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統籌視域下廣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研究論文_第1頁
城鄉統籌視域下廣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研究論文_第2頁
城鄉統籌視域下廣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研究論文_第3頁
城鄉統籌視域下廣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研究論文_第4頁
城鄉統籌視域下廣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研究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目 錄錄摘摘 要要.IABSTRACTABSTRACT.II1前 言 .12城鄉統籌視域下廣東基礎教育發展的現狀 .12.1 珠江三角洲地區和粵北地區的基礎教育情況現狀 .12.2 我國提出城鄉統籌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 .22.3 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統籌的聯系 .33城鄉統籌視域下廣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問題 .33.1 城市與農村的教育機會的差別比較大 .33.2 城市與農村教育資源配置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 .43.3 粵北農村學校優秀教師外流嚴重,城鄉之間師資水平差異明顯 .54廣東基礎教育不均衡發展的原因分析 .54.1 珠三角地區和粵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大是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的

2、重要因素.54.2 城鄉基礎教育校際發展不均衡是直接的因素 .54.3 教師資源配置不均衡是導致廣東基礎教育不均衡的因素 .64.4 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趨勢的變化是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制約條件 .65城鄉統籌視域下促進廣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和建議 .75.1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逐步縮小珠三角地區和粵北地區的經濟差距 .75.2 完善教育經費的投入機制,加大對粵北地區學校的扶持 .75.3 加大中小學布局調整力度,大力擴大優質資源 .75.4 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推動各地各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85.5 制定優惠政策和合理規定,鼓勵和引導師資隊伍的合理流動 .96正確處理好廣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進程

3、中的幾個關系 .96.1 均衡發展不只是改造粵北地區的薄弱學校,更重要的是擴大粵北地區的優質資源.96.2 均衡發展既要重視學校硬件的均衡建設,更要推動學校內涵發展的同步進行.106.3 均衡發展既要加快縮小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的發展差距,也要注意分區規劃, 分類指導 .107結語 .11鳴鳴 謝謝.12參考文獻參考文獻.13摘摘 要要進入新世紀,教育均衡發展問題日益成為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焦點,并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已勢在必行,并將成為當前和今后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進程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本文主要選取廣東省基礎教育失衡問題進行研究,深入探討廣東基礎教育發展的現狀,分析

4、城鄉基礎教育出現失衡的原因,闡述解決廣東基礎教育失衡問題的重要意義和影響,并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政策和措施,從而促進廣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在研究過程中,主要從社會學、行政學、教育學的多層次角度進行分析,使得研究結果更具有可行性和現實意義。關鍵詞:關鍵詞:城鄉統籌;廣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ABSTRACTIn the new century,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point in China, and has been deeply concerned . How to prom

5、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 it is imperative, and will be based on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This paper selected the imbalanc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to study .And explored the bas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m

6、balance in urban and rural basic education, the reasons to explain the importance and influence , resolved imbalance in basic education in Guangdong, and propose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so as to promot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Guangdong. In the course of t

7、he study, mainly from the sociology, administration, pedagogy, multi-level point of view, it makes the results more feasibl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areas; basic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城鄉統籌視域下廣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研究以珠三角和粵北地區為例(政治學與行政學,200712701132,易炎暉)指導老師:曹望華1 前 言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8、,是教育公平的客觀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要實現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就要解決城鄉基礎教育失衡的問題。為了促進城鄉城鄉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近年來廣東省政府不斷加大了對教育的資金的投入。從目前的情況而言,雖然廣東城鄉基礎教育失衡的狀態有所改變,但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轉變,而且在某些方面、某些地方,基礎教育的失衡問題發生了新的變化。在新形勢下,如何解決廣東基礎教育失衡的問題? 廣東基礎教育的發展又該去向何處?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需要注重處理哪些關系呢?這些問題將在本文得到解決。2城鄉統籌視域下廣東基礎教育發展的現狀2.1 珠江三角洲地區和粵北地區的基礎教育情況現狀基礎教育的普及率是反映一個地區教育現

