道破了語言學習的真正目的,把交際提到重要位置,強調對語文知識的具體運用,擯棄“讀死書,死讀書”的學習方法。通過基礎知識的教育,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一種潛在的能力,使學生以后在遇到問題時能夠舉一反三,這樣,他們的思維才不會被局限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 我們在給學生講授基礎知識的時候,要指導學生學會靈活運用這些知識,而不是靠死記硬背來記住這些知識點。我們“意”在交際,而非知識點的簡單堆砌。當我
19、們能把基礎知識自然地運用到交際活動中時,我們會感到對這些基礎知識掌握得更牢靠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語文基礎知識教育中,我們要始終以交際為主導方向,引導學生在交際過程中掌握基礎知識,重視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 三、能力培養中的“得意忘象” 語文能力由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構成,而這些語言能力的培養與個人的思維品質密切相關,所以,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應遵循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相結合的原則。 正如外國的一
20、句諺語所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掌握的,而是需要日積月累。因此,我們應該首先培養學生積累素材的能力。 要從日常生活中獲取各種素材,這要求學生具備細致的觀察能力。我們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厚積薄發的道理,激勵學生長期堅持積累各種生活素材。積累的素材是“死”的,只有拿來用才能“起死回生”。所以,教會學生善于運用自己的知識積累是更為重要的一步。在積累素材的過程中,聽和讀是主要訓練的兩種能力,到了運用階段,說和寫又居于主要地位??偟膩砜?,聽和讀處于基礎性地位,是我們能夠運用知識進行實踐的前提條件;說和寫是在聽與讀的基礎上
21、進行的實踐活動,是我們進行交際的直接形式,是我們應當著重培養的能力。當然,聽、說、讀、寫四種能力陳陳相因,我們不可偏廢對其中任何一種能力的培養。葉圣陶先生曾對這一問題有所論述,他說:“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并重,練習作文,誦習課文,因為讀寫之事,而茍忽于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 聽、說兩種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組織小組討論,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和思考積極性。讀的能力培養可以分為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課內安排學生朗讀或默讀課文,一些“文質彬
22、彬”5的優秀作品還可以讓學生背誦,指導他們進行涵泳體味,課外則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通過課內外閱讀的配合,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寫是調動各種積累的過程,是厚積薄發的書面形式。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素材,我們就要引導學生“以我手寫我口”,克服千篇一律的作文模式。 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為交際活動打下基礎的工具和手段,我們要指導學生在交際活動中靈活運用,使各種能力自然而然地在交際活動中表現出來,而不需要去刻意表現。得“意”的過程離不開“象”的積累,在得“意”之后,“象”內化為一種本能的反應,而且變得更加靈活,不拘泥于一事一物。我們之所以要“忘”掉單一的
23、“象”,是因為我們要把單一的“象”通過自己的思考深加工為靈活多變的“意”中之“象”。 在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思維能力是貫串始終的重要條件。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只有讓學生學會自己獨立地思考問題,才有可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給學生解決某一問題的具體步驟,不如教給學生遇到困難時的思考方法,因為具體的問題需要具體地分析,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我們可以教會學生解決某些問題,但如果讓學生產生依賴性的話,他們在遇到其他問題時就束手無策了。只有授之以“漁”,才能達到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也才能教會學生活學活用。正如葉圣陶先
24、生所說:“教師之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乃為善教也。”張志公先生也曾指出:“高明的教師從來不把現成的東西灌輸給學生,而是設法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參與認知活動。他們(教師)6的講解總是既有啟發又留有余地。”7 不同的問題,其解決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就算是同一問題也可能有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法。我們不應該讓學生僅僅局限于一種思維模式之中,而要教導學生以“意”為中心,從不同的角度運用發散性思維進行思考,避免為具體的“象”所局限。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向我們敲響了警鐘。達琳?葉格是美國中西部城市辛辛那提市郊一所小學的美術教師,
25、1994年11月,她作為交換教師到昆明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學術交流。此間,她出了一個“節日的快樂”的命題,結果,很多孩子都畫了圣誕樹。起初,這位美國教師以為是中國孩子為了對她表示友好而畫了圣誕樹。但是,當她順著孩子們目光看去時,發現教室里貼著一幅圣誕樹的圖畫,孩子們的作品便是對這幅畫的臨摹。之后,達琳?葉格把那幅圣誕樹給覆蓋起來,又讓孩子們以“節日的快樂”為題作畫,結果,孩子們抓耳撓腮,不知從何入手。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學生成了復印機,只會機械重復,而缺乏創造性思維。正所謂“觀念新,萬事興”,我們的思維只有不落窠臼,才會有所創新。在強調創新思維的現代社會,思維能力的培養任重而道遠。
26、0;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能力的培養應注重“得意忘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教會學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大包大攬地列出具體方法。只有教會學生靈活掌握各種能力,才不至于讓他們在面臨新問題時手足無措。還是那句老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160; 四、思想教育中的“得意忘象” 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他為人處世的出發點。如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每一位教師都應當思考的問題。 自從我國實行“計劃生育
27、”以來,獨生子女的比例越來越高,隨之而來的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溺愛。筆者的父親曾打過這樣一個比方:現在的父母就好比進山打獵的獵人,由于所用的火藥槍在發射一槍之后要用較長的時間才能重新塞好彈藥,所以在遇到兇猛的野獸時必須一招制敵,否則就性命難保了。獨生子女就如同那只能一彈中的的彈藥,一旦“獵人”不加控制,放任自流,那么后果是不堪設想的。雖然這個故事是說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重要性,但又何嘗不是對我們教師的要求? 以往我們語文教材中的一些英雄故事本來是極富感染力的,但為什么學生會不以為然呢?據筆者了解,大部分學生認為那些是過去發生的事,沒有現實意義。的確,這些英雄事跡是過去的事,但英雄們的精神卻是永垂不朽的!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萬萬先輩們用生命換來的,我們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多維度評估工作效果與效率計劃
- 與作者合作合同標準文本
- 農場定制招商加盟合同標準文本
- 書加工合同樣本
- 農行按揭合同標準文本
- 上海品質營銷咨詢合同樣本
- 代購夫妻詐騙合同標準文本
- 代運營傭金合同標準文本
- 企業業務提成合同標準文本
- 2025青島勞動合同范文
- 國際海事組織標準航海通信用語中英文對照
- 浙江省杭州市九年級下學期語文4月學情診斷模擬試卷
- 財務管理案例分析(雀巢并購徐福記)
- 材料非線性有限元講義
- 藥物開發時的晶型研究詳解演示文稿
- 幼兒園課件:《不動手打人》
- 拜耳零售終端工作流程
- 2022年高考真題-英語(新高考II卷)
- GB/T 5781-2016六角頭螺栓全螺紋C級
- GB/T 4857.9-2008包裝運輸包裝件基本試驗第9部分:噴淋試驗方法
- GB/T 19520.17-2010電子設備機械結構482.6 mm(19 in)系列機械結構尺寸 第3-105部分:1U高度機箱的尺寸和設計要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