誨人不倦的虞愚先生_第1頁
誨人不倦的虞愚先生_第2頁
誨人不倦的虞愚先生_第3頁
誨人不倦的虞愚先生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誨人不倦的虞愚先生聽虞師因明課的感受北京師范大學 哲學與社會學學院董志鐵 今年是虞愚先生冥壽100周年。轉眼間敬愛的虞老離開我們已整整20個年頭了。隨著時間的流逝,虞老的音容笑貌非但沒有淡去反而愈發鮮明地鐫刻在我的腦海中。我雖非虞老的入室弟子,卻有幸系統地聆聽過虞老講授的因明課。這大概也是因緣吧。 我面前有兩個36開80頁的筆記本,其一封面上寫有:虞愚先生主講:因明筆記(1982年9月29日至1983年4月2 日);另一封面上寫有:虞愚先生:唯識三十論(1983年5月14日至1983年6月25日);此外,還有從1984年6月13日至1987年6月3日之間的幾個日期。以上記錄說明如下的事實。為搶

2、救因明不致使之成為“絕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從1982年開始招收因明學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就是虞愚先生。不僅如此,當年9月開始,虞老在哲學所開講因明。虞老開講因明的消息不脛而走,北京的自不必說,天津、河北、山西、山東的一些同志也紛紛前來聽課,一時盛況空前。虞老從1982年9月至1983年6月,從頭一年的初秋講到第二年盛夏,每周一個上午,講了整整兩個學期。虞老以73歲高齡不避寒暑,每周至少一次乘公共汽車由北京宣武門外西磚胡同寓所到建國門哲學所,準時為大家授課,實在令人感動。因為那時市場經濟未發達,聽課者未交任何費用,講課者大概除了工資外也沒有什么講課費吧!至于筆記本上1984年至1987年的

3、幾個日期,則是虞老來北師大為原國家教委委托北師大哲學系辦的全國邏輯助教進修班講授因明的日期。筆記本中的相關內容也是因明課筆記。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從1983年開始,受原國家教委委托,北師大哲學系在吳家國教授的主持下連續舉辦全國邏輯助教進修班,學員來自全國各地,每班50人左右,學員大多是地方高校、教育學院、師范專科學校的教師。進修班所設課程除普通邏輯研究、數理邏輯、中國邏輯史、西方邏輯史、辯證邏輯等基礎課程外,最受歡迎的課之一便是邀請在京的著名專家、學者主講的邏輯專題講座。沈有鼎、虞愚、周禮全、吳允曾等老專家及周云之、劉培育等同志均應邀來校授課。學員們來自全國各地,難得有機會聆聽這些專家、學者

4、的講授,一睹他們的豐采,有此機會個個雀躍。像這種課時不多、學員水平參差不齊、且期望值很高的課,并不是人人愿意講的。每次邀請虞老,他總是想方設法滿足我們的要求。虞老是個極認真負責的人。每次總是詳細詢問聽課者的水平、人數、課時、上課的具體時間、有什么具體要求等等。虞老十分細心,一絲不茍。有時離上課時間還有一兩天,特意跑到街上用公用電話(那時私人電話極少,更不用說手機了)與我聯系,詢問授課之事有無變動,惟恐誤了學員聽課。 以上事實充分說明,虞老不僅是一位搶救因明的倡導者,而且是一位腳踏實地的踐行者。 聽虞師的課有幾點感受,在此與同道們分享,并以此作為對虞愚先生的深切懷念!第一,課程內容極其豐富。虞老

5、在導言中講了什么是因明學;印度邏輯的性質;論式種類及其意義;古因明與今(新)因明后,又介紹了尼耶也派、彌勒、無著、世親、陳那、商羯羅主、法稱等人及其著述。使聽者明了因明產生、發展的歷史沿革、在因明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人物、著作,是為史。其次,介紹因明理論。因明理論的介紹以商羯羅主因明入正理論為中心,系統介紹了“八門二益”,即“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具體說來,“能立”是:因喻具正,宗義圓成,顯以悟他,故曰能立。“能破”是:敵申過量,善斥其非,或妙徵宗,故名能破。“似能立”是:三支互闕,多言有過,虛功自陷,故名似立。“似能破”是:敵者量圓,妄生彈詰,所申過起,故曰似破。“現

