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心理學》教案完整版教材_第1頁
《學前心理學》教案完整版教材_第2頁
《學前心理學》教案完整版教材_第3頁
《學前心理學》教案完整版教材_第4頁
《學前心理學》教案完整版教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學前心理學教案授課教師 一、學科性質:學前教育專業課二、教材:陳幗眉編:學前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三、課時:64課時四、參考書目:1、朱智賢:兒童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BC穆欣娜著,陳幗眉、馮曉霞、史民德譯:兒童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3、MB加梅佐、MB馬秋欣娜、TC米哈里契克:年齡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4、王振宇:兒童心理學,江蘇教育出版社5、 武久著,李靜譯:孩子思維與認識能力的發展,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6、孟昭蘭著:嬰兒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7、陳幗眉、馮曉霞、龐麗娟: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8、林崇德:發展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專心-專注

2、-專業第一章 學前心理學的對象、任務和方法學習要求:1、了解學前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2、理解學前心理學的研究原則;3、掌握學前心理學的研究類型;4、掌握并懂得運用學前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第一節 研究對象和任務一、研究對象:06歲兒童心理的發展二、研究內容:1、個體心理的發生2、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3、學前時期心理過程和個性的發展三、研究任務:1、揭示兒童心理變化的基本表現(知其然)2、揭示兒童心理發生發展的原因、影響因素及機制(知其所以然)四、研究意義:1、理論意義2、實踐意義第二節 研究原則和方法一、研究類型:按研究時間分:縱向研究橫向研究按研究范圍分:整體研究(系統研究)分析研究(

3、專題研究)按研究課題分:差異研究相關研究因果研究按研究任務分:雙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二、研究原則:(一)客觀性原則1、考慮兒童生活的客觀條件2、結論以充分的事實材料為依據(二)發展性原則(三)教育性原則(四)倫理性原則尊重、有益、公正三原則三、研究方法按普遍程度分為三個層次:1、 哲學方法(指導思想)新生兒從幾乎完全無能到人類心理逐漸完備的過程描述、解釋、預測、控制只能揭示關系,不能揭示關系的性質不允許從“期待”出發,采用符合期待的結果不能出示與教育目的相違背的問題美國國家衛生部于1993年頒布了保護人類被試行為規范回顧指南,要求將實驗對參與者可能產生的生理、心理傷害降到最小2、一般方法 觀察法

4、 調查法(談話、問卷、訪問) 實驗法(實驗室、自然實驗) 測驗法 作品分析法3、特殊方法(研究技術)各方法各有其優缺點,互補方能在效第二章 各年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學習要求:1、了解三歲以內嬰幼兒的心理及動作發展特點;2、理解嬰兒無條件反射的意義和條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條件;3、掌握嬰兒常見的無條件反射的種類;掌握嬰幼兒動作發展規律;掌握三到六歲幼兒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第一節 人生第一年這一年是兒童心理開始發生和一些心理現象開始萌芽的階段。一、初生到滿月新生兒期是人類一生中唯一能觀察到純正的先天本能行為表現的時期。(一)適應新生活簡介新生兒的生理特點和神經系統特點:新生兒面臨生死存亡的斗爭

5、;身體軟弱,嬌嫩,神經系統簡單,功能還不完善。為適應人間生活逐漸產生人的心理:生存方式的變化:寄生獨立生活環境的變化:恒定舒適變化無常(二)依靠無條件反射這些無條件反射均在嬰兒長到幾個月時相繼消失;若到時不消失,反而是嬰兒發育不正常的癥狀。1、無條件食物反射:吸吮反射 覓食反射2、無條件防御反射:眨眼反射3、無條件定向反射:探究反射4、返祖性反射:抓握反射(達爾文反射),45個月消失巴賓斯基反射,6個月時消失P23晴天時,產院的嬰兒象向陽花面向太陽驚跳反射(莫羅反射),35個月消失擊劍反射(強直性頸部反射),4個月消失行走反射(邁步反射),2個月消失游泳反射,6個月時消失所舉的無條件反射,前三

