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l 五十年代出現的歷史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馬斯河谷煙霧事件、多諾拉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水俁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公害事件:因環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內人群大規模發病和死亡事件l 逆溫概念:一般情況下,對流層溫度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但實際上有時可能出現溫度隨海拔上升而增高現象,稱為逆溫。l 環境的概念:廣義:環境總是相對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作為某一中心事物的對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隨中心事物的變化而變化。與某一中心事物有關的周圍事物,就是這個中心事物的環境。狹義:中心事物是人類,以中心事物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即人類生存、繁衍所必須的相適應的環
2、境,或物質條件的綜合體,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種。哲學定義:環境是一個相對于主體而言的客體,它與主體相互依存,因此其內容也隨主題的不同而改變。環境經濟學中的“環境”:能為人們提供各種服務的資本,是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并列的四大資本之一,它為人類提供許多不可缺少的服務。經濟意義:環境是資源提供者;環境是納污者;環境是舒適的提供者以及教育和精神價值;環境是生命支持系統l 環境問題的概念:廣義: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態平衡破壞,最后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客觀存在的問題。狹義:由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使自然系統失去平衡,反過來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問題。l 自然環境問題:
3、原生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由自然力引起的自然環境問題,它主要指地震、洪澇、干旱、滑坡等自然災害問題。次生環境問題:又稱第二環境問題,由人類活動引起的自然環境問題,它又分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兩類。l 環境問題的分類:按環境范圍分:區域環境問題和全球環境問題按環境屬性劃分:自然環境問題和社會環境問題l 環境問題實質上是經濟問題環境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副產品”;環境問題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環境問題的解決還要依賴于理性的經濟發展l 環境價值是環境經濟學的核心問題l 傳統價值觀沒有勞動參與的東西沒有價值;不能市場交易的東西沒有價值;環境資源既沒有勞動參與,也不能市場交易,所以沒有價值。l 傳統
4、經濟學的缺陷:低估了環境負外部性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廣泛影響;傳統經濟理論片面強調GNP作為衡量社會發展與進步指標的作用,忽略了GNP增長所付出的代價l 什么是環境經濟學:是環境學和經濟學的交叉學科,是研究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l 環境經濟學原理(四大原理):雙贏原理:環境規律與經濟規律協同;環境與經濟雙贏狀態轉換原理:共有態環境資源最大限度地進入市場態和公共態內在化原理:市場的環境外部性最大可能地內在化環境生產力原理:環境也是生產力l 傳統價值觀在環境問題上的不足:不適應價值觀念的發展:導致資源耗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根源;不適應財富概念的擴展:難于通過政策和市場手段對作為自
5、然財富的環境資源進行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不適應發展戰略的進步: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對資源環境的要求;不適應國民經濟核算方法的革新:傳統的核算方法只計勞動創造的價值,不考慮環境資源的價值,需要革新。l 環境資源的經濟價值分類l 自然資源價格的依據:1. 自然資源的有用性構成了自然資源價格的內在依據:自然資源是天然存在的,大自然的產物;自然資源對人類和人類社會具有使用價值和效用2.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稀缺性構成了自然資源價格的外在依據:人類活動使某些自然資源減少、枯竭、耗盡;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的貧化、退化和質變;自然資源的生態結構、生態平衡被摧毀和破壞l 自然資源定價的理論和方法:自然資源包
