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職教物理基本知識點第一單元 運動和力第一節 運動的描述(一)質點:1、定義:物理學中,把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叫質點。注意:質點是人們為了使實際問題簡化而引入的理想化模型。補充:理想化模型:在物理學中,突出問題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經過科學抽象而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將其作為研究對象,是經常采用的一種科學方法,質點就是這種物理模型。 2、一個物體能否看作質點的條件:主要取決于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在所研究的問題中是否屬于次要的、可以忽略的因素,而與物體本身的大小無關。注意:大的物體,也可以看成質點;小的物體在某些時候卻不能看成質點。(二)參考系: 1、機械運動:(1)定義:物理學里把物體
2、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都在做機械運動。 (2)特點: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2、參考系: (1)定義:為研究物體的運動,假定不動的參考物體叫做參考系。 (2)任何物體都可選做參考系,但不能選擇物體本身;被選作標準的參考系我們認為它是假定不動的 ;通常情況下,我們默認的參考系是地面或相對地面截止不動的物體。如:房屋、樹木、大地(3)選擇不同的參考系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4)判斷物體運動狀態的關鍵:是看物體相對參考系的相對位置是否發生了改變。(5)判斷物體運動狀態步驟:1、選定一個參照物。2
3、、觀察比較物體與參照物之間位置有無發生變化。3、若位置發生了變化,說明物體相對與參照物是運動的;若位置沒有發生變化,說明物體相對與參照物是靜止的。(三)時間與時刻: 1、時刻:是指某一瞬時,它跟質點所在的某一位置相對應。它表示的是一瞬間、是一個具體的時間點。,在時間軸上它是一個點。(狀態量)2、時間:是時間間隔的簡稱,是指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它與質點所經過的某一段位移相對應。它表示的是一個時間段,在時間軸上是一段線段。(過程量)時間是標量。(四)標量與矢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電場強度等。 2、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如:時間、長度、質量
4、、溫度、體積、面積、速率等。(五)位移與路程:1、路程:(1)路程是物體從一個位置運動到另一個位置所經過的實際路線長度。它表示質點實際運動軌跡長度。(2)路程只有大小而無方向,是標量。2、位移:(1)位移是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物理量,是從物體初位置畫到物體末位置的一個有向線段。(2)表示位移的方法:是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箭頭表示位移的方向,線段的長度表示位移的大小。(3)位移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一個矢量。(4)物體的位移只與物體的初、末位置有關,與物體實際運動的路徑無關。(5)直線運動的位移:在直線運動中,兩點的位置坐標之差值就表示物體的位移。 注意: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的大小,只有在
5、方向不變的直線運動中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六)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 1、勻速直線運動:沿直線、且相等時間內位移相等的運動。換句話說:沿直線、速度不變的運動。 2、變速直線運動:沿直線、且相等時間內位移不相等的運動。(沿直線、速度變化的運動)。(七)速度與速率: 1、速度:(1)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 (2)定義式:速度=路程/時間 v =s/t(3)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是m/s;常用單位:千米每小時,符號是 km/h 換算:1m/s=3.6km/h ;換算技巧: 當m/s化km/h時,原數值乘以3、6 ;當km/h
6、化m/s時,原數值除以3、6。(4)速度是矢量。速度大小在數值上等于單位時間內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由位移的方向決定,與物體位移的方向相同,即:位移的方向跟物體運動的方向相同。2、速率:(1)速率是指物體運動的快慢,即速率是速度的大小或等價于路程的變化率。它數值上等于單位時間內位移的大小。(2)速率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八)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1、平均速度: (1)定義:作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位移s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做時間t內的平均速度。 (2)定義式:平均速度=總位移/總時間 s是運動物體的位移,t是完成這段位移所需要的時間,(3)說明:(a)變速直線運動中,不同時
7、間(或不同位移)內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因此,必須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對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來說的。(b)通常說某物體運動的速度是多大,一般都指的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能粗略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物體運動的快慢。(c)平均速度的大小叫做平均速率。 (4)平均速度是運動物體某個時間段或某一段位移內的速度。 2、瞬時速度: (1)定義:運動物體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時速度。 (2)說明:(a)瞬時速度是矢量。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b)機動車的速度計指針所指的數值,就是某時刻機動車的瞬時速度 (3)區分的關鍵:看
