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長寧區2019屆高三一模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1頁
上海市長寧區2019屆高三一模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2頁
上海市長寧區2019屆高三一模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3頁
上海市長寧區2019屆高三一模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4頁
上海市長寧區2019屆高三一模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9屆高三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一模)語文試卷一 積累應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1)_,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勸學)(2)遙岑遠目,獻愁供恨,_。( 辛棄疾_登建康賞心亭)(3)杜甫月夜中,“_,_”兩句描繪出了作者想象中妻子獨自望月懷人時的狀態?!敬鸢浮?(1). 吾嘗跂而望矣 (2). 玉簪螺髻 (3). 水龍吟 (4). 香霧云鬟濕 (5). 清輝玉臂寒按要求選擇。(5分)2.下列選項中,名句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 劉經理想提拔剛來半年的小李,副經理發來短信:“試玉要燒三日滿,辯材須待七年期。”B. 王老師在和同事意見相左時,總能小心地避開爭議,團結同事,可謂“君子和

2、而不同”。C. 陳教授做研究有時會參閱一些跨界的學術資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D. 老莊方正持重,可單位里仍然時有閑言碎語傳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樹欲靜而風不息!”【答案】B3.將下列編號的語句依次填入語段空白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 )。在技術倫理觀層面,“以道御術”的觀念始終統轄著技術活動的職業倫理意識、生態倫理意識和社會倫理意識,_,_,_,_。中國古代詩意技術得以暢通無阻地順利前行并在更高的層面上追求一種審美的精神境界在倫理道德全方位的規范和約束之下始終沒有偏離“善”的軌跡A. B. C. D. 【答案】D二 閱讀70分(一)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人為什么要講道德 李義

3、天世界哲學大會期間媒體發布的“中國民眾最關注的十大哲學問題”里,有這樣一條:人為什么要講道德?說來話長。我們生活在一個道德的世界里。我們總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區分為“好的”或“壞的”,總是借助“善”與“惡”的視角來評價和理解這個世界上發生的種種情形。道德的存在,幫助我們建立起較為穩定的人際關系、較為合理的倫理秩序,以及較為長遠的社會預期。這就是人類數千年甚至數萬年來的生活狀態。幾乎所有的倫理學家都曾直接或間接地回答過這個問題,幾乎每一位對生活有所經歷和思考的普通人也會給出自己的答案。然而,這個問題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當我們如此提問的時候,內心其實已經生出了另一個與之相關的問題:“人可不可以

4、不講道德?”提出后面這個問題并不會讓人感到愉快,但它卻必須得到嚴肅認真的對待。這不僅因為兩個問題其實“一體兩面”,更是因為它們共同向我們揭示了一個事實,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人們的反思和選擇的產物。人類并非天生完美,更談不上是一種始終向善的生物。資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糾纏,往往會影響我們,使我們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識和原則,也依然不能按照這些知識和原則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來行動。所以,我們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個道德的世界中。我們賴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們具體實施的道德活動,實質上,全是我們在“講道德”與“不講道德”的兩可之間經過權衡、反思而選擇了前者的后果。這恰恰

5、表明,人是具有能動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選擇的產物。相應的,“講道德”成為人這種生靈不僅顯著而且引以為豪的標志,也正是因為它構成了對人性本質的展示和呈現。為了表明“講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經過教育和勸說之后更愿意)選擇的生活方式,倫理學家給出了許多論證方案。其中一種典型方案是,將“講道德”與個體的完善、集體的興旺以及人類生活的繁榮聯系起來;通過描述和闡釋道德對人類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關鍵作用而證明“講道德”的必要性。這就是所謂的“崇高性論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會強調倫理美德與實踐智慧,為什么孔子和孟子會強調“仁義禮智”或“

6、心之四端”,為什么康德會把“可普遍的道德立法”列為理性行為者的自由本質,為什么宗教家往往設計一些經由道德實踐而獲得解救的修行之途。因為他們都試圖表明,在推動人類走向崇高、臻于卓越的過程中,道德發揮著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論證方案可用于說明“人為什么要講道德”。那就是“脆弱性論證”。與“崇高性論證”相比,后者的著眼之處不是個體的完善、集體的興旺或生活的繁榮,而是個人的生存、集體的維系或生活的延續。它的基本邏輯在于告誡人們,如果缺少道德,個體將無法繼續生存,集體將分崩離析,整個人類生活將退回到“叢林狀態”。原因在于,就其個體而言,人無論是在體力上還是在智力上都是極為有限和脆弱的。