6、括未經人類勞動參與、尚未參與交易的天然的自然資源都是有價值的。自然資源的價值是資源所有權的經濟權益的具體體現,這種價值取決于自然資源對人類的有用性、稀缺性和開發利用條件。利用經濟手段,把價格作為一種工具,來調整自然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達到既保護了資源又促進生產這一經濟學的目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一般地說,自然資源的價值或價格包括兩部分:一是自然資源本身的價值,二是社會對自然資源進行的人、財、物投入的價值。l 環境社會系統發展學的一般原則與方法:環境社會系統發展學的認知框架環境社會系統發展學的基本內容環境社會系統健康運行的靈魂:整體的和諧與公正環境社會系統健康運行的基本途徑:界面活動控制論l
7、研究環境社會系統發展學的基本認知框架(1)環境社會系統發展學需要基本的認知框架共識;(2)方法:整體的、系統的;(3)內容:研究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機制與規律,探討如何調整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尋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論、方法和手段。l 環境社會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靈魂(1)靈魂:和諧與公正(2)樹立可持續發展的靈魂需要文化建設(3)環境意識的三個境界人類中心、生態平等、天人合一境界(4)多樣性是和諧與公正的基礎l 社會系統,即人類社會系統,是人的群體共同勞動和生活的有機整體,系由“人口、自然環境和文化 ”等要素子系統所構成。l 自然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的生命子系統 (動物、植物、微生物等
8、 ) 與其生存環境子系統 (無機物、陽光、溫度等 ) 在特定時空的有機結合。按其功能特征來分析 ,自然生態系統是由四種結構要素構成的:一是自然環境(理化因子);二是生產者(植物);三是消費者(動物);四是分解者(微生物)。l 經濟系統,社會經濟系統,是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簡稱.經濟系統是人類物質資料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各種不同地區、部門、單位和環節等所構成的社會經濟統一體.由此,經濟系統的整體結構,包括了相依共存的下述三個要素子系統:1.由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環節所組成的有機體系;2.由國民經濟系統中的工業、農業、商業和交通運輸等物質生產部門所組成的有機體系;3.由
9、人類系統中的科學技術、文化教育、體育競技和休閑娛樂等非物質生產部門所組成的有機體系.l 三種交流關系中,物質的流動是基本的,它是另外兩種交流的基礎和載體。在物質運動這個基礎層次上,它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子系統,即物資生產子系統、人口生產子系統和環境生產子系統l 三種交流的關系三種生產的三個子系統之間,存在著物質流的聯系。物質交流是基礎,是另外兩種交流的基礎和載體。物質交流環境生產物資生產人口生產l 共贏原理:指在制定處理涉及利益沖突的雙方、多方關系的方案時,必須兼顧各方面的合理利益。三生共贏原理:指要把解決環境問題的目標定位于生活、生產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具體來講就是生活提高、生產發展與生態改
10、善。l 三生共贏準則指在一個區域的一切發展行為都必須能同時使自然生態得到改善,人民生活得到提高,經濟生產得到發展。l 環境經濟手段的界定狹義分類OECD: 某種手段的應用足以影響到經濟當事人對可選擇的行動的費用和效益進行評估。環境經濟手段的特點:與成本-收益比較聯系、利于環境改善、不一定與收費計劃聯系、刺激性而非強制性。l OECD的分類環境收費或稅收許可證制度押金一退款制度。市場創建l 環境經濟手段的評價標準*環境效果標準環境經濟手段實施后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或達到生態建設及污染控制目標的成功程度。取決于它對改善環境質量的影響,即排污單位的污染物削減程度和有這一手段促成的集體或公共行為。經濟效率
11、標準-實證經濟學以最低的代價達到規定的環境目標。包含兩層含義:對污染者來說:以最小的費用達到污染削減目標對社會來說:達到規定環境目標時社會總費用(處理費用和損害費用)最小。公平性標準-規范經濟學代內公平代際公平管理的可行性標準需求的信息量管理費用的水平收費的公平合理性與現行制度的協調性可接受性標準-針對目標群而言l 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協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定義中應該包括代內公平增長、穩定與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多樣化的實踐;把握界面上的活動為基本方法;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持續性原則,公平性原則,共同性原則1992年,第一次聯合
12、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l 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的主要方向經濟學方向-觀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核心。社會學方向-觀點-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系統學方向-觀點-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經濟-社會”這個復雜巨系統,只有應用系統學的理論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表達可持續發展理論博大精深的內涵。l 環境經濟價值的評價方法:環境經濟價值評估:通過一定的手段,對環境的價值進行定量計算,并以貨幣的形式表征出來。l 評估方法:(一) 直接市場法:直接以市場上的同類環境物品的價格進行加總來評估環境價值的方法