8、這個速度是在一段時間內還是一個時間點上。一段時間內的速度是為平均速度,一個時間點上是瞬時速度。第二節 勻變速直線運動(一)加速度:1、定義:物理學上,把勻變速直線運動中的速度改變量跟發生這一變化量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2、定義式:avt-v0/t v0初速度(開始時刻物體的速度) vt末速度(經過一段時間t時的速度) ;t是速度的變化量所用的時間3、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是:米/秒2,讀作“米每二次方秒”,符號是m/s2;常用單位有厘米/秒2(cm/s2)等。4、物理意義:加速度是反映物體速度改變快慢的物理量,在數值上它等于1秒鐘物體速度的改變量。如a=1 m/s2表示物
9、體每秒鐘速度的改變量是1m/s。(1)加速度不是速度改變量,也不是物體增加的速度。(2)加速度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5、加速度的方向:(1)通常規定物體初速度的方向為正方向。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改變量的方向相同。(2)加速度的值為正值時,加速度方向和物體的初速度方向相同,物體在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的值為負值時,加速度方向和物體的初速度方向相反,物體在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加速度值“正”、“負”,只反映加速度的方向與物體初速度方向的關系;不反映加速度值的大小6、加速度、速度、速度改變量的區別:(1)加速度描述的是速度改變的快慢,速度描述的是位移改變的快慢。 (2)加速度是物體速度改變量與
10、所用時間的比值,它的大小由物體速度改變量和所用時間共同決定,與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無關。即:物體物體速度大,物體加速度不一定大;物體加速度大,物體速度不一定大;物體速度變化量大,物體加速度不一定大。 (3)物體加速度為零時,物體速度可以不為零;物體速度為零,物體加速度可以不為零。(二)勻變速直線運動: 1勻變速直線運動:(1)定義:沿著一條直線,且加速度不變的運動 (2)特點:(1)相等時間內速度的改變量相等,速度均勻變化; (2)加速度恒定保持不變,即: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變; (3)v一t圖象是一條傾斜直線 (3)分類: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與初速度方向相同,物體速度越來越大。 勻減速直線運
11、動:加速度與初速度方向相反,物體速度越來越小。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Vt=V0+at 當初速度為零時:Vt=atVt表示物體的末速度 V0表示物體的初速度 a表示物體的加速度 t表示物體的運動時間說明:1、在實際生活中。汽車剎車停止后。不會做反向加速運動,而是保持靜止 2、題目給出的時間若比剎車時間長,汽車速度為零若比剎車間短,可利用公式Vt=V0+at直接計算,因此解題前先求出剎車時間t。 3、剎車時間t。的求法由Vt=V0+at,令Vt=0,求出t。便為剎車時間。即t0=-(V0/t)。 4、比較t與t0的大小:若t>t0,則Vt=0。若t<
12、;t0,則Vt=V0+at。(三)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系的圖像: 1、若圖象過原點,說明物體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如圖 2、圖象不過原點。若與縱軸有截距,表示運動物體初速度為,如圖;若與橫軸有截距,表示物體經過一段時間后從t。開始運動,如圖 3、兩圖線交點說明兩物體在該時刻具有相同的速度 4、圖線是直線說明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圖線是曲線表示物體做變加速運動,如圖 “ 5、圖線表示物體速度逐漸減小做勻減速運動· 6、圖線在軸下方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方向反向(與正方向相反) 7、圖線的傾斜程度(即斜率),反映了速度改變的快慢,傾斜程度越大,表示速度改變得越快;傾斜程度越小
13、。表示速度改變得越慢,如圖線比圖線速度改變得慢說明:1若圖線跨過t軸,表示在交點時刻速度減為零,之后做反向加速運動如圖 2圖線不表示物體的運動軌跡 3、速度大小的變化情況僅由速度和加速度方向的關系確定,不要認為加速度為負值,就做勻減速運動(四)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計算公式: 1、位移與時間的關系式: 當初速度為零時, 2、位移與速度的關系式:Vt2-V02=2aS 當初速度為零時, Vt2=2aS3、平均速度公式:V=(V0+ Vt)/2 公式中:Vt表示物體的末速度 V0表示物體的初速度 a表示物體的加速度 t表示物體的運動時間 S表示物體的位移注意:在勻加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a取正值;在勻
14、減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a取負值(五)自由落體運動:1、自由落體運動: (1)定義: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2)條件:只受重力;“靜止開始(初速度為零)”;下落。注意: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理想化運動模型,這種運動只在沒有空氣的空間里才能發生。不過,在存在空氣的空間里,如果空氣阻力的影響很小,物體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體運動。 (3)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自由落體運動的兩物體從同一高度下落,不管它們的質量、大小有何不同,總是同時著地。自由落體運動的兩物體在任何相等時間內,它們的速度變化量是相等的。 (4)自由
