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前 言w 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生命只有一次w 渴望健康,渴望長壽內經“度百年乃去,盡終天年”w 社會發展、文明進步推動醫學的全新發展健康的新理念醫學的新模式康復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保健醫學健康及現代醫學模式一、健康:WHO(1948):精神上、生理上、社會生活上的良好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和衰弱。WHO在醫學實踐中對健康的概念進行不斷地修正與完善。最初:無病就是健康隨后:結實的體格,具有完善的功能并充分發揮作用最新:(同前)上述有關健康的定義強調了全面的和功能上的健康。這一概念與現代醫學在病因學、病理學和治療學上的新模式互相呼應。w 精神上、身體上的良好狀態:即我們中醫學所說的“形 神合一
2、”w 社會生活上的良好狀態:(WHO)人們為了參加社會生活和履行社會職責,必須具備六個方面的能力:意識清楚,有辨人、辨時、辨向能力個人生活能自理可以行動(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或利用輪椅)可進行家務勞動或消遣性作業(如唱歌或踏青等)可進行社交有就業能力,以求經濟上能自給健康及現代醫學模式二、現代醫學模式(一)什么是醫學模式(二)醫學模式的發展(轉變)(三)醫學模式轉變的意義健康及現代醫學模式w (一)什么是醫學模式?是人類對健康觀、疾病觀、死亡觀等重要醫學觀念的總體概括。不同的醫學模式反映不同歷史時期醫學發展特征、水平和目標。健康及現代醫學模式w (二)醫學模式的發展:1、神靈醫學模式(spiri
3、tual medical model)2、自然哲學醫學模式(natural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3、生物醫學模式(biomedical model)4、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健康及現代醫學模式w 生物醫學模式:西文文藝復興運動以后,醫學開始進入了實驗醫學階段,使生物醫學得到蓬勃發展,不同學科分門別類地對人體的形態、結構、功能及生理、病理狀態下的各種生命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人體生命的奧秘和疾病的原理、過程乃至機理逐步被提示出來,這一階段的醫學模式被人們稱為生物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在過去曾對醫學的發展起過重大的作用,今后仍是推動醫學發展不容忽視的重要理論之一。
4、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和醫學研究的深入,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和消極性也逐漸暴露出來。健康及現代醫學模式w 生物醫學模式:為什么呢?因為在生物醫學模式那里,“疾病完全可以用偏離正常的可測量的生物變量來說明,在它的框架內沒有給病患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留下余地(美國醫學家因格爾)。事實上,僅用生物醫學解決不了諸如結核、性病尤其是艾滋病等疾病的發生、流行和預防問題,正如艾滋病等性病在生物醫學技術發達國家仍然無法控制。因為這些疾病更多的決定于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以及經濟條件、文化水平等社會因素。健康及現代醫學模式w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1.在病因學上,舊模式只重視生物學因素的致病作用,而新模式則認為除生物
5、學因素外,心理精神情緒因素和社會因素都可致病。2.在病理學上,傳統的模式只強調疾病的形態學變化及其引起的癥狀,即:病因 病理變化 癥狀。 而新模式從重視功能改變出發,認為以上模式需擴展為: 病因疾病 癥狀及功能缺損(病損 impairments) 失能(disabilities) 殘障(handicaps) 3.在治療學上,不僅要消除臨床癥狀,而且要預防和恢復功能上的缺損;不僅要使用對抗生物學因素的方法,而且要使用調整和矯治心理精神情緒因素和社會因素的方法,從而形成了以下的治療學的新模式: 病因防治癥狀治療功能康復 健康及現代醫學模式w (三)醫學模式轉變的意義:1、重新認識理解重要的醫學概念
6、: (1)疾病: (2)病因 (3)健康2、醫學研究的重點開始轉變 治療 防治結合,防重于治健康及現代醫學模式健康及現代醫學模式w 疾病:是指人體在一定條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種復雜而有一定表現形式的病理過程或功能障礙。第一章 緒論w 第一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概念和 學科范疇w 第二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發展概況w 第三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在現代醫學中 的地位及與其它學科的關系第一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概念 和學科范疇w 一、中醫養生學的基本概念(一)養生(二)中醫養生學w 二、中醫康復學的基本概念(一)康復:定義、要素(二)中醫康復學w 三、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學科范疇第一節 中醫養生康復
7、學的基本概念 和學科范疇w 一、中醫養生學的基本概念(一)養生的定義:養:護養、保養、調養生:生命、生存、生長養生:保養生命完整的含義:根據人類生命發展的規律,在整個生命過程,綜合協調多種能夠保養身體、防御疾病、延緩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達到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目的的一種自覺的保健活動。(辨證養生、終身養生、全面養生、持之以恒)第一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概念 和學科范疇w 一、中醫養生學的基本概念(二)中醫養生學的概念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生命規律、衰老機制以及養生原則和養生方法的一門實用性學科。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與歷代醫家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反復探索、求證,逐步認識與實踐后形成的。因此具
