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考試考點及解析綠色建筑部分_第1頁
建筑工程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考試考點及解析綠色建筑部分_第2頁
建筑工程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考試考點及解析綠色建筑部分_第3頁
建筑工程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考試考點及解析綠色建筑部分_第4頁
建筑工程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考試考點及解析綠色建筑部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2年建筑工程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考試考點及解析(綠色建筑部分)考點:根據2012年建筑工程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考試大綱(2009年修訂)第四章 建筑工程專業新知識本章要求了解建筑工程專業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等知識。1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建筑概念及評價標準2基于性能的結構設計方法基本概念及建筑工程新結構(如鋼一混凝土混合結構、高效預應力結構、膜結構、索張拉結構、穹頂結構等)3新型建材與施工逆作法或半逆作法施工技術 基樁高低應變動測分析系統 高性能混凝土技術 液壓爬模施工技術 新型防水材料 合成樹脂幕墻裝飾系統 限制和禁止用于房屋建筑的建筑材料和施工設備4建筑節能

2、推薦、限制、禁止用于房屋建筑的建筑節能保溫系統和建筑門窗。5建筑結構加固材料與方法解析: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建筑概念及評價標準綠色建筑(green building)定義: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多選題),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可持續發展建筑概念: 20世紀60年代以來,工業化國家不斷發生的環境公害,喚起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關注。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卡爾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向人們預示由于濫用DDT等農藥而將產生的無法挽回的生態惡果,被視為綠色運動的里程碑。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

3、會議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召開,會議提出了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20年之后的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了環境與發展大會,將綠色運動推向了新的階段,21世紀議程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行動指南。從此,以關注生態環境為主旨的綠色運動一直處于國際社會的最前沿。20世紀70年代初,面對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兩難選擇,羅馬俱樂部提出了“零增長”的建議,引發了經濟增長還是實行零增長的爭論。在這場爭論中,人類重新審視“經濟增長”的概念,是這個概念開始具有了“凈化增長”、“質量增長”或“適度增長”的概念,從而為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做了理論準備。而第一次提出這一概念是在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

4、N)(單選題)在世界保護策略中使用的,它呼吁全世界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系,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是關系到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問題,并在此后召開了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如聯合國第一次人居環境大會(1976),“地球的未來”國際會議(1984)、聯合國環境署理事會(1989,該會議通過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聲明)、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1992,該會議發表了21世紀議程并進一步完善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聯合國第二次人居環境大會(1996,伊斯坦爾)等。關于可持續建筑,世界

5、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給出了四個原則和一個評定因素:一是資源的應用效率原則;二是能源的使用效率原則;三是污染的防止原則(室內空氣質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四是環境的和諧原則。評定因素是對以上四個原則內容的研究評定,以評定結果來判斷是否為可持續建筑。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兩者之間大同小異,側重點有所差異,沒有本質上的或絕對的區別。目前,在國際上,歐洲國家一般稱之為生態建筑,美國加拿大等叫綠色建筑,而日本則叫可持續建筑,無論叫綠色建筑、生態建筑還是可持續建筑都注重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建造一個滿足人類居住的室內外環境,強調節能和健康舒適。可持續發展建筑主要為了呼應可持續發展這一重要理念,強調

6、當代和后代都應有平等的發展權利,即當代的發展不能影響到未來的發展。可持續建筑的理念就是追求降低環境負荷,與環境相融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其目的在于減少能耗、節約用水、減少污染、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保護健康、提高生產力、有益于子孫后代。實現可持續建筑,必須反映不同區域的特點,以及需要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建立不同的模型去體現。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  EvaI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主編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施行日期:2 0 0 6年6月1日 前言

7、 本標準是根據建設部建標標函E200563號(關于請組織開展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編制工作的函)的要求,由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會同有關單位編制而成。本標準是為貫徹落實完善資源節約標準的要求,總結近年來我國綠色建筑方面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標、多層次的綠色建筑綜合評價標準。在編制過程中,廣泛地征求了有關方面的意見,對主要問題進行了專題論證,對具體內容進行了反復討論、協調和修改,并經審查定稿。本標準的主要內容是:總則、術語、基本規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本標準由建設部負責管理,由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環東路30號;郵政編碼:10

8、0013)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請各單位在執行過程中,總結實踐經驗,提出意見和建議。本標準主編單位: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本標準參編單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國家給水排水工程技術中心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城市建設研究院本標準主要起草人:王有為 韓繼紅 曾捷 楊建榮 方天 培汪維 王靜霞 秦佑國 毛志兵 馬眷榮 陳立 葉青 徐文龍 林海燕 郎四維 程志軍 安宇 張蓓紅 范宏武 王瑋華 林波榮 趙平 于震平 郭興芳 涂英時 劉景立        

9、0;                                                 

