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鄉村旅游促新農村建設DOC14(1)_第1頁
發展鄉村旅游促新農村建設DOC14(1)_第2頁
發展鄉村旅游促新農村建設DOC14(1)_第3頁
發展鄉村旅游促新農村建設DOC14(1)_第4頁
發展鄉村旅游促新農村建設DOC14(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發展鄉村旅游促新農村建設摘要 多年來,云南積極探索發展鄉村旅游取得了明顯成效。鄉村旅游不僅成為人們回歸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體驗農村生活、進行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在豐富旅游產品和擴大旅游容量,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和增加收入,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重要。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目標,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精心規劃、狠抓落實,突出優勢、發揮特色,規范服務、提高質量,培育人才、加強宣傳,注重保護、加強管理,大力推進鄉村旅游的發展,充分發揮鄉村旅游在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2、0;  關鍵詞 鄉村旅游 建設發展 對策措施     隨著現代旅游的發展,鄉村旅游已成為人們回歸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體驗農村生活、進行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從云南的探索和實踐看,發展鄉村旅游不僅豐富了旅游活動內容,擴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帶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將對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發展鄉村旅游的探索和

3、實踐     鄉村旅游,是指依托于鄉村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文化景觀,以農業生產活動、農村鄉野風光、村寨文化特色、地方民族習俗等為吸引物,以農民為市場經營主體,以城市居民為主要目標市場,利用城鄉之間在自然景觀、生活習俗及文化方面的差異,通過創新策劃、規劃設計、開發組合成旅游產品,提供城市居民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康體娛樂、學習和購物為一體的旅游活動。目前,鄉村旅游已經成為國內外旅游的重要內容,許多國家和地區都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大力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     云南省是一個自然風光優美、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濃郁、生態環境良

4、好的旅游勝地,尤其是鄉野風光、村寨文化、民族特色十分鮮明而富有強烈的吸引力。在20多年的旅游發展過程中,伴隨著全省旅游的快速增長與發展,云南積極探索和實踐發展鄉村旅游的路子,大體上走過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自發發展鄉村旅游階段     20世紀80年代,隨著云南旅游的起步發展,云南鄉村旅游也開始起步,首先在旅游發達的地區產生。如昆明石林旅游風景區旁邊的五棵樹村,大理蝴蝶泉邊的周村,西雙版納的曼景蘭村,德宏瑞麗的大等喊村等,農民依托旅游景區的建設和發展,自發地開展領略民族風情,體驗農家生活,提供鄉村民居

5、旅館,銷售民族工藝品等各種各樣的鄉村旅游活動,既豐富了這些旅游景區的旅游活動內容,又促進了旅游景區周邊農民的脫貧致富。但是,由于這些鄉村旅游活動屬于農民的自發行為,因此旅游活動單一、發展規模較小、組織比較松散,尚處于自發發展的狀態。     (二)倡導發展鄉村旅游階段     進入90年代后,云南旅游進入培育支柱產業的發展階段,在政府的倡導和指導之下,云南鄉村旅游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1992年,省政府在西雙版納召開旅游發展大會,提出積極發展邊境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鄉村旅游;1994年,省政府又在滇西北召開現場辦公會

6、議,提出依托自然景觀、民族文化、村寨特色,加快發展以體驗自然風光、領略民族風情、感受鄉村民俗為內容的觀光旅游;1995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培育旅游支柱產業決策之后,又于1997年召開全省五大旅游區規劃會議,并把鄉村旅游作為重要旅游產品,提出要積極開發和發展。在政府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之下,全省鄉村旅游迅速發展,到90年代末期涌現出具有一定規模的鄉村旅游點。如昆明西山團結鄉的"農家樂",香格里拉縣的"藏民家訪",麗江瀘沽湖落水村的"民族文化體驗旅游",西雙版納的"傣民居觀光",曲靖羅平縣的油菜花"田園風光游&q

7、uot;等各種形式的鄉村旅游活動,豐富了這些地區的旅游內涵,促進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三)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階段     進入21世紀,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旅游不僅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旅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也不斷拓展,為鄉村旅游的大發展帶來廣闊的空間。針對新世紀旅游發展的新趨勢,旅游者需求多樣性變化的新特點,云南省于2000年召開了全省鄉村(民居)旅游發展大會,在認真總結前一階段鄉村旅游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發揮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民居)旅游,豐富云南

8、旅游內容,拓展旅游市場,在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促進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帶動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通過幾年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全省逐漸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類型。如以元陽梯田、羅平油菜花風光為代表的"田園風光旅游型",以騰沖縣和順鎮、麗江市束河鎮為代表的"古鎮休閑度假型",以昆明市團結鄉、麗江市黃山鄉為代表的"農家樂休閑度假型",以香格里拉縣下給村、寧蒗縣瀘沽湖落水村、瑞麗市大等喊村為代表的"民族文化體驗型&q