6、種對新生兒維持生命和保護自己有現實意義,后一種沒有,但在人類進化歷史上,可能曾經是有意義的。如抓握反射,反映了人類社會需用爬樹來保護和維持生命;無論是否有意義,都是最初學習的基礎。無條件反射的意義:保證了新生兒基本的生命活動,是應付外界刺激的本能。局限性:具有刻板性,不適應變化;數量有限。(三)條件反射的出現和心理發生1、條件反射對兒童最初生活的意義:彌補無條件反射的不足,是維持生命、適應新生活的新機制;標志著個體心理活動的發生。2、條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條件:健全的大腦;基礎反射;條件刺激物;(出現的時間與強度)條件刺激物與無條件刺激物的多次結合。3、條件反射出現的時間:決定于開始訓練兒童建立條

7、件反射的時間。4、心理的發生:出生即有,可追溯到胎兒期。(四)認識世界和人際交往的開始1、 認識世界的開始:感覺的發生;視聽的集中;2、 人際交往的開端;產生交往需要二、滿月到半歲(一月一變樣)突出地表現在視聽的發展,眼手協調,定向探究,開始認生。(一)視覺和聽覺迅速發展起來會主動尋找視聽目標嬰兒早期就能表現出視聽協調活動;聲音定向是靠兩耳接收信息的時間差形成的,而小嬰兒頭小,兩耳距小,時間差小于成人,但仍傾向于對聲音進行視覺定向。(二)定向反射作用增加無條件食物、防御反射對建立條件反射的作用減少,現時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強;依靠定向反射認識世界,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條件反射。(三)手眼協調動作開始發

8、生經常伸出的手可能預示其習慣用手只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固定的反應大腦皮質的成熟健全非條件反射和已鞏固的條件反射個體差異較大3-7個月的嬰兒對音唇一致的人臉注視更久1、 本能的抓握:動作混亂 無意撫摸 無意抓握2、 手眼不協調的抓握3、 手眼協調的抓握與坐姿有關,是有目的地認識世界和探索物體的萌芽(四)開始認生1、 表現:找媽媽;擺脫生人2、 意義:感知、辨別和記憶能力發展的標志; 情緒和人際關系發展方面的重大變化三、半歲到周歲主要表現在動作更加靈活,出現語言的萌芽,親子依戀關系的鞏固。(一) 身體動作迅速發展嬰幼兒動作的發展往往能說明其心理水平的發展,因為人的動作主要由高級中樞支配,其動作發展與心

9、理發展有密切的關系。1、 兒童動作發展規律:整體分化上部下部(首尾規律)中央邊緣(近遠規律)大肌肉小肌肉(大小規律)無意有意(兒童心理發展規律)2、 坐爬站走的發展:與兒童動作發展規律一致,是兒童從躺著的姿勢解放出來的時期,是其擺脫成人懷抱的時期(二)手的動作開始形成1、 五指分工:大拇指的分工2、 雙手配合3、 擺弄物體4、 重復動作(三)語言開始萌芽1、 練習發音;音節清楚但無意義2、 聽懂指令3、 用發音進行交往(前語言的交往形式)(四)依戀關系日益發展孩子和成人開始相互理解第二節 13歲這時期是真正形成人類心理特點的時期;幼兒完成了幾大任務:學會走路、說話,使用工具,有了自我意識。一、

10、動作的發展;兩眼不協調,手亂動照視線去抓;簡單的動作目的;不相干的動作;神秘的中線屏障三翻六坐九來爬,周歲會走叫媽媽牽一發而動全身抬頭-俯撐-翻身-坐-爬-站-走頭、軀干-雙臂、腿-手、腳臂、腿-手、腳3、4個月,手彎成大鉤子打破中線屏障針對物體,帶有目的性開關盒子24次喜歡練習,只為發音愉快語調決定理解分離焦慮(一)粗大動作的發展(大肌肉運動)最主要的是學會直立行走。1歲:會走;2歲:攀爬,活動積極性高;3歲;越障礙,兔跳,上下樓梯。(二)精細動作(小肌肉運動)主要是手的動作;逐漸學會根據物體的特點和功用,比較靈活、準確、熟練地運用物體。其過程分四個階段:1、完全不按用具特點動作2、進行同一

