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1單元 生物與環境1.一棵“頑強”的小樹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科學探究1.能夠對觀察到的自然現象(或所提供的事實)進行猜想。2.能夠設計實驗研究植物的向性運動。情感 態度、價值觀1.能夠堅持完成中長期實驗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2.能主動參與小組的合作交流。科學知識了解植物適應環境的幾個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科學 技術 社會 環境 意識到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教學準備菜豆種子(或者更多不同種類的種子)若干、紙巾、不干膠、玻璃杯、培養皿、大小質地一樣的紙盒2個、盆栽植物苗等。將引入部分提供的圖片制成課件。一教學導入:1出示課件,提問:請你觀察傾倒在河邊的小樹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講述:生活中是否還見過
2、類似的情況是什么原因使它們變成現在的樣子?3. 猜想假設:傾倒的小樹發生這些變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學生猜想:根總是向下生長嗎?根總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嗎?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 4過渡:我們就從這些方面來研究大樹倒了后這些奇怪的變化吧!二活動 根總是向下生長嗎1擺出研究的問題:根總是向下生長嗎?2組內討論:老師這里有一些菜豆種子,你們能組內設計研究方案嗎?3匯報、交流設計的方案,教師引導學生看教材第3頁,了解實驗設計范例,完善實驗設計。4學生動手組裝裝置。5布置任務:經常在杯內的紙上澆寫些水,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下星期交流。三活動 根總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嗎1擺出問題。2組內討論,設計實
3、驗方案。3匯報、交流、完善。4組裝實驗裝置。5布置任務:按要求完成操作,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便于交流。四活動 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1學生設計方案。2匯報、交流、完善方案。3保護盆栽植物,堅持研究。(注:三個活動可以讓每小組選定其中的1個進行研究即可)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科學探究1.能夠分析實驗數據并運用歸納、演繹的方法作出相應的推斷。情感 態度、價值觀1.能夠堅持完成中長期實驗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2.能主動參與小組的合作交流。科學知識了解植物適應環境的幾個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科學 技術 社會 環境(STSE) 意識到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教學準備觀察記錄及所觀察的實驗裝置。課件:有關自
4、然界植物的向性運動。一教學導入:上星期我們組裝了一些的實驗裝置并進行了觀察,讓我們一起來交流吧。二交流各組裝置所觀察到的情況1各小組出示實驗記錄。2小組成員匯報觀察情況,要求:語言簡潔、過程清楚。3各小組出示各自的裝置。4各小組歸納各自的結論,要求:思維嚴密、條理性強。三活動 自然界中的植物1出示課件:有關自然界植物的向性運動。2提問:從課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現象?3學生匯報。4思考: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5交流后明確: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四拓展 走進大自然,觀察各種各樣的植物,把它們有關向性運動的現象畫下來、記下來或者拍下來。2.從“南橘北枳”說起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科學探究1
5、能通過調查了解水果出產的地域性,并能初步類推理解各種植物都生存在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里。2能根據身邊一些植物的特點,分析它們是怎樣與環境相適應的。3能通過查閱資料等多種途徑了解植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情感 態度、價值觀1熱愛大自然,樂于探索大自然的奧秘。2意識到環境對植物的影響,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科學知識1.知道植物必須生存在一定的環境中,離開這個環境,植物的生存將會受到影響。2.知道植物的結構特點是與其所處的環境相適應的。科學、技術、社會、環境關注環境對生物的影響,關注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教學準備與本課學習內容相對應的生物圖片。課前布置學生去水果攤販那里調查水果的產地。一教學導入 1 教師講
6、解:“南橘北枳”的故事。2 學生觀看橘和枳的照片。3 提出問題:為什么淮南的這種橘樹在當地能結出又香又甜的果實,而移植到淮北就只能結出又酸又苦的枳呢?4 學生猜想。5 聯系到身邊可以找到的水果它們都是本地生產的嗎?是不是也會存在這種現象呢?6 讓我們通過調查各種水果的產地來開始研究吧。二活動 調查各種水果的產地1出示課前學生去水果攤販那里調查水果的產地的調查表。2引導學生按照產地給這些水果按地域進行簡單分類。3提問:有沒有來自南方的蘋果和北方的香蕉?4引導學生對此發表自己的看法。5得出結論:植物的生存是有地域性的,有些植物只適宜生活在南方,而有些植物只適宜生活在北方。6指導學生閱讀指南車信箱,