9、uot;,以昆明市團結鄉、福保文化村、玉溪市大營街為代表的"現代新農村休閑型",以呈貢縣斗南花卉基地、尋甸縣鐘靈山生態農業園為代表的"高科技生態農業觀光型",以鶴慶縣新華村為代表的"旅游工藝品購物觀光型"等不同風格、不同特色的鄉村旅游類型,極大地促進了這些地區和全省旅游的發展。     二、發展鄉村旅游的模式和特點     云南是一個集邊境、民族、山區為一體的省份,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尤其是交通設施薄弱、開發資金短缺、旅游人才稀少,一直是制約旅游發展的&qu

10、ot;瓶頸"因素。因此,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各地緊密結合實際,創新發展思路,積極探索實踐,采取有效的對策和措施,形成了不同的發展模式,促進了云南鄉村旅游健康快速地發展。     (一)景區帶動型模式     景區帶動型模式,是以重點旅游景區為核心,把旅游景區的部分服務功能分離出來,吸引和指導周邊鄉村的農民參與旅游接待和服務,從而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如石林縣的五棵樹村、寧蒗縣瀘沽湖的落水村、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羅平縣多依河景區的周邊鄉村均屬這種模式。     景區帶

11、動型模式的主要特點:一是通過開發建設旅游景區,帶動景區周邊鄉村的旅游住宿、餐飲、購物及配套服務,拉動農副產品、土特產品的銷售,促進鄉村旅游及社區經濟發展;二是減少旅游景區建設資金投入的壓力,迅速擴大和提升旅游景區的接待服務功能,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務;三是帶動旅游景區周邊農民就業和收入增加,促進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形成旅游景區和社區經濟的互動發展。     (二)鄉村組織型模式     鄉村組織型模式,是以具有豐富旅游資源,交通通達條件較好,又有一定經濟發展基礎的鄉村為依托,通過鄉政府、辦事處有組織地引導農

12、民經營戶,按照統一規劃和建設的要求,發展旅游接待設施和配套服務,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模式。如昆明市團結鄉、麗江市黃山鄉的"農家樂旅游",瑞麗市大等喊村的"傣鄉風情游",昆明市福保文化村、玉溪市大營街的"休閑度假游"等。     這種模式的特點:一是擁有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又毗鄰旅游市場,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交通條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等;二是鄉政府、辦事處統一規劃、開發和建設主要旅游吸引物,引導和組織農民戶建設接待設施,開展旅游接待服務;三是推動鄉村經濟結構調整和鄉村環境改善,帶動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

13、四是帶動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和水平等。     (三)公司+農戶型模式     公司+農戶型模式,是對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鎮,通過引進有經濟實力和市場經營能力的企業,進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指導村鎮居民開發住宿、餐飲接待設施,組織村民開展民族風情、文化旅游活動,形成具有濃郁特色和吸引力的鄉村旅游產品,吸引和招徠國內外旅游者。如麗江市引進昆明鼎業集團對束河古鎮進行保護、開發和經營,騰沖縣引進柏聯集團對和順鎮進行整體保護、改造和經營,西雙版納橄欖壩農場投資對五個傣族村寨進行整體開發

14、、包裝和經營等。     這種模式的特點:一是通過以公司為主導進行整體開發和經營,解決了發展鄉村旅游的資金短缺問題;二是發揮公司的經濟實力和經營能力,強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核心旅游資源,配套服務接待設施,加強對外宣傳促銷,促進鄉村旅游迅速健康發展;三是引導和幫助村民改善環境條件,開展配套接待服務活動,促進村民收入的增加;四是提高村民的旅游服務素質,形成良好的旅游環境和氛圍,增強對旅游者的吸引力。     (四)綜合開發型模式     綜合開發型模式,是鄉村旅游資源豐富的縣

15、(市),由政府主導進行鄉村旅游的規劃設計,投入資金建設和改善公共基礎設施,開發核心景區景點,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建設旅游接待服務設施,引導城鄉居民參與旅游接待服務,促進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如羅平縣發揮數萬畝油菜花的田園風光優勢,通過開發九龍瀑布、多依河景區景點和魯布革電站旅游,帶動城鄉居民參與旅游接待服務,迅速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鄉村旅游勝地;元陽縣以壯觀的梯田風光特色為內容,融合當地鄉村民族風情,成為具有強烈吸引力的鄉村生態旅游區;香格里拉縣以寧靜的森林、潔凈的湖泊、遼闊的牧場、獨特的藏族風情為特色,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和當地村民產業旅游開發和接待服務,形成了在國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香格里拉&