7、恰恰是這種有限性與脆弱性,使人必須通過某種方式聯合起來,建立互相幫扶和約束的秩序,結成擁有一定規則的集體和社會,從而確保每位成員的安全與發展。所以,功利主義者會強調道德對于趨利避害的基本人性的遵循與束縛,啟蒙思想家會強調各種社會契約的設計及其合理性,而那些受進化論影響的學者則試圖證明,我們這種“講道德”的人類的存活與繁榮,只不過是因為我們在生存競爭中勝過了那些“不講道德”的物種或人種罷了。兩種論證并非決然分隔。在回答“人為什么要講道德”時,它們只是不同側重的回答方式。對于許多影響深遠的道德理論而言,其答案的內容往往兼而有之。在一個思想偏好日趨多元、文明互動日趨頻繁的現代世界里,我們需要更多的、

8、有價值的論證方案來回應這個問題,激發人們的思考,從而展現道德哲學的魅力。(有刪改)4. 第段中“一體兩面”在文中具體是指_。5. 第段是如何證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選擇的產物”的?請結合具體內容加以分析。6. 能依據文意做出的一項推斷是( )。A. 如果我們講道德,那么我們能建立起穩定的人際關系。B. “人為什么要講道德”是所有倫理學家都曾回答過的。C. 相關論證方案并非只有“崇高性論證”和“脆弱性論證”。D. 詮釋道德,受進化論影響的學者比功利主義者更加客觀。7. 下列不符合本文關于“崇高性論證”闡述的一項是( )。A. 能給行為影響所及的大多數人帶來最大利益的行為才是善的。B. 真

9、正的美德不可沒有實用的智慧,而實用的智慧也不可沒有美德。C.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D. 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準則。8. 概括本文的論證思路?!敬鸢浮?. “人為什么要講道德”和“人可不可以不講道德”看似問了兩個問題,其實問的是同一個內容,即人講道德的原因。 5. 以人類并非天生完美,會受利益、人情等影響的一般事實證明了人類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講道德的。據此推論,人類如果講道德,那一定是經過權衡、反思之后選擇的結果。從而證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選擇的產物。 6. C 7. A

10、8. 本文開篇直接拋出論題人為什么要講道德;然后以數千數萬年來“講道德”在建立人際關系、倫理秩序、社會預期上有其作用的事實回答了論題;繼而通過反向追問“人可不可以不講道德”推論出人類延續多年的“講道德”是人反思和選擇的結果,而非“天生地”或“必然地”;最后以“崇高性論證”和“脆弱性論證”兩種論證方案表明人為什么更愿意選擇“講道德”。(二)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人生樹下王開嶺“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闭Z出詩小雅小弁,意思是說:桑樹梓樹乃父母所栽,見之必肅立生敬。父母者,為何要在舍前植這兩種樹呢?答案是:“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朱熹集傳),即讓子孫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來,“桑梓”便成了“

11、故里”“家鄉”的代稱。樹非速生,非一季一歲之功,它耐受、持久、長命,伴著年輪漣漪和虬枝皴膚,它春華秋實、生生不息,像一位高壽的家族長老,俯看兒孫繞膝。所謂“蔭澤”“蔭蔽”“蔭佑”之說,皆緣于樹。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樹。再窮的人家,也能給后人撐起一片盛大的蔭涼。這是祖輩贈予子嗣最簡樸、最牢固的遺產了。幼時,父親帶我回山東的鄉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壯的棗樹,上筑鵲窩,下落石幾。逢孩子哭鬧,祖母便將房梁上的吊籃勾下,摸出紅油油的干棗來。后來,老人去世,老屋拆遷,“老家”便沒了。雖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樹乃祖輩所植,在其下納過涼、吃過棗子的,除了我,還有我的父親,還有父親的父親它是一輪輪人生的見證者,見

12、證了他們從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頑少,變成拄杖的耄耋這樣的樹,猶若親屬。老人們講,鬧饑荒時,都是樹先枯、人后亡,因為果腹的最后一樣東西,是樹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會餓死,這時候,樹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錢、椿葉、楊穗,都是好食材。幾千年來,凡戶居,必在一棵大樹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樹。無蔭不成廬,無林不成族。就像民謠里所唱,“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樹,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它比屋高,比人久。離家者,最后一眼看到的是它;返鄉者,第一眼瞅見的也是它。游同里古鎮,聽到一個說法:江南的殷實人家,若生女嬰,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兒待嫁時,樹亦

