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識_第1頁
6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識_第2頁
6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識_第3頁
6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識_第4頁
6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識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章園林藝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識第一節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一、植物病害的定義植物在其生長發育或貯藏過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環境條件,或者遭受其他寄生物的侵染,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就會受到干擾和破壞,在生理和組織結構上發生一系列的反常變化,導致產量降低,品質變劣,影響其使用價值的現象,成為植物病害。四要點:1、 、病原:引起病害的原因,是外因即寄生物和不良環境條件。2、 病程:組織結構和生理異常變化過程。(機械損傷和蟲傷無病理變化過程)3、 癥狀:感病植物外表呈現的不正常現象。免疫植物雖受病原影響但不顯征,即不生病。4、 損失:產量降低、品質變劣。郁金香受病毒侵染而出現雜色花型曾使其價格高于黃金,雖生病

2、卻并非病害。二、病因引起植物發生病害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適宜的環境因素,包括各種物理因素與化學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包括外來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還有環境與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與環境條件的配合,環境因素與植物生長發育過程的配合,以及環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等。概括的說,引起植物偏離正常生長發育狀態而表現病變的因素謂之“病因”。三、植物病害的類型按照植物或作物類型有果樹病害、蔬菜病害、大田作物病害、牧草病害和森林病害等;按照寄主受害部位可分為根部病害、葉部病害和果實病害等;按照病害癥狀表現可分為腐爛型病害、斑點或壞死型病害、花葉或變色型病害等;按照病原生物類型又分為真菌病

3、害、細菌病害、病毒病害等;按傳播方式和介體來分,有種傳病害、土傳病害、氣傳病害和介體傳播病害等;但最客觀也最實用的還是按照病因類型來區分的方法,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成為侵染性病害;第二類是沒有病原生物參與,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環境條件的惡化所引起的病害,這類病害在植株間不會傳播,因此成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傳染性病害。(一) 侵染性病害按病原生物種類不同,分為:1 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稻瘟?。? 由細菌侵染引起的細菌病害,如大白菜軟腐??;3 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煙草花葉??;4 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菟絲子;5 由線蟲侵染引起

4、的線蟲病害,如大豆胞囊線蟲;(二)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性病原包括各種不適宜的環境條件,例如:干旱、水澇、日燒、冷凍、營養失調、鹽堿等等。這類病害不能相互傳染,也不表現病癥,因此,又叫生理性病害。例如:缺鐵引起的葉片黃化;缺鋅引起的小葉病.按病因不同,分為:1 植物自身遺傳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遺傳性病害或生理病害;2 物理因素惡化所致病害:( 1 )大氣溫度的過高或過低引起的灼傷與凍害;( 2)大氣物理現象造成的傷害,如風、雨、雷電、雹害等;( 3)大氣與土壤水分和溫度的過多與過少,如旱、澇、漬害等。3 化學因素惡化所致的病害:( 1 )肥料元素供應的過多或不足,如缺素癥;( 2)大氣與土壤中有

5、毒物質的污染與毒害;( 3)農藥及化學制品使用不當造成的藥害;( 4)農事操作或栽培措施不當所致病害,如密度過大、播種過早或過遲、雜草過多等造成苗瘦發黃和矮化以及不實等各種病態。四、植物病害的癥狀植物發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變化稱為癥狀。植物本身表現的不正常狀態稱為病狀;病部長出的病原物的特征為病癥。植物病害都有病狀,但只有真菌、細菌所引起的病害上表現明顯的病癥。(1) 病狀 植物發病后表現的癥狀不同:1 變色 色癥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整個植株、整張葉片或者葉片的一部分均勻地變色,主要表現為褪綠和黃化。除表現為褪綠和黃化外,葉片變為紫色或紅色。另一種形式是葉片不是均勻的變色,如花葉是指葉片黃綠相

6、間,不同部分之間輪廓明顯的變色;斑駁是指各部分輪廓不清的變色;沿著葉脈的變色叫作沿脈變色,主脈和次脈為半透明狀的叫作脈明。病毒病或缺素癥往往表現為變色的癥狀。2 壞死植物病部細胞和組織死亡,但不解體。有斑點、葉枯、潰瘍、瘡痂、立枯、猝倒等。壞死現象一般不改變植物原來的結構。3 腐爛腐爛是在細胞或組織壞死的同時,伴隨著組織結構的被破壞和分解。按照腐敗組織的質地分為干腐、濕腐和軟腐三種。組織腐爛時,水份能及時消失則形成干腐;如細胞消解的很快,腐爛組織不能失水則形成濕腐;而如果是組織中的中膠層受到破壞,腐爛的組織細胞離析,以后再發生細胞的消解叫軟腐。4 萎蔫萎蔫是指植物由于失水導致枝葉凋萎下垂的一種

