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行業標準水文纜道測驗規范(初 稿)2007-××-××發布 2007-××-××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發布目 次1 總則2 術語、符號和代號3 纜道建設使用的一般規定3.1 纜道建設的一般規定3.2 纜道使用的一般規定4 纜道的組成4.1 結構形式4.2 索、柱、錨系統4.3 鉛魚4.4 驅動系統4.5 控制系統4.6 纜道房5纜道測流 5.1 信號系統5.2 纜道測距5.3 纜道測深5.4 測點位置的確定5.5 鉛魚懸吊5.6 測速方法 6 纜道采樣6.1 懸移質泥沙采樣方式6.2 懸移質泥
2、沙采樣器6.3 信號控制6.4 懸移質輸沙率測驗6.5 懸移質顆粒級配取樣7 纜道自動測控系統7.1 系統組成7.2 系統功能與技術指標7.3 硬件設施與設備7.4 軟件功能及要求7.5 系統安裝 8 纜道防雷8.1 一般規定8.2 防直擊雷8.3 防雷電波8.4 防雷電磁脈沖8.5 電涌保護器與其他設施8.6 防雷施工8.7 防雷施工驗收9 纜道養護與維修9.1 纜道設施的養護維修 9.2 驅動設備的養護維修9.3 儀器儀表的養護維修9.4 防雷設備設施的檢查維修附錄A 水文纜道建設技術要求附錄B 水文纜道考證簿附錄C 偏角改正表附錄D 率定用表規范用詞說明條文說明1總 則1.0.1 為統一
3、全國水文纜道測驗的技術標準,適應水文纜道技術的發展,提高纜道測驗技術水平和測驗精度,為防汛測報、江河治理、水資源配置與管理、水利工程建設及運行提供可靠的流量、泥沙信息,制定本規范。1.0.2 本規范適用于全國各級水文單位和其他單位的水文纜道建設和水文纜道測驗。1.0.3 水文纜道建設應根據測站特性、測驗任務和地形條件等情況,經技術經濟綜合比較確定;其建設標準應符合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術裝備標準(SL276-2002)的有關規定。1.0.4 水文纜道設計除應符合本規范有關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規范的規定。1.0.5 水文纜道投產前的比測和各項目的測驗記錄以及成果表應符合現行的有關標準(規范
4、)的規定。1.0.6 水文纜道測驗采用的各種儀器應符合現行的有關標準(規范)的規定。1.0.7 本規范引用的主要標準:2.術語、符號和代號 2.0.1 安全系數2.0.2 受載跨加載拉力最大時的主索長度()。2.0.3 愛載跨空載(多跨纜道各跨空載)時的主索長度()。2.0.4 纜道跨度(多跨纜道按最大的主槽跨計算)()2.0.5 主索空載拉力()2.0.6 主索鋼絲繩每米自重量()2.0.7 主索上每米長度的水平風力()2.0.8 主索垂直集中荷載()、(鉛魚、行車、鉛魚等重量)2.0.9 主索水平集中荷載()、(水對懸索、鉛魚、儀器的沖力)。2.0.10 主索空載垂度。2.0.11 承載索
5、破斷拉力()2.0.12 承載索拉力()2.0.13 牽引索的設計拉力()2.0.14 牽引索的破斷拉力()2.0.15 主索加載垂度() 2.0.16 巖石抗剪強度(公斤/) 2.0.17 樁錨上的水平荷載 2.0.18 樁錨錨桿邊緣距邊坡最短距離() 2.0.19 樁錨埋深() 2.0.20 夾角(度) 2.0.21 錨塊自重() 2.0.22 板錨水平方向拉力()() 2.0.23 板錨垂直方向拉力()() 2.0.24 錨拉桿設計拉力() 2.0.25 錨塊后方主動土壓力() 2.0.26 錨塊前方被動土壓力() 2.0.27 土壤與混凝土的磨擦系數 2.0.28 板錨上方土錐體重()
6、 2.0.29 錨桿直徑() 2.0.30 錨桿設計拉力() 2.0.31 鋼材允許拉應力() 2.0.32 鉛魚重量() 2.0.33 懸索上單位長度的水流沖(阻)力() 2.0.34 拉偏索上單位長度的水流沖(阻)力() 2.0.35 設計水深() 2.0.36 垂線最大流速() 2.0.37 水體密度(),一般情況 2.0.38 懸索直徑() 2.0.39 拉偏索直徑() 2.0.40 懸索阻水體系數() 2.0.41 拉偏索阻水體系數() 2.0.42 牽引索單位長度自重() 2.0.43 功率() 2.0.44 超重負荷() 2.0.45 循環、升降運行速度() 2.0.46 功率換
7、算系數()3 纜道建設與使用的一般規定3.1纜道建設的一般規定3.1.1 水文纜道應按照查勘、設計、施工、調試率定、驗收投產等步驟進行建設。查勘應包括以下內容:1 收集有關水文、氣象、地質、地形等資料,如最高洪水位、最大流速、最大水深、最大風速、最低最高氣溫、最大水面寬、河岸崩坍、土壤地質、河床組成、通航、漂浮物、雷電活動、電源、交通等情況。2 選定纜道斷面位置,確定纜道型式與跨度。3 選定纜道機房、操作室位置及纜索布設方式。3.1.2 水文纜道設計標準與有關技術參數應符合下列要求:1 防洪標準:1) 大河重要控制站:100年一遇,或不低于近50年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大河一般控制站:50年一遇