16、quot;鄉村生態旅游勝地。     這種模式的特點:一是發揮政府主導的作用,通過整體規劃設計,政府引導性投入,吸引社會資金和村民投入開發,加快了鄉村旅游開發建設的步伐;二是區分公共性項目和經營性項目,由政府投資建設公共性基礎設施,吸引社會資金和村民投入建設經營項目,盡快形成旅游的配套服務接待設施;三是引導和指導農民,積極參與和開展相應的旅游接待服務,帶動地方農副產品的加工和銷售;四是依托絢麗的民族文化,組織惠及廣大城鄉居民的旅游節慶活動,在吸引和招徠大量游客的同時,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     三、發展鄉村旅游對

17、"三農"的帶動作用     云南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不僅探索和創造了發展鄉村旅游的典型模式,豐富了旅游產品內容,合理引導消費,推動假日旅游的發展;而且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對帶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豐富旅游活動內容,促進假日經濟發展     鄉村旅游,是一種集農業、農村旅游和農民接待服務為一體的體驗型的休閑度假產品,具有鄉土氣息濃郁、投資較少、帶動面大

18、、旅游空間布局、發展規模及經營方式有較大靈活性等特點。因此,通過積極發展鄉村旅游,一是促進云南旅游產品結構的調整,推動云南旅游從單一的觀光型旅游向觀光休閑度假型旅游轉變,尤其是鄉村旅游通常價格較低,適合于目前城市一般居民和已脫貧致富農民的消費水平,為進一步拓展旅游市場開辟了新的途徑;二是鄉村旅游符合現代旅游者追求回歸自然和個性需求多樣化變化的新趨勢,有利于刺激內需,合理引導消費,滿足城市居民雙休日、"黃金周"休閑度假的需求,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三是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引導農民家庭旅館、餐館、娛樂、購物設施的建設和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旅游飯店日常住宿率低,假日高峰期不

19、夠的供求矛盾,較好地緩解旅游熱點地區假日游客爆滿、食宿困難的突出問題,促進云南旅游持續健康地發展。     (二)吸引農民參與接待服務,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云南旅游資源獨特的地區,大多數是貧困落后或經濟欠發達地區,通過在交通條件較好、游客較多的旅游線路或旅游景區周邊帶動發展鄉村旅游,積極引導和吸引農民參與旅游接待服務,成為為市場經營主體,既可以增加農民就業崗位,為轉化農村富余勞動力找到新途徑;又能夠增加當地農民收入,帶動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如昆明西山區團結彝族白族鄉,過去是一個典型的&

20、quot;生產靠救濟、吃糧靠返銷、花錢靠補助"的貧困山區鄉,通過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參加旅游接待服務的農戶占全鄉總農戶數的18%,從事旅游接待服務的人數占全鄉勞動力的26%,去年接待游客近50萬人次,鄉村集體旅游總收入1700多萬元;從事旅游接待的農戶,戶均旅游收入3萬元左右,最高的超過10萬元,最低的也有1萬多元,人均旅游收入達到6010元。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原來是一個非常貧困的邊遠山區鄉村,梅里雪山景區開發以后,吸引村民參與景區服務,僅通過馱馬運送游客,每戶年均收入就達1.5萬元,最高的超過4萬元,不僅擺脫了貧困,而且初步走上致富的道路。  &

21、#160;  (三)促進農副產品銷售,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發展鄉村旅游,離不開獨特的鄉村風光、特色農業和鄉土風情,同時通過鄉村旅游的發展,也相應帶動農產品的銷售,推動農副產品的加工與開發,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如羅平縣依托良好的自然景觀、田園風光和民族文化優勢,通過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具有當地特色和優勢的"三黃(菜油、生姜、蜂蜜)三白(白薯、白合、白蘿卜)"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不僅成為廣大游客喜愛的食品和紛紛購買的旅游商品,而且帶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昆明西山區團結

22、鄉,利用距昆明市城區較近、生態環境較好的優勢,在上世紀90年代就圍繞發展鄉村旅游的目標,制定和實施了"萬畝果園、萬畝蔬菜、萬只土雞和萬只土豬放養"的規劃方案,推進了全鄉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為大力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礎。隨著近幾年"農家樂"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帶動了全鄉糧食、禽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的流通和銷售;而且培育了一批"綠色養殖業"專業戶,加大了油葵、玉米、水果、蔬菜等新品種和種植現代技術的引進和推廣,促進了袋裝野菜系列旅游商品的開發和加工,發展了多家醬菜、果品、肉食腌臘加工廠,推動了農業產業

23、結構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和深度開發和加工的方向調整和發展。  (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發展鄉村旅游,一方面必須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基礎,尤其具有一定經濟發展基礎,又有特色旅游資源優勢的鄉村,通過開發能夠迅速形成有吸引力的鄉村旅游區;另一方面,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在帶動農民脫貧致富,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又能夠有力地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改善,帶動鄉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提高,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修養,培育健康文明的新風尚,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如昆明市團結鄉,通過