7、現象,通常是全株性的。萎蔫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干旱引起的植株生理性萎蔫,另一種是由于病菌侵染維管束組織引起的病理性萎蔫。5 畸形植物被侵染后,細胞數目增多或減少,體積增大或變少,導致局部或全株呈畸形,表現類型很多,例如矮化、叢枝,此外還有卷葉、皺葉、蕨葉、扁枝、葉片肥厚、扭曲等?;蔚牟钤诓《静≈休^為常見。(2) 病癥 病原物呈現在植物病部表面的特征。1 霉狀物。如霜霉、青霉、綠霉、灰霉、黑霉、赤霉等。2 粉狀物。病部產生的各種顏色的粉狀物,如白粉、黑粉、銹粉等。3 點粒狀物。病菌常在病部產生一些大小、形狀、顏色各異的粒狀物。這些粒狀物有的著生在寄主的表皮下,部分露出,不易與寄主組織分離,如

8、真菌的分子孢子盤、分子孢子器、子囊殼、子座等;有的則長在寄主植物表面,如白粉菌的閉囊殼、菌核等。4 膿膠狀物。第二節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及所致的病害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遺傳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長環境中有不適宜的物理、化學等因素直接或間接引起的一類病害。? 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區別在于沒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個體間不能互相傳染,所以又稱為非傳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一、化學因素導致非侵染性病害的化學因素主要有:營養失調、水分失調、空氣污染以及化學物質的藥害等等。(一) 植物的營養失調營養條件不適宜包括營養缺乏、各種營養間的比例失調或營養過量。這些因素可以誘使植物表現各種病態,

9、過去一般稱為缺素癥或多素癥。? 缺素癥:植物缺乏某種元素或某種元素的比例失調。癥狀在植株下部老葉出現:缺乏N(黃化) 、 P(紫色)、 K(葉枯)、 Mg(明脈)、 Zn(小葉) 。癥狀在植株上部新葉出現:缺乏B(畸形果)、 Ca(芽枯)、 Fe(白葉)、 S(黃化)、 Mn(失綠斑)、 Mo(葉畸形)、 Cu(幼葉萎蔫)? 多素癥:某些元素過量導致植物中毒,主要是微量元素過量所致。如飼料糞、肥害、藥害、鹽堿地。(二)環境污染1、主要指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酸雨(SO2+H2O)等。2、大氣污染對植物的危害:臭氧(O3) 、二氧化硫(SO2) 、氫氟酸(HF) 、過氧硝酸鹽(PAN)

10、、氮化物(NO2, NO) 、氯化物(Cl2HCl ) 、乙烯(CH 2CH 2)等。(三)植物的藥害? 各種農藥、化肥、除草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使用不當均可造成植物化學傷害。? 急性藥害:施藥后2-5 天發生。一般在植物幼嫩組織發生斑點或條紋斑。無機銅、硫制劑容易發生。如石硫合劑。? 慢性藥害:逐漸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 植物幼苗和開花期比較敏感。? 高溫環境下容易發生藥害。? 除草劑和植物激素使用不當極易發生藥害。二、物理因素1 溫度不適:高溫(灼傷)、低溫(冷害、凍害)、變溫(溫差過大)。2水分濕度不適:水淹(漚根)、干旱(萎蔫)、水分驟變(裂果)、干熱風(卷葉)。3光照不適:光照過強(露

11、地植物日灼?。?、光照不足(保護地植物徒長)。非侵染性病害的診斷1 診斷的目的:查明和鑒別植物發病的原因,進而采取響應的防治措施。2診斷方法:現場調查、排除侵染性病害、治療診斷。3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點:( 1)沒有病癥。( 2)成片發生。( 3)沒有傳染性。( 4)可以恢復。4 生理性病害與病毒病因為均無病癥,容易混淆,區別是一般病毒病的田間分布是分散的,且病株周圍可以發現完全健康的植株,生理病害常常成片發生。第三節 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識別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細菌、病毒、線蟲、寄生種子植物等。一、植物病原真菌分布極廣,有空氣的地方就有真菌。真菌的主要特征有:為原核生物,有固定的細胞核;營養