13、長成,媒婆在墻外看到了,即登門提親;嫁女之際,家人將樹伐下,做成兩只大箱子,放入綢緞做嫁妝,取“兩廂廝守”之意(諧音“兩箱絲綢”)。多美的習俗!女兒待字閨中時,對那棵樹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樹啊,盼它長大,又怕它長大。想想吧,像兒伴一樣耳鬢廝磨,像丫鬟一樣貼身隨嫁,多么私密,多么親昵。我若有女,必種一棵香樟。如今的家業里,少了樣東西:樹。沒有了庭院,沒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凹摇保チ藰涫a的覆護,光禿禿地曝于烈日下。我們解除了與草木共棲的古老契約,我們告別了在家門口折朵擷果的實用和浪漫,我們放棄了對一棵樹、一株花的親近與認領,我們失去了對四季和年輪的細辨樹

14、,在馬路上流浪。我們只是乘車迅速地掠過它們。它們身上,沒有我們的指紋和體溫,也沒有兒童的笑聲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樹,親情已斷,形同陌路。那年去貴州,遇一苗寨,叫岜沙,據說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切┤?、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綠里的。撞見人,感覺他不是走出來,而是像泥鰍一樣,突然從綠潭里鉆出來。岜沙,即苗語“草木茂盛”。最觸動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禮。一個嬰兒降生時,村民會替他栽一棵樹苗,祈祝他像它一樣茁壯、正直、堅韌;待他年邁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樹,鑿空做棺,去密林深處下葬,不設墳頭、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樹苗,預示生命再次啟程,也象征靈魂的回家

15、之橋。這一切,要趕在太陽落山前完成。這是我聽過的關于人和樹最好的故事。那天,夕陽西下,聽著山風和鳥鳴,我坐在岜沙的石頭上,心想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應有一棵關系親密的樹。至少一棵。我們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親屬,找到自己的根和床。(有刪改)9. 分析第段畫線句在文中的作用。10. 第兩段畫線部分的語言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請結合內容加以賞析。11. 本文把寫岜沙苗寨見聞的內容放到文末,而沒有放于第段之前,請賞析這樣構思的好處。12. 評析本文所表達的思想的意義?!敬鸢浮?. 指出樹在傳統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引出下文對樹與人親密關系的敘寫,并照應了文題。 10. 第段畫線部分疊

16、詞及比喻的運用生動細膩地表現出女兒對樹的微妙感情;整個畫線部分整散結合,錯落有致,節奏和諧。這樣寫既表現出了作者對這個美好習俗的細致想象、回味,又較好表達了作者聽到這個習俗的欣喜之情。而第段畫線部分通過排比,語氣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當今我們與樹關系疏遠的悲痛、反思、批判,排比加強了抒情的力度。兩處畫線部分,對象不同,要達到的效果不同,便呈現出不同的語言特點。 11. 第段之前主要從生活、生存的角度表現人和樹的密切關系,它蔭澤家族的繁衍生息,在荒年為人們提供果腹的食材,成為人離鄉返鄉時的精神寄托,甚至成為女孩的終身陪伴。而對于岜沙人來說,樹和人的整個生命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僅伴隨人降生,還伴隨人離世

17、,乃至伴隨生命再次啟程。把岜沙見聞放于文末,不僅清晰地體現出了文意的推進,還能在指出當今人樹關系疏遠的沉痛現實之后,給人以更直觀的比照和更深的啟示,從而自然地引出結尾的深思與呼告。所以,這樣的構思是合理而巧妙的。 12. 答案示例1:作者表達了對當今人與樹、人與自然失去了傳統的親密關系的憂思,他認為人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根和床,把自己的成長、命運和樹、和大自然緊密聯系起來。這種態度對當下人有警醒和引導的意義。在生活中,我們應該重視傳統,恢復與大自然的親密關系,尋找建立關系的紐帶,從而加深我們對傳統、對生命的認識、體悟。答案示例2:作者表達了對當今人與樹、人與自然失去了傳統的親密關系的憂思,他

18、認為人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根和床,把自己的成長、命運和樹、和大自然緊密聯系起來。這種態度總體而言有正面的意義。但是,時代在變,人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也在變,不能因為我們現在的居住格局發生變化就武斷地認為我們遺失了傳統、失去了和大自然的親密關系。我們當然要重視傳統,親近自然,但我們與自然的親密關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小題。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唐)高適踐更登隴首,遠別指臨洮。為問關山事,何如州縣勞。軍容隨赤羽,樹色引青袍。誰斷單于臂,今年太白高。注踐更:此處指服役的士卒。太白:星座名,古時認為是將星。13. 下列關于本詩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本詩的押韻