7、進一步探討植物具有地域性的原因。 明白:陽光、水分、溫度、土壤是影響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不同的植物對這些因素的需求不一樣,這決定了它們只能在一定的環境中得以生存;植物對這些要素需要的特殊性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各地的環境決定了當地植物種類的分布。簡單的說,也可以總結成一句話:環境造就了具有特殊習性的植物,環境也決定了植物種類的區域性分布。7結合教材第8頁圖片上的植物,幫助學生理解指南車信箱中所介紹的“擇地而居”的知識。三活動 它們來自哪里1提出問題:現在,人們根據需要進行了大量的移植植物。觀察我們周圍的植物,請根據它們的特點,推測它們來自怎樣的地區,并說一說做出推測的理由。2學生討論。3交
8、流各自的推測。四布置作業:有些植物的原產地,學生難以進行判斷,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或者通過其他途徑去查證。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科學探究1能通過查閱資料等多種途徑了解動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情感 態度、價值觀1熱愛大自然,樂于探索大自然的奧秘。2意識到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科學知識1.知道生物必須生存在一定的環境中,離開這個環境,生物的生存將會受到影響。2.知道生物的結構特點是與其所處的環境相適應的。科學、技術、社會、環境關注環境對生物的影響,關注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教學準備與本課學習內容相對應的生物圖片。有關鳥類適應環境的資料。一教學導入1提問:你能舉出植物適應環境的例子嗎?2學生舉
9、例。3過渡:動物是否也具有這樣的特性呢?二閱讀 動物怎樣適應環境1學生閱讀第9頁教材。2明白:動物和植物一樣,它們的生存也受到環境的影響。3說一說:你還知道其他動物適應環境的事例嗎?請說一說。三活動 了解鳥類是怎樣適應環境的1出示各種鳥類的圖片。2提問:這些圖片中的鳥的形態各有什么特點?他們分別適應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3學生討論。4教師提供有關鳥類適應環境的資料,協助學生完成底10頁的記錄表。四布置作業 鼓勵學生以更廣闊的視野去關注更多的生物群體,課后留心觀察各種動、植物,看一看它們是怎樣適應當地環境的。3.走進池塘教學目標科學探究1能發現生物之間互為食物的關系,并能以食物鏈的方式予以表現。
10、2能模擬池塘制作生態瓶研究池塘生物之間的關系,并堅持長期觀察和記錄。情感 態度、價值觀能正確看待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科學知識1.知道食物鏈是生物之間的重要關系。2.知道食物鏈的基本特點。科學、技術、社會、環境初步體會到生物是環境的一部分,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教學準備池塘生態掛圖、池塘有關生物的圖片、制作生態瓶的材料。一教學導入 1教師出示池塘群落的掛圖,引導學生觀察。2提出問題:小池塘里生活著各種生物,它們是怎樣生活在一起的呢?二活動 池塘里的生物吃什么1出示魚、水蠆、孑孓的圖片,提問:說一說它們都吃什么?2學生匯報。3教師:聰明的同學們,你們能把它們的食物關系排列出來嗎?4學生進
11、行食物關系的排列:浮游生物孑孓水蠆魚。強調“箭頭指向誰就是被誰吃”。5提問:你有什么發現?6總結:這種食物關系就像鏈子一樣把各種生物緊緊聯系在一起,我們把它叫做事物鏈。7學生練習寫出池塘里、草原上、森林里的一些食物鏈。8分析多條食物鏈,提問:你發現這些食物鏈的共同特點嗎?9明確:食物鏈總是從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結束。三指南車信箱 池塘里的微生物1學生閱讀。2教師向學生補充介紹池塘里的微生物:池塘里的植物、動物大多能通過肉眼直接看到,微生物卻是無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但微生物又是池塘里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員之一,它們在池塘群落的能量傳遞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活動 把池塘搬回家1過渡:為了便于我們
12、觀察池塘,我們可以在家里制作一個模擬的“小池塘”。2要想把池塘搬回家,需要準備哪些材料?怎樣做?3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并完善自己的設想。4組裝實驗裝置。5寫出模擬池塘中各生物的生存狀況和影響它們生存的因素。6做好觀察記錄,并及時整理,分析池塘中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4.假如大樹都倒下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科學探究1.能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對問題做出合理的推想。情感 態度、價值觀1.通過各種體驗活動向學生滲透環境保護的意識。2.珍愛生命,初步建立生態平衡的觀念。科學知識1.知道每一種生物在食物鏈中都有著重要作用。只要其中一種生物滅絕,就會引起“鏈條”的斷裂,影響到許多相關生物的生存。2.初步理解生態平衡
13、的意義。科學、技術、社會、環境關注環境的變遷,意識到環境正在遭到人類的破壞,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建設美好家園,爭做環保衛士”的觀念。教學準備各種生物的頭飾等。一教學導入 導入直接:植物作為食物鏈的起點,到底對其他生物具有怎樣影響?假如植物都消失,世界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二活動 假如大樹全部倒下1提問:假如大樹全部倒下,樹林里生物的實物會發生什么變化?2過渡:讓我們通過游戲來感受一下吧!3閱讀教材,了解游戲方法。4學生戴上相應的頭飾進行游戲。5游戲結束后思考:沒有了大樹等植物,有多少生物先后失去了食物,哪些是直接的,哪些是間接的?6明白:沒有了植物,地球將幾乎失去一
