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胃黏膜像與中醫辨證分型的關系_第1頁
慢性胃炎胃黏膜像與中醫辨證分型的關系_第2頁
慢性胃炎胃黏膜像與中醫辨證分型的關系_第3頁
慢性胃炎胃黏膜像與中醫辨證分型的關系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慢性胃炎胃黏膜像與中醫辨證分型的關系【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像表現與中醫辨證之間的關系。方法通過調查表收集 396 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鏡下胃黏膜像表現。同時進行中醫辨證分型,經數據統計分析進行評價。結果脾胃濕熱證在膽汁反流、黏液池狀態方面有統計學差異(P005),提示脾胃濕熱證較其他型易出現膽汁反流、黏液池呈黃綠色;脾胃虛弱(含虛寒)證與病變部位有統計學差異(P005),提示全胃炎多發生于脾胃虛弱(含虛寒)證中;胃絡瘀阻證在黏膜色澤及胃鏡下診斷方面有統計學差異(P005),提示胃絡瘀阻證在黏膜以白相為主,鏡下診斷為萎縮性胃炎等方面較其他型多見;與其他各型比較,胃絡瘀阻證黏膜糜爛方面有統

2、計學差異(P005),提示胃絡瘀阻證出現黏膜糜爛者明顯多于其他證型(P0O1);證型與黏膜血管網改變之間有統計學差異(PO05),其中胃絡瘀阻(271)及胃陰不足(246)兩證黏膜血管網改變的比例較高(尸70 歲或18 歲者。2 研究方法21 胃鏡檢查患者均在我院內窺鏡室由消化科具有多年胃鏡操作經驗的資深醫師行胃鏡檢查。行組織學檢查者,分別在距幽門 3 cm 內大彎、小彎側各取一塊黏膜標本。22 資料收集入選患者均為在我院內窺鏡室行胃鏡檢查并鏡下診斷符合慢性胃炎,同時經判斷符合納入標準者,在胃鏡檢查后同步由本科 2 位或 2 位以上高年資主治醫師同時負責采集資料,確定中醫辨證分型,并完成調查表

3、。2. 3 統計學方法使用 SPSS130 統計學軟件應用卡方檢驗對數據進行分析。3 研究結果31 中醫證型分布情況 396 例患者中,肝胃不和證 87 例(2197),脾胃虛弱(含虛寒)證 7O 例(1768),脾胃濕熱證 71 例(1793),胃陰不足證 57 例(1439),胃絡瘀阻證 48 例(1212),脾虛氣滯證 63 例(1591)。32 胃黏膜像情況 396 例患者中,胃黏膜粗大皺襞 9 例(2-3),膽汁反流 46 例(116),黏液池透明、清涼 351 例(886),黏液池呈黃綠色 45例(114),病變部位在胃竇 343 例(866),病變部位在全胃 53 例(134),

4、賁門開合良好 334 例(843),賁門松弛例 53(134),賁門疝囊形成 9 例(23),幽門開合良好 345 例(871),幽門不開 l 例(O3),幽門呈開放狀 5O 例(126),黏膜以紅相為主 318 例(8o3),黏膜以白相為主 78 例(197),黏膜呈顆粒樣改變 44 例(111),黏膜可見血管網 74 例(187),平坦糜爛 49 例(124),隆起糜爛 32 例(81),非萎縮性胃炎 322 例(813),萎縮性胃炎 74 例(187)。3. 3 中醫證型與膽汁反流的關系以有膽汁反流病例百分數作為衡量膽汁反流發生情況的指標,則由高至低依次為脾胃濕熱證(183)、肝胃不和證

5、(161)、胃陰不足證(14O)、脾虛氣滯證(79)、脾胃虛弱證(57)及胃絡瘀阻證(21);無膽汁反流情況分別為:肝胃不和證 73 例(839)、脾胃虛弱證(含虛寒)66 例(943)、脾胃濕熱證 58 例(817)、胃陰不足證 49 例(860)、胃絡瘀阻證 47 例(979)、脾虛氣滯證 58 例 21。提示各證型在膽汁反流方面有統計學差異( =12793,P=0025005)。34 脾胃濕熱證與膽汁反流的關系 396 例患者中。非脾胃濕熱證有膽汁反流 33 例 f102),無 292 例(898);脾胃濕熱證中有膽汁反流 13 例(183),無膽汁反流 58 例(817)。脾胃濕熱證發

6、生膽汁反流的比例明顯高于非脾胃濕熱證提示脾胃濕熱證在膽汁反流方面有統計學差異 =4144,P=0042005)。35 中醫證型與病變部位的關系肝胃不和證病變部位在全胃 3 例(34),在胃竇 84 例(966);脾胃虛弱證(含虛寒)分別為 16 例(229)、54 例(771);脾胃濕熱證分別為 1O 例(141)、61 例(859);胃陰不足證分別為 8 例(140)、49 例(860);胃絡瘀阻證分別為 8 例(167)、40 例(83-3);脾虛氣滯證分別為 8 例(127)、55例(873)。較突出的特點是全胃炎以脾胃虛弱(含虛寒)證為常見,較其他證型為高。提示各證型在病變部位方面有統

