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幼兒自主性游戲中語言指導的策略_第1頁
教師在幼兒自主性游戲中語言指導的策略_第2頁
教師在幼兒自主性游戲中語言指導的策略_第3頁
教師在幼兒自主性游戲中語言指導的策略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讓幼兒自主的學習”這一新理念已被廣泛接受,對于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國內外已有許多相關的研究。我園自申報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發展水平的行動研究”這一科研課題已來,在區域活動和角色游戲這一領域中已經歷了三個學年的探索,并形成了我們自己獨特的見解。在幼兒自主性游戲指導策略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教師的語言指導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有關教育專家研究發現,許多教師會把游戲與真實生活混在一起來指導孩子,若運用的語言不當反而打斷兒童的游戲。教師應好好運用在想象游戲中解說員的角色,有技巧地問一些相關的問題,這種教師與孩子的對話可使解說達到最佳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運用語言來達到教師預期的目的,在什么情景下教師該提

2、什么問題、該說什么話,這是我們老師感到很困惑的問題。研究中我們發現,教師在幼兒游戲時運用不同類型的語言,既能提高指導游戲的效果,又能保證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性得以發揮,還能促進幼兒在游戲中學習能力的提高。根據教師對幼兒提出的問題的目的和方式的不同,我們把游戲中的指導語言歸為以下幾類:一、疑問式語言:一般以詢問的方式語言出現,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幼兒把游戲進行下去,及時反饋幼兒的游戲行為,啟發幼兒的思維。幼兒在游戲中總是反映自己原有的經驗,教師的問題可以幫助他們拓展思維的空間,從不同的角度去獲取經驗,使生活中零散的經驗得以整合。詢問式的語言并非教師不了解某種游戲的情節,如:這是什么呀?你在干什么呀

3、?”等一類幼兒不需要思考或努力嘗試即可回答的問題,而是根據幼兒游戲開展的情節,覺得幼兒需要幫助或有指導的必要時,教師有目的地設計問題情景,提出問題。類似的語言有:你跑來跑去是在干什么呀?(用于了解游戲的情節)”家里除了爸爸和媽媽以外,還有誰?(用于幫助幼兒解決爭搶角色的糾紛)”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沒有了,怎么辦呢?(用于引導幼兒學會用替代材料)”你什么時候給你的病人打針?(用于提醒幼兒明確自己的角色,促使幼兒養成做事有責任的習慣)”警察的工作是不是只能抓壞人呀?(用于幫助幼兒對警察職業的進一步的關注,達到豐富游戲情節的效果)”拿不下了怎么半?(幫助幼兒思考更為合理的方法)”當老師發現幼兒需要幫助時

4、,不要一相情愿地直接指導,可以問問幼兒是否有困難,是否需要老師的幫助,如:你有什么需要幫助嗎?”要不要我來幫助你”等讓幼兒感到有自主體驗的語言。教師在運用疑問句來提問時,是作為游戲的真實情況的解說員”,把游戲作為教授的媒介,幫助幼兒主動提取已有的經驗,用于新的、或不同的情景中。要注意根據幼兒游戲的情節發展需要,根據游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這樣的語言看起來是在問問題,實質上是把幼兒面臨的問題描述出來了,把幼兒需要解決的問題擺在幼兒面前,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去尋求解決的途徑,起到促進游戲情節發展的功效。案例一:疑問式語言”指導實錄在快樂的娃娃家”游戲評價中,我嘗試采用三個層次遞進的

5、詢問式語言,引導與支持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建議。我首先問:今天,你有什么快樂的事告訴大家?”此問題的提出能讓孩子簡單回憶游戲的情節,又有機會和別人分享快樂。我然后又問:你有什么困難需要大家幫助?”幼兒在游戲中對于娃娃家的材料劃分、廚房與客廳區域的劃分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有的孩子能自己想辦法解決,而有的則可能受經驗或能力的限制,離開了老師和同伴的支持,就不能自己解決,從而影響游戲的順利進行。當老師問:你有什么困難需要大家幫助?”豆豆說:我們客廳太小了,客人都坐不下。他們廚房的小朋友老跑到我們這邊來做飯。”大家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并商定了規則。這樣既能鼓勵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

6、的問題,主動尋求幫助,又有利于合作解決問題與能力的培養,并促進游戲情節的發展。我最后又問到:“你還有什么辦法告訴大家?”這時,參與游戲的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問題又給孩子提供了一個表達自己建議、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讓孩子成為發展游戲的主人。建議式語言:有些建議的語言也是以詢問的方式出現的,與詢問式語言不同之處在于它不僅提出問題而且還給予具體的暗示。常用這樣試試”如果不行再想想別的辦法”我要;可是沒有”等句式來達到指導的目的。如:當發現一個幼兒試圖把娃娃放在堆滿東西的桌上,而又不方便擺弄玩具時,老師可以用這樣的語言指導:“我覺得如果放在旁邊會更好!”當幼兒在“德克士”買不到油條而爭執時

