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晏氏考略晏金洲_第1頁
中華晏氏考略晏金洲_第2頁
中華晏氏考略晏金洲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華晏氏考略 晏金洲 2010-10-18 姓氏,對每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文字和語音。中國的姓氏存在至少已經有 五千年的歷史了。那么我們晏氏從何而來?如何演變?一、姓是華夏母系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 在秦代以前,姓和氏是兩碼事。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國遠古時期,也就 是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姓是作為識別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而 產生的,產生于母系社會,最初是母系血統的標記。表示母系的血統。這一時期 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親所在的氏族標志為姓,因而我國許多古老的姓,都是源 于這種情況,并且帶有女字旁,如姬、姜、妊(音任) 、姒(音四)、嫪( lao 四 聲)、媯(gui)等。父權制社會建立后的一

2、段時期內,姓仍然是血統關系的標記, 即同姓者均有血統關系。周朝正處在這一時期內。二、姓是“別婚姻”,氏則是“明貴賤” 到上古三代,是以男子為中心的夏、商、周時期,一個家族分為若干分支分封到各地,每一支都要有一個特殊的稱號區別于其它各分支, 這就是氏。如果 把姓比喻成樹干,那么氏就是樹干上的枝杈。比如,周朝帝王是姬姓,后分出周、 孫、常、林、耿等各氏。這樣,姓就成了舊有的族號,氏就成了新起的族號。比 如說,遠古時代的黃帝,是姬姓,號軒轅氏,后世稱其為軒轅黃帝。從作用上來 講,姓是“別婚姻”,女子稱姓;氏則是“明貴賤”,男子稱氏不稱姓。明貴賤 夏、商、周時期,姓氏是代表身份和地位的,貴族才有姓氏,

3、一般平民沒有姓氏, 奴隸就更談不上了。那時也有“百姓”一詞,但與現在的意義完全相反,現在指普 通的人民群眾,那時是指文武百官 ,當官的因為有功而接受朝廷賜封的姓氏。正 如通志 氏族略說的那樣, 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別婚姻一一貴族女 子婚嫁與否,嫁與誰人,只要看她的姓就知道了。雖然秦代以前的姓氏與后來的 稱呼方式有所差別,但大同小異,如婦女出嫁以前叫王某某,嫁的丈夫姓李,就 稱為李王氏。現在臺灣的婦女出嫁后,在姓名前直接冠以夫姓,如趙張愛蓮。到 秦漢時候,姓與氏開始合二為一,得到了很大發展。三、姓氏的來歷綜合我國姓氏的來歷,大致可分為 12種類別:1)以姓為氏。 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

4、的標志符號而產生, 其后人有的 便直接承襲為氏。 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 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 如: 姬、姜、姒、姚等各氏。這也是上面講過的姓氏的起源。2)以國名為姓。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 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氏,都成為 今天常見的姓。3)以邑為姓。 邑就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封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 其 后代或生活在封地中的人有的便以邑名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食邑于蘇 (今河北省臨漳縣西 ),岔生后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 200 個。4)以鄉、亭之名為姓。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的有裴、陸、閻、

5、郝、歐陽 等各氏。5)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復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里、野、 官這些字,如東郭、西門等,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這些復姓由于漫長的歷 史演變,至今已很少存在。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 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 據統計有五六百個, 其中復 姓近 200 個。如周平王的一個兒子字林開, 其后代就以林姓傳世系。 宋朝有個叫 充石的,字皇父,他的孫子就以祖父的字皇父為姓氏,漢代時皇父又改為皇甫。7)以次第為姓。一家一族, 按兄弟排行順序取姓,如老大稱伯或孟,老二稱 仲,老三稱叔,老四稱季等。有的后代就以前人的排行為姓,象孟、仲、叔、季 等都是我們聽說過的姓。8)以官職、職業為姓。

6、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 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各氏。9)以技藝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這種說法不難理解。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這在北魏時期尤為明顯。北魏孝 文帝堅持融和政策, 下令鮮卑人改漢人姓, 并以身作則, 改姓元。貴族紛紛效仿, 拓跋改為長孫、步六孤改姓陸、是婁改為高,其他的還有穆、賀、劉、于、樓、 尉等一部分姓也是由此而來。再如北宋期間,西北有一支少數民族歸附宋王朝, 因為仰慕大忠臣包拯, 就乞求皇上賜予包姓, 從此這支少數民族便姓包。 辛亥革 命時期,鎮江駐防處有羅姓、 趙姓等旗人害怕遭到仇殺