11、動作的時間延長3、有意重復有效動作4、能根據用具特點來使用它二、心理的發展(一)語言真正形成1歲以前:語言準備階段;11.5歲:語言理解階段;1.52歲:開口說話階段;23歲:積極練習階段;3歲以后:基本能表達自己的意思(二)思維的發生1、 表象發生:1.52歲左右出現表象,記憶進一步發展;2、 想象萌芽:2歲左右能根據物體進行想象性活動;3、 思維出現:2歲以后開始理解事物的意義及聯系,是初步的直觀動作思維。(三)自我意識的萌芽突出地表現為出現獨立性,也稱為“人生第一反抗期”,表現為:1、 好動,喜做事按自己的意志行事;2、 語言上學會使用“我”第一人稱3、 反抗成人控制意義:是人生頭23年

12、心理發展成就的集中體現,標志著人類心理的初步形成。第三節 36歲一、小班幼兒(34歲)的以下心理特點(一)生活范圍擴大1、生理的發展:身體更結實精力更充沛2、大小動作自如3、語言的發展(二)認識依靠行動(直觀動作思維)思維依靠行動,記憶、注意也如此。(三)情緒性強1、 心理和行為無意性強;2、 情緒作用大。(四)愛模仿1、 模仿表面現象;2、 行為習慣的形成依靠模仿。二、中班幼兒的(45歲)心理特點(一)活潑好動兒童都好動,但中班特別突出;因為:1、 熟悉環境,有交往經驗2、 生理進一步成熟,神經系統進一步發展(二)思維具體形象(依靠表象)1、 思維更多依賴表象;2、 對語言的理解局限于具體生

13、活經驗;3、 對具體形象的事物更易于認識。(三)開始接受任務(活動目的性增強)1、 心理活動有意性發展增強;2、 有了最初的責任感。(四)會組織游戲1、 游戲組織能力迅速發展,2、 出現同齡人的伙伴關系。幼兒從此不再局限于親子、師生關系,人際關系由成人向同齡人過渡。三、大班幼兒(56歲)的心理特點:(一)好問、好學1、 活動興趣內化,格外好奇;2、 認識(智力)活動積極性高;3、 有為求知而導致的破壞性行為。(二)抽象能力開始萌發1、 思維有了概括性;2、 開始掌握抽象概念;3、 能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三)開始掌握認知方法1、 認識活動開始具有有意決策; 2、 自我控制能力增強;3、 嘗試用

14、手段鞏固認識。(四)個性初具雛形1、 有了較穩定的態度和興趣;2、 心理活動開始形成系統。小班相同玩具數量應充足利用示范組織紀律提供良好的榜樣群體童言無忌小班幼兒僅憑興趣小班游戲角色平行、分散,中班游戲角色多樣,有組織有“好朋友”了喜歡提問猜謎拆電器能分類但常出錯自覺控制注意回家復述有關要求興趣有分化重視他人評價第三章 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展學習要求:1、 理解感知覺對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意義;2、 了解各年齡段學前兒童感覺發展的水平;掌握嬰幼兒的觸覺探索形式;3、 掌握學前兒童空間知覺的發展特點;理解物體知覺和時間知覺的發展水平;4、 掌握幼兒觀察的發展特點。復習和導入:1、復習:心理現象的分類

15、;感知的意義;感知覺的種類;感覺的生理機制。2、導入:感知覺在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和作用。第一節 感知覺對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意義一、感知覺是人生最早出現的認識過程1、感知覺的重要性:其它認識過程的基礎2、人類新生兒已具備完善的感覺器官和成熟度較高的神經系統,從而使他們的感覺和知覺能力出現得最早,發展得最快。許多感知覺在嬰幼兒期已接近甚至已達到成人的水平。這不僅打通了聯系外界環境的道路,也直接或間接地為其它認識過程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感知覺是嬰兒認識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語言形成之前,嬰兒靠感知覺認識世界。認識過程是一個由感知、記憶、控制、反應四個子系統共同組成的整體結構。不