9、代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廣東雖然是經濟發達省份,在 1996 年就已經在全國率先基本普及了基礎教育,但普及率并非達到人們所想象的那樣令人滿意。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基礎教育普及率之高,是不可否認的,當然在全國也屬一流。而影響廣東基礎教育普及率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粵北山區,而尤其是這一帶的農村。在一些特困地區的農村,這些年輟學率上呈現上升趨勢。眾所周知,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好,因此帶動了教育的發展。近幾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不斷加大了對基礎教育的投資力度,興建了很多所的小學和中學。據有關教育部門統計,在這幾年內,如東莞、順德等一些地區,幾乎每一個鎮都有一所完全的小學和中學,且在校生都在一千人以上。而粵北許多縣

10、市,全縣一般是 34 所,有的只有 12 所中學,很多住在偏遠農村的學生不得不到縣里上小學和初中。例如粵北地區的清新縣,全縣只有 4 所初中,除了縣一中有兩千多學生外,其他三所學校規模都不大,這導致全縣很多的學生不得不從偏遠的農村來到縣里上學,給家里增加額外的經濟負擔1。在教育資源及師資配備方面,粵北地區學校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與粵北地區的中小學教師的經濟收入十分懸殊,前者是后者的四五倍不足為奇,是十倍八倍的也不少見2。然而,山區學校的中小學教師卻要忍受工作條件差,工作量巨大的壓力。這就造成了區域之間教師的心理不平衡現象。在珠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地區教師基本飽和,教師隊伍呈現高學

11、歷、高職稱、高水平的時候,然而粵北地區,尤其是一些偏遠的農村中小學,教師卻嚴重短缺。有的學校的教師,不僅是學歷遠達不到國家規定的要求標準,而且教學水平也十分令人擔憂。廣東省教育強鎮、強區的分布不均。截止 2010 年 3 月,廣東省評出了 25個基礎教育強區,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地區,其中廣州 10 個,深圳8 個,佛山 4 個,珠海 1 個,東莞 2 個,評出 44 個基礎教育強鎮,也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其中廣州 1 個,深圳 18 個,佛山 16 個,東莞 6 個,中山3 個3。省內的基礎教育強鎮、強區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而粵北地區還是一片空白,這就集中反映出了一個

12、全省基礎教育發展極不均衡的社會現實。省一級學校的數量及其分布,珠江三角洲地區占絕對優勢。于 2010 年 3 月之前,廣東評審出省一級學校共 503 個,其中小學 238 所,粵北地區只有極少部分,例如清遠只有 1 所。初中 47 所,清遠沒有一所。民辦中小學 3 所,清遠沒有。幼兒園 140 所,清遠還是沒有一所。而緊靠珠江三角洲的清新縣直到2010 年 8 月,全縣只有一所市一級學校,縣一級學校也不足是所,省一級學校還是空白(清新縣一中正在準備今年底申報省一級學校)。在我省,區域之間、校際之間教育發展的不均衡也十分明顯。從事業發展水平看,珠江三角洲己在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普及優

13、質教育,而粵北山區一些地方卻還在艱難地鞏固“普九” ;珠江三角洲地區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已達到 90以上,而 50 個粵北山區縣則只有 48,有的縣僅有 35。從校舍、設備情況看,當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小學正在興建科學館、體育館、游泳池的時候,粵北山區的不少中小學則正為改造薄弱學校和改造大面積的危房而四處求援;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市(區)和大中城市中小學計算機等設備的配備量已接近發達國家的標準(如廣州市東山區計算機生機比為 6:1,個別學校達到 3:1) ,而粵北山區一些縣的中小學卻連像樣一點的實驗室也沒有,計算機更是少得可憐(有的縣生機比為 200:1)4。2.2 我國提出城鄉統籌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

14、所謂的城鄉統籌,是指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中,互動發展,以實行“城” 、“鄉”發展雙贏為目的發展格局。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城鄉統籌就是要改變和擯棄過去那種重城市、輕農村, “城鄉分治”的觀念和做法,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鄉之間的樊籬,在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確定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經濟政策的時候,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放在優先位置,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科學發展觀的宏闊視野為新時期我國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實踐向導。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互動,分為重

