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古所6名工作人員2年修復21件青銅器解答_第1頁
省考古所6名工作人員2年修復21件青銅器解答_第2頁
省考古所6名工作人員2年修復21件青銅器解答_第3頁
省考古所6名工作人員2年修復21件青銅器解答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省考古所6 名工作人員2 年修復 21 件青銅器,他們說修復出土文物如同一臺復雜大手術來源:遼寧日報2016 年 09 月 25 日版次: A04建昌東大杖子墓地文物出土時情形。繪制病蟲害圖是青銅器修復中很重要的一環。戰國文物混在泥土中難以分辨文物碎片的最薄處僅0.41 毫米9 月 2 日,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樓的文物整理間的陳列架上,鐵器、青銅器、 陶器、石器整齊擺放著,它們或古樸或精美,仿佛在訴說一段段塵封的歷史。在中間的架子上,出自建昌東大杖子戰國墓地的青銅環耳盤尤為引人注目。這件剛被修復好的青銅器渾然天成, 內部的紋飾清晰可見, 很難想象它剛被發掘出來時是如何的破敗不堪。省考古所文物

2、保護部主任肖俊濤告訴記者,目前還有很多學者認為,包括建昌縣在內的今遼西地區,在西周初期時為燕國故地,戰國時期則為燕國所設的右北平郡所轄。然而,因史書相關記載和考古發現不多,所以,右北平郡的郡治在哪兒一直是考古懸案。考古人員認為, 東大杖子墓地的年代處于右北平郡的設置時間范圍之內,從出土文物判斷,墓葬規格較高、分布面積較大,有可能是一處與郡治有關的公、侯一級的墓地。建昌東大杖子戰國墓地因此被列為 “201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之一。作為東北地區關于青銅時代考古的重要發現,東大杖子墓地出土的青銅器融合了中原地區東周文化和北方地區土著文化等多種青銅文化特色,是學界研究不同地域間的文化交流的重要物

3、證。然而, 如此重要的物證卻因墓地封石塌方和嚴重腐蝕,導致破碎、變形甚至是缺失,幾乎可以說是面目全非, 毫無價值, 其中損壞最嚴重的青銅環耳盤, 最厚的部位不超過 1 毫米,最薄的地方只有 0.41 毫米,一些部位已經完全銹蝕,余下的部位也已十分酥脆,混在泥土中難以分辨。“我從事文物修復工作近20 年,很少見到被腐蝕得像這件青銅環耳盤那么嚴重的。”肖俊濤說。 他告訴記者, 文物保護修復分為現場初步保護和實驗室科技保護修復兩個環節,青銅環耳盤因為腐蝕嚴重,在發掘現場根本沒有辦法進行清理和保護,他們只好將之連帶四周的泥土整體套箱提取到實驗室。拍 X 光片、用手術刀清理附著物的過程如同一臺復雜手術“

4、青銅器物的修復是金屬器物修復中較難的一種,但也是遼寧省考古所文物保護部最拿手的修復門類。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吳炎亮這樣告訴記者。在省考古所文物保護部, 80 后小伙柏藝萌雖然年紀相對較小,但功底扎實,他和部門里的另一位師傅許正雄負責青銅環耳盤的修復工作。柏藝萌說: “我剛看到環耳盤時,就已經感覺到修復這件青銅器比較難,到了實際操作環節,更是感到棘手。 ”盡管工作人員保留了青銅環耳盤周圍的原生態, 將之和周圍的泥土一并帶了回來, 但是進入實驗室后,柏藝萌和同事卻有一種無從下手的感覺。“當時,我們用肉眼只能看到泥土上面有一層綠色的銅銹,并不知道這是哪種器物,也不知道內部情況究竟怎么樣,所以我們

