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脾胃病學中焦病_第1頁
中醫脾胃病學中焦病_第2頁
中醫脾胃病學中焦病_第3頁
中醫脾胃病學中焦病_第4頁
中醫脾胃病學中焦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脾胃病學中焦病導讀:本文節選自吳雄志先生所作中醫脾胃病學,此書指出人體氣化以中氣(脾胃)為根,陰陽(太陰、陽明) 為常,三焦為道,升降出入為氣化的基本規律。提出三綱兩 常大法,創造性地融陰陽辨證與三焦辨證于一爐,以陰陽定 性,三焦定位,以寒熱溫涼調陰陽之氣,以升降浮沉復三焦 氣化。對脾胃生理、病理與診法、治療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 論述,并附秘方、驗方 60余首,以饗讀者。第三章 中焦 病第一節概述 賁門一一闌門(胃、小腸)屬中焦,為陽明胃(賁門一一幽 門,胃)與太陰脾(幽門一一闌門,小腸)所主,主腐熟運 化而升清降濁。其中,陽明胃主腐熟通降,太陰脾主運化升 清。靈樞營衛生會篇曰:“中焦如漚。

2、”溫病條辨云:“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故治中焦宜運,運則腐熟變化, 陽明濁陰宜降,太陰清陽宜升,中焦樞機運轉則升降行而出 入安。脾胃同居中焦,有表里中見之聯系,體用不同而陰陽 相濟。若脾陽不升而胃下垂或胃粘膜脫垂,癥見痞滿、納呆 者,宜補中益氣湯加枳實九升一降。若胃濁不降而脾失健運 者,癥見腹滿時實痛,宜桂技湯加大黃寓補于通。 陽明胃病, 若伴咽中梗塞或咽痛陣咳或咽中如有痰凝、吞吐不去或咽腫 灼痛或刷牙作嘔或胸悶氣窒或胸中煩熱、反復顛倒或飲食易 嗆,望診可見咽喉紅腫充血或伴濾泡增生或扁桃紅腫,皆屬 上焦不行而胃脘不通,開宣上焦有提壺揭蓋之妙而胃氣自 降,乃下病上取,輕可去實之法,患者每覺胸喉

3、清爽而諸癥 頓除,方用宣清降濁湯(驗方)或開宣通痹湯(驗方)隨熱 中、寒中選用。太陰脾病,泄瀉而伴見惡寒發熱,清涕咳暾 者,宜逆流挽舟,方荊防敗毒散。久瀉之人,清陽不升者, 均宜開宣肺氣以助脾陽升散,方升陽止瀉湯(驗方,見脾病 節)。若下焦不通而中焦不運者,癥見痞滿、納呆、腹脹便 秘或下利后重,胃陽不磨者宜枳實導滯丸,脾陽不運者宜大 黃附子湯,腑氣一通則諸癥倶減。亦有下焦膀胱氣化不利飲 邪上干者,飲干于胃,嘔吐清水,或胃中有振水聲,宜小半 夏加茯苓湯;若飲干于脾而腸中水鳴,便溏下利者,宜春澤 湯。第二節消化吸收不良一、病因病機脾胃虛弱與飲食所傷是消化吸收不良的基本病 機。(一)脾胃虛弱脾胃虛弱

4、有脾虛、胃虛不同。1.胃虛:見于慢性胃炎、胃癌等病。以胃酸分泌不足、胃蛋白酶活性降低、 胃動力下降為基本病理改變。臨床以胃脘痞滿、胃中水鳴、 曖腐食臭、瀉下臭如敗卵為特點。2.脾虛:見于多種腸道疾患和胰腺疾病。以消化酶分泌不足、小腸動力紊亂為基本病 理改變。臨床以大腹脹滿、腸鳴矢氣、便溏泄瀉為特點。此外,肝膽疾病(膽汁分泌排泄障礙)亦可造成消化吸收不良(木不疏土)。脾胃虛弱,水谷不能腐熟運化而有停飲、停 食不同,停食又有停米面食、停油膩食、停肉蛋食之別。日 久則因生化乏源而呈氣血陰陽諸虛不足的臨床表現(長期吸 收不良造成三大營養物質及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缺乏)。(二)飲食所傷飲食所傷有傷飲、傷食

