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東北區的自然地理條件1地表結構。東北區的地表結構,略呈半環狀的三帶,外帶是黑龍江、烏蘇里江、興凱湖、圖們江和鴨綠江等流域低地;緊接著是山地、丘陵地;山地、丘陵地以內則是廣闊的平原。本區的地貌類型很多,但分布很有規律。山地和平原面積大體相等。山地的嶺脊高度,海拔一般在10001500m左右,缺少巍峨峻拔的高山。主要山地有兩列,西側是大興安嶺,東側是長白山地。除兩列華夏向山地外,北部還有一道北西向、新近隆起的小興安嶺。三者圍成馬蹄形,環抱著肥沃的東北平原。在平原的中南部,延伸一道與小興安嶺走向平行的松遼分水嶺,海拔僅200多m,但它卻使松花江與遼河南北分流,也是一條明顯的新構造線。從上列四條構造線
2、看,東北的地形略呈三面環山、平原中開的盆地輪廓。地勢變化從中部向四周高起,中部為近期沖積物組成的平原,海拔150m左右,平原周圍,包括松遼分水嶺在內,為黃土狀物質組成的臺地平原。再向外,北、東、西三面是海拔300400m的波狀丘陵和6001000m以上的中、低山地區。中生代燕山運動,奠定了本區的地形輪廓。在山地隆起帶中,以斷裂運動為主,同時伴有巖漿活動,酸性巖漿巖廣泛分布。東北平原沉降,堆積了深厚的陸相白堊系,含有豐富的油氣藏。第三紀初期,地殼相對穩定,山地經長期剝蝕,已成準平原狀態。山間盆地,如依蘭、琿春等地堆積作用旺盛。第三紀中期喜馬拉雅運動開始,本區轉為以撓曲、斷裂為主的地殼運動。大興安
3、嶺撓曲作用甚為明顯,伴隨內蒙古高原急劇上升,組成內蒙古高原的邊緣。東北東部亦因斷裂隆起,形成廣義的長白山地。在兩側隆起山地之間,形成了廣闊的凹陷地帶,三江平原與松嫩平原沿斷裂繼續下沉,接受從山地搬運下來的侵蝕物質的堆積,形成深厚的河湖相堆積層。山地上升,平原下降均與深大斷裂有關。構造的方向是北北東,和燕山運動的構造方向基本一致。本區的新構造運動,對現代地貌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升降運動是新構造運動的基本形式。東部山地和大興安嶺自燕山運動以來一直是上升地區。山地普遍存在23級夷平面和較大河流發育所形成的多級階地,說明上升運動具有間歇性,而且山地的東側上升幅度大于西側,上升具有翹起性。大興安嶺
4、東西兩側不對稱現象十分顯著。早更新世中期,在遼闊的沉降帶上有小興安嶺沿北西西向隆起,致使結雅盆地與松嫩平原分開,成為黑龍江與松花江的分水嶺。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初松遼分水嶺隆起,分隔了松花江與遼河水系。從此,就形成了三面環山、平原中開的盆地輪廓。中部平原是下沉地區。下第三系在平原北部厚300m,上第三系河湖相沉積在平原西部,厚200余米。第四系沉積西部厚達140m,東部僅2040m。三江平原第三系厚度為200300m,最大厚度達1000m。第四系厚度在平原邊緣為50m,平原內部最大厚度達200m以上。斷裂活動控制著升降運動和火山帶、地震帶的分布,在地貌和水系上也有明顯反映。本區地處亞洲大陸東部
5、邊緣強烈活動帶上,活動性深斷裂相當發育,以北北東向和北東向的構造線占優勢,它控制著山地與平原的展布方向和輪廓。北北東向斷裂帶,主要有長春-四平-營口斷裂帶(向北延伸到哈爾濱-綏化)和嫩江斷裂帶。它們分布在中部平原的東西兩側,在地貌上,同松嫩平原與東部山地、大興安嶺的展布相一致。北東向斷裂帶以東部山地較為發育。規模較大的有鴨綠江斷裂帶、密山-敦化-撫順斷裂帶、依蘭-伊通斷裂帶。它們由兩條以上平行斷裂組成,多為地塹式斷裂帶,地貌上主要表現為河谷平原。帶內有第三紀、第四紀多期火山噴發,玄武巖和火山錐體的展布方向與斷裂方向一致。東西向斷裂帶,主要有赤峰-開原斷裂帶和西拉木倫河斷裂帶。北西向斷裂帶,以小
6、興安嶺西南側和東北側的斷裂最為明顯,對火山、地震活動及某些河段的流向有控制作用。小興安嶺與松遼分水嶺的隆起,都是受北西向斷裂控制的(圖911)。本區火山活動相當劇烈,次數之多、分布之廣為我國其他地區所罕見。從晚第三紀到現在,本區有多期火山活動,其中以上新世中期的老爺嶺玄武巖噴發規模最大,覆蓋在山區夷平面上,形成范圍廣闊的熔巖臺地。第四紀更新世火山活動在分布特征上,主要表現為玄武巖熔巖填充河谷。與第三紀相比,第四紀火山以中心式噴發為主,火山錐數量明顯增多,總數在500座以上。火山活動受斷裂構造控制。在大興安嶺東側有甘奎火山群和諾敏河火山群,在東部山地有長白山與龍崗火山群,小興安嶺西南側有德都五大
7、連池到嘉蔭一線的火山群。松遼分水嶺兩側有雙遼七星山、公主嶺范家屯火山群等。其中以長白山及五大連池火山群的近期活動最為著名。長白山從第三紀到現在,大致有三次(第三紀末,更新世和全新世)火山噴溢。白頭山就是多次噴發形成的高大火山錐體,白頭山天池是我國最深的人口湖。玄武巖流廣泛分布于張廣才嶺以東,熔巖面積達4萬km2以上,是我國最廣大的熔巖臺地。距白頭山100km范圍內的熔巖臺地玄武巖厚約500600m,不僅覆蓋了長白高原,而且充填了牡丹江、穆棱河谷地,對地形發育頗有影響。五大連池火山群中的老黑山和火燒山,在1719年和1720年曾有噴發,形成了石龍熔巖臺地和被熔巖堰塞的湖泊群。2東北區自然景觀形成
