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秋思教學論文_第1頁
天凈沙秋思教學論文_第2頁
天凈沙秋思教學論文_第3頁
天凈沙秋思教學論文_第4頁
天凈沙秋思教學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天凈沙 秋思教學設計教師姓名:魏成亮 教學內容分析:本課為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第15課 天凈沙 秋思,這首小令被后人稱為“秋思之祖”,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用詞凝練這首小令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純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深秋晚景圖。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凝練卻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

2、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2、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凈沙 秋思的藝術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處于動態中的“流水”,與處于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涂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游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 3、景色與情思相融 這首小令表達的是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

3、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在現實生活中,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于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 學生分析:學生的生活

4、經歷非常單純,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前,讓學生收集馬致遠的個人資料及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資料非常有必要。教學目標:1、有感情的朗讀,直至背誦此曲;領悟此曲蘊含的節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鑒賞力。2、通過品味語言,再現畫面;通過聯想、想象等方法感悟“秋思”的意境;學會化抽象為具體的寫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思鄉之情。教學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教學難點: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方法:誦讀法、品析法、研討法教具準備:電腦及相應課件教學過程:一、 情境導入,介紹文體背景。 (一)、插入音頻資料,播放孫道臨朗誦、趙志剛演唱的元散曲天凈沙 秋思。 (二)、介紹文體背景1、題目解說(教師解說

5、與電子白板出示相結合)剛才我們聽到的是選自全元散曲中的馬致遠的作品天凈沙 秋思,元曲在元代是可以唱的一種文學作品體裁。“天凈沙”曲牌名,表明一首曲的曲調,“秋思”是這首曲的題目,跟這首曲的內容有關,題眼是“思”,“秋”是特定的時節,“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內容,讓學生猜“秋思”的意思。此曲被后人稱為“秋思之祖”。2、作者簡介(用電子白板展示學生收集的作者資料)馬致遠,子千里,號東籬。致遠,取“寧靜致遠”之意。元大都(現在北京)人。著名戲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3、背景資料(教師講解,并用電子白板出示)馬致遠仕途不如意,長期漂泊,足跡所到之處,總有與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這種哀婉又與他對

6、國家的哀傷連結在一起。天凈沙 秋思是馬致遠旅途漂泊時的作品之一,在這首小令中,又寄寓了他怎樣的情思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天凈沙 秋思,走進馬致遠的內心世界!二、朗讀課文:體會這首小令的形式、音律之美和基本情緒。(一)插入音頻資料,朗誦課文,請學生認真傾聽,注意這首小令的讀音節奏。(二)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注意學生是否讀準字音,如有讀不準的地方,及時糾正。(三)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中押韻的字(鴉、家、馬、下、涯)(四)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注意認真傾聽,并請學生在電子白板上劃出課文節奏,用彩筆標出重音。 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

7、在/天涯。 (五)學生再讀課文,體會節奏、音律之美,找出表現詩人思想感情的句子(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并重讀“斷腸人”。 三、品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一)插入視頻,出示組圖,教師隨著組圖意譯全文,整體感知。枯藤(纏繞的)老樹(棲集著)黃昏(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附近的)農家,(荒涼的)古道(上蕭瑟)秋風(里走著一匹)瘦馬。夕陽(已經朝著)西方落下,(漂泊未歸的)斷腸人(還遠)在天涯。(二)品讀課文,體會課文寫作特色、讓學生閱讀課文,找出詩中前三句寫了哪九種事物,學生說教師在電子白板上板書:“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前分別用了哪些字修飾?教師讓學

8、生用彩筆在電子白板上板書在相應事物詞前:“(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男女生合讀前三句:女生讀修飾事物的字“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男生讀修飾字后相應的事物“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讀完后,男女生互換角色讀前三句修飾事物的字和表示事物的詞。注意讀準字音,讀出感情,在讀中感受此曲一詞一景、一字一修飾、用詞凝練的語言特色。、教師點評過渡:這首小令前三句用18個字、9個詞寫出9種事物,一詞一景,一字一修飾,用詞凝練。九種事物“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

9、修飾語,使各個事物帶上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中,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下面我們一起來重點品析九種事物“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修飾語所達到的效果。4、插入視頻,出示“枯藤老樹昏鴉”組圖,品讀。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適當點撥,共同感知“枯、老、昏、”修飾語所達到的效果。(電子白板出示)【枯:枯萎,沒有生命力。老:蒼老,光禿禿的。昏:黃昏使烏鴉飛不動了,變得沒有精神。這些詞都給我們一種荒涼、凄清、沒有生命力的感覺。“枯藤(纏繞的)老樹(棲集著黃)昏(歸巢的烏)鴉”畫面“無生命力、灰暗、凋零、凄清”,

10、映襯游子凄涼心境。】分別請學生朗讀此句,讀出凋零凄清之感,再全班齊讀。、插入視頻,出示“小橋流水人家”組圖,品讀。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適當點撥,共同感知“小、流、人、”修飾語所達到的效果。(電子白板出示)【“橋”前加“小”字,使橋顯得“可愛”,“水”前加“流”字,使水變得“生動”,“家”中有“人”,使家變得“溫馨”。 “小橋(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幾戶)農家”畫面“清雅、安適、溫馨”,與流落異鄉的游子相映,使游子更添悲愁。】分別請學生朗讀此句,讀出“溫馨中略帶苦澀”,再全班齊讀。、插入視頻,出示“古道西風瘦馬”組圖,品讀。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適當點撥,共同感知“古、西

