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第十一周教案_第1頁
初三語文第十一周教案_第2頁
初三語文第十一周教案_第3頁
初三語文第十一周教案_第4頁
初三語文第十一周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初三語文第十一周教案復習內容:古詩文閱讀早讀復習建議:雜說(四)、陋室銘、赤壁、泊秦淮、.夜雨寄北、無題、.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此內容利用早讀時間讓學生再復習,與課時內的復習內容無關聯)第一課時復習內容:論語關雎蒹葭觀滄海飲酒一.默寫填空: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傳不習乎?”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 。”3.子曰:“ ,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5.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 。6.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 。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 。7.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8. ,悠然見南山。9

2、. ,百草豐茂。 ,洪波涌起。10. ,飛鳥相與還。二.閱讀理解論語(節選)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9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是 家經典著作之一。(分)10下列句中加點詞讀音和意義都不同的一組是【 】。(3分)全品中考網(A)【學】學而時習之學如不及(B)【省】吾日三省吾身見不賢而內自省也(C)【誨】誨女知之乎誨人不倦(D)【知】是知也日知其所亡11請用自己的語言寫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體內容。(2分) 12請寫出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的理解。(2分)13請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原因。(2分)14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我們為人處世有什么啟示?(2分)全品中考15選文后五則內容都與學習有關,請你選擇感悟最深的一則,寫出在學習方面所獲得的啟示。(4分)答案:一 9儒。(1分)10(D)(2分)11圍繞“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了呢?”回答即可。(2分)12圍繞“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精神倦怠而無所得。”回答即可。(2分)13圍繞“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回答即可。(2分)14

5、圍繞“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別人身上”或“推己及人,以仁愛之心待人”回答即可。(2分)15圍繞“默默地記住知識,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愛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學;勤奮好學;謙虛誠懇;溫故而知新,日積月累”等回答即可。(共4分,啟示3分,啟示答出其中一方面即可,語言表達1分)論語十則原文略1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2分) (1)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齊: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3。文中有很多語句都己成為成語,請你寫出其中的三個。( 3分) 全品中考網 1

6、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講的是做人的道理。請任選一則,次談對你的啟示。(3分)答案:二 11. (2分)答案:(1)信:誠實。 (2)齊:看齊,學習 12. (4分)(1)譯文: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承擔的責任重大,艱險的道路還很長。(2)譯文:看見德行優秀的人要向他看齊,看見不優秀的人也要(對照著)檢查自己。13.( 3分)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答題要點:寫出一個給1分,增字減字不得分)14. (3分)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 答題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說的是自己不喜歡的言行,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告訴我們要學會寬容,不要

7、強人所難。詩經兩首練習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解說不當的一項是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C“琴瑟友之”的“友”是“親愛”的意思,這里用作動詞,且表使動。D“鐘鼓樂之” 的“樂”是“快樂”的意思,這里用作動詞,且表使動。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關雌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采用的是“興”的手法。B蒹葭“所謂伊人”的“伊人”,與關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樣的人。C蒹葭全詩不著一個思字、愁字,讀者卻可以體會到詩人那種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悵。D關雌是詩經的第一首,選自詩經 周南。能力提高3、誦讀這兩首詩,簡

8、要說說它們各自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答案:1、C(親近)2、B 3、關雎:寫的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設想自己求而得之的喜悅,表現了古代青年對愛情婚姻大膽執著的追求。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抒情詩,通過對實際情景的描寫和想象,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尋求伊人而不得的誠摯感情。 觀滄海魏曹 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1第24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_”,寫的是動景,“_”,寫的是靜景。2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1答案:動景

9、:水何澹澹、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靜景: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2. 日月星辰的運行好像從滄海升起,最終又落到滄海。(翻譯)詩人運用奇特的想象,描繪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偉景象,表現了大海的博大胸懷(內容)。表現出詩人開闊、博大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全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及遠大抱負(抒發的感情)。曹操北征烏桓,是為了統一北方,進而統一天下。他在北征途中寫下此詩,顯示出他的英雄本色。飲酒 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詩人悠閑地在籬下,采

10、菊,抬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以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真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1下列對詩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1分) A“而無車馬喧”意思是沒有那些人來人往的喧囂,沒有世俗的困擾。 B“心遠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靜,心就會遠離喧鬧的塵世。 C“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寫出了心與自然的會意與親近,達到了一種物我合一的境界。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寫出了詩人面對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2下列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1分)A飲酒(其五)主要表達了詩人如何從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義,獲得恬靜的心境這一內容。B“山

