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野中的金融創新_動向與趨勢_第1頁
全球視野中的金融創新_動向與趨勢_第2頁
全球視野中的金融創新_動向與趨勢_第3頁
全球視野中的金融創新_動向與趨勢_第4頁
全球視野中的金融創新_動向與趨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全球視野中的金融創新:動向與趨勢摘要:目前,全球金融創新的最新動向包括金融機構的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創新、金融監管的創新等。根據世界金融業的發展趨勢,我國金融業必須迅速調整經營管理理念和發展戰略,積極推進金融工具、金融技術、金融服務項目與服務方式、金融體系、金融監管、金融制度的創新。關鍵詞:金融創新金融監管金融服務金融產品廣義的金融創新泛指金融領域出現的、有別于既往的新業務、新技術、新工具、新機構、新市場與新制度安排。金融創新的原動力在于通過引進新的金融要素或者將已有的金融要素進行重新組合,開發新的金融功能,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在需求,并提高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效率。因此,隨著經濟增長方式從簡單

2、粗放、高資源消費的低效率經濟增長方式轉向兼顧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與全球經濟一體化、金融業更加開放和競爭更為激烈的現實,世界圍的金融創新出現了新的動向和趨勢。一、金融機構創新1.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界限越來越模糊,但整合所有業務的金融集團可能被整合度較低(規模不一定小)的金融集團所取代近年來,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求發展并提高綜合實力,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都在不斷拓展自身的業務圍。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界限日益模糊,世界圍的金融集團越來越多,表1顯示了1995年和2000年在全球排名前50名、100名、250名、500名的金融機構中金融集團的所占比例

3、,以與這些金融集團持有資產所占比例。表1的數據表明,2000年全球大型金融機構的集團化程度遠高于1995年。如果說,表1通過全球大型金融機構集團化程度不斷提高的事實,說明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界限越來越模糊、混業經營程度越來越高,圖1則通過分析全球26家由銀行主導的大型金融集團和由保險公司主導的大型金融集團在2003年年底的收入構成,顯示出“核心”業務依然是這些金融集團收入的主要來源;與此同時,“非核心”業務活動收入所占比重也相當可觀。由保險公司主導的金融集團的“非核心”業務活動收入占所有收入的比重已經達到27%??偟膩碚f,金融機構之間業務界限越來越模糊的趨勢不太可能會放緩,金融機構之間的相互依存

4、和相互聯系將更加緊密。截至2005年底,超過半數的主要國家采取了混業經營的模式,其中采用銀行、證券、保險三者混業經營模式的國家達到35.9%。但最近的研究顯示,整合所有業務的金融集團的效率并不如以前想象的那么大。Schich和Kikuchi在分析了并購銀行和大型金融集團收入類別的發展趨勢后得出的結論是:雖然金融集團總體而言在經濟蕭條時期非常具有韌性,但證據表明還是有許多金融集團經營的非核心業務對總體收入的貢獻并不大。此外,僅有少量的金融集團在其核心業務收入面臨壓力時,可以從非核心業務收入的增加中得到補充,也就是說,當金融集團最需要多元化收益的時候,并沒有從非核心業務中得到希望得到的收益(見表2

5、)。而且,一些廣為人知的案例表明一些金融集團開始將它們的非核心業務分離出去。例如,2003年信貸伊士賣出其保險業務的一部分;2005年,通用汽車公司(GM)分拆旗下財務公司GMAC的房地產按揭貸款業務。但另一方面,產品種類有限、整合度較低(規模不一定小)的金融集團卻在最近取得了一些成功。因此在未來,整合所有業務的金融集團可能被產品種類有限、整合度較低(規模不一定小)的金融集團所取代。2.銀行體系的并購和分拆同時成為主題近二十年來,資本市場的迅速成長、投融資途徑的增加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使傳統銀行業務在金融業的市場份額不斷下降,銀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削弱。為此,許多銀行通過并購重組來擴大市場份額和

