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馬鈴薯脫毒苗不同培土次數對脫毒薯產量的影響_第1頁
探析馬鈴薯脫毒苗不同培土次數對脫毒薯產量的影響_第2頁
探析馬鈴薯脫毒苗不同培土次數對脫毒薯產量的影響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探析馬鈴薯脫毒苗不同培土次數對脫毒薯產量的影響    核心提示: 摘要:在網棚松針腐殖土上,考察不同培土次數對馬鈴薯脫毒薯產量及植株性狀的影響,結果表明:以培土2次處理的單位面積合格薯產量最高,為258.7粒/m2,較其他處理有明顯優勢。在畢節地區海拔1 450.    摘要:在網棚松針腐殖土上,考察不同培土次數對馬鈴薯脫毒薯產量及植株性狀的影響,結果表明:以培土2次處理的單位面積合格薯產量最高,為258.7粒/m2,較其他處理有明顯優勢。在畢節地區海拔1 450 m的網棚內松針腐殖土上繁育脫毒馬鈴薯原原種適宜培土

2、2次,苗床與2次培土厚度累計為8.5 cm。  關鍵詞:馬鈴薯;脫毒苗;培土次數;脫毒薯產量;貴州畢節  畢節地區農科所目前是貴州省脫毒馬鈴薯原原種最大的生產單位,年生產能力1500萬粒。選擇適宜的農藝栽培措施,提高原原種單位面積合格薯產量,是原原種生產過程中的核心問題,而培土是生產馬鈴薯脫毒種薯過程中的重要環節1-2。培土是提高脫毒馬鈴薯微型薯單株結薯數及單位面積產量的一項重要措施,可以增加匍匐莖的生成,進而提高微型薯的結薯率3-4。合理的培土次數與適當的培土厚度可以增加原原種產量,同時降低培土次數過多帶來的附加成本5。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

3、概況  試驗設在畢節地區農科所脫毒馬鈴薯原原種繁育基地,地處東經103°45、北緯36°18,海拔1 450 m。試驗在防蟲網棚內實施。  1.2試驗材料  供試馬鈴薯品種為威芋3號(脫毒瓶苗由畢節地區農科所自繁)。  1.3試驗設計  試驗設6個處理:培土1次(A)、培土2次(B)、培土3次(C)、培土4次(D)、培土5次(E),以不培土作對照(CK)。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共18個試驗小區,小區規格:用松針腐殖土打成苗床,苗床高7.5 cm、寬120.0 cm、長260.0 cm,面積3.12 m2,小區間距20 cm

4、。在防蟲網棚內扦插,小區扦插密度為6 cm×8 cm。生長期間噴施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隨時清除雜草,各處理不做剪尖。8月23日扦插,9月9日第1次培土,每隔15 d培土1次,每次培土0.5 cm,11月26日收獲。  1.4試驗方法  1.4.1脫毒薯分級測定。收獲時從各處理中隨機取樣50株,考察各級脫毒薯薯粒數。共劃分6個級別:薯重15 g(1級),15 g薯重10 g(2級),10 g薯重5 g(3級),5 g薯重3 g(4級),3 g薯重1 g(5級),薯重1 g(6級)。按照國家規定,薯重1 g的馬鈴薯為合格薯,薯重1 g的馬鈴薯為不合格薯。 

5、1.4.2脫毒薯產量測定及分析方法。整個小區全部收獲并計算合格薯產量,取3次重復的平均值;采用Duncan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測驗。  1.4.3植株性狀調查。在馬鈴薯成株期,從各處理中隨機取樣20株,測定株高、分枝數、莖粗。  1.4.4脫毒薯薯皮綠化率調查。每個處理隨機抽取100粒脫毒薯,考察其中薯皮變綠的薯粒數,計算出3次重復處理小區的薯皮變綠薯個數所占比例。  2結果與分析  2.1培土次數對脫毒薯合格率的影響  由表1可知,經培土處理脫毒薯產量的合格率均比CK高,其中處理C的脫毒薯合格率最高,平均值為94.01%;其次是處理E,合

6、格率為93.66%;處理D的脫毒薯合格率為93.49%,居于第3位。處理C、E、D的脫毒薯合格率分別比CK高1.38、1.03、0.86個百分點。隨著培土次數的增多,土層加厚,薯重15 g的脫毒薯粒數比率增大,以處理E最高,平均值為15.53%。  2.2培土次數對脫毒薯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處理B的脫毒薯產量最高,小區平均產量為863.7粒,其次是處理C,小區平均產量為789.3粒,處理D產量居于第3位,小區平均產量為756.7粒。處理B、C、D的脫毒薯小區平均產量分別比CK高26.2%、15.3%、10.6%。各處理折算合格薯產量比CK增產3.6%27.3%。處理B

7、折算合格薯產量為258.7粒/m2,比CK增產27.3%,產量居第1位;處理C折算合格薯產量為237.8粒/m2,比CK增產17.0%,居第2位;處理D折算合格薯產量為226.7粒/m2,比CK增產11.6%,居第3位;處理A、E折算合格薯產量分別比CK增產8.5%、3.6%,分別居第4、5位。  由表3可知,F區組=1.978F0.01(5.64),處理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說明網棚內松針土肥力均勻,試驗誤差小,試驗結果的差異全是由處理不同引起的,進一步用新復極差法進行處理間比較,結果表明6個處理間均達極顯著水平,說明培土對脫毒薯產量有明顯差異。  2.3植株特征特性分析

8、  由表4可知,各處理的植株株高比CK高0.168.35 cm。其中處理D的植株最高,為33.71 cm;其次是處理C,處理A的植株高度與CK相近。說明隨著培土次數的增多、培土厚度的增厚,植株的高度也隨之增長。比較莖粗水平,除處理A的植株莖粗與CK相同外,其他處理的植株莖粗比CK粗0.020.06 cm。各處理的植株分枝數均比CK少。  2.4培土次數與厚度對薯皮綠化度的影響  由圖1可知,以對照(CK)處理的脫毒薯薯皮綠化率最高,為23.1%。隨著培土次數增多、培土厚度加厚,薯皮綠化率逐漸減少。處理D、E的脫毒薯薯皮綠化率較相近。  3結論與討論

9、60; 脫毒馬鈴薯原原種合格薯的繁育是各級馬鈴薯脫毒種薯擴繁的基礎,合格薯是馬鈴薯脫毒薯中的核心種源。通過采取各種措施,提高單株或單位面積合格薯的結薯數量是生產脫毒薯的關鍵。楊培軍等6對馬鈴薯微型薯產量影響的研究認為,較厚的基質與較低的種植密度下,大中薯率明顯提高,單株產量增加,而單位面積收獲粒數很低,使其產量顯著降低,成本增加,生產效率不高。該研究結果表明,培土5次、苗床與培土厚度10 cm,薯重15 g的脫毒薯比率最大,而小區產量、單位面積合格薯數均較低,與楊培軍等研究結果一致。鮑菊等1研究認為,大棚網室生產微型薯,同一密度下均以4次培土產量最高。該研究結果表明,網棚內統一密度下培土2次的

10、合格薯產量最高,與以上研究結果不完全一致,需作進一步研究。  4參考文獻  1 鮑菊,趙佐敏,冷云星,等.馬鈴薯試管苗扦插密度及培土次數對大棚網室微型薯數量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08(4):29-30.  2 張溫信.高海拔山區馬鈴薯微型薯生產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9(7):10.  3 潘海虹,曲淑萍,敖永軍,等.馬鈴薯脫毒種薯高產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4):106-101 2 下一頁      窗體頂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