8、有較強的科學性和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如:第一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概念 和學科范疇w 養生之道豐富:養生的理論和方法叫做養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養生之道諸如:靜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及藥餌等。w 學術流派眾多:道家養生、儒家養生、醫家養生、釋家養生和武家養生等。w 養生原則系統: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各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第一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概念 和學科范疇w 二、中醫康復學的基本概念(一)康復 1、定義:(1)從中文字義來
9、看,爾雅謂 “康,安也”,“復,返也”,故康復的含義可理解為恢復健康或平安。如:明龔廷賢萬病回春后序就載有老人病殘三十年,經治療而“康復如初”,(最早出處);清王孟英王孟英醫案載狂證患者“患煩燥不眠”,經治則“漸次康復”。“康復”一詞在歷代醫學文獻中還稱為平復、康健、康強、康寧、復舊等。 第一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概念 和學科范疇 (2)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 康復詞系譯自英文 Rehabilitation ,原意 “復原”,“恢復原來的良好狀態”,“重新獲得能力”,“恢復原來的權利、資格、地位、尊嚴”。1910年始將“Rehabilitation”一詞應用于殘疾人醫學領域,主要是指身心功能、
10、職業能力和社會生活能力的恢復。 從康復醫學角度講,康復是指對于傷病、殘從康復醫學角度講,康復是指對于傷病、殘疾者綜合地、協調地應用各種措施,盡最大可能疾者綜合地、協調地應用各種措施,盡最大可能以減輕病殘的影響,最大限度地恢復其身心功能以減輕病殘的影響,最大限度地恢復其身心功能及生活與工作能力,使其重返社會。及生活與工作能力,使其重返社會。 第一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概念 和學科范疇 2、康復的要素 1康復的對象 2康復的領域 3康復的措施 4康復的目的 5康復的提供第一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概念 和學科范疇1、康復的對象:主要是殘疾病人、慢性病人和老年病人。 由于目前疾病的結構發生了極大的
11、變化,正從過去的急性感染和急性損傷占優勢轉變為“慢性化、障礙化、老年化”。 據WHO統計,全世界目前約有占總人口10的各種殘疾,中國1987年抽樣調查,殘疾者5,再加上慢性病、職業病、老年退行性疾病而使某種功能障礙者,則與WHO統計的比例相近。第一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概念 和學科范疇w 2、康復的領域: 包括“醫學康復醫學康復”或稱“醫療康復”(利用醫療手段促進康復),“教育康復教育康復”(通過特殊教育和培訓以促進康復),“職職業康復業康復”(恢復就業能力,取得就業機會),“社會康復社會康復”(在社會的層次上采取與社會生活有關的措施,促使殘疾人重返社會)。實現以上四個領域的康復也就是“全面
12、康復”。第一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概念 和學科范疇w 3、康復的措施:一切有用的措施 包括所有能消降或減輕身心功能障礙的措施,以及其他有利于教育康復、職業康復和社會康復的措施,不但使用醫學科學的技術,而且也使用社會學、心理學、工程學等方面的技術和方法。第一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概念 和學科范疇w 4、康復的目的:全面康復、重返社會 實現全面康復,著重在提高生活素質,恢復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能在家庭和社會上過有意義的生活,重返社會。第一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概念 和學科范疇w 5、康復的提供: 提供康復醫療、訓練和服務的不僅有專業的康復工作者康復工作者,而且也包括社區社區的力量、殘
13、疾人及其家屬殘疾人及其家屬也參與康復工作的計劃和實施。 康復不僅是訓練殘疾、殘障患者,提高其功能,以適應環境;還需要環境和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參與,以利于他們重返社會。要求殘疾、患者本人,其家庭及所在社會均參與康復服務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第一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概念 和學科范疇w (二)中醫康復學的概念中醫康復學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研究康復醫學基本理論、醫療方法及其應用的一門學科。具體地說,它是一門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綜合地運用調攝情志、娛樂、傳統體育、沐浴、飲食、針灸推拿、藥物等各種方法,對病殘、傷殘、老年病、慢性病等功能障礙患者進行辯證康復的綜合應用學科,其目標在于使患者機體生理、心理