6、業務領域,以獲得規模經濟效應、圍經濟效應和改進管理效率等。經濟全球化、金融資本國際化又進一步刺激了銀行并購活動的開展,持續不斷的并購一直是世界圍銀行業發展的主旋律。世界圍最新的銀行體系并購案例是日本三菱聯合金融控股集團下屬的東京三菱銀行與日本聯合金融控股集團旗下聯合銀行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合并,掛牌成立三菱東京聯合銀行。世界圍的銀行并購呈現出強強并購、跨行業并購、跨國并購上升的特征。(1)強強并購。例如三菱東京聯合銀行以190萬億日元(約合1.6萬億美元)的身價超越總資產約1.55萬億美元的美國花旗銀行集團,成為世界銀行業新“首富”,其賬戶總數高達4000萬個,存款余額高達100萬億日元;

7、(2)跨行業并購。美國、英國、荷蘭、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更是出現了提供所有類型金融服務的“金融百貨店”,即所謂的全能銀行 (或稱“一站式”銀行);(3)跨國并購。例如法國巴黎銀行旗下的美國西部銀行2005年6月宣布以 13.6億美元收購美國聯邦商業銀行,從而成為美國西部規模最大的銀行之一。在接管了聯邦商業公司 198個分支機構之后,美國西部銀行還將進軍密里州、堪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并在其他4個州設立分支機構。但與一些銀行仍以擴、并購為主戰略不同,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一些銀行開始改變戰略,轉而采取剝離業務線的行動;與并購和擴浪潮截然相反的分拆(spin-off)和剝離(divesti

8、ture)浪潮悄然而至。2005年2月,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與大都會保險(MetLife Inc.)達成協議,出售旗下經營保險業務的子公司旅行者人壽保險和年金管理公司(Travelers Life & Annuity Company),協議金額約為115億美元。同月,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宣布分拆其屬下仍在盈利的資產管理部門。2005年6月,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也宣稱,如旗下目前經營著著名品牌Discover信用卡的部門與零售證券經紀部門在今后幾年得不到一定的發展,這些部門也將同樣面臨被分拆的命運。可以看出,全能銀行的

9、日漸式微,專業化運作理念的重新崛起,已成為當前世界銀行業重組的顯著特征之一。但需要強調的是,并購和分拆并非截然對立,一家銀行的分拆行動有時意味著另一家銀行的并購行動。無論是分拆還是并購,其目的都在于強化銀行業的專業化分工程度,提高經營效率。二、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1.順應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產品創新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相繼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看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能夠調劑資金余缺、集聚巨額資金、優化資源配置的金融,其發展從來就不是孤立的,它已經滲透到了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各類主體和各種活動,同時也受到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各類主體和各種活動的影響,因此金融

10、自然也受到經濟增長方式轉型這一趨勢的影響,開拓性地把環境因素引入到金融創新中。當前,世界圍常見的順應循環經濟增長模式的金融創新產品有綠色抵押、生態基金、巨災債券、天氣衍生品等。綠色抵押(Green Mortgage)。美國等各主要國家的許多銀行已經把環境因素、可持續發展因素納入其貸款、投資和風險評價程序,環境報告已經從會計報表的邊緣容變成主體容,綠色會計報表得到大量應用。一般情況下,環保企業憑借其“綠色”即可獲得綠色抵押貸款,一些銀行還會給予有很好環境記錄的客戶以更多的優惠。生態基金(Eco-fund)。生態基金產品將投資者對社會以與環境的關注和他們的金融投資目標結合在一起,并不僅僅追求純粹的

11、物質利益最大化。這一點看似束縛了基金的投資空間,影響了基金的運行效率,但是很多實證研究表明,隨著循環經濟的發展,這類基金投資目標的選擇更加合理,總體的投資收益從長期來看反而可能高于一般的投資基金。巨災債券(Catastrophe Bond)。巨災風險通常是指可能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的風險,既包括自然巨災風險,也包括環境污染等人為巨災風險。巨災風險會給保險公司帶來災難性的損失,因此保險公司不愿承擔此類風險。保險界提出的諸如加強再保險作用、提取巨災風險補償準備金等解決方案,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傳統保險業資金能力不足的問題。1997年,巨災債券的推出,即巨災風險證券化成為了將巨災保險風險向資

