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內治法課件_第1頁
中藥內治法課件_第2頁
中藥內治法課件_第3頁
中藥內治法課件_第4頁
中藥內治法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關于中藥內治法現在學習的是第1頁,共36頁 中藥內治法,是以中醫辨證論治為指導,應中藥內治法,是以中醫辨證論治為指導,應用中藥方劑,針對病傷殘者病情進行調治,促使身用中藥方劑,針對病傷殘者病情進行調治,促使身心康復的一種療法。心康復的一種療法。現在學習的是第2頁,共36頁 內經內經非常重視生命質量,有大量養生康復的記載,尤以針非常重視生命質量,有大量養生康復的記載,尤以針灸、按摩、導引等外治法為多。漢代之后,則突出藥物內服療法,灸、按摩、導引等外治法為多。漢代之后,則突出藥物內服療法,極大豐富了中醫藥康復學的內容。實踐證明,病傷殘疾患者,大多極大豐富了中醫藥康復學的內容。實踐證明,病傷殘疾患者

2、,大多諸虛不足、氣機郁滯,應用藥物內服,固本復元、補養氣血、調暢諸虛不足、氣機郁滯,應用藥物內服,固本復元、補養氣血、調暢氣機、平調陰陽,配合外治有良好的康復作用。氣機、平調陰陽,配合外治有良好的康復作用。 現在學習的是第3頁,共36頁 中藥內治康復應注意以下幾方面:v 補虛疏郁,因證施宜補虛疏郁,因證施宜v 形神并重,重視體質形神并重,重視體質v 守法守方,丸散尤宜守法守方,丸散尤宜現在學習的是第4頁,共36頁 第二節 中藥內治的理論和原則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兩大特點之一,它是通過理、法、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兩大特點之一,它是通過理、法、方、藥來實現的,而方劑與治法均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兩者方、

3、藥來實現的,而方劑與治法均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兩者關系極為密切,是辨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極為密切,是辨證統一,相輔相成的。 所謂治法,是在治病過程中,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通過辨所謂治法,是在治病過程中,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通過辨證求因,審因論治而擬定的。治法是運用成方或創制新方的依據。證求因,審因論治而擬定的。治法是運用成方或創制新方的依據。方劑則是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按照組方原則,將藥物合理地有機方劑則是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按照組方原則,將藥物合理地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劑,是體現和驗證治法的主要手地組合在一起,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劑,是體現和驗證治法的主要手段之一。段之一。現在學

4、習的是第5頁,共36頁內經內經明確提出明確提出“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根本治則。的根本治則。唐代陳藏器發展為唐代陳藏器發展為“十劑十劑”:宣、通、補、泄、輕、重、澀、滑、: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燥、濕。程國彭在程國彭在醫學心悟醫學心悟中把內治法概括為中把內治法概括為“汗、吐、下、和、溫、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清、消、補”八法。八法。 現在學習的是第6頁,共36頁n汗法:又叫解表法,是根據汗法:又叫解表法,是根據“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原則立法。原則立法。此法以解表藥為主組成,具有發汗解表作用,以祛在表之邪。此法以解表藥為主組成,具有發

5、汗解表作用,以祛在表之邪。n吐法:是用涌吐藥為主組成,具有涌吐作用的方劑,用做涌吐吐法:是用涌吐藥為主組成,具有涌吐作用的方劑,用做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的方法。痰涎、宿食、毒物的方法。n下法:又稱瀉下法,是以瀉下藥為主組成,具有通導大便蕩下法:又稱瀉下法,是以瀉下藥為主組成,具有通導大便蕩滌腸道積滯等作用,以治療胃腸積滯、大便不通或腹水等證滌腸道積滯等作用,以治療胃腸積滯、大便不通或腹水等證的方法。的方法。 現在學習的是第7頁,共36頁n和法:具有疏泄調和作用,可以疏泄氣機、調和臟腑,用來治和法:具有疏泄調和作用,可以疏泄氣機、調和臟腑,用來治療傷寒少陽病或肝脾、腸胃不和等病證的方法。療傷寒少