7、, 攜家眷隨泰州人吳玉樹、 費孝橋來泰避禍定居(吳、費二人時任京口八旗學營教習) 。其實他們不姓羅和 趙,都是后來改姓的。羅姓本姓那,其孫羅君惕( 1905-1984),是一個比較出名 的人物,后來長期在上海工作,曾從事教育和民族事務,也是一位書法家。11)以謚號為姓。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等死后,有功勞的卿大夫,朝廷 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褒貶善惡,稱為謚號,有一個字,也有兩三個字的。這 就等于在名字之外又多了一個別名, 有的便作為后代的姓氏了。 以謚號作為姓氏 的,多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如莊、康、文、桓、寧、繆等各氏。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在封建王朝,皇帝的姓最為尊貴,出于嘉獎、恩 惠、

8、籠絡等目的,各朝皇帝賜給大臣屬下的姓大都是 “國姓 ”。比如漢朝天子姓劉, 就賜予劉姓; 唐朝是李姓的天下, 開國的一些文臣武將均被賜李姓。 上文中講到 的北宋少數民族改姓包的, 雖然是主觀意愿, 但也屬于皇帝賜姓范疇。 其他的還 有一些皇帝賜姓的例子:南唐時有個官員叫哀榆,皇帝嫌 “哀 ”不吉利,就賜哀改 “衷”姓;還有明代著名太監鄭和,本來姓馬,后來皇帝賜其 “鄭”姓而不是國姓 “朱”。因避諱改姓的也比較多見(三國以后) ,比如漢文帝叫劉恒,恒姓就改為 常姓;唐明皇叫李隆基,基和姬同音,姬姓就改為周姓;或者姓司徒的,因徒字 是皇室成員的名字,所以改成姓司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足為奇。四、

9、晏氏來源于 “以邑為姓”。1、晏氏具備“以邑為姓”的歷史背景和條件。 邑就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封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 上面說了 12 種 姓氏的產生原因,下面我們考證一下晏氏的來歷。據史記記載,晏氏與高、 國、鮑氏同為齊國四大奴隸主貴族。史記 ? 管晏列傳: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 竟不及其先祖名號, 索隱云:名嬰,平謚,仲字。父桓子,名弱也。晏子之父桓子晏弱見于左傳 ? 宣公十四年:冬,公孫歸父會齊侯于谷, 見晏桓子,與之言魯,樂。桓子告高宣子,曰: 子家其亡乎!懷于魯矣。懷必 貪,貪必謀人。謀人,人亦謀己。一國謀之,何以不亡?觀人論世,皆極中肯,顯見其胸中素有

10、所懷,日后事功非僥幸而致。除上引 之外,晏桓子之重要事跡見諸左傳者如下:左傳 ? 宣公十七年:齊侯使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會。及斂盂,高固逃歸。夏,會于斷道,討貳也。盟于卷楚,辭齊人。晉人執晏弱于野王,執蔡 朝于原,執南郭偃于溫。苗賁皇使,見晏桓子。歸,言于晉侯曰: 夫晏子何罪?昔者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舉言群臣不信,諸侯皆有貳志。齊君恐不得禮, 故不出,而使四子來。左右或沮之,曰: 君不出,必執吾使。 故高子及斂盂而 逃。夫三子者曰:若絕君好,寧歸死焉。 為是犯難而來。吾若善逆彼,以懷來 者。吾又執之,以信齊沮,吾不既過矣乎?過而不改,而又久之,以成其悔,何 利之有焉?使反者得辭,而害來

11、者,以懼諸侯,將焉用之?晉人緩之,逸。左傳 ? 襄公二年 :齊侯使諸姜、宗婦來送葬,召萊子。萊子不會,故晏 弱城東陽以偪之。左傳 ? 襄公六年 :十一月,齊侯滅萊,萊恃謀也。于鄭子國之來聘也, 四月,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甲寅,堙之環城,傅于堞。及杞桓公卒之月,乙 未,王湫帥師及正輿子、棠人軍齊師,齊師大敗之。丁未,入萊。萊共公浮柔奔 棠,正輿子、王湫奔莒,莒人殺之。四月,陳無宇獻萊宗器于襄宮。晏弱圍棠, 十一月丙辰而滅之。遷萊于郳。高厚、崔杼定其田。晏桓子卒于魯襄公十七年, 左傳云:齊晏桓子卒,晏嬰麤缞斬,苴绖帶, 杖菅屨。食鬻,居倚廬,寢苫枕草。其老曰: 非大夫之禮也。 曰:唯卿為大 夫。