12、本市場轉移的一條有效途徑。它的產生和發展脫胎于資產證券化,主要優點包括:第一,支付條件與環境污染等特定自然災害的發生相聯系,與其他債券品種差別明顯,有利于投資品種的多樣化,對投資者來說極具吸引力。第二,資本市場提供的資金遠遠超過保險業的可用資金,保險公司可以在資本市場上得到充足的資金去承擔任何一種重要的災害保險,或者在傳統保險失敗或不存在的地方提供保險。第三,消除了政府直接承受環境污染等巨災賠償資金的負擔。天氣衍生品(Weather Derivatives)。自1997年開始出現以來,天氣衍生品市場作為新崛起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得到迅速發展,不僅交易量顯著增長,交易品種也越來越多樣化,目前已成為金

13、融衍生品市場中最新、最具活力的市場之一;美國、歐洲、亞洲、拉美的金融機構都紛紛進入這一市場,利用航空港、海港的天氣指數與大豆、原油、汽油等大宗商品的期貨價格之間的差價進行套利。在今后一段時間,順應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金融產品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如美國法律已賦予排污權(排放減少信用)以金融衍生工具的地位,并允許其以有價證券的方式在銀行存儲,并且儲存的信用可以用于出售轉移到其他工廠。2.混業經營背景下新型風險轉移產品的繁榮隨著金融機構混業經營趨勢日趨明顯,在過去幾年里引人注目的金融產品創新之一是新型風險轉移產品的繁榮。銀行和證券業的對接、保險業和證券業的對接使得將信貸和保險這些典型的金融服務活動中在的

14、風險被打包到證券中并出售給投資者成為可能。新型風險轉移產品的典型代表是信貸衍生品和巨災債券。信用風險是銀行最傳統的風險類型,幾乎是與銀行信貸業務相伴相生的。隨著銀行信貸業務品種日趨復雜,國際互換和衍生品協會(ISDA)于1992年創造了信用衍生品(credit derivatives)這個新名詞。簡單地講,信用衍生品是一種使信用風險從其他風險類型中分離出來、并從一方轉讓給另一方的金融合約。對商業銀行來說,信用衍生產品是一種新的管理信用風險的工具,主要有總收益率互換、違約互換、信用聯結票據、信用期權等。其基本思路是,將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通過協議形式轉讓給那些愿意承擔風險的投資者,同時作為對價也轉

15、讓一部分收益或支付一定費用。信用衍生品的出現使銀行管理風險水平的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在發展過程中,信用衍生工具所發揮的作用不僅限于轉移風險,在其它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解決信用悖論、緩解資本壓力、降低信貸集中度等。除商業銀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機構也利用信用衍生工具間接進入信貸市場,培育新的盈利點,完善投資組合等。因而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是在最近幾年里,信用衍生品市場發育十分迅速。英國銀行家協會(BBA)和國際互換和衍生品協會(ISDA)2004年所做的市場調查顯示,在2002、2003兩年里,國際信貸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遠遠超出了此前的預期;2004年的發展也非常迅速,僅上半年信貸衍生品

16、的交易量就超過了5.4萬億美元,比2003年全年增長了44%。BBA預期到2006年全球信貸衍生品的交易量將超過8.2萬億美元(見表3)。目前,信貸衍生產品市場上最為活躍的參與者是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2002年以前,對沖基金成為信貸衍生品的大規模購買者,而現在它們是賣方市場上的中堅力量。與信貸衍生品一樣,巨災債券的發展也是非常迅速。發行巨災債券的目的是通過發行基于保險風險的證券,用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代替再保險公司傳統風險承擔者,將保險風險轉移到資本市場,是保險風險證券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巨災債券作為保險風險證券化的最成功例,雖然投資者最初是因為巨災債券相對較高的利率進入巨災債券市場,但金融

17、理論和風險評估技術上的迅速進步,為其定價和傳播提供了便利。近年來,巨災債券逐步得到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普遍認可,每年的發行量顯著增加(見圖2)。此外,盡管創新還在繼續,但巨災債券市場的結構越來越趨于標準化,已經成為一個獨立成熟的風險轉移市場,保險以外的各類的其他金融機構也不斷進入(見圖3)??梢灶A計,隨著銀行和資本市場對接的產品信用衍生品、保險業和資本市場對接的產品巨災債券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信托等其他金融機構也將推出新的金融產品并通過資本市場來吸收、轉移、消化風險。3.技術進步帶來的服務創新金融領域是最適合采用網絡等信息技術的行業。以計算機、通信和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促成了眾多的金融服