5、、傷酒不同。1.傷飲:傷飲有傷寒飲、熱飲之別。傷寒飲者多寒化,用藥宜溫化; 傷熱飲者易熱化,用藥宜佐苦寒。傷飲多因天暑人渴過飲所 致,故以傷寒飲者為多。2.傷食:傷食有傷冷食(包括生硬 食品)、熱食(包括辛辣燥烈、煎炸及腐敗食品)之別。傷 冷食者易寒化,傷熱者易熱化。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傷食 以傷熱食為多,但暑天傷冷食者亦復不少。 傷食又有傷肉食、 面食、油食及傷腐敗穢毒食之別。(1)傷米面食:攝入過多米、面、白萊等碳水化合物在腸內酵解所致,即現代醫學所 謂發酵性消化不良。脾氣虛弱,腸內菌群失調以致酵母菌、 產氣桿菌等發酵性細菌異常繁殖亦可致發酵性消化不良,后 者屬脾虛停米面食。(2)傷肉蛋食

6、:攝人過多或質量差的蛋 白質致消化不良,即現代醫學所謂腐敗性消化不良。胃氣虛 弱,胃酸缺乏亦可致腐敗性消化不良,后者屬胃虛停肉蛋食。(3)傷油膩食:攝人過多脂肪性食物致脂肪消化不良。脾 氣虛弱或木不疏土,由肝膽胰疾病致膽汁、胰液分泌或人腸 不足,脂骯不能乳化或分解亦可致脂骯性消化不良,后者屬 停油膩食。(4)傷腐敗穢毒食:攝入腐敗、污染或毒食致食 物中毒,以吐瀉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或伴神昏譫語,斑疹 動血等癥,病多兇險。3.傷酒:酒屬飲,易生濕;其味大辛 大熱,又易生熱,故酒傷多助生濕熱。二、辨證論治脾胃虛弱、 水谷不運,或飲食所傷、中焦積滯, 每多阻遏三焦氣機,氣化不行而升降失司。本病病位在

7、中焦, 亦可旁及上、下二焦。上焦嘔吐,中焦痞滿(部分患者亦可 下利),下焦便秘或下利、小便不利,總以嘔、痞、利(滯 下或便秘)定上、中、下三焦不同。停飲停食者,宜健運脾 胃;傷飲傷食者,宜消導積滯。傷飲者宜發汗利小便、甚者 逐水;傷食者上則吐之、中則消化、下則攻導。脾胃論云:“大抵傷飲傷食,其治不同,飲者水也,無形之氣也, 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病為喘咳,為腫滿,為 水瀉,傷飲者無形之氣也,輕則當發汗,利小便以導其濕, 重而蓄積為滿者,芫花、大戟、甘遂、牽牛子之屬利下之, 此其治也。傷食者有形之物也,為痢為嘔吐,為痞滿或下利 腸澼,輕者內消,重則除下;亦有宜吐者。陰陽應象論云:在上者

8、,因而越之,瓜蒂散主之,然不可過劑,過劑 則反傷腸胃。”(一)上焦1.傷飲、停飲胃主氣屬衛,飲食所傷,易挾外感, 外邪入中,又多致積滯,凡頭痛、發熱、身疼痛而嘔吐清水 者多飲傷胃,宜小半夏加茯苓湯。渴欲飲水,水人則吐者為水逆,宜五苓散。五苓散,癥見脈浮、發熱、身痛,飲邪有 外透之機,故宜桂枝發汗,小半夏湯用生姜,亦有微汗之意, 所謂飲在上者,宜汗之。2.傷食、停食小兒食積,每挾外邪, 方保和丸合香蘇散。神曲一味,消食而有表散之力,于此證 最宜,淡豆豉或豆卷也可隨證選人。食積煩亂者,宜梔子豉 湯。若食停膈上,欲吐不吐者,宜吐之,藥如:梔子24g、淡豆豉24g,煎湯熱服,或用鹽湯探吐方、瓜蒂散。(

9、二)中焦1.傷飲、停飲飲停于胃,脘鳴者宜小半夏加茯苓 湯;大結胸證,以大陷胸湯(丸)下之;痞者,宜生姜瀉心 湯。飲停于腸則腸鳴腹瀉, 宜春澤湯。飲在中者,宜利小便, 導濕下行。1.傷食、停食(1)痞滿傷食者宜消食,方如保 和丸,痞者合金匱要略枳術湯(枳實 30g、白術15g )。 脾虛食停(停食)者宜枳術丸(枳實 30g、白術60g、荷葉 燒飯為丸)升降并調而攻補兼施,此方與枳術湯有一攻一補 之異,不可混淆。曲麥枳術丸,消食;陳半枳術丸,化痰; 香砂枳術丸,行氣。痞甚者,宜蘭室秘藏枳實消痞丸(枳 實、白術、厚樸、干姜、半夏、黃連、人參、云苓、麥芽、 炙甘草)。肉傷、油傷重用楂;飯傷、面傷重用二