10、0;        目次 1總則12術語23基本規定33.1基本要求33.2評價與等級劃分34住宅建筑54.1節地與室外環境54.2節能與能源利用64.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74.4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84.5室內環境質量94.6運營管理115公共建筑125.1節地與室外環境125.2節能與能源利用135.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145.4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155.5室內環境質量165.6運營管理17本規范用詞說明19條文說明21 1總則 為貫徹執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國家技術經濟政策,推進可持續發展,規范綠色建筑的評價,制定

11、本標準。本標準用于評價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辦公建筑、商場建筑和旅館建筑。評價綠色建筑時,應統籌考慮建筑全壽命周期內,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滿足建筑功能之間的辯證關系。評價綠色建筑時,應依據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氣候、資源、自然環境、經濟、文化等特點進行評價。綠色建筑的評價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的標準,體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2術語 綠色建筑green building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

12、建筑。熱島強度heat island index城市內一個區域的氣溫與郊區氣象測點溫度的差值,為熱島效應的表征參數。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從自然界獲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非傳統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傳統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在不改變所回收物質形態的前提下進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經過再組合、再修復后再利用的材料。可再循環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對無法進行再利用的材料通過改變物質形態

13、,生成另一種材料,實現多次循環利用的材料。 3基本規定 3.1基本要求綠色建筑的評價以建筑群或建筑單體為對象。評價單棟建筑時,凡涉及室外環境的指標,以該棟建筑所處環境的評價結果為準。對新建、擴建與改建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評價,應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進行。申請評價方應進行建筑全壽命周期技術和經濟分析,合理確定建筑規模,選用適當的建筑技術、設備和材料,并提交相應分析報告。申請評價方應按本標準的有關要求,對規劃、設計與施工階段進行過程控制,并提交相關文檔。 3.2評價與等級劃分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

14、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六類指標組成。每類指標包括控制項、一般項與優選項。綠色建筑應滿足本標準第4章住宅建筑或第5章公共建筑中所有控制項的要求,并按滿足一般項數和優選項數的程度,劃分為三個等級,等級劃分按表3.2.2-1、表3.2.2-2確定。表-1劃分綠色建筑等級的項數要求(住宅建筑)  等級 一般項數(共40項)   優選項數(共9項) 節地與室外環境(共8項) 節能與能源利用(共6項)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共6項) 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共7項) 室內環境質量(共6項) 運營管理(共7項

15、)  4 2 3 3 2 4      5 3 4 4 3 5 3   6 4 5 5 4 6 5表-2劃分綠色建筑等級的項數要求(公共建筑)  等級 一般項數(共43項)   優選項數(共14項) 節地與室外環境(共6項) 節能與能源利用(共10項

16、)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共6項) 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共8項) 室內環境質量(共6項) 運營管理(共7項)  3 4 3 5 3 4       4 6 4 6 4 5 6   5 8 5 7 5 6 10當本標準中某條文不適應建筑所在地區、氣候與建筑類型等條件時,該條文可不參與評

17、價,參評的總項數相應減少,等級劃分時對項數的要求可按原比例調整確定。本標準中定性條款的評價結論為通過或不通過;對有多項要求的條款,各項要求均滿足時方能評為通過。 4住宅建筑 4.1節地與室外環境控制項 場地建設不破壞當地文物、自然水系、濕地、基本農田、森林和其他保護區。建筑場地選址無洪澇災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脅。建筑場地安全范圍內無電磁輻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質等危險源。人均居住用地指標:低層不高于43 m2、多層不高于28 m2、中高層不高于24 m2、高層不高于15 m2。住區建筑布局保證室內外的日照環境、采光和通風的要求,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

18、計規范GB 50180中有關住宅建筑日照標準的要求。種植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鄉土植物,選用少維護、耐候性強、病蟲害少、對人體無害的植物。住區的綠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不低于lm2。住區內部無排放超標的污染源。施工過程中制定并實施保護環境的具體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噪聲影響、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對場地周邊區域的影響。一般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按規劃配建,合理采用綜合建筑并與周邊地區共享。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舊建筑。住區環境噪聲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的規定。住區室外日平均熱島強度不高于1.5。住區風環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適及過渡季、夏季的自然

19、通風。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點,栽植多種類型植物,喬、灌、革結合構成多層次的植物群落,每100 m2綠地上不少于3株喬木。選址和住區出入口的設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網絡。住區出入口到達公共交通站點的步行距離不超過500m。住區非機動車道路、地面停車場和其他硬質鋪地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園林綠化提供遮陽。室外透水地面面積比不小于優選項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合理選用廢棄場地進行建設。對已被污染的廢棄地,進行處理并達到有關標準。4.2節能與能源利用控制項 住宅建筑熱工設計和暖通空調設計符合國家批準或備案的居住建筑節能標準的規定。當采用集中空調系統時,所選用的冷水機組或單元式空

