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化學專業品牌專業驗收_第1頁
應用化學專業品牌專業驗收_第2頁
應用化學專業品牌專業驗收_第3頁
應用化學專業品牌專業驗收_第4頁
應用化學專業品牌專業驗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江蘇省高等學校品牌、特色專業建設點建設總結報告學 校 名 稱 南京工業大學專 業 名 稱 應用化學 專 業 代 碼_070302_修 業 年 限_4_專 業 類 別:本科 高職高專驗 收 類 別:品牌 特色聯 系 人_ _關建寧_ _聯 系 電 話蘇省教育廳制二九年九月應用化學特色專業、品牌驗收目 錄前言11.專業建設目標、思路與培養方案61.1 建設目標與思路61.2 人才培養方案72.師資隊伍102.1 師資隊伍結構102.2 專業基礎課、主干課教師情況142.3科學研究情況163.教學條件183.1 專項經費投入183.2 教學設施建設194.改革、建設與管理2

2、34.1 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234.1.1 教學研究與改革234.1.2課程建設274.1.3畢業設計(論文)324.2 教材建設354.3 教學管理374.3.1教學管理制度374.3.2過程控制與反饋394.4 合作辦學405.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能力415.1 基礎理論與綜合素質415.1.1 學生思想道德修養415.1.2 學生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415.2 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435.3 服務經濟社會能力445.4 示范輻射能力456.品牌特色優勢466.1 品牌特色優勢46前言學校簡介南京工業大學具有百年辦學歷史,是一所以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于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學與原南京建筑

3、工程學院合并組建而成,是江蘇省重點建設高校。學校共有學院(部)25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2個,省一級重點學科1個,省二級重點學科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21個,碩士學位授予點55個,工程碩士授予領域16個,本科專業67個,跨工、理、管、經、文、法、哲、醫8個學科門類。具有留學生招生資格和教授審定權。目前,各類學生近3萬人。教職工2800余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4人,國家“863”計劃領域專家委員會專家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全國杰出專業

4、技術人才2人,擁有高級職稱人員近700人。學校堅持教學工作中心地位不動搖,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著力構筑并不斷優化人才培養體系。現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江蘇省品牌專業4個,江蘇省特色專業4個,江蘇省品牌、特色專業建設點7個,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點4個。2006年,學校順利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優秀等級。學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設有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熱管技術研究推廣中心等國家級科研機構3個,江蘇省膜工程

5、研究中心等省部級研究中心13個,省重點實驗室8個。“十五”以來,學校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9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學校重視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堅持產學研互動發展。南京工業大學科技園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十五”以來,承擔了包括國家“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國家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各級各類課題4000余項,科研到款達16億元,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為相關行業、江蘇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學校加大對外開放辦學力度,先后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的合作

6、關系,承擔了數十項國際合作科研項目。學校將立足江蘇,面向全國,放眼世界,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爭取到2020年把學校建成為能主動適應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優勢更加明顯,特色更為鮮明,一流的創新型工業大學。學院簡介南京工業大學理學院成立于2002年3月。學院現設有應用化學系、信息與計算科學系、應用物理系和應用數學系等4個系,江蘇省化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江蘇省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應用化學研究所和水處理技術研究所。應用化學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擁有應用化學博士點,應用化學碩士點、有機化學碩士點和分析化學碩士點等3個碩士點,應用化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應用數學、應用物

7、理等4個本科專業。學院現有教職工 155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47人,博士生導師5人。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江蘇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1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2人、優秀青年骨干教師1人和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主要承擔全校各層次學生數學、物理、化學三大類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學任務,以及本院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的教育培養工作。現有各類在校學生千余人,其中博士生21人,碩士生200余人,本科生近千人。學院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學工作水平。近幾年,先后涌現出無機與分析化學、大學物理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一批省級優秀課程

8、,以及王錦堂、俞斌等一批“師德十佳”教師和“教書育人”先進個人,更有一大批教師在教育教學改革、青年教師授課競賽、多媒體課件評比中獲獎。在科學研究方面,先后承擔國家“863” 項目、國家“八五”攻關、“九五”攻關、“十五”攻關項目、“十一五”支撐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6項,同時承擔了一大批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和橫向科研項目,取得了豐碩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和省部級獎勵20余項,獲得國內外授權專利20余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年均發表論文200多篇,其中SCI和EI論文120余篇。應用化學專業簡介專業辦學歷史悠久,教學傳統優良 應用化學系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我國化學工

