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5篇_第1頁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5篇_第2頁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5篇_第3頁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5篇_第4頁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5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5篇有人把教師比喻成蠟燭,照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己。用一顆寬容的心,看待身邊的一切。擁有一顆平常心,做孩子的知心人,分享快樂與悲傷,讓教與學活動成為幸福的源泉。為了大家學習方便,筆者特地準備了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歡迎借鑒學習!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1教學目標:1.學會10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能讀準多音字“得”的另一個讀音(de)。2.理解圖意和課文內容,知道司馬光是一個聰明勇敢的孩子。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教學重點:花園的環境和司馬光的詞句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間:三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揭示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

2、.板書課題,簡要介紹司馬光姓司馬,名光,是北宋時期的人,離現在有900多年,是我國古代的歷史學家。2.設置懸念:今天我們就是要講一講司馬光小時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為什么要救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二、指導看圖,初步了解圖意。1.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這個地方有些什么?2.圖上有幾個小朋友?他們在干什么?哪個是司馬光?三、初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是怎樣寫圖畫上的故事的。1.提出初讀要求(1)讀準每個字音。(2)畫出本課的生字。2.說說課文寫了一個什么故事。四、讀講一至三自然段。1.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讀。(2)出示生字卡片“古時候”,幫助學生理解“古時候”就是很久以前。(3)讓學生說

3、說,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這篇課文要寫誰的事情。(4)回到課題,是以人物的名字作為課題的。2.第二自然段。(1)第二段有幾句話,這兩句話分別講了什么?(2)借助圖畫學習第2句話,弄清缸與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強調是裝滿了水的大水缸。卡片出示:花園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裝滿了水。3.第三自然段。(1)自讀課文,思考那個小朋友是怎樣掉進缸里的?掉進缸里的小朋友會出現什么情況?(2)學生回答思考題后,教師略作小結,為突出司馬光遇事不慌,聰明果敢作好鋪墊。第二課時一、學習四至六自然段課文。1.第四自然段。(1)指名朗讀課文。(2)討論:從哪里看出別的小朋友都慌了?(3)出示卡片:

4、有的嚇哭了,有的叫著喊著跑去找大人。(4)在學生讀文想象后,讓學生表演第4段的內容。(5)小結:別的小朋友心里著急,動作忙亂,司馬光表現怎么樣呢?2.第五自然段。(1)要求學生仔細讀課文,用筆畫出司馬光的動作。(2)出示卡片: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砸破了。(3)討論司馬光沒有慌,他是怎樣做的呢?“舉起”與“拿起”作比較,“舉起”說明什么?指名讓學生表演“使勁砸”的動作。“幾下子”告訴了我們什么?(4)再引導學生看圖,討論司馬光為什么要砸缸?能用別的辦法救出那個掉進缸里的小朋友嗎?(5)小結:司馬光救人這件事可看出他是個遇事不慌、聰明、果敢的孩子。3.第六自然段。(

5、1)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準“得(dé)”的讀音。(2)讓學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馬光說一句感謝的話。二、朗讀四至六自然段課文。第三課時一、總結全文。1.指名朗讀。2.看圖復述故事。3.讓學生說說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二、完成課后作業第2題。1.卡片出示兩組句子(1)他跟幾個小朋友玩。他跟幾個小朋友在(花園里)玩。(2)司馬光。司馬光用(石頭)砸缸。2.要求學生找出每組的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1)第1組的第2句寫明在什么地方玩,并體會表示地點的詞語在句中的作用。(2)第2組的第2句寫清楚了司馬光用什么東西砸水缸。三、指導學生識記字形并書寫。1.讓學生自己說說如何識記本課的10個生字。

6、2.指導書寫。“候”注意右上不要寫成“工”字。“孩”右半邊的筆順是“亠亥”。“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朋”由兩個“月”組成。“跑”“足字旁”,右邊是書包的“包”。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2教學目標:1、認識”翻、澆”等8個生字。會”拉、把”等6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做法和不同收獲。3、愿意做一個愛勞動的好孩子。教學重點:認識生字和朗讀課文。教學難點:體會“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的意思。教學時間:2課時第一教時教學目標:1、認識”翻、澆”等8個生字。會”拉、把”等6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學習課文第1-3自然段

