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叉尾鮰魚養殖技術_第1頁
斑點叉尾鮰魚養殖技術_第2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3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斑點叉尾鮰魚養殖技術規程、池塘條件面積據實際情況,水深 22 米。注排水條件好,水量充足,水質好,保水保 肥,配備3 3 千瓦葉輪式的增氧機每 3 3 畝一臺。二、清塘方法加固塘埂,清除雜物及塘底過厚的淤泥并保存池底淤泥 1515 厘米厚,然后放 水 5656 厘米可用 150150 公斤 / / 畝的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徹底清塘,有效殺滅病菌、 寄生蟲及野雜魚類。清塘后 2323 天每畝施熟化無污染、無有毒物質的有機肥 8010080100 公斤,作為基肥,飼養過程中不用施追肥。進出水口加設攔污、攔魚鐵 絲網。三、苗種培育斑點叉尾鮰魚養殖技術中, 斑點叉尾鮰的苗種培育池面積以 1-21-2 畝

2、為宜。魚 苗下池前 10-1510-15 天用生石灰、漂白粉、茶餅等對魚池進行消毒,然后用豬、牛、 人糞將水質培肥,方法同家魚苗種培育。 待水中出現大量浮游動物時, 將卵黃囊 消失后 2-32-3 天的魚苗放入肥水池中。苗種培育宜采用二級飼養法。一級飼養是將 2 2 厘米左右的魚苗養到 1010 厘米 左右;二級飼養是將 1010 厘米左右的魚種養成 30-5030-50 克左右的大規格魚種。一級 飼養畝放萬尾左右, 二級飼養畝放量為 7000-80007000-8000 尾左右,斑點叉尾鮰在苗種階 段不宜采用我國培養家魚苗種的 稀養速成法 ,因為斑點叉尾鮰的苗種喜集群覓 食,放養過稀不僅水體

3、得不到充分利用, 也不利于訓練魚種的集群攝食能力, 降 低飼料利用率及魚苗成活率。苗種培育一般以單養為主,或在魚苗下池后1515 天左右每畝搭配規格為 4cm4cm 的鰱 400-600400-600 尾,以維持良好的水質。斑點叉尾鮰在以下時偏重攝食浮游動物 ( 輪蟲、枝角類、 橈足類 ) 、搖蚊幼蟲 及無節幼體。 故可采用我國傳統的肥水下塘方法進行苗種培育。 后開始轉入以人 工飼料為主。10cm10cm 到成魚階段攝食人工飼料及個體較大的,如水、陸生昆蟲, 大型浮游動物,水蚯蚓,甲殼動物,有機碎屑等。剛下塘的魚苗 4-54-5 天不喂食, 或少量投喂混合飼料。 以后可將粉狀配合飼料用水攪拌成

4、團球狀投喂, 苗種長到 6-76-7 厘米時投喂粒徑為毫米的破碎了的配合飼料。魚種生長到 12cm12cm 左右時可使 用直徑為的顆粒飼料。飼料的參考配方為: 魚粉 1515、豆餅 3535、三等粉 3030、玉米粉 1010、 米糠 1010%。水溫在 15-3215-32C時每天上、下午各投飼一次,投飼量約為魚體重的3-53-5 %,水溫降至 1313C以下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占魚體重的 1 1%。冬季每周喂1-21-2 次。根據斑點叉尾群體攝食的習性, 投飼宜集中, 將飼料直接投喂到魚池中, 投喂范圍約占魚池面積的 1010%。苗種培育池應定期加注新水防止水質惡化。斑點叉尾鮰魚養殖技術中

5、, 苗種培育階段常見的魚病有孢子蟲病、 水霉病。 對孢子蟲病主要是預防, 放魚前每畝用生石灰 1 1 5050 公斤清塘, 殺滅藏在泥土中的 粘孢子蟲。水霉病的預防可在放魚苗時用 3 3%的食鹽溶液洗澡 3-53-5 分鐘,效果極 佳。魚苗經過 1 1 2 20 0天左右的二級飼養, 1 1 0 0 月底規格可達到 30-5030-50 克,畝產 250250 公斤,成活率 90-9890-98%,餌料系數。四、斑點叉尾鮰的成魚養殖斑點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養殖,也可在江河、湖泊、水庫等大水面放養,同 時也是高密度流水養殖, 網箱養殖及工廠化養殖的重要品種, 我國目前斑點叉尾 的成魚養殖方式僅限于