15、落體運動的速度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2、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重力加速度)。 (1)定義: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做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我們通常用g來表示自由落體加速度。(2)單位與取值:、單位:m/s2、取值:在一般的計算中,重力加速度取 g = 9.8 m/s2粗略計算中,重力加速度還可取 g = 10 m/s2(3)g的取值影響因素:緯度:緯度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大,越靠近赤道數值越小。高度:高度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小。(4)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方向:始終豎直向下。3、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 Vt=gt h=gt2/2 Vt2=2gh
16、上述公式中:Vt表示物體的末速度 g表示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 t表示物體的運動時間 h表示物體下落的高度第三節 重力、彈力、摩擦力(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注意:(1)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單個物體不產生力。(2)物體間有力的作用,必定存在兩個物體:一個施力物體,一個受力物體。(3)產生力的兩個物體不一定要相互接觸,相互接觸的物體不一定有力的作用。2、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注意:運動狀態的改變是指:物體運動速度的改變、運動方向的改變或者兩者同時改變。(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3、力的作用效果影響因素:(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力
17、的方向、力的作用點有關。4、力的單位:國際單位 牛頓 簡稱“牛” 用字母N表示。力的感性認識:拿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1N。成年人的重力是500N5、力的性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點在同一直線上,作用在兩個物體上。(2)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注意:相互作用力與二力平衡力的區別: (1)他們的兩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點在同一直線上。 (2)相互作用力的兩個力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而二力平衡力的兩個力則作用在同一物體上。6、力的表示法:(一)力的示意圖:1)、定義:用一根帶箭頭
18、的線段來表示力,在線段的末端標上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用線段的起點或者終點來表示力的作用點。2)、畫法:(1)先確定受力物體,通常用方框和圓圈表示。(2)確定力的作用點,物體同時受到幾個力作用,在分析物體受力或畫物體重力時,作用點一般畫在物體的重心上;在分析單個力時,應畫在兩物體接觸面上。(3)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用線段畫出力的作用線.(4)在線段末端畫上箭頭,表示力的方向,并標上力的大小、符號及單位。 重力用G 、摩擦力、阻力用f 、支持力用F支 、其余的力用F表示。(二)力的圖示:力的圖示:用一條有標度的有方向線段表示力的大小,箭頭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線段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線段的長短表示力
19、的大小;說明:1、選擇不同標度(單位),力的圖示線段的長短可以不同; 2、標度的選取要利于作圖。3、箭尾常畫在力的作用點上(在有些問題中為了方便,常把物體用一個點代表)。 7、力的分類:(1)按性質命名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力、磁力等;(2)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壓力、動力、阻力、支持力、壓力等等;(3)在力學范圍內,按力的性質劃分的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二)重力: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1)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受力物體是:地面附近的物體。 (2)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重力作用。(3)重力是非接觸力,在空中運動或靜止的物體
20、,所受重力與原來相同。(4)在空中運動的物體,若不考慮空氣阻力,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2、重力的大小:(重力就是通常所說的重量,他不同與質量)。(1)重力大小的計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質量為1kg 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為9.8N。(2)g在不同的星體上,數值不同,在月球上g的取值約為地球上的1/6. (3)g的大小還與地球緯度有關,緯度越高,g的取值越大。3、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或者說總是指向地心)。應用:是重垂線、水平儀分別檢查墻是否豎直和 面是否水平。 4、重心重力的作用點: (1)物體的重心可能在物體上,也可能不在物體上。(如:圓環)(2)物體重心的確定:質量
21、分布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質量分布不均勻、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與它的質量分布有關,可用懸掛法得出。5、重心與物體穩定性的關系:物體重心越低,物體越穩定。(三)彈力: 1、彈性形變和彈力: (1)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或體積發生的變化,叫做形變。(2)物體在形變后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3)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4)如果形變過大,超過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體就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2、幾種彈力:常見的壓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張力都是彈力。(1)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間直