9、程學科的倡導者之一時鈞院士等老一輩學者熱愛祖國、嚴謹治學、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的崇高精神、學術品德和人格魅力影響了幾代應化人,不斷得到了傳承和發揚,擁有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受之不竭的寶貴財富。應用化學專業建設淵源于原南京化工學院應用化學系的工業分析專業(1985年)和腐蝕與防腐專業,1988年以應用化學名義招收工業分析專業、腐蝕與防腐專業和生物化工專業學生,2000年正式以應用化學專業招生。學科優勢顯著,特色鮮明 應用化學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擁有應用化學博士點,應用化學碩士點、有機化學碩士點和分析化學碩士點等3個碩士點,其中應用化學碩士點是國內應用化學專業首批碩士點之一。依托國家重點學科平臺,形成

10、了水化學和水處理技術、精細有機合成、現代分析化學和膠體與表面化學等多個特色專業方向,先后承擔國家“863” 項目、國家“八五”攻關、“九五”攻關、“十五”攻關項目、“十一五”支撐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2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和省部級獎勵近20項,獲得國內外授權專利近20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年均發表論文140多篇,其中SCI和EI論文80余篇,獲得省級優秀博士論文1篇,省級優秀碩士論文6篇。師資力量處于全國同類專業前列 長期以來,以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核心,發揮學科帶頭人的引領作用,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加強隊伍建設,建成了一支年齡、職稱、學歷和學緣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師資

11、隊伍。本專業現有專職教師40人,教授16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23人。其中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江蘇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1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培養對象為帶頭人2人、優秀青年骨干教師1人和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占97%,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80% ,45歲以下專任教師比例達到100 %。重視教學研究與改革,成效顯著 多年來,一直重視教學研究與改革工作,近年來,共完成教改項目近十項,取得了一系列教學成果。應用化學專業被評為校級品牌專業,化學原理和生物化學等課程被評為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無機與分析化學等6門被評為校

12、級精品課程,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點。近年來獲得省級優秀成果獎2項:江蘇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1項,江蘇省教育廳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發表各種教改論文20篇。實驗教學體系和實驗教學管理模式在國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先后有十多所院校來參觀、學習交流,得到了同類高等院校的認同,編寫的教材被國內多所高校所采用,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獲得部級優秀教材二等獎。實驗教學設備先進,辦學條件優越 以“集成、節約、共享、開放”的理念建設實驗室-化學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和教學由應用化學系教師和中心的實驗技術人員共同承擔。化學實驗教學中心是江蘇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13、并被列入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點。實驗室實行開放式、網絡化管理運行機制。設有四大基礎化學實驗室、精細有機合成實驗室、水處理實驗室、現代分析實驗室與膠體和表面實驗室。擁有實驗室面積近500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1285萬元。近年來從國內外著名公司購置了在線反應紅外分析系統、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儀、全自動比表面及孔隙分析儀、元素分析儀、紅外光譜儀、電化學工作站、高效液相色譜、離子色譜儀、流變儀、毛細管電泳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等大型精密儀器設備。實驗裝置在國內高校應用化學專業中處于一流水平,為本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以學生為本,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4、彰顯成效 基于創新人才的培養理念,構建了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平臺,設立“大學生創新基金”、“實驗開放項目”, 校企共建工程技術中心和實習基地,舉辦各種形式的學術報告會,主辦實驗技能大賽、分析測試技能競賽、“創新杯”課外科技作品大賽和大學生學術科技論壇等,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進行學生實驗技能和創新能力訓練。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來自于教師承擔的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和橫向課題。充分保證一人一題,真題真做,使得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學術性、先進性和應用性得到有力保障。2006年來,每年培養應用化學本科生60-100名,應用化學專業的學生先后獲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鼓勵獎1項,省級先進班

15、級2個、省三好學生3人,獲得省級以上表彰12人次,獲得校“創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2項、一等獎12項;1人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江蘇賽區獲獎,5人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獲獎,5人在江蘇省高等學校非理科專業高等數學競賽中獲獎(其中一等獎一名),1人獲得江蘇省大學生物理創新杯競賽一等獎,2人獲得江蘇省大學生物理創新杯競賽二等獎,58人次在各類校級以上競賽中獲獎,199人次獲得各類獎學金,2009年又有1項入圍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決賽。畢業生考研率平均達到30%以上,就業率均達到100%,初次就業率達到85%,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眾多畢業生成為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政府管理機構的技術

16、、管理骨干,為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1.專業建設目標、思路與培養方案1.1 建設目標與思路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秉承厚基礎、重技能、寬視野、善創新的傳統,將傳統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提升為以學生為本,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協調發展為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探索應用化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體系,把應用化學專業建成辦學特色鮮明,服務地方經濟貢獻顯著,成為省內領先,全國有影響的特色專業。建設目標為:(1)加強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的培養,優化隊伍結構,科研方面上水平和擴大規模,同時加強教學研究。(2)全面改善教學條件,滿足高素質應用化學人才的