16、同年齡段,各組成分、相互關系及地位是不一樣的。嬰兒期,由于思維、言語、表象等心理現象都還未出現,控制力量微弱,反應以動作為主,決定了嬰兒的認知結構只能以感知系統為主。1、普萊爾的研究:0-3歲末,主要研究感覺;2、皮亞杰的研究:0-2歲嬰兒處于感知運動階段,是認知發展的第一階段,依靠感知對環境作出反應,若未直接感知支,則認為它不存在。有三個特點:逐漸形成客體永久性認識;逐漸形成各種感官的協調活動;逐漸形成有目的的行動三、感知覺在幼兒的心理活動中仍占主導地位1、認識活動中受感知左右,且感知是思維發基礎; 2、情意活動中3、控制自己行為(反饋機制)0-2:感知運動階段2-7:前運算階段7-11:具

17、體運算階段11歲以上:形式運算階段(第二信號系統弱)如視覺區域功能障礙,會影響思維活動的發展第二節 學前兒童感覺的發展一、視覺視覺是兒童獲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人最主要的感覺通道。對嬰幼兒來講,視覺作用更大,對語言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常需要視覺形象作為支持。(一)視敏度的發展1、視敏度的含義;調節機制(P60)2、發展狀況:發展迅速在出生后的前幾個月里,嬰兒的視覺系統成熟非常快。3個月時,嬰兒眼睛的聚焦就已接近成人;6個月的嬰兒視敏度相當于成人的20%;2歲時接近成人水平。10歲時,兒童視覺調節能力最強。3、6個月以下是視力發展的敏感期。(P60)(二)顏色視覺的發展1、顏色視覺的含義2、

18、顏色視覺的出現出生后不久即有辨色力,且有“視覺偏好”。新生兒喜歡彩色,不喜歡灰色;1-2個月時,能區分各種顏色;4-5個月時,能分出相同但深淺不一的兩種顏色;同時能把各種顏色歸于紅、藍、黃、綠四個范疇;3、顏色視覺的發展3歲前不能很好地辨別近似色;4歲后逐漸發展二、聽覺人類依靠聽覺辨認事物的發聲特點,欣賞音樂,學唱歌曲,學習口語。(一)聽覺的發生1、胎兒的聽覺反應2、新生兒聽覺的發生傳統觀點:認為新生兒沒有聽覺,理由是羊水堵塞及耳管粘連;現代觀點:正常健康的新生兒聽覺與生俱來。3、測試指標:習慣化(去習慣化)(二)聽覺的發展隨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在掌握語言、接觸音樂環境的過程中,學前兒童的聽覺不

19、斷發展。三、觸覺(學前兒童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重要性:認識物體 形成人際關系(依戀) 促進動作發展80%矯正視力最好在學齡前喜歡波長較長的暖色不喜歡冷色研究方法:配對法、指認法、命名法色盲:男7-8%;女0.5%注意聽覺有缺陷的兒童注意幼兒聽覺器官的保護卡西摩多(一)觸覺的發生出生即有;若干反射均是具體表現;濕尿布嬰兒哭鬧也是證明(二)觸覺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觸覺探索活動的形成,以及觸覺與其它感覺的結合。1、觸覺探索:口腔探索手的探索口腔探索:當其它方式未發展時,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手的探索發展后,退居次位,但仍是補充。手的探索:嬰兒期形成,分三階段:本能觸覺反應 眼手協調 有目的的探索3、 觸

20、覺與其它感覺的結合:視觸協調 聽觸協調四、其它感覺(一)味覺生來就有,反應各異,對味覺差異敏感。糖水吸吮(長時間)奎寧水做怪相(痛苦狀)酸味嘴緊閉(二)嗅覺與生俱來,有自我保護功能。香蕉精興奮臭雞蛋皺眉、轉頭(三)痛覺新生兒感受性極低,痛覺感受性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P75)(四)動覺動覺的發展使嬰兒的動作越來越準確。第三節 學前兒童知覺的發展一、物體知覺的發展物體知覺是反映物體各種屬性的知覺。有些一種分析器參與即可,有些則需多種分析器共同參與。(一)形狀知覺的發展1、很小的嬰兒就能辨別不同的形狀。2、3歲的兒童已能正確地找出相同的幾何圖形3、幼兒對不同幾何圖形的辨別能力有差異4、幼兒期,形狀

