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影像學征象與中醫辨證分型的相關性研究_第1頁
頸椎病影像學征象與中醫辨證分型的相關性研究_第2頁
頸椎病影像學征象與中醫辨證分型的相關性研究_第3頁
頸椎病影像學征象與中醫辨證分型的相關性研究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頸椎病影像學征象與中醫辨證分型的相關性研究作者:陳木養 余洪希 王東 馮偉堅鶴山市中醫院 廣東鶴山 529700CORRELATION STUDY OF CLASSIFICATION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MAGING SIGN OF CERVICAL SPONDYLOSISCHEN Muyang, YU Hongxi, WANG Dong, FENG Weijian摘要 目的 研究頸椎病影像學征象與中醫辨證分型的相關性。方法 84例頸椎病患者中醫辨證分型為痹證型

2、、眩暈型和痙證型三型;影像學檢查采用頸椎正側位、左、右前斜位、過伸過屈位投照和CT掃描,其中5例行MRI檢查。結果 痹證型征象以頸椎生理曲度在病變節段改變為主(P<0.05);眩暈型征象改變以椎體骨質增生、椎管前后徑變小、椎間隙及椎間孔變窄為主(P<0.05);痙證型表現為椎體后緣骨質增生為重(P<0.05)。結論 頸椎病中醫辨證分型與影像征象表現有關,CT、MRI和平片檢查能提供辨證分型非常有價值的影像學信息,利于臨床診斷和分型。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發病率約為3.8-17.6%,男女之比約為6:1,現有年輕化的趨勢。對于本病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大多認

3、為其發病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對本病的治療,多采用非手術療法。該病屬于中醫“痹證”、“痿證”、“頭痛”、“眩暈”范疇,中醫治療對頸椎病有獨特的療效,因而從中西醫結合角度闡述該病的發病機制成為研究熱點1-7。本研究將頸椎病中醫辨證分型為痹證型、眩暈型和痙證型三型,對頸椎病中醫證型與影像學征象的關系進行分析研究,探討其中醫辨證分型的臨床客觀依據,從而有利于指導臨床中藥治療。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1.2 方法檢查設備采用日立500MA X光機進行頸椎正側位、左、右前斜位及動力位攝影,使用GE8800螺旋掃描機,根據臨床定位和X線平片所示病變決定掃描范圍,掃描層面盡可能與椎管軸面平行,

4、層厚5mm,層距35mm,全部攝有骨窗和軟組織窗分別觀察。采用ASM-016P MR掃描機,使用頸椎專用線圈,其中1例使用聯合相控陣線圈。常規進行矢狀面和橫斷面SE序列T1WI:TR/TE300-600/16,FSE序列T2WI:TR/TE 2500/90,層厚3-5mm,層間距0.5-1mm,矢狀面掃描FOV 220-260mm,橫斷面掃描FOV 160-200 mm。2 結果頸椎影像學征象與不同證型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84例頸椎病患者中,風寒型和虛寒型征象以頸椎生理曲度改變為主(減少、消失、反張、呈S形、上段變直),各占90%及93%,椎體骨質增生占45%及68%。痹證型頸椎病臨床癥

5、狀明顯,影像學表現以頸曲在病變節段改變為重(P<0.05)。肝陽上亢型、氣血虧虛型與痰濕中阻型征象以椎體骨質增生(各占94%、90%、75%)、椎管前后徑變小(占76%、75%、75%)、鉤椎關節增生(占58%、60%、50%)、頸椎生理曲度異常(占47%、50%、50%)、椎間隙變窄(占47%、45%、75%)、椎間孔變形變小(占35%、40%、25%)為主,其他征象如骨刺突入椎間孔(占29%、35%、25%)、韌帶鈣化(占23%、30%、25%)也有不少。影像學異常征象多是眩暈型頸椎病的最大特點(P<0.05)。痙證型影像學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引起的椎體后緣骨質增生更多發生(