17、培養,想方設法、多渠道籌措建設經費;堅持高標準建設;集約化、高效率使用建設費用。(3)進一步提高應用化學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聲譽。加強“五基”(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維和基本能力)教學,全面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根本上保證社會聲譽的提高。(4)按照應用化學專業規范,遵循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思路,全面進行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加強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使用。(5)使用新教材、原版教材和實行雙語教學,組織編寫國家和省部規劃教材,創優秀教材。建立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管理體系,采用手段,全面開放實驗室。(6)全面加強師德、修養和敬業精神的建設,切實有效落實學風建設的措施。(7)積極探索國

18、內外合作辦學的途徑和模式。1.2 人才培養方案基于創新人才的培養理念,適應現代社會和用人單位對應用化學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將應用化學專業定位為應用型理科專業,目標是培養化學與化工兩個學科間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將通識教育、人文素質培養與專業知識和技能相結合,構建了“通識教育課、專業大類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修課、專業(方向)課和專業選修課”等課程模塊,結合本專業的特色與優勢,在聽取校內外有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通過本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審定,對2002、2005級專業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制定了2006級專業培養方案(見附件1.2.1)。該方案的特點如下:(1) 加強實驗課程 針對國內高校應用化學專業

19、普遍存在的化學基礎理論課課時多于化學基礎實驗課課時的狀況,我們在2006級培養方案中將無機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及儀器分析實驗課程的課時做了大幅度提高,達到應用化學專業規范的要求。所增加的內容多為綜合、設計型實驗,成為新方案最顯著的特征。(2) 加強工程設計能力 為了加強本專業學生工程分析與設計能力,將化學工程基礎與工藝拆分為化工工藝與化工原理兩門課。作為專業主干課程,該課程包含了典型化工過程與工藝設計、化工設計軟件和化工模擬軟件的應用。(3) 強化應用能力 新的培養方案將化學綜合實驗課程更名為應用化學中級實驗強調應用能力的培養。實驗內容更加體現應用化學特征。并將該

20、課程從限選課提升為必選課。(4) 加強新技術課程 現代石油化工和化學工業中幾乎80%的化學反應需采用催化劑,現代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總產值的20%30%直接來自催化技術,因此在培養方案中增設催化新材料與材料化學作為專業選修課程。 新材料技術被視為高新技術革命的基礎和先導,新材料技術是國家重點發展的高技術領域之一,且本校擁有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因此有條件開設上述兩門課程作為本專業的選修課。(5) 加強就業指導 為適應目前大學生就業難這一普遍社會現象,在新的方案中增設了就業指導作為通識教育課程(必修)。首次在課程體系中加入就業指導內容。結構化學有機合成高分子化學波譜學儀器分析化學計量學藥物化學

21、化工原理化工工藝專業基礎課程體系彰顯專業特色A現代分析方向現代儀器分析和技術色譜分析電分析化學光分析化學B精細化學品合成方向精細化學品化學有機反應機理雜環化合物化學農藥化學C膠體與表面化學方向工業催化作用基礎統計熱力學膠體與表面化學化學動力學D水化學與水處理技術方向水化學與水處理技術水污染控制工程工業水處理微生物基礎應用電化學夯實專業基礎培養應用化學特色人才圖1-1 2006級應用化學專業課程體系專業方向課程體系2.師資隊伍長期以來,以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核心,依靠應用化學國家重點學科,發揮王錦堂教授、俞斌教授等老一代學科帶頭人的引領作用和姚成教授、朱紅軍教授和任小明教授等中青

22、年學術帶頭人的帶動作用,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加強隊伍建設,建成了一支年齡、職稱、學歷和學緣結構均合理、熱愛教學、充滿活力、團結協作、具有較高學術造詣的高素質師資隊伍,處于全國同類專業前列,為本專業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服務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1 師資隊伍結構本專業已形成以中青年博士生導師、教授、副教授為骨干,以年輕博士為主體的結構相對合理的教師隊伍。本專業現有教職工40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23人。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江蘇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1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學術人2人、優秀青年骨干教師1人和南京市有突出貢獻

23、的中青年專家。教授和副教授占教師總人數的80%;其中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占97%,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80% ,45歲以下專任教師比例達到100 %。應用化學專業教師隊伍情況一覽表見表2-1,應用化學專業教師任課情況一覽表見附件2.3。表2-1 應用化學專業教師情況一覽表序號姓名年齡學歷學位專業技術職務1王錦堂70本 科學士教 授2俞 斌64研究生碩士教 授3李方實52研究生博士教 授4沈臨江48研究生博士教 授5姚 成48研究生博士教 授6朱紅軍46研究生博士教 授7居沈貴40研究生博士教 授8何冰芳47研究生博士教 授9任小明46研究生博士教 授10關建寧46研究生博士教 授11郭 成4

