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39例_第1頁
辨證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39例_第2頁
辨證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39例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辨證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39例         【關鍵詞】  中醫辨證論治   摘  要 采用審證求因,辨證治療的方法,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39例,總有效率97,提示該方法具有促進結腸潰瘍的修復,抑制結腸炎癥反應的作用。關鍵詞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辨證論治;病案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炎癥性改變,主要發生在結腸黏膜層,以潰瘍糜爛為主要表現,可累及直腸、乙狀結腸,亦可向上擴展到左半結腸和右半結腸,甚至全結腸。臨床表現為黏液血

2、便、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病情輕重懸殊。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多數患者病程緩慢,有反復發作的趨勢。我國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較歐美國家少,但近年來發病明顯增多。筆者從1995年1月至2003年2月采用辨證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39例,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1  臨床資料本組39例,按照1987年全國肛腸學會潰瘍性結腸炎學術研討會上討論通過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分型及治療標準1,除外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等其他結腸炎,均確診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其中男20例,女19例,年齡最小者18歲,最大者60歲,病程最長者10 a,最短者3個月。2  治療方

3、法本組病人全部采用中醫治療,按中醫辨證分型為濕熱內蘊、氣滯血瘀、肝郁脾虛、脾胃虛弱、脾腎陽虛、陰血虧虛型診治。2.1  置濕熱內蘊型  多為發病初期或急性復發期,證見便中挾膿帶血,氣味穢臭,里急后重,身熱,肛門灼熱,胃納呆滯,小便短少,苔膩微黃,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理氣止痛。方用芍藥湯為主方,藥用芍藥15 g、黃芩10 g、黃連6 g、當歸10 g、木香10 g、玉片10 g、大黃6 g、肉桂5 g、薏仁15 g、茯苓15 g、金銀花15 g、甘草6 g。2.2  氣滯血瘀型  多為慢性復發型的病人,證見泄瀉不爽,腹痛有定處拒按,大便帶有黏液或膿血,面

4、色晦暗,噯氣少食,舌邊有紫斑,色暗,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用桃紅四物湯合失笑散為主方,藥用當歸12 g、赤芍15 g、白芍15 g、生地13 g、川芎10 g、桃仁10 g、五靈脂12 g、蒲黃12 g、丹參15 g、木香10 g、降香10 g、元胡10 g、甘草6 g。2.3  肝郁脾虛型  常為慢性復發型或持續型患者,證見腹中腸鳴,腹痛腹瀉,瀉后痛減,大便以黏液為主,偶見膿血,每逢情緒波動而發作或加重,多慮善憂,胸悶脅脹,噯氣頻頻,舌淡苔薄白,脈弦或弦細。治宜舒肝行氣,健脾和胃。方用痛瀉要方為主方,藥用白術15 g、白芍15 g、防風10 g、陳皮10 g、

5、柴胡10 g、黃芪12 g、黃芩10 g、山藥15 g、扁豆15 g、甘草6 g。2.4  脾胃虛弱型  常為慢性持續型患者,證見大便時溏時瀉,挾有黏液或水谷不化,進食稍多可進沒膩之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肢倦無力,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宜健脾益氣,和胃止瀉。方用參苓白術散為主方,藥用黃芪15 g、黨參15 g、白術12 g、茯苓15 g、桔梗6 g、山藥15 g、扁豆15 g、陳皮6 g、蓮子肉10 g、砂仁10 g、薏仁15 g、大腹皮10 g、甘草6 g。2.5  脾腎陽虛型  常為慢性持續型患者,證見五更泄瀉,腹瀉每天5次6次,晨起為甚,午后

6、則輕,大便稀薄或挾有黏液,腹中隱痛,形寒肢冷,面色瘡白,腰膝酸軟,動則汗出氣短,遇寒癥狀加重,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或濡弱,治宜溫補脾腎,澀腸止瀉。方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為主,藥用肉桂6 g、肉豆蔻12 g、吳茱萸6 g、補骨脂15 g、五味子10 g、制附子6 g、炮姜6 g、黃芪15 g、黨參15 g、白術15 g、益智仁15 g、木香6 g。         2.6  陰血虧虛型  常為慢性持續型患者,證見大便溏薄或偶有黏液,午后及傍晚較甚,上午則較輕,腹中隱痛,伴午后潮熱,頭暈目眩,失眠