22、接接觸;物體發生彈性形變。(2)彈力的方向:總與施力物體的形變方向相反,總與受力物體的形變方向相同。壓力、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并指向被壓或被支持的物體。線、繩、鏈條等柔體的拉力方向總是沿著柔體且指向柔體收縮的方向。3、彈力大小與胡克定律:(1)彈力的大小: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形變的程度越大,產生的彈力也越大。(2)胡克定律: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彈力的大小與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FKX說明:F彈簧受到的彈力大小N,k是彈簧的勁度系數,單位是牛每米,符號是NmX是彈簧的形變量,單位是米,既可以是彈簧的伸長量,又可以是彈簧的壓縮量彈簧的勁度系數跟彈簧絲的粗細、材料、彈簧的長度等量有關
23、。與F、X的大小無關。 彈簧的勁度系數在數值上等于彈簧伸長(或縮短)單位長度時的彈力。 測力計受力靜止時,它的兩端都受到力的作用,但測力計示數只表示其中一個力的大小。4、靜摩擦力:(1)定義: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有相對運動趨勢時,所受到的阻礙它們相對運動趨勢的力。(2)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兩物體相互接觸,且接觸面都粗糙。兩物體間有相互作用的壓力。兩物體接觸面有相對運動趨勢。:靜摩擦力發生在兩個相對靜止的物體間,但運動的物體也可以受靜摩擦力作用。(3)靜摩镲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并且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靜摩镲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無關,只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有關。
24、(4)靜摩擦力的大小:靜摩擦力大小應通過受力分析,結合二力平衡求得 。在物體沒有運動前,靜摩擦力隨外力增大而增大。說明:在物體受到外力作用沒有運動前,靜摩擦的大小總與引起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外力大小相等。靜摩擦力大小在零和最大靜摩擦力之間,即0F靜F靜最大。:F靜摩擦力不可能無限增大。最大靜摩擦力:就是物體剛開始運動時所需的最小推力(即:靜摩擦力的最大值)。說明:最大靜摩擦力一般略大于它們之間的滑動摩擦力。一般近似認為它們的大小相等。補充:運動物體的摩擦力的大小始終等于物體勻速運動時所受摩擦力的大小。運動的物體只有在勻速直線運動時,物體所受拉力才等于摩擦力。摩擦力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而不是
25、阻礙物體的運動。摩擦力有時起阻力作用,有時起動力作用。它并不是全是有害的,有時就需要利用摩擦力。第四節 力的合成與分解:(一)力的合成:1、合力與分力:物體受幾個力共同作用,我們可以用一個力代替這幾個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這個力叫那幾個力的合力;那幾個力叫做這個力的分力。2、力的合成:已知幾個力,求它們的合力叫力的合成3、共點力: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兩個或多個力的作用,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個點上,或他們的延長線交于一點,這樣的一組力叫做共點力。 注意:掌握共點力時,不僅要看這幾個力是不是作用于一個點。還要看它們的延長線是不是交于一個點。4、平行四邊形定則:求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
26、兩個力的有向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這個規則叫做平行四邊形定則。5、三角形定則:幾個力的合力可以把表示這幾個力的有向線段首尾相連,用一個有向線段將第一個力的首赫最后一個力的尾相連,這個有向線段就是這些力的合力。推論:如果n個力首尾相接組成一個封閉多邊形,則這n個力的合力為零6、力的合成規律:(F合指合力的大小,F1、F2指分力的大小,指兩個分力的夾角)(1)當兩個力的夾角為00(即:兩個力方向相同時),合力最大:F合=F1+ F2,合力方向與兩個力同向。(2)當兩力夾角為1800(即:兩個力方向相反時), 合力最小:F合=|F1F2|,合力方向與兩力中
27、較大力方向相同。(3)當兩個力的夾角為900(即:兩個力互相垂直時),F合=;兩個力成某一角度時,(4)當兩個力的夾角其他任意角時,F合=。(為兩力夾角的余角)方向與F2夾角,tan = 即:合力的大小范圍是:|F1F2|F合|F1+F2|。(5)兩大小為F的力,夾角為時,其合力大小為F合=2Fcos,方向在兩力夾角平分線上,當=120°時,F合=F.說明:合力可以大于或等于兩個力中的任何一個力,也可以小于任何一個力。還可以等于零。當兩個力大小一定時,合力隨兩個力夾角的增大而減小,隨兩個力夾角的減小而增大。合力的大小與方向不僅與分力的大小、方向有關,還與它們間的夾角大小有關。注意:如
28、果有兩個以上的共點力作用在物體上,也可以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它們的合力;但需要先求出任意兩個力的合力,再求出這個合力與第三個力的合力,一直這樣繼續,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完,最后得出的結果就是這些力的合力。(二)力的分解:1、補充:銳角三角函數公式與特殊值:三角函數銳角正弦sin余弦cos正切tan3045°160°正弦:sin=的對邊/斜邊余弦:cos=的鄰邊/斜邊 正切:tan=的對邊/的鄰邊 余切:cot=的鄰邊/的對邊2、力的分解:(1)定義: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2)力的分解不唯一,也就是說,同一個力可以分解為無數對大小、方向
