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面源污染研究進展及其發展態勢_第1頁
農業面源污染研究進展及其發展態勢_第2頁
農業面源污染研究進展及其發展態勢_第3頁
農業面源污染研究進展及其發展態勢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農業面源污染研究進展及其發展態勢    楊金雪+彭夢蘇摘要:目前,中國的農業點源污染已得到初步控制,但是面源污染問題比較嚴重,成為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由于面源污染隱蔽性強,較分散且不易檢測,并沒有引起廣泛關注。本文主要研究農業面源污染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辦法。關鍵詞:農業面污染;研究進展;發展態勢: x592 :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14.065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基礎,水污染影響的是人類和地球的可持續發展。面源污染主要是指溶解或非固體的污染源從非特定的地點進入,并在雨水或冰雪的沖刷下擴散,通

2、過河流或地表等進入地下水系統而引起的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是指農業生產所施用的氮磷鉀和農藥等通過長時間的滲入擴散到地表,從農田向水體遷移的過程。目前來看,全球面源污染已成為水污染的首要污染源,特別是農業面源污染,不僅危害農業生產,也影響區域環境和人類的健康。1農業面源污染的成因和特點1.1成因農業生產的壓力是農業面源污染的最根本原因。由于受糧食生產的壓力,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農藥和化肥,這導致了農藥和化肥滲入地表,并慢慢污染到周圍的水資源。我國的農用耕地占世界耕地面積的1/10,但是氮肥使用量卻是世界氮肥總量的1/4還多。大量沒有利用和吸收的肥料營養元素會隨著雨水或農田退水等間接滲入地表。另外

3、,我國農業生產中農藥使用量大,方法也不盡合理,導致農藥利用率低,大部分農藥會慢慢滲入土壤、空氣、產品和水體中,對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健康造成嚴重傷害。近些年來,我國集約式養殖迅速發展,一些區域的養殖量已經超過警戒值,養殖禽類和畜牧類的糞便處理效果不佳,也是水污染的主要原因。1.2特點與點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比較隱蔽、分散性強,難監測。農業面源污染的擴散主要是通過農田排水和雨水徑流,而雨水徑流的隨機性比較大,產生的面源污染也比較隨機。再加上區域內的地理狀況、水文情況不同,所以面源污染也不均勻。農業面源污染源比較廣,包括農業用肥、農藥、農戶的生活污水排放、農村生活垃圾、養殖污染等。2農業面源污染的研究

4、進展農業面源污染最開始的研究是20世紀60年代的歐美發達國家,70年代后在世界其他國家逐漸展開。隨著面源污染的加重及環保意識的深入,人們提出了各種控制措施。我國對農業面源污染的研究起步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之后逐漸深入,主要是通過分析土地利用方式與面源污染的關系入手,在水庫水質探測基礎上建立污染物測算模型,這只是針對農業面源污染的特點進行的最初步研究。到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開始從農藥、化肥等污染源對面源污染進行深入探討。近年來,隨著國外一些面源污染模型的引入,面源污染研究者開始在全國不同地區內開展應用研究。3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我國雖然對農業面源污染的研究起步晚,但是在綜合和引進國外先

5、進措施和模型基礎上有很大成效。主要防治措施有人工濕地技術、緩沖帶技術、水陸交錯技術和水土保持技術等。人工濕地技術主要是通過土壤對在河流內生長的水生植物組成獨特和生態吸附系統,通過吸附系統達到降解和吸收,以減少氮磷鉀等進入水中的總量。但是濕地技術會產生二次污染,所以規模化應用和推廣比較難。緩沖帶技術和水陸交錯技術是通過對植物生長帶的設計和種植,讓植物對農田的剩余營養物質進行吸收,以凈化水質。雖然緩沖帶的效果比較好,但是隨著時間推移,緩沖帶也會被污染,如果得不到有效管理,緩沖帶可能會變成污染源。水土保持技術主要是通過工程和農業技術、生物措施結合,來促進植物的吸收和降解,同時控制水土流失。在農業面源

6、污染的防治過程中,農田的養分平衡是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化肥的過量施用是問題的重中之重。因此嚴格對農田進行養分管理,推廣合理施肥是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治理方式。4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未來展望農業面源污染研究和治理涉及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方面理論,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在目前研究進展現狀的基礎上,對未來的展望如下:一是要應用同位素技術來跟蹤農業面源污染研究,以提供精確的科學數據。同位素技術主要是以流域為單位,把大氣植被土壤地表水地下水作為一個系統來進行跟蹤,以辨識農業污染的來源,并對來源進行定量,以估算出農業面源污染物的輸出和遷移等;二是通過一定模型來確定面源污染與水體之間的緩沖過度區。溝渠可以通過植物和底泥吸附來進行自然降解,以降低污染物進入水體的數量;三是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是對河流、水庫等地下水的污染,研究農業面源污染在地下水中的輸出和影響規律,也是未來的研究重點和熱點;四是構建河流總體容量控制模型,以形成對河流的環境治理和管理機制。主要是將河流分為一級、二級和小支流,按照治理目標依次進行治理,通過方案解決小流域污染的基礎問題。通過健全農業面源污染的監測和預警體系,發揮出治理方案的宏觀性和時效性。參考文獻1余進祥,劉婭菲.農業面源污染理論研究及展望j.江西農業學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