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傳統繪畫的人文精神特征_第1頁
論中國傳統繪畫的人文精神特征_第2頁
論中國傳統繪畫的人文精神特征_第3頁
論中國傳統繪畫的人文精神特征_第4頁
論中國傳統繪畫的人文精神特征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標題】論中國傳統繪畫的人文精神特征 【作者】劉 興 平 【關鍵詞】中國畫 人文精神 傳統繪畫 文人畫 【指導老師】陳 義 德 【專業】美術學 【正文】前言: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作為中國文化中的精髓,人文精神始終如一的對中國傳統繪畫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中國傳統繪畫有著深厚的人文情懷,倡導和重視人文精神為核心的價值觀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突出特征。幾千年的歷史長河,從人文畫的起源到成熟足以證明人文精神的高妙與偉大。它與中國畫的情結更是如魚得水,渾然天成。正是在人文精神光輝的折射下,才使得中國畫形成獨特的魅力。一、人文精神的內涵何謂“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人文知識化育而成

2、的內在于主體的精神成果,它蘊涵于人的內心世界,見之于人的行為動作及其結果。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往往表現出真誠,正直,公道,正義,善良,利他等人文精神,其本質或核心是價值觀,包括價值立場,價值導向,價值取向,價值精神,當然也包括好壞問題,善惡問題,美丑問題。它提倡每個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時承擔不可推卸的對他人、對社會、自然的責任。歸根結底人文精神就是對人的關懷,對人的生存與發展狀況的關系。而中國畫根植于兩千年的文化土壤,一直秉承了這種傳統人文精神,直接表現人的生命心靈,“托物言志,之像盡意”通過畫面的物像來表達畫家本身的感受和理想。二、中國畫的歷史演變

3、過程,人文精神與中國畫的相互關系中國畫的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自我國進入文明社會開始,直至清代的三千年文明史中,中國畫藝術的發展,美學觀念的變化,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夏商周以青銅文飾為代的表象征時期,其內容是對自然物像的摹寫,這期間沒有對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的表達。自漢唐的人文母題為中心的寫真型時期。形成了以宗教為主的格局,描繪歷史人物,水墨畫由此開始萌芽,此時間畫家的內心和情感世界開始在繪畫作品中反映出來。到了以山水為母題為中心的寫胸中意氣為目的的宋元明清時期,中國畫的成熟度就如詩歌、音樂一般表達生活的工具。隨著幼稚向成熟,簡單到豐富的歷史過程,實現了從象征型,寫真型,向寫意型藝術的轉變。

4、繪畫觀念上也從為政治,“使民知神奸,”“窮神變,測幽微,”成教化,助人倫,明勸誡,著計沉,向著“暢神”“快人意”到自娛為目的的“以畫寄意,以畫為樂,寄樂于畫”的變化,人文精神無不滲透中國畫發展的每個歷史時期。孕育著“文人畫”產生的基源。中國畫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演化中,文人畫的源頭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其思想因子中蘊含著大量的儒,道,釋觀點,可追溯到先秦諸子時期。興于宋,成熟于元。文人畫的精妙之處在于追求高尚超脫世俗的眼光。明沈顥在其畫塵中說:“古來豪杰不得志于時,則漁耶,隱而不出也。然托意于柔管,有韻語無聲詩,借以送日。故仲毫構景,無非拈出自家面目”。這可謂一語道破玄機。陶潛也罷,李白也罷,

5、蘇軾也罷,他們骨子里仍然忘卻不了濟世之道,這正是他們痛苦的根源?!安删諙|籬下”的陶令似乎很是超脫了,然他那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正是那么超脫的表現嗎?1從王維到蘇東坡,從黃公望到王蒙到沈周,徐渭等,這些憤世嫉俗的雅士,借寫意筆墨去宣泄心中抑郁,表現在繪畫中則是一種出塵的氣質和桃花源式的向往。人文畫發展走向文化的根源在于此,畫家的內在修養與追求在文人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中國畫的精妙之處在于它集詩,書,畫,印為一體,有著深厚文化內涵的藝術因而博大精深,魅力無窮,獨樹一幟,不拘于物像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畫家主觀情感,其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意在筆先,畫盡意在”,達到

