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過伸的原因及康復_第1頁
膝過伸的原因及康復_第2頁
膝過伸的原因及康復_第3頁
膝過伸的原因及康復_第4頁
膝過伸的原因及康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膝過伸的原因和康復訓練的方法定義膝過伸也被稱為膝反張或膝反屈畸形,又稱“瑣膝”現象,即在行走或站立過程中,患側下肢在支撐期出現膝關節過度伸展(膝伸展角度大于5°),身體重心后移,患側髖關節過度屈曲,身體出現后傾趨勢的現象。腦卒中患者因肌力下降、肌張力異常、平衡及本體感覺障礙導致膝關節過伸并出現“劃圈步態”。 膝關節肌力、肌張力異常具體表現為股四頭肌張力高,股四頭肌、腘繩肌肌力弱,而股四頭肌肌張力過高易產生交互抑制效應,導致腘繩肌(屈膝肌)對運動體位改變的保護反射性減弱,踝關節以上本體感覺缺陷與股四頭肌力弱的原因尤為突出。 常見膝過伸的幾種原因 1、屈膝肌(腘繩肌)肌力弱 &

2、#160;即屈肌肌力過小。 支撐期時不能保持膝關節的輕度屈曲0°15°2、伸肌肌力和屈肌肌力嚴重不平衡伸膝肌張力過大3、原始運動模式出現  股四頭肌高度痙攣,使膝關節出現過伸展,且不能主動屈曲,合并踝關節背伸無力或腓腸肌痙攣導致的足下垂,迫使患肢出現偏癱步態。3、踝關節以上本體感覺減退或喪失,前后肌群收縮不協調導致膝過伸  膝關節周圍肌梭和腱器官發出的本體感覺神經沖動由a 纖維傳入脊髓,一是直接興奮該肌的運動神經元,同時通過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的活動,抑制拮抗肌的活動,使主動肌和拮抗肌相互配合、制約,完成協調動作。當患側肢體因本體感覺障礙

3、而出現交互抑制障礙時,患者則不易準確獲得患膝位置覺和不能抑制過高的股四頭肌肌張力,導致患膝屈伸協調功能障礙,出現膝過伸。4小腿三頭肌張力過高/ 即足下垂踝關節達不到功能位膝過伸代償。5可能和髖關節控制有關 6小腿三頭肌痙攣或者跟腱攣縮,導致的代償性膝過伸 7髖關節的屈曲攣縮骨盆旋后或是臀大肌后伸無力都可以引起膝關節的過伸。 8軀干的控制能力對膝關節的過伸也有影響 9一側膝關節無力導致對側代償膝過伸 10髖關節肌力過高或者不足導致身體重心前移或者后移整個身體重心落不到承重線上 膝關節和踝關節出現代償保持身體平衡。下肢肌肉解剖及作用1股肌也稱大腿肌,分三群。(1)前群 股四頭肌,位于股前部,是膝關

4、節 強有力的伸肌。縫匠肌,呈扁帶狀,屈髖屈膝。(2)內側群:為5塊內收肌,即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恥骨肌、股薄肌。均可使髖關節內收。(3)后群:共三塊。腘繩肌是一組肌群而不是單獨一塊肌肉,通常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頭肌三塊肌肉組成。這些肌肉共同的起點位骨盆的坐骨結節。三肌均可屈膝關節、伸髖關節。3小腿肌也比較復雜,分為前群、外側群和后群。前群多為足的伸肌和內翻肌,后群多為足的屈肌和內翻肌,外側群為足的外翻肌。后群肌:1)內翻足的肌:脛骨前肌和脛骨后肌2)外翻足肌: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 二:康復訓練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方法也大都提倡循序漸進,早期促進分離運動,恢復本體感覺,待下肢肌力足以支撐體重且出

5、現下肢分離運動時,繼而進行站立及行走等訓練,切忌下肢肌力在達到3級(Lovett肌力6級分法)以前過早站立行走;如果患者已經出現膝過伸現象且經康復訓練無改善,則可選擇適當的下肢矯形器矯正步態。1、 患者俯臥位,在抑制上肢和軀干肌痙攣的情況下,行腘繩肌最大向心性等張屈膝末端等長抗阻訓練。每次持續10s,每兩次練習間隔30s,重復練習20min/次,每天2次。2、 早期分離與抗阻運動訓練  由于膝過伸一旦出現將很難糾正,所以,預防就顯得尤為重要。針對腦卒中3周內的患者,下肢康復治療循序漸進且及早進行分離抗阻訓練,包括正常體位擺放、伸髖、屈膝、患肢負重及膝關節屈曲0°1

6、5°控制等,訓練強度為1次/d,4060min/次,5次/周,總療程6個月。   3、病程不超過2周、下肢各肌群肌力<2級、不能站立的腦卒中患者,康復組經早期膝關節穩定性訓練(包括患側下肢的牽張、關節壓縮等促進膝關節深感覺恢復的訓練以及加強股四頭肌、腘繩肌、脛前肌等肌力的訓練,并配合中頻電治療),待患側下肢肌力達3級后再進行站立訓練,4、腘繩肌抗阻訓練  針對腦卒中后可獨立行走且膝關節不穩、不伴有感覺認知障礙的患者,在抑制上肢和軀干肌痙攣的情況下,進行腘繩肌最大向心性等張屈膝、末端等長抗阻訓練,每次抗阻持續10s,每2次練習間隔30s,重

