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都城空間布局演變特征_第1頁
中國古代都城空間布局演變特征_第2頁
中國古代都城空間布局演變特征_第3頁
中國古代都城空間布局演變特征_第4頁
中國古代都城空間布局演變特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3年2014學年第一學期城市發展史期末論文學號:11080701016 姓名: 得分: 中國古代都城空間布局演變特征摘要:皇城在都城中的位置會影響到整個都城空間結構的特征。而古代都城空間結構就是圍繞“城”與“郭”展開的。“城”、“郭”從無到有,從連接到融合,從原來的坐西朝東的空間結構模式,轉變為魏晉南北朝的坐北朝南空間結構模式,并且從原有的多宮殿制逐漸轉化為單宮殿制。最終,形成外城圍繞皇城、皇城圍繞宮城,具有棋盤格式中軸線布局的重城式都城空間結構。關鍵字:“城” “郭” 多重式 中軸線都城古代指封“邑”之城。而大城為“都”,小城為“邑”。所以,古代都城指國家(包括諸侯國)的首都及較大的城

2、市。后人亦稱國都(各國及諸侯國首都)為“都城”。早期中國并沒有城市一詞, 只有城與郭的概念,市的產生則更晚。一、古代都成選址向東和發展,集中在華北地區秦統一,考慮到整個關中平原可以算作是“易守難攻”之地。既有地形的保障,再加上糧食生產的充足,最后定都關中地區咸陽。漢唐也定都關中地區的長安。五代十國時期結束后,在西北少數民族勢力削弱之后,契丹、女真等東北少數民族又接踵而起,成為中原諸政權最主要的外部威脅,全國的軍事重心隨之轉向東北,關中先前的戰略價值下降了許多。在這種情況下,西安不能不失去其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位置。宋朝開始瞄準江南,先后定都開封和建康。由于南京和北京逐漸成為北方各族的交易中心,所

3、以金元明清先后定都南京和北京。由此可以看出古代都城集中分布在黃河長江流域附近,逐步向東發展。二、都城城市輪廓空間結構的變化1、有“城”無“郭”,宮城即都城夏商都城主要是宮殿區及有關官方手工業作坊,有“城”無“郭”。夏商的都城空間結構已經具有分化的特征,但還沒有發展到分區隔離的程度,這反映出具有大同社會混合居住的原始社會殘余。2“郭”區的產生以及“西城”連結“東郭”夏商的都城空間結構已經具有分化的特征,但還沒有發展到分區隔離的程度,這反映出具有大同社會混合居住的原始社會殘余。從西周以后,武王成周東都洛陽開辟了“城”與“郭”的不同居住區,中國城市空間結構產生第一次重大變化,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階段。周

4、武王消滅商朝以后, 在洛陽興建王城。這時候國王等上層階級的居住區與普通市民居住區分開,皇城坐落在整個城市的西南部位置,稱之為“小城”;而普通市民、軍隊與奴隸等和手工業作坊等經濟活動區則集中生活在城市的東部區域,所以稱之為“大郭”或者“東郭”。“小城”與“大郭”兩者之間還有圍墻或溝壕分開,以保證皇宮等社會上層集團居住區的安全。這個階段的中國古代都城,其朝向都“坐西朝東”, 即都以東門為正門,并加以華麗的裝飾,稱之為“闕”。3、都城由坐西朝東轉變為坐北朝南和“城”與“郭”的融合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東漢洛陽城建成以后,小城位于大城的北部中央,朝向轉變為“坐北朝南”。宮

5、廷朝向與城市正門走向的不同,充分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改變從“坐西朝東”為尊的以家為中心的禮制,到“坐北朝南”為尊的君臣關系禮制的轉變。由于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革,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不斷增強,開始出現了國君的大朝禮制。另一個變化特征就是“城”、“郭”關系的進一步演變,即“郭”與“城”在空間上的隔離狀態被逐漸打破與融合,不少地方的“城”與“郭”在地理空間上連接為一體,最后形成東、西、南三面“郭區” 圍繞北面小城的新格局。4、多重式都城的形成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古代都城的發展進入了另一個新的轉折時期, 即都城空間結構演變的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宮城”逐漸包容于“郭”城之中,而且

6、這時的都城空間結構已經分為三層,即皇城包圍宮城、外城保衛皇城的這樣“重城式”都城空間結構模式。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中國古代都城空間結構的整體性變化, 其根本特征在于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三、封建社會中后期宮城向雙宮單宮的演變在秦朝時,咸陽都城實行多宮制;在西漢時, 洛陽都城內開始實行南北“兩宮殿”制,到北魏洛陽時又取消南北“兩宮制”。在魏晉南北朝,宮城與皇城的北墻經常是相接的,直到唐長安城才完成宮城部分與皇城部分的開始分離,皇宮的建設逐漸趨于皇城的中央,而皇城的地位位置也逐漸趨于整個都城的中央位置。從此,中國古代都城進入了以單一以“太極殿”為中心的宮城、 皇城與外城,這樣層層環繞的城市居住

7、區空間結構發展時期。反映出宮城城墻從無到有、從分散“多宮”到集中“單宮”,從與民混居到居住隔離,這樣的宮城空間封閉程度逐漸增強、皇權地位至高無上的整體發展過程。四、皇城“中軸線”的形成與完善都城居住區空間結構從原來的“多宮制”轉變為“單宮制”,使得古代中國城市的空間規劃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即以明顯中軸線為核心的都城整體規劃與建設的階段。在原有的“多宮制”時代, 雖然存在“前朝后寢“的雛形,但是只能局限在各個行宮小范圍里。到了魏晉南北朝后, 集中統一的“單宮制”促使了“中軸線”空間布局的極大發展。從最早曹魏鄴城的宮殿區內部“中軸線”,到唐代長安建成貫穿整個皇城和郭城的南北向“中軸線”,整個

8、都城開始出現了東西兩面郭區對稱的街道、坊市的棋盤格式布局。隋唐以后的都城, 都采用東西對稱、 南北向的“中軸線”的布局。到了元明清的北京, 城市規劃中的“中軸線”空間布局手法逐步完善,其中又以明清北京的“三朝五門”為主組成的南北中軸線最有代表性。當時北京城以皇宮所在的宮城為中心,宮城外面是皇城,皇城之外為內城,形成了內外三重城圈。宮城的軸線由皇城外的正陽門經過宮城直接貫通至皇城北面的鐘樓、鼓樓,在加筑外城時又將南面的永定門也坐落在軸線之上, 如此構成了一條由南往北、貫穿全城的中軸線。如此大規模的城市中軸線是歐洲大陸的城市所難比擬的。五、古代都城趨于棋盤格式狀布局周禮·考工記說:“匠人

9、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這里的國也就是國都。它是一座方形的城,即方方九里之城。其總體布局為城的每面有3個城門,即都城12門。有南北向的街道9條,東西向的街道9條,即九經九緯。也就是說,通向每個城門的有3條平行的街道,構成左出右入,車從中央的街道格局。唐朝長安就是按考工記建設都城,里坊制度,都城呈網格狀、元大都和明清北京道路也是依照考工記規劃整齊、經緯分明。由于城市輪廓方整,街道砥直規則,使城市格局顯得格外壯觀。六、小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政治制度的變革,以及各個時期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不同需要,都城的建設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特別是在整個城市布局結構方面,在不同的時期可以看到顯著的變化。都城由單一宮城,到“城”和“郭的產生以及連接,再到“城”和“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