29、不同的分力。在實際問題中按力的作用效果來分解。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3)力的分解的唯一性條件是:已知兩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4)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根據已知力和兩個分力方向作平行四邊形;根據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知識確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3、力的正交分解法:(1)定義:將一個力沿著互相垂直的方向(x軸、y軸)進行分解的方法。正交分解就是把一個矢量分解成兩個互相垂直的矢量,分力的方向可以用正負號來表示,分量為正值表示分矢量的方向跟規定的正方向相同,分量為負值表示分矢量的方向跟規定的正方向相反這樣,就可以把力的矢量運算轉變成代數運算 (2)正
30、交分解步驟:以力的作用點為原點,建立合適的直角坐標系;讓盡可能多的力落在坐標軸上。將與坐標軸不重合的力分解成x軸方向和y軸方向的兩個分力,并在圖上標明,用符號Fx和Fy表示。在圖上標出力與x軸或力與y軸的夾角,列出Fx、Fy的數學表達式。若:F與x軸夾角為,則Fx=Fcos,Fy=Fsin。F與y軸夾角為,則Fx=Fsin,Fy=Fcos。與兩軸重合的力需要分解。分別求出兩個坐標軸上各分量的代數和Fx與Fy,Fx=FX1+FX2+FX3+、 FY=FY1+FY2+FY3+、正交合成,求出合力大小和方向。合力大小: 合力方向: (表示合力與Y軸夾角)補充:平衡狀態: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的運動狀
31、態,叫做物體的平衡狀態。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是:作用在物體上各個力的合力等于零。即:F合=0 或Fx=0和Fy=0有固定轉動軸的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轉動的運動狀態時,我們就說它處于轉動平衡狀態。它的平衡條件是:作用在物體上各個力矩的代數和等于零。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所引垂線的長度,單位:牛頓*米;力矩:是表示力對物體作用時所產生的轉動效應的物理量,力矩=力X力臂.(M=FL);力和力臂的乘積叫做力對轉軸的力矩G2G1G00。凡是使物體產生反時針方向轉動效果的定為正力矩,反之為負力矩。例1一個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為G。分析重力G所產生的效果解:通過動畫分析重力的得出重力的兩個效果
32、:G1Gsin:使物體沿斜面下滑G2Gcos:使物體緊壓斜面增大時,使物體下滑的分力G1增大,使物體壓緊斜面的分力G2減小。第五節 牛頓運動定律:(一)牛頓第一定律:1、 歷史上關于力和運動關系的兩種不同認識(1)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下來。即: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2)伽俐略通過實驗指出,沒有使物體改變速度的力,物體就會保持自己速度不變即: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3)法國科學家笛卡兒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論點,他指出:如果沒有其他原因,運動的物體將繼續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
33、向。2、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1)定律的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2)說明:a.指出了一切物體物體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合力為零)時,都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的性質(慣性)b.物體的運動并不需要力來維持,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c牛頓第一定律是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因而不能用實驗來證明。3、慣性:(1)慣性的定義及物理意義:物體有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物體不論在什么情況下是否受力,運動狀態如何,處于什么環境總是具有慣性,慣性是物體固有的屬性,是
34、不能被克服的。(2)慣性和質量的關系:慣性大小: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質量不同物體運動狀態改變難易程度不同,即慣性大小不同。同樣外力作用下,質量大的物體運動狀態難改變,慣性大;質量小的物體運動狀態容易改變,慣性小 慣性只與質量有關,與其他無關(如溫度、物態、位置、速度);慣性不是力,不能說物體受慣性。(二)牛頓第二定律:1、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1)質量一定時,加速度與力成正比。即: a與F成正比。(2)作用力一定時,物體的加速度與其質量成反比。即:a與成正比. 說明:實驗采用控制變量法來探究。2、運動狀態的改變:(1)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它的速度的大小或方向發生了改變。(2)力是物
35、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時,物體具有加速度,所以力是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了,也就是物體有了加速度3、牛頓第二定律:(1)內容: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合外力的方向相同(2)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比例式:F合ma。或 a F合 /m 等式:F合=kma注意:F合為物所受(不是所施的)、外力(不是內力)、的合力(不是分力);m是物體的質量,如果研究對象是幾個物體,則m為幾個物體的質量和;a是物體合力F合作用下產生的加速度;k是比例常數;k在數值上等于使單位質量的物體產生單位加速度的大小。K的大小