12、晏桓子以上, 莫明來歷。 上引史記 ? 管晏列傳 載晏嬰為萊之夷維人 , 則其先萊人,至其父晏弱奔齊仕為大夫歟?然則晏氏于萊或有來歷,一旦入齊, 竟為寒門小家,終不得比國、高、崔、慶之豪門強宗,于鬯香草校書云:春秋時 齊晏氏為齊世民,嬰父弱,謚桓子,桓子以上無聞焉。 管子 ? 大匡篇有晏子, 房玄齡注但謂平仲之先 ,不能實其人,其家世之微,亦可見矣。2、唐朝林寶編纂的元和姓纂 。晏氏起源有三: 第一、唐堯帝的臣晏龍 ,山海經中有記載。來源于唐堯時期的大臣晏龍。 晏龍被認為是晏氏的始祖。第二、顓頊帝玄孫陸終第五子安,即晏安。來源于陸終氏,是陸終子晏安 的后代。傳說中的古帝顓頊的第五個兒子叫做陽安

13、,他的后代便以晏作為姓氏, 并且在春秋時期與高、國、鮑一起成為齊國的四大望族,世代在齊國做官。第三、炎帝神農氏姜姓后裔。來源于姜姓。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夫晏弱被分封于晏,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齊河縣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為自己的姓氏。 他的后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一支。后世均引用或采用了前面的三種說法,例如:宋代鄭樵編纂的通志 二十略 “晏氏,或云齊公族,以邑為氏 ”。宋朝宰相晏殊門生歐陽修敬撰晏公 諱殊公神道碑銘中: “有姜之裔,齊為晏氏 ”。但是隨著歷史的推進,以及各種新的的歷史出土文物。對于晏氏起源有三 種說法,只能是前人對歷史的局限性認識造成的。 一是以傳說為依據, 二是并沒 有可靠的歷

14、史文獻和文字記載, 基本屬于傳疑結論, 具有推測性。 晏氏的來歷已 經有新的歷史出土文物和證據證實。3、周朝有關晏的地名歷史典籍記載:(1)宋國都城商丘境內 成武縣志記載晏堌堆 宋國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公爵,國君子姓,位于現在河南商丘一帶,都城 睢陽 (今河南商丘 )。其疆域最大時包括今河南東北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 山東西南部。成武縣處于山東省的西南部, 春秋為郜國地, 后入宋。公元前 713 年戊辰周 桓王七年(齊僖公十八年)春,齊僖公、鄭莊公、魯隱公會于中丘 (山東臨沂境 ) 繼盟于鄧 (魯地 )。決定三國聯師伐 宋事項。夏,齊、鄭、魯三國聯師攻宋,敗 宋師于營,取郜城 (今山東城武

15、 )、防邑 (今山東金鄉 ) 交與魯。冬,齊、鄭聯師伐 (左成右阝) (今山東寧陽縣 ),以懲其不聽從周王之命。 秦置成武縣,治今成武 鎮,屬東郡。西漢因之,屬山陽郡。現隸屬著名的牡丹之鄉菏澤市,歷史文化悠 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秦時置縣, “成武 ”一名因漢高祖劉 邦在此“成就武功 ”而得名。成武是春秋時期著名相馬師伯樂、 齊國名臣晏子等歷 史名人的故鄉。成武縣縣城東偏南 6.6 公里處有晏堌堆遺址,傍其而居的村莊以其命名為 晏堌堆村,現遺址位于村北,高約 3 米,占地 2230 平方米。據考古鉆探和出 土文物分析,當為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遺址。 在歷史沿革上,晏堌堆曾隸屬單

16、縣。 【單縣古稱單父, 由舜帝的老師單卷居住地而得名。 周成王封少子臻于此, 為單 子國。春秋初期,屬宋國,后為魯國單父邑。戰國初期,復屬宋國。宋滅,改屬 齊國。】據單縣縣志載:晏堌在城北偏西 30 里淳于堡,相傳為晏子故里。 晏子,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一生節儉,政績卓著,名聲顯赫。 后人整理他的文章形成 晏 子春秋一書。晏崮堆遺址位于孫寺鄉晏崮堆村北,高3米,占地 2230平方米, 曾經出土陶器、糧食、馬俑等漢代文物。根據出土文物以及考古鉆探分析,其崮 堆為新石器 漢代遺址。 1988 年該遺址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 774 年,唐代詩人李白上書請還,被唐玄宗以 “非廊廟才 ”

