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第四專題《始得西山宴游記》教學設計創新-_第1頁
高中語文第四專題《始得西山宴游記》教學設計創新-_第2頁
高中語文第四專題《始得西山宴游記》教學設計創新-_第3頁
高中語文第四專題《始得西山宴游記》教學設計創新-_第4頁
高中語文第四專題《始得西山宴游記》教學設計創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始得西山宴游記教學目標: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對古文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解釋。2.積累重要文言詞語的特殊含義,能翻譯出特殊句式的意思。3.用內容來解釋題目中的“始得”和“宴”的含義,并分析其意味。教學重難點:1.朗讀課文,提綱挈領式地通過關鍵語句梳理整篇文章的內容。2.分析“始得”和“宴”的含義和意味。教學方法:1.朗讀。在分析內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朗讀相關內容。2.點撥。在理解文章的內容過程中適時作出點撥。3.研習。對個別字詞句重點研讀,揣摩其中的內涵。教具準備:多媒體。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語我們先看一組圖片。你們知道他們是在干什么嗎?這是今年國慶節各地的游覽擁擠圖。這就是當下

2、國人瀏覽各地景觀的一個側面和縮影。我沒參加過這樣的活動,但我體驗過擁擠的火車廂。我不知道他們這些游覽的具體感受是什么,也許境界很高深。但我想另外一種游覽境界可能更讓我們向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柳宗元的游覽世界。一、疏通文意1.文中有一句話:“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我們作個分析。從文章結構來講,這是一個什么句子?這里面有沒有特殊的句式?異態的山水指什么?州是哪里?怎么就認為“我有”了?西山怪特在哪里?你認為西山的特點是什么?2.請兩位同學分別讀全文的兩段內容,其他同學準備回答。需要明確的是這是一個過渡句;“山水有異態者”是一個定語后置句,“皆我有也”是一個

3、被動句。3.學生齊讀課文。二、分析內容1.剖析題目我們知道這是一篇游記,記述了柳宗元自己游覽山水的經歷和感受。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始得西山宴游記”。那根據文章內容,題目最為簡練的表述是什么?“游記”?不夠明確。“西山游記”?“西山記”?可以考慮用這個名字,不過作者在最后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他說從此之后我才知道了我以前根本沒有游覽過,真正的游覽從這時才開始。從這句話里我們可以看出他格外看重這次的游覽,在這里有游覽的收獲,所以必須使用“游”。那么能不能叫“西山游”呢?可以叫。但作者在文末說“故為之文以志”,專門表達了他“記”的意思,而且認為這一次的記載是很有意義的。因為他從此領悟到

4、了真正的游覽。另外,不用“記”,也不符合古人的習慣。因為根據我們學過的游記的題目可知道都有這個字的。再說“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如小石潭記桃花源記醉翁亭記等。而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也都有這個字的。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所以題目簡練地擬作“西山記”比較恰當,可以提煉出文章的內容。(板書:“西山記”可是作者為什么還要在這個簡練的題目上再加上“始得”和“宴”這兩個詞語呢?作者自有他的用意。我們下面就開始分析作者使用這兩個詞的用意。我們先分析“始得”。2.分析“始得”我們怎樣分析“始得”呢?請同學們思考。我覺得最后作者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5、是個突破口。以前根本沒有游覽過,從此才是真正的游覽。我們從中可以提煉出兩個詞來說明這前后不同的情況。一個是“向游”,一個是“始游”。前一個表示以前的游覽,后一個表示西山之游。下面請兩位同學分別讀課文,我們在課文中分別找出能表現出這兩次游覽情形的句子。(板書:“向游”、“始游”3.“向游”和“始游”的語句“向游”的情形: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披草而坐,傾壺而醉;枕以臥,臥而夢;覺而起,起而歸。“始游”的情形:望西山;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衽席之下,尺寸千里,衽席之上,四望如一;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

6、,頹然就醉;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4.兩次游覽的對比我們看他這兩次游覽分別得到了什么?通過“向游”的情形,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先前的游覽是快樂的,還是很隨意率性灑脫的。“披草而坐,傾壺而醉”可見一斑。那么他得到了什么?除了快樂,還是快樂。如果非要說有,那就還有夢,虛幻的白日夢。總的來看,這是身體的快樂,肉體的快樂。這是身游的快樂。(板書:身游的快樂再看“始游”的情形,他從西山的游覽中得到了什么?首先得到了景致:“向游”也有景致的獲得,不過作者將這些景致交待得非常簡略,一提而過。這樣可以看出那些景致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是游山玩水中的一個概念性的事物,只是平常人眼里的山林水石等。而西山之游卻很特別。