7、。教學重點:掌握”翻、澆”等8個生字。會”拉、把”等6個字。教學難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過程:(略)第二教時教學目標:1、學習課文第49自然段,了解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做法和不同收獲。2、愿意做一個愛勞動的好孩子。教學重點:了解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做法和不同收獲。教學難點:愿意做一個愛勞動的好孩子。教學過程:師:小朋友,上節課我們知道了老山羊把一車白菜送給了小灰兔,把一包菜子送給了小白兔,那它們回家后是怎樣做呢?現在我們就到他們的家里看看吧!師:請小朋友認真地看動畫,邊看邊想小白兔和小灰兔是怎樣做的。(一)、動畫導入,引出新課播放動畫,然后請小朋友匯報。師:誰來說一說,小白兔和

8、小灰兔是怎樣做的。生:小白兔回家種菜子。小灰兔回家后就不干活了,餓了就吃白菜。師:小朋友真會看,那課文又是怎樣寫的呢?請小朋友打開書本P117自由地讀4-6自然段,體會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做法。(二)、學習第4-6自然段。師:請小朋友讀4-6自然段用“”劃出小白兔的做法。用“”劃出小灰兔的做法。1、學生自由地讀課文第4-6自然段,并動筆劃出有關的句子。師:好,誰來讀出小白兔是怎樣做的,小灰兔又是怎樣做的呢?2、 學生匯報學習結果。師:小朋友真聰明,一下了就能找到了。出示句子1、小白兔把地翻松,種上菜子。小白兔還常常給白菜澆水,施肥,拔草,捉蟲。2、小灰兔不干活了,餓了就吃老山羊送的白菜。板書:

9、翻土 施肥 澆水 拔草 捉蟲吃白菜師:你能把這兩個句子讀好嗎?該怎樣讀,誰來試一試。3、 學生讀句子。師:小朋友,你喜歡哪只小動物呢?為什么?生:喜歡小白兔,因為它愛勞動。(喜歡小灰兔,因為它不愛勞動,只會吃老山羊送的白菜。)師:是呀!小白兔是一個愛勞動的好孩子,它用自己的勞動換取成果。哪個詞語最能體現它愛勞動呢?生:我是從“常常”這個詞語看出小白兔勤勞的。師:那你們知道“常常”是什么意思嗎?生:“常常”就是“經常”的意思。師:它們是不是就這樣過日子呢?請小朋友讀第7-9自然段,想想過了些日子后,他們又怎樣?(三)、集體讀7-9自然段。師:誰知道過了些日子,他們又怎么樣呢?1、匯報學習結果。生

10、:過了些日子,小白兔就向老山羊送白菜,小灰兔就再到老山羊那里要白菜。(板書:送白菜 要白菜 )師:疑,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請小朋友讀讀它們的話吧!生:小灰兔奇怪地問:“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兒來的?小白兔說:“是自己種的。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2、(課件出示句子)表演讀小灰兔和小白兔的對話。“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兒來的?”“是我自己種的。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師;現在,我想請出小白兔和小灰兔分別讀出他們的話。3、學生表演讀句子。4、總結是呀!只有勞動,才有收獲,我們以后也應該向小白兔學習,做一個愛勞動的好孩子。過渡:勞動能帶給人們幸福的生活,勞動能創造財富,勞動還能帶給人們什么呢?讓