5、就像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首先給它拍 X 光片,查看內部結構。 ”柏藝萌說。在拍出的X光片中,他們發現這件環耳盤斷裂、穿孔、缺失、礦化,嚴重腐蝕,這給接下來的清理工作增添了難度。文物表面的清理要求極為嚴格,不能直接放在水中清洗,更不能濫用化學試劑。柏藝萌他們要在不傷害青銅器本體的前提下,有選擇地清除表面的腐蝕產物及表面硬結物、瘤狀物、泥土等附著物。然而,青銅環耳盤因為年代久遠、受侵蝕嚴重,本體十分脆弱, 甚至還不如外面包裹的泥土堅硬,要做到不損傷文物本體十分困難。經過仔細斟酌之后,柏藝萌他們自制了竹刀、木刀以及雕刻刀,一點點地將青銅環耳盤外面的泥土剝離掉。在一些部位的清理中,他們甚至還用上了手術

6、刀,在顯微鏡下輕輕挑去青銅器上的附著物。 個別地方就連刀頭非常小的手術刀也用不得,只能用棉簽一點點地擦拭。清理到最后,他們得到了一堆碎片,數數有100 多塊,其中最小的不及手指甲大。吳炎亮曾對記者說,修復一件青銅器如同醫生進行一臺復雜的大型手術。記者在聽完柏藝萌的講述后, 體會到這臺 “手術 ”之大, 大到需要工作人員經年累月的堅持,而且要有足夠的耐心,足夠的小心和足夠的信心。核心提示前不久,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省建昌東大杖子戰國墓地出土青銅器保護修復”榮獲首屆考古資產保護金尊獎。全國僅有4 個項目入選。青銅器修復原本就是金屬器類文物修復中最難的一種,而東大杖子戰國墓地出土的青銅器因為墓

7、地封石塌方等原因,已經面目全非, 有的文物如青銅環耳盤不僅腐蝕嚴重,更是碎成了 100 多塊,混在泥土中難以分辨。要修復這些殘缺不全的文物, 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不僅需要化腐朽為神奇的高超技術,更需要經年累月的堅持。好幾天也拼不上一塊耗時一個月終于拼出了青銅環耳盤在一般人看來,這簡直就是一堆破銅爛鐵,是不可能修復的。“其實,在看到這些碎片時,我們也感到無從下手,甚至絕望,這種破碎程度已經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肖俊濤說, “但是我們深知每件文物都攜帶著豐富的歷史記憶,放棄一件器物等同于丟掉一段歷史,我們最終決定全力以赴將它修復好。”為了更加透徹地了解這件青銅環耳盤,省考古所的工作人員將碎片放在

8、掃描鏡、偏光顯微鏡下觀察其本體合金、歷史信息、腐蝕產物,并用X 射線衍射對腐蝕產物進行分析,看其是否為有害銹。一旦存在有害銹,則需要將其立即清除,否則將給文物本體更大的傷害。檢測結果可想而知,深埋于地下 2000 多年的器物,不可避免地存在有害銹,其中的氯離子尤其多。為謹慎起見, 他們對有明顯病害和特征明顯部位的碎片進行了局部拍攝,并繪制了文物病害圖。接下來才開始著手將有害銹轉變成無害銹或直接將其去掉, 并且采用便攜式能譜儀、硝酸銀滴定法測定無氯存在為止,然后再對這些碎片進行脫鹽等處理。做完上述工序后,便是將碎片進行拼對、焊接,使其恢復原本形態。“這一環節看上去有點像小孩玩的拼圖,貌似簡單,但

9、在實際操作中困難最大,可以說是整個修復過程中最難攻克的一關。 ”肖俊濤說,由于器物變形嚴重,大多數碎片的邊緣特征不是很明顯,有時候好幾天也拼不上一塊。柏藝萌等人和這些小碎片較上了勁兒,經過一個月的努力,他們終于完成了青銅環耳盤的拼對。如果說拼對只是考驗人的耐心,焊接則完全依靠傳統技藝。在焊接過程中, 要對青銅環耳盤的局部進行整形,但這件文物器壁很薄,本體強度不高,操作不當極容易造成損壞。今年 61 歲的許正雄經驗豐富,他根據青銅環耳盤的特征,擬定了從小到大的操作順序,并在斷面做了一層干預層,以保證文物修復的可逆性。此后,又經過緩蝕、 矯形、補全、封護、做舊等一系列工序,青銅環耳盤才算正式修復。