6、物我兩忘的境界。它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清靜愉悅,一種高尚的自我情懷,追求高尚的可貴品格。它充分滲透著文人畫家超脫于世,和高貴的人文品格。中國繪畫語言雖出于手,但實根于心。畫家的繪畫作品因受其自身的修養,閱歷影響。明代畫家徐渭不滿社會狀況、漠視權貴,晚年時“顯者至門,皆拒不納,當道官至,求一字不得”。徐渭喜歡在畫上題詩或跋,大多為借題發揮,表現他對當時社會的不滿。比如他在所畫的螃蟹上題詩:“稻熟江村蟹正肥,雙鰲如戟挺青泥,若教紙上翻身看,應見團團董卓臍?!北緛砘B畫包容思想內容的語言空間是十分有限的,但由于畫與題句的巧妙結合,徐渭的不少花鳥畫作品譏諷時弊,抨擊時政,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且有深刻

7、的思想意義。 “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中國畫家的創作依據和動力源于現實生活。中國畫講求意蘊,畫家只有把對自然物的感知與自己的意志、情感結合起來才能融入藝術的境界。中國畫主要以感性主觀的形式出現,他是藝術家特有的感情宣泄工具,藝術家以這種獨特的語言形式記錄闡述對于生活、生命、世界的意義。所以,黑格爾曾說過:“藝術對于人的目的在于讓他在外物世界中尋回自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文精神是中國畫最骨子里的精髓。中國藝術的境界就是中國人的人生境界,研究中國畫藝術很顯然離不開中國文化,更離不開人文精神的注入。其中儒,道,釋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核心,是人文思想

8、的重要體現,對傳統繪畫影響深遠。三、儒,道,禪宗哲學思想孕育中國畫的精神儒家思想是一種注重人學,主張愛人,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政治思想。孟子提出的人之六品“善,信,美,大,圣,神”是高尚的思想品德,古代畫家的“人品即畫品,畫品即人格”之論,皆來自于儒家思想。這種美學思想影響著中國一切藝術創作和藝術作品。事實證明一切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和諧統一。但由于當代西方思潮的入侵,中國畫的創作大都片面強調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完全充斥著個性色彩,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完全背離了中國繪畫傳統,這樣的藝術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人文精神被拋棄一邊。所以我們不僅追求在技藝上的提高,更應通過學習

9、,彌補傳統文化和學識的提高,創作者的內蘊德行、學識、修養直接影響著其作品的成敗。積極追求繪畫形式上的“真,善,美”的完美統一,這也是中國畫的本質所在。道家思想也是影響中國畫的重要哲學思想。它宏觀的把握宇宙自然,人生社會,對主體感性自由的充分尊重,對個性的張揚與追求。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彼浴盎貧w自然”成為左右一切藝術的源泉。它對中國畫的影響,要求在創作中,道家與對象是一種平等關系,二者可以互相轉化,自然的融合成為一個整體,最終達到物我兩忘的自由境界。中國畫的這種繪畫美學思想,創作理論,都來自老莊思想,如“純任自然”,“計白當黑”,“無法而法”,“瀟散簡運”,“寧拙勿巧”

10、等理論方法。它向人們所傳達的素樸自然,超脫,虛淡的藝術境界,無不體現了對中國畫的深刻影響。佛家思想所具有的美學理論對中國畫家產生了更為深刻的影響,更確切地說引發了中國畫審美情趣的變化。它主張“領悟”,通過修煉達到超凡脫俗的理想境界,利用心智,排除一切雜念,虛靜忘我,進入“真如”的純真境地,達到心領神會,妙會自然,物我兩忘境界。這種文化思想啟示人們,藝術創作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由物境到情境到意境的演變過程,其中意境的獲得是最為高的境界。大畫家王維認為這種意境的獲得,一要性情真,即“顯本性,吐真情,不掩飾,不隱私”;第二要態度真,忠實,真誠地對待人,景,物;第三感受真,用獨特敏感的觀察力寫出真境界

11、。在禪宗文化的影響下,許多畫家要求自覺體驗,超越自我,比如清代畫家鄭板橋畫竹時體會到“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非“胸中之竹”,為什么?是因為“胸中有竹”鄭板橋畫竹,“胸中無成竹”。這種精神升華的過程,使畫者超越自我,不拘于形體,線條,色彩,筆墨,而以心智去體驗萬物之外的藝術規律,所以就成了中國畫特別注重畫外畫,景中景,意外意的審美意向。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無論是儒家的風骨,道家的太極,佛家的菩提,皆在中國畫上閃耀著動人的光輝,中國畫扎根于人文精神的田園,使其更具人文情懷。四、傳統中國畫的藝術特點和精神品質 中國畫很講究筆墨的運用。線是中國畫中的基礎元素,中國