12、體簡單,大多數為菌團;營養方式為異養型,沒有葉綠素或其他可進行光合作用的色素,需要從體外吸收營養物質;典型的繁殖方式是產生各種類型的孢子。真菌的營養方式有腐生、共生和寄生三種,大多數真菌是腐生的。真菌的作用:有益:有害:(一)真菌的一般性狀真菌一般具有生長發育的營養體和繁衍后代的繁殖體。1、 、 真菌的營養體真菌的營養體是指真菌營養生長階段所形成的結構。典型的真菌營養體的基本結構為纖細分支的絲狀體,單根的絲狀體稱為菌絲,很多菌絲絞織成團,稱為菌絲體。真菌的營養體沒有根、莖、葉的分化,也沒有維管組織,營養體細胞可以直接從環境中吸收養分,具有輸送和貯存養分的功能。菌絲體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或在生長發

13、育后期,可發生變態形成特殊的結構體:菌核;菌索;子座。2、 真菌的繁殖體真菌經過一段營養階段后,即進入繁殖階段。先進行無性繁殖,產生無性孢子。有的真菌在后期進行有性繁殖,產生有性孢子。真菌孢子的功能相當于高等植物的“種子”,是真菌繁殖的基本單位。真菌產生孢子的結構,不論簡單復雜都稱為子實體。常見子實體的種類有:分生孢子盤、分生孢子器、子囊盤、閉囊殼、擔子果。無性孢子:沒有經過兩性結合而直接由營養體菌絲分化而形成的孢子。類型有:芽孢子、厚壁孢子、粉孢子、游動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有性孢子:經過兩性細胞或兩性器官結合后形成的孢子。類型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擔孢子。3、 真菌的生活史真

14、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從一種孢子開始,經過萌發、生長和發育,最后產生同一種孢子的整個生活過程。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括無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兩個階段。但并不是所有的真菌都具有兩個階段。而在真個生活史中有性繁殖一般只出現一次。(二)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類群1. 鞭毛菌亞門主要特征是:營養體為單細胞或多核、無隔菌絲體,無性繁殖產生具有鞭毛的游動孢子,有性繁殖產生卵孢子。本亞門大多為水生真菌,少數為兩棲或陸生。因此,鞭毛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在潮濕、多雨、低洼積水、通風透光條件差的情況下發生普遍。本亞門引起農作物病害的主要病菌有:根腫菌蕓苔根腫菌引起十字花科植物根腫??;腐霉菌引起多種針、闊葉樹及花卉幼苗的猝倒、根腐和果

15、腐等癥狀。一般土壤潮濕、多雨的條件下有利于病害的發生。瓜果腐霉引起多種植物猝到病和瓜果腐爛病。疫霉菌為害花木的根、莖基部,少數為害地上部分,引起芽腐、葉枯等病害。如馬鈴薯、番茄晚疫病、牡丹疫病,山茶根腐病等。白銹菌為害植物葉片及嫩梢,引起白色皰狀斑,莖和葉柄發生腫脹和彎曲。常見的幼牽牛花、二月菊及十字花科植物的白銹病。霜霉菌寄生霜霉寄生多種植物,為害植物葉片,引起葉斑,葉背病斑處生一層白色霜狀物。常見的有十字花科植物、瓜類霜霉病、玫瑰、月季等霜霉病。補充:霜霉病都有特殊的癥狀,病斑通常沒有明顯的邊緣,常呈褪綠色,葉背面常有“霜霉”,一般不難認識,但需注意:a霜霉病在葉正面初期只是局部褪綠,后形

16、成褐色、黃褐色,病斑多因受葉脈的限制而呈多角形。b霜霉層不一定都是白色的,有的種是灰色、淡紫色。c氣溫過低,病部可不產生“霜霉”。鞭毛菌病害的主要特點: 主要病狀是:組織增生;幼苗猝倒;植物各部分的腐爛;葉片局部生斑或枯焦;花序花梗畸形。主要病癥是:霜霉、白銹、霉狀物、棉絮狀物,大多呈白色,少數的霜霉呈灰色、紫色、甚至紫褐色。常見有六種病害:霜霉病、白銹病、疫病、猝倒病、根腫病、各種腐爛病。2接合菌亞門主要特征是:營養體多數為無隔菌絲體,無性繁殖產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產生接合孢子。本亞門真菌多數為腐生菌,寄生植物的接合菌很少。本亞門引起農作物病害的主要病菌有:根霉屬引起許多果實腐爛;毛霉屬接合

