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問候語所體現的文化差異_第1頁
中西方問候語所體現的文化差異_第2頁
中西方問候語所體現的文化差異_第3頁
中西方問候語所體現的文化差異_第4頁
中西方問候語所體現的文化差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姓名:陳玉丹班級:09外教七班 學號:中西方問候語所體現的文化差異摘要問候語具有非常重要的交際功能,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差異,問候語也不盡相同,本文以通過分析問候語的社會功能和使用,探討漢英兩種語言問候語的文化差異,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維模式、不同的價值觀對語言使用的影響,并舉例說明外語學習者和使用者有必要對語言交往進行跨文化研究,這類研究有助于促進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下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關鍵字:問候語 、文化差異、文化背景Chinese and Western greetings embodies the culture differenceAbstract

2、The greeting is a very important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s the different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greetings are endless and same.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social functions and the useing of greeting ,and discusses two kinds of language of greeting,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ultural differ

3、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t modes of thinking, different values for the effect of using language, and illustrate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and users are necessary to language communication for cross-cultural studies, this kind of research helps to promote the diffe

4、rent language and culture background of mutual exchanges between people.Keywords:greeting、culture difference、culturebackground引 言問候是日常交際中最基本的一種禮儀。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基本上都是從相互問候開始的,問候語作為傳遞禮貌的媒介,雖然不能傳遞具體信息,但在社會交際中卻有著重要作用,它可以確認交際雙方已經建立的社會關系,構建維系一種友善和諧的人際關系,與陌生人建立社會交往,它還可以打開話題進而進行進一步的交流。問候沒有特殊的意義,只是一種禮貌行為。但同樣是問候,中西

5、問候語所反映出來的中西文化卻存在巨大的差異.一、中西問候語的差異1. 招呼語的差異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去哪兒?”“忙什么哪?”“上班去?”“下班了?”“上街去?”“回來了?”等等,問話具體,種類繁多,形式靈活,不拘一格,主要是根據見面時的具體情況而定。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這種問候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大多有兩類:第一,談天氣。

6、如英國人見面說:“今天天氣不錯呵!”這是因為英國終年西風帶的影響,大西洋吹來的潮溫氣流使得天氣無常,就連天氣預報也沒準,因此人們最關系天氣。第二,談近況。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談,不涉及隱私,可以說:“最近好嗎?”初次見面總要說:“認識你很高興”之類的客套話。事實上,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漢語中的文后語,大都脫離了他們產生初期那種對人表示關心、講究具體實用的特點。人們見面時說出這些應景式的問候語,其實并不要求對方明確回答,即使對方答非所問也不會計較,只要發出的信息被對方知道了,就算實現了打招呼問候表示友好和禮貌的目的。但來自英語國家的朋友,常常會產生誤會。比如把“吃了嗎”誤解為對方要請他吃飯,把“到哪

7、兒去”誤解為對方在打聽、干涉他的行動自由等等。還有的外國朋友認為,既然你已經看到人家“回來了”、“上班去”、“正忙著”,卻還要問,這不是多余的嗎?很顯然,他們是把虛化的問候語跟字面完全一樣、實義的詢問語等同起來了。其實漢語中的“吃了嗎”、“到哪兒去”這類招呼語,和英語中的招呼語“How are you?”其語用功能并沒什么兩樣。這說明漢英問候語在其功能及使用方面是相同的,但其文化內涵及其所可能涵蓋的側重點存在差異。一種語言中認為有禮貌的說法在另一種語言中也許并不認為有禮貌,不同的問候語方式,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規范。就內容而言,漢語問候語有一個顯著特點,即常常以對方的切身生活作為話題,如多大年齡,

8、干什么工作,收入多少,是否結婚,有幾個孩子,身體如何等等。而英語國家的人卻決口不談這些話題,這與人們不愿涉及對方隱私的文化心理有關。漢文化中用表達關切之情的許多禮貌說法在西方人看來會感到“愛干涉他人的私事”或“愛給人下命令”,因此聽話人會因自己的面子受到威脅而極為反感。這類詢問他人行動去向及個人情況的問候語在西方人看來都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的行動自由,聽話人會感到極為反感,一點兒也感覺不出是禮貌行為。這種差異正是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造成的。2. 稱謂語的差異英漢兩種語言在親屬稱謂的內涵上不完全等值。英語中的親屬稱謂不及漢語具體和復雜,表現的較為籠統和模糊。二者的差別上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上:首先