11、、瘦、”修飾語所達到的效果。(電子白板出示)【“道”是“古”道,年代久遠,雜草叢生,沒有什么人在上面行走的道路,一個人走在上面感覺十分孤獨;“風”是“西”風,讓人感到寒冷的風;“馬”是“瘦”馬,因何而“瘦”?走了很長時間的路,旅途勞頓,精神疲憊。“(荒涼的)古道(上蕭瑟)秋風(里走著一匹)瘦馬”畫面“蒼茫蕭瑟”,映襯游子“孤獨凄涼”心境。】分別請學生朗讀此句,讀出“孤獨寒冷”之感,再全班齊讀。電子白板出示填空題,學生口頭填空,并描繪情景: 幾根_纏繞著一棵棵_ ,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_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_,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眼前呈現出一座_ ,橋下小溪潺潺的_,不遠處還有升

12、起裊裊炊煙的_ ,那里有安居落業的人們。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_上,飽嘗艱辛的游子騎著一匹_,向遠方踽踽(j )而行。、插入視頻,出示“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組圖,品讀。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適當點撥,共同感悟:夕陽西下,鳥兒歸巢了,路上的行人回家了,流落異鄉、疲憊不堪的游子此時多么希望回家與親人團聚呀!然而,卻是人有我無。望著路邊人家中露出的燈火,想著自己流浪天涯,仍無歸宿,游子是更添悲愁,肝腸欲斷。(電子白板顯示)教師有感情的示范,學生跟讀最后兩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四、整體把握(電子白板顯示問題和答案)1、回首看題天凈沙 秋思,請學生談談對題目“秋思”的理解?【

13、秋天的思念,秋天里思念家鄉、思念親人。】2、請學生談談這九種景物又是在一個什么大的背景之下呢?【夕陽西下時間愈來愈晚,光線慘淡、昏黃,更使以上景物倍添遲暮蒼涼的氛圍】3、結句點明了什么?【處在這種環境下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鄉愁已斷腸 4、總結寫法 (電子白板顯示) 這首小令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前三句寫景,首句寫“藤、樹、鴉”三種意象,“枯、老、昏”3個修飾詞則著眼于生機的喪失,第三句寫“古道、西風、瘦馬”三種意象,都是為了加強景物的凄涼色彩,從而構成蒼茫、荒涼的景象。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起對比烘托效果,以優美之景反襯旅人之愁。“夕陽西下”四字雖簡,卻具有統一色調的功能,把所有的

14、景物融合在黃昏的色調之中,從而使整首小令意境完整起來。“斷腸人在天涯”一句則直接表達游子形象和心情。 五、背誦課文,感悟作者蘊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插入視頻,出示相應組圖,學生根據組圖背誦相應句子。 (二)教師背誦寫景的句子,學生背誦抒情的句子。 (三)學生背誦寫景的句子,教師背誦抒情的句子。 (四)教師說意境,學生背誦相應的句子。師:請背誦曲中“清雅安適景象”的句子。“小橋流水人家”師:請背誦曲中“凄涼冷清”的句子。“枯藤老樹昏鴉”師:請背誦曲中“蒼茫蕭瑟”的句子。“古道西風瘦馬”師:請背誦曲中“肝腸欲斷”的句子。“斷腸人在天涯” (五)學生互背,直至背熟此曲。六、講述課文:讓學生用自

15、己的話講述天凈沙 秋思的情景,并說說自己的感受。七、深化主題:插入音頻,播放故鄉的云,比較這首歌曲與天凈沙 秋思在表達“鄉思”上有何不同。1、播放故鄉的云,學生傾聽。2、教師點評:同是天涯淪落人,故鄉的云召喚天涯的游子歸來,為游子撫平創傷,讓游子感到希望、感到溫暖。而天凈沙 秋思中的游子人在天涯,思念故鄉,思念親人,卻遙遙無期,沒有聽到召喚,沒有希望和溫暖。彷徨無助、孤苦無依的游子啊有的只是凄楚和悲愴,以至肝腸欲斷!這“秋思”不僅是“鄉思”,也是“愁思”。同是天涯游子,同是思鄉,感受卻不相同,這是由他們所處的社會背景不同造成的。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馬致遠所處的社會背景。3、師電子白板展示學生收集

16、馬致遠生平資料,并口頭介紹: 元朝建國以后,把中國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種種特權,只有他們可以被任用為官員。這是民族高壓政策。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治者已經開始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一絲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擔任過地方小官吏,卻未能實現他滿腔抱負,一生漂泊不定,郁郁不志。4、天凈沙 秋思較故鄉的云情調顯得低沉,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結束句:人在天涯,他感慨家鄉太遠,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飄零。讓我們再次體會馬致遠的思鄉之情,一起背誦天凈沙 秋思。板書設計: 枯藤老樹昏鴉 寫景 小橋 流水人家凄涼冷清 羈天凈沙秋思 烘托 古道 西風瘦馬 旅 抒情 夕陽西下 游子之悲 之 斷腸人在天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