11、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句與杜甫(望岳)中“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都借歸鳥來寫詩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與歸園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都表達了詩人返樸歸真的人生理想。 D陶淵明愛菊,菊花成了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頤說蓮,蓮花象征著君子美好的品德。他們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種高潔的情致。3詩人在與大自然的親近中獲得了 的心境。(1分)4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用得非常精妙,換成“望”字就沒有這種效果,請你說說為什么?(2分)飲酒答案:1、 B 2、B3、悠然,閑適,恬淡,自然4、“見”字表現出悠閑不經意,體現出與自

12、然融為一體,而“望”字是有意的向遠處看,體現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2009云南省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3分)飲 酒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1)請找出詩中描繪傍晚時分山中美麗景色的詩句。(1分)(2)有人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一句寫出了門庭冷落的景象,表現出詩人的孤獨與寂寞。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談談你的看法。(2分)答案:(1)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2)不同意。這一句是寫詩人雖身居鬧市,卻遠離俗世,不受世俗煩擾,表達了詩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悅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2010年

13、河南中考語文試題及答案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2122題。共4分飲酒 (其五)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1.請從煉字角度說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2分)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2分)答案: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后心靈的自得、閑適、恬淡。示例二:“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任選一詞,言之成理即可。2分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意思對即可。2分第二課時復習內容:魚我所欲也生于憂患,死

14、于安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次北固山下一.默寫填空:1.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2.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何不為也?3. ,萬鐘于我何加焉!4. 是亦不可以已乎? 。5.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 ,曾益其所不能。6. ,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 , 。7. , ,國恒亡。8. 與君離別意, 。 9. , 天涯若比鄰。10. ,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 。二.閱讀理解:(一).閱讀甲乙兩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2007呼和浩特市) (甲)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15、!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者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向為身死者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者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 ,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選自岳陽樓記)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藝工作者中的意思。 (1)萬鐘于我何加焉 加:( )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 (3)不以物喜 以:( ) (4)是進亦憂 進:(

16、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向為身死者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2)微斯人,吾誰與歸? 3、魚我所欲也選自 一書,此書與 、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4、(甲)文中的“本心”是指( ),“古仁人之心”在乙文藝工作者中的具體表現是( )。甲乙兩段都運用了( )表現手法。答案1.(1)萬鐘于我何加焉 加:( 好處)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 (3)不以物喜 以:(因為 ) (4)是進亦憂 進:(居廟堂之高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自己卻去做這種事 2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3、魚我

17、所欲也選自孟子 一書,此書與論語 、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4、(甲)文中的“本心”是指(本性),“古仁人之心”在乙中的具體表現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甲乙兩段都運用了(議論)表現手法。(二).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

18、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20.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2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賢者能勿喪耳21.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22.文中以“舍魚而取熊掌”這一生活常理為喻有什么作用?(3分)23.古往今來,有許多“舍生取義”的志士仁人,請你舉出一例,并簡要說說他(她)的事跡。(不超過20字)(4分)答案:20. (1)辟:通避,躲避(2)喪:喪失 21.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得到,就舍棄魚而選取熊掌。22. 用“魚”和“熊掌”的關系來比喻“生”和“義”的關系,繼而引出本文的中

19、心論點“舍生而取義”。23.例:文天祥寧死不降元,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三)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9.孟子是_家的經典之一。(1分)10.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1分)

20、答: _11.談談你對“人恒過,然后能改”這句話的理解。(2分)答: _12.論語中孔子曾稱贊他的弟子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結合本文,談談顏回的故事能說明什么道理。(4分)答: _13.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警示人們要有憂患意識。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樣的共鳴? (4分)答: 文言文閱讀(12分)9.儒(1分)10.“增加”或“增”。答出其中一點即可給滿分。(1分)11.圍繞“成才離不開主觀努力”來答即可;能寫出原句的意思亦可。(2分)12.圍繞“痛苦和磨難可以造就人才”來答即可;答“生于憂患”亦可。

21、(4分)13.圍繞“物質生活優裕了,仍然需要憂患意識”或“因有憂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來答即可。(4分) (四)閱讀下面選文,完成1015題。(15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0.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 。(2分)11.解釋選文中加點的詞。(2分)(1)舉: (2