9、,漢語的親屬稱謂系統講備份,長幼有序。漢語中的稱謂常用數字表示排行,如大哥、二弟、三妹、四叔等。而英語中沒有這種習慣。Brother即可指兄,又可指弟;Sister即可指姐,也可指妹。其次,漢語稱謂分血緣,內外有別。漢文化非常注重父系親屬的身份和地位,有“爺爺”“奶奶”“伯伯”“姑姑”等稱呼,相應的母系親屬則稱謂“姥爺”“姥姥”“舅舅”“舅姨”等,而英語中grandfather即指“爺爺”也指“姥爺”;而uncle則除了“伯伯”“叔叔”外,更有“舅父”“姨夫”“姑父”等許多含義。最后,漢語親屬稱謂重性別,男女分明,而英語中cousin一詞即可指表兄弟,也可指表姐妹。究其根源,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個

10、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屬為背景,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非常重視倫理關系及其道德規范。受傳統的“長幼有序,男女分別,親疏分明”的宗法血統關系及其倫理道德觀念的影響。其親屬稱謂體系龐大,內涵復雜。漢語的親屬稱謂體現具備了兩個特點:一是對血緣關系的高度重視;二是對等級差異的過分強調。西方社會雖然也經歷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但家庭成員居住較分散,流動性相對較大,人們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個人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在家庭內部,血緣關系比較淡薄,親屬關系松散,家庭結構簡單。絕大多數家庭是有兩代人組成,子女成年后即使沒有組成新的家庭,也往往要離開父母另擇住處。因此沒有必要需別親屬稱謂中的直系、旁

11、系、父系、母系,甚至沒必要分清男女。親屬稱謂中表現男、女、父系、母系的親屬關系都是等距離的。此外在漢語中還存在著大量的親屬稱謂語的泛化想象,即用親屬稱謂語稱呼非親屬成員。無論是街坊鄰居、朋友熟人還是素不相識的路人,人們均按性別、年齡稱呼對方為叔叔、奶奶、大叔、大娘等。泛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表示親密和尊敬,即將非親屬成員納入親屬關系網表達親近之意。因而在選擇稱謂時根據被稱呼對象的特點盡可能的親屬稱謂中關系最為親近的稱謂語。這也符合漢民族注重血親的倫理觀念和“天下一家”“情同手足”等宗族社會的影響。而這一想象在英語民族中是極為罕見的。英語民族血統觀念淡薄,親屬稱謂語的泛化是和強調個人獨立性的民族特性

12、相悖的。3. 告別語的差異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在中國的告別禮儀中,人們往往把道別的原因歸于對方。例如,中國人到別人家里做客,告別時多半會以 “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Id better be going now. You must be very tired.”)等方式向主人告別。然而,如果一個美國人去另一個美國人家里做客,他多半找出與自己有關的理由道別,而不涉及主人一

13、方。如:“Well, Id better let you have some sleep.”(“好了,我得讓你休息了。”)、“Tomorrow, I have to get up early. I must go now.”(“明天我還得早起,我該走了。”)或“I think Id better be leaving now. Its very nice to have a talk with you.”(“我想我得離開了。和你聊天非常愉快。”)等略表示感謝的告別語。英美人認為這樣說,更顯得體。但是,在中國則一般不使用這樣的告別語。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如有客人來訪,當客人離開時,主人要把客人送到

14、家門口。客人會對主人說:“請留步”、“不要遠送了”,主人會說:“走好”、“慢走”之類的客套話。這些說法都無法直接譯成英語。如果用“Stay here.”、“Dont come any further with me ,please.”等,向英美人道別,他們會覺得十分尷尬。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要送你太遠的意思。除非你邀請,否則別想他們會送你很遠。這并不是西方人不友好,而只是他們沒有這樣的習慣。而若對外國客人說:“Go slowly.”、“Walk slowly.”,他們的反應很可能是:“Why should I walk slowly?” (“為什么我要慢走?”)。外國人把“Go slowly.”