18、務創新,如銀行卡、自動取款機、網上銀行;保險產品電子化(電子保單、網絡營銷);純電子證券交易所;OpenIPO證券承銷新方法;FOLIOfn股票組合新方法等電子金融的出現。電子金融(E-Finance)是以網絡等信息技術手段為基礎的金融創新形式,金融信息化的高級階段,指服務供應商在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基礎上對原有的金融業務、金融產品、金融服務和原有的流程、運作方法、運作模式的創新。不同于傳統IPO將股份私下分給機構投資人或部份零售證券商,OpenIPO將所有股份放到網上公開競標,當足夠的競標進入系統后(通常經過數周的時間,或直到訂單數接近初始股數),透過一種簡單的演算機制將競標整理排列,從最高標價

19、者開始發配初始股,一直到全部股數賣完為止,整個交易可在幾分鐘完成。FOLIOfn是美國著名的專門為廣大中小投資者提供各種一次性股票組合交易、深受中小投資者歡迎的股票經紀公司。FOLIOfn的組合投資容大體包括幾個方面:投資者用經紀賬戶或用投資顧問賬戶,通過一次性交易,即可買到事先打包好了的、由精通數量統計的專家通過專業管理技術進行選股并進行加權后而得到的股票組合;股票組合以資金為交易單位,不給出構成組合的單只股票的股數,投資組合的方式豐富多彩,投資者只用資金的形式來購買組合;投資者可以選擇由該公司提供的各種設計好了的現成的股票組合,也可以由自己指定股票只數和權重,令該公司為自己量身訂做一個自己

20、所偏好的股票組合,由于這類股票組合具有個性化和交易便利的特點,投資者只需點擊一下鼠標即可完成交易,使廣大的中小投資者用少量的資金就可以像機構投資者一樣進行交易。 三、金融監管制度創新1.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金融監管的理論基礎是不確定性、信息不完備和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失靈”。20世紀以來,金融監管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1)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金融監管主要集中在實施貨幣管理和防止銀行“擠兌”層面上,對金融機構經營行為的管制和干預很少。(2)在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中,大批銀行等金融機構倒閉,這也說明金融市場是極不完備、極不穩定的。危機過后的30 70年代,金融監管主要以維護金融體系安

21、全、彌補金融市場的不完備為出發點和主要容。這時的金融監管更加傾向于政府的直接管制,放棄了自由銀行制度,從法律、法規上對金融機構的具體經營圍和方式進行規制和干預。可以說,這一時期金融監管的核心是金融體系的安全優先。 (3)20世紀7080年代,金融自由化理論逐步形成,并且其影響不斷擴大?!敖鹑谝种啤焙汀敖鹑谏罨崩碚撌墙鹑谧杂苫碚摰闹饕糠?,其核心主是放松對金融機構的過度嚴格管制,特別是解除對金融機構在利率水平、業務圍和經營地域選擇等方面的種種限制,恢復金融業的競爭,以提高金融業的活力和效率。很顯然,這一時期金融監管的核心是注重效率優先。(4)20世紀 90年代以來,墨西哥、巴西、亞洲金融危機

22、的相繼爆發,迫使人們又重新關注金融體系的安全性與其系統性風險。因此,這時金融監管的重點逐步轉向注重協調安全、穩定與效率的關系,管理金融活動與防金融體系風險并重。金融監管的歷史變遷過程表明,金融監管模式與當時的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特征乃至金融環境特別是金融創新密切相關,且都是具體的、有針對性的(甚至于專門針對創新)。可以說,金融監管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經濟和金融的發展階段,反映了金融創新的趨向。金融機構、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方式的不斷創新給金融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極提高了金融業的市場效率,但同時也加大了金融體系的風險,弱化了金融當局的調控能力,使金融監管的有效性降低。目前,在混業經營的風險管理中仍然