15、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與城鄉二元結構的固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與城鄉二元結構的轉化,以及科學發展觀重要戰略統攝下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三個階段5。馬克思主義城鄉融合思想內蘊著城鄉統籌發展思想,城鄉一體化發展彰顯其時代意蘊。在此基礎上提出科學發展觀統領下統籌城鄉發展,是一種富有時代特色的全新發展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戰略目標體系。城鄉產業一體化、城鄉社會建設一體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路徑選擇,消除城鄉一體化的制度障礙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根本保障。2.3 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統籌的聯系城鄉統籌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城鄉差距逐漸縮小、農村居民素質不斷提高和農村居民非農化的過程。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農村勞動力

16、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效轉移與農村居民文化素質逐漸提高是關鍵。而要實現這一轉變,樹立城鄉統籌的教育發展觀至關重要。因而,城鄉基礎教育的發展狀況將直接影響到城鄉統籌科學發展觀的實現。城鄉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體現的是城鄉統籌的教育發展觀,城鄉統籌教育發展觀是城鄉統籌發展觀在教育領域中的具體體現。與以往重城市教育輕農村教育的傾向或就農村教育論農村教育的觀點不同,城鄉統籌教育發展觀強調從城鄉關系的整體來考慮國家的教育發展,改變城鄉教育分割和城鄉教育分治的做法,把城鄉教育納入統一的教育發展系統中6。其目的在于改善城鄉教育的功能和結構,協調城鄉教育需求和利益,實現城鄉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逐步消除城鄉教育差距,普

17、遍提高城鄉人口的現代化素質,尤其是提高農村人口的現代化素質,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良性轉移,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3城鄉統籌視域下廣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問題3.1 城市與農村的教育機會的差別比較大城鄉教育機會的差別是廣東基礎教育不均衡發展的突出體現。在校生中表現為學歷層次越高,農村人口的比例越少。據華南師范大學自 2005 年開始至今,對粵北地區 14 個縣 17 所農村初中的調查表明,目前農村初中學生的平均輟學率超過 10,已經超過 3的國家標準。而且在有些偏遠鄉鎮小學輟學率達到15以上。珠三角地區的初中學生的平均的輟學率低于 3%的國家標準,小學更是只有 1.5%,由此可見,珠三角地區

18、和粵北地區的學生在獲得教育機會的存在著很大的差別7。不僅如此,在目前廣東城鄉基礎教育條件差別巨大的現實下,農村學生要具備與城市學生同等的學業競爭能力,基本是不現實的。另外,珠三角地區的學生享受著最好的教育資源,而粵北地區的一部分學生卻要為上學問題發愁,長久發展,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的差距將不斷的拉開。3.2 城市與農村教育資源配置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教育資源配置是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條件和關鍵所在。城鄉基礎教育發展的均衡首先表現為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即教育資源在城鄉各級各類教育之間、各級各類學校之間是否實現了合理而有效的分配。這些年,廣東省提出建設文化強省的口號,不斷加大對教育領域的的投資,

19、然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和投入的不均仍然是廣東基礎教育發展的桎梏。近幾年,廣東省對教育領域的投資占財政年度支出總額的 20.02、20.10、21.04,投資的數額逐年攀升,但這些投入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粵北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卻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由于地方財力的不足,農村教育經費匱乏的局面始終困擾著粵北山區的教育機構。2010 年,全省的基礎教育投入是280 多億元。其中,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的占 77%,而粵北地區城市只獲得23%的教育投入。農村初中、小學基建基金支出僅占全省財政預算內教育基建支出的 3.9%和 5.6%,農村基礎教育人均預算內公共經費僅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

20、平均水平的三成8。巨大的教育投入差距揭示著廣東城鄉基礎教育在教育條件和教育機會上的嚴重不均等待遇。在城鄉教育資源投入不足的同時,有限的教育資源也未能得以有效利用。突出的表現是城鄉教師資源的配置不盡合理,分布不平衡卻又無法合理調劑,城鄉師資在數量、質量、穩定性方面差距較大,導致粵北地區農村教師有效需求嚴重不足,總體利用率不高。從城鄉教師的編制情況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超編和粵北地區農村缺編現象均較嚴重,農村基礎教育教師的數量和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雙重短缺的問題;從學歷層次看,農村教師學歷達標率遠低于城市,且農村教師合格學歷中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在職進修獲得的后學歷,其中一部分學用脫節,學非所用;在