24、6研究生博士教 授12田丹碧46研究生博士教 授13劉寶春45研究生博士教 授14陳 靜45研究生博士教 授15陳國松42研究生博士教 授16楊文忠39研究生博士教 授17魯新宇53研究生碩士副教授18馮 鳴47研究生碩士副教授19馬鴻飛46研究生碩士副教授20梅來寶45研究生博士副教授21劉建蘭43研究生博士副教授22郭會明43研究生碩士副教授23肖 濤42研究生博士副教授24李冀蜀42研究生碩士副教授25張紅漫42研究生博士副教授26高旭升41研究生博士副教授27萬 嶸41研究生博士副教授28景 蘇39研究生博士副教授29韓毓旺38研究生博士副教授30吳文源37研究生博士副教授31徐 浩3

25、5研究生博士副教授32唐永明33研究生博士副教授33李玉峰39研究生博士講 師34袁連山35研究生碩士講 師35邱安定35研究生博士講 師36陳曉君34研究生博士講 師37陳軍34研究生博士講 師38王建強33研究生博士講 師39宋廣亮32研究生碩士講 師40韓明娟32研究生博士講 師(1)職稱和學歷結構本專業教授16人,副教授16人,其中博導5人、碩導23人,講師8人。教師中博士31人,碩士8人。應用化學專業教師職稱和學歷結構具體情況見表2-2。表2-2應用化學專業教師職稱和學歷結構統計表在編教師總數40比例(%)教師職稱結構(含同級別職稱人員)教授1640副教授1640講師820助教及其他

26、00博導512.5碩導2357.5教師學歷結構(最高學歷)博士學位3280碩士學位717.5學士及其他學位12.5有工程實踐經歷教師人數1845有海外留學工作經歷教師人數820(2)年齡結構 本專業45歲以上教師16人,36-45歲15人,35歲以下9人。應用化學專業教師年齡結構詳見表2-3。表2-3 應用化學專業教師年齡分布表職稱35歲以下36-4546-5555歲以上教授0592副教授21130講師7100合計917122(3)學緣結構 為了保證師資隊伍的高素質、創造性和多樣性,本專業積極引進國際國內知名高校的教職人員、博士后及博士畢業生,改善師資隊伍的學緣結構,學緣結構中本校畢業生的比例

27、逐年不斷下降。為進一步改善新引進教師學緣結構,建設一支與國內外知名高水平大學相適應的教師隊伍,從2009年起,原則上不再新進本校畢業的博士生。近年來引進教師學緣情況見表2-4。表2-4 近3年新進教師學緣表年度姓名畢業學校/學歷2006任小明南京大學,博士,日本Hokkaido University引進2007邱安定南京大學,博士陳軍中國藥科大學,博士李玉峰南京大學,博士2008王建強南京大學,博士韓明娟北京師范大學,博士(4)重視教師工程實踐經驗的培養 通過指導實習、與企業合作項目等方式,并積極聘請在企業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使本專業具有企業或社會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比例不斷提高

28、。(5)積極聘請企業兼職教師參與教學活動 通過聘請部分企業人員加入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參與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等修訂;聘任企業人員擔任兼職教授;聘請有豐富工程設計經驗的人員參與培訓青年教師、指導學生設計;聘請企業人員指導學生論文等做法,使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到本專業教學活動中。(6)教師積極參與國家省部級項目及企業委托項目 20062008年教師到款達到1000余萬元。同時設立了校青年基金、院青年基金和本學科的學科基金,支持年輕教師開展科研工作,拓展視野,提升學術水平。要求科研一線的教師為本科生講授主干課程,將科研融入教學,及時更新教材和教學內容,將本學科研究的最新動態傳遞給學生,使學生關注本學

29、科的發展,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同時,在教學中及時引入與課程相關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發展動態,特別是學生的畢業論文環節。利用本專業教師的科研特色和優勢,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實驗,開發一批綜合性、提高性實驗,充實實驗教學環節,真正體現了科學研究對本科教學的促進作用。應用化學專業教師承擔部分科研項目見附件2.4,教師發表論文見附件2.5,教師專利情況表見附件2.6。2.2 專業基礎課、主干課教師情況應用化學專業基礎和主干課程基本由本專業的教授、副教授上課(見表2-5,附件2.3),本專業的教授、副教授均為本科生開設專業及基礎課。聘請老教授親臨一線授課和指導實驗,發揮了傳幫帶作用。針對年輕教師,本專業在