17、的理由賜金遣返。李白 離開長安至山東,時李白族弟凝在單父(今單縣)做官,受族弟之邀到單縣,外 出打獵的時候, 晚上到晏崮堆住宿, 寫下送族弟凝至晏崮單父三十里 詩一首: “雪滿原野白,戎裝出盤游。揮鞭布獵騎,四顧登高丘。兔起馬中間,蒼鷹下平 疇。喧呼相馳逐,取樂消人愁。鳴雞發晏崮,別雁警淶溝。西行有東音,寄與長 河流。 ”(2)齊河晏城晏城鎮系山東古鎮之一。史書記載,晏城鎮 “北依禹疏九河之漯川,南望古 四瀆之濟水,地勢平坦,土地肥沃 ”。約在四五千年前,晏城鎮境內就有氏族聚 居,夏商為兗州之域, 西周屬齊國之地。 春秋初屬譚國, 公元前 684 年,齊滅譚, 后為齊國正卿晏嬰采邑,故得名 “

18、晏”。時人筑城修宅,謂之晏城,是齊國唯一以 晏嬰姓氏而取名的城鎮。 唐朝開始設鎮。 晏城地處要沖, 是濟南通往北京的必由 之路,歷代設驛站,名晏城驛。 1973 年,縣城遷至此 ,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 化中心, 2000 年 6 月,晏城鎮、焦斌屯鄉、南北鄉合并,仍稱為晏城鎮。晏城鎮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歷史上出現了一代代英雄名士,較著名的有 春秋時的晏子、無鹽女鐘離春等;名勝古跡則有晏嬰祠、晏嬰冢和古 “齊城八景 ” 之一的柳杭店 “隱城蜃氣 ”等。晏嬰,即晏子,名嬰,字平仲,春秋時齊國大夫。齊靈公二十六年(公元前 556 年),其父晏弱去世,繼任矚齊卿,曾在齊靈公、莊公和景公三朝任事,執

19、政 50 余年,節儉力行、謙恭下士,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 候,是繼管仲之后齊國的名相, 也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春秋時期, 諸侯并起,風云變幻,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勇義篤禮,他內輔國政,屢諫 齊王,竭心盡力拯救內憂外患的齊國。在對外斗爭中,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 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他的智諫省刑、賑濟災民、二 桃殺三士、晏子使楚、力行廉潔等故事更是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晏子春秋 是一部專門記敘晏嬰的思想、 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 相傳為晏嬰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后人集其言行軼事而成。漢代劉向晏子春秋 敘錄,把晏子和春

20、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論。 司馬遷更是對晏嬰敬佩仰 慕有加,他在史記 管晏列傳中感慨地說道: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 所祈慕焉。 ”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贊道: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 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為紀念這位著名政治家, 后人在晏城北建晏嬰祠,鎮南建晏公廟,歲時祭奉。城內原筑有晏嬰宅,供其臨 時下榻。晏嬰宅旁有一金華古井,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其井之水 “甘冽異常, 合膠入藥良 ”。鎮西尹屯遺址傳為晏嬰冢,方圍六畝余,高五米。鎮北晏嬰祠重 建于清代,構造奇特,至建國時尚存。清初詩壇盟主錢謙益曾臨齊河憑吊懷古, 作詩晏城,詩曰: “采地遺者誰?相

21、國齊晏子。千駟不匡君,二桃能殺士。激 彼梁丘生,浮白為之起。 ”(3)吳越時期 嘉興崇德晏城 據明萬歷崇德縣志(今桐鄉市崇福鎮)紀文載, “語溪者,嘉興崇德之溪 也,在吳越時為吳越兵交之地。 當吳越之交, 溪上有三城: 一曰何城, 二曰萱城、 三曰晏城。 ”4、家譜記載最早的晏氏范陽龍潭盧氏宗譜始祖夫人晏氏 范陽龍潭盧氏宗譜記載周平王時期始祖夫人晏氏(約前725前 644),因宋國晏弱祖輩和齊國君有姻親關系,可能是宋穆公(約前 785年前 720 年) 之女或孫女。據福建永定中華范陽陳東盧氏族譜 范陽盧氏第二房天佑公裔喜龍宗支譜 盧旺祥重修世系記載:始祖齊國高傒公(前 728 前 637),諱