10、修復完畢后, 許正雄和柏藝萌將封護后的青銅環耳盤放入實驗箱,如果發生新的腐蝕現象還要進行補充處理。此次和青銅環耳盤同一批進行保護修復的青銅器共有21 件, 6 位修復人員用了近兩年的時間才修復完畢。“在保證修復質量的前提下,這種速度已經很快了。”肖俊濤說,這批青銅器僅是東大杖子戰國墓地出土青銅器物中的一小部分,除此外, 他們還要對其他類文物進行修復。也正因如此, 柏藝萌和他的同事們完成青銅環耳盤的修復后,又投入了下一件文物的修復,根本沒有多少時間去享受、品味修復一件文物所帶來的成就感。青銅環耳盤修復工序 碎片剝離因墓地封石塌方和嚴重腐蝕,青銅環耳盤破碎、變形嚴重,大小碎片有的還沒有指甲大,更棘

11、手的是,碎片最厚的部分不超過1 毫米。100 多片,最小 表面清理與除銹在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都能有效清除的情況下, 選擇物理方法優先的原則。 環耳盤因腐蝕嚴重,很多地方需要用手術刀輕輕地清理。 拼接這一過程與拼圖相似, 把雜亂的碎片按縫隙規則地拼在一起, 有時候好幾天也拼不上一塊。這就需要工作人員有足夠的耐心。 焊接環耳盤器壁較薄,本體強度不高,修復人員需有高超的焊接技藝,將其小心連在一起。 結構性修復完成外形完整并不意味著修復的完成, 修復人員在對青銅環耳盤進行封護、 做舊后, 才算正式修復完成,如左邊大圖,青銅環耳盤已看不出拼接的痕跡。亟待修復的文物多但專業人才太少遼寧省考古所文物保護部雖

12、以修復青銅器見長,同時也具備修復鐵器、金銀器、陶器、瓷器等 14 類文物的修復資質。這其中,以鐵器類文物的保護修復尤為迫切。“鐵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 在沒有做好保護措施的情況下, 鐵類文物很容易被腐蝕殆盡,最后可能只剩下一堆粉末。 ”王賀是部門里唯一一位女性,她對文物材質變化的研究頗為透徹,也是部門里離不開的一位專家。“現在我們文物保護部總共10 個人, 不僅要修復庫房內的文物,還要幫助、 支援基層文物部門修復文物,實在是分身乏術。”肖俊濤不無感慨地說。“在很多人看來,這個行業太枯燥,也太苦。我們很多時候在修復實驗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而且接觸文物時精神必須高度集中,容不得一絲馬虎,畢竟文物不可

13、再生。”肖俊濤說。每一件文物修復的背后都有辛酸,除了青銅環耳盤,令肖俊濤印象最為深刻的是2013年對營口西炮臺的修復。當時,他的同事齊軍在修復過程中因為太過用力,造成胸肌拉傷。“大鐵炮臺有好幾噸重,需要拽導鏈將其吊起才能進行維護。我那段時間總胸口疼,還以為自己有心臟病呢。”雖然齊軍笑著講述了那段經歷,但記者仍從中感受到了文物修復工作的辛苦和心酸。即便如此,齊軍和同事們仍堅守在崗位上,沒有喊過苦,更沒有想過放棄。在省考古所文物保護部記錄的修復文物檔案目錄中,記者看到最近5 年來,他們支援14 家基層文保單位進行過文物修復,修復各類文物4000余件,其中近1000件文物屬于搶救性保護修復。吳炎亮告訴記者,就我省而言,需要修復的文物太多,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的人卻很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