21、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使得農村教師教學水平問題進一步凸顯,一些農村老師沒有經過系統的教師職業訓練,在職培訓不足,知識老化問題、教學能力不適應問題都比較突出。3.3 粵北農村學校優秀教師外流嚴重,城鄉之間師資水平差異明顯目前,造成粵北農村師資水平較低的原因主要有 5 個:一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學校待遇優厚,加之管理上的問題,導致農村學校的很多教學骨干多數都流入珠三角地區的學校,使本來缺編的農村學校師資力量愈加薄弱。二是農村學校特別是村級小學的師資得不到及時補充。人事和教育部門補充新教師時,往往優先考慮城鎮學校或者“重點”學校,因此農村學校只好“老弱病”教師堅持在教學一線工作。

22、三是農村學校特別是村級小學的師資配備還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師生比9。僅以鄉鎮小學而言,縣級人事和教育部門均以全鄉小學為單位核定教師編制數,而鄉鎮中心小學為保證本校足夠的師資,就擠占村小“編制”。四是農村學校缺少素質優秀的教師。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城鎮學校的優秀師資過于集中,而農村學校素質優秀的教師則十分匱乏。五是城鎮學校存在教師超編問題,而農村學校特別是村級小學教師缺編。這些因素的結合,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區和粵北地區的基礎教育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一方面是珠三角地區學校師資水平的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是粵北地區學校師資水平的每況愈下,如此一來,對于廣東建設文化強省的規劃是非常不利的。4廣東基礎教育不均衡發展

23、的原因分析4.1 珠三角地區和粵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大是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的重要因素經濟發展是教育發展的動力。只有經濟發展水平提了高,才能促進教育的發展。而在我省,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好,對基礎教育的支持力度比較大,各城鎮的地方財政經費充足,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占財政預算的比例越來越高,因而,珠三角地區的基礎教育發展越來越好。另一方面,粵北地區處于山區,經濟發展水平比珠三角地區相差比較大,而且粵北地區的農村人口比重大,各地發展極不平衡,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消費水平以及文化教育基礎存在較大差異,從而導致教育的有效供給不足和教育需求的不一致,致使粵北地區基礎教育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影響著粵北地區基礎教育水

24、平的整體提高。4.2 城鄉基礎教育校際發展不均衡是直接的因素校際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珠三角地區的和粵北地區農村學校之間,無論從學校內部的設施,還是從學校的軟件建設、師資水平等方面差距較大。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相對較差,難以滿足教育公平發展的要求。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既有歷史因素,也有政策的偏差和人為因素,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其一、財政的分級撥款造成教育經費向城市傾斜,粵北地區的地方政府財政相對較弱,有限的經費長期沒有均衡分配,致使校際差距越來越大;其二、省教育局重點對珠三角地區重點學校進行管理,難以顧及到粵北山區學校,教育經費大多投向珠三角地區的學校10;其三、由于校際收入差距擴大,導致教師逆向流動

25、,薄弱學校難以吸引、留住好教師;其四、減除學雜費和關注貧困生的相關政策施行后,薄弱學校和重點學校實際承受的負擔是不一樣的。4.3 教師資源配置不均衡是導致廣東基礎教育不均衡的因素廣東省教師資源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方面。第一,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城鄉分布不均,城市超編與農村部分地區師資緊缺并存;學科分布不均,農村中小學外語、信息技術、音樂、體育、美術教師普遍短缺;代課人員數量較大。從教師流動性上看,農村流向城鎮,中小城鎮流向城市,市縣城市流向省會城市,邊遠落后的粵北地區流向經濟文化發達的珠三角地區成了一種教師流動趨勢。從教師結構上看,農村教師來源一般有三部分,一部分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

26、代畢業的中師生,這是主要骨干力量;一部分是上世紀“民轉公”的教師,這部分已臨近退休年齡;另一部分是臨時工,這三部分教師的年齡結構、文化結構不合理,導致粵北山區教學水平不高,教學質量不高。第二,從學歷上看,2010 年全省仍有 1 萬名小學、初中教師未達到法定學歷。珠三角地區的教師普遍達到本科水平,有的重點學校教師學歷已在向碩士、博士演進。年齡上,城市教師的平均年齡只有 35 歲,也遠遠低于農村。這樣不合理的資源配置只能讓城鄉教育水平更不平衡發展,差距越來越大11。4.4 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趨勢的變化是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制約條件 改革開放之后,珠三角地區經濟得到迅猛的發展,珠三角地區良好的經濟環境