8、至100年一遇,或不低于近30年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區域代表站或小河站:30年一遇至50年一遇。2) 測驗河段有堤防的站,纜道機房、支架、錨定等主要設施應建在堤頂上或防洪標準洪水水位以上。3) 通航河流應保證船只航行要求。2 測洪標準:1) 大河重要控制站建設的鉛魚或吊船纜道,應按實測50年一遇至100年一遇洪水的標準,或不低于當地和下游保護區防洪標準進行設計;吊船纜道的設計流速不宜超過5.00m/s。2) 大河一般控制站建設的鉛魚或吊船纜道,應按實測高于30年一遇洪水的標準,或不低于當地和下游保護區防洪標準進行設計;吊船纜道的設計流速不宜超過5.00m/s。3) 區域代表站或小河站所建的鉛魚
9、或吊船纜道,一般應按實測20年一遇至30年一遇洪水的標準進行設計;吊船纜道的設計流速不宜超過5.00m/s。4) 吊箱纜道的設計流量不宜超過2000m3/s,設計流速不宜超過3.00m/s,設計水深不宜超過5m。5) 浮標纜道是一種高洪測驗設施,應按實測超標洪水的標準進行設計。3 加載垂度可按下式確定: fv=(1/50-1/20)L (3.1.2)式中 L跨度。4 荷載組合應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分析,合理取用,可選擇其中兩種不利因素組合,作為設計依據;超載系數可采用1.1-1.2。5 主要構件安全系數:1) 工作索(循環索、起重索):不應小于2.5。2) 主索、地錨:不應小于2.53.0。3)
10、 支架:不應小于2.53.0,鋼結構等按材料允許應力計算。3.1.3 纜道設計應盡可能采用具有無級變頻控制、智能測距、測深、測速、流量計算機合成等功能的控制系統。3.1.4 纜道設計應嚴格審批程序,設計成果審批程序,由流域機構、省(市)、自治區水文部門自行規定。3.1.5 施工組織與管理應符合下列要求:1 水文纜道建設應嚴格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序進行組織、管理和施工。2 在施工過程中,應照圖施工,確保施工質量,未經審批單位同意,不得變更設計或降低設計標準。3 工程竣工后,應進行技術總結,編制竣工報告,繪制竣工圖紙。3.1.6 水文纜道建成投產前,上級主管部門應組織纜道使用單位和施工單位進行綜合調
11、試和鑒定工作。具體工作內容應包括:1 檢驗纜道運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2 檢驗纜道測驗的穩定性和準確性。3 確定纜道測驗運行參數。4 對使用人員進行纜道操作、維護技術培訓。3.1.7 驗收投產應符合下列要求:1 流域機構、省(市)、自治區水文部門應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根據設計與施工項目、圖紙、技術要求、工程質量等,逐項進行檢查驗收,并填制工程驗收單;未達到設計標準者,應采取措施進行整改。2 纜道建成后,應通過調試率定、驗收,達到以下要求,報上級批準方可投產,測驗成果才能作為正式記錄。1) 纜道設施牢固,構件在受載變形穩定后無異變情況。2)纜道設備運轉正常,操作安全可靠。3)信號清晰,計數準確。4)
12、起點距、水深、流速及流量測驗成果精度符合規范要求。3.2纜道使用的一般規定3.2.1 纜道投產前應進行率定比測,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 應進行起點距、水深、流速等流量要素的率定和比測工作。其目的是尋求纜道測驗記錄值與真值之間的關系和誤差。2 纜道投產后,仍應進行率定和比測工作,宜每年1次,分布在汛前、汛中進行。3 每次率定比測不宜少于30點,且均勻分布在全斷面。4 當主索垂度調整、更換鉛魚(吊箱)、循環索、起重索、傳感輪及改變信號裝置時,應及時重新率定比測。3.2.2 經比測,纜道各項測驗精度應符合下列要求:1 起點距:垂線定位誤差不應大于河寬的0.5或絕對誤差不超過1.0m,累計誤差不應大于河
13、寬的1。2 水深:累計頻率為5的誤差不應大于水深的,水深在.0m以下及河底不平時不應大于水深的35,系統誤差不應大于1。水深小于1.0m時絕對誤差不應大于0.05m。3 流量:累計頻率為5的誤差不應大于5,系統誤差不應大于1。4 含沙量:采用積時式懸沙采樣器時,進口流速系數5以上的測點在0.91.1之間;多沙河流含沙量大于30kg/m3時,進口流速系數可由流域機構、省(市)、自治區水文部門根據試驗結果確定。 積時式采樣器與橫式采樣器所測含沙量及顆粒級配應有一定的關系,以保證前后資料的銜接。3.2.3 纜道測驗應制定嚴格的操作規程與管理制度,主要應包括以下內容:1 纜道操作規程1)操作步驟、程序
14、及對操作人員的要求;2)運行規則。如嚴禁違章操作,嚴禁超負荷運行,嚴禁用纜道作交通工具等;3)注意事項。如高空作業應系安全帶,纜道運行時應注意纜下行人、過往船只及漂浮物等。2 管理制度1) 纜道操作人員崗位責任制度;2) 交接班制度;3) 備維修養護制度;4)培訓和技術考核制度。3.2.4 為確保纜道操作運行安全,纜道站應根據需要配備以下裝置:1 水平、垂直運行系統的制動裝置;2 極高、極遠、極近的標志或限位保護裝置;3 通航河流在進行測驗時,應按航道部門規定,設置明顯的測量標志;4 夜測時的照明裝置。3.2.5 纜道站應建立纜道技術檔案,主要應包括以下內容:1 填制水文纜道考證表(見附錄一)