30、每學期組織青年教師進行教學觀摩活動,要求年輕的主講教師和剛入校的教師必須與其指定的教學導師簽訂一對一的幫帶協議,有計劃地聽課,寫出聽課筆記和體會,進行定期考核。青年教師要經過聽課、教學觀摩、試講通過后,才能正式成為主講教師,以保證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質量。同時還定期舉辦青年教師授課競賽和實驗指導競賽,以賽促訓,以賽促提高。表2-5 應用化學專業課程開設一覽表課程課程類別開設教師(職稱)*無機化學專業基礎課劉寶春(教授)無機化學實驗專業基礎課任小明(教授)等*有機化學專業基礎課關建寧(教授)有機化學實驗A專業基礎課郭成(教授)等*物理化學A專業基礎課馮鳴(副教授)物理化學實驗A專業基礎課劉建蘭(副教

31、授)等*分析化學專業基礎課陳國松(教授)分析化學實驗專業基礎課姚成(教授)等*化工工藝專業基礎課俞斌(教授)*化工原理D專業基礎課居沈貴(教授)專業英語必選課田丹碧(教授)*生物化學主干課何冰芳(教授)*有機合成主干課朱紅軍(教授)*高分子化學主干課陳靜(教授)*波譜學主干課高旭升(副教授)*儀器分析主干課李方實(教授)儀器分析實驗必選課張紅漫(副教授)等應用化學文獻檢索必選課田丹碧(教授)*應用化學中級實驗主干課唐永明(副教授)等結構化學必選課李冀蜀(副教授)化學計量學必選課陳國松(教授)*化學品設計原理主干課朱紅軍(教授)藥物化學必選課汪海波(教授)*現代儀器分析和技術主干課李方實(教授)

32、*色譜分析主干課姚成(教授)*電分析化學主干課田丹碧(教授)*光分析化學主干課張紅漫(副教授)*精細化學品化學主干課肖濤(副教授)*有機反應機理主干課朱紅軍(教授)*雜環化合物化學主干課馬鴻飛(副教授)農藥化學選修課李玉峰(講師)*工業催化作用基礎主干課邱安定(副教授)*統計熱力學主干課馮鳴(副教授)*膠體與表面化學主干課魯新宇(副教授)化學動力學主干課梅來寶(副教授)*水化學與水處理技術主干課楊文忠(教授)*水污染控制工程主干課劉建蘭(副教授)*工業水處理微生物基礎主干課唐永明(副教授)*應用電化學主干課楊文忠(教授)無機合成選修課劉寶春(教授)環境化學選修課劉建蘭(副教授)表面活性劑科學與

33、技術選修課萬嶸(副教授)環境監測選修課俞斌(教授)綠色化學選修課馬鴻飛(副教授)藥物分析選修課張紅漫(副教授)化學原理選修課外籍教師*為主干課2.3科學研究情況本專業有雄厚的學科基礎,一直重視科學研究工作。2006年來,本專業的傳統優勢、特色研究方向得到了進一步發展,2006年來本專業教師承擔的部分科研項目情況見附件2.4,獲得的榮譽及稱號見附件2.2。(1)水化學和水處理技術研究繼續保持在全國的先進地位,在保持傳統的工業循環冷卻水處理的優勢技術基礎上,在鍋爐水處理、油田水處理等應用領域得到進一步的拓寬,開發了聚谷氨酸、聚環氧磺羧酸等環境友好型水處理劑,以及冷卻水系統高濃縮倍數運行技術、海水作

34、為冷卻水技術、中水回用技術、反滲透水處理技術等,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3項、中石化攻關課題2項、省科技攻關項目2項,橫向企業項目20余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2件,發表文章30余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近10篇,服務企業近百余家。在科研活動中,本專業學生通過“大學生科技論壇”、“挑戰杯”、畢業論文等形式積極參與其中,得到了實踐鍛煉,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依托南京工業大學于2009年成立了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水化學水處理專業委員會,連續舉辦了78屆全國水處理技術培訓班,擴大了我校水處理技術的影響力和輻射面,為我國水處理人才培養和工業應用作出了重大貢獻。(2)精細有機合成方向快速發展,尤