14、切生命。7繼續游戲:如果其他某一種生物滅絕撤出,食物鏈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8學生分析得知: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無法避免成為食物鏈的成員。9指南車信箱 (1)學生閱讀。(2)教師講解,加深他們對生態平衡以及生態災難的理解。10推測:假如大樹都倒下,除了使生物們失去食物,還會對生物及其生存的環境有些什么影響?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科學探究1.能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對問題做出合理的推想。2.能通過實驗、測量等途徑驗證自己的推測。情感 態度、價值觀1.通過各種體驗活動向學生滲透環境保護的意識。2.珍愛生命,初步建立生態平衡的觀念。科學知識1. 大樹全部倒下,會對生物及其生存環境帶來哪些影響?2. 初步理解
15、生態平衡的意義。科學、技術、社會、環境關注環境的變遷,意識到環境正在遭到人類的破壞,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建設美好家園,爭做環保衛士”的觀念。教學準備森林被砍伐、沙塵暴等掛圖、繩子、溫度計、表面沒有任何覆蓋物的木板、表面只有砂土覆蓋的木板、表面有植被覆蓋的木板、水盆、灑水壺等。一教學導入 1緊接上一課的問題“假如大樹全部倒下,還會對生物及其生存環境帶來哪些影響?”進行猜測:動物可能會土壤可能會氣溫會不會?2過渡:讓我們針對其中的問題來進行研究吧!二活動 樹林與溫度1擺出問題:測量樹林內和樹林外的溫度,都一樣嗎?2學生推測。3過渡:讓我們設計一些實驗來研究吧!4設計對比實驗: 測量地點的選擇,應當選
16、擇差異比較明顯的地方;測量工具(溫度計)的準備,要盡量減小誤差; 測量的時間要同時進行。5學生實地測量,填寫測量記錄表。6分析:測量結果說明了什么?樹林對人的生活會有影響嗎?三活動 樹林與土壤1擺出問題:土壤表面沒有植物真的會被雨水沖走嗎?2學生推測。3過渡:讓我們設計實驗來研究吧!4教師出示部分材料,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5匯報、完善。 明確:不同:點木板上放的東西不同,其余都一樣。7 學生實驗。8 學生描述實驗現象。9 分析: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四閱讀 破壞森林的危害1出示:森林被砍伐、沙塵暴等掛圖。2教師結合圖片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森林破壞后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造成嚴重的后果。3鼓勵學
17、生課后通過上網、查閱書刊的方法做更詳細地了解。第三課時教學目標情感 態度、價值觀1.通過各種體驗活動向學生滲透環境保護的意識。2.珍愛生命,初步建立生態平衡的觀念。科學知識1.知道每一種生物在食物鏈中都有著重要作用。只要其中一種生物滅絕,就會引起“鏈條”的斷裂,影響到許多相關生物的生存。2.初步理解生態平衡的意義。科學、技術、社會、環境關注環境的變遷,意識到環境正在遭到人類的破壞,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建設美好家園,爭做環保衛士”的觀念。教學準備一教學導入 1提問:我們學習了生物與環境,誰來描述一下我們周圍的環境?2針對學生描述的環境現象,讓學生判斷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3說出判斷的理由。4針
18、對不好的現象,你打算怎樣去做呢?5由周圍的環境擴大到地球媽媽,我們應該怎樣做呢?二活動 讓家園更美好1學生對保護生態環境、建設更美好的地球家園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設想,2將自己的建議和設想用合適的形式體現出來: 書面上的可用建議書、科學圖畫、手抄報等。 行動上可成立環保隊、做環保小衛士等。 第2單元 營養與健康1.食物中的營養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科學探究1 能用圓形統計圖統計午餐中各類食品所占比例,并根據統計圖進行分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以認真、細致、嚴謹的科學態度,開展科學探究活動。2 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科學知識1 知道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淀粉、脂肪。2 了解檢測食品中蛋
19、白質、淀粉、脂肪的簡單方法。3 了解食物金字塔,懂得平衡飲食的重要性和方法。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牲畜不科學的飼養方法以及莊稼不科學的種植方法,會污染食物,這樣加工后的食品存在安全隱患。一教學導入1提問:我們經常食用的食品有哪些?饑餓時身體的感受如何?2學生回答。3質疑:我們從食物中可以獲得哪些維持生命所需要的營養呢?4過渡:讓我們從我們的午餐開始調查吧!二活動 午餐吃了什么1學生明確并統一本課中的食物分類方法:主食類、肉食類、蔬菜類、水果類2學生匯報各自午餐中所吃的食物。3將各自午餐中所吃實物分類記錄在記錄表中。4指導學生分析各類食品總量所占比例并制成圓形統計圖。5對學生所制圖的合理性、美觀
20、性進行評價。三活動 檢驗食物中的營養1過渡:通過前面的活動我們知道了我們所吃的各類食物在總量當中的比例,其實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淀粉和脂肪。2提問:怎樣檢驗我們的食物中是否存在這些營養成分呢?3學生發表看法,教師作結:讓我們設計實驗來檢驗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4教師補充介紹蛋白質、淀粉和脂肪的辨別方法并強調查閱資料的重要性。5布置各小組根據自己的選題制定相應的計劃。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科學探究1 能設計實驗檢驗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以認真、細致、嚴謹的科學態度,開展科學探究活動。2 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科學知識1 知道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蛋