21、知覺與圖形辨別逐漸與掌握圖形的名稱結合(二) 大小知覺的發展1、6個月前的嬰兒已能辨別大小,且有大小恒常性2、2.5-3歲是大小知覺發展關鍵期,能判斷大小, 此期間注意保護:兒童玩具應避免過小(易誤食卡住)、過長(戳傷)、有毒成人應鼓勵幼兒活動,不宜過分限制5個月以下,視覺不能引導和調節手的動作,手和物體爭當視覺目標選擇自己偏好的食物;絕大多數嬰兒喜甜與嗅覺一樣,有利于嬰兒正確選擇食物對母親奶味敏感喜聞哺乳婦女氣味幼兒的痛苦比我們想象的要小1961年,弗朗茨證實出生十幾天的新生兒就能分辨物體形狀(人臉、假人臉、黑白鴨蛋)3個月以上的嬰兒開始認識人臉圖,喜看媽媽相片并正確使用大小概念。3、3歲后

22、判斷大小精確度提高,能以大小排序。二、空間知覺的發展:空間知覺:主要指對物體的空間關系和位置及機體自身在空間所處位置的知覺。(一)方位知覺的發展(方向定位)1、兒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例1、兒童聽覺定位能力強于依靠視覺記憶定位例2、盲嬰依靠發聲回響進行聽覺定位,證明人類聽覺定位潛力很大。2、方位知覺的發展順序上下方位:3歲前后方位:4歲左右方位:始于5歲,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5-7歲,能固定地辨認自己的左右方位7-9歲,開始初步地,具體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對性9-11歲,能比較靈活地掌握左右概念。近年來的一些重復實驗指出:當代兒童知覺左右方位的能力較上述研究結果發展較早,我國8-9歲的城市兒

23、童基本可達到上述第三階段的水平,但左右知覺的發展的總趨勢并未改變。(二)深度(距離)知覺的發展深度知覺:對同一物體的凹凸程度或不同物體的近遠程度的知覺。1、“視覺懸崖”實驗證明,會爬的嬰兒就已有深度知覺。卡門波斯的重復實驗,以心率為指標(1978)2、鮑厄(1971)提出,2周嬰兒對物體靠近自己有反應。3、經驗對距離知覺的發展起重要作用沃克(1978):嬰兒學爬的年齡影響深度知覺的發展。三、時間知覺的發展時間知覺:對事物延續性和順序性的知覺,其特殊性在于:1、時間本身沒有直觀的形象2、人沒有專門感知時間的分析器(一)嬰兒的時間知覺:依靠生理上的變化產生對時間的條件反射。(二)幼兒時間知覺的特點

24、:1、時間知覺的精確性與年齡呈正相關。年齡越大,精確性越高。2、時間知覺的發展水平與兒童的生活經驗呈正相關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兒童的時間知覺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3、幼兒對時間單元的知覺和理解有一個“由中間向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是:知覺方位的參照系統:上下、前后均有,左右則缺。加拿大多倫多,世界最高的電視發射塔沃克:同樣深度,小嬰兒爬過去的較多(68%)5個月-減慢;9個月-增速但運動經驗不能代替視覺在知覺深度中的作用(如斜視)7-8歲是時間知覺迅速發展的時期。嬰兒最先能理解的是“天”、“小時”兩端”、“由近及遠”的發展趨勢。4、理解和利用時間標尺(包括計時工具)的能力與其年齡呈正相關。四、幼兒觀

25、察的發展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幼兒觀察的發展,表現在觀察的目的性、持久性、概括性及觀察方法等方面。(一)目的性(分為三級)一級:有目的,能克服困難堅持觀察;二級:有目的,不能堅持;三級:無目的。(二)堅持性幼兒初期很差,在教育的影響下逐步發展(三)概括性(發現事物的內在聯系)丁祖蔭(1964)認為幼兒對圖畫的認知概括化分四個階段:個別對象階段 空間聯系階段 因果關系階段 對象總體階段(四)觀察方法1、最初是依賴外部動作進行,以后逐漸內化為以視覺為主;2、未內化前,觀察無秩序;內化后,方法逐漸形成:知覺認同;歸入標準塑造模型觀察中語言指導對提高幼兒觀察效果極為重要。第四章 學前兒