7、盜汗,心煩易怒,神疲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養陰補血,益氣固腸。方用參苓白術散合沙參麥冬湯為主,藥用沙參15 g、麥冬10 g、玉竹15 g、石斛12 g、茯苓15 g、白術15 g、山藥20 g、扁豆15 g、白芍15 g、肉豆蔻10 g、訶子10 g、木香6 g、甘草6 g。3  療效標準按照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肛腸學會1987年制定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分型及治療標準進行判定,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腸鏡等檢查,腸黏膜病變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減輕,腸鏡等檢查,腸黏膜病變較前明顯改善,大便常規檢查有少量紅、白細胞。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和腸鏡等檢查,無改善或無明顯改善。

8、4  治療結果本組39例,臨床治愈28例,好轉1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服藥最少者35劑,最多者86劑。5  病案舉例患者,女,36歲,教師,2001年3月16日初診。患者平素多愁善感,月經失調,經常*脹伴腹瀉。平日常因憂愁惱怒而腹痛腹瀉發作或加重,腹脹有氣攻沖腸鳴矢氣多,腹痛瀉后則緩,病已3年多,屢經中西醫診治未愈。近因情緒不好而發病,腹痛即瀉日4次5次,大便夾有黏液,瀉后痛減,胸悶脅脹,舌淡苔薄白,脈弦細。結腸鏡提示結腸黏膜呈現多發性淺表潰瘍,伴有充血、水腫;糞常規檢查,有少量黏液。中醫辨證為肝郁脾虛型,治則抑肝扶脾,佐以澀腸止瀉,方用痛瀉要方為加減,藥用白術15

9、 g、白芍15 g、防風6 g、陳皮10 g、柴胡10 g、黨參12 g、黃芩6 g、山藥15 g、烏梅10 g、甘草6 g,水煎服。3月22日二診,服藥五劑,痛瀉已止,效不更方,原方再進5劑,諸癥消失。方易逍遙散加陳皮,香附等,調和肝脾,每于月經前服藥5劑,連服3個月經周期,先后服藥30余劑,月經正常,乳脹、腹痛腹瀉諸癥均愈,經結腸鏡及鋇劑灌腸檢查腸黏膜恢復正常。囑其注意調暢情志,飲食調攝。隨訪2 a,未見復發。6  討論中醫雖無潰瘍性結腸炎病名,但據其臨床表現應歸屬于中醫內科“泄瀉”、“痢疾”、“便血”、“腸風”或“臟毒”等范疇。本病主要病變在于脾胃與大小腸,與肝腎關系密切。而脾

10、虛、濕盛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其致病原因主要有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及臟腑虛弱等幾個方面,外因與濕邪關系最大,內因則與脾虛關系尤為重要。但關鍵在于脾胃功能障礙。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瀉泄源流篇說:“濕盛而泄,乃獨由于濕耳,不知風、寒、熱、虛雖皆能致病,茍脾強無濕,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雖有風、寒、熱、虛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濕者也。”明張介賓景岳全書泄瀉中所說:“飲食不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瀉利作矣。”又說:“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怒時挾食,損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此肝脾二臟病也,蓋以肝木克土,肝強脾弱,脾

11、氣受傷而然。”“腎為胃之關,開竅于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陰氣盛極之時,即令人洞泄不止也。”近年來通過大量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證明,口服中藥不僅能調節人體的免疫失常情況,并且能改善微循環,促進結腸潰瘍的修復,抑制結腸炎癥反應。辨證治療本病,乃遵循中醫“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上述治療方法是根據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來辨證分型,治法因證而設,組方隨法而立,其主癥清楚,簡便易行,易于掌握。另外,在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應指導患者注意以下飲食及精神等方面的調攝:注意勞逸結合,不可太過勞累;暴發型、急性發作和嚴重慢性型患者,應臥床休息;注意衣著,保持冷暖相適;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