6、量”是:行離動搖,明證眾曉,親冥自體,故名現量。“比量”是:用己極成,證非先許,共相智決,故名比量。“似現量”是:行有籌度,非名證境,妄謂得體,名似現量。“似比量”是:妄興由況,謬成邪宗,相違智起,名似比量。在此基礎上,虞老詳細地解釋了這“八門”要義,然后再介紹“悟他”與“自悟”這“二益”。虞老說,比量析有兩類:為自比量(自身推理)是為自悟,自己了解事物邏輯上關聯的作用;為他比量(為人推理)是為悟他,就是把這邏輯上的關聯作用傳授給別人,這里指運用論據與論證證明某一論題的正確性,使人信服。這兩種推理的性質,基本上是一致的,不過為自比量偏重在自己運用獨立思維,而為他比量則是依據獨立思維用語言文字來

7、表達而已。虞老指出:這“八門二益”實際包涵了諸因明論所說的要義。通過虞老的講解,使我這樣的初學者得窺因明門徑,獲益良多。其中印象頗深的一點是,構成“宗”的主要成分:主詞與賓詞,竟然有那么多的稱謂。主詞有:有法、所別、前陳、自性、體。賓詞相對應的則是:法、能別、后陳、差別、義。在文獻中五對共十個范疇交叉運用,沒有老師的指點,理解、掌握上述內容不知要花費多少時間,甚至始終搞不明白它們(十范疇)之間的關系也是可能的。虞老授課內容除上述史、論外,更注重因明學與法相唯識宗(慈恩宗因廟得名)的相互影響。因明入正理論在玄奘門下傳習很盛,立破方法被運用到各家著述之中,因而成為研習、了解法相唯識宗必需通達的要籍

8、,形成了學習因明必需了解法相唯識宗,研習法相唯識宗必須通曉因明。虞老更在因明史、論講解的基礎上,又詳細介紹了世親的唯識三十論,為我們開啟了了解唯識與因明相互影響的大門。亦可見虞老提攜后學的良苦用心。第二,虞老不只一次告誡后學:“欲識因明真面目,因明之外看因明”。虞老在講課中切切實實地貫徹了自己的這一主張。虞老授課中所講內容決不僅僅是就因明論因明,而是在適當的地方聯系西方亞氏邏輯、中國名辯、乃至中國古典文獻(詩、詞、典籍等),恰倒好處地解釋因明理論。試舉幾例。凡是聽過虞老課的人都對因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的講解印象深刻。因為虞老聯系西方亞氏邏輯三段論理論予以闡釋。首先,將三

9、段論的結論視為因明的宗。宗的主詞(有法)相當于三段論的小項S(小詞minor term);賓詞(法)相當于三段論的大項P(大詞major term);而因的賓詞相當于三段論的中項M(中詞 middle term );然后,指出所謂“遍是宗法性”意為:整個小詞S必須與中詞M有聯系,即凡S是M。所謂“同品定有性”,意為中詞M所舉的事物必須與大詞P相一致,即有P是M。而“異品遍無性”意為凡與大詞P相異的事物必定不與中詞M相一致,即凡非P是非M。在此基礎上,因三相后面分別附上英語解釋,清楚明了,有效地使人克服對因明術語的生疏而領會其真實含義。如此講解”因三相”不知是否是虞老的創造,而我是在聽虞老講課時

10、才知曉的。下面看虞老引用中國名辯理論與因明理論對勘以明了因明理論的例子。 我們知道,1936年虞老就出版了因明學。1939年又印行有中國名學、印度邏輯。用中國名辯與因明學比較、對照應是順理成章。在講解何謂“現量”?何謂“比量”?二者的聯系與區別何在時,虞老說:這要從對“量”的刊定說起。尼耶也經的注釋家伐茲耶那說:“能知的主觀由之而知對象為量。”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切獲得知識的手段、過程及所獲得的知識本身都稱為“量”。古印度有多種量,如:現量、比量、比喻量、聲量、世傳量、圣教量、多分量、無體量等。到了尼耶也派認為只有四種量即現量、比量、譬喻量、聲量。而彌勒在瑜伽師地論中認為量(知識)有三種:現量、