35、其在雜環化學,醫藥、農藥及中間體合成,功能精細化學品的合成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研究。王錦堂教授、關建寧教授等的團隊在石油煉化和石油儲運等重大基礎石油化工過程用助劑方面開展創新研究,先后獲得國家“863”項目,江蘇省發改委,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部委和大公司支持,在催化強化技術等方面保持獨有技術,獲得中國、美國、英國等發明專利8件。朱紅軍教授、郭成教授等團隊在雜環化學,醫藥、農藥及中間體合成等領域開展了系統研究,一批成果獲得應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多件,發表SCI論文近百篇。姚成教授帶領的團隊在有機硅功能化學品、新型齊聚物磷酸酯阻燃化學品、新型Gemini雙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等的合成及應用方面進行了較

36、廣泛研究,部分產品填補國內空白,替代進口,在多家企業得到應用。(3)現代分析方向師資力量較雄厚,研究領域寬廣,新人輩出。先后開展了免疫分析,電化學分析,快速分析技術和波譜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李方實教授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環境水樣中的異丙隆殘留的流動注射免疫分析”的研究;陳曉君博士主持承擔了國家青年基金項目“基于分子識別的三維有序陣列材料電化學生物傳感器”的研究;陳國松教授與臺灣小嵩無氧化學、江陰盛源化工、深圳凱特生物醫療電子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多個校企聯合實驗室,在臨床醫學快速檢驗方法、儀器和試劑的開發以及納米材料的分析應用和水質在線監測儀器的研發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韓毓旺副教授與企

37、業合作創制開發了新型氣相色譜檢測器,并在電力行業得到推廣應用。該方向的研究熱點較多,做為科研的先導和必要手段,現代分析已成為學生考研的熱門方向之一。(4)膠體與催化方向穩步發展并逐步形成特色。任曉明教授、劉寶春教授、陳靜教授等團隊在新型配合物制備、性能與應用、分子篩結構修飾與催化應用、碳納米管制備、修飾和應用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留學回國人員基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等的資助,發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學術論文。隨著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快速興起,本專業也緊緊瞄準學科前沿和制約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開展研究工作。姚成教授領導的課題組緊密結合能

38、源、材料等方面的需求,開展了廢棄植物油煉制技術的研究,在利用植物油腳開發生物質基化學品、生物柴油、生物質基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富有創新性研究成果,獲得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江蘇省農業科技公關重大項目等的資助,申請國家發明專利7件,已獲得國家授權專利5件,與企業合作申報成功江蘇省油脂化工工程研究中心,“10000t/a高純度二聚度的產業化”項目獲得2007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張紅漫副教授主持承擔了國家“863”項目“生物基化學品的生物煉制技術”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纖維素原料預處理技術的過程工程研究及系統評價”兩項課題的研究; 朱紅軍教授在OLED用新型功能材料、任小明教授在敏化太陽

39、能電池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本專業在科學研究中,也非常注重產學研合作。2006年后先后與江蘇中丹集團、江蘇華蓋化工有限公司、江蘇飛翔化工有限公司等單位建立了聯合中心和科研工作站;與江蘇永林油脂化工有限公司、揚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貴州精一和江蘇快達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建了多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省內數十家知名企業簽訂校企聯盟協議。一批基地的建設有力地促進了本專業教學、科研、研究生培養等工作的開展。3.教學條件3.1 專項經費投入學校對應用化學專業建設非常重視,3年來為化學實驗教學中心建設經費達 550 萬元,品牌特色專業建設15萬元,學科建設220萬元,這些資金的投入,全

40、面提升了化學實驗教學中心的辦學條件。目前化學實驗教學中心擁有固定資產1285余萬元,10萬元大型儀器設備20臺(專業實驗教學儀器設備一覽表見附件3.1),開出實驗項目200余項,從根本上保證了本專業的辦學質量。學校和學院的各項教學經費投入,滿足了教學需要,保證了本專業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這些經費包括:實驗費、實習費、實驗室建設費、教學出差費、學生活動經費、學生助學金、學生各項獎勵經費、教學課酬支出、學院支出各類教學經費等。近年來,學校加大資源整合力度,經費投入優先保障各項教學工作需要。每年年初編制預算時足額安排教學經費,預算執行中確保專款專用,經費使用后強化財務分析和績效評價,切實保證教學經費

41、發揮效益。本專業教學經費主要由三部分組成:1)學校教學業務費撥款2006-2009年教學業務費平均每年為90余萬元。其中,實驗材料費25萬元,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費用22萬元,畢業設計(論文)7萬元,專業調研費1萬元,各類競賽1萬元;教師差旅費800元/人,教師辦公費100元/人。2)科研經費中自籌教師每年從科研經費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費用,用于本科教學補貼、大學生創新實驗經費、應用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等達20萬元左右。3)結合學校學科建設,構建教學和科研公用平臺結合公共基礎教學平臺建設和教師科研課題組建設,近年來購置的儀器設備用于專業教學設施的建設等,每年至少有50萬元。3.2 教學設施建設教室、