27、吸引著大批農村人口進城務工,這些人口中其實不乏都是來自粵北地區的農村人口,他們來到珠三角地區打工,然而他們的子女在城市里上學卻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大部分外來務工子女只能進一些師資水平和教學條件比較差的民辦學校和私立學校。比起城市的孩子們,無論在各方面的條件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此下去,廣東基礎教育發展會越來越失衡,因而,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流動遷移已經成為制約廣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制約條件。5城鄉統籌視域下促進廣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和建議5.1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逐步縮小珠三角地區和粵北地區的經濟差距長期以來,由于經濟落后導致的教育供給失衡,以及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的地區差別、城鄉差別等

28、是我省基礎教育不能均衡發展的根本因素。因此,要想解決教育的差距和困難,從根本上講只有靠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加快粵北地區經濟建設步伐,并通過各種措施扶持和幫助粵北貧困落后地區和社會弱勢群體。我省目前正在開展對口扶貧計劃,“兩免一補”計劃,以及在城鄉開展的諸如扶持下崗職工和扶助社會弱勢群體等的一系列措施,為緩解經濟差距和教育差距發揮著積極、有效的作用。5.2 完善教育經費的投入機制,加大對粵北地區學校的扶持粵北地區的基礎教育發展遲緩的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據有關統計,目前珠江三角洲發達市與粵北山區中小學經費投入上相差近 10 倍,而同一地區內城鄉學校教育成本也相差幾倍。這里有當地財政困難的原因,也有

29、教育投入體制、機制上的問題。如果能調整教育經費投入體制,建立教育經費向困難地區和困難學校傾斜的機制,地區之間、學校之間教育經圓購差距就不會相差太遠12。據報道,日本就很重視通過經費調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國家對負擔義務教育的學校的經費開支按學校的不同情況予以不同標準的補助,以此來調節各地的教育經費,保證每所學校的教育質量,避免了各地教育因經濟發展不一造成的不均衡。同時,各級政府都要真正負起對基礎教育的責任,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建立和完善農村基礎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落實“三保” (即財政保教師工資,學雜費保學校運作,稅費改革后省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要確定一定比例保學校建設)措施13。這是治本之策。目前我省經

30、濟欠發達的粵北地區一些縣(市)還存在著錯位使用中小學學雜費和稅費改革后省財政轉移支付中必須用于教育的經費的現象,即把學雜費和轉移交付的經費用于發放教師工資,造成學校運作困難,危房修繕和學校建設無法進行,使當地教育發展遲緩。如果這部分教育經費能歸位使用,就能基本保證學校的正常運作和發展,這些地方教育的發展水平就不致于與其他地區有那么大的差距。5.3 加大中小學布局調整力度,大力擴大優質資源學校布點分散,規模太小,往往影響了學校的辦學效率,也影響了區域內教育的整體水平。在教育投入不足的情況下,要提高一個地區以至全省的教育水平,必須大力調整學校布局,將有限的教育資源集中使用,著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規

31、模小、效益不高的學校該撤并的就要撤并,質量好、效益高的學校能擴大就要盡量擴大14。這樣就能使欠發達地區的教育和農村學校站在較高的起點上,縮小地區之間、學校之間教育水平的差距。近幾年,廣東省已提出要在幾年內撤并一批規模過小、布點太散、效益不高的中小學,并重點建設 4000 所 1500 人左右的示范性小學和 2000 所 1500 人以上的示范性初中,還建設 300 所 1800 人以上的市一級高中。實現這個目標,我省中小學優質學位比例將達到小學 60%以上,初中 70%以上。如果每個縣(市、區)都能達到這個水平,基礎教育就在高水平上實現了均衡發展,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就能基本滿足。特別是示范