13、。主要評估步驟:(1) 確定可在市場上交易的環境物品的種類、數量、價格;(2) 通過數量和價格計算每一類環境物品的價值;(3) 將每一類環境物品的價值加總。直接市場法計算簡單易于操作;計算價值結果可在現有市場上實現。但是很多環境內容用此方法不能計算。(二)生產率變動法(劑量-反應法):通過環境變化對生產或消費的影響來評估環境價值的方法。例:如果砍伐掉某山坡上一片森林,導致100h的流域面積內水土流失3%。此流域種植作物是玉米,水土流失前產量是7500/h,土壤減少3%會導致產量減少2%。玉米的市場價格是1.0元/。問:因砍伐森林造成的該類損失是多少?解:砍伐森林造成的該類損失是:100*750
14、0*2%*1=15000元主要評估步驟:(1)確定環境變化對生產或消費造成的具體影響;(2)確定該影響的市場價值。生產率變動法比較直觀、易于調整、易于計算等優點而被廣泛應用。但是運用此方法必須有比較充分的信息;而且很難具體環境變化的影響因素分離出來;本方法計算出來的數值巨大。(三)重置資本法(影子工程法,替代價格法、后果阻止法):用現時條件下重新建造一個全新狀態的環境所需全部成本來評估環境價值的方法。主要步驟:(1)確定建造環境的各項投入。(2)計算每一項投入的市場價值。(3)將上一步計算的數值加總。(四)意愿調查法意愿調查法(contingent valuation,簡稱CV法)通過對被訪主
15、體的調查計算環境價值的方法。在意愿調查法中有兩個廣泛使用的概念,即對某一環境改善效益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和對環境質量破壞的接受賠償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WTA) 。主要評估步驟: 取一些家庭或個人作為樣本,確定被調查者。 調查者向被調查者解釋要估價的環境物品或服務的特征及其變動的影響。 詢問調查者他為了保護這個環境的支付意愿,或者他失去這個環境的接受賠償意愿。 通過加權平均的方法計算當地人的平均支付意愿和平均接受賠償意愿。 用平均支付意愿和當地人口總數得到總支付意愿;用平均接受賠償意愿和當地人口總數得到總接受賠償意愿。 將總支付
16、意愿和總接受賠償意愿進行加權平均得到環境的價值。總評:意愿調查法花費成本少,并且對幾乎所有價值對象都可進行評估。但是由于是一種主觀性調查,因此容易產生較大的偏差。并受研究者和調研員的素質影響較大。在實際運用中,如能通過其他方法進行校正,效果更佳。支付意愿:經濟行為主體為獲得一定數量的物品或勞務所愿意支付金額或代價。 接受賠償意愿:經濟行為主體由于損失一定數量的物品或勞務所要求獲得的金額或代價。(五)成果參照法成果參照法,采用對已有的類似環境計量成果作為參照計算環境價值的方法。步驟:(1)文獻篩選:從大量文獻中,得到環境價值的估算近似值(2)價值調整:對文獻篩選中的環境價值近似值進行適當調整l
17、界面-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事物或系統之間的共同部份或聯系渠道。l 界面的分類:直接型界面,如:海岸線、國界線 間接型界面如,人口數量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l 界面的基本特征:只存在于相互聯系的事物之間;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間的通道,為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統所共有;不僅不屬于任何一方,往往還會發育成為一個結構上相對獨立、且具有獨特性質的新系統。界面是相互聯系、作用的事物或系統之間最活躍、最容易發生變化的部分,是不同系統的物質、能量或信息的交匯場所。例:森林和國際貿易界面上的人類活動常常是產生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例:淮河水污染問題l 界面上的活動物資生產和環境生產之間的界面自然資源人口生產和環境生產之
18、間的界面環境質量人口生產和物資生產之間的界面商品三種生產之間的共同界面廢棄物 l 環境經濟手段的分類:l 庇古稅的定義:庇古稅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提出,他建議對外部性行為(社會收益或成本)行為給予補貼或征收稅費,以使外部效應化。應當根據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對排污者征稅(費),用稅收來彌補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的差距,使二者相等。人們把針對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各種稅費統稱為庇古稅。狹義的庇古稅指排污費(只要排污就收費的收費方式)。庇古稅不同于超標排污費(或超標罰款)。l 最優污染水平:能夠使社會凈收益最大的污染水平,即,使邊際私人凈收益等于邊際外部成本的生產規模或排污量。如圖Q*所示。l 最優庇古稅(
19、費):使排污量等于最優污染水平的收費(稅)額最佳排污費“零”排放量l 生態補償制度生態補償的概念:生態補償機制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運用政府和市場手段,調節生態保護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關系的公共制度。廣義的生態補償既包括對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保護所獲得效益的獎勵或破壞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所造成損失的賠償,也包括對造成 環境污染者的收費。狹義的生態補償則主要是指前者。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在排污收費方面已經有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法規,急需建立的是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的 生態補償機制,所以在我們的研究中采用了狹義的概念。l 生態補