22、謙山,字敬仲,號 祖望。東周人,齊武公【(前 849年前825 年在位),姜姓,原名呂壽,齊獻公 之子,二十六年齊武公呂壽卒,子厲公呂無忌即位。武公十年(前841 年),是為 “庚申西周共和元年 ”,自本年起,中國歷史始有準確紀年,在這之前,諸侯年 代錯亂,自史記亦不能免。 】之曾孫,成公之侄,生于營丘【山東濰坊市昌 樂營丘(原馬宋鎮 ),歷史悠久,早在 6000 年前先民就在這里繁衍定居,今位于 昌樂縣營丘鎮營丘村。營丘古城,春秋稱緣陵, 】臨淄縣,周平王四十三年,即 公元前 728 年。為卿大夫,食采于盧氏縣,賜姓盧,死于周襄王十五年,即公元 前637年,享壽 92歲,夫人晏氏(約前 72

23、5年約前644年),享壽 81歲。盧姓是高姓的分支, 盧氏的建姓始祖是春秋時代的高傒公, 是呂尚(姜子牙) 的十一世傳人。呂尚受封為齊侯,并首建齊國以后,人們尊稱他齊太公。齊太公 呂尚的八世孫叫呂赤,史稱齊文公【前 815 年 前 804 年在位】,于公元前 815 年承襲君位,為齊國之主。呂赤之子名高,高之孫名傒。高傒公在齊國位尊而功臣,他任齊國正卿,因屢建豐功,故受封于盧(盧以 故城盧邑為中心,盧邑址在今山東長清縣偏西南) ,子孫遂以盧為姓。當田氏集 團奪取齊國統治權, 并極力排斥和打擊原呂尚裔孫的宗族勢力時, 大批原住盧邑 的盧姓子孫被迫避居北燕(以唐邑為中心的北燕地區,今河北省唐縣內)

24、 ,秦代 在范水北岸建范陽故城 (地址在今河北省定興縣南 20 公里的固城鎮),并設置范 陽縣,至漢代更擴充為范陽郡。 在這里逐漸聚集人數眾多的盧氏族親, 于是形成 了以范陽郡望的盧姓大宗。盧氏的發祥,至少已有 2600 多年的歷史,這是后世 盧氏的主體。臨淄文物信息網 臨淄墓群有高傒墓記載: 高傒墓位于今敬仲鎮白兔丘村 東南隅,淄河西岸,俗稱白兔丘。墓高 5米,南北約 56 米,東西 47米,墓頂平 坦。 1970 年,墓地附近曾出土“高子戈”及石磬數枚。高傒,又稱高子,號白 兔,謚敬仲,齊公族大夫,世為齊卿。公元前 685 年公子小白(齊桓公)得以自 莒返國,高傒與國氏實為內主。從范陽龍潭

25、盧氏宗譜記載上面可以看出,高傒公齊武公之曾孫,姓姜。 同姓不通婚,可以看出晏氏不是出自姜姓。我國周朝,有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這項制度規定,凡同姓不問遠近親疏, 或相隔幾代,均不能結婚。 禮記上說: “夫昏禮,萬世之始也。取于異姓,所 以附遠厚別也 ”。“雖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指 出:周人同姓不婚。左傳載,鄭人叔詹說: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晉語 云,“同姓不婚,懼不殖也 ”,“取妻避其同姓,畏災亂也 ”。這都說明當時人對近 親婚配會帶來嚴重后果已有明確的認識。周朝的同姓不婚制度, 符合人類婚姻由群婚到一夫一妻婚進而消滅近親通婚 的歷史趨勢。同姓不婚制可以說是我們

26、祖先用優生的觀點指導建立的第一個以宗法形式確定下來的婚姻規范5、漢書東方朔傳記載晏娥兒(約前660年一前643年)是姜齊桓公(前685 年前 643年在位)妾或侍女。因宋國晏弱祖輩和齊國君有姻親關系,晏娥 兒可能是晏弱的姑姑。在今齊陵街道辦事處鄭家溝村南相傳有晏娥兒墓,高 7 米,直徑 9 米。晏娥兒是姜齊桓公妾或侍女。據漢書 東方朔傳顏師古注, 晏蛾兒,桓 公病,易牙、豎刁作亂,塞宮門,筑高墻,不通人。有一婦窬垣入,至公所。公 曰:我欲食。 婦人曰: 吾無所得。 又曰我欲飲, 婦人曰:吾無所得。 公曰:何故? 對曰:易牙、豎刁相與作亂 故無所得。公慨然嘆涕出,曰:嗟呼!圣人所見 豈不遠哉!若