6、陽病或肝脾、腸胃不和等病證的方法。n溫法:是用辛熱或甘溫藥物組成,具有溫中祛寒、溫經散溫法:是用辛熱或甘溫藥物組成,具有溫中祛寒、溫經散寒、回陽救逆等作用,用以治療脾胃虛寒、寒凝經脈及腎寒、回陽救逆等作用,用以治療脾胃虛寒、寒凝經脈及腎陽虛衰等里寒證的方法,又稱溫里法。陽虛衰等里寒證的方法,又稱溫里法。n清法:是以寒涼藥為主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清法:是以寒涼藥為主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生津的作用,用以治療溫熱、溫疫、熱毒等里熱證的方法。生津的作用,用以治療溫熱、溫疫、熱毒等里熱證的方法。 現在學習的是第8頁,共36頁n消法:是以消導、化積藥為主組成,具有消食、導滯、化積的作消

7、法:是以消導、化積藥為主組成,具有消食、導滯、化積的作用。用。n補法:是以補養、強壯類藥物為主組成,治療各種虛證的補法:是以補養、強壯類藥物為主組成,治療各種虛證的方法。方法。 現在學習的是第9頁,共36頁 第三節 中藥內治選藥組方的理論和原則v 治法與方劑的關系v 組方原則v 康復科常用方劑現在學習的是第10頁,共36頁一、治法與方劑的關系一、治法與方劑的關系n治法理論是臨證運用成方和創制新方的依據。治法理論是臨證運用成方和創制新方的依據。n方劑是治法的具體體現,并能進一步驗證治法的正確與否。方劑是治法的具體體現,并能進一步驗證治法的正確與否。 返回返回現在學習的是第11頁,共36頁二、組方

8、原則二、組方原則 組方是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針對病因病機,以藥物組方是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針對病因病機,以藥物的性味、歸經、功用為依據,利用藥物相輔相成和相反相的性味、歸經、功用為依據,利用藥物相輔相成和相反相成的配伍原理,有主次輕重地安排藥物組合成方,務使方成的配伍原理,有主次輕重地安排藥物組合成方,務使方中的藥物、配伍與病證的病機相吻合,使藥物配伍后的綜中的藥物、配伍與病證的病機相吻合,使藥物配伍后的綜合效用與所立治法高度統一。合效用與所立治法高度統一。 方劑的組成原則可概括為方劑的組成原則可概括為“依法選藥,主從有序,輔依法選藥,主從有序,輔反成制,方證相合反成制,方證相合”。 返回返回

9、現在學習的是第12頁,共36頁n一個方劑的典型結構包括了一個方劑的典型結構包括了“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四個部分。四個部分。n明代何伯齋對君臣佐使概念的論述更為具體:明代何伯齋對君臣佐使概念的論述更為具體:“大抵藥之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病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相治病,各有所主。主病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引治病之藥至于病所者,使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引治病之藥至于病所者,使也也”。 現在學習的是第13頁,共36頁君藥君藥n 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n 實際包括兩層意義:所謂針對主病或主證,是

10、指治療對象而實際包括兩層意義:所謂針對主病或主證,是指治療對象而言。言。 即組方時首先要明確患者疾病的病因、病機,若同時患即組方時首先要明確患者疾病的病因、病機,若同時患有幾種疾患,則宜選擇針對其中最主要病證的藥物為君,以解有幾種疾患,則宜選擇針對其中最主要病證的藥物為君,以解決主要矛盾。而起主要治療作用是指君藥與方中其他藥物之間決主要矛盾。而起主要治療作用是指君藥與方中其他藥物之間的關系而言,即在組成方劑的幾味藥物中,君藥應是各藥綜合的關系而言,即在組成方劑的幾味藥物中,君藥應是各藥綜合作用的中心,起最主要的治療作用。作用的中心,起最主要的治療作用。n 君藥的重要性還在于其性能規定和影響著整

11、個方劑的性能。君藥的重要性還在于其性能規定和影響著整個方劑的性能。現在學習的是第14頁,共36頁臣藥臣藥n 在方中的地位僅次于君藥。在方中的地位僅次于君藥。n 其意義有二:一是加強君藥治療主病或主證,即輔助君藥以解其意義有二:一是加強君藥治療主病或主證,即輔助君藥以解決主要矛盾的藥物;二是指治療兼病或兼證的藥物,以解決次要決主要矛盾的藥物;二是指治療兼病或兼證的藥物,以解決次要矛盾。矛盾。n 臣藥對于君藥的輔助,多以同類藥物的相須配伍為主要臣藥對于君藥的輔助,多以同類藥物的相須配伍為主要形式,也可以根據病情需要,選擇與君藥作用不盡相同的形式,也可以根據病情需要,選擇與君藥作用不盡相同的藥物為臣