26、童注意的發展學習要求:1、復習并鞏固注意的基本概念及相關心理學知識;2、掌握嬰幼兒注意的研究指標;理解習慣化(去習慣化)的概念;3、掌握學前兒童注意發展的一般趨勢和三到六歲兒童的注意特點。導入:一、復習注意有關知識(一)注意概述1、定義2、特性3、與心理過程的關系(二)注意的種類(三)注意的品質二、注意對兒童心理發展有重要作用能達一級的幼兒比例:3歲:0;4歲:2%;5歲:22%;6歲:24%阿格諾索娃:外部動作視覺為主無序有序得法第一節 注意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一、注意與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1、使兒童從環境中獲得更豐富、清晰的信息;2、是嬰幼兒活動成功的必備條件。二、注意與學前兒童知覺的

27、發展1、凡是注意所指向和集中的對象,人們對該對象的知覺就最完全、最清晰、最突出;2、注意是研究嬰幼兒感知發展的指標嬰兒不會用用表達其對刺激的反映,只有通過其注意的表現,來了解其心理反映定向反射所表現出來的種種變化,是研究注意的重要指標。(P95)覺醒狀態(深度無意識極度興奮):柯納:規則的睡眠 不規則的睡眠 昏昏欲睡 不活躍的清醒 活躍的清醒 哭鬧覺醒狀態與注意水平呈倒U形關系。習慣化(去習慣化)習慣化:對熟悉的刺激所發生的注意減退現象。去習慣化:新刺激的出現導致注意增強。標志:注視時間及心率:固定的試驗程序嬰兒控制的程序心率變化(減速定向;增速防御、恐懼)易測、可靠、敏感。應有準備性測量;避

28、免其吸奶頭瞳孔擴大越大注意水平越高;難以實施,可用范圍小。吸吮抑制嬰兒常見的是停止吸吮研究嬰兒注意應綜合多種指標。三、注意與學前兒童記憶的發展感覺記憶(短暫注意)短時記憶(持久注意)長時記憶四、注意與學前兒童堅持性的發展注意穩定性意志堅持性第二節 學前兒童注意發展的一般趨勢注意現象自出生始。其發展主要表現為注意活動本身性質的變化和注意對象的變化。一、定向性注意的發生早于選擇性注意的發生知覺的效果取決于注意狀態視覺懸崖;注視人臉愛情測驗注意的外部表現之一:無關活動停止分析無意注意的兩種形式,回憶相關內容(一)定向注意的發生1、注意是一種定向反射,定向反射既是生理反應,也是最初級的注意;2、定向反

29、射性注意是外界事物特點引起的,是無意注意的最初形式。負誘導:強烈的刺激引起大腦皮質的一定區域產生優勢興奮中心,同時,其它區域或多或少處于相對抑制狀態。生理飽和:幼兒不能長時間保持一定的優勢興奮中心,注意集中于一種對象后,容易發生“生理飽和”,即有關神經細胞發生抑制,于是,注意轉向另一對象。這使兒童注意的方向不斷變化。(二)注意選擇性的發展兒童注意發展的主要表現其發展表現在兩個方面:1、選擇性注意性質的變化:最初決定于刺激物的物理特點,以后逐漸轉變為刺激物對兒童的意義(滿足兒童需要的程度)2、選擇性注意對象的變化:范圍的擴大 對象的復雜化二、無意注意的發生發展早于有意注意的發生發展定向性、選擇性注意都屬于無意注意。隨著語言和認識過程有意性的發展,幼兒有意注意開始發展,使幼兒注意發生更大變化,心理能動性更高。第三節 36歲兒童的注意一、幼兒的無意注意3歲前嬰兒的注意基本上都屬于無意注意,36歲兒童的無意注意仍占主導地位。主要特點表現為:1、客觀因素為主(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無意注意的主要因素);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