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網中錨安裝工藝陜振崗修改孫立聘_第1頁
接觸網中錨安裝工藝陜振崗修改孫立聘_第2頁
接觸網中錨安裝工藝陜振崗修改孫立聘_第3頁
接觸網中錨安裝工藝陜振崗修改孫立聘_第4頁
接觸網中錨安裝工藝陜振崗修改孫立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編 號項目內容JY-8懸掛調整JY-08-02中心錨結安裝(鏈形懸掛)一.施工準備(一).組織序號項目單位數量備注1施工負責人人12車梯作業人員人6其中技術工人、2輔助工43起落錨人員人5其中技術工人3、輔助工24防護員人5(二).工機具序號名稱規格單位數量備注1車梯5.6m臺22葫蘆3T套13滑輪組套14蛙式緊線器50-150套15鋁合金梯子910m把16斷線鉗900mm把17鋼絲套3T條18棕繩20mm條19小繩12mm條110手錘1kg把111鋼卷尺50m,5m盒各112單滑輪5kN個2(三).材料設備序號名稱規格單位數量備注1中錨線夾TB2075.9-90套1230杵環桿TB2075.

2、43-90件23杵頭懸式絕緣子XWP2-70套84杵座楔形線夾JL26(70)-89套15鋼線卡子Y-15套156鋼絞線GJ-70米若干數量按實測7鋼絞線GJ-50米若干二.操作程序(一).工藝流程圖施工準備承力索中錨安裝接觸線中錨安裝收工(二).操作方法1.施工準備(1).材料檢查:清點、檢查中錨線夾等零配件和中錨輔助繩絞線的數量和外觀質量。(2).采樣測量:a.檢查:檢查錨段兩端承力索、接觸線補償墜砣高度是否符合標準,中心錨結兩轉換柱腕臂是否垂直于線路中心。并調整到位。 b.測量:在現場用鋼卷尺(50m)測量中心錨結范圍幾個跨距(三跨式中錨為三跨;兩跨式中錨為二跨;雙線隧道中錨為兩個錨臂間

3、的跨距)的實際長度L值。 (3).預制:a.裁中錨輔助繩絞線: 第一步,支盤展線,在駐地選好預制場地,用線盤支架支好中錨輔助繩用鋼絞線盤,然后展放鋼絞線。 第二步,放樣測量,對于承力索用中錨的GJ-70型鋼絞線從端部起測,以實測數據L減4米(雙線隧道為GJ100型的鋼絞線,以實測數據減2米)為長度,用鋼卷尺測量放樣出其斷線位置點,做好斷線記號。b.制作回頭:采用杵座楔型線夾,按回頭制作工藝,將其GJ-70鋼絞線一端制作成回頭。c.分別盤好鋼絞線,并分盤用鐵線綁緊成圈,運至現場。2.承力索中錨現場安裝(1).起錨(適應車梯人工法的兩跨式、三跨式鏈型懸掛承力索中錨的現場安裝,后同;“雙線隧道承力索

4、中錨作業車人工安裝”見(13)之后。)a.桿上人員到位:一人帶小繩和安全帶,攀上其起錨端錨柱的下錨角鋼高度處,扎好安全帶。b.安裝起錨絕緣子串:第一,桿上人員放下小繩;第二,上下人員配合,將中錨起錨杵環桿和絕緣子串通過小繩送到桿上人員手中;第三,由桿上人員將其與下錨角鋼聯接在一起。c.中錨繩起錨聯接:通過小繩,將中錨繩的起錨端送給桿上人員,并將其與起錨的杵環桿和絕緣子串相聯接。(2).中錨落錨準備:與前一步驟同時進行。兩人配合,在其中錨的落錨端錨柱上,將滑輪組等緊線裝置預先安裝好。如圖1所示。 圖1 承力索中錨落錨裝置安裝示意圖3T葫蘆圖1滑輪組組(3).展線穿線(與前起錨步驟同時進行)a.

