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林木種質資源普查操作規程.doc_第1頁
吉林省林木種質資源普查操作規程.doc_第2頁
吉林省林木種質資源普查操作規程.doc_第3頁
吉林省林木種質資源普查操作規程.doc_第4頁
吉林省林木種質資源普查操作規程.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吉林省林木種質資源普查操作規程1 林木種質資源調查目的通過林木種質資源普查,掌握全省林木種質資源現狀與動態,建立林木種質資源信息管理系統,為制定種質資源長期保護與利用規劃,實現林木種質資源的科學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服務。2 林木種質資源調查的主要任務查清全省本土和引進林木種質資源的種類、面積、生存狀況,客觀反映林木種質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其變化動態,分析與評價林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現狀,提出林木種質資源收集、保護與利用的工作建議和長期規劃。3 林木種質資源調查的對象調查對象為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各類林木種質資源。包括:1)野生林木種質資源;2)林木良種基地(包括種子園、采穗圃

2、、母樹林、優樹收集區、試驗林等)的種質資源;3)自然保護區、植物園、樹木園內的林木種質資源;4)林木品種(包括林木良種、農家品種等);5)古樹名木;6)引進樹種、品種。4 林木種質資源調查的內容1)野生林木種質資源,古樹名木,自然保護區、植物園、樹木園、物種園等區域內林木種質資源的科屬種、數量和分布及群體信息、生長情況;2)林木良種基地、試驗林等保存的林木種質資源的類型、數量、分布及生長情況;3)林木品種的分布、數量、生長情況;4)引進樹種、品種的來源、數量、分布及生長情況;5)林木種質資源分布區域相關的自然地理等環境因子。5 林木種質資源調查準備工作林木種質資源調查開始前,要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3、,包括成立普查隊伍,準備普查工具,收集技術資料,進行技術培訓等。5.1 成立調查隊伍 各地區要成立調查領導小組,并抽調責任心強、能吃苦耐勞、熟悉植物分類、森林調查、林木選育等專業的技術人員組成調查隊,一個隊由35人組成,可根據本地區林木種質資源情況確定調查隊數量。5.2 準備調查工具調查工具主要包括以下4類,各地應在充分利用原有設備的基礎上,本著勤儉節約的精神,按普查隊進行配置。1)全球衛星定位儀(GPS)、望遠鏡、羅盤儀、500萬以上像素數碼相機及存貯設備、計算器、測高器、100米測繩、30米皮尺、圍尺、鋼卷尺、土壤試劑、土壤刀或折疊多用工具等土壤調查器械等;2)調查用表、調查用圖、鉛筆、橡

4、皮、中粗記號筆、文具盒、工作包;3)標本采集器械:采集桶、標本夾、砍刀、高枝剪、枝剪、生長錐、放大鏡、吸水紙、臺紙、透明紙、浸制試劑等;4)其他:藥品、防護服、安全用具等。5.3 收集技術資料需要收集的技術資料包括主要技術標準和相關成果資料。5.3.1普查依據的技術標準吉林省森林資源規劃調查設計調查技術細則(吉林省林業廳,2005);林木種質資源保存原則與方法(GB/T 14072-1993);林木育種及種子管理術語(GB/T 11620-1996);主要針葉造林樹種優樹選擇技術(GB 10018-88);林木引種(GB/T 14175-93);林木采種技術(GB/T 11619-1996);

5、中國土壤分類與代碼GB/T 17296-2009;中國土壤系統分類(龔子同主編,科學出版社,1995)。5.3.2 相關成果資料1)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林木良種基地、林木采種基地、植物園、樹木園、品種園的檔案資料,歷次林木良種公告,選優、優樹收集、引種馴化以及各類子代測定林、種源實驗材料、建園(場)材料等技術檔案;2)樹木志、植物志、植物圖鑒、植物檢索表、地方志、植物名錄、植物資源、森林資源和古樹名木等資料;3)森林資源清查、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森林資源檔案、林相圖以及林業區劃等相關資料;4)五萬分之一地形圖、最新航片或衛片、吉林省土壤分布圖和當地其它有關林業資料。5.3.3 與普查有關的

6、其它資料氣候資料;地理資料;土壤資料;社會經濟資料。5.4 開展技術培訓 為準確掌握林木種質資源調查方法和標準,省林業廳將集中對各地區調查技術骨干進行培訓。在這次培訓之后,各地區要結合當地實際,再組織全體調查人員進行多種形式的培訓。6 劃分普查單位地方林業以市(州)為統計單位,以縣(市、區)為調查單位;森工林業以國有林業局為調查和統計單位;省林業廳直屬實驗局、保護局及相關參加普查的單位,各自作為調查和統計單位。7 初列樹種名錄為搞好本次普查,省廳制定了吉林省林木種質資源調查初列樹種名錄,名錄中初步列出了66種喬木樹種、13種小喬木樹種、46種灌木樹種和5種木質藤本植物,共130種調查樹種。同時