11、我們走進資料城,體會一下吧!(四)拓展閱讀認真閱讀以下的文章,看看你能讀懂什么?(五)打寫訓練1、你想對小白兔說些什么呢?以后你打算怎樣做呢?2、你想對小灰兔說些什么?小灰兔聽完小白兔的話會怎樣做?作業1、書寫生字。2、讀課文給父母聽。板書設計:26、小白兔和小灰兔( 小白兔圖) 翻土 施肥 澆水 拔草捉蟲 (送白菜)(小灰兔圖) 吃白菜 (要白菜)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3一、教學要求1.學會8個生字,掌握“早上、叫聲、扒開、路邊、遲到、身上、教室、上課鈴”等詞語。認識“道、叢、鉆、追”4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了解課文內容,懂得人可以有自己的

12、愛好,但一定要遵守紀律。二、教材說明課文一共有五個自然段,講了小學生生活中的一件事:明明在上學路上捉蛐蛐,在小文的提醒下,明明很快放棄了捉蛐蛐,及時趕到學校上課,沒有遲到。明明從心里感謝小文。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生字新詞,通過幾個重點句(詳見詞句教學)的理解,明白要處理好興趣愛好與遵守紀律的關系。三、教學建議(一)課前準備錄有蟋蟀叫聲、生活習性的錄像帶或課件,生字詞卡片。(二)識字、寫字教學1.識字教學讓學生在第一遍朗讀課文后把生字在文中標出來,并反復讀準字音。教師采取多種方式大面積指名學生讀生字(詞)或相應的課文,對讀得不正確的音進行糾正。“遲、室、追”三個字都是翹舌音,“叢、鉆”兩個字都是

13、平舌音。“剛、鈴”兩個字都是后鼻音。要提醒學生讀準確。“鈴”要提示注意右邊不是“今”,要比“今”多一點。“扒、拍、課”可啟發學生與學過的熟字進行比較識記。在理解課文內容中了解字的意思。還可以采取擴詞的方法幫助理解字義。2.寫字教學在學生對字形有了印象的基礎上,進行書寫指導。可由易到難,分別處理。(1)讓學生觀察字形結構,找出左右結構的字中,“扒、拍、課”是左窄右寬,“剛”是左寬右窄,“教”“鈴”是左右相當。(2)重點指導幾個不易寫好的字。“室”:上半部的“宀”,要蓋住下面的“至”,上下要緊湊,不要寫得太長。“教”:左邊部分筆畫要緊湊,不要太散。“遲”:提醒學生筆順規則是先內后外。“辶”的最后一

14、筆捺要寫得長一點,能托起里面的“”。(三)詞句教學要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體會。1.明明一聽,就知道草叢里有一只好蛐蛐。這句話告訴我們明明喜歡蛐蛐,對玩蛐蛐很有經驗。怎樣才能讓學生領會到呢?可以用“關鍵字切入理解的方法”,即先由教師讀這句話,故意漏掉“好”字,然后讓學生討論:有“好”與沒有“好”字的句意相同不相同?為什么?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這句話的意思。如果學生說出“這句話寫明明太了解蛐蛐了”、“明明十分熟悉蛐蛐,他們是朋友”、“明明對蛐蛐很有研究”等都應肯定和鼓勵。2.他們剛走進教室,上課鈴就響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明明再晚一步就遲到了,好險啊!理解這句話,可以聯系上下文進行假設:

15、如果小文不叫明明,或者小文叫了明明,明明還堅持要捉一會兒蛐蛐,不及時趕往學校,那結果會怎樣呢?肯定遲到。3.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這句話的意思是:明明很感激小文的提醒。有前一句話的基礎,理解這句話不困難。而這句話要聯系全文落腳到其含義上:讀到這里我們懂得了什么?或者說明明有什么收獲?教學時要啟發學生打開思路去悟去想,可以用“假如我是明明,我會對小文說些什么?我懂得了什么?”,讓學生敞開心扉,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四)朗讀指導本課內容生動具體,語言淺顯易懂,富有兒童情趣。教學中可以以讀為主,以讀代講,通過指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第一段,第二、三兩句,指導學生讀出驚喜的語氣,表達出明明喜愛蛐蛐的心情