32、性小學建設,擴大學校規模,改善學校辦學條件,配備優秀師資隊伍,然后將鄉鎮中心小學或片完小周邊的小學高年級學生集中到示范性小學來學習,使所有學生較早地享受到較好的教育資源和較高質量的教育,這就縮小了不同地區、學校學生學習起點上的差別,特別是信息技術教育和英語教育上的差距,從而為全面提高粵北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水平奠定了基礎。在教育投入不足,學校多而分散的情況下,這不失為一個多快好省提升粵北地區基礎教育整體水平的好辦法15。布局調整需要投入一大筆經費(據目前統計,全省需投入 67 億元),但是,只要各級政府重視,根據我省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這一步如果不能實現,基礎教育發展的差距將會越拉越

33、大,均衡發展將無從談起。5.4 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推動各地各校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和重要依托,也是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和均衡發展的重要平臺。通過“校校通”工程,特別是建設以區域為主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城域網,開展區域內學校之間的聯網和地區之間的網絡建設,就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使山區、農村和薄弱學校的學生借助教育信息化平臺,站在與經濟發達地區以及發達國家學生的相同的起跑線上,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從而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高。目前,我省珠江三角洲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條件已基本具備,中小學計算機配備已達到較高的水平,許多市、區已建起了局域網;粵北山區經過努力,初中

34、都已全部配備了計算機室,中心小學也開始配備計算機;省教育廳已建起廣東科教網和廣東基礎教育信息資源中心,加快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并正在將光纖延伸到各地級市、各縣(市、區)和學校,實現所有地區和學校網絡聯接。我省基礎教育實現全省管理信息化和資源共享已指日可待16。我們要將這項工作作為加快教育現代化和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切入口,重點突破,以促進全省基礎教育的全面發展和新的高度上的均衡發展。5.5 制定優惠政策和合理規定,鼓勵和引導師資隊伍的合理流動師資隊伍的狀況往往決定一所學校、一個地區的教育水平,有一批好教師就有一批好學校。但由于地區、學校之間待遇、工作條件等方面的原因,好的師資大量流向經濟發達地區

35、和優質學校,山區、農村地區學校優質師資引不去,留不住,少得可憐,師資隊伍的配置很不均衡。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必須推進人力資源的均衡配置。而實現地區之間、校際之間師資隊伍的相對均衡配置,必須從多方面制訂政策予以鼓勵和導向17。比如,廣東省要制定特殊政策,安排專項資金,對到山區、貧困地區任教的大學畢業生予以適當的工資補貼,同時補償這些畢業生讀大學期間的全部學費,以吸納更多的合格師資到經濟欠發達的粵北地區工作。各地政府也要撥出一定的經費,對當地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予以補貼,以留住當地優質師資隊伍。對城鎮教師愿意到農村任教的要給予獎勵工資等優惠政策,以鼓勵優秀教師往農村進行教學。6正確處理好廣東基礎教

36、育均衡發展進程中的幾個關系在推進廣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進程中,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扶弱”與擴大優質資源、硬件建設與內涵發展、縮小差距與分類指導等幾個關系,使這項教育工程健康推進。6.1 均衡發展不只是改造粵北地區的薄弱學校,更重要的是擴大粵北地區的優質資源由于教育投入有限,教育資源供給短缺,加上以往我們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上存在著向重點學校傾斜的傾向,造成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等,產生了數量不少的薄弱學校。改造薄弱學校,把這些學校扶上去,當然可以有效地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在整個教育的發展中,只能加強不能削弱。但是,教育均衡發展不能局限在簡單的“扶弱”上,更不能把好的學校拉下來,而應該

37、著眼長遠,在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上做文章。目前很多人對廣東基礎教育發展情況不滿,其主要原因是粵北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短缺,供不應求,因此,擴大粵北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滿足粵北地區學生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應是推進廣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當優質教育資源成倍擴大,達到較大的比例時,教育均衡發展就會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18。再說,在教育投入有限的情況下,與其全面鋪開去改造所有的薄弱學校,還不如集中力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是擴大而非錦上添花)。因為,目前存在粵北農村的薄弱學校數量比較多的情況下,如果將有限的資金平均分配的話,也無法取得明顯的效益。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薄弱學校都值得我們去改造。