15、 、“Walk slowly.”看成是種要求,事實上,它只不過是中國人告別時所使用的一種極為普通的表達方式。在此類情況下,英美人常常將客人送到門口并且說:“Do come around again when you have time.”(“有空再來。”) 或“Give my best regards to your parents.”(“替我問候你的父母。”)一位美國人在和他的中國朋友告別時說:“我會保持聯系。”可是這位中國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見只言片語,便抱怨他不講信用。其實,這句話僅僅是一種告別詞語,相當于“再見”,說話人并無他意,更沒有作任何許諾。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別,通常要提

16、前幾分鐘將告別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達,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以離開。如果突然說“時間不早了”,隨即站起來和主人告別,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認為不禮貌的。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漢英問候語的內容差異如此之大,在實際交際中產生的文化沖撞也就更多,假如一個中國人對來自英語國家的朋友初次見面就無所顧忌地談起上述那些話題,會被認為非常失禮。而中國人不僅不會反感,反而會產生一種親切感,這有其歷史原因。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典型的農耕社會,農耕生活的特點之一就是安居。由于久居一地,世代繁衍,人際感情自然會特別深厚,這就是中國社會重視人際關系的根本原因。“中庸”原則也把人的個性心理規范于一個統一“和諧”的秩序之中,更使

17、人難以表現個性和追求個性的發展。時至今日,人們依然習慣于就生活問題問長問短,不僅不覺得涉及個人的隱私,還成了聯絡感情、密切關系的有效手段。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人那么喜歡以私人生活作為寒暄問候的話題了。 西方盛行的則是個體本位的文化。這種文化形態,同樣有其歷史緣由。西方社會的經濟很早就不是以農耕為主,而是以手工業和商業立國。當時的人民不是長期安居,而是經常流動,社會充滿競爭。這正體現了工商經濟的特點,也造成了人們血緣觀念的淡薄。不僅個體對群體的依附程度比中國人小得多,而且群體對個體的約束也遠比中國松馳。在這樣的社會里,個體觀念十分流行。早在古希臘時期,個體性就已經成為世界觀的核心

18、,當時一批哲人無一不強調“個體”、“自己”的重要價值。當代西方社會,尤其是英語國家,人們講究自強自立,即便是親屬之間也是界限分明。如老少聚餐,每個人要自掏腰包;兒子幫父母干活,父母要支付酬金。這在中國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而在英語國家卻習以為常。人們追求個人生活不受干擾的自由,“一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試想在這種把個人天地視為禁區的社會氛圍里,人們又怎么可能會把私人生活作為寒喧的話題呢? 歸根結底,漢英問候語的文化差異源于中西方不同的價值觀。首先,中華民族重視“倫理”道德,本質上就是對“禮”的重視。“倫”就是等級、類別之間的次序。“禮”就是這種等級次序所遵循的規律。本質上,“倫理”就是 “禮”

19、之根本。中國社會的禮貌原則如同“禮“的基本精神一樣,強調“別”,在很大程度上是等級差別的標志。盡管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中人們所遵循的“禮”,與其歷史上所涵蓋的內容已有很大變化,但不能不承認,它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其初始的印記,區別是程度上的,不是本質的。具體講,在交際行為的節制方面,“上尊下卑”或“卑己尊人”是“禮”的具體體現。明白了名分,就明白了社會身份,就知道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該怎樣說,不該怎樣說,人際間就沒有隔膜、誤會。這種等級關系,在現代社會,也是用其體現并維系社會等級差別。而在西方來講,由于人們追求自我實現與個人奮斗,人們高度重視個人權力與個人隱私;人們強調各開其口,各行其是,各展其才。前者代表了個人從屬于社會的價值觀,后者則代表了以個人為為中心的價值觀。 正是人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