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各地語文卷科技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_第1頁
高考各地語文卷科技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_第2頁
高考各地語文卷科技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_第3頁
高考各地語文卷科技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_第4頁
高考各地語文卷科技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上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病毒不同于其他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細胞組成的。一個細胞中的結構要進行生命活動:進食、產生能量、生長、對環境的改變作出反應。但這一切病毒都沒有。當它呆在細胞外時,它實際上是很小的、無生命的、懶惰的顆粒。它進入細胞后,災難就來了。 所有的病毒都由兩部份組成:核酸構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層蛋白質,在有些情況下是脂肪或類脂的包膜。蛋白質外表或類脂包膜(如果有的話)使病毒依附上細胞膜-然后病毒進入細胞。實際上這并不容易。病毒外衣的表面必須剛好依附在細胞膜的“接收器”的位置。即使在理想的條件下,病毒與合適的細胞的幾千次撞擊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們正確地連

2、接。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對特定的細胞起作用。狂犬病和感冒則是最明顯的例外,它們能感染的范疇級廣。 一旦病毒依附上細胞,它有幾種方法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在細胞膜上開一個小洞讓它進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將它們的包膜與細胞膜融合而使它們進入細胞。 當病毒進入細胞,它就開始回復成它自己了。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們必須更進一步了解它的核酸中心。 核酸存在于每個活的細胞和病毒中。它們有兩種基本種類DNA和RNA。DNA構成基因組合。這意味著一個特定的DNA里儲藏了構造和維持一種特定生物體的信息。DNA是怎樣決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呢?它控制細胞和生物體制造蛋白質。不同的DNA產生不同的蛋白質,不

3、同的蛋白質構成不同的生物體。 RNA是干什么的呢?RNA在細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當信息的傳遞者。它將信息從DNA(在所有細胞的細胞核中)傳遞到合成蛋白質的地方(在細胞核外)。DNA像模板一樣造出正確的RNA,RNA又同樣制造出正確的蛋白質。 病毒要么有DNA,要么有RNA,但不會兩樣都有。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傳遞者而是基因物質。 病毒進入并強迫細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必須有一些蛋白質和核酸的組合與細胞的類似。這種與正常分子成分驚人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來自病毒對細胞或它的宿主長期的適應。實際上,自從地球上有生命以來,病毒和細胞就共同存在,共同進化。 有一種曾經很流行的說法,認為病毒是在細胞之

4、前出現的。這種說法現在看來不太好。一種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說,病毒是在很久以前從它們的細胞中逃出來的基因物質。 隨著時間的變遷,這些“逃出來的基因”提高了獨立的能力,能自我復制,在細胞中寄生病毒。對它們的宿主細胞越適應的病毒,危害性越小。這就是病毒進化的形式。大部分的病毒感染完全沒有危害,但那些進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則是巨大的。 病毒有修復4000種人類混亂基因的特殊能力。把準確的基因附在經過處理沒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進入有缺陷的細胞,這是修復這些細胞最好的方法。這種基因療法還可能用來修復癌細胞的DNA。 (選自在巖石上漂浮,有刪改) 7下列關于“病毒”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病

5、毒實際上是很小的、無生命的、懶惰的顆粒。它沒有進食、產生能量、生長、對環境的改變作出反應的生命活動。 B、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構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層蛋白質組成。這層蛋白質外衣使病毒依附上細胞膜然病毒進入細胞。 C、病毒只對特定的細胞起作用。即使在理想的條件下,病毒與合適的細胞的幾千次撞擊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們正確地連接。 D、病毒和細胞共同存在,共同進化。病毒對它們的宿主細胞越適應,危害性就越小;而那些進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則是巨大的。 【答案】D 【解析】A、信息取自第一段“當它呆在細胞外時,它實際上是很小的、無生命的、懶惰的顆粒。”這里有前提“當它呆在細胞外時” B、信息取自第二

6、段開頭“所有的病毒都由兩部份組成:核酸構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層蛋白質,在有些情況下是脂肪或類脂的包膜。”題目中“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構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層蛋白質組成”錯了。依據原文“在有些情況下是脂肪或類脂的包膜”判斷。 C、注意第二段結尾部分“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對特定的細胞起作用。”依據句中的“通常的”判斷題目中“病毒只對特定的細胞起作用”錯了。 8、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一旦病毒依附上了細胞,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的方法就是,將它們的包膜與細胞膜融合而使它們進入細胞。 B、DNA控制細胞和生物體制造蛋白質,不同的DNA產生不同的蛋白質,不同的蛋白質構成不同的生物體,

7、DNA就是這樣決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 C、RNA在細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當信息的傳遞者;而在病毒中,RNA不是住處的傳遞者,是基因物質。 D、病毒強迫細胞制造更多病毒,必須有一些蛋白質和核酸的組合與細胞的類似,這種驚人的相似性來自病毒對細胞或它的宿主長期的適應。 【答案】A 【解析】信息取自第三段“一旦病毒依附上細胞,它有幾種方法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在細胞膜上開一個小洞讓它進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將它們的包膜與細胞膜融合而使它們進入細胞”句中分析的是“有脂肪包膜的病毒”“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的方法,不是指所有病毒。 9、從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A、“病毒是在細胞之前出現的”這一