36、由F、ma三者的單位決定,在國際單位制中,k=1。(3)力單位的規定:使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則公式中的K1,公式則簡化為F=ma(即各物理量國際單位制時)(4)物理意義:牛頓第二定律反映了物體加速度與它所受外力的合力和物體質量間的關系,說明物體加速度由合力和物體質量決定。什么樣的力產生什么樣加速度合外力恒定時,加速度恒定;合外力改變時,加速度也改變;合外力為零時,加速度為零加速度與產生它的力大小成正比,方向恒一致;在同樣外力下,質量大的物體加速度小,質量小的物體加速度大、力與質量是決定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外因與內因4、在理解與運用牛頓第二定律時。應注意以下四點:瞬時性
37、:加速度與力是瞬時對應的,有力時才有加速度,外力一旦改變,加速度也立即改變,力與加速度的因果對應具有同時性同向性:F=ma是矢量方程,加速度a的方向與合外力F的方向相同;獨立性:物體受多個力的作用時每個分力都獨立產生各自的分加速度,而與是否有其他力的作用無關,合力的加速度等于這些分力加速度的矢量和。 適用性:牛頓定律只適用于解決物體的低速運動問題、不能用來處理高速運動問題;只適用于宏觀物體,一般不適用于微觀粒子;研究地面上運動的物體時,必須選取相對于地球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為參照系,通常選取地面為參考系。(三)力學單位制:1、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1)基本單位:被選定的幾個基本物理量的
38、單位叫基本單位 (2)導出單位:利用物理公式所確定的物理量的單位關系推導出來的單位叫做導出單位2、單位制: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的總和叫做單位制。3、力學中的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1)基本單位:長度單位:米(m);質量單位:千克(kg);時間單位:秒(s)(2)導出單位:速度單位:米/秒(m/s);加速度單位:米/秒2(m/s2)力的單位:牛頓(N)4、國際單位制(SI):長度以“米”為單位、質量以“千克”為單位,時間以“秒”為單位形成單位制叫國際單位制(SI),國際單位制(SI)又稱米千克秒制(MKI制)(四)牛頓第三定律: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物體間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39、,物體間相互作用的一對力,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牛頓第三定律:(1)內容:兩物體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2)說明:定律中的“總是”二字說明對任何物體、在任何條件下牛頓第三定律總是成立的;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作用力和反作用總是性質相同的力,如同為彈力或同為摩擦力等。(3)公式:(負號表示反作用力與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平衡力的異同點:力的名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平衡力不同點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一定是同性質的力可以是不同性質的力分別對兩個物體產生作用,對各物體的作用效果不
40、可抵消,不可求合力對同一物體產生的作用,效果可以互相抵消,合力為零同時產生,同時消失、,同時變化可以獨立地發生變化相同點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第二單元 機械能(一)功與功的計算:1、功:(1)定義: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一段位移,我們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2)判斷物體是否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有作用在物體上的力;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了位移。注意:兩個因數缺一不可(3)、現實中看似做功而不做功的幾種特殊情況:物體雖然移動了距離,但沒有受到力的作用,也就是說:物體是靠慣性移動了一段距離。如:關閉發動機后,車仍然向前行駛,此時就沒有做功。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但在力
41、的方向上沒有移動距離。如:用力推物體,物體沒有動。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動了距離,但不在力的方向上。也就是說物體運動的方向與力的方向垂直。如:提著一桶水在水平路上走了一段距離。2、功的計算:(1)力和位移方向一致時:功的計算:功(W)等于力(F)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的位移(s)的乘積。(功力×位移)功的公式:WFs; W功焦(J);F物體所受力大小牛頓(N);S物體在力方向上發生的位移注意:功的大小只與力的大小和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位移的大小有關,與物體運動情況、運動速度大小無關。功的單位:國際單位 焦(J) (1J 1N·m)。(2)力和位移方向有夾角()時:功的計算:功等
42、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夾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積。公式:W=FScos 表明:力F對物體做的功只與F、s和a三者有關,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等因素無關。說明:位移s一般是相對地面而言的。在物體可以看作質點時,s是物體的位移;當物體不可以看作質點或力的作用點與物體有相對運動時,s是力的作用點的位移scosa即為在力的方向上發生的位移。功是標量,雖有大小之分,但卻無方向。(二)、正功、負功:1、正功、負功:(1)若=0,則cos=1,WFs;這時力與位移方向相同,力對物體做的正功最大。(2)當0°90°時,cos 為正值,W為正值,稱為力對物體做正功,或稱為力對物體做功。(3)