17、菌病害的主要特點:主要病狀為:幼苗爛根;瓜果薯類腐爛。主要病狀為為:白色至灰色的綿毛或絮狀物上生點點黑霉。造成的病害常稱為軟腐病、褐腐病、 根霉、黑霉病等。接合菌通常為害破傷或抵抗力弱的植物器官,感染幼苗,多是溫度過低或過高,小苗傷根的情況下發生的。3子囊菌亞門高等真菌,全部陸生。多為腐生。主要特征是:菌絲體發達,有分隔;無性繁殖產生各種類型的分生孢子;有性生殖產生子囊孢子。產生子囊孢子的結構體稱為子囊果。子囊果根據不同形態分為:閉囊殼(子囊果包被完全封閉的,沒有固定的孔口)、子囊殼(子囊果的包被有固定的孔口)、子囊盤(子囊果呈盤狀)、子囊座(子囊產生在子座的組織內,子囊周圍不另外形成真正的子

18、囊果壁)四種。大都是陸生的,營養方式有腐生、寄生和共生的,有很多是植物病原菌。本門很多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與農作物病害關系緊密的有三類:白粉菌類:專性寄生菌。菌絲體大多表生,以吸器伸入表皮細胞吸收養分。無性繁殖十分發達,產生大量橢圓形的分生孢子堆積在寄主表面,呈粉狀,故城白粉病。有性繁殖產生閉囊殼。多種植物白粉病。球殼菌類:有性繁殖產生子囊殼。核盤菌屬:引起多種植物菌核病。4 擔子菌亞門是最高等的真菌,多生長在土壤、糞便、木材等基質上,如許多食用菌、藥用菌、毒菌;少數寄生、侵染植物。主要特征是:菌絲體有隔。除銹菌外,無性繁殖不發達,有性生殖產生擔孢子。擔孢子產生在擔子傷,每個擔子一般形成4

19、隔擔孢子。擔子菌病害的主要特點:主要癥狀是:斑點;斑塊;立枯;紋枯;葉腐;根腐;膨腫;癭??;木腐;樹勢衰弱。主要病癥是:黃銹、黑粉、霉狀物、粉狀物、顆粒狀菌核,或粗線狀菌索。擔子菌病害主要可分五大類:銹病、黑粉病、根腐病、木腐病及過度生長性病害。補充:銹病重點在于生物學特性:多型性:典型的銹菌在其整個生活史中,可形成5 種孢子:性孢子、銹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擔孢子,分別為5 個階段,其順序不能逆轉。A、 性孢子器和性孢子B、 銹子器和銹孢子C、 夏孢子堆和夏孢子D、 冬孢子堆和冬孢子E、 擔子和擔孢子生活史:完整的生活史是五種類型的孢子都具備,稱為“長生活史”。大多數銹菌這五種類型發生在同一

20、種寄主上,稱“單主寄生”,但也有不少銹菌是“轉主寄生”,即它們的生活史需要二個不同寄主才能完成。它們在一個寄主產生性孢子器和銹子器,而在另一個寄主上產生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5 半知菌亞門是一群只有無性階段,沒有或至今沒有發現有性階段的真菌。一旦發現有性階段的,多為子囊菌。主要特征:營養體是有隔菌絲體(除酵母菌為單細胞),無性繁殖十分發達,產生各種分生孢子。是重要的工業真菌和醫藥真菌。植物病害的病原真菌,約有半數左右是半知菌。它們為害植物的葉、花、果實,莖干和根部,引起局部壞死和腐爛,畸形及萎蔫等癥狀。植物子囊菌、半知菌病害的主要特點: 癥狀:兩個亞門引起的病害的癥狀基本是相似的,它們大多數是局