10、芽,宜生 用,入丸散尤佳;酒傷或挾濕或挾外邪重用神曲。可加燒飯、燒面之屬同煎,使同氣相求,消食而不傷正。傷硬食者,宜 重用雞內金。停食者待積滯一消,則宜長期服用健脾養胃之 劑,方如證治準繩健脾丸(人參、白術、茯苓、甘草、 陳皮、木香、砂仁、炒神曲、山楂、炒麥芽、肉豆蔻去油、 山藥、黃連)或先醒齋醫學廣筆記資生丸(人參、白術、 茯苓、扁豆、苡仁、蓮米、山藥、桔梗、甘草、蔻仁、麥芽、 山楂、川連、藿香、澤瀉、或加砂仁),此證多便溏,法夏、 枳實、厚樸、白芍之屬甚為不宜,山藥、扁豆之類尤為合適, 肉豆蔻當去油。(2)腹瀉傷食:保和丸加減。停食:胃 虛者宜滋陰養胃湯(驗方)。脾虛者宜健脾丸、一氣資生散

11、(驗方)、斷下粥。詳參本篇第三章。(三)下焦1.傷飲、停飲水注大腸泄瀉者,宜五苓散;下瀉 上渴,宜七味白術散;涌水者,素問氣厥論云:“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水, 水之病也。”宜已椒藶黃丸攻下之,飲在下者,宜攻逐之, 此之謂也。下焦大腸、膀胱司川瀆之化,主水液之所出,故 調節下焦大腸一膀胱系統為治療飲癥之妙法,凡大便瀉利或 濕(飲)阻便秘者,宜利小便;小便不利者,宜通大便;二 便不利者,二腑同調。2.傷食、停食傷食食積化燥者多便秘, 宿食下注、大腸傳導失司則瀉痢不暢(滯下),均宜攻下。輕者宜內外傷辨惑論枳實導滯丸(枳實、白術、神曲、 大黃、黃連、黃苓、云苓、澤瀉),

12、重者丹溪心法木香 檳榔丸(木香、檳榔、青皮、陳皮、香附、莪術、枳殼、大 黃、牽牛、黃連、黃柏),甚者加三棱、芒硝。有蟲者,宜 驅蟲,方肥兒丸、化蟲丸、術磯丸等。西藥甚適。驅蟲方藥, 服后半小時至1小時煎服大黃下之,蟲即出。宿食阻滯,三 焦氣機不暢,升降逆亂,方宜梔豉升降飲(梔子、淡豆豉、 神曲、生姜、法夏、枳實、竹茹、大黃,厥者更加菖蒲、郁 金)。傷食之癥,消導吐下,均宜中病即止,以防傷正。不 可將傷食與厭食等同。厭食未必有積滯,攻之當更甚。(四)傷酒酒者,氣味俱陽,能生里之濕熱。現摘脾胃論論 飲酒過傷如下。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倶陽,乃無形之物 也。若傷之,只當發散,消其濕。今之酒病者,往往服

13、酒癥 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 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識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 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乃有形陰血,倶為不足,如此則陰 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以元氣 消耗,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酒疸下之,久久 為黑疸,慎不可犯,以葛花解酲湯主之。葛花解酲湯: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 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蓮花青皮1g,木香1.5g、橘皮(去白)、人參(去蘆)、豬苓(去黑皮)、白茯苓以上 各4.5g,神曲(炒黃)、澤瀉、干生姜、白術以上各 6g,白 豆蔻仁、葛花、砂仁以上各 15g。右(上)為極細末,秤和

14、 勻,每服三錢匙,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此蓋不 得已而用之,豈可恃賴日日飲酒?此方氣味辛辣,偶因酒病 服之,則不損元氣。何者,敵酒病也。附論:水飲病脈癥并治1.水飲病脈癥(1 )呼吸系統(肺)癥狀:咳嗽,時間一般 較長,數月到數十年不等,特點為咳出痰清稀如水,常伴胸 悶、喘息、短氣。背部常有冰冷的感覺,得溫則適,遇冷則 咳嗽加劇,有的患者常訴背痛,不能平臥,咳嗽往往牽及胸 脅部,出現胸脅疼痛或滿悶不適,咳甚則小便自出,面目多 浮腫。(2)消化系統(脾)癥狀:干嘔或嘔吐清水痰涎,口 不渴或渴甚不欲飲或水入即吐,胃部常有脹滿不適感,時嘔 吐酸水,食不消化,胃腸經常漉漉有聲,大便多稀溏,有時