19、符合律詩的要求。B. 本詩是送別詩,也是邊塞詩。C. “何如州縣勞”在本詩中沒有直接回答。D. “軍容隨赤羽”句寫軍隊如飛鳥般疾行。14. 以下評價適用于本詩的一項是( )。A. 清新流暢 B. 慷慨激越 C. 委婉含蓄 D. 雄渾悲壯15. 本詩與一般的傷感失落的送別之作頗不相同,請結合具體內容加以賞析?!敬鸢浮?3. D 14. B 15. 首聯點出送別,一“登”一“指”頗有昂揚氣概,并無遠別的悲傷;頷聯問別,不用尋常慰別之語,而以“關山事”與“州縣勞”對比發問,表現詩人對友人送兵遠行的關切。從全詩看,此處也暗含了詩人對立功邊塞的神往;頸聯描繪出行情景,精煉“隨”“引”二字、巧用自然景色襯

20、托部隊風貌,勾畫出軍容的整肅威武和白少府赴邊的英姿,透露出對白少府治軍的贊揚;尾聯寫對友人的慰勉,預言白少府此行必能建功,以昂揚的情調送別友人,也含有詩人自己立功邊塞的愿望。全詩激昂雄壯,與傷感失落的送別之作頗不相同。(四)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吳漢字子顏,南陽宛人也。家貧,給事縣為亭長。更始立,為安樂令。會王郎起,北州擾惑。漢素聞光武長者,獨欲歸心。乃說太守彭寵,而官屬皆欲附王郎,寵不能奪。漢乃辭出,念所以譎眾,未知所出。望見道中一似儒生者,使人召之,為具食,問以所聞劉公事,大喜。即詐為光武書,移檄漁陽,使生赍以詣寵,令具以所聞說之,漢復隨后入。寵甚然之。于是遣漢將兵與上谷諸將并軍而南,所

21、至擊斬王郎將帥。及光武于廣阿,拜漢為偏將軍。十二年春,漢攻廣都,拔之。帝戒漢曰:“成都十余萬眾,不可輕也。但堅據廣都,須其力疲,乃可擊也?!睗h自將步騎二萬余人進逼成都,阻江北為營,使副將劉尚將萬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聞大驚,讓漢曰:“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勃亂!急引兵還廣都。”詔書未到,謝豐袁吉并出攻漢尚不得相救漢兵敗走入壁,豐因圍之。漢乃召諸將厲之曰:“今欲潛師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敗之機,在此一舉?!庇谑丘嬍匡黢R,閉營三日不出,乃多樹幡旗,使煙火不絕,夜銜枚引兵與劉尚合軍。豐等不覺。明日,漢悉兵迎戰,遂大破之。漢性強力,每從征伐,帝未安,恒側足而立。諸將見戰陳不利,或多惶懼,失

22、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士吏。帝嘗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每當出師,朝受詔,夕即引道,初無辦嚴之日。及在朝廷,斤斤謹質,形于體貌。16. 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寵不能奪( ) 為具食( )17. 為下列句中加點詞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給事縣為亭長 ( )A. 官名 B. 侍奉 C. 供職 D. 處事18. 為下列句中加點詞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漢性強力 ( )A. 強大有力 B. 堅忍有毅力 C. 勉力、努力 D. 倔強、強硬19. 第段畫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謝豐袁吉并/出攻漢尚/不得相救漢兵/敗走入壁B. 謝豐袁吉并出/攻漢尚不得/相救漢兵/

23、敗走入壁C. 謝豐袁吉并出攻漢/尚不得相救/漢兵敗/走入壁D. 謝豐袁吉并出攻漢尚/不得相救漢/兵敗/走入壁20. 把第段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即詐為光武書,移檄漁陽,使生赍以詣寵,令具以所聞說之,漢復隨后入。21. 分析第段畫線部分的作用。22. 第段“詐書譎眾”和第段“潛師就尚”除了反映出吳漢善用謀略,還分別反映了吳漢_和_的特點。【答案】16. (1). 奪 裁定 決定取舍 (2). 具 備辦 17. C 18. B 19. C 20. 就偽造了光武的文書,傳發文書曉諭漁陽郡,派儒生帶著去見彭寵,讓他把所聽到的詳細地描述出來勸說彭寵,吳漢又隨后進入。 21. 這句話寫光武帝感慨吳漢很