22、)任 : 12.下列句子劃分節奏有誤的一項是( )(2分)A.舜/發于/畎畝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C.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D.入/則無法家/拂士13.請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4分)(1)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譯文: (2)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譯文: 14.概括選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答: 15.這篇選文對你今后的學習或生活有怎樣的指導意義?(3分)答: 答案10.孟子·告子下或孟子11.(1)被選拔(2)責任,使命13.(1)使他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受到貧困(之苦)。(2)這樣(以后),人們才會明白,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意譯亦

23、可)14.(舉例)論述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磨煉的觀點。15.從磨煉意志;知錯能改;做事要有原則;要提出好的建議等方面回答。(五)詩歌賞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1.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首句寫送別之地,突出了雄渾闊大的氣勢。為全詩奠定了悲壯的感情基調B、頷聯作者以兩人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來寬慰朋友,惜別之中顯現詩人胸襟的闊大。C、頸聯表現了詩人樂觀寬廣的胸襟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D、尾聯慰勉友人不要像

24、青年男女一樣,表達了作者心胸的豁達。2. 說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答案:1.A 2. 這句是的意思是四海之內到處都有知心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如同近鄰一般。表現了詩人樂觀寬廣的胸襟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也道出了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界限的哲理,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六)詩歌賞析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1、關于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1分)A這首詩以對偶句開頭,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麗,“青山”、“綠水

25、”給人眼明心亮的感覺。B三、四兩句進一步把人帶到一種和平寧謐的環境里,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顯得天地寬闊,更使人胸襟開朗。C五、六兩句寫海上紅日沖破黎明前的黑暗,江邊春意趕走垂盡的舊臘殘冬,不僅意象美妙,還蘊含一種生活哲理,突現了新生事物的強大生命力。D最后一聯抒發了作客他鄉的深深愁緒,可知前面六句所寫明麗的江南景色,都是為最后一聯作反襯的。2、這首詩,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現了作者                 的

26、情懷。(1分)3、品讀本詩,找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    )(1分)A首聯先寫“客路”,后寫“行舟”,寫出了人在他鄉、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B誦讀頷聯時應該使用上揚的語調,體現詩句平野開闊、大江直流的宏天氣勢。C頸聯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通過擬人手法,在描寫景物和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D尾聯緊承頸聯,抒發了詩人即將回到家鄉的喜悅、激動的心情。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歷來得到人們的好評,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賞析。(2分)答案:1、D 2、客游他鄉而思念故鄉的情懷3、D4、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寫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來的變化。

27、透出積極、樂觀、向上的情感。把“日”“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位置加以強調。“生”“入”用擬人手法,更有情趣。(談出上述四點中的一點即可。)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1、對這首詩語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鎮江北邊,三面臨江。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來的情況。C.“潮平”指潮水上漲,水與岸平。“風正”指風向既順,風力又不猛。D.“歸雁洛陽邊”意即我想學北

28、歸的大雁 ,回到故鄉洛陽。2、最后兩句表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3、寫歲末年初江邊景色用來感嘆歲月無情,徒增游子無限鄉愁的句子(或蘊含新事物孕育于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是 , 。4、這是一首寫景詩,詩人觸景生情,既寫出了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情,又寫出了放眼山川的寬闊胸襟。頷聯完全是寫景。其中“正”“懸”點示出        

29、         的情景。答案: 1、D 2、思念故鄉3、“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4. 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孤舟揚帆,緩行江上。(意對即可)第三課時復習內容:曹劌論戰使至塞上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行路難一. 默寫填空:1.李白的行路難中“ , ”,意在抒發本身的信念與尋求2. ,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3. 李白的行路難中運用典故希望被朝廷重用愿望的句子是“ , ”。4. ,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 。5. 楊花落盡子規啼, 。 ,隨風直到夜郎西。6.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

30、:“ , 。”7.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 , 。”公曰:“ , ,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8. 公曰:“ , , 。”劌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9. 夫戰,勇氣也。 , , 。彼竭我盈,故克之。10.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 ,故逐之。”二.閱讀理解(一)閱讀文段,回答問題:(一)公與之乘故逐之。”(節選自曹劌論戰)(二)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節選自

31、孫子謀攻)注:用:使用。 同欲:目標一致。 虞:戒備,準備。 將能而君不御:將帥有才能,國君不干涉。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1)公將鼓之 鼓: (2)既克,公問其故 克: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3、曹劌為什么要“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這表現了曹劌什么樣的特點?(2分)4、魯國在長勺之戰中取得勝利印證了語段(二)中的一些說法,請選擇其中一個簡要說明。_(二)、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甲十年春遂逐齊師。 乙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日:“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