27、死者有知,我將何面目見仲父乎?!蒙衣袂而絕乎壽宮。晏蛾兒蓋 以楊門之扉,觸柱而死 ”。臨淄文物信息網臨淄墓群有晏娥兒墓記載: 在今齊陵街道辦事處鄭家溝村南相傳有晏娥兒墓,高 7 米,直徑 9 米。 晏娥兒是姜齊桓公妾或侍女。據漢書東方朔傳顏師古注,“晏蛾兒,桓公病,易牙、豎刁作亂,塞宮門,筑高墻,不通人。有一婦窬垣入,至公所。 公曰:我欲食。婦人曰:吾無所得。又曰我欲飲,婦人曰:吾無所得。公曰:何 故?對曰:易牙、豎刁相與作亂故無所得。公慨然嘆涕出,曰:嗟呼!圣人 所見豈不遠哉!若死者有知,我將何面目見仲父乎?!蒙衣袂而絕乎壽宮。晏蛾 兒蓋以楊門之扉,觸柱而死” 。6、王緒霞晏子春秋成書考論

28、晏子春秋是關于春秋后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的一部重要典籍,舊題 晏嬰著,實際非一時一人所著。長期以來, 晏子春秋的真偽、成書時間等問 題,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 1972 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晏子春秋竹簡的 出土,使久訟不決的真偽問題基本解決,即今本晏子春秋并非墨子之徒司馬 遷、劉向偽作。真偽問題解決后,全面清理晏子春秋 ,深入研究其材料來源 及成書問題就成為大勢所趨。隨后又出土的儒家者言 、說類雜事等簡牘材 料,加之清代以來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使我們深入研究晏子春秋的成書問 題成為可能。王緒霞對晏子的生平、家世本文對晏子的生平、家世和交游進行了考證認為晏子大約出生于公元前 586 年,約卒于公

29、元前 507 年,結合根據童書業對齊 侯鐘銘的考釋,認為晏子是宋穆公的后代,不是史記管晏列傳所說的萊人。王緒霞認為晏子的曾祖父在齊桓公時始封于晏城,其后以晏為氏。 左傳 所記“晏萊”為晏嬰之弟,是其父晏桓子滅萊以后所命名。五、結論 根據孔子世系考證,孔子是孔父嘉的七世孫,父是叔梁紇,以孔為氏。從孔 父嘉到叔梁(約前 785年前 600年)周朝時期是子姓衍生各氏的主要時間階段。 孔父嘉【(? 前 710)春秋時人。宋國大臣。名嘉,字孔父。孔子六世祖,官 為大司馬。宋宣公將死,讓位于其弟穆公。穆公在位九年將死,囑他以君位還給 宣公太子與夷,并使其子馮出居于鄭。他受囑擁立與夷,是為殤公。殤公立十年

30、而十一戰, 民不堪命。太宰華督見他妻 “美而艷 ”,謀奪其妻, 遂借安寧人民為名, 將他殺死,而取其妻。殤公怒,華督又殺殤公,迎公子馮于鄭,是為莊公。 】。孔 父嘉是宋穆公時候的大臣。根據齊侯鎛鐘銘晏弱為宋穆公曾孫,得氏時間應 該是在宋穆公 (約前 785 年前 720年)死后其位讓與太子與夷, 并使其子馮出 居于鄭, 這里的子應該是嫡長子, 應該還有其他庶子, 這些庶子很可能被分封與 “晏”的采邑,其后人便以邑為氏。晏氏非出自姜姓, 出自宋公室子姓, 西周初年封于宋國 (今商丘一帶)叫“晏” 的采邑,后裔 “以邑為氏【即今天的 “姓”】”。最早晏姓名人為晏弱。最早晏氏記 載為范陽龍潭盧氏宗譜記載周平王時期盧姓始祖齊國高傒公【 (前 728 年 前 637 年)齊武公之曾孫,成公之侄。 】夫人晏氏(約前 725 年前 644 年)【可 能是宋穆公(約前 785年前 720 年)之女或孫女】。【參考文獻】1、史記 ? 管晏列傳2、左傳3、索隱4、 從齊侯鎛鐘銘證晏子為宋人童書業(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1947 年 3 月 20 日5、范陽龍潭盧氏宗譜6、崇德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