16、。第二段中描寫明明動作的詞語要讀重音,“怎么也找不著”要讀出著急惋惜的語氣。第三段要指導學生讀出喊的語調,表達出小文急切的心情。第四段要讀得稍快,表達出明明毫不猶豫的態度。第五段,最后一句要讀出輕松、愉快的語氣,表達明明對小文感激的心情和慶幸兩人都沒遲到的心情。(五)練習提示課后練習第三題用熟字加上偏旁,組成本課的生字,再組成詞語。通過讀和抄寫,可以幫助學生復習鞏固字詞。第四題是句子訓練,第一句是本課的句子,第二句是仿說的句子。“剛”在這里表示兩件事緊接著發生,后邊常用“就”和它呼應。如:“我剛到家,媽媽就回來了。”“王明剛吃完早飯,小軍就來約他一同上學。”(六)擴展活動組織學生在課外閱讀兒童

17、生活故事,然后開展講故事比賽,評選故事大王,從而培養學生閱讀課外書的興趣和說話能力。(七)課時安排教學本課可用23課時。四、教學設計舉例(一)聯系好孩子,導入本課。(二)自學生字詞,讀通課文。(三)識記生字,指導朗讀。(四)同桌或小組討論:明明為什么看了看小文笑了?(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到根據,啟發學生各抒己見。)(五)全班交流。(六)讓學生給明明設計一個學習、遵守紀律與發展愛好都不誤的方案。(七)指導寫字,完成課后練習第三和第四題。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4一、教材分析課文講了華佗小時候的一個故事。媽媽送華佗到蔡醫生那里去學徒,蔡醫生讓他分開爭斗著的兩只羊,華佗想出用青草引羊的辦法,巧妙地中止

18、了它們的爭斗。蔡醫生高興地收華佗為徒。教學重點是學習生字新詞,從故事中受到啟發:遇事要善于思考,不可蠻干。二、教學要求1.學會本課10個生字,掌握“院子、分開、路邊、青草”等詞語。認識“聰、巧、硬、止、爭”5個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懂得解決問題不能使蠻勁,要抓住其特點想出切實可行的辦法。三、教法建議教學準備1.生字卡片,朗讀課文的錄音帶。2.兩幅圖:一是畫著兩只羊正在爭斗,二是放大的文中插圖。識字、寫字教學1.識字教學生字中,重點指導讀準聲母是鼻音的“那”,韻母是后鼻音的“聰、硬、爭”。一些生字可用熟字變一部分的方法來識記,如“用角”“村對”“公分”“看著”“頭斗”2.寫字教學寫字

19、前,要借助田字格把握字的結構比例,如“分、角、拿”都是上下結構的字,其中“分”上下各半,“角”上小下大。可重點指導以下幾個字。這:先寫“文”,最后一筆是點,再寫“辶”,一捺要長些,托起“文”“那”右半部“了”起筆要比左邊低些,“I”向下伸,收筆也較左邊低。“著”橫畫較多,上面三橫長短不一,所有的橫畫之間間隔勻稱。“目”字體形窄長,與“”上下對齊。詞句教學“媽媽送他到蔡醫生那里去學徒。”句中“學徒”指當蔡醫生的學生,跟著他學醫術。“兩只羊叫得很兇。”“斗”是雙方互爭,誰也不讓。課文中“打架、爭斗”都是這個意思。學生在生活、影視中見過斗雞、斗牛。這句話具體描述了兩只羊爭斗得厲害,暗示了很難拉開。“

20、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個辦法。”這一想法正是華佗聰明之處。“硬拉”句中指用大力氣制止羊打架。理解這句話要聯系上文“斗得很兇”,華佗“七歲”,明白他使再大的力也分不開這兩只羊。“得想個辦法”,句中“得”讀“dei.”,與“斗得很兇”的“得”讀音不同,表示必須、需要的意思。讀第四段就知道華佗想的什么辦法,結果怎樣。這句話寫華佗遇到問題先動腦筋找竅門。他所想的辦法說明他了解羊愛吃草,而青草很容易找到。小華佗確實是個聰明的孩子。朗讀指導本課有幾個長句,朗讀時要按句子的意思,用停頓的方法突出要點。媽媽送他/到蔡醫生那里/去學徒。正巧這時候/院子里/有兩只羊在打架,蔡醫生就叫華佗/把它們分開。兩只羊/頭/對