20、償包含的內容一是對生態系統本身保護(恢復)或破壞的成本進行補償;二是通過經濟手段將經濟效益的外部性內部化;三是對個人或區域保護生態系統和環境的投入或放棄發展機會的損失的經濟補償;四是對具有重大生態價值的區域或對象進行保護性投入。l 生態補償建立的原則以內化外部成本為原則對保護行為的外部經濟性的補償依據是保護者為改善生態服務功能所付出的額外的保護與相關建設成本和為此而犧牲的發展機會成本;對破壞行為的外部不經濟性的補償依據是恢復生態服務功能的成本和因破壞行為造成的被補償者發展機會成本的損失。l 外部性就是指社會成員(包括組織和個人)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后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也即行為舉動與行
21、為后果的不一致性。經濟外部性是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會脫離最有效的成產狀態,使市場經濟體制不能很好的實現其優化資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外部性內部化:通過制度安排經濟主體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社會收益或社會成本,轉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術上的外部性轉為金錢上的外部性,在某種程度上強制實現原來并不存在的貨幣轉讓。外部性可能由生產活動產生,也可能由消費活動產生。l 公共物品:
22、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費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會成員共同享用的物品,嚴格意義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所謂非競爭性,是指某人對公共物品的消費并不會影響別人同時消費該產品及其從中獲得的效用。即在給定的生產水平下,為另一個消費者提供這一物品所帶來的邊際成本為零。所謂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費一種公共物品時,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費這一物品,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l 科斯定理的表述:如果交易費用為零,不管初始產權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會達到資源的最優利用。科斯認為,通過對環境資源產權的清晰界定以及合理的制度安排,通過產權分配、拍賣等方式為沒有市場的環境資源建立起市場,讓價格機制來調節環境資源的供
23、需是實現環境污染外部性內在化最有效的方式,其中,產權的清晰界定推進環境資源市場化的關鍵。“科斯定理”與其說道明了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條件下效率結果與產權無關的結論,還不如說道明了存在交易費用時產權制度是如何作用于或影響經濟效率的。 只要交易費用不為零,就可以利用明確界定的產權之間的自愿交換來達到資源配置的最佳效率,從而克服“外部效果”,而無須拋棄市場機制。其原因在于,只要產權界定清晰(即不減弱),交易各方就會力求降低交易費用,使資源使用到產出最大,成本最低的地方,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正因如此,在科斯看來,外部性完全可由私人合約得到解決,亦即基于自愿交易的私人合約行為對市場運轉有著自我修正的效能這正
24、是科斯定理的精髓之所在l 排放權交易:指管制當局制定?排污量為上限,按此上限發放排污許可證,而且排污許可證可以在市場上買賣。排污權交易提供了激勵機制來降低污染控制的成本。做法:政府確定環境質量目標 評估環境容量確定最大排污量 分割為排污權 政府分配排污權市場交易排污權l 碳排放權-排放權的一種準物權說明:首先,碳排放權是用益物權,是對他人所有的物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碳排放權的客體是環境容量資源,環境容量資源是由國家所有的,是國家為了防止對環境容量資源的濫用而動用國家權力對環境容量資源的所有權加以控制,進而采用行政管制、稅收、收費、補貼或其他手段對環境容量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利用。其
25、次,權利人享有的碳排放權是國家通過行政許可、公開拍賣或定價出售等方式分配的。由于排污權作為物權在客體上的特殊性以及在行使過程中要受到公權力的干預和限制,因而并不是一個完滿的用益物權,而應歸于特殊的用益物權或準物權l 排放權特點自然存在基礎、用益準物權1.環境容量的存在。排污權是建立在環境資源對其自我調節和自凈能力基礎上的,這種自我調節和自凈能力(指環境介質稀釋、消納和降解污染物,實現環境介質的自凈能力)就構成了環境在特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承載污染的能力,即環境容量。2.環境容量的有限性。在特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環境資源的這種自凈能力是有限的(受環境介質質量和其它氣候條件的影響),這種有限性和稀缺