7、列出了17種吉林省珍稀瀕危樹種。各調查單位要根據中國樹木志、森林資源規劃調查設計資料和當地有關林業資料,在調查前參照吉林省林木種質資源調查初列樹種名錄,初步列出當地應該有的樹種,包括喬木、灌木和木質藤本等木本植物,并填寫當地初列樹種名錄,供調查使用。8 確定調查林分在各類林木種質資源的集中分布區選擇有代表性的林分進行較詳細的典型調查。典型調查林分數量和面積應根據樹種分布范圍、地形地貌等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集中分布面積在20公頃的,設1個標準地,21-50公頃的,設2個標準地,50公頃以上的設3個標準地;各小班面積均在5公頃以下且不相連的,可選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小班設置1個標準地。9 本土樹種

8、調查方法9.1 調查對象以當地初列樹種名錄為基礎,調查中發現的新樹種、稀有群落也要列入,包括喬木、灌木、木質藤本。分布不多、有發展潛力、未被大量栽培利用的本土樹種是重點,必須查清具體分布地點、面積和種群狀況。9.2 調查內容樹種、集中分布面積、起源及典型林分的立地因子、土壤類型、面積、樹齡、林分郁閉度(或蓋度)等級、各樹種平均胸徑、平均樹高(或叢高)、冠幅、各樹種在群落中的作用、種群狀況、結實狀況、病蟲害發生情況等。9.3 調查方法利用中國樹木志、吉林省林木種質資源調查初列樹種名錄、森林資源規劃調查設計資料和當地其它有關林業資料,結合訪問、座談等方式,首先查清調查區域內林木種質資源樹種的集中分

9、布范圍和面積,然后在其中選擇有代表性的林分,設標準地進行典型調查。對通過上述方法不能確定樹種集中分布區的,可通過線路踏查的方式確定其集中分布區,然后在其中選擇有代表性的林分,設標準地進行調查。9.3.1 線路踏查1)線路踏查確定原則充分考慮區域內的自然條件和林分特點,選擇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比較復雜的地段,盡可能包括所有植物群落,并且具備土壤、植被代表性強的特點。2)調查線的設置要求踏查線路應先在地形圖或衛片上設計,線路密度根據自然條件的復雜程度和植物群落的類型來確定。a)在中東部山區坡面地段,踏查線路要與主山脊的分水嶺走向垂直,從谷底向山脊沿海拔升高的方向設置,也就是垂直等高線設置;在河谷地段,

10、踏查線路沿河岸由下游向上游設置;b)在丘陵和平原相對高差不超過100米的地區,應根據調查區域的面積和對調查總體的控制程度,按南北向或東西向平行、均勻布設2-3條踏查線路;c)在沙區,踏查線路應考慮貫穿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動沙丘、丘間低地、灘地等地類進行設置。3)踏查線路長度和寬度踏查線路的長度按調查區域或林分面積確定,要求貫穿調查區域或調查林分;寬度要求山區河谷地段寬度為10米,丘陵平原地段為20米,沙區為30米。4)線路踏查內容線路踏查的主要內容和需記載的事項如下:a)線路號、線路方向、調查段號、調查段起點和終點處的縱、橫坐標及海拔高度;b)調查段內地形、林種、起源、土壤類型及小氣候特征

11、(光照強度、空氣濕度)、天然更新情況、人為活動及自然災害對林木的影響;c)調查段內的樹種名稱及多度。在沿踏查線路進行調查時,把森林植物群落等主要調查因子相同的地段劃分為同一個調查段。對森林植物群落等主要調查因子有明顯變化的地段,要分段進行調查。以調查段為單位填寫線路調查因子登記表和線路調查段樹種及株數調查表,記載本調查段相關調查因子和各樹種名稱和株數。調查段樹種株數統計方法:在調查段上設長度100米的記錄段,登記線路兩側各5米范圍內,胸徑5.0厘米以上的所有樹種名稱和株數(株數劃“正”字表示),調查段長度超過500米的,則每超過500米再加設一段。進行線路踏查時,要根據普查需要和實際情況,分別