11、比量、正教量。陳那則認為只有現量、比量。虞老解釋說,陳那著重探討知識的本源,著重在立與破的依據,認為宇宙間只有兩種知識:感覺知識(現量即生于根(器官)與境(外界)相接的知識)、推理知識(比量即根據同這個事相連的現象對它下判斷)。講到此,虞老聯系到墨經,“現量”猶如墨子的“親知”:“身觀焉,親也。”“比量”相當于墨子講的“說知”:“方不障,說也。”而墨子說的“聞知”,虞老說其實可包括在“親知”中。不僅如此,為了使聽者加深印象、更清楚地了解“現量”與“比量”兩個重要范疇,虞老又引用了嚴復譯穆勒名學中的一段話:“名學為求誠之學,誠者非他,真實無妄之知已。人之得是知也,有二道焉:有徑而知者,有紆而知者

12、。徑而知者謂之元知,謂之覺性;紆而知者,謂之推知,謂之證悟。”(見穆勒名學部首引論第四節)不言而喻,元知相當于現量,推知則相當于比量。在此基礎上,虞老進一步追問,為什么知識只有現量(親知、元知)、比量(說知、推知),原因何在?因明中講的很明確,答案是:陳那認為根本理由在于所量之境,不外“自”、“共”相故。“自相”即特殊,“共相”即一般。事偏重自相,理偏重共相。平常說某人不明事理。通過以上深入淺出、旁征博引的講解,你對現量、比量兩個因明范疇還不了然于心嗎?這無疑是因明之外看因明的又一適例。除上述例子外,所舉中國名辯例子還有不少。如講“色法”(物質)與“心法”(心理活動)具有不同的潛能時,聯系墨經

13、的“智與粟孰多?木與夜孰長?”講“同品”、“異品”時,聯系墨經中“同:重、體、合、類”。“異:二、不體、不合、不類”的論述。介紹勝論派哲學思想“六句義”:實句、德句、業句、大有句、同異句、和合句時,為了說明宇宙萬有各有其具體性質(德)與抽象的性質,引了公孫龍子·指物論“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的命題,指出該句第一個“指”是德(萬物的具體屬性);第二個“指”表示抽象屬性。事物都有屬性,而“屬性”卻沒有屬性。如此晦澀艱深的哲學命題迎刃而解。虞老是位詩人,對中國古典詩詞造詣頗深。這不僅由其詩作說明,就是在講解因明過程中也經常引用詩句說明因明的道理。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其古典詩詞修養之深。看一例。

14、虞老講唯識論時說到“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為無分別智。而無分別智要達到如下的境界:無“智”外之“如”為“智”所證,亦無“如”外之“智”能證於“如”。此時他引用了陶淵明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虞老引用了最后兩句。我們知道莊子·齊物論中有:“辯也者,有不辯也,大辯不言。”另莊子·外物中說:“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的句子。陶淵明大抵是說寄情山水得到啟發,領會了人生真諦,但無法也無需用言語表達。虞老引用此句幫助我們理解正智(能緣)、真如(所緣)二個范疇及其關系,說明

15、相對真實與絕對真實不能割裂,正所謂“宛然而寂然,寂然而宛然”。在介紹龍樹的中觀學派著重破(破斥、反駁)時舉了如下的三支論式:“真性”有為空。(宗)緣生故(因),如幻。(喻)虞老為了解釋何為“幻”引用了蘇東坡宿東林寺這首詩:“溪聲盡是廣長告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示人?”其中“溪聲”視為“廣長舌”,“山色”視為“清凈身”即是蘇軾“幻”化所至。虞老還特意在“山色”下標注“世間”,而“清凈身”下標注“法身(涅槃)”。虞老為了讓聽者加深理解更舉一例:偏所計執性幻(蛇);依他起性相對(繩);圓成實性絕對(麻)。用麻制成的繩子被夜行的人踩到而誤以為是蛇即是“幻”。第三,聽課筆記中有如下一段話:中國人愛求同,但作學問辨異更重要。第二點所舉例子,大多是求同即因明某些理論與西方亞氏邏輯,中國名辯一些內容具有相同之處。較好地體現了虞老“欲識因明真面目,因明之外看因明的”的主張。其實虞老也正如他所說,也是注重求異的。關于在因明、邏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