6、池塘和網箱養殖。( 一 ) 池塘養殖斑點叉尾池塘養殖方法分主養和混養兩種。 主養時放養密度為每畝 600-800600-800 尾,搭配鰱、鳙 200-300200-300 尾。美國科研人員認為在斑點叉尾鮰主養池中混養羅非 魚效果很好,奧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單養斑點叉尾鮰每公頃 (1515 畝)可放養 44004400 尾而收獲 1 1 400400 公斤,如混養羅非魚 12401240 尾,則可收獲斑點叉尾鮰 15681568 公 斤,羅非魚 266266 公斤,使產量達到每公頃 18341834 公斤,比單養增產%。混養時每畝放斑點叉尾鮰 300-400300-400 尾,鰱、鳙魚 300

7、-350300-350 尾,鳊魚 100-150100-150 尾,鯉、鯽魚亦為性魚類,且爭食能力強于斑點叉尾鮰魚,故不予混養。斑點叉 尾鮰魚種放養規格一般為 5-25cm5-25cm,以 15cm15cm 最好。鰱、鳙搭配魚種規格以 5050 克 左右為宜。魚種放養時間一般在 1212 月至翌年元月,或在秋季將斑點叉尾鮰魚從 大規格魚種培育池直接轉入成魚池養殖。斑點叉尾鮰魚養殖技術中, 在飼養管理中, 應十分注意水中溶氧。 如放養密 度大最好配置一臺增氧機。 除了天氣突變外, 投餌過量也會導致水中缺氧, 水體 溶氧量要求在每升 4 4 毫克以上。( 二 ) 網箱養殖斑點叉尾鮰魚養殖技術中,

8、斑點叉尾鮰網箱養殖主要分布在北美尤其是美國 的阿肯色州和南卡羅來納州。 我國養殖這一品種的時間不長, 網箱養斑點叉尾鮰 時間更短,但已顯示出其強大生命力和更為顯著的經濟效益,如 19901990 年 6 6 月投 入 2-3cm2-3cm 苗種 1919 萬尾,1991991 1 年初即有部分達到公斤的商品魚上市, 至 1991991 1 年 底收獲商品魚萬公斤, 成活率為 8080,平均規格公斤,最大個體公斤,餌料系 數為,日均凈重比原產地美國提高。 這一畝網箱除收回全部投資外, 獲利稅達 100100 萬元左右,創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濟效益,為我國機械化網箱大面積養殖 斑點叉尾鮰魚等名貴魚

9、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網箱養殖斑點叉尾鮰魚同養殖其它 品種魚類大致一樣,即包括場地選擇、安裝網箱設備、苗種進箱、飼養管理等一 系列過程。網箱養斑點叉尾鮰應注意以下數點:1 1、斑點叉尾鮰體表無鱗, 易造成機械損傷, 苗種進箱及換箱時應小心操作。 苗種進箱前應以食鹽水消毒。2 2、堅持定時、定量、定質、定位投餌,苗種入箱后應利用投餌措施對其進 行攝食馴化。 投餌量隨水溫、 魚體重量變化而不同。 餌料配方可隨魚體重變化進 行適當調正。3 3、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網箱養殖密度高,許多魚病都有接觸 傳染的特點,在這一養殖環境下更應保持水質清新,加強防病措施。4 4、勤換箱、勤洗箱,使水體能充