26、性使得環境容量成為一種資源,即環境容量資源。3.環境容量資源的用益準物權。排污權正是在一定的限度內對環境容量資源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因此,在環境經濟學中,排污權被界定為一種環境容量資源用益準物權。l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是指國民經濟結構中為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恢復、有效利用資源、滿足人民環境需求,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產品和服務支持的產業。l 環保產業的系統分類“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及“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將節能環保產業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并將環保產業具體劃分為先進環保產業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兩大重點方向,其中先進環保產業主要包括環保產品制造和環境保護服務
27、兩大領域。l 環保產業的系統分類“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及“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將節能環保產業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并將環保產業具體劃分為先進環保產業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兩大重點方向,其中先進環保產業主要包括環保產品制造和環境保護服務兩大領域。l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基本認識: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環境污染的程度較輕,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污染由低趨高,環境惡化程度隨經濟的增長而加劇。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說,到達某個臨界點或稱“拐點”以后,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環境污染又由高趨低,其環境污染的程度逐漸減緩,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這種現象被稱為
28、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簡稱EKC。l 荷蘭環境規劃保障體系立法保障-環境管理法實施保障由政府和目標全談判建立盟約 盟約具有法律效應公眾參與全參與討論、部分參與討論與僅告知進展l 大氣環境保護大氣受影響的因素:二氧化碳25%來自交通,75%來自能源生產交通污染是森來破壞和臭氧層破壞的主要原因,占到80%解決辦法:1. 加強城市與周圍地區公交系統的發展;2. 積極發展與郊區相連的自行車道路網絡(135KM+60個)結果:加強了城市與周邊環境的聯系,減少了交通發展的污染l 能源利用的環境保護以建設“太陽能城市”為口號和契機,集中了許多世界領先的太陽能研究機構,并通過該目標使得太陽能普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資金和輿論上的支持發展熱電聯合作為向區域太陽能系統轉換的中間環節,以期提高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費承載能力,并降低污染物排放。l 城市垃圾處理:在全市所有的賓館、酒店和飲料商店限制使用一次性包裝垃圾分類:綠筒(廢紙)、黃袋(塑料和金屬)、玻璃回收箱以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云南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水污染控制工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中山智慧路燈施工方案
- 橋墩涉水施工方案怎么寫
- 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景觀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標準式辦公室租賃合同
- 2025至2030年中國高堿玻璃球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除焦清灰劑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別墅擴建施工方案模板
- 2025至2030年中國聚氯乙烯軟制品擠出板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睡伴膠囊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JSBXC1-850時間繼電器
- 煤礦節電降耗管理措施
- 《英語委婉語與忌語》PPT課件.ppt
- 地域文化教學大綱(修訂本)
- 通用航空產業園項目商業計劃書范文參考
- 中國書法演變史
- 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范文
- 調查問卷設計-課件PPT
- 井下電纜著火應急演練預案
- APP開發合作協議通用版
- 小學數學 五進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