21、白質、淀粉、脂肪。2 了解檢測食品中蛋白質、淀粉、脂肪的簡單方法。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牲畜不科學的飼養方法以及莊稼不科學的種植方法,會污染食物,這樣加工后的食品存在安全隱患。教學準備分組材料:酒精燈、鑷子、碘酒、紙被檢測食品:饅頭、米飯、肉、煮熟的雞蛋清、生(熟)土豆塊、生(熟)胡蘿卜、花生米、瓜子等。注意:根據學生實驗實際消耗提供食品,避免浪費。也可以選擇過期不能食用的食品進行實驗,但實驗前要向學生說明食品來源,避免誤食。一教學導入1講述:上一節課我們讓各小組根據自己的選題制定相應的計劃,現在請大家來說一說吧。2學生匯報。3完善計劃。二學生實驗1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注意安全、隨時
22、作好實驗記錄。2停止實驗。3匯報實驗現象。填好教材第22頁的表格。4教師組織學生評介:哪一組實驗開展得最好。5講述:食物中主要包括6大營養成分,除課上學生們研究的蛋白質、脂肪、淀粉外,還包括:鹽類、維生素、水。對于鹽類、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檢測很難進行,讓我們課后查閱資料進行了解吧。第三課時教學目標科學探究1 能根據食物金字塔合理設計食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以認真、細致、嚴謹的科學態度,開展科學探究活動。2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科學知識1 了解食物金字塔,懂得平衡飲食的重要性和方法。2掌握人體消化器官的位置及名稱,初步了解一些消化器官消化與吸收的原理。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牲畜不科學的
23、飼養方法以及莊稼不科學的種植方法,會污染食物,這樣加工后的食品存在安全隱患。教學準備學生午餐的飲食情況表。一教學導入講述:我們調查了我們所吃的實物,也知道了各種實物中所含營養成分,那么,怎樣才能做到營養搭配合理呢?二活動 食物金字塔1閱讀“食物金字塔”。2討論,獲取信息:食品的種類應豐富,不同的食品為人們提供了不同的營養物質。各種食品,應合理搭配,健康飲食應做到不挑食、不偏食。3對照自己的食譜,查找問題。(1)學生拿出午餐飲食情況表對照食物金字塔,檢查自己的飲食是否合理(2)學生交流,說出依據。4設計科學食譜,說明合理性。(1)學生修改自己的食譜或制定新的食譜。(2)交流自己的設計并闡述為什么
24、這樣設計。(3)評介食譜的合理性。(4)教師應鼓勵學生將科學合理的食譜推薦給學校食堂,或爸爸媽媽,同時開始改變自己的不良飲食習慣。2.消化與吸收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科學探究1 通過咀嚼饅頭,使學生感受到牙齒的切割作用,唾液對淀粉的分解作用。2 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食物的消化的過程。3 能舉例說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通過研究活動使學生了解細嚼慢咽的科學道理,使學生意識到個人對自身健康負有責任。2 了解人體的消化過程,能夠科學地看待身體的變化。科學知識1 通過親身感受,使學生了解到口腔有消化作用。2 知道人體的消化器官是由:口腔、食管、肝臟、胃、小腸、大腸等組成。教學準備分組材料:
25、可以食用的饅頭、米飯等淀粉含量多的食品。一教學導入1提問:食品中的營養成分包括哪些?2學生回答。3教師追問:這些營養成分又是如何被人體所吸收的呢?4過渡:讓我們開始對人體消化器官的研究吧。二活動 咀嚼饅頭1擺出問題:將饅頭放入口中,反復多嚼幾次,感覺一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交待注意事項(進食前要洗手,進食時不要混食),學生分組行動,組內交流感受。3以小組為單位作好整理進行匯報。4分析口腔有哪些消化作用。5明確:(1)首先牙齒將饅頭有切斷,大塊的饅頭變為小塊。(2)唾液可以使干的食品變得濕潤,便于食物的下咽。(3)經過咀嚼的饅頭慢慢變甜6閱讀指南車信箱:明白:了解到經過咀嚼的饅頭慢慢變甜是唾液
26、中淀粉酶在起作用,它將淀粉分解為人體可以吸收的物質。讓學生懂得細嚼慢咽的科學道理。7提問:人體對其它營養物質的消化是如何進行的呢? 鼓勵學生課后可以通過查找資料的方法繼續學習。三活動 咀嚼后的饅頭哪去了1過渡:咀嚼后的饅頭哪里去了?2學生閱讀教材第25頁,學生掌握食品經過的消化道有:口腔、食管、胃、大腸、小腸。告之學生肝臟是重要的分泌消化液的器官。3學生活動:以組為單位找一找我們的消化器官在身體中的位置。4填好教材第25頁的填充題。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科學探究1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食物的消化與吸收的過程。2能舉例說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了解人體的消化與吸收過程,能夠科學地看待身體
27、的變化。科學知識1 了解小腸內表面的結構,知道小腸絨毛的作用。教學準備分組材料: 約90厘米長的線繩一根。一教學導入1提問:食品是怎樣經過我們的消化道的?2學生回答。3過渡:食物到達胃里之后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閱讀關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二閱讀 關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1學生閱讀教材內容。2提問:通過閱讀你有什么收獲?3學生談體會。4教師作好小結,讓學生了解胃功能,以及關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從而使學生初步了解消化液的概念。三活動 小腸內的吸收1講解:食物被消化后,就可以被人體吸收了,大部分營養物質是在小腸中被人體吸收的。讓我們來觀察顯微鏡下的小腸絨毛。2用文字或畫圖的方法將觀察到的小腸內表面的構造記