15、,作為測站考證表的組成部分。2 設計書、設計圖紙或竣工圖紙。3 竣工報告或施工總結、工程驗收單。4 各項比測率定成果、試驗資料及分析報告等。4. 纜道的組成4.1 結構形式4.1.1 水文纜道結構形式,以懸吊部件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懸索式纜道、吊箱式纜道、吊船式纜道和多跨式纜道。4.1.2 水文纜道結構選型應根據測站地形、自然環境、斷面狀況、水位變幅、流速大小以及測流、取沙方式等確定。4.1.3 水文纜道結構形式的選擇應做到結構牢固、布設合理、運行平穩、定位準確、成果可靠、經濟安全。4.1.4 懸索式纜道布設應符合下列要求:1 懸索式纜道由承載索(主索)、牽引索(循環索、起重索)、支柱(架)、拉線
16、、地錨、轉(導)向滑輪、運載行車、驅動絞車、運行控制設備、信號傳輸系統等組成。2 懸索式纜道按繞線方式區分為開口游輪和閉口游輪兩種方式,宜采用開口游輪并結合平衡錘裝置和動滑輪組方式繞線。3 懸索式纜道有拉偏式和不拉偏式兩種,采用何種形式應根據測流斷面流速大小及懸吊鉛魚設計重量選定。4 懸索式纜道可以使用懸桿法施測。必要時可在懸桿下端懸吊垂錘,以保證洪水時減小垂線偏角。5 懸索式纜道設計,其安全系數應不小于3.0。4.1.5 吊箱式纜道布設應符合下列要求:1 吊箱結構應牢固,四周通視條件好,具有足夠的工作空間和物品存放空間。2 吊箱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由操作室人員操控制時,應配置相應的通訊工具并
17、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確保箱內人員生命安全。3 吊箱式纜道設計,其安全系數應不小于3.5。4.1.6 吊船式纜道布設應符合下列要求:1 設計應結合懸吊測船的噸位大小、測船船形、吃水線深度、流速大小、水位變幅綜合考慮。2 為使測船準確定位于垂線位置,在纜道架設時應同步架設斷面垂線位置標志牌。3 測船在實施水文測驗時,應根據航道管理要求懸掛錨球或相應標志,以明示測船在河道中的航行狀態。4.1.7 多跨式纜道適用于斷面有分岔、多槽的測站。其布設應符合下列要求:1 多跨式纜道循環索按“開口輪加平衡錘”型式布設,循環索應按水平方向“平面成圈”走線,使循環索循回于中間支柱(架)的上、下游兩側。2多跨式纜道行
18、車應采用“L”形結構,行車下部懸臂應有足夠的長度,確保循環索在水平運行和垂直運行中不發生磨擦。3 多跨式纜道行車上部兩個水平運行滑輪直徑應不小于22cm,方能滿足滑輪在通過主索中間索鞍時不發生跳槽現象。4.2 索、支架(柱)、錨系統4.2.1 主索布設與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 應根據測站地形,在確保纜道安全和河道船舶通航的前提下,應盡可能的縮小跨度,降低纜道高度。纜道主跨兩端點應在同一水平線上,受條件限制不能等高時,兩端點連線與水平線的夾角應小于3°。2 主索長度可按下式計算確定: 3 主索加載垂度中小河流宜采用,大跨度河流采用為宜。4 主索的設計拉力應滿足下式要求:式中:主索安全系
19、數 (2.0)4.2.2 牽引索(工作索) 布設與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 水文纜道的循環索,起重索、平衡索,拉偏索都是牽引索,其拉力應滿足下式要求: 式中:牽引索安全系數 (2.5)2 牽引索在平面和立面上應嚴格分開設置,在運行中不允許產生相互磨擦。3 牽引索的布設應盡量減少導向滑輪使用個數和鋼絲繩的使用長度。因受地形地物限制造成絞車與支架(柱)之間跨度過大時,應安裝滑輪支索架,以減小牽引索垂度。4.2.3 水文纜道支架(柱)布設與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 支架(柱)架設高度:1)通航河流支架(柱)的設計高度應大于停航水位+船桅高度+安全超高(22.5m)+吊載儀器至行車高度(0.81.0m)+
20、載垂度()。2)不通航河流支架(柱)的設計高度應大于設計測洪水位+安全超高(22.5m)+吊載儀器垂行車所需高度(0.81.0m)和+載垂度()。2 支架(柱)可采用鋼結構或鋼筋混凝土構件組成。其中鋼結構應采用“容許應力法設計”,“鋼筋混凝土”構件應采用“磚損階段”法設計,支架(柱)設計安全系數應不小于3.0。3 纜道龍架(柱)的允許長細比不宜超過170、大于此限時應按多層拉線設計,確保其強度、穩定度和安全性。4.2.4 基礎和錨碇布設與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 水文纜道基礎具體應根據測站所處位置地質條件,支架(柱)材料構件,纜道承載力分布等因素確定基礎方案和三向尺寸的設計。2 水文纜道錨座分鋼
