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導讀_第1頁
《渡荊門送別》導讀_第2頁
《渡荊門送別》導讀_第3頁
《渡荊門送別》導讀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渡荊門送別?導讀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土水,萬里送行舟。【格律】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土水,萬里送行舟。【注釋】1. 荊門:即荊門山,位于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2. 楚國:古楚國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帶。3. 海樓:如今所說的海市蜃樓。4. 憐:愛。5. 故土水:指長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前言】這首詩是詩人于開元十三年726辭親遠游,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友人而作。詩人從

2、“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是詩人第一次分開故土開場遨游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賞析】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欣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風光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原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風光。“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風光: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

3、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似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

4、上所欣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時機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非常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穎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土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仍憐故土水,萬里送行舟。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土,而又初次離別的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土,而說故土之水戀戀。【簡評】這首詩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假如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并且容量豐富:詩人選取日、月、江、天,包涵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風光這樣瑰麗大氣的意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