12、。藥物為臣。現在學習的是第15頁,共36頁佐藥佐藥n其意義有三:一是佐助藥,即加強君、臣藥的治療作用,或者直其意義有三:一是佐助藥,即加強君、臣藥的治療作用,或者直接治療次要癥狀,解決次要矛盾。接治療次要癥狀,解決次要矛盾。n二是佐制藥,即減輕和消除君、臣藥的毒烈之性。二是佐制藥,即減輕和消除君、臣藥的毒烈之性。n三是反佐藥,即根據病情需要,于方中配伍少量與君藥性味或三是反佐藥,即根據病情需要,于方中配伍少量與君藥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現在學習的是第16頁,共36頁使藥使藥n包括引經藥和調和藥兩種。包括引經藥和調和藥兩種。n其中引

13、經藥是引導他藥直達病所的藥物。醫者組方根據疾病的部其中引經藥是引導他藥直達病所的藥物。醫者組方根據疾病的部位選擇恰當的藥物,有助于提高療效。位選擇恰當的藥物,有助于提高療效。n調和藥,是指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在絕大多數方劑中,特調和藥,是指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在絕大多數方劑中,特別是在用大寒、大熱、大辛、大苦、或藥力較猛的藥物時,往往別是在用大寒、大熱、大辛、大苦、或藥力較猛的藥物時,往往配伍一味甘緩之品,以調和之,減輕或消除方中各藥配合后產生配伍一味甘緩之品,以調和之,減輕或消除方中各藥配合后產生的不良反應。的不良反應。現在學習的是第17頁,共36頁三、康復科常用方劑三、康復科常用方

14、劑n補虛補虛n調理調理n抗衰抗衰返回返回現在學習的是第18頁,共36頁 補虛補虛 n溫補腎陽:右歸丸、金匱腎氣丸。溫補腎陽:右歸丸、金匱腎氣丸。n滋陰補腎:六味地黃丸、河車大造丸、石斛夜光丸。滋陰補腎:六味地黃丸、河車大造丸、石斛夜光丸。 n養心安神: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養心安神: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現在學習的是第19頁,共36頁 調調 理理 n舒肝理氣、和胃止痛:舒肝丸、木香順氣丸。舒肝理氣、和胃止痛:舒肝丸、木香順氣丸。n疏肝解郁、行氣止痛: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行氣止痛:柴胡疏肝散。 n補氣活血通絡:補陽還五湯。補氣活血通絡:補陽還五湯。n舒筋活血、祛風通絡:再造散、大活絡丹。舒筋活

15、血、祛風通絡:再造散、大活絡丹。n鎮肝熄風、滋陰潛陽:鎮肝息風湯。鎮肝熄風、滋陰潛陽:鎮肝息風湯。n平肝潛陽、清熱安神:天麻鉤藤飲。平肝潛陽、清熱安神:天麻鉤藤飲。 現在學習的是第20頁,共36頁n滌痰開竅:滌痰湯。滌痰開竅:滌痰湯。n祛風除濕通痹、養肝益腎補虛:獨活寄生湯。祛風除濕通痹、養肝益腎補虛:獨活寄生湯。n通經活絡、祛風除濕:小活絡丹。通經活絡、祛風除濕:小活絡丹。n祛風勝濕、強筋壯骨:虎骨酒。祛風勝濕、強筋壯骨:虎骨酒。n益氣溫經、和血通痹:黃芪桂枝五物。益氣溫經、和血通痹:黃芪桂枝五物。n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當歸四逆湯。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當歸四逆湯。 現在學習的是第21頁,共3

16、6頁n祛風散寒、益氣溫陽:小續命湯。祛風散寒、益氣溫陽:小續命湯。n清熱燥濕:二妙散、三妙散、四妙散。清熱燥濕:二妙散、三妙散、四妙散。n祛風除濕、益氣和營:蠲痹湯。祛風除濕、益氣和營:蠲痹湯。n祛風除濕、溫經宣痹、養陰清熱:桂枝芍藥知母湯。祛風除濕、溫經宣痹、養陰清熱:桂枝芍藥知母湯。 現在學習的是第22頁,共36頁 抗衰抗衰 補腎益精:延壽丹、八仙長壽丸、彭祖延年柏子補腎益精:延壽丹、八仙長壽丸、彭祖延年柏子 仁丸、瓊玉膏、健脾滋腎壯元方等。仁丸、瓊玉膏、健脾滋腎壯元方等。現在學習的是第23頁,共36頁第四節第四節 內治中藥的煎服方法內治中藥的煎服方法 煎藥法與服藥法是方劑運用的一個重要環