14、功能上的缺陷得以改善和恢復,幫助他們最大限度地恢復生活和勞動能力,使病殘患者能夠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同健康人一起共同分享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成果。第一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概念 和學科范疇w 三、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學科范疇 中醫養生學 相當現代醫學的保健、預防醫學 第一醫學范疇 針對健康及亞健康者。 中醫康復學 第三醫學范疇 針對功能障礙者 保健醫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康復醫學之間的相互關系 中醫養學與中醫康復學之間的關系 w 中醫養生康復學與中醫康復學:聯系:在學術淵源、理論基礎、方法技能、目的意義等方面有著內在的聯系和一致。 區別:研究對象:養生:生命規律、衰老機制、養生原則和方法康復:功能障
15、礙機制、康復預防、康復評估及康復治療適用范圍:養生:健康及亞健康者康復:功能障礙者第一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概念 和學科范疇第二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發展概況w 上古時期(萌芽)1、人類已經注意到居住和衣著條件的改善2、火種的發現(飲食衛生)“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灸、熨”3、運動養生的萌芽中醫養生學發展概況w “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瘀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第二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發展概況w 先秦時期(起源)一、先秦養生思想:1、道家養生思想:“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動形達郁”2、儒家養生思想:強調精神調
16、攝,注意身體護養,倡導飲食衛生。3、雜家養生思想:呂氏春秋:“畢數之務,在乎去害”;“趨利辟害,順應自然”;“動形以達郁”第二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發展概況二、先秦養生實踐1、提倡講究個人衛生2、注意飲食調養3、導引健身4、敬老養老5、優生優育與胎教第二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發展概況三、內經奠定了養生學理論基礎對生命起源的認識“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人相應,順應自然“順四時而知寒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明確提出養原則和方法精神調攝,起居養生,飲食養生,房事養生,導引按蹺等。第二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發展概況w 史前期(1910年前)古代中國的康復治療古代西方的康復治療w 形成期(19101940
17、年)w 確立期(19401970年)w 發展期(1970年以后)中醫康復學發展概況第二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發展概況第三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與其它學科的關系w 中醫養生康復學與社會學的關系w 中醫養生康復學與倫理學的關系w 中醫養生康復學與心理學的關系w 中醫養生康復學與經濟學的關系第二章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理論w 陰陽互根 互生互長w 五臟堅固 脾腎為本w 經氣流通 血脈和調 w 氣血充沛 津液布揚w 三因致病 重在七情w 順應四時w 形神合一w 動靜適度w 葆 精養氣w 避邪護正第三章 中醫養生康復原則w 調和陰陽 陰陽并重w 形神共養 養神為先w 協調臟腑 重在脾腎w 疏通經絡 活血化瘀w
18、 扶正祛邪 扶正為主w 綜合調理 因病而異第四章 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第一節 生命的過程一、人類生命的形成二、人類生命的發展規律1、內經對人類生命發展過程的論述2、人類生命發展的一般規律;1、內經對人類生命發展過程的論述w 女了以七歲為一個生理階段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w 男了以八歲為一個生理階段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而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強勁,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 ,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于上,面焦發始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形體皆極,則齒發去2、人類生命發展的一般規律w時間上的劃分w男女之間的差異女性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紋眉基礎知識
- 老舊小區立項方案范本
- 環保風機防腐施工方案
- 內蒙古藝術學院《即興伴奏(Ⅱ)》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水電防坑改造施工方案
- 重慶師范大學《納米生物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化工設計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潞安職業技術學院《巖土工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基礎數據分析與應用》課件
- 營口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
- 腫瘤患者的血栓預防及護理
- 作風建設方面個人簡短總結
- 職業病危害告知書
- 財務管理專業培養方案調研報告
- 《個人信息保護法》全文學習PPT課件(帶內容)
- 新中大A3財務系操作手冊
- 污水管道施工安全技術交底
- 結婚典禮秩序冊.doc
- 水廠設計混凝
- 公司上市IPO的條件及要求(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