7、計學差異 =13350,P-0020005。36 脾胃虛弱(含虛寒)證與病變部位的關系非脾胃虛弱(含虛寒)證病變部位在胃竇者 289 例(887),在全胃 37 例(113);脾胃虛弱(含虛寒)證病變部位在胃竇者 54 例(771),在全胃 16 例(229 。脾胃虛弱(含虛寒)證病變發生在全胃的比例明顯高于非脾胃虛弱(含虛寒)證,脾胃虛弱(含虛寒)證在病變部位方面有統計學差異 =6583,P=0010005),其中脾虛氣滯型比例較高。38 中醫證型與黏膜色澤的關系各證型中胃鏡下黏膜色澤以白相為主的比例由高至低依次為:胃絡瘀阻證、胃陰不足證、脾胃虛弱(含虛寒)證、脾胃濕熱證、肝胃不和證及脾虛氣

8、滯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l9068,P=O002005),其中胃絡瘀阻及胃陰不足兩證比例較高。39 中醫證型與黏膜血管網之間的關系各證型與黏膜血管網改變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0(z=12283,P=0031005),其中胃絡瘀阻及胃陰不足兩證的黏膜可見血管網改變比例較高。310 證型與黏膜糜爛的關系由于樣本量的關系。將平坦糜爛與隆起糜爛合并。各型按黏膜可見糜爛的所占比例由高至低依次為:胃絡瘀阻、脾胃濕熱、胃陰不足、脾虛氣滯、脾胃虛弱(含虛寒)及肝胃不和,各證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yz=19665,P=O001001)。進一步行胃絡瘀阻與黏膜糜爛的關系比較,結果提示,胃絡瘀阻證出現黏膜糜爛

9、者多于其他證型 =9754,P=0001001)。31l 中醫證型與胃鏡下診斷的關系各證型與胃鏡下診斷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gz=20706P=O0010O1)。其中胃絡瘀阻及胃陰不足兩證鏡下診斷為萎縮性胃炎的比例較高。再將胃絡瘀阻與胃鏡下診斷相比較,結果提示,胃絡瘀阻型胃鏡下診斷為萎縮性胃炎者多于其他證型( =77l1。P=O0050O1)。4 討論 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脾胃濕熱與膽汁反流及黏液池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性差異,較其他型易出現膽汁反流、黏液池呈黃綠色(尸O05),提示膽汁反流中醫辨證多屬“濕熱”證。何光向【3認為濕熱中阻是膽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病機,清熱利濕是治療本病的關鍵。有文

10、獻報道用蒿芩清膽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取得良好的效果4】,可為佐證。(2)脾胃虛弱(含虛寒)與病變部位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性差異,提示全胃炎多發生于該型之中(PO05)。脾胃虛弱型多為疾久不愈,或年老體衰脾胃自衰,氣血生化乏源,胃體失于榮養,發為胃炎,故往往病變范圍廣泛,全胃病變多見。(3)黏膜色澤及胃鏡下診斷與胃絡瘀阻在統計學上均有顯著性差異,提示該型在黏膜以白相為主、鏡下診斷為萎縮性胃炎等方面較其他型多見(P005)。戴曉玲閣研究發現,慢性胃炎黏膜萎縮是在胃黏膜長期炎癥的基礎上逐漸發生的,初病在氣在經,久病人血入絡,形成血瘀之證,故血瘀是萎縮的重要病理基礎。(4)胃絡瘀阻與黏膜糜爛在統計學上有顯

11、著性差異,提示該型出現黏膜糜爛者多于其他證型(尸001)。有研究認為胃絡瘀阻型糜爛者多,多病久病重,為久病人血之表現同。(5)證型與黏膜血管網改變之間統計學上有顯著性差異,其中胃絡瘀阻(271)及胃陰不足(246)兩型黏膜血管網改變的比例較高(P005),可能由于以上二型津血不足,不能滋潤胃黏膜,黏膜變薄,從而呈現血管網改變。綜上所述部分胃黏膜像與慢性胃炎的中醫辨證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關聯,其中黏液池呈黃綠色、胃炎病變部位、黏膜色澤、黏膜血管網改變及黏膜糜爛等胃黏膜像表現與辨證分型間的關系尤為密切。本研究冀希望于能為慢性胃炎中醫辨證尋求一定的胃內客觀依據,尤其當癥狀、舌脈不典型難于區分證型。或宏觀辨證療效不佳時,可以參考胃黏膜像的微觀表現進行診治。但亦有其片面之處,在臨床中應遵循宏觀為主,微觀為輔的原則,以校正與避免微觀辨證的偏差與局限。京都名師論文中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