24、發展鄉村旅游,投入交通道路建設資金3700多萬元,修建了通往昆明城區的四條瀝青路共52公里;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先后開發建設鄉村旅游景區景點8個,其中"歡喜滑草場"被評為"全國20大健身著名景觀";全鄉83個自然村有55個已開通電話,安裝程控電話2500多部,公共磁卡電話12臺,移動電話接收站4個,移動電話3000多部,電視衛星接收站139座;建設了農業技術學校,改造了龍潭中學和一批小學,不僅為發展鄉村旅游輸送了人才,而且促進了全鄉教育事業的發展。     四、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5、0;   從云南鄉村旅游的發展歷程來看,"領略鄉村文化,體驗農村生活,進行休閑度假",是發展鄉村旅游的永恒主題;依托大中城市、主要旅游景區和鄉村自然文化特色,吸引城市居民和旅游者,是發展鄉村旅游的首要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便捷的交通條件,整潔的村容村貌,是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保障;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發展模式和經營方式,積極引導和吸引農民參與旅游開發建設和接待服務,是發展鄉村旅游的關鍵因素;正確處理和合理分配農民的利益,促進農民收入增加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發展鄉村旅游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全

26、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必須緊密圍繞上述要求,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精心規劃、狠抓落實,突出優勢、發揮特色,規范服務、提高質量,培育人才、加強宣傳,注重保護、加強管理,大力推進鄉村旅游的發展,充分發揮鄉村旅游在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一)提高認識,加強對發展鄉村旅游的組織領導     目前,為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進一步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黨中央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

27、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的要求,通過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方略,全面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因此,旅游行業必須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對發展鄉村旅游重要意義和作用的認識。各級旅游部門要按照黨中央的總體部署和安排,明確旅游部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和任務,緊緊圍繞如何把發展旅游與解決"三農"問題相結合,切實加強對鄉村旅游發展的組織領導。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來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不斷提高

28、農民的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質,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     (二)精心規劃,狠抓落實地促進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     規劃制定是發展鄉村旅游最基礎和最重要的工作,規劃的好壞不僅決定著近期鄉村旅游的發展水平,而且直接關系到鄉村旅游未來和長遠目標的實現,因此必須對發展鄉村旅游進行精心規劃,并認真抓好規劃的實施和落實。     做好鄉村旅游發展規劃,一是要注重鄉村旅游規劃的整體性和連續性,要因地制宜,突出優勢,抓住重點,分步實施,避免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盲目發展。二是要科學

29、規劃、合理布局,充分考慮到當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旅游市場的需求、規模和發展趨勢,鄉村旅游的布局、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問題,量力而行、有序推進、逐步完善。三是要狠抓規劃的落實,需要政府投入建設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等,要努力爭取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可以通過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建設的經營項目,要創新投融資機制,積極招商引資或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多方籌集投入資金,推動開發和建設。     (三)突出特色,發揮豐富多樣的鄉村旅游資源優勢     旅游資源是旅游產品的核心吸引力,從我國的情況看,鄉村旅游資源數量豐富、規模宏大,而且

30、種類多樣、特色鮮明。因此,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必須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才能不斷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一是要突出鄉村自然景觀的優勢,引導游客領略獨特的田園風光、山水景觀,開展具有特色的鄉村生態旅游,滿足游客旅游審美的需求。二是要突出鄉村的傳統文化優勢,充分挖掘古村、古鎮的文化內涵,包裝具有特色的傳統鄉土工藝技術,展示現代農業的科技水平等,使游客在鄉村旅游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歷史知識、農業知識、現代科技知識等,滿足游客物質和精神享受的需求。三是要突出體現地方民族特色,在建筑、服飾、飲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動的設計等方面,盡可能體現出民族風貌、風情、習俗等特色,滿足游客對跨文化差異的了解、感受和

31、體驗,增強鄉村旅游的吸引力。     (四)規范服務,努力提高鄉村旅游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加快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需要加強旅游"硬件"設施的建設,也需要不斷提升旅游"軟件"服務的質量。一要建立健全規范的鄉村旅游接待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提高鄉村旅游的綜合服務質量和水平。二要規范農戶家庭的接待服務標準,從接待設施、接待條件、衛生狀況和接待能力等多個方面進行規范,對已經從事經營接待的家庭要依據服務質量標準進行評審,進一步提高接待服務質量和水平;對剛開始發展鄉村旅游的地區和家庭,要有序地引導和指導,使農戶家庭接待的服務標準達到和保持應有的水平。三是要切實加強鄉村環境整治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努力營造整潔的村容村貌,良好的鄉風文明氛圍,為旅游者提供愉悅、舒適、安全的旅游環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