21、筋混凝土樁錨和塊錨兩種,設計時應進行穩定與強度驗算。3 鋼筋混凝土樁錨的穩定可按巖石抗剪強度驗算: 式中:-安全系數(基礎巖石堅硬時,基礎硬度一般)。4 鋼筋混凝土板錨穩定驗算: 1)當錨桿入地角45°,水平方向拉力最大時,應采用立式板錨。其穩定性應滿足: 水平穩定性: 垂直穩定性:2)當錨桿入地角45°,垂直方向拉力最大時,應采用平式板錨,其穩定性應滿足: 5 混凝土方塊錨采用非配筋混凝土,可在混凝土中加入40%的大塊(卵)石澆鑄。為節省工料且拉力達到最大,其三向尺寸比例可按a:hd:b=4:3:2設計。6 錨栓設計尺寸應符合混凝土抗壓、抗剪和抗彎的要求。7 錨桿直徑的設
22、計可按下式計算: 考慮腐蝕,實際采用直徑應比計算值大1520%。4.3 鉛 魚4.3.1 鉛魚的造型應符合下列要求:1 鉛魚表面光滑,阻力小、定向靈活,尾翼在各種流速下應能保持平衡的流線型。2 為確保信號的傳輸,其表面與水體接觸電阻小。3 盡量降低懸吊點距鉛魚重心的高度。4 各種附屬裝置的安裝應盡量減小對水流流態的影響,有條件的應將其裝入鉛魚體內。4.3.2 鉛魚的重量應滿足纜道測速、測距、測深的精度要求,其重量可按以下條件選擇:1 拉偏纜道鉛魚重量的設計和選取: 其中: 2 不拉偏纜道鉛魚重量的計算和選取: 4.3.3 鉛魚重量除按以上要求計算外,應保證在洪水時的測深、測速最大偏角在30
23、176;至35°以下。4.4 驅動系統4.4.1 水文纜道的驅動方式分電動、機動、人力三種。4.4.2 電動纜道應為建設的首選方案。在交流變頻調速控制系統逐步推廣使用的情況下,凡有照明用電(220v)以上供電保證的測站均可使用。對用電無保證的測站可配置柴油發電機組供電,其發電機輸出功率應大于電動機動率的23倍。4.4.3 機動纜道可用于無外接電源,偏僻地區的測站。4.4.4 人力纜道適用于跨度小于100m,懸吊鉛魚不超過100kg、且有平衡錘裝置的小河站。4.4.5 電動機(或柴油機)的功率應根據荷載及運行速度按下式計算: 4.4.6 纜道絞車分200、300、400、500、750
24、kg電動型及手搖型六種,按電動機配置有雙電機和單電機兩種,設計時可根據需要選用。4.4.7 纜道絞車的結構應符合下列要求:1 結構牢固,安裝緊湊,操作方便,運轉靈活,便于維修,設計負荷按22.5倍懸吊鉛魚重量計算。2 采用滾筒方式收放索的應增加分線輪裝置,并適當加大 軸負荷。采用凹槽園盤方式收放索的,其凹槽寬度不應小于15mm,以防止鋼絲繩在槽內相互擠壓磨擦。3 各類型絞車應配有增、減速變速箱,制動、離合、測距、測深計數和手搖裝置,以滿足不同需求站點的選用。4.4.8 自行設計的絞車應有相關部門的質檢認證方能使用。4.4.9 鋼絲繩和滑輪應符合下列要求:1 各類鋼絲繩應選用抗銹蝕、強度高、柔性
25、強的,抗拉強度應大于160kg/mm2。2 拉線應選用彈性模量較高的鋼絞線。3 導向滑輪,行車滑輪應采用雙軸承且油封性能好的。導向滑輪直徑應大于鋼絲繩直徑的2040倍,行車滑輪直徑應大于主索直徑的1020倍,并應有防止“跳槽”裝置。4.5控制系統4.5.1控制設備分滑差電機(電磁轉差離合器裝置),可控硅直流調速控制裝置(晶閘管直流調速系統)和交流變頻調速三種。設計時應結合水文站具體情況綜合考慮選用。4.5.2 滑差交流電機調速控制設備采用異步交流電機,三相交流供電。該設備在低速運行時功耗相對過大,效率低,當運轉方向發生改變時,需要一定的滯后時間,對正反方向轉向頻繁的水文站不宜使用。4.5.3可
26、控硅調速控制設備分開環單相半控橋、閉環單相全控橋,閉環三相半控橋和閉環三相全控橋三種。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 宜采用閉環三相半控整流電路組成的調速控制系統。2 直流電機應對整流裝置和強電開關等電器設備進行金屬屏蔽。3 可控硅直流調速控制裝置是系統的核心部份,應購置標準定型產品。4 直流電機應對電機進行斷相和過熱保護。4.5.4交流變頻調速控制設備按其處理的方式又分為電壓源型和電流源型兩種,電壓源型多用于不經常起、制動、且對高速性能要求不高的水文纜道。電流源型逆變器回路不需附加設備即可實現電機的四象限運動,適用于對加、減速頻繁和變動負載的纜道。4.5.5 交流頻器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 應設置貯
27、能元件,以緩沖無功能量。2 應對控制箱實施金屬屏蔽,外殼嚴格聯接入地,并與測驗儀表隔離。4.6纜道房4.6.1 纜道房應由操作室和絞車機房兩部份組成,并結合成一主體結構。操作室結構應牢固,通視條件好。4.6.2 纜道房應修建在水文纜道支架(柱)上游一側,并應盡可能避免與纜道受力索、支架(柱)直接發生應力關系。4.6.3 纜道房內輸配電線路及電器安裝應滿足有關規范要求。4.6.4 纜道房建筑面積標準應嚴格執行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術裝備標準(SL276-2002)規定要求。 5 纜道測流5.1 信號系統5.1.1 纜道測流信號由水下流速、水面、河底等信號組成,其參數應滿足相應的測驗精度要求。5.1