15、 有不明原因腹瀉,常呈現水樣便,或大便秘結,帶粘液痰涎 或先硬后溏。(3)泌尿系統(腎)癥狀:小便不利,四肢水 腫。(4)心腦血管系統(心)癥狀:臍下悸,心下痞,心悸, 胸痹,陰雨天或交節病重,頭暈目眩。(5)精神神經系統:眼神滯澀不流利,嗜睡或困噸,時時驚悸,神志恍惚,或抑 郁,或亢奮,或伴失眠,昏厥,抽搐,或肢體某一局部感覺 異常如發涼、蟲咬等。(6)皮膚科:皮膚潰瘍,糜爛,滋水 滲液。(7)患者久病不衰或“素盛今瘦”,年齡多中年以上, 形體肥胖,或肌肉松軟如綿,面色晦暗,其形如腫,或面光 如油,眼眶周圍晦暗(婦人白帶圈),手指粗短。(8)舌苔: 舌面津津滑潤,甚至清水時時外溢,難以自控或

16、時時唾吐痰 涎。口粘、口膩、口干不欲飲,或口干欲飲,水入則吐(或 惡心)。舌胖大,舌質淡白或晦暗如泥漿水樣,邊齒印,苔 厚膩,亦有少苔或花剝苔者。(9)脈弦或沉弦,尤以一手脈 弦(右手為多),所謂“偏弦者飲”。亦可見沉、遲、滑、澀、 緊、結、浮等脈。2.水氣上沖脈癥治水氣上沖一由心下氣往上沖,多因心脾氣(陽)虛,二由臍下氣往上沖,多因心脾腎氣(陽)虛。典 型的可出現明顯的氣由下往上沖動的感覺,不典型的雖不見 明顯氣由下往上沖的感覺,但從下往上依次出現的或脹或滿 或悸等癥也十分明確。(1)心下水氣上沖證:水寒之氣先犯心下胃脘,則胃中脹 滿嘔吐;上沖胸則自覺憋悶;沖咽則如梅核氣狀;犯肺則咳 嗽短氣

17、;凌心則心悸不安;沖頭則頭目眩暈、動則為甚;蒙 蔽清竅則耳聾、目障、鼻塞、口失滋味。(2)臍下水氣上沖證:臍下悸動而小便不利,如不及時治療,則氣從臍下上沖 咽喉,來勢突然,其行甚速,凡氣所過之處,或脹或悸或窒 塞,皆歷歷有征,故稱奔豚氣,猶以沖至咽喉,每每使人憋 悶、窒息、冷汗而如垂死恐怖,少傾則氣復下行,其癥隨之 而減。(3)色診:面帶虛浮,其色黎黑或見水斑(額、頰、 鼻柱、口角等處,皮里肉外出現黑斑,類似色素沉著)。(4)脈診:沉弦。沉脈主水,弦脈主飲。如見一癥、兩癥而色脈 相應時便可斷為水氣上沖,不必諸癥悉具。病機:沖脈麗于陽明,下系于腎,上達于心,散于咽喉,故 此病屬土虛不能制水,腎虛

18、水泛,心陽虛弱不能降伏下陰所致,其發病之關健為陽明土虛、少陰水火升降失司(火少陰心沖脈土 陽明沖脈水少陰腎)。治療:1.心下(陽明胃土)水氣上沖者,宜溫陽降沖,化氣 利水,方苓桂術甘湯輩(五苓散、苓桂味甘湯、苓桂杏甘湯、 苓桂姜甘湯、苓桂棗甘湯、苓桂龍牡湯、苓桂杏苡湯、張錫 純理飲湯等)。2.臍下(少陰腎水)水氣上沖者宜溫腎培土, 溫陽降沖,化氣利水,方真武湯輩。飲咳,自心下而起者,宜飲咳湯(驗方)。飲咳湯:桂枝20g 白術15g 云苓30g 豬苓12g 澤瀉12g 生姜9g 法夏12g 杏仁6g 厚樸12g 黨參30g主治:久 咳痰涎清稀,咳甚尿出,舌淡,胸片常呈陰性,血常規中性 粒細胞一般不高,淋巴細胞可升高,服清熱滌痰中藥及抗生 素不效或見效不彰者。飲咳,自臍下而起者,宜溫飲煎(驗方)。溫飲湯:制附片30g(先煎半小時)白術15g 云苓30g干姜10g 細辛6g五味子9g 當歸12g 杏仁9g炙甘草 3g嘔者加法夏,腫者加杏仁,面熱加大黃。主治:同前, 唯多氣促畏寒、尺脈沉遲無力。下虛上實者,小青龍不可與,汗之為逆,心下悸,頭眩,身 腩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救之。此證內外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