8、說法是錯誤的,實際上病毒是在很久以前從它們的細胞中逃出來的基因物質。 B、病毒作為在很久以前從它們的細胞中逃出來的基因物質,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獨立的能力,能自我復制。 C、狂犬病和感冒病毒能感染的范圍極廣,它們對所有的細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統對它們無能為力。 D、把準確的基因附在經過處理沒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進入有缺陷的細胞的基因療法,可能用來修復癌細胞的DNA。 【答案】D 【解析】A、依據倒數第三段“有一種曾經很流行的說法,認為病毒是在細胞之前出現的。這種說法現在看來不太好。一種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說,病毒是在很久以前從它們的細胞中逃出來的基因物質”判斷,作者并沒有說“病毒是在細胞之前出現

9、的”這一說法是錯誤的,而是說有另一種“更可信的可能性”。 B、題目中“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獨立的能力”的“一旦?就”說法錯了,作者說還要“隨著時間的變遷”。C、“它們對所有的細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統對它們無能為力。”屬無中生有。廣西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 7題。(9分,每題3分)大多數環境學論著認為,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溫上升,而全球變暖將使地球兩極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進而給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但是,荷蘭學者克羅寧博格所著的人類尺度:一萬年后的地球一書中的觀點,似乎可以讓人稍稍緩解一下在氣候變暖問題上的緊張感。作者的基本觀點是:當下發生的所有氣候變化,從地球的立場出發,

10、都是“正常運作”。大自然的變化類似與四季交替,只不過是它的時間尺度要長得多。根據作者的描述,大自然“春天”是在一萬年以前開始的,那時,天氣已開始轉暖,曾經覆蓋了當今人類廣泛活動區域的冰層逐漸在陽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類祖先的生活方式則開始從漁獵轉向定居農業。到現在,人類已經處于“夏季,因此我們沒有必要擔心氣溫上升可能會帶來的危害”。“夏季”終將過去,這也是自然規律,只不過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長的時間,“秋季”才會來臨。那時海平面將會下降,而今天人們因為氣溫上升所引發的討論也將隨之結束。克羅寧博格面對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以及由此造成的極端天氣頻繁、荒漠化加重、物種滅絕加速等情況,之所以顯得十

11、分淡定,在于他看待這一問題時使用了與眾不同的時間尺度。通常人們只考慮幾十年或幾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這種人類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結果每個人都為現在的氣候最大值緊張不已。其實,這在克羅寧博格看來只不過是大自然循環中出現的“一絲波紋而已”。如果我們超越現階段人類思考問題的尺度,觀察一個漫長的周期,情形也許就不會那么令人沮喪了那就是一萬年的時間尺度,為什么要一萬年的時間尺度?因為人類現在所處的地質時代開始于一萬年以前;地質學的只是也告訴我們,類似月我們現在所處的溫暖期一般不會超過一萬年;大約一萬年前爆發的火山目前都處在活動期等等。與地質學應用的時間尺度相比,人類的尺度就不那么適用了。這也難怪他要嘲

12、諷因為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而變得異常焦慮的人民,“為什么要大張旗鼓地圍著小周期內出現的現象團團轉”?人類尺度:一萬年后的地球這本書的觀點有助于提升人類面對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挑戰的勇氣,正像作者所說的那樣:穿著熊皮、拿著石斧的石器時代的人類尚且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來,我們難道無法運用現代高科技去解決海平面上升一米帶來的后果嗎?當然,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即使人類的活動對于全球氣候變暖的作用微不足道,我們也不能從此以后就不加節制地區排放溫室氣候,大量地消耗資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經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和人類的生存環境,所以克羅寧博格也表示,“我們應該節約能源”一保護有限的資源。5下列關于本

13、文第一、二兩段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B )A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這已經成為大多數環境學論著的觀點,但是克羅寧博格對此并不認同。學優高考網B溫室氣體使全球變暖,并由此造成地球兩極冰川融化的現象,從地球的立場出發,這實際上屬于大自然的“正常運作”。學優高考網C全球變暖會導致一系列災難性的后果,例如極端天氣頻發、荒漠化加重、物種滅絕加速,這給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威脅。D面對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克羅寧博格并沒有使用“人類的尺度”來衡量這一問題,所以他顯得十分淡定。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A克羅寧博格對地球的未來做出了預測,并以此為基礎,

14、從地質史上的火山爆發以及氣候變化等自然進程的角度進行了論證。B克羅寧博格認為,如果我們超越現階段人類思考的尺度,從一個漫長的周期來觀察溫室效應的話,那么可能就不會如此焦慮了。C人類尺度:一萬年后的地球向二氧化碳排放與氣候變暖二者密切相關的觀點提出了挑戰,為我們思考氣候的變化提供了新的角度。D大量地消耗自然資源會嚴重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所以克羅寧博格也表示“我們應該節約能源”。7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在大自然的“春天”降臨之前的遠古時期,氣候異常寒冷,廣大區域都覆蓋著冰層,因此人類的祖先當時并沒有采取定居農業的生活方式。B通常人們只考慮幾十年或幾百年