43、當=90°時, cos =0,W=0,表示力始終與物體的位移垂直,力對物體不做功。(4)當90°180°時,cos 為負值,W為負值,稱為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說物體克服這個力做功。2、正功、負功的物理意義。(1)正功的意義是:力對物體做正功,表明此力的效果是促進物體的運動,是動力。即:受力物體獲得了能量(2)負功的意義是:力對物體做負功,表明此力的效果是阻礙物體運動,是阻力。即:負功表示物體失去了能量。說明:1、功有正功和負功之分。功的“正”、“負”并不表示功的方向。功的正負表示是動力對物體做功,還是阻力對物體做功;一個力對物體做負功,也可說成物體克服這個力做了功(
44、正值)。如:一個力對物體做了10-6的功,可說成是物體克服這個力做了106的功。2、功的“正”、“負”不表示它們的大小,也就是不能說“正功大于負功”。3、功的正負由力和位移之間的夾角決定。4、功的正、負是借以區別誰對誰做功的標志;補充:合外力的功:等于各個力對物體做功的代數和,即:W合=W1+ W2+ 5、總功的求法:當物體在幾個力的共同作用下發生一段位移時,這幾個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 求出各個力所做的功,則總功等于各個力所做功的代數和。W總=W1 + W2 + W3 +(注意要把各個功的正負號代入運算). 先求出各力的合力, 再用W總=F合Lcos求總功。(三)功率:1、功率:(1)定義:功W
45、與完成這些功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做功率。(2)物理意義: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注意:功率只反映物體做功的快慢,不反映物體做功的多少。 功率的大小是由時間和做功的多少共同決定的,與機械效率高低無關。(3)功率定義式:P=W/tW功單位:焦耳(J) 做功所用時間單位:秒(s)(4)功率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率的單位是瓦特,簡稱瓦,符號是W技術上常用千瓦(kw)做功率的單位 1w=1J/s; 1kw= 1000 W(5)功率是標量。2、功率P與力F、速度v的關系:(1)關系: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體運動速度v的乘積.。(F是速度v方向上的作用力)(2)公式:P=Fv(v是平均速度 ,P是平
46、均功率 F為恒力,且F與V 同向)。注意:運用公式P=Fv計算功率時,要注意F與力的方向須在一直線上3、平均功率與瞬時功率:額定功率:指動力機械在長時間正常工作時最大輸出功率。也是機械發動機銘牌上的標稱值。額定功率是動力機械重要的性能指標,一個動力機械的額定功率是一定的,機器不一定都在額定功率下工作。實際功率:機械在運行過程中實際輸出的功率是實際功率。實際功率可以小于額定功率,可以等于其額定功率(滿負荷運行),但不能大于額定功率,否則容易將機械損壞。平均功率:物體在一段時間內做功功率的平均值叫平均功率。通常用定義式P=W/t描述,只有當物體勻速運動時,才等于瞬時功率。瞬時功率:物體在某一時刻的
47、功率叫做瞬時功率。通常用P=Fv表示,必須注意F、v與P的同時性。發動機的功率:表示牽引力的功率。發動機的實際輸出功率是變化的,發動機的額定功率是一定的。4、推廣式:P=Fvcos (為力F與瞬時速度v方向間的夾角)說明:當F為合外力時,P為合外力做功的功率;當F為某一外力時,P為該力做功功率;在汽車等交通工具一類問題中,式中P為發動機的實際功率,F為發動機的牽引力,當v為平均速度時,求得的功率就是平均功率,v為瞬時速度時,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時功率。說明:如果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由于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相等,故此時平均功率等于瞬時功率。5、合力的功率等于各分力功率的代數和。(四)動能:1、動能的概
48、念: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常用“Ek”表示。2、動能大小:物體的動能等于它的質量跟它的速度平方乘積的一半3、動能的表達式Ek=½mv2,Ek物體的動能,m物體的質量,V-物體運動的速度。4、動能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動能的單位由質量和速度的單位確定,為kg·m2s2,即J注意:動能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動能恒為正值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五)動能定理:1、動能定理: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變化量(這里的合外力指物體受到所有外力的合力,包括重力)。2、動能定理數學表達式:W=Ek2Ek1 W合合力對物體做功的總功,Ek1-物體的初動能 Ek2-物體的
49、末動能注意:因功和能均與參考系的選取有關,所以動能定理也與參考系的選取有關,一般以地球為參考不論做什么運動形式,受力如何,動能定理總是適用的.做功的過程是能量轉化的過程,動能定理中的等號“”的意義是一種因果聯系的數值上相等的符號, 它并不意謂著“功就是動能的增量”,也不意謂著“功轉變成動能”,而意味著“合外力的功是物體動能變化的原因,合外力對物體做多少功物體的動能就變化多少”.說明:W總>0時,Ek2>Ek1,物體的動能增加;W總<0時,Ek2<Ek1,物體的動能減小;W總=0時,Ek2=Ek1,物體的動能不變.3、用動能定理解題的一般步驟:明確研究對象、研究過程,找出
50、初末狀態的速度情況要對物體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明確各個力的做功大小及正負情況明確初末狀態的動能 由動能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對結果進行討論(六)勢能: 1、勢能:(1)定義:在力學中,由 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和物體間的距離決定的能叫勢能,又稱位能,勢能是狀態量。 (2)勢能分為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分子勢能、電勢能、引力勢能等。2、重力勢能:(一)定義:地球上的物體具有的跟它的高度有關的能,叫做重力勢能(二)影響因素:(巧計:W勢mgh) (1)、物體的質量 (2)、物體被舉起的高度(高度指物體距參考平面的高度)。物體的質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勢能就越大。(三)大小:重力勢能等于物體所受的重力和它的高度