42、實驗室、實習和實訓基地和相關設施在數量和功能上滿足教學需要,符合管理規范。與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和實訓基地,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參與工程實踐的平臺。3.2.1 實驗室建設 化學是實驗性科學,實驗教學是化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化學學科的基石、知識創新的源泉。學校高度重視實驗實踐教學,把化學實驗教學改革作為本專業教學改革整體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和運作。在實驗教學上,院、系兩級做到統一思想、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化學實驗教學中心”是江蘇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點。學校在江浦本科教學主校區建設過程中,重點加強教學實驗中心建設,加大對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力度。目前,中心儀器設備配置

43、齊全,10 萬元以上儀器20 臺套,單價800 元以上設備有1053 件,儀器設備總值為1285萬元(見表3-1和附件3.1),實驗教學建筑面積達4890m2,實現了實驗教學裝備的現代化。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中心實行全方位、多層次、多模塊的開放模式。為此,中心制定了實驗室開放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實驗室開放體系:(1)設立了基本實驗技能開放實驗室、儀器組裝開放實驗室、創新實驗開放實驗室,實現了實驗室空間上的開放;(2)全天候開放實驗室,實現了實驗室時間上的開放;(3)實驗室網絡化管理,拓展和延伸了開放的時間與空間;(4)新開“3-二甲基氨基苯丙酮鹽酸鹽的制備”、“離子選擇電極測定保健

44、品中鈣的含量”等16 項實驗,實現了內容上的開放;(5)“羅門哈斯”杯、“中丹”杯及“普析通用”杯等實驗競賽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際動手能力,實現了實驗室校企聯合、拓展了實驗空間;(6)實驗室開放成果:學生利用開放實驗室、創新實驗室進行創新實驗,公開發表科研論文38篇(見附件5.6),其中SCI、EI11篇,獲得各種獎勵30 余項(見附件5.7、5.8)。開放機制的運行,不僅調動了學生實驗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實驗的熱情,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學習,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科學思維,而且為應用化學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對社會科技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表 3-1 應用

45、化學專業實驗大型儀器一覽表儀器名稱型號單價(萬元)購置日期在線反應紅外分析系統ReactIR400063.32005.04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SPS8000442007.11元素分析儀Flash1112A型31.32003.10電化學工作站IM6EX27.92006.07光測色配色系統Dotacdan 60025.52005.12高效液相色譜儀680A29G252006.11紅外分光光度計AVATAR370FT-IR23.82002.12全自動比表面及孔隙分析儀Gemini2380232006.06高效液相色譜儀Agilent1100222002.06離子色譜儀ICS-9020.8200

46、6.07高效液相色譜儀P680ALPG20.72006.11分光光度計LS5517.92004.12流變儀BROOKFIELOR/S-SST15.22006.07毛細管電泳儀CAPEL-10514.22006.09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WFX-11013.32000.11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Agilent12.92006.11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Agilent12.92006.11原子熒光光度計AFS-83011.82005.12薄層色譜掃描儀KH-300011.82006.1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TAS-990F11.22006.033.2.2 實習基地為了給學生提供認識社會、了解企業的機會,檢驗和強

47、化應用化學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學生的就業創造條件,同時也為促進產學研的結合搭建平臺,專業建設過程中非常重視應用化學專業本科認識實習基地和畢業實習基地的建設。借助本專業畢業校友的幫助以及教師與企業的科研合作,在南京化學工業集團公司、江蘇中丹集團公司、武進水質穩定劑廠和河南省濟源市清源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固的實習基地。每年組織學生分數批前往參觀和實習。南京化學工業集團公司是國內大型的氮磷肥生產基地,也是我國現代大型基礎化學工業的發源地。學生可以近距離地感受大化工的宏偉規模,認識規模化工業系統而嚴謹的工藝流程體系,了解各種典型單元操作在大化工中的實際應用,以及生產安全、質

48、量檢驗和環境治理等環節的重要性。有助于應用化學專業學生全面認識和深入了解現代化工的過程。江蘇中丹集團公司擁有15家精細化工企業和1家藥物研究院,主要業務涉業精細化工、醫藥、農藥的研發制造和銷售,產品門類眾多,是省內頗具影響力和規模的精細化工生產基地。學生在那里可以直觀地了解有機化工產品的研究開發、技術保護、生產管理、質量控制和環境保護等多個精細有機化工生產的關鍵環節。武進水質穩定劑廠依托理學院應用化學系歷代教師不斷創新和發展的技術,已發展成為國內水處理行業最大的龍頭企業。工業水處理是應化系乃至我校重要的特色。學生可以在這里領略到前人創業的精神和對技術進步的不懈追求,對于檢驗和實踐水處理化學和水