28、.2 流速信號的性能與主要技術參數應符合下列要求:1水下測速信號由流速傳感器中的開關控制產生與流速大小成正比的開關信號,僅使用流速信號時,可直接使用其開關信號控制產生直流脈沖,通過有線或纜道傳回室內;若使用多個水下信號時,應使用其開關信號控制產生不同頻率的音頻脈沖或由音頻調制的數碼等信號方式,通過有線或纜道傳回室內。2 流速水下音頻振蕩頻率,宜為1000Hz±10%5000Hz±10%。3 水下信號源信號輸出功率(在輸出阻抗10時)應大于60mW。4 測流控制信號控制裝置接收靈敏度,交流宜優于10mV,直流宜優于300mV。5.1.3 水面與河底信號,應在鉛魚上安裝水阻、磁
29、浮開關和托板式磁簧開關,二者配合使用,其信號裝置的性能與主要技術參數應滿足以下要求:1 水面信號應安裝在鉛魚或采樣器與流速儀水平軸線高度相同的位置。2 河底托板的重量應適應河床變化和儀器入水時水流頂托的影響。多沙河流,托板應具備漏沙槽或孔,防止砂石卡塞,托板觸點行程應控制在10以內。3 接觸式水面、河底信號應接觸靈敏、可靠。4纜道有線傳輸的水面、河底接觸信號可采用直流脈沖信號;不絕緣纜道應采用不同音頻的交流信號(為纜道的安全應盡可能采用不絕緣纜道)。5 水面、河底音頻信號的頻率應在3000Hz-5000Hz之間。6 信號輸出功率(在輸出阻抗10時)應大于60mW。5.1.4 測距、測深信號的性
30、能與主要技術參數應滿足以下要求:1 應能正確計量循環索和起重索的運行長度,分別顯示起點距和水深測量數據。2 起點距測量分辨率為dm,水深測量分辨率為cm。3 測距儀應采用具有智能計算功能的裝置進行測距計數顯示,具有對計數輪不準確度和循環索、起重索垂弧度的自動修正計算的功能,并能對鉛魚水平和垂直行車的最大行程越位報警,保障行車安全。4 數字顯示儀表宜使用數字電子表。5.1.5 水文纜道測驗信號接收的儀器類型有音響器、流速測算儀、綜合測量儀和微機測流系統。信號接收與數據處理的性能與主要技術參數應滿足以下要求:1 音響器應能適用于各種不同型式流速儀信號的接收,所發出的音響應清晰可辨。2 流速測算儀的
31、性能與主要技術參數應滿足以下要求: 1)能接收流速儀調制發出的交流音頻或者直流脈沖信號,按指定測速歷時,累計信號總數,按流速儀流速計算公式,計算測點流速。 2)接收靈敏度應有一定的調節范圍,以適應各種不同類型水文纜道的要求。 3)硬件應采用抗干擾電路,并應與軟件配合,識別真偽信號,提高抗干擾能力。 4)計時、計數精度應符合有關規范要求。K、C值和測速歷時等需要保持的參數,具有掉電保持的功能。 5)測量結果應有數字顯示。3 綜合測量儀的性能與主要技術參數應滿足以下要求: 1) 二次儀表在軟件支持下應能現場采集起點距、水深和流速信號,具有計算出測點水深和測點流速等功能,其結果以數字顯示,并具有RS
32、232或RS485接口,便于與終端機聯機。2)應具有控制水下儀器的信號裝置。4 微機測流系統的性能與主要技術參數應滿足以下要求: 1)應能計算、顯示數據和圖形分析,有助于現場“四隨”分析,應能觀察施測全過程,以保證測驗成果的精度。 2)應能現場采集水位、起點距、水深、流速等項目的數據或信號,自動計算水面寬、部分流量、全斷面流量。 3)每條垂線測量完成后的數據應立即存入微機,并能現場對垂線進行復測,復測結果自動覆蓋本垂線前面的測量結果。 4) 應能按有關規范的格式打印輸出單次測驗成果表,表格欄內的各種數據可自動計算。5 信號接收與數據處理設備的主要技術參數應滿足以下要求: 1)測速范圍:0.01
33、10.00m/s; 2)測速歷時:1999.9s; 3)計時精度:優于0.01s; 4)輸入信號速率:用于干簧管類流速儀時應不大于100次/s,用于接觸絲類流速儀時應不大于2.5次/s; 5)信號接收靈敏度:纜道輸出阻抗不小于10時,直流信號幅度優于100mv,交流音頻信號優于1mv; 6)電源:AC 220V±20%或DC 12V±10%; 7)環境溫度:-1045; 8)相對濕度:95%。5.2 纜道測距5.2.1 測量纜道垂線起點距的方法宜采用測定循環索運行長度法,5.2.2.計數顯示范圍應為:-99.9m999.9m , 分辨率:0.1m。5.2.3 應建立計數器讀
34、數與實測值的關系,并對測距計數器進行率定。率定應符合下列要求:1 將行車懸吊常用的鉛魚開至斷面不同的位置處,用經緯儀交會法(或者其他方法)分段測得起點距,與計數器讀數建立關系,確定各測速(深)垂線位置的計數器讀數。2 每年汛前應率定一次。5.2.4. 起點距比測應符合下列要求:1 各測速(深)垂線位置的計數器讀數確定后,再將行車按順序開往各垂線位置處,用經緯儀交會法測量行車的起點距與率定起點距比較,若誤差超過了允許值,則應重新率定。2 計數顯示:-99.9099.90m 分辨率:0.01m(水面為0)。3 用測量循環索運行長度法確定起點距,可在纜道兩岸高水部位,增設固定起點距標志樁作為經常性檢
35、驗的依據。4 比測時限:宜在汛前、汛后各進行一次。5.2.5 測距應符合下列要求:1 測距前將行車開至斷面起點距為零處,用鉛魚對準零點,同時將測距計數器讀數置為零。2 測距時鉛魚宜按測速垂線號順序進行。在設有可逆計數器的站可中途回車,但回車次數不宜過多,以免因回轉差積累產生系統誤差。3 測量完畢后應將行車開回至斷面起點距為零處,檢查計數器是否回零,若回零誤差超過河寬的2%,應查明原因,并改正施測值。4 裝有自動定位裝置的站,應在主索遠端已知水平距離處安裝止動點,以檢驗自動定位裝置的可靠性。5.3纜道測深5.3.1 鉛魚測深應在鉛魚入水后偏角小于5內進行,偏角大于5時不得使用鉛魚測全水深,測相對