7、,老師可以建議說:“德克士沒有油條賣,我們再開個賣油條的店吧!”當發現幼兒一個幼兒用不同的積木嘗試著搭建一個東西不成功而想放棄時,老師可以直接拿出最合適的積木對幼兒說:“用這塊積木試試看。”這樣使幼兒既接受了老師的指導,同時也感覺到了自主和尊重。案例二:“建議式語言”指導實錄幾名男孩子手里拿著幾只恐龍,甲說:“我要搭恐龍陸戰隊!”其他孩子同意了他的想法。于是,甲拿來4根圓積木,他在圓積木上放上一塊長方形的積木。這時乙也拿來幾根圓積木,他把積木接著甲搭的繼續往上加,可還沒搭好,就把甲搭的積木全部帶倒掉了。這時,丙說:“還是我來吧。”他拿來3根長積木,然后甲、乙輪流把圓形的積木往上加。這次又全部倒

8、了。于是,幾個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辦了。我笑著說:“看看你們的積木有什么不一樣?”“你們覺得把哪根積木放在下面最牢固?”這時乙說:“我們把粗的放在下面。”后來他們輪流把稍細一點的積木放在上面。最后他們的“恐龍陸戰隊”搭好了,還叫了其他小朋友去參觀呢!老師把握住引導孩子游戲的最佳時機,通過恰當的語言提示促進幼兒游戲的發展。三、鼓勵式語言:老師用鼓勵式的表揚可以促進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及規則意識的形成,而對于幼兒在游戲中的某些不良行為習慣及違規行為,老師不一定直接指出來,而是用一種激勵式的正面語言,把希望幼兒出現的行為要求提出來,讓他們知道該怎么做。如:看到幼兒把玩具灑落在地上,老師就

9、說:“xxx、朋友把地上的玩具都收拾好了。”“xxx朋友自己想辦法解決了問題,真能干!”“XX天愿意與大家一起輪流玩玩具了。”如果聲音再大一些,我們就會聽清楚了。”等語言。老師及時發現并反饋幼兒游戲中的行為表現,可以充分調動幼兒游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案例三:“鼓勵式語言”指導實錄田田和佳憶正在“醫院”里給病人看病,只見醫生田田對護士佳憶說:“快點,這個病人要輸血”。“我們這兒沒有血。”佳憶急忙說到。“怎么辦?”一會兒,只見佳憶跑到“火鍋店”里借了一點紅色油泥放入針管里,就開始給病人輸血。這時,丑丑抱著娃娃來了,田田拿著聽診器聽了聽說:“發燒了,要輸液。”丑丑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田田拿一個橡皮筋綁

10、在娃娃的手上并做了一個把針管插入手背的動作,掛好輸液瓶后說:“下午還要來喲。”丑丑急忙說:“不行,我下午要上班呢。”“那你的寶寶就要死了。”“你的寶寶才要死了。”丑丑很生氣地叫到。這時,我急忙走過去,也來到醫院看病,邊打針邊說:“你們的醫術都很高明,我真想病快點好,可我下午沒時間來打針,你們有什么辦法嗎?”“那我到你家里給你打吧。”佳憶說。“太好了,謝謝你們。”我開心地說。田田聽見了,連忙拿起針管來到丑丑家,敲了敲門說:“丑丑,我來給你的寶寶打針了"。鼓勵式語言有時能潛移默化著孩子的行為。四、澄清式語言:幼兒游戲是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他們自己并不知道篩選,對于游戲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

11、,或幼兒模仿了一些不良現象,教師不能隨便評價,而應該引導幼兒來加以討論、澄清,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種語言的運用要建立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之上,可以當時就用,也可以在游戲講評中運用。如:有的“警察”到“餐廳”吃飯,不給錢就走了。如果這個問題幼兒并不介意也就算了,但是“餐廳”的老板一定要他交了錢再走,他卻說“警察”吃飯是可以不給錢的,這個問題就值得老師讓大家討論:“警察買東西到底可不可以不給錢?”以幫助幼兒梳理經驗,澄清對警察的不正確的片面理解。案例四:“澄清式語言”指導實錄歡歡和玲玲正在玩“小醫生”的游戲,歡歡的脖子上掛著聽診器,玲玲手里拿著針筒、溫度計,這時,只見豆豆抱著一個奧特曼的玩具來