8、的主導因素。東北區自然景觀形成因素中,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起主導作用。冬季寒冷漫長,地表積雪時間長。春季融化濕潤土壤。深厚的季節凍土與多年凍土廣泛分布,阻礙了地表水與土壤水的下滲,在地勢比較低緩、排水不良地段,草甸化與沼澤化現象顯著。沼澤的廣泛分布、類型多樣是東北區的一個重要特征。夏季氣溫較高,降水集中,對植物的生長有利。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東北自然景觀的主要表現。受緯度、海陸位置、地勢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區自南而北跨越暖溫帶、中溫帶與寒溫帶,溫度差異明顯。遼寧南部10積溫可達3 400以上,冬小麥、早熟棉花、暖溫帶水果可正常生長。中部大部分地區10積溫在2 4003 400之
9、間,可生長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向日葵、亞麻等春播作物,一年一熟,但有時受低溫冷害影響,需根據積溫及其保證率進行品種布局。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長白山東南側鴨綠江流域年降水量可達 1000mm以上,是我國秦嶺-淮河以北降水量最多的地區。長白山西側為600700mm,松嫩平原400600mm,大興安嶺東側500mm,嶺西350mm。作物生長季降水量一般占年降水量的80,這對雨養農業的發展很有利。小麥、大豆、玉米等作物需水量一般為350500mm,降水正常年份降水量能滿足旱田作物的需要。但是年降水變率可達1822,秋季變率可達3040。一般松嫩平原西部及內蒙古東部多有旱災,三江平原及
10、松遼平原的低洼地常有澇災。松花江、嫩江、遼河堤防建設標準不高,也易出現洪澇災害。東北區冬季降雪較多,是我國降雪最多的地區,降雪日數從南向北為30天至190天以上,降雪量多,積雪穩定對冬小麥越冬和改善土壤墑情有利。降雪為開展冬季冰雪體育活動及旅游提供了條件。總之,東北地區東西、南北的水熱條件差異對農業體系和農業地域分異的格局的形成奠定了自然基礎。3廣泛分布的森林和草甸草原。本區的植被就其種屬來說,不如我國南方各區豐富,維管束植物約有2 670種,特有種不顯著,樹木種類不多。但東北區卻是我國森林面積最大的區域。植物種類有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的趨勢。據統計,如以長白山地的植物為100,則東北平原相當
11、于49,大興安嶺只相當于45,均不及長白山地的一半。此種現象與現代植物生長環境愈向西北愈趨嚴酷有關。就亞歐大陸而言,本區植被具有一定的過渡特征。它是亞歐大陸溫帶草原的最東端,寒溫帶針葉林的最南端,暖溫帶夏綠林的最北緣。這些植被類型交匯于此,組成成分相互滲透。同時,因受強大的冬季風影響,這些反映地帶性的植被,都有向南偏移趨勢。與同緯度的同類型植被相比,草原帶約偏南3°,針葉林帶偏南約35°,針闊葉混交林帶偏南約25°。本區植被按區系組成,大致可分為三大部分,即達烏里區系、長白區系和蒙古區系。它們分別和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和溫帶草原三種植被類型相適應。達烏里
12、區系植被,以興安落葉松為代表,植物多為耐寒性的,如興安落葉松、杜香、越桔等。長白區系植被,以紅松闊葉林為代表,多為喜濕性的植物。如紅松、糠椴、胡桃楸、水曲柳等。蒙古區系植被主要是草原、多耐干旱的植物種、如冷蒿、針茅、羊草等。本區的植物,有耐干的,也有喜濕的;有耐寒的,也有溫暖亞熱帶的,這些現象與植被演化歷史有關。第四紀冰期時,歐洲植物受到冰期氣候影響,迫使其植物由寒冷的北部向南部退縮。當時亞洲的氣候較歐洲溫暖,歐洲植物也向東遷移,經西伯利亞到達我國。與此同時,西伯利亞極地植物也隨之而來,我國境內以闊葉樹為主的森林發生了變化,它們的組成中出現了針葉樹,形成了混交林。間冰期氣候轉暖,歐洲、西伯利亞
13、系統的植物向北向西回流,大部分退出東北,一部分則適應本地環境而保留下來。同時,間冰期的氣候遠較歐洲暖和,又導致我國南方植物向東北推進。這樣,經過冰期與間冰期的幾次反復便形成了今日植被面貌。東北平原區由于蒙古干旱風影響,蒙古區系的植物亦隨之而來。于是東北地區便成為達烏里、長白和蒙古區系的植物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區域。在現階段的地形、氣候等因素影響下,東北植被的區域分異也相當明顯。山地形成森林植被,平原出現森林草原和草原植被。4凍土廣泛發育。凍土是東北區冷濕環境的綜合反映,同時它也影響其自然環境的形成和發展。季節性凍土普遍存在,凍結層凍結和融解時間,隨各地氣溫而異。地表開始凍結日期,興安山地在10