12、采用以下測繪資料對調查區域進行小班調繪:使用近期拍攝的航片在室內進行小班勾繪,然后到現地核對,或直接到現地調繪。使用近期(以不超過一年為宜)經計算機幾何校正及影像增強的1:25000比例尺的衛片(空間分辨率10米以內)在室內進行小班勾繪,然后到現地核對。采用測繪部門繪制的1:10 000至1:25 000比例尺的地形圖,或采用1:50 000放大到1:25 000的地形圖到現地進行勾繪。9.3.2 典型調查典型調查林分要優先選擇調查樹種集中分布的林地;優先選擇符合優良林分要求的林地;優先選擇天然林;優先選擇純林。典型調查采取標準地調查方式。標準地形狀為正方形,面積0.06公頃。標準地設置可根據

13、樹種、分布范圍、地形地貌等情況而定。標準地不能跨越河流、道路或伐開的調查線,且應遠離林緣。標準地號隨設隨編,采用7位數編號,前2位為普查樹種序號,第3位為樹種齡組代號,第4位為調查組代號(可用0-9數字表示,也可用大寫英文字母表示),后3位為該調查組按調查順序編制的流水號。標準地內主要調查項目:喬木和灌木各項因子調查、土壤調查、標準木調查、郁閉度或覆蓋度調查、拍攝照片和采集標本等。純灌木林也可設10 米10米樣方進行調查(特殊的視情況可大可小)。 標準地每木檢尺起測徑階為5.0厘米,用圍尺真值檢尺。檢尺胸徑為距地面1.3米處,有坡度時在坡上部量測,胸徑處有樹包的不規整的樹木,應分別量測包上和包

14、下部的直徑,取其平均值;在1.3米處以下分叉的應視為兩株樹,分別檢尺;標準地所有壓界樹均視為界內樹檢尺。林分郁閉度和蓋度一般采用目測法確定。對所設標準地未涵蓋的新樹種、稀有群落要隨機設置調查樣方,進行補充調查。標準地調查以實測為主,填寫標準地調查記錄。9.4 質量要求典型林分要在調查樹種的集中分布區內,而且有代表性。對難以鑒別的樹種和新發現樹種要采集標本、拍攝照片,請植物分類專家進行鑒定,命名。定量指標測定要準確,定性指標描述要恰當。10 珍稀瀕危樹種調查方法10.1 調查對象本次普查的珍稀瀕危樹種,主要是被列為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的野生樹種,也包括一些瀕危和漸危的樹種。具體為:東北紅豆杉、

15、長白松、沙松、紅松、朝鮮崖柏、鉆天柳、天女木蘭、山楂海棠、玫瑰、黃波羅、紫椴、刺參、剌楸、水曲柳、小葉楊、山槐、蒙古黃榆。普查中發現的新樹種和稀有群落。10.2 調查內容與野生林木種質資源相同。同時要對調查的每一株樹用GPS定位,記載其所在位置的縱、橫坐標,繪制所在位置示意圖,填寫珍稀瀕危樹種調查表。10.3 調查方法1)在線路踏查和標準地調查時,如發現珍稀瀕危樹種群落和單株,要對其進行專門調查;2)通過走訪、座談會等形式,了解調查區域珍稀瀕危樹種種類及分布情況;3)查閱有關資料調查;4)由知情人作向導,到現地查找確認。10.4 質量要求調查登記數據準確,有具體位置的縱、橫坐標和示意圖,有清晰

16、的整株及枝、葉、芽、花、果、種子細部特征的照片,標本符合質量規定,可依據相關數據在現地查找到本株樹木。11 古樹名木調查方法11.1 調查對象凡符合下列情況的樹木要作為古樹名木進行調查,并填寫古樹名木每木調查表:1)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古老大樹和有典故享盛名的樹木(古樹);2)速生樹種胸徑在100厘米以上,慢生樹種胸徑在150厘米以上的樹木(大樹)。11.2 調查內容樹種名稱、分布地點、起源、樹齡、樹高、胸徑、冠型、冠幅、枝下高、株數、生存狀況、結實狀況、病蟲害發生情況、保護形式等。11.3 調查方法1)利用當地古樹名木調查資料,到現地進行核對;2)通過座談、訪問等形式進行調查;3)在線路踏查中確

17、認。11.4 質量要求調查的古樹名木必須有據可查,有處可找,有圖可辨。要附相關地理坐標、位置圖及照片。12 引進樹種調查方法12.1 調查對象凡我省無自然分布的引進樹種均在調查之列。能正常越冬、越夏,完成年生長周期的樹種。樹齡在5年以上的應作重點調查。樹齡在5年以下,或尚在育苗階段的引進樹木,只作一般性登記。12.2調查內容樹種名稱、所在點、土壤類型、株數/面積、樹齡、樹高(或叢高)、胸徑、冠幅、種群狀況、結實狀況、病蟲害情況、引進地點、引進時間、引進材料、抗性、引種效果、推廣面積等。12.3調查方法對散生種植(主要包括植物園、樹木園、公園、廣場等)的引進樹種,在利用每個調查林分現有資料的基礎