12、到“醫院”,指著奧特曼的脖子對歡歡說:“他感冒了,有點咳嗽。”歡歡看了看豆豆,用手指著奧特曼的脖子問:“是這里嗎?”豆豆點了點頭,只見歡歡隨手從玲玲手里拿過針筒對著奧特蔓的脖子就插了下去像這樣的游戲行為完全是不符合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情景,但從孩子的心理上分析,他們認為身體什么地方不舒服有病了,就在什么地方“施藥”。當我看到這兒時,并沒有急于糾正幼兒的問題行為,而是在孩子游戲結束后,把這樣的游戲場景邊用語言描述邊表演了一遍,然后問孩子:“你們去醫院看病,醫生醫生是不是看你哪兒不舒服就在哪兒打針呢?”孩子紛紛搖頭說:“不是的。”“那應該怎么做呢?”有的說:“醫生是在屁股上給我打針的。”有的說:“醫生

13、是在我的手上打針的,還要吃藥。”在這樣的場景下的討論,引導幼兒對自己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幼兒把各自零散的看病、打針、吃藥的體驗與同伴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不斷去碰撞自己已有的游戲行為,把有益的經驗串成了一條線,使他們逐步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經驗,為下次游戲的開展提供“新的源泉”。五、邀請式語言:對于游戲中的弱者或無人問津的區域,教師可以運用邀請式的方式。如:“我們一起去吧”“你可以幫我理發嗎?”“請問你知道加油站在哪里嗎?”等這樣的問題來提高他們的游戲興趣和愿望,帶領他們進入游戲情景,促進他們與其他幼兒的交往,讓他們體驗到參與游戲的快樂和成功感。案例五:“邀請式語言”指導實錄我們班的其其是一個性格

14、很內向的孩子,平時一到玩游戲的時候就一個人坐在那里,處于一種旁觀的、無所事事的態度,以至于同伴對他也是很少在意和關注的。有一天,游戲開始后,他又開始這里摸摸,那邊看看。我走到他面前問他:“你愿意和我一起到小舞臺去看表演嗎?”他看看我,點了點頭。我又邀請他說:“那我們先去超市買點東西吧!”他又點了點頭。于是我們一起手拉手來到了超市,我拿了兩瓶“可樂”,看看他,他沒說話,也不拿東西。我們就一起來到了小舞臺,坐在椅子上看表演。我給了他一瓶“可樂”,并邊看表演邊喝“可樂”。過了一會兒,我說:“我肚子餓了,我們一起到餐廳吃點東西好不好?”他拿著可樂笑著點了點頭。我們又一起到了“餐廳”,服務員問我們吃點什

15、么。我為了讓別的幼兒對他產生關注,我說:“這是我的好朋友,你讓他點吧。”隨后,他點了好幾個菜,開心地笑了笑。吃完飯,我又邀請他一起到“圖書管”看書,一直玩得很開心。面對這樣的孩子運用邀請式的語言,讓他和你一起游戲。在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意愿的同時,會起到更有效的指導作用。六、角色式語言:當發現游戲情節總是處于停滯狀態時,教師以角色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游戲中去,如:“我是超市送貨的,你們需要幫忙嗎?”等語言,不僅會使游戲的情景得以豐富,而且還會使幼兒感到親切和平等,但在運用時要注意把握幼兒已有的經驗,切忌超出幼兒經驗的范圍,露出“導演”的痕跡。案例六:“角色式語言”指導實錄娃娃家里的媽媽沙沙從游戲開始就

16、忙著炒菜,爸爸張浩在超市與家之間來回“奔波”,看起來他一點都不累,娃娃卻被扔在一旁無人照顧。娃娃家游戲的內容顯得有點單調、乏味,難以繼續展開情節。見狀,我忙扮著客人進入了游戲:“請問家里有人嗎?我是到你們家來做客的。”沙沙和張浩看到我十分高興,連忙說:“何老師請進!”“謝謝你們,我聽說娃娃今天要過生日,特意來給他送禮物的。”他倆睜大了眼睛,相互笑了,一臉的驚喜。我又說:“你們準備給他開個什么生日會呢?我來幫忙吧!”“我想給他請很多好朋友,還要給他買新衣服。”沙沙高興地說到。“我去買蛋糕和生日蠟燭!”張浩也興奮地說到。當他倆手拉著手去買東西、又到各個角去請客人時,我知道他們已真正地為生日這一情節開始忙碌了,便悄悄地退出了游戲。七、指令性語言:當幼兒在游戲中嚴重的違反規則或出現攻擊性行為時,教師的指導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轉移其注意,但這樣做也許效果不佳,這時可用第二種方法:立即用語言和行為加以制止,如:當看見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