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古走來的火_第1頁
從遠古走來的火_第2頁
從遠古走來的火_第3頁
從遠古走來的火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遠古走來的火1火的發現和初始利用火是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氧化反響,一般指可燃物在空氣中的燃燒。在大自然廣袤原野上,雷鳴電閃會引起森林大火。獸類見火一般都要避開。原始人最初見到大火也會感到恐懼。但是,在漫長的歲月中,人類覓食可能會發現火燒熟了的獸肉味道香美,寒冷時火周圍比較溫暖。通過長久的生活、勞動以及朦朧的探究,人類會從懼怕火逐漸變得親近火和利用火。逐漸學會用火的人類祖先,會用火驅趕野獸,圍繞熊熊篝火驅寒取暖,烘烤食物。這是人類對火,也是對能源的最初利用?;鸬陌l現和初始利用技術,是原始人對社會開展影響深遠的科技成就,為人類社會繼續進步打下重要的技術根底。初始的用火技術,主要包括選用燃料、保持

2、火種和火的應用幾方面。原始人所用燃料應是易得的木頭和干草。但是,找到火種并保持火種不熄非常重要。只有保持火種不熄,才能到需要用時使火燒旺,到達用火目的。那時可能是用不斷續柴草的方法來保持火種,在用火時多加些柴草使火燒旺。因此,在原始人遺址積聚的灰層可作為用火的證明。最早的人類社會是延續時間最長的舊石器時代,大約是在距今1萬到200300萬年前。在距今180萬年前的山西西侯度曾發現有燒后呈黑、灰和灰綠色的骨頭。在距今170萬年前左右的云南元謀人遺址,曾發現芝麻、黃豆大小的炭屑和在灰燼中存在的燒過的獸骨。這些是人類用火的最早的實證。在距今約80萬年到100萬年前的藍田人遺址,也有用火遺跡。距今約2

3、070萬年前,在北京周口店居住約50萬年的北京人遺址,遺留的灰燼層厚達6米。其中含有炭塊,燒過的骨頭已變為藍、綠、灰、褐、黑各種顏色,還有燒過的石灰石變成的石灰??梢姡祟愖哉Q生經過大約120多萬年到北京人時期人已有了一定控制火和管理火的才能,能使火種保持在洞內,在需要時就可應用。到距今1.8萬年前生活的山頂洞人已脫離保存天然火種階段,掌握了人工摩擦取火技術。人類從開場用火到會保存火種,再到會摩擦取火,大約歷經200多萬年的悠悠歲月,會摩擦取火后的近2萬年,人類社會的開展比以前顯著加快,可見摩擦取火技術對人類用火以致對人類社會開展多么重要。恩格斯曾指出:“創造摩擦取火,是人類對自然界第一個偉大

4、成功。它不僅完畢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還開場了人類最早的化學理論活動。我國古文獻對傳說中燧人氏創造鉆木取火法很重視。如?韓非子•五蠹?中說:“鉆木取火,以化腥臊;?莊子•外物?中說“木與木相摩那么燃。不過,木與木摩擦發熱燃燒會是很難的,也許用磨成帶尖端的石棒鉆磨某些木頭發火更有可能。?淮南子•本經訓?又說“鉆燧取火。燧是古代的取火器。摩擦取火技術在流傳中改進成為摩擦燧石取火法。這種技術一直延續到近代。上世紀40年代,我國農村火柴缺乏時仍用鋼鐵火鐮打擊火石邊緣發出火花引燃火絨蒲絨或艾絨的取火法。火石是燧石的俗稱,主要由隱晶質石英組成,外觀似玉髓,貝殼狀斷口,淺

5、灰至黑褐色。目前大量使用的打火機,實際上也是沿用摩擦取火的原理。不過打火機用的“火石,是由鑭、鈰和鐵組成的引火合金。這種合金受到摩擦或打擊時更易產生火花,引燃打火機內裝的液體燃料而發火。在我國古代,據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在西周時創造另一種陽燧又名夫遂取火法。一種說法,這是一銅制凹面鏡,面對太陽,使陽光聚在鏡前成焦點,引燃火絨取火。另一種說法,是將金屬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線集于杯底尖處的艾絨等易燃物發火。我國在南北朝時公元577年創造世界上最早的火柴。這種火柴是用一頭蘸上硫黃的易燃薄木片條或麻桿制成,稱為“發燭、“取燈等。用它與火石火鐮火絨摩擦取火法配合使用:由火鐮打擊摩擦火石引燃火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