18、上,進行每木調查填表,并拍攝照片。對成片種植的引進樹種,選擇有代表性的林分,設置標準地進行典型調查,填寫相關數據、拍照。為鑒定外來樹種在試種過程中的耐寒、耐旱、耐鹽堿、抗風、抗澇、抗病蟲害的能力等因素,在調查時需依據引種效果鑒定標準,對引進樹種的抗性及引種效果作出綜合評價。12.4質量要求引種材料(包括種子、穗條及其它繁殖材料)的來源及引種的方法與步驟必須調查清楚。定量指標測定要準確,定性指標描述要恰當,抗性、引種效果綜合評價要得當。引種失敗的樹種可作登記,并說明失敗原因,以吸取經驗和教訓。13 林木良種基地調查方法13.1 調查對象省內現有林木良種基地和采種基地,包括優樹收集區、種子園、測定

19、林、采穗圃、母樹林、采種基地等。 13.2 調查內容林木良種基地和采種基地的規模、布局、繁殖材料、良種產量與質量等情況,為今后調整與擴大林木良種基地提供依據。13.2.1優樹收集區優樹無性系名稱、數量、收集面積等。13.2.2種子園樹種、世代、無性系名稱、排列、結實及歷年產量等。13.2.3測定林無性系測定林,子代測定林,種源實驗林等,調查其樹種、面積、年齡、排列方式等。13.2.4采穗圃樹種、面積、建圃時間、穗條產量及目前經營狀況等。13.2.5母樹林樹種、樹齡、面積、地址、產種量等。13.2.6采種基地樹種、面積、地址、產種情況等。13.3 調查方法參與本次普查的各林木種子生產基地負責本部

20、門的調查數據填報,按本次普查表格要求填寫。市(州、林業局)林木種苗站組織普查人員到現場核實,并負責本級數據的統計匯總,調查時所用的圖面資料由種子生產基地提供。13.4 質量要求 調查統計面積準確,精度符合要求,無性系有據可查,田間設計屬實,技術設計與現場一致。14 優良林分和優良單株選擇及調查方法根據優良林分和優良單株標準,依照林分類型,結合本土樹種調查,選擇確定優良林分群體和優良單株。14.1 調查方法14.1.1優良林分1)確定候選林分。利用林木種質資源樹種分布狀況普查登記表,初步確定優良林分的候選林分。2)設置標準地。在候選林分中有代表性的地段內設置標準地,實測胸徑,目測樹干通直圓滿度、

21、樹皮厚度、冠形寬窄完整情況,側枝粗細和健康狀況;對標準地對角線上的樹木實測樹高、枝下高、冠幅等因子,一般不少于20株。同時調查林分面積、地貌、樹種起源、林齡級、郁閉度等,數據填入調查表。3)母樹評級。標準地調查結束進行母樹評級。母樹樹干通直圓滿、樹皮較薄、冠形完整、側枝較細、無病蟲害,材積比林分單株平均值大15%,胸徑大15%。4)設置對照標準地。在與候選林分立地條件相似,樹種、林齡與候選林分相同,株行距、經營措施與候選林分相近的林分中,選取典型地段設置對照標準地,按上項要求測定平均胸徑、樹高。填寫調查表,并在調查表右上角注明“號標準地ck”字樣。對照林分也可以利用現有調查資料。將候選林分與對

22、照標準地進行比較,凡平均胸徑大于10%以上,平均樹高大于5%以上者,可劃為該項目的樹種的優良林分;或者兩標準地林木生長量相近,但具有某種優良性狀的亦可劃為優良林分。5)確定優良林分。級母樹占林分目的樹種總株數20%以上,級母樹占70%以上,經改造后級母樹占保留母樹的70%以上,幼林經改造后基本上為級母樹的候選林分定位優良林分。在天然林中,可以通過對林分郁閉度、根系、腐殖質厚度等因子的觀測,選擇林木與下層植物生存比較穩定,生態環境相對平衡的林分,確定為優質生態林分。14.1.2優良單株優良單株是指在適宜林分同一樹種中某些性狀或某一種性狀(生長量、形質、品質和抗性、適應性等),遠遠超出相同立地條件下周圍同齡樹的樹木。選擇的方法較多,選擇標準不一,因樹種、選擇目的和地區條件不同而異,從選擇育種的角度考慮,主要從生長量、形質指標和抗性的具體性狀指標中,進行比較和評價,擇優選取。14.2 質量要求1)優良林分:林分起源清楚,種源清楚,測定數據正確,描述恰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