36、測點深時應加入偏角改正作為參考水深。5.3.2 鉛魚測深計數顯示范圍應為-99.99m99.99m , 分辨率0.01m。5.3.3 鉛魚測深應符合下列要求:1 應通過岸上的傳感裝置(含鉛魚上安裝的水面、河底信號裝置)和數字顯示儀表來測量鉛魚由水面至河底運行時起重索收、放長度并換算為水深。2 測深(繩長)記數器的測量范圍和精度應符合下列要求:1)計數器容量應滿足測量最大水深的要求;2)計數誤差:不大于水深的±1%±3的保證率大于95%;3)分辨力0.01m。3 測深計數器的率定應符合下列要求:1)測站應根據本站纜道使用效率,一年內宜安排12次率定。遇纜道調整、更換計數輪、起
37、重索等應及時進行率定。2)率定時應用鋼尺量讀起重索一段長度,作出尺寸標志,起動絞車,測記已量定的起重索運行長度及計數器讀數,兩者相比較,計算其相對誤差(以鋼尺量讀數作為參照數),在規定的率定長度內的不同長度段內重復20次以上,系統誤差在1%以內可使用,系統誤差大于1%應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或進行改正。3)率定長度應大于傳感輪周長的510倍。4)測深改正數:計數器率定后,應在無偏角的情況下率定計數器讀數與實測水深的關系,率定方法可采用本條中的方法,也可以在懸索(測深桿)上作尺寸標志,用望遠鏡直接觀讀水深,并同時測記水深記數器讀數等方法。當計數器率定系統誤差大于1%時,按下式計算實測水深。H實測=H
38、計數×K (5.3.3 1)式中 H實測 實測水深(m);H計數 計數器計數水深;K改正系數。4 水深比測是計數水深與實測水深相比較,可在無偏角和有偏角時分別進行。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無偏角時水深比測,應經過測深改正數率定后,計數水深與直接觀讀水深相比較。2)有偏角時水深比測,應將計數水深經過干繩、濕繩、位移改正后的水深(改正方法:見本規范5.3.2)與實測懸索濕繩長度經過濕繩改正的水深或與超聲波測深儀測得的水深相比較。3)水深比測的允許誤差:當河底比較平整或水深大于3m時,相對隨機不確定度不得超過2%;河底不平整或水深小于3m時,相對隨機不確定不得超過4%;相對系統誤差應控制在&
39、#177;1%范圍內;水深小于1m時,絕對誤差不得超過0.05m,不同水深的比測垂線數,不應少于30條,并應均勻分布,當比測結果超過上述限差范圍時,應查明原因,予以改正。5 比測操作應符合下列要求:1)出車前應仔細檢查鉛魚懸吊情況,線路聯結、導線絕緣情況,以及水面、河底信號的靈敏度等,發現問題及時排除。2)行車開至預定位置,下放鉛魚至水面,當水面信號到時開始計數,鉛魚繼續勻速下放至河底,河底信號到時即停止計數;進行上提測深,當河底信號結束時開始記數,水面信號到來時停止計數。計數水深一般取其下放、上提測深的平均值作為一次測深成果。上下兩次不符值一般不應超過13%,河底不平或水深不小于3m時不超過
40、5%,發現有不合理的現象,應予重測。困難情況下,可采用單程測深。3)水深小于5.0m記至0.01m,水深大于5.0m記至0.1m.4) 測深時應分別讀記水面,河底的懸索偏角,每點連續觀測兩次取其平均值.偏角器平面與斷面方向垂直,觀測精度為±1°。5.3.4 偏角改正應符合下列要求:1水深計算分拉偏和無拉偏,拉偏時當懸索偏角小于5°,比測精度符合要求可不作偏角改正;無拉偏的偏角改正應符合下列要求:1)當偏角大于5°時,應分別進行懸索干繩和纜索位移改正;偏角大于10°時應進行濕繩改正。2)鉛魚測深水深可按下式計算:H=H計干-位-1)直接測得濕繩長
41、度時: H=LH2)式中 LH濕繩長度(m);干懸索干繩改正數(m);濕懸索濕繩改正數(m);位纜索位移改正數(m)。干、濕、位可分別查本規范附表,對微機測流系統,也可根據公式直接進行計算。2 當水面偏角大于5°時,應進行干繩改正,干繩改正數可按下式計算:干=Z(SecH-Sec 3)式中 Z行車距水面高差(m);H鉛魚下放至河底時的懸索偏角(°);0鉛魚下放至水面時的懸索偏角(°)。3 濕繩改正數的計算應符合下列要求:1)根據沖力分配參數 查本規范附表,沖力分配參數可按下式計算:無導線:4)有導線: 鉛魚采用鐵鑄成時:5)式中 G鉛魚重量();d懸索直徑()。2
42、)對微機測流系統,濕繩改正數可按下式計算: 6) 式中 LH 濕繩長度(m);H 水深(m); 懸索偏角(°); 相對水深;KH 改正系數;濕 濕繩改正值(m);p (橢圓)流速分布公式參數(p=0.6);*沖力參數。4 當鉛魚重量一定時,纜道位移改正數可按下式計算:7)8)9)10)式中 m 纜道參數;K 偏角系數;fx 為x處垂度(m);fmax 最大垂度(m);L 主索跨度(m);Pv 集中荷重();q 主索單位長度重量(/m);q 工作索單位長度重量(/m);F 行車及附屬物重量();G 鉛魚重量()。位 也可根據纜道參數m,查本規范附表。5當更換主索、工作索、鉛魚及調整主索