5、展放第一跨線:與(1)步驟同時進行。將中錨輔助繩線圈搬到起錨支柱的轉換支柱方向路肩上,解開鄰近起錨的中錨繩圈盤,將其中錨輔助繩沿路肩向其轉換支柱方向展放,至到中錨繩接近轉換支柱處為止。b.防護到位:由現場防護員與駐站防護員聯系,封閉線路。c.車梯人員到位:待線路封閉時,將車梯抬到鄰近起錨的轉換支柱處的線路上,準備穿線作業。d.在第一根轉換支柱上穿線:上下配合,由車梯上的人員將其中錨繩的落錨端線頭拉上來,在轉換柱鞍子上方向下錨方向穿過去。e.放第二跨線:車梯下面的人牽著中錨繩的第二跨段線拉向另一轉換柱;同時車梯上的人用手托起鋼絞線,使鋼絞線不與鉤頭鞍子相摩擦。如圖2所示。圖 2 轉換支柱上承力索

6、中錨輔助繩穿線操作示意圖f.緊線:當第二跨段中錨輔助繩展放完成后,拉線人員將第一、二跨中錨輔助繩拉緊,到其第一跨弛度約為500mm時止。g在第一轉換支柱兩端預固定(適應三跨式中錨選用):當中錨輔助繩的第一跨弛度緊到約500mm后,隨即車梯上的人在轉換柱上承力索鞍子的兩端將承力索和中錨繩各用2個鋼線卡子預卡在一起,鋼線卡子固定螺栓的螺母不要擰得過緊,使鋼絞線能在鋼線卡子U型螺栓內自由移動。如圖3所示。 圖3 三跨式承力索中錨輔助繩在轉換支柱處的承力索鞍子兩端的鋼線卡子卡線安裝示意圖h在轉換支柱兩端預固定(此步僅適應于兩跨式中錨選用):(上接f步驟)當中錨輔助繩第一跨弛度緊到約500mm時,隨即車

7、梯上的人在轉換柱鞍子兩端將承力索和中錨繩各用1個特殊設計的卡子(如圖4所示)卡住中錨繩和承力索,并基本固定住,使其中錨繩能在卡子內稍微能夠竄動。 圖4 兩跨式中錨及中錨卡子安裝示意圖 i.在第二轉換支柱處穿線(兩跨式中錨無此步驟):將車梯推到第二轉換支柱處,上下配合,由車梯上的人員將其中錨繩的落錨端線頭拉上來,在轉換柱鞍子上方穿過去。并將其拉向落錨支柱,至基本展完線拉緊為止。(4)緊線:a.安裝緊線裝置:在中錨繩下錨端線頭以內合適的位置安裝楔形緊線器,然后與滑輪組的一端連接起來,準備緊線。b.緊線收弛度: 第一步,人工拉其葫蘆的尾繩快緊:即一人啟動葫蘆的尾繩止釘,隨即地面多人快速拉動葫蘆工作尾

8、繩,至人力拉不動為止; 第二步,搖手柄緊線:即梯上人員關閉葫蘆的尾繩止釘,將葫蘆轉至緊線工作狀態,并順方向搖動葫蘆手柄,緊線至中錨輔助繩馳度與其承力索馳度相當后為止。(5).模擬測量其中錨輔助繩下錨終端的回頭位置:a.安裝竹梯:多人配合,在下錨絕緣子串被拉到水平狀態時的終端位置處豎起梯子,同時一人將小繩的一端系緊梯子頂端,另一端從葫蘆工作繩的上方拋過后,在地面拉緊小繩,將其梯子牢靠地套在葫蘆的緊線繩上;b.模擬測量其回頭彎頂點:隨即另一人爬上梯子至中錨繩高度處;抓緊中錨繩尾部端頭和下錨裝置的絕緣子串,模擬其對接狀態,觀察實測中錨繩終端與其下錨裝置連接的回頭彎頂點位置,做好標記號。 (圖4)圖4

9、 兩跨式、三跨式承力索中錨安裝的中錨輔助繩人工落錨操作示意圖(6).制作中錨繩下錨端回頭:梯上人員放下中錨輔助繩的下錨端線頭,地面人員以其標記號為回頭彎頂點,按回頭工藝要求,用杵座楔形線夾制作回頭。(7).對接下錨裝置: 第一步,梯上人員把已作好回頭的中錨輔助繩下錨端回頭用小繩吊上去,試與其絕緣子串模擬對接一下; 第二步,如果偏松對接不上,則再順方向緊幾手葫蘆手柄,使回頭上的杵座楔形線夾能與其下錨絕緣子串相對接為止; 并將絕緣子串的杵頭套入回頭的楔形線夾杵座內,裝好彈墊片。(8).松緊線裝置:緩慢松開葫蘆,至中錨輔助繩完全承受張力時止;(9).在第二轉換支柱處正式固定(兩跨式中錨即為轉換支柱)