24、能激發人的斗志,說其威重可以匹敵一個國家,通過側面描寫表現了吳漢臨危不懼、一往無前的氣概,表現出帝王對吳漢的高度肯定和贊賞。 22. (1). 權變有術(處事靈活 善于變通) (2). 臨危不亂(沉著冷靜)(五)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裕軒記 劉基會稽王元實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軒。予既為銘之矣,而元實復請記焉。夫裕者,寬廣之謂也。今元實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徑不通一馬之足。櫛櫛密密,籓籬逼塞,不見孔隙,而謂之裕,可乎?蓋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我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從以裕,其斯所以為裕乎?今夫人,憂思鐘乎情,好樂牽乎心。我欲富也,金

25、谷珊瑚不為多,西蜀銅山不為饒,陶朱猗頓之積不為豐;我欲貴也,通侯牧守不為尊,大車駟馬不為榮,萬鐘五鼎不為屬厭;我欲娛樂也,食前方丈不為奢,歌舞靡曼不為淫,弋獵馳騁不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館不為侈麗。則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獲,則食不甘、寢不安。若是,雖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將無所容其身,而可謂之裕乎?而王子則不然,飯一盂而飽,酒一升而醉,無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涼,冬一裘而溫,無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誦吾詩,讀吾書,適吾情則游,足則息,倦則臥,無求多于盤樂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踐訟獄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談官政之是非,無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

26、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風雨之外非吾憂;僮仆之愚,子弟之癡,任使令之外非吾誅,然則何往而不裕哉?甲午之歲,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為人,與之交而善,于是乎為之記。23. 可填入第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A. 矣 B. 爾 C. 耶 D. 焉24. 對第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裕軒”的空間并不寬廣,馬要越過籬笆才可進出。B. 王元實以“?!泵幨且驗樗安恢镏2辉!薄. 旁人的“裕”只與物的寬裕相關,與內心感受無關。D. 王元實室不盈丈也覺得“?!?,并非“?!钡臉藴实?。25. 下列各項中所含對“物”的態度與文中王元實一致的一項是( )。A.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B.

27、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C.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D. 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26.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話,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故軒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為之主也。A. 第段末尾 B. 第段末尾 C. 第段末尾 D. 第段末尾27. 第段寫了“人以物我裕也”的種種表現,其中對“物”的相關描述與第段“蓋人之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請結合具體內容加以分析?!敬鸢浮?3. A 24. D 25. B 26. D 27. 答案示例1:“人之裕在物”是緊承上文所述裕軒并不寬廣而提出的,“物”的概念是物質。而第段“我欲貴也,通侯牧守不為尊”等句表明“物

28、”的概念還包含了名利,“物”的概念前后并不一致。答案示例2:“人之裕在物”是與“王子之裕在我”相對舉的,這里的“物”與“我”(即“內心”)相對,指的是外在條件,可以實指,也可以虛指。而第段所論的“物”既包含實指的物質,又包含虛指的名利(如“我欲貴也,通侯牧守不為尊”等句),所以“物”的前后概念是一致的。三 寫作 70分28.閱讀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F在還在中小學念書的孩子,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約有六成還未被發明。現在成人們幫孩子準備的工作能力,其對應的工作在這些孩子25歲時可能已經消失。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別

29、為孩子設計未來當今社會,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非常迫切,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高已成了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一位學生連續兩年沒有考上名牌大學,弄得孩子疲憊不堪,家長非要孩子考上名牌大學!幾乎每個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和美好的想象。他們期望孩子上最好的學校,什么都比別人好,成為最優秀的孩子。家長聲稱很早就為孩子設計好了未來。為了孩子小學中學送到私立學校。希望孩子將來上最好的高中,為孩子考上北大、清華創造條件。將來到國外留學,讀碩士,讀博士學位。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把孩子成功的希望全部交給大學,各種培訓班、補習班就應運而生,什么英語復習班、數學補習班應有盡有。父母不成功者,就寄希望于孩子獲得成

30、功,送孩子去學這,學那并施加壓力,使之不落后于其他孩子。為了能讓孩子成功,花錢不皺眉頭?;ㄈザ嗌馘X,一點不心疼。過多的學習內容占據了孩子休息的時間,搞得孩子疲憊不堪,反而什么也學不好。家長認為為孩子設計人生是義不容辭的任務,孩子上哪個學校,畢業參加工作,結婚找對象等都由家長設計!上好學、上大學、上好大學,父母對子女期待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期待過高,不顧孩子自身素質的實際與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就可能造成失望。父母盼望孩子成材、盼望孩子出人頭地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在孩子身上寄托著太多的功名期待,將高回報當作教育的終極目的、唯一目標,非要孩子成龍、成鳳、當大官、掙大錢,才說是成功。多數父母只會按照自以為是對的思維習慣和方法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