51、的乘積。表達式:EP=mgh E物體的重力勢能 焦 (J) 物體的質量 千克 (kg)重力加速度(米每二次方秒)s2/ 物體相對零勢能面的豎直高度米()重力勢能的單位與功的單位相同,在國際單位制中為J(四)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1)重力做正功時,重力勢能減少,減少的重力勢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2)物體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負功時,重力勢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勢能等于物體克服重力所做的功。(3)重力所做功只跟物體初位置的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關,跟物體運動的路徑無關。(4)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始、末位置的重力勢能之差。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勢能變化量的相反值;表達式為:WG=
52、-EP(5)重力做功的大小由重力大小和重力方向上位移的大小即豎直方向上的高度差決定,與其他因素無關(四)重力勢能的相對性:(相對于參考平面)重力勢能是地球和地面上的物體共同具有的,一個物體的重力勢能的大小與參考平面的選取有關。選取的參考平面不同,同一物體的重力勢能的數值是不同的;參考平面的選取是任意的;通常選地面為重力勢能的零參照面。注意:重力勢能的變化量與零重力勢能面的選取無關. 重力勢能是一個標量3、彈性勢能:(1)定義: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2)影響因素: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程度。彈性形變程度越大,彈性勢能越大。注意:具有彈性勢能的物體都能對其他物體做功。具有彈性勢能的物體對
53、其他物體做功時,它的彈性勢能減少;外力對它做功時,它的彈性勢能增加。(七)機械能守恒定律: 1、機械能:(1)概念:物體的動能、勢能的總和。EEKEP(2)機械能是標量,具有相對性(需要設定勢能參考平面)(3)機械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重力勢能和動能間的相互轉化。實例分析:豎直上拋運動、豎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彈性勢能和動能間的相互轉化。2、機械能守恒定律:(1)定律內容:在沒有摩擦和介質阻力的情況下,一個物體如果只有重力(或彈力)作用,物體的動能和勢能發生相互轉化時,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2)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另一種表述:只有重力和彈力做功的情況下,重力勢能的減少量(或增加量)等于動能的增加量(
54、或減少量)其數學表達公式為:(3)條件:只有重力或彈力對物體做功,其他力對物體不做功或做功為零。(4)定律數學表達式:或說明:“只有重力(或彈力)作用”。這句話包含以下情況:物體只受重力(或彈力)作用,且做功。物體除了受重力(或彈力)作用外,還受到其他力的作用,但其他力對物體不做功。物體除受重力(或彈力)作用外,還受到其他力作用,其他力也做功,但其他力對物體所做功代數和為零。3、判斷機械能守恒的方法一般有兩種: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可以認為物體只受到重力或彈力;或者還受到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數和為零)則機械能守恒。對某一物體系,物體間只有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間相互轉化,系統跟外界沒有機械能的傳遞,機械能也沒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則系統的機械能守恒。第三單元 熱現象及應用(一)分子動理論: 1、分子動理論的內容是:物質由分子組成;一切物體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間存在間隙。 2、物質的組成: (1)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第三次適物理試題含解析
- 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分子生物學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菏澤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零診”考試物理試題含解析
- 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鋼琴即興伴奏(2)》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石室教育集團2025年初三期末物理試題含解析
- 四川師范大學《智能信息處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井陘礦區2025屆數學三下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四川鐵道職業學院《大學體育(4)》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信息應用職業技術學院《電機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警官職業學院《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至2031年中國電機芯片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年學校五一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方案
- 2025國核鈾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社會招聘47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華中科技大學招聘職員筆試真題
- 《腹部創傷的急救》課件
- 機電自動化試題及答案
- 四川廣播電視臺招聘筆試真題2024
- 甘肅省2025年甘肅高三月考試卷(四4月)(甘肅二診)(數學試題+答案)
- 2025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的重要試題及答案
- 上學期《校園運動會安全》主題班會課件
- CB/T 3780-1997管子吊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