49、處理技術等專業知識和實驗技術起到了難以替代的作用。3.2.3 信息資源 學校的前身之一是南京化工學院,應用化學專業一直是本校的老牌強勢專業,因此學校圖書館一貫具有化工特色。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目前已發展成為理、工、文、商等相結合的多科性大學圖書館。學校具備滿足教學科研所必須的計算機、網絡條件以及圖書資料等,能夠滿足教師的日常教學、科研和學生的學習,資源管理規范、共享程度高。近三年來,學校新購圖書46.1萬冊,生均年平均進書量7.68冊,生均館藏圖書達83.4冊,生均電子文獻為49.8冊。圖書資源及專業資源情況見下表3-2。表3-2 圖書資源及專業圖書期刊資源情況學校藏書總藏書量210萬冊

50、期刊數量1.1萬冊專業圖書期刊資源(含學校及院系藏書)圖書數量107萬冊期刊數量0.7萬件電子圖書及數據庫95.2萬冊其他文獻資料概況專業光盤8種Dialog國際聯機系統1個(1)加強文獻資源建設,完善資源保障體系,突出館藏特色 學校圖書館是江蘇省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成員館和江蘇省工程文獻中心核心成員館。圖書館館藏文獻種類廣泛,涵蓋了工程技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諸學科門類。其中,化學化工、土木建筑等相關學科文獻收藏頗豐,約占館藏書目數據總量的36%,館藏特色鮮明,在國內高校具有一定影響。圖書館充分發揮學校數字化校園的優勢,加強電子文獻資源建設。學校圖書館是全省第一家超星電子圖書鏡像站點、國內第

51、一批清華同方中國期刊網鏡像站點,擁有CA創刊百年完整紙型和電子文獻。目前訂購的國內外大型光盤以及SciFinder、Elsevier和ACS等大型電子檢索網絡數據庫有20多種。同時學校圖書館還與全國多所高校和圖書情報機構建立了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關系,進一步完善了館藏資源的結構和配置,在本科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 利用校園網絡優勢,提高圖書館數字化服務水平 學校圖書館自動化管理起步較早,在1992年即采用圖書自動化管理系統。全館設置信息點達896個,為讀者提供了利用無線網絡進行學習的條件和環境,無線上網覆蓋面積達到了7400m2。目前,圖書館提供的數字化環境和條件,可以使讀者不受時間、空

52、間的限制,在教室、宿舍、實驗室等處24小時使用圖書館的各種電子文獻和網絡信息資源。為了使讀者更高效地獲取學科專業知識,圖書館先后開發了包括“化學工程重點學科導航系統”等特色數據庫。(3) 校園網建設狀況校園網是學校“數字化校園”的重要基礎設施,始建于1995年,采用國際先進網絡通信技術構建,具有自防御安全體系,為全校提供了穩定可靠的網絡服務,實現了教學、科研、管理等信息資源共享與互通,運行狀況良好。學院建有二級網站,網上運行的教學資源有“物理化學”、“無機與分析化學”、“工程化學”精品課件與化學實驗教學中心“實驗教學課件”,直接為本科教學服務。4.改革、建設與管理4.1 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

53、4.1.1 教學研究與改革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理念,2006年來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規律,圍繞基礎教育、專業素養培養和實驗室建設開展教學研究和教育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教學獲獎見表4-1,教改論文見表4-2,承擔的教改項目見表4-3)。(1)在基礎化學教學體系方面 從我校和本專業的特色優勢地位出發,圍繞社會需求,開展了基礎化學教學體系的研究和探索,構建了大化工視野下的遞進開放創新型基礎化學教學體系,取得成效,獲得兄弟院校的關注和認同。該成果于2009年獲得江蘇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實驗室建設方面 秉承南京工業大學“立人、立學、立業”的辦學宗旨,按照“育人為本、學術領先、科學發展”的

54、辦學方針,踐行“明德、厚學、沉毅、篤行”的校訓,樹立以學生為本,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的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圍繞大化工特色,培養化學化工創新人才為目標,進行實驗教學改革,將化學化工知識融為一體,完善、提升“一體化、分層次、多模塊”的實驗教學體系和“集約、集成、開放”的運行模式。構建基于大化工背景的“一體化、分層次、多模塊”實驗教學體系和與之適應的考核體系,建設基于大化工的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平臺。化學實驗教學中心于2008年通過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驗收,并成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點(生物化學工程示范中心)。(3)課程建設 圍繞應用化學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驗實踐教學開展教學研究,200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