28、錄下來。 要求:認真觀察,準確表述。3匯報。4小結:小腸內壁多褶皺。5質疑:這些褶皺的作用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6模擬教材第27頁的實驗。 (1)閱讀教材,了解方法。 (2)學生分組實驗。 (3)比較兩次的測量結果,分析小腸絨毛的存在有什么作用。明確:比較閉攏手與張開手的輪廓線,將得出小腸絨毛可以增大小腸內壁的表面積,從而能更有效地與各種營養物質接觸,便于在短時間內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4)填寫研究報告。7閱讀“指南車信箱”,使學生更深一步地了解小腸的吸收作用。3.飲食與健康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科學探究1 活動中,培養學生調查研究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良好的飲食習慣。科學知識1
29、 知道食用變質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課前準備將“食物中毒”的有關報道制成課件。一教學導入1播放“食物中毒”的課件。2提問:通過剛才的觀看,你有什么話要說?3學生發表看法。4激發興趣:讓我們來調查研究怎樣才能做到安全飲食吧。二活動 安全飲食1閱讀教材,了解教材給出的3種存在安全隱患的食品:變質的食品:認識到過期食品食用的危害性,提高自身保護意識。如果誤食變質食品,應及時治療。有毒生物制作的食品:含有劇毒成分的生物,對人體的危害就非常大了,甚至會造成死亡。有毒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不明生物都是不能食用的。被污染的牲畜或糧食作物制作的食品:從動物、植物兩個角度,說明被污染食物包括動物、植物。這種食品對人
30、體的危害潛伏期長,對身體造成的危害大,又不易被人所察覺,因此格外引人注意。2 布置任務:課后調查,做好記錄。3 閱讀指南車信箱:實物中毒的事例。明確:了解知識,進行安全教育。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科學探究1 案例分析中,培養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愛惜糧食,不浪費糧食的品格。科學知識1 了解飲食對影響身體健康的原因。一教學導入1講述:身體的生長發育所需的物質、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都是由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提供的。對營養物質攝入得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我們的生長發育。2過渡:我們的體重正常嗎?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二活動 我們的體重正常嗎1組織學生自己測量獲得數據。 2身高
31、標準體重數據由老師提供,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數據,并填入下表,與實際身高體重數據進行比較。 身高標準體重數據實際身高體重數據身高體重身高體重 3對數據進行分析,學生自行評價自己的體質健康情況。4針對班級內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5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正視身體問題,進行合理飲食,愛惜糧食。三活動 良好的飲食習慣1閱讀教材第32頁。2討論:這些做法正確嗎?為什么?四閱讀 合理飲食要注意的問題1學生閱讀。2了解合理、均衡、良好的飲食習慣,對青少年身體發育很重要。3說一說自己以后會怎樣做。第3單元 地表變化的奧秘1.地表在變化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1 能依據資料進行推理分析出地形在改變。2 能依據相關資料判
32、斷自己的推測是否存在。3 繼續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調查等方面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1. 激發學生探究地表變化奧秘的興趣。2. 感受大自然的力量與神奇。科學知識:1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2 了解哪些力量可以影響地球地表的變化。教學準備因自然原因導致地表變化的圖片或音像資料,反映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文字資料。化石標本。一教學導入1展示:幾個因自然原因導致地表發生顯著變化的圖片和音像資料。 (如:我國東部海域發現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臺灣海峽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著古代森林的遺跡等等。)2提問:看了這些資料,你有什么想說的?3過渡:地表是變化的,它一直在改變,這種改變是緩慢進行的,是一
33、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對于只有幾十年生命歷程的人類來講,是不可能觀察到全部過程的。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地表變化的奧秘。二活動 推測曾經發生的變化1回顧以前所學知識:我們生活的球體地球,陸地表面形態各樣,植被各異。2出示化石標本,向學生介紹化石。3閱讀教材第34頁的內容,了解喜馬拉雅山及人類科考中的發現。4提出問題:魚龍化石出現在喜馬拉雅山,這是怎么回事?你們能推測出這個地帶原來的地表情況嗎?后來發生過什么變化?5分小組進行討論。6學生交流推理分析結果,并介紹推理分析的理由。7介紹喜馬拉雅山的隆起,教師簡要評價學生的推理分析過程。三活動 改變地表的力量1思考:地表在變化,改變地表變化的力量有哪些?2