17、節,藥物配伍與劑型選擇雖皆煎藥法與服藥法是方劑運用的一個重要環節,藥物配伍與劑型選擇雖皆嚴密,若煎法與服法不當,則藥亦無功。嚴密,若煎法與服法不當,則藥亦無功。現在學習的是第24頁,共36頁一、煎藥法一、煎藥法n煎藥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鍋為好,搪瓷器具或鋁制品亦可,煎藥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鍋為好,搪瓷器具或鋁制品亦可,忌用鐵器、銅器。忌用鐵器、銅器。 n煎藥用水:以用潔凈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均可。煎藥用水:以用潔凈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均可。 n煎藥火候:一般先用武火,沸騰后改用文火。同時,要根據藥煎藥火候:一般先用武火,沸騰后改用文火。同時,要根據藥物性味及所需時間的要求,

18、酌定火候。物性味及所需時間的要求,酌定火候。 n煎藥方法:先煎、后下、包煎、單煎、溶化、沖服。煎藥方法:先煎、后下、包煎、單煎、溶化、沖服。 現在學習的是第25頁,共36頁二、服藥法二、服藥法n服藥時間:一般說來,病在身體上部的,宜飯后服;病在身體服藥時間:一般說來,病在身體上部的,宜飯后服;病在身體下部的,宜飯前服;補益藥與瀉下藥,宜空腹服;安神藥宜臨下部的,宜飯前服;補益藥與瀉下藥,宜空腹服;安神藥宜臨臥服;對胃腸有刺激的,亦應飯后服。臥服;對胃腸有刺激的,亦應飯后服。 n服藥方法:服用湯劑,一般一日服藥方法:服用湯劑,一般一日1 1劑,分劑,分2 23 3次溫服。根據病情次溫服。根據病情

19、需要,有的一日只服需要,有的一日只服1 1次,有的可以一日數服,有的又可煎湯代茶服,次,有的可以一日數服,有的又可煎湯代茶服,甚至一日連服甚至一日連服2 2劑。另外,尚有熱服、冷服。劑。另外,尚有熱服、冷服。 n藥后調護:十棗湯服后則小便很多,需喝粥以養元氣。一般服解表藥后調護:十棗湯服后則小便很多,需喝粥以養元氣。一般服解表藥,應取微汗,不可大汗,然亦不能汗出不徹底。服瀉下劑后,應藥,應取微汗,不可大汗,然亦不能汗出不徹底。服瀉下劑后,應注意飲食,不宜進生冷難消化的食物,以免影響脾胃的健運。注意飲食,不宜進生冷難消化的食物,以免影響脾胃的健運。現在學習的是第26頁,共36頁第五節第五節 中藥

20、內治法的注意事項中藥內治法的注意事項n汗法注意事項汗法注意事項n下法注意事項下法注意事項n和法注意事項和法注意事項n溫法注意事項溫法注意事項n清法注意事項清法注意事項現在學習的是第27頁,共36頁(一)汗法組方用藥多屬辛散輕揚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藥(一)汗法組方用藥多屬辛散輕揚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藥性揮發,作用減弱。性揮發,作用減弱。(二)服用解表劑后,宜避風寒,或增加衣被以保暖取汗,并應(二)服用解表劑后,宜避風寒,或增加衣被以保暖取汗,并應以全身微汗為佳,不宜過汗。若汗出過多,易耗氣傷津,嚴重以全身微汗為佳,不宜過汗。若汗出過多,易耗氣傷津,嚴重的可導致損傷元氣。的可導致損傷元氣。(三)如

21、表證未解,里證又現,一般先解表,而后治里;表(三)如表證未解,里證又現,一般先解表,而后治里;表證里證俱急,應表里雙解。邪已入里、麻疹已透、瘡瘍已證里證俱急,應表里雙解。邪已入里、麻疹已透、瘡瘍已潰、盜汗自汗、吐瀉失水、虛證水腫、熱病后期津液虧損潰、盜汗自汗、吐瀉失水、虛證水腫、熱病后期津液虧損者等,均不宜使用汗法。者等,均不宜使用汗法。(四)因時因地制宜。南方地區或夏季氣候炎熱,人體腠理疏(四)因時因地制宜。南方地區或夏季氣候炎熱,人體腠理疏松,易于出汗,使用汗法的方劑,用量不宜過重,亦不宜用松,易于出汗,使用汗法的方劑,用量不宜過重,亦不宜用較峻烈的發汗劑;冬季或北方寒冷地區,使用汗法的方