10、鋼線卡子:隨即,車梯上的人員將第二轉換柱的承力索鞍子兩端的鋼線卡子(兩跨式中錨為特殊設計卡子)擰緊,并固定牢固。(10).在第一轉換支柱處正式固定(兩跨式中錨無此步驟)鋼線卡子:隨后,將車梯推動到第一轉換支柱處,車梯上的人員將第一轉換柱處承力索鞍子兩端的鋼線卡子(兩跨式中錨為特殊設計卡子)擰緊,并固定牢固。(11).拆除緊線裝置:與上(9)步驟同時進行,多人配合,逐件卸下滑輪組、緊線器、滑輪和鋼絲套子,放倒梯子。(12).收工:a.清理現場,檢查、確認無行車障礙;b.撤離人員、工具和材料到安全地帶;c.下令結束封閉線路施工,收工。(13).雙線隧道承力索中錨安裝(僅適應作業車人工法,后同):

11、圖11 雙線隧道鏈型懸掛接觸網中錨安裝示意圖 圖11中鋼線卡子安裝結點放大圖a.辦理封閉線路施工登記:由施工負責人派人到其鄰近車站辦理區間封閉點占用線路施工手續。b.作業車到位:作業車(載料、人)運行至準備安裝雙線隧道承力索中錨的第一個錨臂處。c.安裝起錨裝置: 第一步,兩人登上作業車平臺; 第二步,輔助人員將所需材料傳遞上作業平臺; 第三步,升起作業平臺; 第四步,作業臺上的人員將中錨起錨用的杵環桿、絕緣子串以及雙聯碗頭掛板和T型連接板與其第一根錨臂聯接在一起。d.起錨:將承力索中錨輔助繩已制作回頭的一端頭與其錨臂上的起錨裝置的T型連接板聯接起來。e.放線:先降低作業臺;同時作業臺上的兩人將

12、其中錨輔助繩的另一端用一根小繩套住后牽在手中;然后將作業車運行至其第二根錨臂處。f.安裝落錨裝置:升起作業平臺,作業臺上的兩人在其錨臂上裝好落錨杵環桿和絕緣子串。g.模擬對接:作業臺上的兩人配合,一人用手拉著中錨繩的線頭端部并拉緊至其最低點高于下方承力索約50mm止,另一人抬起絕緣子串,模擬落錨對接狀態;h.模擬測量:在其模擬落錨狀態下,模擬測量落錨聯接狀態下的中錨繩下錨端回頭彎頂點的位置,并做好標記號。i.制作中錨繩下錨端回頭:放下絕緣子串和中錨繩,在作業臺上,按回頭制作工藝制作好其中錨繩的落錨終端回頭。 j.落錨:作業臺上的兩人配合,將其回頭楔形線夾與錨臂上落錨裝置的T型連接板聯接起來。如

13、圖21所示。圖21 雙線隧道鏈型懸掛接觸網的承力索中錨輔助繩落錨操作示意圖k.聯接固定承力索: 第一步,作業車返回至錨臂的中間點,測量出承力索和接觸線中心錨結繩與其承力索聯接的中點段位置;如圖2 1所示。 第二步,若是銅或鋁承力索,應在安裝鋼線卡子處用1×20銅或鋁包帶將承力索包扎一圈。 第三步,將承力索與其承力索中錨繩用兩對鋼線卡子卡住固定起來;如圖11中的放大圖所示。3.接觸線中錨安裝(1).施工準備:a.材料檢查:清點、檢查中錨零配件和中錨線的數量和外觀質量。b.預制: 第一步裁中錨絞線:支盤展線,在駐地選好預制場地,用線盤支架支好中錨用鋼絞線盤,然后展放鋼絞線。 第二步,放樣

14、測量,對于接觸線用中錨的GJ-50型鋼絞線從端部起測,以其接觸線中錨繩設計型號長度(具體見按表1),用鋼卷尺測量放樣出其斷線位置點,做好斷線記號。 第三步,綁扎斷線:先在斷線標記號兩邊各10mm處,用1.6鐵線綁扎2圈;后在斷線記號位置,用斷線鉗剪斷鋼絞線。 第四步,在接觸線中錨繩的中間點位置,將其用手揻出如圖5 所示的中錨線夾曲線形狀。表1鏈形懸掛結構高度(mm)1700150013001100雙線隧道接觸線中錨繩長L(m)125115100908.5(2).現場安裝(適應兩跨式、三跨式鏈型懸掛接觸線中錨的車梯人工法安裝,后同;雙線隧道鏈型懸掛接觸線中錨安裝見后(3)步驟)a.檢查:檢查錨段