34、學生看教材第35頁的兩幅圖,明白:修筑大壩引起的地表改變是一種人為的力量,泥石流引起地表的改變是一種自然的力量,改變地表形態的力量有自然的和人為的兩種力量。3學生自行推測并做好記錄。4引導學生對推測進行整理:我認為什么力量在改變地表形態,我的理由是什么?(教師適時在黑板上記錄下學生的推測。)5過渡:我們推測出的那些力量真能改變地表形態嗎?6布置任務:搜集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資料。(課內進行,由教師提供相關的書籍或進行網絡查找)7布置課后調查作業:了解本地區歷史上發生的地表重大改變的情況。2 . 地震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1 能借助模擬實驗感受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斷地震的成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35、 對古代的科學發明產生興趣并對科學家產生敬佩之情。2 樂于學習和宣傳避震知識。3 愿意關注防震技術的最新成果。科學知識1 了解地震現象。2 初步了解人類研究地震取得的主要成果。教學準備地震發生時的錄像資料,筷子,白紙,侯風地動儀掛圖、震前預兆的掛圖或錄像資料。一教學導入1播放一段地震時的錄像資料。2提問:地震時有哪些現象?3學生發表看法。4過渡:讓我們用實驗的方法來感受一下吧。二活動 感受地震1交待實驗方法:讓兩個同學為一組,做兩次模擬實驗:一次是兩個同學朝相反的方向拉一張紙,直到紙斷裂;另一次是兩個同學各拉筷子的一頭,彎曲筷子直到折斷。2學生實驗。3推理分析:可以提出下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紙
36、被什么方向的力量拉斷?當紙斷裂時,聽到什么聲音?手有什么感覺?筷子在什么情形下被折斷了?當筷子折斷時,聽到什么聲音?手有什么感覺?能將實驗和地震聯系起來嗎?紙和筷子相當于什么?聽到的聲音和感受到的震動能讓你想到什么?4學生閱讀教材第37頁的巖層運動示意圖,讓學生清楚的了解地震現象。引導學生理解巖層斷裂時會釋放巨大的能量。(回顧筷子在快要斷裂前,兩同學手的感受,及斷裂后手的感受,幫助學生理解那就是一個能量的集聚和釋放的過程。)5組織學生閱讀指南車信箱內容和觀看有關地震的記錄片:了解強烈的地震危害;進行面對災難,團結一致的教育。6閱讀教材第38頁和相關的圖片資料:了解人們對地震的研究情況;了解地震
37、前兆,加強自我防范意識。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1能說出地震發生時自我保護的一些措施及理由。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樂于學習和宣傳避震知識。2愿意關注防震技術的最新成果。科學知識懂得地震時的自我保護方法。一教學導入1講述地震帶給人類的災難。2過渡:地震來臨時,我們應該怎樣進行自我保護?二活動 地震時的自我保護1學生閱讀第39頁的教材。2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說說圖中的做法對不對及自己判斷的理由。3然后組織全班性的交流:先說出某種做法是對還是錯,然后闡述自己的理由。 明確:跳窗逃生不對,跳下去會導致摔傷或摔死,且地震時震落的物體也容易導致人的傷亡。地震時,人躲在桌子底下的這一做法,不同情況下要區別
38、對待。即要依據所處房屋的結構而定,如果是用磚瓦或茅草鋪蓋的一層房屋建筑,可以采用此法。如果是多層的房屋,房頂有預制板等重物,則應告知學生躲在桌邊,比桌底下更安全些。因為建筑物天花板因強震倒塌時,會將桌、床等家具壓毀,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不堪設想。 如果人以低姿勢躲在家具旁,家具可以先承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讓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間。躲在小房間墻角及在戶外迅速遠離高壓電線都是對的做法。4 避震演習:(1)組織演習活動。(2)提示學生注意演習時的安全。(3)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體驗地震發生時該怎樣做。(4)學生自由交流感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科學避震的認識。三閱讀 建筑物與防震1學生自由閱讀教材。2教師補
39、充介紹: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物在經歷地震時損失最小的實例,并說明其意義。3. 火山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1.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 懂得交流和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3. 繼續訓練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搜集資料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產生探究地球內部奧秘的欲望。科學知識1 了解火山噴發現象。2 知道火山的種類等常識。3 認識火山噴發會給人類和自然環境帶來災難,但也可以被人類所利用。教學準備火山噴發的圖片或視頻資料,土豆泥,番茄醬,石棉網,酒精燈,三腳架等。一教學導入1播放:火山噴發的視頻資料:讓學生看到火山噴發時的情形,感受到噴發的力量,看到噴發物。2提出問題:當這座火山停止噴發,冷卻后的山
40、體會是什么樣的? 二活動 畫火山圖1學生獨立思考:你認為火山山體外形是什么樣子?為什么是這種模樣?2學生在自己的紙上畫出草圖。3組織學生間的討論與交流:4綜合整理:由教師將交流中不同的火山山體外形畫在黑板上。并提出:到底火山噴發后形成什么樣的地貌?三活動 “火山”噴發了1閱讀教材,了解模擬實驗的過程。 明白:實驗與火山噴發的共同之處。2教師演示實驗。3觀察噴發后的“火山”山體外形,驗證各自的關于火山山體外形的推想,明了火山錐的形成過程。4比較分析模擬實驗和火山噴發的異同,了解火山噴發的原因。自然界的火山噴發是由于地殼的強烈運動而在地殼中某些部位發生斷裂破碎、壓力減低,巖漿就會向那里聚集,并有氣
41、體、水蒸氣從中分離,致使體積膨脹,推動巖漿沿地殼中的斷裂向地面運移,巖漿在地表較薄弱的地方攻破,從而形成火山噴發的現象。本實驗根據自然界火山的噴發原理設計,用煮熟的土豆泥堆出小山,從山頂往下挖出深坑,填入番茄醬,再用一點土豆泥封住洞口,然后用加熱的方法致使番茄醬體積膨脹,直到番茄醬沖破山頂形成“火山”噴發。5提供資料再次驗證,加深學生對火山噴發的認識。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40頁的指南車信箱資料,借助火山的圖片和音像資料呈現噴發后的火山,錐形的火山地貌,碗口或漏斗狀的火山口等等。6 了解火山噴發的利弊:學生就此主題討論;閱讀資料和聽教師講述;建立對火山噴發的利弊辨證的認識。四拓展 搜集更多與火山有