20、調機組的性能系數、能效比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中的有關規定值。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調系統的住宅,設置室溫調節和熱量計量設施。一般項 利用場地自然條件,合理設計建筑體形、朝向、樓距和窗墻面積比,使住宅獲得良好的日照、通風和采光,并根據需要設遮陽設施。選用效率高的用能設備和系統。集中采暖系統熱水循環水泵的耗電輸熱比,集中空調系統風機單位風量耗功率和冷熱水輸送能效比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的規定。當采用集中空調系統時,所選用的冷水機組或單元式空調機組的性能系數、能效比比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中的有關規定值高一

21、個等級。公共場所和部位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燈具和低損耗鎮流器等附件,并采取其他節能控制措施,在有自然采光的區域設定時或光電控制。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調系統的住宅,設置能量回收系統(裝置)。根據當地氣候和自然資源條件,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總能耗的比例大于5.優選項采暖或空調能耗不高于國家批準或備案的建筑節能標準規定值的8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總能耗的比例大于10%。 4.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控制項在方案、規劃階段制定水系統規劃方案,統籌、綜合利用各種水資源。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網漏損。采用節水設備,節水率不低于8。景觀用水不采用市政供水和自

22、備地下水井供水。使用非傳統水源時,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對人體健康與周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一般項合理規劃地表與屋面雨水徑流途徑,降低地表徑流,采用多種滲透措施增加雨水滲透量。綠化用水、洗車用水等非飲用水采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傳統水源。綠化灌溉采用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方式。非飲用水采用再生水時,優先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廠的再生水;附近沒有集中再生水廠時,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合理選擇其他再生水水源和處理技術。降雨量大的缺水地區,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合理確定雨水集畜及利用方案。非傳統水源利用率不低于10。優選項非傳統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4.4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控制項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質含量符合現行國

23、家標準GB18580GB 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建筑造型要素簡約,無大量裝飾性構件。一般項施工現場500km以內生產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總重量的70以上。現澆混凝土采用預拌混凝土。建筑結構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強度鋼。將建筑施工、舊建筑拆除和場地清理時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分類處理,并將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環材料回收和再利用。在建筑設計選材時考慮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環使用性能。在保證安全和不污染環境的情況下,可再循環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總重量的10以上。土建與裝修工程一體化設計施工,不破壞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構件及設施。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廢棄物為

24、原料生產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類建筑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優選項采用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小的建筑結構體系。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 4.5室內環境質量控制項每套住宅至少有1個居住空間滿足日照標準的要求。當有4個及4個以上居住空間時,至少有2個居住空間滿足日照標準的要求。臥室、起居室(廳)、書房、廚房設置外窗,房間的采光系數不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T 50033的規定。對建筑圍護結構采取有效的隔聲、減噪措施。臥室、起居室的允許噪聲級在關窗狀態下白天不大于45 dB(A),夜間不大于35 dB(A)。樓板和分戶墻的空氣聲計權隔聲量不小于45dB,樓板的計權標準化撞擊聲

25、聲壓級不大于70dB。戶門的空氣聲計權隔聲量不小于30riB;外窗的空氣聲計權隔聲量不小于25dB,沿街時不小于30dB。居住空間能自然通風,通風開口面積在夏熱冬暖和夏熱冬冷地區不小于該房間地板面積的8,在其他地區不小于5。4。5.5室內游離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氣污染物濃度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的規定。一般項居住空間開窗具有良好的視野,且避免戶間居住空間的視線干擾。當1套住宅設有2個及2個以上衛生間時,至少有1個衛生間設有外窗。屋面、地面、外墻和外窗的內表面在室內溫、濕度設計條件下無結露現象。在自然通風條件下,房間的屋頂和東、西外墻內表面的最高溫度

26、滿足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50176的要求。設采暖或空調系統(設備)的住宅,運行時用戶可根據需要對室溫進行調控。采用可調節外遮陽裝置,防止夏季太陽輻射透過窗戶玻璃直接進入室內。4.5.1l設置通風換氣裝置或室內空氣質量監測裝置。優選項臥室、起居室(廳)使用蓄能、調濕或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功能材料。 4.6運營管理控制項制定并實施節能、節水、節材與綠化管理制度。住宅水、電、燃氣分戶、分類計量與收費。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對垃圾物流進行有效控制,對廢品進行分類收集,防止垃圾無序傾倒和二次污染。設置密閉的垃圾容器,并有嚴格的保潔清洗措施,生活垃圾袋裝化存放。一般項垃圾站(間)設沖洗