22、劑,較峻烈的發汗劑;冬季或北方寒冷地區,使用汗法的方劑,用量宜重,并選用發汗力較強的方劑,以免汗出不徹。用量宜重,并選用發汗力較強的方劑,以免汗出不徹。汗法注意事項現在學習的是第28頁,共36頁 下法注意事項下法注意事項(一)表證未解,里未成實者,不宜用下法;表證雖未解,而里實(一)表證未解,里未成實者,不宜用下法;表證雖未解,而里實已成,宜先解表,后治里;若是表里皆急,就應表里雙解。已成,宜先解表,后治里;若是表里皆急,就應表里雙解。(二)有兼證者,應配合其他藥物治療。如兼有瘀血者,應配(二)有兼證者,應配合其他藥物治療。如兼有瘀血者,應配合活血祛瘀藥;兼蟲積者,應配伍驅蟲藥。合活血祛瘀藥;

23、兼蟲積者,應配伍驅蟲藥。(三)下法除潤下劑較為緩和外,其余均為峻烈之劑,故孕婦、(三)下法除潤下劑較為緩和外,其余均為峻烈之劑,故孕婦、產后、月經期、年老體弱、病后津傷及亡血者,均應慎用;必產后、月經期、年老體弱、病后津傷及亡血者,均應慎用;必要時,可考慮攻補兼施,或先攻后補,或先補后攻。要時,可考慮攻補兼施,或先攻后補,或先補后攻。(四)在服藥期間,忌用油膩及不易消化食物。(四)在服藥期間,忌用油膩及不易消化食物。(五)下法易傷胃氣,中病即止,慎勿過劑。(五)下法易傷胃氣,中病即止,慎勿過劑。現在學習的是第29頁,共36頁和法注意事項和法注意事項(一)凡邪氣在表而未入少陽,或邪已入里而陽明熱

24、甚者,不宜(一)凡邪氣在表而未入少陽,或邪已入里而陽明熱甚者,不宜使用和法。使用和法。(二)凡勞倦內傷、飲食失調、氣血虛弱而見寒熱者,亦非和法(二)凡勞倦內傷、飲食失調、氣血虛弱而見寒熱者,亦非和法所宜。所宜。現在學習的是第30頁,共36頁溫法注意事項溫法注意事項(一)溫法方劑多是辛溫燥熱之品,在臨床運用時,首先應辨清寒(一)溫法方劑多是辛溫燥熱之品,在臨床運用時,首先應辨清寒熱之真假,對真熱假寒的熱厥證忌用。熱之真假,對真熱假寒的熱厥證忌用。(二)注意不同季節等用藥。夏季天氣炎熱,或患者平素火旺者,(二)注意不同季節等用藥。夏季天氣炎熱,或患者平素火旺者,用量不宜過大,中病即止。用量不宜過大

25、,中病即止。(三)若陰寒大盛,陽藥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涼之品,或(三)若陰寒大盛,陽藥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涼之品,或熱藥冷服。熱藥冷服。現在學習的是第31頁,共36頁清法注意事項清法注意事項(一)熱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發汗以解熱;熱邪入里,大便(一)熱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發汗以解熱;熱邪入里,大便已結者,宜通便以瀉熱,均非清法所宜。已結者,宜通便以瀉熱,均非清法所宜。(二)凡使用清法方藥,應根據病人的熱勢輕重、體質強弱,(二)凡使用清法方藥,應根據病人的熱勢輕重、體質強弱,投以適當的藥量。因熱邪雖易傷津,但寒涼之品,用之過早投以適當的藥量。因熱邪雖易傷津,但寒涼之品,用之過早或過量,亦可產生邪戀不解,或損傷脾胃之弊。或過量,亦可產生邪戀不解,或損傷脾胃之弊。(三)清法中甘寒清熱方藥多滋膩,易礙消化,宜配健脾化濕(三)清法中甘寒清熱方藥多滋膩,易礙消化,宜配健脾化濕藥同用;苦寒清熱方藥多性燥,易傷耗陰液,宜配養陰藥同藥同用;苦寒清熱方藥多性燥,易傷耗陰液,宜配養陰藥同用。用。(四)如用清法熱仍不退者,應考慮改用滋陰壯水之劑,使陰復(四)如用清法熱仍不退者,應考慮改用滋陰壯水之劑,使陰復而熱退。而熱退。現在學習的是第32頁,共36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