38、如果一所薄弱學校布點不合理,規模太小,發展空間有限。那么,寧可撤掉它,也不能浪費更多資源的投入。不然,教育扶持的工作就會吃力不討好,再繼續下去也缺乏意義。因此,我們要扎扎實實把粵北地區優質學校做大做強,不斷擴大粵北地區優質教育資源,使接受優質教育的學生比例逐步提高,在更大范圍內和新的層次上提高粵北地區的基礎教育水平,縮小與珠三角地區的差距。6.2 均衡發展既要重視學校硬件的均衡建設,更要推動學校內涵發展的同步進行不同地區、學校之間校舍、設備等硬件的差距,是教育發展不均衡的明顯表現。加大對教育基礎薄弱地區和薄弱學校的投入,改善其辦學條件,這是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首要工作。但校舍、設備都上去了,并不

39、意味著水平上去了。實際上,有些地方,一批學校的硬件可能是不相上下的,但由于師資隊伍、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別,學校之間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同,社會對這些學校的評價會存在著差異,學校發展的不均衡仍然客觀存在。這在經濟較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尤為明顯。如果僅僅是學校硬件過關,但管理不行,教學水平上不去,學校仍然是薄弱的19。因此,扶持粵北地區教育和薄弱學校,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在經費上、教學設備上予以傾斜外,還必須在內涵發展、教學水平質量提高上予以幫助和支持。相對來說,硬件是表面化的,硬件建設是可以立竿見影的,而軟件建設才是是深層次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和積累。廣東各級教育部門要不斷加強對粵北地區

40、基礎教育工作的指導,并在師資隊伍的配備和培訓、學校管理的完善、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和指導。只有這樣,才能推進我省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共同提高,真正實現地區之間、學校之間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6.3 均衡發展既要加快縮小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的發展差距,也要注意分區規劃,分類指導縮小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的發展差距,是教育均衡發展的著眼點。我們應該積極進取,采取有效措施糾正教育資源配置的失衡,促進各地、各校教育水平的均衡發展。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造成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教育水平的差距,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造成的,要在整個省范圍內實現基

41、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確實還是個比較長遠的計劃。再說,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地區、學校辦學的特色,這些特色反映了其發展的歷史性和獨特性20。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決不能搞一刀切,而應該讓不同地區、學校在原有的基礎上辦出特色。因此,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情況,分區規劃,分類指導。各地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提出區域內學校均衡發展的規劃,并因地制宜予以推進。每所學校都要從本校實際出發,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這樣,每所學校和每個地區的教育水平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就能得到扎扎實實的推進。7結語 基礎教育是一種公共產品,具

42、有正的外部性,正是由于基礎教育的這一特性,才出現了基礎教育供給與需求的不均衡,基礎教育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21。廣東作為我國的一個經濟發達省份,基礎教育在全國卻處于中等水平,這與廣東經濟強省的身份很不符合。本文對廣東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在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理念基礎探究的基礎上,對我省珠三角地區地與粵北地區的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的情況進行了揭示,并對造成此問題的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對如何促進我省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提出了政策建議。全文基本表達了作者所要說明的問題。任何問題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問題的解決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我們要有立即著手采取措施的緊迫感,立足于長遠的基礎教育的發展與和諧社

43、會的構建,對當前我們能夠做到的,一定不能拖延只有這樣,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才會在政府以及社會大眾的關注下得以解決。曾有人說過:“有很多我們需要的東西是可以等待的。孩子卻不能等待。他的骨骼在不斷形成,他在不斷地造血,他的大腦在不斷發育。對于他,我們不能說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 ”22卻接受著教育條件有天壤之別以至為他們的發展所產生的作用也不可同日而語時,我們又怎么能想象明天的他們能在一起為祖國的未來而奮斗呢?想到此我們更應以刻不容緩的態度來對待如何實現我省基礎教育均衡問題。教育的均衡發展是一種理想與信念,也是一種選擇與行動,它事關我們每一個人的尊嚴,也事關一個正義與和諧社會的建設。讓我們攜起手來,滿懷著希望,盡一份公民應盡的責任。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也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制度等各個方面著手,最終廣東實現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鳴 謝“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四年的大學時光,彈指一揮間。回首自己的求學過程,不由深感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