21、部壞死性病害。 這兩類病害的主要病狀為:葉斑;炭疽;枝枯;潰瘍;膨腫;腐爛;萎蔫;發霉。 主要的病癥是:白粉、煙霉、各種色澤的點狀物(以黑色為主)與霉狀物、粒狀的菌核、粗線狀的菌 索。有時害可以產生黑色刺毛狀物、白色綿狀的菌絲體。植物病原真菌五個亞門的主要特征真菌類群營養體無性孢子有性孢子鞭毛菌亞門無隔菌絲游動孢子卵孢子接合菌亞門無隔菌絲孢囊孢子接合孢子子囊菌亞門有隔菌絲分生孢子子囊孢子擔子菌亞門有隔菌絲不發達,銹菌產生夏孢子擔孢子半知菌亞門有隔菌絲分生孢子無,如發現多為子囊孢子(三)真菌所致病害的特點:常在寄主被寄生部位的表面長出霉狀物、粉狀物、黑點狀物等,是真菌 性病害的重要標志。二、植物

22、病原細菌原核生物是指含有原核結構的單細胞生物。一般是由細胞膜和細胞壁或只有細胞膜包圍細胞質,但無固定細胞核的單細胞生物。包括細菌、放線菌以及無細胞壁的菌原體等,通常以細菌作為原核生物中有細胞壁類群的代表。(一) 植物病原細菌的一般性狀1 形態特征形態多為球狀、桿狀、螺旋狀。植物病原細菌大多是桿狀的,絕大多數菌體有鞭毛,能在水中游動和傳播。鞭毛著生在菌體一端或兩端的稱極生鞭毛;在菌體四周的稱為周生鞭毛。2 繁殖以裂殖方式繁殖。(一個桿狀菌體生長達到一定的限度時,在中間斷裂,形成兩個獨立菌體,兩個細胞長大后又可以分裂成4 個,如此繼續下去。一個晝夜繁殖數十億個,這是細菌性病害發生迅速而嚴重的原因。

23、)3 生理生化特性對營養要求不嚴,可以在人工培養基上生長,以中偏微堿性培養基為宜。培養適溫為26 30,能耐低溫,但對高溫敏感,一般致病溫度不超過50。屬非專性寄生菌。染色反應是細菌的重要性狀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是革蘭氏染色,這種染色法可以將細菌分成革蘭氏染色反應陰性和陽性兩大類。革蘭氏染色法是將培養24-48 小時的細菌涂片,?經過草酸銨結晶紫處理后,再用碘液進行處理,用酒精脫色,再用番紅O?復染。菌體呈藍紫色,為革蘭氏染色反應陽性菌。菌體呈紅色,為革蘭氏染色反應陰性菌。大多數植物病原細菌,革蘭氏染色反應呈陰性(細菌的其它器官如鞭毛、莢膜等也要通過染色才能看清楚)。4 傳播與侵染植物病原細菌無

24、直接穿透寄主表皮而入侵的能力,侵入的主要途徑是傷口和自然孔口。在田間的近距離傳播主要靠風雨、灌溉水、昆蟲等媒介;遠距離傳播通過各種種苗及其他繁殖材料的引種。雨水是細菌病害傳播的主要媒介。(2) 植物病原細菌的主要類群植物病原細菌根據鞭毛的有無、數目、著生的位置、培養性狀及格蘭氏染色反應等性狀分為5?個屬,它們分別是假單胞桿菌屬、黃單胞桿菌屬、歐氏桿菌屬、野桿菌屬和棒桿菌屬。(3) 細菌性病害的癥狀特點:主要有壞死、腐爛、萎蔫和畸形等四類,褐色或變色的較少,病癥為膿狀物。1 壞死是最常見的一類,以葉部、果實上出現的斑點、枯斑為最多。病斑初現時??梢娝疂n狀斑點,A、壞死面積擴大變成條斑或枯死斑。如

25、水稻條斑病、水稻白葉枯病。B、病斑受木栓化組織的限制,產生離層后病斑部脫落形成穿孔狀,如桃葉穿孔病。C、如木栓化組織不脫落就會形成瘡痂狀,如柑橘潰瘍病。2 萎蔫癥狀是細菌侵害維管束系統以后所造成的,它與真菌性病害造成的萎蔫癥狀相似,茄青枯病、馬鈴薯環腐病是常見的代表類型??赏ㄟ^莖橫切面可否出現菌膿與真菌性萎蔫相區別。3 腐爛是細菌性病害較為特有的一種類型,瓜果等貯藏器官的軟腐型腐爛大多由軟腐細菌侵害所致。4 畸形大多發生在木本植物的根冠或莖基部、枝條上。主要由土壤桿菌侵害所致。在高等植物中,植物病毒病害的數量及危害性僅次于真菌性病害。(一) 病毒的主要特征:1 形態特征:顆粒微小,一般光學顯微