32、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馀,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耉,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注釋】既:盡。 司馬:統帥軍隊的高級長官,指子魚。 重(chóng):重復,再次。二毛:頭發斑白的人。 亡國之馀:亡國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

33、后代,商亡于周。勍(qíng)敵:強敵。 胡耉(gu):很老的人。 儳(chán):雜亂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12解釋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弗敢專也( ) (2)忠之屬也( ) (3)遂逐齊師( ) (4)阻而鼓之( )13翻譯下面句子。(2分)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_14曹劌認為“肉食者I鄙,未能遠凜”。戰前魯莊公的“鄙”表現在哪里?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_15造成長勺之戰和泓水之戰不同結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_16曹劌和子魚在作戰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處?請結合選文內容簡要回答。(3分)_(三)、閱讀文段,回答問題【甲】公與之乘故逐之。”【乙

34、】趙將廉頗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一日,會匈奴大入塞,故事虜人過五千,移文旁郡。吏欲傳檄求救,范不聽,自率士卒拒之。虜眾盛而范兵不敵。會日暮,令軍士各交縛兩炬三頭熱火,營中星列。虜遙望火多,謂漢兵救至,大驚。待旦將退,范乃令軍中褥食,晨往赴之。俄而,斬首數百級,虜自相踐踏,死者千余人。虜由此不敢復向云中。 注釋:廉范:廉頗的后代。故事:按舊例。虜:敵人。移文:發文書。傳檄:發出緊急公文。交縛:交叉縛扎。熱火:點火。星列:象星一樣布滿。待旦:等到天亮。褥食:在睡墊上把早飯吃了。 20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3分) 望其旗靡( )會匈奴大入塞( ) 俄而,斬首數百級( )范兵不敵( ) 公將鼓之(

35、 )范乃令軍中褥食( ) 21用“/”劃出下邊一句話的朗讀停頓。(1分) 虜 眾 盛而 范 兵 不 敵。 2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譯文:_ 吏欲傳檄求救,范不聽,自率士卒拒之。 譯文:_ 23長勺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作戰中,曹劌兩次抓住戰機,出奇制勝,第一次是在_之時,第二次是在_之時(用原文填空,2分)。乙文中,廉范在眾寡不敵的情況下,也表現出高超的指揮才能。廉范在作戰中采用的妙招是_ 。(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2分)(4分) 24曹劌、廉范這兩位軍事家指揮作戰時,既能做到_ ,又能做到膽大而心細,因此取得戰爭的勝利。

36、(2分)(四)、閱讀文段,回答問題【甲文】公與之乘遂逐齊師。節選自曹劌論戰)【乙文】宋公及楚人戰與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 (節選自子魚論戰)【注釋】(1)泓:泓水 (2)既:盡,完了 (3)濟:渡過 (4)司馬:統帥軍隊的最高長官,這里指子魚。 (5)陳:同“陣”,擺好陣勢。14解釋加點詞的意思。(2分)(1)公將鼓之( ) (2)宋人既成列( )15翻譯下面的句子。(5分)(1)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2)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16用原

37、文語句答題。(3分)甲文中“宋師敗績”是因為魯國抓住了發動進攻的時機:_ 、_ 。乙文中“宋師敗績”是因為宋公錯失了發動進攻的時機:(1)_(2)_一、 參考答案17(1)擊鼓(1分) (2)戰勝(1分) (共2分)18我看見他們的車轍印混亂,望見他們的軍旗倒下,所以追擊他們(2分)19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擔心齊國有埋伏) 表現了曹剛沉著、冷靜、謹慎的特點(一問1分。共2分)20魯莊公對曹劌言聽計從,可謂“將能而君不御” 魯國君臣一心,可謂“上下同欲” 曹劌在選擇進攻和追擊的時機上審時度勢,可謂“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個方面即可。若從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二、答案:12(4

38、分)(1)獨l葉(2)盡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趕,追擊(d)擊鼓(進軍)13 (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雖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據實情米處理。14(2分)戰前魯莊公的“鄙”表現在把戰爭取勝的希望寄托在貴族的擁護和神靈的保佑上。15(2分)長勺之戰勝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魯莊公取信于民,并能聽從曹劌的指撟;泓水之戰火敗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為是,不接受子魚的正確意見。(意思對即可)16(3分)不設統一答案。相同點1分,舉例各1分。示例:相同之處是兩人都重視觀察敵情,善于捕捉有利戰機機。曹劌選擇“齊人三鼓”后的時機發動進攻:子魚主張“其米既濟”的時機發動進攻。三、20倒下 正遇上 一會兒 抵擋