15、兩端接觸線補償墜砣高度是否符合標準,并調整到位。 b.測量:在現場,用鋼卷尺(50m)測量兩轉換跨距的中間點位置,并作為其接觸線中錨輔助繩的中間點位置臨時標記。c.作業人員到位:按照有關行車封閉線路或列車運行間隙施工規定,辦理好封閉線路計劃并設置好行車防護;經防護員許可,多人配合,將車梯抬到接觸線中錨中間點的線路上;隨即,兩名技術工人登上車梯。d.安裝接觸線中錨線夾:梯上兩人配合,按照設計要求,用中錨線夾將接觸線中錨輔助繩的中間點段固定在轉換跨距中心點標記正上方的接觸線上方,并聯接緊固牢靠。e.提中錨處接觸線高度:梯上兩人配合,一人用力將接觸線抬高到約比原位置高150mm200mm的狀態;隨即

16、,另一人用4.0鐵線套子將其接觸線掛在正上方的承力索上。如圖5所示。圖5 鏈型懸掛接觸網的接觸線中錨線夾安裝操作示意圖(f).分別聯接固定其中錨繩兩端線頭: 第一步,梯上人員牽住接觸線中錨輔助繩的上行或下行端線頭; 第二步,輔助人員沿與其線頭相應的方向將車梯推動到其中錨繩拉緊為止,并穩住車梯; 第三步,梯上人員一人拉緊其中錨輔助繩的端部,到其弛度約為30mm為止。 第四步,梯上另一人先用一個鋼線卡子將其中錨輔助繩線頭端部卡在承力索的上,并固定牢靠;再兩人配合,在其線頭鋼線卡子的內側(鄰近中錨的中心點方向),每隔約100mm縱向距離的位置上,均勻距離地分別安裝兩個鋼線卡子,其U螺栓不要緊得太緊,

17、至用扳手輕微敲擊鋼線卡子可使其沿承力索稍微滑動為止。 第五步,重復上第一步至第四步,用三個鋼線卡子聯接固定接觸線中錨輔助繩的另一端線頭。g.調整接觸線高度: 第一步解套子:將車梯推到其中錨線夾安裝處,解開4.0鐵線套子; 第二步測量:測量其中錨線夾處的接觸線高度; 第三步檢算:將中錨線夾處接觸線高度與其相鄰吊弦點的接觸線高度(應符合設計要求)比較,若中錨處接觸線高比其相鄰吊弦點接觸線高高出20mm60mm,則其中錨線夾處的接觸線高度符合標準規定,合格;否則視為偏差過大,不合格;進入下一步的調整。 第四步調整:將車梯分別推到其中錨輔助繩的兩終端線頭處,根據中錨線夾處接觸線高度的不合格偏差值,相應

18、(約按其偏差值的2.5倍,均勻分攤三個鋼線卡子之間的距離。如:若中錨線夾處接觸線過高,則外移兩鋼線卡子,使承力索與接觸線之間的中錨繩長度適當加大;若中錨線夾處接觸線過低,則內移兩鋼線卡子,使承力索與接觸線之間的中錨繩長度適當減少。)調整卡在線頭上的內側兩個卡子的縱向間距值,至中錨線夾處接觸線高度合格為止。h.正式固定:分別擰緊其中錨輔助繩線頭上的所有鋼線卡子。如圖6所示。i.安裝承力索中錨輔助繩卡子:在中錨線夾安裝點的正上方承力索和承力索中錨輔助繩上,安裝三個相互距離100mm又互相倒置的鋼線卡子,卡住其承力索與承力索中心錨結繩,并固定牢固。 圖6 兩跨式、三跨式鏈型懸掛接觸網的接觸線中錨安裝示意圖(3).現場安裝(僅適應雙線隧道接觸線中錨的作業車人工法安裝)a.作業車到位:按照封閉線路施工要求,將作業車(帶人和材料)運行到其接觸線中錨的中間點處;b.卡住中錨繩中間點段:首先,找到接觸線中錨繩的中間點;然后,用鋼線卡子(銅承力索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