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井下供電及安全3_第1頁
第七章井下供電及安全3_第2頁
第七章井下供電及安全3_第3頁
第七章井下供電及安全3_第4頁
第七章井下供電及安全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第二節 礦井供電系統v由礦井的各級變電所、各電壓等級的配電線路共同構成了礦井供電系統。v分深井供電系統 、淺井供電系統 深井供電系統 v當煤層埋藏較深、井下用電量較大時一般采用這種系統。v特征:由地面變電所、井下主變電所和采區變電所構成三級高壓供電。 淺井供電系統 v當煤層埋藏較淺、井下用電量較小時一般采用這種系統。v特征:由地面變電所、井下配電所和采區配電所構成兩級低壓供電。 地面變電所井下中央變電所采區變電所移動變電站工作面配電點地面變電所地面變電亭井底車場配電所采區配電所工作面配電點電力系統電力系統發電廠發電廠升壓變電所升壓變電所降壓變電所降壓變電所輸電線路輸電線路自備電廠自備電廠 井

2、下供電系統組成v一、一、井下主變電所井下主變電所v二、采區變電所二、采區變電所v三、移動變電站三、移動變電站v四、工作面配電點四、工作面配電點 一、井下主變電所(井下中央變電所)v1.井下主變電所位置的確定原則井下主變電所位置的確定原則v2.井下主變電所的主接線井下主變電所的主接線 v3.井下主變電所的硐室與設備布置 1.1.井下主變電所位置的確定原則井下主變電所位置的確定原則 v1.盡量位于負荷中心,節省電纜并減少電能損耗電壓損失。v2.電纜進出線和設備運輸要方便,以便安裝敷設電氣設備。v3.變電所通風要良好,以便散熱和降低瓦斯濃度。v4.變電所頂底板要堅固,無淋水,以防電氣設備受損、受潮。

3、v一般井下主變電所設置在井底車場附近,并與中央水泵房相鄰。 v一般主變電所設置在井底車場附近,并與中央水泵房相鄰。井下主變電所的位置示意圖-副井井筒 -主井井筒 -井下主變電所 -主水泵房 -井底車場巷道2.井下主變電所的主接線井下主變電所的主接線 v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對井下主變電所供電的線路不得少于兩回路,當任一回路停止供電時,其余回路應能擔負井下全部負荷的供電。 (主接線詳見深井供電系統)3.井下主變電所的硐室與設備布置井下主變電所的硐室與設備布置 井下主變電所的硐室布置應符合煤礦安全規程中有關井下機電硐室的規定,滿足防火、防水和通風的要求。 設備布置應滿足“兩分開”“三留有”要求。1)井

4、下主變電所硐室的井下主變電所硐室的防火防火 (1) 并裝設向外開的防火鐵門,鐵門敞開時不得防礙巷道交通,鐵門上應裝有便于關嚴的通風孔以便于防火、滅火時隔絕通風。(2)門內可加設向外開的鐵柵欄門,但不得妨礙鐵門的開閉,這樣既能保證通風,又能防止閑雜人員進入主變電所。(3)硐室應采用砌碹,從硐室出口的防火鐵門起5m內的巷道,應砌碹或用不燃性材料支護。(4)硐室內應有撲滅電氣火災的干式滅火器和砂箱。2)2)井下主變電所硐室的井下主變電所硐室的通風通風 為保證硐室的通風,當主變電所硐室長度超過6m時,應在硐室兩端各開設一個便于通風的出口,保證硐室內的溫度不能超過附近巷道5。3)3)井下主變電所硐室的井

5、下主變電所硐室的防水防水 (1)為了防止井底車場或大巷向主變電所和主排水泵房倒灌水,井下主變電所和主排水泵房的地面應比其與井底車場連接處的底板高出0.5m。(2)硐室內不應有滴水現象。 4)井下主變電所的井下主變電所的設備布置設備布置 兩分開:變、配電設備分開布置高、低壓設備分開布置三留有:設備與墻、設備之間留有檢修通道;高壓開關正面留有操作通道 ;設備應按最大數量的20%留有備用位置 。井下主變電所的設備布置圖1-高壓配電箱2-低壓開關3-礦用變壓器 二、采區變電所v1.采區變電所位置的確定原則采區變電所位置的確定原則v2.采區變電所的主接線采區變電所的主接線 v3.采區變電所的硐室與設備布

6、置 1.1.采區變電所位置的確定原則采區變電所位置的確定原則 v1.盡量位于負荷中心,節省電纜并減少電能損耗電壓損失。但要減少硐室的搬遷。v2.電纜進出線和設備運輸要方便,以便安裝敷設電氣設備。v3.變電所通風要良好,以便散熱和降低瓦斯濃度。v4.變電所頂底板要堅固,無淋水,以防電氣設備受損、受潮。v一般采區變電所設置在采區中部的兩個斜巷之間的聯絡巷內。2.采區采區變電所的主接線變電所的主接線 1)采區變電所的高壓接線單電源進線雙電源進線 2)采區變電所的低壓接線 2)采區變電所的高壓接線單電源進線 無高壓出線且變壓器不超過兩臺可不設電源進線開關。見圖(a) 有高壓出線,一般設電源進線開關和高