42、關的資料,與同學交流。4. 巖石也變化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1. 通過實驗探究氣溫、水對巖石的破壞作用。2. 能用模擬實驗的結果解釋造成巖石變化的原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自然界是運動變化的,這些變化是內外力長期作用的結果。科學知識1. 認識到氣溫、水等都對巖石變化產生作用。2. 知道巖石變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永不停息地進行著。教學準備酒精燈,石頭(最好選用風化程度比較大的頁巖),鐵絲,布條,燒杯,冷水,稀鹽酸,滴管,石灰巖,與本課相關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一教學導入1出示:梵凈山頭重腳輕、千張萬頁疊層板狀的蘑菇巖圖片,被海水沖刷得光滑圓潤的礁石圖片。2提問學生:這些巖石原來就是這樣子
43、嗎?是什么原因讓巖石也在發生變化呢?3學生回答。4過渡:到底是不是我們所說的這樣,讓我們通過學習來弄明白這個問題吧!二活動 模擬溫度變化對巖石的影響1學生閱讀教材第42頁: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史這部分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找出那時的人們用什么方法來破壞巖石。2學生講出古人的方法。3講述:我們也來模仿李冰父子,研究溫度變化對巖石的影響吧!4學生簡要說說我們怎么仿照古人做模擬實驗。5完善實驗方案,交待注意事項。實驗中用布條包住握手部分的鐵絲,防止燙傷;石頭要經過反復幾次的火燒水浸后,再次放置到火上燒烤時,碎裂的小石可能爆裂飛濺,因此還要提醒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最好帶上護目鏡。實驗的過程要仔細觀察
44、,實驗結束后,再一次仔細觀察石頭,燒杯里的水,說說有什么發現?6 學生實驗、匯報交流。7提問學生:自然界中的巖石也會遭遇溫度的冷熱變化嗎?推想巖石會怎樣變化?8學生進行思考討論,然后組織匯報交流。9總結:正是這種溫度的變化使得石頭的里外脹縮不均,時間長了,石頭就會被破壞。三活動 模擬水對巖石變化的作用1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實驗方法。2實驗研究,交待注意事項。實驗前要告知學生鹽酸有強腐蝕性,提醒學生使用時要特別小心,不要弄到皮膚和衣物上;實驗時要將稀鹽酸滴在石灰巖新的斷面上,保證實驗現象清晰可見;滴稀鹽酸之后要學生仔細觀察這塊巖石有什么變化? 3講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實際上是一種稀碳酸溶液,石灰巖
45、是地殼中分布最廣的巖石之一,這種酸性的水對自然界中的石灰巖會產生實驗中同樣的破壞作用。4聯系實驗中的結果說一說自然界中的巖石為什么會受到的酸性腐蝕。5用音像資料或教師結合圖片的方式講解溶洞和鐘乳石的形成。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1通過實驗探究水對巖石的破壞作用。2能用模擬實驗的結果解釋造成巖石變化的原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自然界是運動變化的,這些變化是內外力長期作用的結果。科學知識1認識到氣溫、水等都對巖石變化產生作用。2知道巖石變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永不停息地進行著。教學準備河道的剖面圖、河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巖石的分布情況圖片、碎磚塊、帶蓋的瓶、水等。 一教學導入1復習:通過學習
46、,我們知道水對巖石的變化有什么作用?2學生回答。3過渡:除了剛才所說的作用,還有哪一些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二活動 模擬水對巖石變化的作用1思考:流水長年累月地沖刷著河床的兩岸,河道會發生哪些變化?2學生說出自己的推想。3呈現河道的剖面圖,解說:由于流水的沖刷,河床加深加寬了。4同時出示河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巖石的分布情況圖片,讓學生尋找上、中、下游巖石的模樣發生了哪些改變?進而提示學生思考為什么河道的中下游會出現的卵石?5學生推測。6過渡:到底是怎樣的?讓我們做一個實驗來說明吧!7卵石的形成模擬實驗:將一些碎磚塊放置在一個帶蓋的瓶中,加入多半瓶水,擰緊蓋后,搖晃一會兒瓶子,然后打開觀察碎磚
47、塊的變化。8匯報交流。9總結:卵石的形成主要是在流水的搬運過程中,由于受到流水的沖刷以及石塊間的相互碰撞、摩擦,才日漸失去了棱角,個兒也越來越小,表面越來越光滑。10借助音像資料,把卵石形成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告知學生,認識理解流水的搬運作用。三活動 植物對巖石變化的作用1學生閱讀教材第44頁植物生長對巖石影響的圖片。2分析推理:植物對巖石有什么影響?3學生發表看法。4總結: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可以知道,溫度、水、植物等都對巖石變化產生作用。四拓展1閱讀教材:華北平原的形成介紹。2明白:因為流水的搬運使得大量的泥沙在此沉積,沉積作用是改造地表的外力作用的一種。3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初步討論解釋梵凈
48、山的蘑菇巖的形成過程。5. 走近礦產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1 能根據提供的資料推斷煤的形成,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2 繼續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調查能力。3 能從多種角度描述礦物的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意識到礦產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2 認識到保護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節約能源的重要性。3 了解我國開采和利用礦產的悠久歷史,激發學生的自豪之情。科學知識1 知道主要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及其提煉物的名稱。2 知道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3。了解煤的形成及人類對礦產資源的開采和利用。教學準備礦物及其提煉物標本,當地礦石標本,無釉瓷片,刻刀,銅鑰匙,鐵釘,磁鐵,放大鏡等,介紹煤的形成及開