27、和排水設施。存放垃圾及時清運,不污染環境,不散發臭味。智能化系統定位正確,采用的技術先進、實用、可靠,達到安全防范子系統、管理與設備監控子系統與信息網絡子系統的基本配置要求。采用無公害病蟲害防治技術,規范殺蟲劑、除草劑、化肥、農藥等化學藥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對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的損害。栽種和移植的樹木成活率大于90,植物生長狀態良好。物業管理部門通過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垃圾分類收集率(實行垃圾分類收集的住戶占總住戶數的比例)達90以上。設備、管道的設置便于維修、改造和更換。優選項對可生物降解垃圾進行單獨收集或設置可生物降解垃圾處理房。垃圾收集或垃圾處理房設有風道或排風、沖洗和排水設

28、施,處理過程無二次污染。 5公共建筑 5.1節地與室外環境控制項場地建設不破壞當地文物、自然水系、濕地、基本農田、森林和其他保護區。建筑場地選址無洪災、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脅,建筑場地安全范圍內無電磁輻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質等危險源。不對周邊建筑物帶來光污染,不影響周圍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場地內無排放超標的污染源。施工過程中制定并實施保護環境的具體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各種污染以及對場地周邊區域的影響。一般項場地環境噪聲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 3096的規定。建筑物周圍人行區風速低于5ms,不影響室外活動的舒適性和建筑通風。合理采用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方

29、式。5.1·9綠化物種選擇適宜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鄉土植物,且采用包含喬、灌木的復層綠化。5.1·10場地交通組織合理,到達公共交通站點的步行距離不超過500m。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問。優選項合理選用廢棄場地進行建設。對已被污染的廢棄地,進行處理并達到有關標準。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舊建筑,并納入規劃項目。室外透水地面面積比大于等于40。 5.2節能與能源利用控制項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指標符合國家批準或備案的公共建筑節能標準的規定。空調采暖系統的冷熱源機組能效比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第5.4.5、5.4.8及5.4.9條規定,鍋爐熱效率

30、符合第5.4.3條規定。不采用電熱鍋爐、電熱水器作為直接采暖和空氣調節系統的熱源。各房間或場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規定的現行值。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熱源、輸配系統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進行獨立分項計量。一般項建筑總平面設計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開冬季主導風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風。建筑外窗可開啟面積不小于外窗總面積的30,建筑幕墻具有可開啟部分或設有通風換氣裝置。建筑外窗的氣密性不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外窗氣密性能分級及其檢測方法GB 7107規定的4級要求。合理采用蓄冷蓄熱技術。利用排風對新風進行預熱或預冷處理,降低新風負荷。全空氣調節系統采取實現全新風運行或

31、可調新風比的措施。建筑物處于部分冷熱負荷時和僅部分空間使用時,采取有效措施節約通風空調系統能耗。采用節能設備與系統。通風空調系統風機的單位風量耗功率和冷熱水系統的輸送能效比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2005第5.3.26、5.3.27條的規定。選用余熱或廢熱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熱水。改建和擴建的公共建筑,冷熱源、輸配系統和照明等各優選項建筑設計總能耗低于國家批準或備案的節能標準規定值的80。采用分布式熱電冷聯供技術,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率。根據當地氣候和自然資源條件,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熱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熱水消耗量的lo,

32、或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不低于建筑用電量的2。各房間或場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規定的目標值。 5.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控制項在方案、規劃階段制定水系統規劃方案,統籌、綜合利用各種水資源。設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網漏損。建筑內衛生器具合理選用節水器具。使用非傳統水源時,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對人體健康與周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一般項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合理確定雨水積蓄、處理及利用方案。綠化、景觀、洗車等用水采用非傳統水源。綠化灌溉采用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方式。非飲用水采用再生水時,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廠的再生水,或通過技

33、術經濟比較,合理選擇其他再生水水源和處理技術。按用途設置用水計量水表。辦公樓、商場類建筑非傳統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旅館類建筑不低于15。優選項辦公樓、商場類建筑非傳統水源利用率不低于40,旅館類建筑不低于25。 5.4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控制項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質含量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18580GB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建筑造型要素簡約,無大量裝飾性構件。一般項施工現場500km以內生產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總重量的60以上。現澆混凝土采用預拌混凝土。建筑結構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強度鋼。將建筑施工、舊建筑拆除和場地清理時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分類

34、處理并將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環材料回收和再利用。在建筑設計選材時考慮材料的可循環使用性能。在保證安全和不污染環境的情況下,可再循環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總重量的10以上。土建與裝修工程一體化設計施工,不破壞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構件及設施,避免重復裝修。辦公、商場類建筑室內采用靈活隔斷,減少重新裝修時的材料浪費和垃圾產生。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類建筑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優選項5.4.1l采用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小的建筑結構體系。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 5.5室內環境質量控制項采用集中空調的建筑,房間內的溫度、濕度、風速等參數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