7、壓出線開關 。見圖(b)2)采區變電所的高壓接線(2)雙電源進線 一路供電、一路備用(帶陰影的開關3為分斷),兩路進線均設電源進線開關,如出線及變壓器臺數較少時,母線可不分段。如圖所示。 2)采區變電所的高壓接線(2)雙電源進線 兩回路同時供電,如下圖所示。兩路進線均設開關,且母線間設聯絡開關,正常情況下聯絡開關打開,保持電源在分列運行狀態,當一路電源故障停電時,合上聯絡開關,由另一路電源保證對負荷的供電。 向移動變電站供電的高壓電纜一般由變電所內的高壓配電開關配出,如圖所示。 2)采區變電所的高壓接線(2)雙電源進線2)采區變電所的低壓接線(1)每臺變壓器的低壓側都裝有一臺配有漏電保護的自動

8、饋電開關作為總開關;(2)每條低壓配出線都設有自動饋電開關作為分開關,控制和保護配出線路,各變壓器采用分列運行。(3)照明所需要的127V電壓由照明變壓器綜合裝置提供。 3.采區采區變電所的硐室與設備布置變電所的硐室與設備布置 采區變電所的硐室與設備布置基本同井下主變電所,不同的是底板不需抬高,不需留有備用開關位置。高壓設備與低壓設備在兩側分布;也可將高、低壓設備同側布置,由變壓器隔開。右圖為采區變電所設備布置 三、移動變電所v1.移動移動變電所位置變電所位置v2.移動移動變電所的主接線變電所的主接線 1.移動移動變電所位置的確定變電所位置的確定 移動變電站一般設置在工作面平巷,距工作面100

9、300米的位置。移動變電站的設置原則是靠近負荷中心,同時考慮安全性和經濟性 。有如下幾種布置方式 :移動移動變電所位置變電所位置的的幾種布置方式幾種布置方式v(1)設置在運輸平巷(如圖中1#移動變電站)。由于運輸機的功率遠大于調度絞車的功率,所以設置在運輸平巷內可以靠近負荷中心。但是由于移動變電站需要敷設專用的軌道,因此需要加大巷道斷面,增大巷道的開拓費用和維護費用。 移動移動變電所位置變電所位置的的幾種布置方式幾種布置方式v(2)設在回風平巷(如圖中2#移動變電站)。雖然遠離運輸機,但是可以利用調度絞車的軌道,而不需要專設軌道和增大巷道斷面,在運輸機有其他移動變電站供電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然而

10、為安全起見在專用回風平巷內不得設置移動變電站 移動移動變電所位置變電所位置的的幾種布置方式幾種布置方式v(3)設在下一個工作面的回風平巷與本工作面運輸平巷的聯絡巷內(如圖中3#移動變電站)。這樣既能位于負荷中心又不需增大巷道斷面,但是必須在采掘可以銜接情況下選用。 移動移動變電所位置變電所位置的的幾種布置方式幾種布置方式v(4)設置在運輸平巷入口處軌道上山與材料上山聯絡巷內(如圖中4#移動變電站)。這樣也不需要增大巷道斷面,但是距離工作面較遠,在供電質量滿足要求的情況下方可選擇。 2.移動移動變電站的主接線變電站的主接線v移動變電站是由礦用隔爆變壓器及其高、低壓開關組成。v可采用單電源或雙電源

11、進線,經高壓負荷開關或高壓斷路器接到變壓器一次側,變壓器二次側經低壓斷路器配出。四、四、工作面配電點工作面配電點v工作面配電點的任務是將采區變電所或移動變電站送來的1140V或660V電能分配到回采或掘進工作面的用電設備 。1.工作面配電點的位置及設備布置 2.配電點開關的設置 1.工作面配電點的位置及設備布置v回采工作面配電點一般設在距工作面50m70m處的巷道中;v掘進工作面配電點距掘進頭80m100m。 2.配電點開關的設置v工作面配電點設有控制工作面各種設備的磁力起動器以及電鉆(照明)綜合保護裝置。v三臺及其以上開關的配電點都需要設置自動饋電開關作為配電點的總開關,以便檢修時斷電。v井下各變電所確定原則:位于負荷中心;進出線方便;運輸方便;通風良好;圍巖堅固;無淋水。采區變電所還要減少搬遷。v移變:設在工作面平巷距工作面100300米。v配電點:距回采面5070米,距掘進80100米。v主結線:主變電所為單母線分段;采區變電所單電源時為單母線、雙電源且出線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