7、那就是衽席之下的“尺寸千里”和衽席之上的“四望如一”。因為他說“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能把一切景物飽覽眼底,可謂“尺寸千里”。那么頭頂上方是什么呢?“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這自然是天地相接融為一體的“四望如一”。(出示:“尺寸千里”、“四望如一”其次就是景致激發出的感觸:在“向游”階段,作者的感觸是“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只是一個游覽之后的自由和快樂。而在“始游”階段卻得到了“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從這兩句可以看出,他得到了什么?不要說什么,光從用字用詞來看,就已經夠灑脫的了。感覺自己與天地之氣相應,與大自然共

8、游,與萬物相融為一。這是心靈與萬物融合之后的精神提升,是靈魂獲得的快感和撫慰。這是精神的快樂,是神游的快樂。(出示:“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板書:神游的境界疑問:通過我們前后的比較,我們知道了作者的西山之游得到了什么。那當我們理解到這里的時候,此時的你有沒有疑問?我的疑問是他為什么能獲得這種感受?為什么先前的那些景致不能讓作者獲得這樣的感受呢?你可能回答因為沒來過。那為什么來了之后就感受到了呢?就有這種收獲呢?請同學們思考。(教師提示:思考的主要依據是景致的特點請同學們回答。第一,美麗的景致在于險遠。有一種道理或者觀點,就是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里說的:“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9、,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根據這個觀點,西山就屬于險遠之地。因為文中說了,“望西山”,“望”這個字可以看出距離遠;后來說“過湘江,緣染溪”可以看出地理位置的移動較遠;又說“斫榛莽,焚茅茷”,可以看出這里從沒人來過,人跡罕至,足見險遠。因為連路也沒有,還需要自己去走出一條路。第二,景致的特點符合文人的審美趣味。我們知道作者的這種感受是從“衽席之下,尺寸千里”和“衽席之上,四望如一”的景致中得到的。這種景致的特點就在于小和大的相融為一。八大山人畫有一幅畫,名字是乾坤一草亭圖,把小小的草亭和浩浩乾坤聯系在了一起。還有元代的一個畫家稱自己是“浩蕩乾坤

10、一浮鷗”。宇宙乾坤說其大,小亭小舟說其小。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內在的心。從物上言,何人不小,但從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以飛騰,可以身在小亭妙觀天下,泛游小舟而沉浮乾坤。(多媒體出示這一段內容“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就是心靈的自由。而此時作者在衽席之下,擁有了尺寸千里的景致,可以飽覽萬物。從形式上講,已經達到了小中有大的條件。在衽席之上恰是浩浩乾坤,此時也就仿佛擁有了整個世界,與萬物融為了一體。在此我們可以說這是形體的小和心靈的大融合在一起的精神升華。所以可以看出,作者極力表現“始得”這個詞是有重要的依據和深切的體會的。這也是題目當中表現出來的這兩個詞的蘊味之一。(板書:始得另外,我們從

11、形式上也可以看出來“始得”的用意:“望西山,始指異之”中的“始”;“斫榛莽,焚茅茷”是最開始找路的“始”;“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中的開始知道西山獨特的“始”;“游于是乎始”中的“始”。這是從形式上看出的蘊味之二。學生齊讀課文,體會“始得”的意味。疑問:“始得”的意味我們體會到了,那為什么作者不直接寫第二段的內容,也就是直接寫自己的“始得”。為什么卻從第一段開始寫起呢?這是不是多此一舉?不是。從內容上看,我們對“始得”的內容是經過“向游”和“始游”比較得出的;從形式上看,正是第一段的內容為后面作了鋪墊,借此來襯托西山景致的怪特和自己神游的精神獲得。5.“宴”字的作用和意味根據內容我們知道:“宴”,

12、也就是宴飲的意思,作者在題目當中用這個字無非是想表現游覽景致的時候,還有宴飲的快樂。在先前游覽的時候,在“向游”階段,有宴飲之樂,文中說“傾壺而醉”。但在這個階段的游覽中并沒有得到“始游”階段的境界,可為什么又在獲得了這種境界的過程中提到了宴飲之樂?兩次都提到了宴飲,它們的意味相同嗎?請同學們先找到兩處表現宴飲的句子再思考。(教師提示:思考的角度是宴飲之樂在用境界評判時的性質。第一次是“傾壺而醉”,第二次是“引觴滿酌,頹然就醉”。第一次是他在自稱是“僇人”,在“恒惴栗”的狀態下的宴飲。“僇人”就是罪人。因為作者此時是因為參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到了永州,因為自己被貶,因為有罪的人才被貶了。所以