6、占60%)(P<0.05)。3、討論頸椎病是由于頸椎及其之間的關節、關節囊、韌帶、椎間盤的退變,出現頸椎失穩,產生骨質增生、韌帶與關節囊肥厚成鈣化,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椎動脈、脊髓、交感神經,從而呈現相應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本病多發生在3060歲,以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如會計、繪圖工作者多見。中醫雖沒有頸椎病這一概念,但其癥狀與治療經驗早已為歷代醫學家描述。3.1 中醫學認為風、寒、濕邪侵襲可引起頸椎病。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以冬遇此者為骨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描述了頸椎

7、病的病因、發病、證候分類及演變。風、寒、濕邪侵入機體,氣血痹阻不通,筋脈關節失于濡養而致四肢和關節疼痛、酥麻、重著及屈伸不利。影像學顯示以頸部軟組織受損所致的頸椎曲度改變為主,如頸曲減少、消失、反張、呈S形、上段變直等征象在本組病例占90%和93%,椎體骨質異常表現較少。臨床癥狀明顯而影像學征象不多為痹證型頸椎病特點。3.2 中醫認為素體陽盛,肝陽上亢,或因長期憂郁惱怒惱怒,氣郁化火,肝陰暗耗,風陽升動,上擾清空,或腎陰素虧,肝失所養,以致肝陽不足,肝陽上亢,引發頸椎病。久病不愈,耗傷氣血,或失血之后,虛而不復,脾胃虛弱,不能健運水谷,生化氣血,以致氣血兩虛,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也

8、引發頸椎病。頸椎長期處于失衡狀態,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經脈運行阻滯而出現頸、肩、背及四肢麻木、疼痛。嗜酒肥甘,肌飽勞倦,傷于脾胃,健運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濕生痰,痰濕中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痰濕上逆頭部出現眩暈,阻于四肢可見麻木、疼痛;風痰可引起嘔吐、頭暈、四肢不舉、厥冷等癥狀。影像學表現為軟組織結構和骨骼同時受累,可見廣泛退行性改變。本組11例患者前縱韌帶、項韌帶鈣化均見于眩暈型。我們認為:影像學陽性征象多,頸椎排列異常,椎體與附件結構硬化、骨質增生,椎間隙及椎間孔狹窄,韌帶鈣化等退行性改變是眩暈型頸椎病的特點。3.3 痙證型頸椎病是以筋脈失養、督脈失司為主要病因病機的急性病。內經說

9、:“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暴強直,皆屬于風”;“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邪壅經絡,傷津脫液,亡血失精,瘀血內阻,而致督脈失養,筋脈攣急,引起頸椎病。早期主要表現在頸部肌肉、筋絡的改變,病久入絡,絡血不暢,新血不生,進而閉阻脈絡,血不養筋出現筋骨退變。影像學顯示大多椎體有退行性改變,表現為椎體前后緣骨質增生、骨贅生成,受累節段不穩。本組5例均做了MRI檢查,3例顯示脊髓受壓呈波浪樣壓跡,2例顯示椎間盤突出,受壓節段脊髓有信號改變。總之頸椎病是常見的退變性疾病,它嚴重地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中醫學根據頸椎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證候特征進行分型,辨其外感與內傷、虛證與實證,針對體質、病因

10、、強弱,病勢輕重進行治療。影像學檢查按照中醫證型進行區分,選擇檢查方法,對于指導中醫中藥治療有重要意義。從本組病例分析,我們認為X線平片、CT掃描和MRI檢查對頸椎病的中醫辨證分型有較大價值,影像學檢查有助于明確頸椎病的診斷和分型。參考文獻1 曹斌.健康人群頸椎X線攝片體檢的價值J .現代醫院,2008,8(5):1922 卯殿杰.頸椎病的X線診斷J .現代醫院,2008,8(11):633 姜平.頸椎病中醫證型與影像分析J.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0(9):878-8794 趙崇清.頸椎病與中醫辨證關系的探討(附100例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6,4(3):199-

11、2035 晏佳軍.頸椎病X線平片診斷與分型(附100例報告)J.中國醫學研究與臨床,2005,3(9):29-306 章華生.頸椎病的X線、CT診斷及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5,15(14):2212-22137 姜平.104例頸椎病中醫證型與CT指標J.遼寧中醫雜志,1996,23(6):249-2518 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52-3609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34-13710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政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00-202 

12、                   統計源期刊目錄                這種情況如何控制.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