49、采的圖片或音像資料。一教學導入1出示常見的幾種礦產或礦物圖片,請他們說出這幾種礦產或礦物能為我們提供什么?2學生回答。3提問:聽到這些后,你們想到了什么?4過渡:在我們的周圍,如玻璃、小刀、鉛筆盒、鉛筆、鋼筆、圓珠筆、衣服、電線、塑料、工具、車船它們都與礦產資源有關,礦產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于礦產,你們還了解多少呢?二活動 了解礦物1出示:礦物及其提煉物標本。2討論:怎樣觀察和認識礦物標本? 如:準備研究礦物的什么性質,需要哪些工具,采用什么方法、怎樣記錄觀察。結果等。3教師給予相關提示:方法提示:觀察前,告知學生一些常識,在研究礦物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條痕來觀察礦物的顏色。礦物的實際
50、顏色和條痕顏色有一定區別,而條痕顏色才是礦物真正的顏色。要看到真正的顏色,方法是用礦物在無釉瓷片上進行刻畫,留下的痕跡顏色就是比較準確的礦物顏色了。安全提示:在比較礦物硬度時,要提示學生主要安全,防止工具或礦石傷及自己。記錄要求:可以記錄下礦物的顏色,形狀,顆粒,硬度,光澤,條痕,磁性或觀察時的其它發現。4學生觀察礦物標本。5整理,組織學生描述觀察的礦物特點。6提供盒蓋上的礦物及其提煉物的說明,學生對照進行再次辨識。三活動 推測煤的形成1閱讀資料2分析推斷,觀看錄像煤的形成。將事實提出,引導學生逐一進行分析推斷,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層一層的,能說明什么?煤層中含有大量植物化石,有的煤甚至還具有完
51、整的樹干形狀,又可以幫助我們推斷什么?這些植物生長在2億3億年前,說明什么?能推斷煤的形成嗎?讓學生嘗試著總結出煤的形成過程。3組織學生觀看錄像煤的形成,或者提供介紹煤的形成過程的文字資料,讓學生依據看到的資料驗證自己的推斷。4了解煤的開采方法,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音像資料。5閱讀:我國開采和利用礦產的悠久歷史,學生讀后讓他們總結一下,發現我國對礦產開采和利用朝著什么方向再發展,師生共同總結出我國的采礦技術,開采種類,勘探技術的都在不斷提升,激起學生的自豪之情。四閱讀:人類對礦產資源的利用1 指導讀圖,說說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礦產資源。2 學生閱讀指南車資料。3 讓學生展開討論:礦
52、產資源的有限和人類的大量需求矛盾人們怎么調和?4 明白:礦產資源,必須有計劃地開采、合理地利用,決不可亂采亂用。教材最后安排學生五拓展調查本地的礦產資源種類及其利用情況,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6 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1 通過對圍湖造田的利弊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2 繼續提高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意識到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有利有弊,提高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和敏感性。2 意識到人類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改變地表,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科學知識1 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2 了解圍湖造田的利弊。教學準備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因人類活動造成地表改變、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一教學導入1提問:在改變地表形態的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爆破安全教育培訓
- 2024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善建者”校園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電梯使用安全培訓
- 安全生產全員培訓內容
- 主題三 動物養殖快樂多(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廣州版初中勞動技術九年級下冊
-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第四節 機械擺鐘 教科版
- 人教新目標 (Go for it) 版八年級下冊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Section A教案
- 工程測量理論考試復習試題附答案
- 《數學好玩:反彈高度》(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
- 采購合同續簽管理重點基礎知識點
- 修補外墻防水合同
- 20萬噸有機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幼小銜接 每日一練
- 電纜敷設施工質量控制案例分享
- 骨與關節化膿性感染
- 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三單元《環境與我們》單元測試卷(含答案)
- 教師數字素養及其培育路徑研究基于歐盟七個教師數字素養框架的比較分析
- 《變電站二次系統數字化設計編碼規范》
- 住建局安全生產匯報
- 《老年社會工作》課件-老年社會生活相關理論及應用
- 2022年全國高考數學(新高考1卷)試題及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