7、復練習20min,每日1次,配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療程60天。即腘繩肌肌力增強,膝關節穩定性改善。4、強化脛前肌 讓患者主動做踝背屈訓練,通過視覺反饋,使患者不斷往高的閾值努力,達到主動鍛煉的效果。可用中頻電刺激,刺激脛前肌,并增加負重訓練。 針刺法祖國醫學認為,中風后膝過伸屬中醫“筋急”、“風痙”、“筋惕肉瞤”范疇,治療取穴以多多氣多血之伏兔、陽陵泉、血海為主,臨床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為治則。現代醫學認為,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膝關節不穩是由于股四頭肌(伸膝肌)肌張力過高產生交互抑制效應,導致腘繩肌(屈膝肌)對運動體位改變的保護反射性減弱引起的。提高腘繩肌收縮能力,配合針刺治療

8、,股四頭肌主要由股直肌收縮產生伸膝作用,髀關、鶴頂位于股直肌的起止點,加用電針選用密波刺激可抑制支配股四頭肌的感覺及運動神經,以抑制興奮肌,緩解股直肌痙攣。伏兔位于股四頭肌肌腹深層有股神經及股直肌,瀉法針刺可松解股直肌。從經絡學角度分析,陽陵泉為筋會,治膝伸不得屈,梁丘、血海為治療膝關節常用穴,其位于膝關節內外側,二穴對刺,可調節局部氣血,濡養筋肉,疏通經絡,促進痙攣肢體的康復。1、毫針飛法  取50mm毫針,將毫針斜刺入陽陵泉、伏兔、委中、承山,每穴行針兩分鐘,每日1次,15天為1療程,休息3天,共治療2個療程。2、針刺配合康復技術治療  取30號1.

9、 5寸不銹鋼針,選梁丘、血海、足三里、陽陵泉,均直刺;中犢鼻向上斜刺,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接G6805電針儀,選疏密波,電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1 h,1次/天,10次1個療程,配合以膝關節屈曲0°15°范圍內控制為主的康復訓練。結果顯示,52例中風患者膝過伸治療總有效率為98%。3、下肢矯形器  4、對于腦卒中患者本體感覺的缺陷,首選早期進行關節牽拉、擠壓等方法促進其恢復;如果本體感覺喪失,治療師可加強其功能性步態訓練,或利用視覺、聽覺等補償,例如一種肢體載荷指示器的生物反饋裝置,當腳接觸地面時提示患者,提供強化訓練時肌收縮力量的信息。 &

10、#160; 屈膝訓練方法為 坐在一張稍高些的椅子上,兩腿懸空,患腿前后甩動。當小腿向后甩至最高位置時,盡量懸空保持住,然后再向前甩。等小腿能持續懸空一兩分鐘時再做患腳踩地,膝蓋向后屈伸的練習直達膝蓋如果向后屈伸能超過90度膝關節過伸的家庭康復訓練訓練的主要目的:膝過伸訓練中增加半蹲訓練,是對下肢的屈伸肌、骨骼、韌帶、關節及本體感覺等起到綜合訓練作用,可整體性提高股四頭肌、臀肌及腘繩肌等步行肌群及下肢肌力,改善膝過伸和足下垂同時促進髖、膝、踝的協調控制能力和穩定性;患者可根據個人情況自行掌握下蹲度數,讓患者體會到患側肢體的存在,促進大腦功能重組,改善雙側肢體的運動,有效防止錯誤的代償運

11、動。膝關節過伸的主要訓練:1.基礎訓練:  通過牽張、關節壓縮,促進膝關節深感覺的恢復。 用助動一主動一抗阻訓練加強股四頭肌、胭繩肌和脛前肌肌力。 在抗阻的情況下,股四頭肌作015度的屈伸;股四頭肌、胭繩肌、半膜肌、半腱肌(內旋肌)和股二頭肌(外旋肌)交替節律性抗阻等長收縮,持續時間10 s次。 注意髖及踝關節的協調,糾正異常步態。采取20度的斜坡站立訓練來治療小腿三頭肌痙攣或攣縮2、控制膝過伸常規訓練:控制訓練:仰臥位伸膝控制,保持15 S。俯臥位屈膝控制,尤其加強o90。控制訓練,避免臀部抬起,保持15 S;股四頭肌肌力和耐力訓練:采用綁式沙袋或股四頭肌訓練椅;踝背屈誘發訓練:仰臥位屈髖屈膝、髖膝伸展位、坐位及站立位時踝背屈;上下樓梯控制訓練,治療師站于患者身后,用膝關節抵患肢胭窩處,患腿站立負重保持015。健腿做上下樓梯運動20遍。倒走訓練:患側伸髖屈膝,注意防止患腿支撐相膝過伸;應用膝關節支架或支具防止膝過伸;輔助行走訓練,治療師一手輔助或膝關節輔助患膝胭窩處防止行走時膝過伸,另一手輔助患側骨盆上緣防止行走畫圈,訓練均每日510次。半蹲式訓練:患者站于配有矯正鏡的肋木前,雙腳分開,與雙肩同寬,雙手自行或在治療師輔助下抓握肋木。自行或在輔助下完成半蹲,半蹲時患側需充分負重,根據患者具體情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