43、垂度時,應重新計算纜道參數m和偏角系數K。5.3.5 采用超聲測深儀測深,儀器應符合下列要求:1 儀器水下部分有超聲換能器、收發控制電路及水下電源、信號傳輸采用有線傳輸或“無線”傳輸。2 超聲換能器應置于鉛魚或采樣器的水平翼上,水下電路部分應置于能承受大于300KPa壓力的密封金屬盒內,外形應為流線形,并應牢固地安裝在阻水影響較小的位置上。3 換能器頻率宜在30200kHz范圍內選用,可根據實際情況分別選用200kHz,100kHz,48kHz;特殊情況下,可選用30kHz,10kHz。4 儀器的信號發射和接收電路,不同的纜道上均應能控制信號發射和數據接收,水下控制信號可采用順序單脈沖或數碼編
44、程控制。5 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若為單片機結構,應能用軟件識別真假信號,提高讀數可靠性。6 具有較高精度的數據處理措施,若為單片機結構,應采用軟件設置中值篩選法或信息疊加法提取測深值,使水深讀數可信度提高到95%以上。7 具有自動或手動溫度補償功能,提高測深精度。8 測深數據顯示裝置應有數據輸出接口或打印輸出接口,若為單片機結構應有RS232或RS485接口。9 電源應具備交直流兩用,直流供電容量應有24h以上的使用時間,水下儀器電源可采用直流供電,電壓可采用12V。10 測深范圍(清水中):單向應不小于30m,雙向應不小于60m,分辨力1,誤差±1%±3的保證率應不小于
45、95%。11 環境溫度:主機-10º+45º,水下裝置045º+40º,相對濕度:95%。5.3.6 采用超聲測深儀測深的水深比測應符合下列要求:1 測深儀比測宜在無偏角時選擇在斷面上較大水深處進行。比測方法可選用在懸索上作尺寸標志,安裝在鉛魚上的換能器,向水面發射,將鉛魚下放到一定深度,用經過溫度校正后的測深儀測量鉛魚入水深度,與鉛魚入水深度相比較,依次測量1530點。2 比測允許誤差:累計頻率為75%的誤差不大于水深的13%,水深在3.0m以下及河底不平時不大于水深的35%,系統誤差不大于1%,水深小于1.0m時絕對誤差不大于0.05m。3 測深儀在
46、使用中的比測每年應不少于23次,當發現測深儀誤差較大,應送檢定單位檢修率定。4 測深比測檢查應符合下列要求:1)每次采用測深儀進行水深測量時均應進行測深比測檢查。2)測深比測檢查方法,在垂直距離換能器向上發射面3m或5m處的鋼繩上綁好紅線作為標記。在水流平緩的地方下放鉛魚至紅線處,用前置儀開始向上測深,測出的數據應吻合。5.3.7 采用超聲測深儀測深應符合下列要求:1 儀器操作應按說明書進行。2 根據測站的水質、含沙量、斷面流速,水深條件等選用頻率適宜的測深儀。3 含沙量、斷面流速、水深較大或具有泡旋水流的測站,宜選用大功率、低頻率的測深儀。4 水深較淺宜選用盲區較小頻率較高的測深儀。5 施測
47、前應觀測水溫并進行聲速校正,水溫測量應在流水里水深不小于1m的深度上進行。6 采用數字顯示的儀器,每次測深應連續讀取5次以上的讀數,取其平均值。5.3.8 測深桿測深5.4 測點位置的確定5.4.1 測點定位應使儀器入水后在垂線上的位置等于(或盡量接近于)預定的測點深度。5.4.2 測點定位可采用直接觀讀法、相對計數水深法、一次定位法、試錯法,各方法應分別符合下列要求:1 當偏角較小(一般小于5º)時,實測水深可采用直接觀讀法;當斷面穩定,借用水深時各測點的定位也可采用本方法。2 相對計數水深法:在偏角較大,產生干繩、濕繩及位移改正值時,測出濕繩長度后,各測點的定位深度:h=1)式中
48、 h測線某一相對位置的測點深;相對位置0.2、0.6、0.8等;LH施測垂線濕繩總長度。(水面、河底測點的濕繩長度可直接觀測,其余測點的濕繩長度應等于該點的相對水深與濕繩總長度的乘積。冰期的冰底、冰花底及河底測點的濕繩長度可直接觀測,其余測點的濕繩長度應等于該點自冰底或冰花底算起的相對水深,與有效濕繩長度的乘積,再加水浸冰及冰花總厚度之和。)3 一次定位法:在知道施測垂線的水深(實測或者借用斷面)及偏角的情況下,確定測點計數水深時,測點深計數器讀數為:h=h+2)=干+位+濕4試錯法:當不能采用鉛魚實測水深,借用上一次斷面成果查算水深,且懸索偏角大于10º時,水面以下各測點的位置應采
49、用“試錯法”確定。如測速是由河底測向水面時,先根據各相鄰測點濕繩長度之差初步定出逐點轉移測點位置時,計數器讀數減少的數值,并據此初步算出儀器放至各測點附近時計數器的讀數,把儀器提放至初步算出的預定位置上,量出新的懸索偏角,與前一測點的偏角對比,如有變化,應根據新偏角的干繩改正數與前一測點偏角的干繩改正數之差調整儀器的位置(偏角減小時上提,偏角加大時下放),再次量出新的懸索偏角,與上一次量得的偏角比較,如基本一致(相差不超過測角器的最小刻度單位)時即可定位測量,否則應按上述方法繼續調整儀器位置,直至最后兩次量得的偏角基本一致為止。5.5 鉛魚懸吊5.5.1 鉛魚懸吊應符合下列要求:1 鉛魚宜采用