12、畫講求以線造型,線條的抑、揚、頓、挫、長、短、粗、細、剛柔虛實疏密的交織,處處生發,處處照應,其中墨的運用也很講究,墨的干、濕、濃、淡、焦,五彩紛呈,以及筆的勾、皴、擦、染、點,五法并用,使形象產生質感、量感、動勢和空間。五代宋初著名畫家巨然秋山問道圖以墨畫成。畫中層層峰巒疊嶂,林木叢生山中一徑通幽,樹叢中掩映茅屋,一老者盤腿靜坐,意境幽靜。筆墨表現上,采用長披麻皴法,皴筆長而茁壯,于峰巒峻嶺之上,林麗之間,隨便破筆焦墨進行點苔,濃淡相間,枯潤相生,筆墨透潤,格調清新。以“筆以立形質”貴在傳神“墨以傳陰陽”,妙在攝氣。筆墨結合富有情趣,是畫者人性品格和精神的外化和張揚。中國畫講求意境的營造,這

13、種意境的營造是畫者對待特定的環境,運用自己的獨特感受創造出的藝術形象,這種藝術形象融入了畫者的思想感情,它向觀者傳達著一種能引起共鳴,動情而神游象外的藝術魅力。中國畫就內容而言,表現對象多是意趣高雅,以唯美為標準。就內心情感而言,中國畫傳達給人的情緒是樂觀的,但又不缺乏憂患意識。就人性而言,中國畫是儒家思想倡導“禮”約束著人的道德行為,在國畫中體現的是仁愛善念??傊袊嬘鋹側说木?,讓人又高雅而又有情趣,他們大都向人表達的是積極向上超越現實的精神世界。是中國人文思想中真善美的至高體現。這正是繪畫帶給人的精神盛宴,神仙的境界。中國畫的人文精神因而有著持久的生命力。五、當代中國畫藝術家的時代使命

14、感,賦予新的時代精神。中國畫經歷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后的今天。中國畫的時代精神和人文氣息越來越濃烈,畫家們除了關注自己的主觀世界外,更關注現實生活,生命價值,社會大眾的生存狀態。以及對人生,對社會發展狀態的理解和判斷。我認為一個成功的畫家應具有強烈的時代使命感,只有這種道德良知才有可能感染人們激勵人們的內心共鳴。國畫大師徐悲鴻愚公移山的成功足以證明他擁有20世紀人文主義的眼光,通過對寓言故事的描繪使作品意味深長,其中的愚公精神有深刻的哲理內涵,即“大愚就是大智”,徐悲鴻通過這種藝術方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愚公精神的向往,乃至不可缺,必須使之發揚光大,時代相傳的民族精神。蔣兆和則以毛筆直面人生苦難,流

15、民圖創作于革命戰爭年代的中國畫,以批判現實主義方式,全以毛筆、水墨畫出,其形象描繪之具體、深刻,真人大比例,在現代繪畫史上是鮮見的。傳統人物畫由于一味追求寫意性,加上公式化,近兒百年來很少有深刻描繪現實的作品。蔣兆和把西畫素描手法引入中國畫、每畫一個人物都必求有生活依據,有相應的模特兒作參考。他適當吸取光影法刻畫人物面部,但又以線描為主要造型手段這是自近現代倡導寫實主義繪畫以來,在人物畫領域所獲得的巨大成果。蔣兆和是一位著眼于現實的藝術家,他說自已“混跡于茫茫的沙漠之中,看著慢慢奔走的駱駝,聽聽人生交響的音樂”,說他的藝術不是“一杯人生的美酒”,而是“一碗苦茶”,以獻給“災黎遍野,亡命流離、老

16、弱無依,貧病交集”的大眾。 如此熱情謳歌人性的中國畫前無古人,足以成為人文精神滲透中國畫創作的重要標志。李可染畫中的內涵是一種中國的人文精神。他的藝術之所以能打動人,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他一直用愛國的,關注國家存亡的狀態作畫。他的畫沉厚、沉郁,有對中國整個河山的審視。有普度眾生的菩提之心,這就是中國人講的“境界”。而其中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感,真是當今山水畫所欠缺的,所以直至今日他的畫作和思想都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應順應時代的需要,以社會發展為己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審美觀念的變化實時的調整自己的創作方法,在當代中國畫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時刻,更多的關注大眾及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命價值,注重人文精神的傳達。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和偉大時代相稱的藝術品,也只能這樣才能讓中國畫真正的復興。中國畫貼近我們的生活,是畫家對于生活的解讀,我們可以從中受到真,善,美,思想上得到啟迪,實踐上找到榜樣,認識上得到提高。人文知識的潛移默化之下我們的思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