26、鏡無法看到。形態多為球狀、桿狀、線狀,少數為彈狀、桿菌狀等。一種專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寄主細胞內生活繁殖。2 結構及化學組分:與細胞生物的根本區別:沒有細胞結構;顆粒內僅含有一種核酸,DNA或 RNA。絕大多數病毒粒體是由核酸和蛋白衣殼組成的。3 增殖:侵入寄主細胞后,改變寄主細胞的代謝途徑,以本身的核酸作為模板,利用寄主細胞的原材料、能量和酶系統,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質。4、病毒只能通過傷口侵入。(二)植物病原常見的類群1 煙草花葉病毒TMV2 黃瓜花葉病毒CMV(三)外界環境條件對病毒的影響病毒為寄生于植物活細胞中,一旦離開活的寄主,很快喪失侵染力,并容易被陽光、干燥空氣、氧化物以及60左

27、右的高溫殺死。A、熱鈍化溫度:處理十分鐘使病毒喪失活性的最低溫度。B、體外存活期:在室溫(20 22)條件下,病毒抽提液保持侵染力的最長時間。C、稀釋限點: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釋度。(四)病毒的傳播:分為介體傳播和非介體傳播。介體傳播包括動物介體和植物介體兩類。(種子和無性繁殖材料帶毒不屬于)1 介體傳播包括昆蟲介體(蚜蟲、葉蟬、飛虱)、土壤中的介體(線蟲、真菌)2 非介體傳播包括機械傳播(也稱汁液摩擦傳播)(植株間接觸、農事操作、農機具及修剪工具污染、 人和動物活動)(煙草花葉病毒只能通過汁液傳播)、 無性繁殖材料和嫁接傳播、種子和花粉轉播。(五)病毒病的癥狀特點:沒有明顯的病癥,常見的病

28、狀有變色、畸形、壞死三種類型。1 變色:花葉和黃化是植物病毒病最常見的癥狀。2 畸形:皺縮、叢枝、卷葉、癌腫等。3 壞死:表現為壞死的斑點。第四節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發生發展(一) 病原物的寄生性1、 、 寄生性的定義:寄生物從寄主體內奪取養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質以維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2、 寄主:供給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條件的生物就是它的寄主或宿主。寄生物:一種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獲得它賴以生存的主要營養物質,這種生物稱作寄生物。3、 專性寄生:只能從活的植物細胞和組織中獲得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的專性寄生物。其營養方式為活體營養型。非專性寄生:除寄生生活外,還可在死的植物組織上生活,或以死的有機質

29、作為生活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的非專性寄生物。其營養方式為死體營養型。(腐生:只能從死有機體上獲得營養的。)絕大多數的植物病原真菌和病原細菌都是非專性寄生的。專性腐生:以各種無生命的有機質(培養基)作為營養來源,稱為專性腐生。一般不引起植物病害,主要造成腐爛。(二) 病原物的致病性1 、 致病性的定義: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壞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2 、 注意:一般來說,病原物就是寄生物,但并不是所有的寄生物都是病原物。寄生物和病原物并不是同義詞,寄生性也不是致病性。它們都是病原物的重要屬性。二、植物的抗病性1 、 抗病性的定義: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一種遺傳特性。2 、 抗病性的表現:寄主對病原侵入的反應

30、。免疫:完全不發病。寄主把病原物排除在外,使病原物和寄主不能建立寄生關系;或已建立了寄生關系,由于寄主的抵抗作用,使侵入的病原物不能擴展,或者死亡,在寄主上不表現任何癥狀,叫做免疫。抗病:寄主只表現輕微癥狀,為害不大。耐?。?寄主植物遭受病原物侵染后,雖能發生較重的癥狀,由于寄主自身的補償作用,對其生長發育,特別是對植物的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小,叫做耐病。感?。喊l病嚴重,對其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表現了極大的破壞作用,叫做感病。三、侵染過程和侵染循環(一) 侵染過程:指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寄主植物表現發病的全過程。一般分為接觸期、侵染期、潛育期和發病期四個時期。1 接觸期:指病原物從休眠狀態轉變為活躍的侵染狀態,或者從休眠場所向寄主生長的場所移動以準備侵染寄主。對于寄主植物來說,是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