13、自稱就是罪人是可以理解的。被貶之后,謗毀兼至,貧病交迫,老母病故,居處遭火,他滿懷憂懼之情,也就是他說的“恒惴栗”,多借游樂山水來排遣內心的郁結。先前的“向游”階段的宴飲接近醉生夢死,因為他內心的憂懼不安,使他逃避生活,寄情了山水。而“始游”階段的宴飲,在精神境界的提升之下,心靈已經脫離了先前的消極,體現出的是忘卻煩擾,獲得精神慰藉,沉睡的心魂被喚醒的美麗。所以“宴”字的作用就是通過前后的宴飲之樂,表明自己精神境界在游覽西山之后得到了提升,生活也表現出了積極的態勢。(板書:宴四、美讀 柳宗元的西山之游,并不是一次簡單的游山玩水,而是在領略欣賞 景致的過程中,人的精神狀態得到了改造,生活態度得到

14、了改觀。下面 請同學們讀課文,體會題目中的“始得”和“宴”的意味。要求讀出前 后情感的不同,第一段讀出落寞無奈,讀的時候需要語氣緊湊,語調平 淡;第二段讀出境界,需要感情飽滿,語氣輕重緩急變化明顯,語調適 當高昂。 五、結束語 這是柳宗元帶領我們進行的一次山水遨游,飄飄然我們的精神可能 已經開始升騰了。但隨即到來的下課鈴聲會告訴我們,這是現實。也許 我們不愿意回來,但我們必須面對現實。閱讀經典,重溫作品中廣博的 胸襟和古樸的情懷固然很重要,但應對當下和思考未來的生活更重要。 否則我們就把書讀死了,古人的思想會成為禁錮我們的牢籠。這樣,任 何文化對我們來說都成了墳墓,我們最終會被人類的泱泱文化埋

15、葬。所 以我們要回到現實,回到我們上課的開始。 根據這節課你所學到的內容和領悟到的精神來反思我們當下的游覽 現象。 參考話題:他們在干什么?我們想去哪里?這是為了什么? 板書設計: 始 得 西 山 宴 游 記 “向游” 身游的快樂 宴 西山記 始得 “始游” 神游的境界 教學反思: 教學活動已經結束,但激動還在心中震蕩,久久無法拭去。隨著這 節課的結束,內心充滿了欣喜,盡管已經體驗過幾次這樣的欣喜,但在 這樣大的舞臺還是第一次。我向往這樣的欣喜,這樣的欣喜是作為語文 教師的幸福。 回想當初在備課的時候,我就想如何將“文”和“言”聯系起來? 因為文言文的教學,離不開對語言的理解。言語教學對文言文

16、來講始終 是重要的,但如果只是機械地為了梳理文意來理解文言字詞,那將是收 效甚微的。語言的理解不能離開文本,在文本展現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語 言,那學生最終獲得的語言才是真正的語言理解。而到那時,學生理解 的不僅是語言,還有透過語言體味到的文化內涵。所以我在設計教學的 時候,將“文”和“言”的融合首先放在了對題目的探究上。經過對內 容的梳理,題目其實可以用很簡潔的“西山記”三個字來概括。那剩下 的那些詞語顯然就是作者著力表現的,是具有一定的意味的。學生從這 個角度就可以很清晰地意識到文章的基本內容和作者的匠心獨運。 一旦將題目分解開來之后,那教學的進程是非常的流暢,就是處處 從“游”的角度來品味“

17、始得”和“宴”的意味。而且整個教學過程都 是邏輯性的推進,顯得自然流暢。在分析這些言語的意味的時候,并不 是僅僅著眼于對內容的梳理,不只是將可以表現出這兩個詞的意味的內 容挑選出來,而是還要透過這些內容去探究。如為什么先前得不到西山 之游的境界?為什么這樣的景色可以給作者帶來這樣的收獲?兩次游覽 都有宴飲活動,那這兩次宴飲的意味相同嗎?作者為什么要在題目中去 表現這個“宴”字等等。目的是立足于文本的內容,依據文中的關鍵字 詞去探求字面意義之后的涵義。而且因為整個教學過程是邏輯性推進, 所以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在關鍵字詞的理解上,可以解釋出字面之 后的涵義。 如果只是引導式地把學生的理解表現出來,展現他們的閱讀理解等 才能,那將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學的最終目的還是讓學生在原有的 理解基礎上提升他們更深層次的思維能力。盡管有困難,但這也正是老 師的價值體現。在這節課中,關于王安石的觀點和中國文化中的小大關 系,都需要教師點撥,幫助學生提升思維品質和理性體驗。但在小大關 系的理解上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其實在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