23、存在著許多問題;與此同時,新型風險轉型產品等金融創新產品、電子金融等金融服務創新在提高金融業風險管理水平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因此,世界各主要國家紛紛開始調整金融監管框架,重構監管制度,重建游戲規則,加強以增強市場透明度、控制風險為主要容的金融監管來應對金融創新的變化,并力求監管政策、手段在全球保持同步。2.全球金融監管以增強信息披露、控制風險為主要容新巴塞爾資本協議(BASEL)、歐盟金融服務行動計劃(The Financial Services Action Plan.FSAP)等規則從新的角度切入金融業的運行,強調各類金融機構建立綜合性的風險監管自控機制,加強并擴充金融安全方面的監管措

24、施,強化對金融機構穩健經營方面的事先預防性措施,加強信息披露的監管措施,以便為金融業的市場機制高效運行提供保障,尋求保證金融業效率和穩定的最佳平衡點,從而達到對金融創新的新控制。金融穩定論壇(FSF)、國際證券組織委員會(I0SCO)、國際保險監管聯合會(IAIS)等國際性監管組織也紛紛推出規則加強對金融穩定和透明的監管。比如,美國在“9.11”事件之后,IOSCO成立的一個特別項目研究小組起草了多邊諒解備忘錄,用以加強證券管理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換以與加強金融犯罪的調查;在簽署備忘錄前,各成員必須通過公正透明的程序證明它們具有履行各種條款的法律能力。金融混業經營不僅導致金融監管體制的重大變化,而

25、且也使金融監管的重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中的原因在于:金融機構實現混業經營的同時,其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也在逐步下降,創新業務所占的比例則逐步增加。基于這一變化,金融體系面臨的風險也隨之加大。因此,金融監管的重心也應該相應地作出調整。新的監管重心(主要是指風險監管)主要關注業務領域的風險(這是銀行機構整體中最大的風險)。可以看一看美國的情況。傳統上,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通常通過當地的監管人員檢查和監督各州的銀行和銀行持股公司。大多數情況下,一年進行一次檢查,隨后給已檢查的銀行機構定級。除此之外,除非出現危機或檢查中發現了具體問題要求監管者持續關注,否則當年的其余時間不會再有檢查活動。進入20世紀90

26、年代后,傳統的一年一次的銀行監管程序(主要關注固定時點資產存量)對眾多銀行機構的評估已經不再有效。為此,為了加強風險監管,美聯儲對大的復雜銀行機構(LCBO)*的監管在原有基礎上強調了三個方面:加強監管的持續性、更加關注銀行機構部系統的評估以與對經營風險的控制(見表4)。在此基礎上,美聯儲根據實際情況開發了一個關注大的復雜金融機構(LCBO)風險的程序。該程序將LCBO的風險監督框架分為四個部分:詳細的金融機構風險評估、制定風險監督計劃、執行監督計劃并報告結果、判定并公布銀行的整體情況并述監管思路。在這一風險監督框架中,對金融機構的風險評估占據核心地位。通常,金融風險主要有六類:信用風險、市場

27、風險、流動性風險、經營風險、法律風險、信譽風險。在風險評估中,檢查人員判斷各種風險的水平(高、中、低)以與風險的變化方向(增加、平穩或下降)。在獲得這些評估的墓礎上,檢查人員將六類風險的識別、測量、監督和控制進行合并。只要獲得重要的新信息,風險評估就與時更新,相應的監管計劃也與時更新以反映金融機構風險評估中的重大變化。3.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世界經濟一體化、金融自由化的趨勢使金融風險可以在國家之間相互轉移和擴散,因此為實現有效金融監管,世界各主要國家金融監管當局紛紛開展有效的金融監管雙邊與多邊合作,建立定期的磋商和交流機制,加強對金融活動的跨境監管,建立國際金融安全的保障體系。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正式頒布實施標志著國際圍的監管共同語言進入實質性構建和運營階段。根據巴塞爾協議的相關規定,對于跨境銀行,母國監管當局和東道國監管當局應該進行合理的監管分工和合作。通常,母國監管當局負責對其資本充足性、最終清償能力等實施監管,東道國監管當局負責對其所在地分支機構的資產質量、部管理和流動性等實施監管;同時,兩國監管當局要就監管的目標、原則、標準、容、方法以與實際監管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協商和定期交流。在金融全球化條件下,為了有效監管本國商業銀行的境外業務以與外國銀行在本國的金融業務,進一步加強跨國間的監管合作已經變得越來越迫切和越來越重要。此外,國際監管組織對全球監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