15、的事情,克羅寧博格卻改變了研究的視野:他不考慮明年,也不考慮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將目光投向了一萬年以后。C克羅寧博格采取一萬年的時間尺度來觀察、分析地球氣候變暖的問題,這并不意味著地質學上的時間尺度都是以一萬年為單位的。D石器時代的人類能在冰期中生存下來,與今天我們試圖解決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問題相比,雖然形式不同,實質都是積極利用知識應對危機的表現。【湖北】讀下面的文章,完成68題。(共9分,共3小題,每小題3分)鄉 土 本 色費孝通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

16、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業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

17、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

18、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磨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

19、。“這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在鄉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答復了他的學生。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

20、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6下列對“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A鄉民是中國社會的基層,他們以種地為基本生存方式,從土地中獲取生活資源,因此與土地分不開,為土地所束縛。B人與人在空間排列上的不流動性,造成鄉土社會里鄉民個體之間彼此的孤立與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鄉土社會里的個體為了謀生這一共同目標,分工協作,有機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沒有陌生人的“熟人”社會。D無論是生活的環境還是所接觸的人物,對鄉民而言都是生而與俱,再熟悉不過的,于是他們選擇固守鄉土

21、,終老于斯。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C )A生活在鄉土社會的人們,彼此之間相互了解,沒有隔閡,相比現代社會,更容易獲得一種從心所欲的自由。B依附于土地的鄉民從小習得禮俗,與周圍的人都熟如親人,因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對他們來講“從俗即是從心”。C鄉民之間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來進行的,法律不是調節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基本依據。D鄉土社會的信用產生于對一種行為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鄉土社會實際上就是熟人社會、禮俗社會,而現代社會是陌生人組成的社會、法理社會,兩者的人際

22、交往原則有別。B禮俗是鄉土社會里應對社會生活的根本原則、抽象真理,也是人們處理具體事務時目的與手段間的普遍聯系。C鄉土社會中,人們從熟悉里獲得的認識是個別的。論語中孔子因人而異地解釋“孝”,能讓我們體會到這種特性。D在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暴露出弊端,“土氣”一詞因而有了貶義。【新課標】適用地區:河南、河北、山西、陜西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老子其人其書的時代,自司馬遷史記以來即有異說。清代學者崇尚考據,對此議論紛紛,如汪中作老子考異,力主老子為戰國時人,益啟爭端。錢穆先生說:“老子偽跡不彰,真相大白,則先秦諸子學術思想之系統條貫始終不明,其源流派別

23、終無可言。”大家都期待這個問題有新的解決線索。過去對于古書真偽及年代的討論,只能以紙上材料證明紙上材料,沒有其它的衡量標準,因而難有定論。用來印證老子的古書,大多收到辨偽家的懷疑,年代確不可移的,恐怕要數到韓非子、呂氏春秋和淮南子,但這幾本書成書太晚,沒有多少作用。近年戰國秦漢簡帛佚籍大量出土,為學術界提供了許多前所未見的地下材料,這使我們有可能重新考慮老子的時代問題。1973牛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內有老子兩種版本,甲本字體比較早,不避漢高祖諱,應抄寫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諱,可以抄寫于文帝初。這兩本老子抄寫年代都晚,無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黃帝書四篇,系“黃”、“

24、老”合抄之本,則從根本上改變了學術界對早期道家的認識。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發明黃老道德意”為其指歸,故也可稱之為黃老學派。老子和黃帝書是道家的經典,在漢初被妙寫在老子前面的黃帝書顯然在當時公眾心目中已據有崇高位置,不會是剛剛撰就的作品。同時,黃帝書與申子、慎子、韓非子等有許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韓非三人均曾學黃老之術,這些共通之處可認作對皇帝書的引用闡發。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為戰國中期,皇帝書不應更晚。至于皇帝書與老子的共通之處也甚多,如皇帝書·經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見解釋。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25、帛書所講“玄德”顯然由此而來。此例甚多,那么為皇帝書所稱引的老子必須再早上一個時期,也就是不會晚于戰國早期。古書中有關老子和孔子關系的記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點不少。近來有陳鼓應先生老學先于孔學一文,專門討論論語受老子的影響,用以證成“老子成書早于論語”。如論語·衛靈公:“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無為而治”是老子的學說,細味孔子的話,是講唯有舜稱得起無為而治,很像是針對已有的學說而發。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稱今見老子書。”因此這一條是論語引用老子的鐵證,而且是對老子的批評。從這些情形來看,古書所記老子長于孔子,可以認為是確實可信的。(摘編自李學勤<<老子>的年代)1. 下面關于作者寫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從司馬遷史記開始,關于老子和老子一書的時代問題就有不同說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異以后,學者們更加紛爭不已。B錢穆說過:如果老子其人其書的時代不明,那么先秦諸子學術思想的聯系和發展就無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