39、助詞,無實義就 21虜眾 盛 而 范 兵 不 敵。22(1)第一次擊鼓氣士氣大振,第二次擊鼓士氣有所衰退,第三次擊鼓士氣消逝怠盡。(2)吏想發緊急公文向旁邊的郡縣求救,廉范不肯,親自率領士兵抵抗。23彼竭我盈,(故克之);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2分)令軍士各交縛兩炬三頭熱火,營中星列;范乃令軍中褥食,晨往赴之。(2分)24知己知彼或抓住戰機。(答出其中一點即給分)四、答案:14(2分。每小題1分)(1)擊鼓(擊鼓進軍) (2)已經15(5分)(1)(2分。每個分句1分)(他)下車察看齊軍戰車的車轍(輪跡),登上車前的橫木遠望齊軍的陣容。 (2)(3分。每個分句1分)(對方人多而我們人

40、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16(3分。每處1分) 齊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濟而未成列員(五)、閱讀下面文章,回答以下問題使至塞上 王 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1從景物描寫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兩個方面,說說你對“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理解。(2分)2用自己的話描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展示的“千古壯觀”。 (2分)答案:1隨風而去的“征蓬”和進入胡天的“歸雁”,也是遠赴邊塞的詩人自己的寫照;詩人以“蓬”、“雁”自比,從中透露出詩人內心憂怨難言的激憤抑郁

41、之情。2.大漠蒼茫無際,一縷孤煙挺拔直上,映入眼里,落日常給人以落寞滄桑之感,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六)賞析詩歌,回答45題。(4分)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4“楊花”在古詩中常常象征_,詩的首句通過各種意象,渲染了_的氣氛。(2分)5詩的后兩句運用了的修辭方法,表現了作者的感情。(2分) 答案:4、離散 蕭條悲傷 5、擬人 對朋友關切和寬慰(七)河南省閱讀

42、下面古詩,完成20-21題。(4分)行路難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20、“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兩句描寫了怎樣的場面?作用是什么?(2分) 21、本詩題為行路難,但縱觀全詩,作者的人生態度是怎樣的?舉例說明。(2分) 答案:20、(2分)描繪了隆重而豐盛的宴會場面;反襯作者悲憤、失望的情緒。21.(2分)積極、樂觀,對前途充滿信心;如結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對前途仍然充滿信心。(八)讀李白行路難(

43、其一),回答問題。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1.詩中采用“ ”和“ ”(限填四字)兩個典故表達自己有為于當世的理想。(1分)2.詩中名句“ , ”表現出詩人 的性格。(3分)答案1垂釣碧溪 乘舟夢日(1分,每對一空0.5分) 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自信(答“積極”“豁達”“倔強”“樂觀”等也可)(3分,每對一空1分) 第四課時復習內容:鄒忌諷齊王納諫望岳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默寫填空1.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4、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 。2. 王曰:“善。”乃下令:“ , 受上賞; ,受中賞; , ,受下賞。”3、令初下 , , ;數月之后, ;期年之后, , 。4.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5.望岳中描寫泰山神奇秀美和巍峨高大的詩句是 , 。6.望岳中表達詩人企望攀登絕頂的心情的詩句是 , 。7.春望中運用擬人手法,表達詩人感時傷別的詩句是 , 。8.春望中運用夸張手法,表達詩人思念親人的詩句是 , 。9.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詩人生活窘迫,深夜無法入眠的詩句是 , 。10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詩人胸懷天下的博大襟懷的詩句是 , 。二、理解閱讀

45、(一)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 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8解釋選文中加點的詞語。(2分)誠: 間: 9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1)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2)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10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選文的內容。(2分

46、)答案:8.誠:的確,實在 間:偶爾9.由此看來,大王所受的蒙蔽太嚴重了。(2)能夠在公共場合指責諷刺寡人,讓我聽到的,得下等獎賞。10.寫鄒忌入朝諷諫和齊王納諫后的效果(二)于是入朝見威王,曰:“巨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節選)8、解釋加著重號的詞語。(2分) 臣之妻私臣:_ 期年之后:_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