10、分自由交換,保持箱內水體溶氧充足。五、斑點叉尾鮰的魚病防治斑點叉尾鮰魚養殖技術中, 斑點叉尾鮰的魚病防治是養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 環節,尤其在高密度養殖中更為重要,應切實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實 無病先 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的方針。( 一 ) 病毒性疾病病原:斑點叉尾鮰病毒病病狀:病魚皮膚及鰭基部出血,腹部膨脹,并有淡黃色滲出液( 腹水 ) 。鰓蒼白或出血,一側或雙側眼球突出。如解剖檢查則可以見到肌肉組織、肝、腎和脾 有出血區。脾臟呈淺紅色和腫大;胃膨大有粘液狀分泌物。腸灰白色,無食物。 病魚呈螺旋形游動,呆滯和頭朝上垂直懸浮于水中。該病有高度的接觸傳染性。 水溫 3030C時發病,主要危害

11、1 10 0厘米以下的魚種,3-43-4 月齡的幼魚也會感染。病 程一般為 3-73-7 天。死亡率可達 95-10095-100 ,殘存魚生長緩慢。防治:目前對本病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 降低水溫可減少死亡率, 但在生產 上并不實用。故應從預防著手,注意放養密度,加強飼養管理。( 二 ) 細菌性疾病主要由氣單孢菌、 愛德華氏菌和柱狀屈橈桿菌感染引起。 在病魚中占相當大 的比例。1 1、出血性腐敗癥病原:嗜水氣單孢菌病狀:病魚在水中呈呆滯的抽搐狀游動, 停止攝食, 體表有圓形稀疏的潰瘍 ( 皮膚、肌肉壞死 ) ,腹部腫脹,眼球突出,體腔內充滿帶血的液體,腎臟變軟、 腫大,肝臟灰白帶有小的出血點,

12、 腸內充滿帶血的或淡紅色的粘液, 后腸及肛門 常有出血癥狀、腫大。此病多發于春季或初夏。防治:一般采用內外結合治療法。使用土霉素溶液潑灑池水。選用磺胺劑、抗生素(如磺胺、甲氧嘧碇、金霉素、土霉素等 ) 中的任何一種攪拌在餌料中投喂。 磺胺類藥物每天每公斤魚投放藥物約 200mg200mg 抗生素每天每公斤魚投 40-50mg=40-50mg= 連續 5 5 天。2 2、愛德華氏病病原:愛德華氏菌病狀:初期病魚胸鰭側有直徑為 3-5mm3-5mm 的損傷,外部如針狀的創傷,并深入 到肌肉。在 10-1510-15 天內損傷面積逐漸擴大,病菌頻繁入侵病魚血液或感染腎臟, 患病的成魚在損傷的肌肉內有

13、惡臭的氣體。 死亡的病魚明顯與腎臟、 肝功能衰弱 有關。發病后期難以治療。治療:可用抗生素如土霉素等治療。用量參照出血性腐敗病。3 3、柱狀病病原:柱狀屈橈桿菌病狀:初期在病魚軀干部、 頭部出現損傷, 或鰭條有灰白點, 并有輕微充血。 當病狀擴大時, 則變成灰白色潰瘍。 皮膚完全被侵蝕、 肌肉暴露。 隨著感染加深, 導致魚類死亡。 另外感染魚的鰭被腐蝕后, 病原體擴散到身體其它部位。 通常鰓 絲末端開始有褐色的壞死組織, 發展到鰓絲基部。 真菌可作為繼發性病原侵入這 些病變部位。防治: 用 1-31-3的食鹽水浴至魚有不安狀。 用呋喃類或磺胺類藥物, 每公斤 魚用藥 200m200mg g拌入餌料投喂。( ( 三 ) ) 真菌病1 1、水霉病病原:水霉病狀:被感染后的魚, 其身體的任何部位均會長出或小或大叢的灰白色棉花 狀菌絲體。捕撈、產卵等操作造成的損傷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會使水霉菌 侵入感染。全年均可發生此病。防治: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但用 2PPM2PPM 勺高錳酸鉀潑灑有一定作用。同時在捕撈、運輸和放種過程中盡量不要使魚體受傷。( ( 四 ) ) 寄生蟲病。1 1、魚波豆蟲病病原:魚波豆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