50、單點懸吊或“八字型”懸吊,用“八字型”懸吊時,懸吊點不宜用固接方式聯結,以保證鉛魚重心能自由調整。2 鉛魚懸吊后,應在水中保持水平,鉛魚軸線與水平線夾角不得大于3º,鉛魚入水后應保持穩定,如有擺動現象,應適當加長尾翼長度。5.5.2 流速儀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1 流速儀應安裝在鉛魚頭部前方,流速儀距鉛魚頭部的水平和垂直距離,應大于二倍鉛魚最大直徑。2 流速儀在水中應保持水平狀態,并能自由轉動。3 拉偏纜道的流速儀應不受拉偏索的影響。4 在淺水低速的情況下,流速儀應安裝在特制的低速懸桿上,并安裝應符合本條其他要求。5.6測速方法5.6.1 流速儀法測速常采用選點法、積深法、積寬法,可根
51、據具體情況選用。各種方法應分別符合下列要求:1 選點法:纜道測速的主要方法,是在斷面的各條垂線上將流速儀放在不同的水深點處(0.2h,0.6h,0.8h等)測速,然后計算流速、流量,垂線上測速點的數目由流量型誤差試驗資料確定,且垂線水深應滿足測點能準確定位的要求。2 積深法:流速儀沿測速垂線均勻升降,連續地直接測得垂線平均流速,特殊情況下使用。3 積寬法:流速儀在預定深度處,沿斷面方向橫渡,測記流速儀總轉數,總歷時以計算積寬段平均流速的方法,特殊情況下使用。5.6.2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ADCP)法測速應符合下列要求:1 使用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ADCP)采用定點法施測,即將安裝有ADCP
52、的鉛魚定位在傳統流速儀法測速垂線上,采集垂線流速歷時100s,整理計算出垂線平均流速。2 使用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ADCP)采用橫渡法(也稱走航法)施測,即將安裝有ADCP的鉛魚沿斷面方向橫渡測得斷面流量的方法。5.6.3 非接觸表面流速儀法所謂非接觸表面流速儀法是指,在具備使用電波流速儀條件的測站斷面上,將電波流速儀置于鉛魚前上方,測流時只測每條垂線的水面流速,根據標定系數計算出該垂線平均流速,從而達到計算整個斷面流量的目的。5.6.4 浮標法6 纜道采樣6.1 懸移質泥沙采樣方式6.1.1 選點式6.1.2 積點式6.1.3 積深法取樣應符合下列要求:1 取樣儀器應等速提放。2 當水深小
53、于或等于10m時,提放速度應小于垂線平均流速的1/5;當水深大于10m時,提放速度應小于垂線平均流速的1/3。3 用積深法取樣時,一類站的水深不宜小于2.0m,二、三類站的水深應大于1.0m。4 儀器處于開啟狀態時,不得在河底停留。5 儀器的懸吊方式,應保證儀器進水管嘴正對流向。6 單程積深應從水面測向河底,到河底時關閉采樣器,上提時不再進水。6.1.4積時式6.2 懸移質泥沙采樣器6.2.1 纜道懸移質泥沙采樣器分積時式采樣器,橫式采樣器、瓶式采樣器、皮囊式采樣器及不采樣的直讀測沙儀,可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選用。6.2.2 積時式采樣器,主要用于含沙量小于30/m3的河流,其主要特點是能在不同水深的條件下,自動調整儀器水樣倉的壓力,保證進口流速與天然流速基本一致。6.2.3 積時式采樣器性能應符合下列要求:1 取樣時無突然灌注現象,進口流速應接近天然流速,進口流速系數為0.91.1的保證率應達到75%以上。2 調壓歷時越短越好,一般情況下宜使用瞬時調壓的積時式采樣器。3 管嘴應伸出頭部一段距離,保證進口處流速不受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1年中國仿真海洋系列~熱帶魚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1,6-二磷酸果糖二鈣鹽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中學】【帶班育人方略】思政賦能 育“時代紅”少年
- 2025至2030年中國鎖具五金制品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蛇皮紋鞋底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電動圓刀裁剪刀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插銷系鎖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鋼廠回轉窯施工方案
- 記憶地理知識
- 計算機二級考試高效利用網絡資源的策略試題及答案
-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
- 建筑工程三級安全教育內容(同名15503)
- 華爾街英語課件
- 2024年抗癌新藥研發合作合同
- 免疫學檢驗技術-熒光免疫技術
- 2024-2030年版中國網吧行業市場運營模式及發展策略分析報告
- 2023年上半年系統集成項目管理工程師考試答案解析
- 臨床醫生個人職業規劃
- 腸穿孔護理疑難病例討論
- 【字節跳動盈利模式和核心競爭力探析(論文)12000字】
- 期中測試卷(試題)2024-2025學年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