21、著頭,角/對著角,你頂過來,/我頂過去,/斗得/很兇。第三段第二句華佗心想的話要讀得輕些、慢些,但語氣要肯定。練習提示課后練習第三題是摘抄課文中的詞語,訓練學生注意語言積累。這項練習的靈活性較強,要鼓勵學生自己選擇詞語抄寫。可以選帶生字的詞語,幫助識記生字;也可以選自己認為常用的好詞,如“面前、點點頭、不行”;還可以選沒教過但自己學會的詞,如“正巧、硬拉、爭斗”等,只要寫對都行。第四題是句子訓練,讓學生在例句中感知“從”的用法(與后面的名詞組成短語,表示動作的處所、方向)。練習時先讀例句,知道這句說華佗拔草,這草是從路邊拔來的。第二句學生補充后可再問問:_從哪里走出來?強化“從”的后面一定要說

22、出“什么地方”。最后讓學生自由用“從”說句子,先各自說,再相互交流。擴展活動收集名人童年時期遇到問題開動腦筋巧妙解決的故事,開個故事會。課時安排教學本課可用23課時。四、教學設計舉例用蔡醫生考華佗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讀課文的興趣,切身體會華佗真聰明,他的辦法真妙。(一)設疑激趣,導入課題。1.出示兩只羊正在爭斗的畫面,提問:如果讓你把它們分開,你怎樣做?評議各人想的辦法合適否。2.簡介華佗,老師范讀第四段,并出示插圖放大圖,觀察華佗引開羊的做法。口頭填空:()的華佗。(答案不必一致,合適即可。)3.板書課題。(二)自讀課文,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說說圖中華佗旁邊兩個人各是誰,他們三人之間發生

23、了什么事。(三)逐段讀課文,隨閱讀認識生字,理解重點詞句,指導朗讀。(四)用不同形式練習朗讀課文,再把自己讀得的一段讀給別人聽。(五)評議:華佗的這個辦法有什么好處?可引導學生自由說。如不用費大氣力、不用花很長時間,方法簡便易行,不會傷害羊等。假如能從課文中找到根據,說說從哪里看出來的更好。(六)識記生字,指導寫字,重點指導“那、著、想”。(七)完成課后練習。(八)布置作業。1.用蔡醫生出的問題考考爸爸媽媽,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2.收集有關故事。準備開故事會。一年級下冊語文第11課教案5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8個生字和8個詞語,認識6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理解課文內容,教

24、育學生要相幫互助,做一個關心別人的好孩子。教學重點:是理解奶奶和小玲、京京的對話,讓學生懂得同學之間要團結友學的道理;進行字詞數學。教學難點:是生字中有些字不容易讀準字間音,有些形近或音同形近的字容易混淆。課前準備:1.投影片。2.生字卡片。教學時間: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21好孩子。提問:什么樣的孩是好孩子?二、初讀課文1.借助漢語拼音輕聲讀課文,讀準每個字的音,先自已認真讀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讀、聽,糾正錯誤讀音,讀過以后,在課文中畫了生字(包括要求認識的字)2.邊讀邊想,并標出自然段序號。三、檢查初讀情況1.出示帶注音的生字詞卡片,先讀生詞,再讀生字,用齊讀、開火車讀的方法,檢查生字的讀音。提醒學生注意“拉”的聲母是邊音,“京”的韻彈母是后鼻音。2.指名按自然段朗讀課文,注意糾正讀音。3.指名簡要地回答問題。(1)課文中誰是好孩子?(2)為什么說他們是好孩子?四、理解課文,指導朗讀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2.輕聲自由讀二四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奶奶看見小玲的衣服沒有淋濕,為什么很奇怪?(奶奶認為小玲忘了帶傘,一定要淋濕。但是小玲回來后,一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