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上冊《筆算除法》教學設計_第1頁
人教版三上冊《筆算除法》教學設計_第2頁
人教版三上冊《筆算除法》教學設計_第3頁
人教版三上冊《筆算除法》教學設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教版三上冊?筆算除法?教學設計教學目的:1. 讓學生經歷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筆算過程,掌握筆算方法。2. 使學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親密聯絡。3. 經歷與別人交流算法的過程,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小棒。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 談話。親切地與學生交談:每年的植樹節全國許多部門與單位都組織植樹活動。比方,去年植樹節洛陽市植樹約有1 538萬棵。誰能說說植樹有什么好處?學生發表意見:抵御風沙,綠化,提供新穎氧氣2. 引出實際問題。1呈現植樹畫面。教材第19頁主題圖這是我們學校今年植樹的情景,從這個畫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2解決問題。對學生提出的用加、減法計算的問題,請學生隨時解決。對學生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請學生說出算式,并說一說為什么用除法計算。二、探究筆算方法1. 探究解決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的方法。1獨立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2小組內交流。每個學生介紹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3全班交流。為學生創造交流、展示、探究成果的時機。請小組推薦代表,介紹本組解決問題的方法。2. 師生交流筆算過程。1談話。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問題。有的用口算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過分小棒,知道了結果;還有一些同學用除法豎式解決了這個問題。今天我們重點研究筆算除法。板書課題:筆算除法2再現422的筆算過程。3. 試一試

3、。放手讓學生解決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的問題。1先談話:我們已經解決了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的問題,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該怎樣解決呢?再請同學們用豎式計算出結果。告訴學生: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寫出豎式。2學生獨立解決問題之后,全班交流。3在學生匯報交流的根底上,呈現解決問題的過程。三、理論與應用1. 幫小兔拔蘿卜。課件出示先請學生完成計算,在小組內互相檢查。然后,課件顯示拔蘿卜的收獲,使學生體嘗成功的快樂。2. 幫小動物檢查對錯。我們班小朋友真棒!不但自己學會了用豎式計算除法,還幫助小動物解決了問題,檢查出了錯誤。通過這些活動,你想提醒大家在筆算除法時應注意些什么呢?3. 設計活動

4、書上練習四的第3題1請學生欣賞廣場上的花卉圖案。出示廣場一角畫面接著引出布置學校的情景。師: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大家一起解決提出的問題。2自主設計圖案并解決問題。可以獨立解決,也可以23人結合。觀察內容的選擇,我本著先靜后動,由近及遠的原那么,有目的、有方案的先安排與幼兒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觀察內容。隨機觀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當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蟲等,孩子一邊觀察,一邊提問,興趣很濃。我提供的觀察對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鮮明,大小適中,引導幼兒多角度多層面地進展觀察,保證每個幼兒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說得正確。在觀察過程中指導。我注意幫助幼兒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即按順序

5、觀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點觀察,觀察與說話相結合,在觀察中積累詞匯,理解詞匯,如一次我抓住時機,引導幼兒觀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劇變化,烏云密布,我問幼兒烏云是什么樣子的,有的孩子說:烏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說“烏云跑得飛快。我加以肯定說“這是烏云滾滾。當幼兒看到閃電時,我告訴他“這叫電光閃閃。接著幼兒聽到雷聲驚叫起來,我抓住時機說:“這就是雷聲隆隆。一會兒下起了大雨,我問:“雨下得怎樣?幼兒說大極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較觀察,讓幼兒掌握“傾盆大雨這個詞。雨后,我又帶幼兒觀察晴朗的天空,朗讀自編的一首兒歌:“藍天高,白云飄,鳥兒飛,樹兒搖,太陽公公咪咪笑。這樣抓住特征見景生情,幼兒不

6、僅印象深化,對雷雨前后氣象變化的詞語學得快,記得牢,而且會應用。我還在觀察的根底上,引導幼兒聯想,讓他們與以往學的詞語、生活經歷聯絡起來,在開展想象力中開展語言。如啄木鳥的嘴是長長的,尖尖的,硬硬的,像醫生用的手術刀樣,給大樹開刀治病。通過聯想,幼兒可以生動形象地描繪觀察對象。完成設計后,全班交流。4. 猜數謎。我國古代的讀書人,從上學之日起,就日誦不輟,一般在幾年內就能識記幾千個漢字,熟記幾百篇文章,寫出的詩文也是字斟句酌,瑯瑯上口,成為滿腹經綸的文人。為什么在現代化教學的今天,我們念了十幾年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大學生,竟提起作文就頭疼,寫不出像樣的文章呢?呂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鋒利地提出

7、:“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差,中學語文畢業生語文程度低,十幾年上課總時數是9160課時,語文是2749課時,恰好是30%,十年的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尋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無物。特別是寫議論文,初中程度以上的學生都知道議論文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也通曉議論文的根本構造: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真正動起筆來就犯難了。知道“是這樣,就是講不出“為什么。根本原因還是無“米下“鍋。于是便翻開作文集錦之類的書大段抄起來,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參考作文書就很難寫出像樣的文章。所以,詞匯貧乏、內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學生作文的通病。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單在布局謀篇等寫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須認識到“死記硬背的重要性,讓學生積累足夠的“米。四、課堂總結今天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體會?宋以后,京師所設小學館和武學堂中的老師稱謂皆稱之為“教諭。至元明清之縣學一律循之不變。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到清末,學堂興起,各科老師仍沿用“教習一稱。其實“教諭在明清時還有學官一意,即主管縣一級的教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