14、月下旬,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11月上旬,長白山地南部平原在11月中、下旬。融凍日期從3月中、下旬自南向北逐漸融解。土壤凍結期為46個月,甚至長達7個月。凍土層厚度,除東南一隅不足lm外,其他各地均在1m以上。東部山地厚115m,松嫩平原厚1520m,大小興安嶺厚達2m以上。總之,從南向北凍結厚度逐漸加大,凍結時間逐漸加長。多年凍土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地區,屬于亞歐大陸高緯度多年凍土區的南緣地帶。其分布自西北向東南,面積逐漸縮小,厚度相應變薄。根據多年凍土的性狀,可分為三帶(圖912):大片連續多年凍土帶,分布在大興安嶺北部以滿歸為中心的地區,年均溫在- 5以下。凍土面積占該區7080。凍土層
15、厚50100m,平緩的山脊上形成石海,斜坡上形成石流坡、巖屑坡、倒石堆、石河等冰緣現象。在坡腳形成冰丘及泥炭丘。雪蝕凹地、高夷平階地等雪蝕現象比較普遍。具有島狀融區的多年凍土帶,分布在連續多年凍土帶的東南,年均溫-35,凍上面積約占50 60。融區擴大到中小河流的河床及向陽山坡,它是連續多年凍土帶與島狀多年凍土帶間的過渡帶。島狀多年凍土帶,凍土的分布呈不連續的島狀,年均溫03之間,多年凍土面積約占1030,多分布在沼澤化階地、湖泊邊緣,以及植被茂密的陰坡。凍土厚1050m,甚至只有幾米。長白山地2 200m以上的地方也有零星多年凍土分布。多年凍土的形成既受現代自然地理因素影響,又是古氣候的產物。據對第四紀古氣候的研究認為,有晚更新世冰緣期形成的多年凍土,在晚更新世后由于氣候的變化具有漸變性,凍土未能全部融化。因此,大、小興安嶺還殘留有尚未融化的多年凍土。據研究,晚更新世的猛犸象一披毛犀動物群化石曾達到北緯43°附近,說明自晚更新世以來,凍土南界已向北移動緯度4°以上。同時,也發現一些地方(大楊樹、龍鎮、嘉蔭及小興安嶺等地)多年凍土的上限出現在全新世地層中。近些年來,由于人類活動(鏟除草皮、砍伐森林、修筑建筑物等)頻繁,導致凍土的上限下降,退化明顯。凍土的存在,反過來又對東北區景觀的形成和發展有重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規范的采血流程
- 安徽省A10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階段考試 數學試題(人教A版)D卷【含答案】
- 江蘇省江陰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八校聯考數學試題含解析
- 曲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集裝箱與多式聯運2》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一中2025年高三高中數學試題競賽模擬(二)數學試題含解析
-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環境科學專業英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汪清縣2024-2025學年三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統考試題含解析
- 山東服裝職業學院《數學模型建立》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衛生職業學院《急救醫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曲阜師范大學《景觀設計與規劃》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省臺州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4月二模試題 英語 含解析
- 第三單元 運算律 單元測試 人教版 數學 四年級下冊
- 2024-2025學年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學期全冊教案
- 4.3.1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課件人教版(2024)七年級下冊
-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4.3.2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練習卷含答案
- 《民航重大安全隱患判定標準(2024 年修訂版)》知識培訓
- 2024年保安員資格考試初級理論知識試題庫【模擬題】
- 浙江國企招聘2025上半年湖州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招聘11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教育系統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指南》解讀
- 2025年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協作區第27屆聯考物理+答案
- 灌溉排水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