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學生姓名 唐豪 學號 專業漁業推廣導師姓名 邱盛堯學生簽名:_ _ 一、背景我國水產生產自50年代起就開始了從捕撈業向養殖業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水產品產量迅速提高。水產養殖在產業結構和品種結構等方面也發生深刻的變化。由傳統的池塘養魚向基地化、工廠化、集約式、多元化及立體化等方式發展,養殖品種也由傳統的鯉科魚類擴大到包括魚類、甲殼類、貝類、兩棲類、爬行類等的近百個品種。海水養殖業也獲得了迅速發展,養殖的規模越來越大,種類越來越多,包括魚類、甲殼類、貝類、腔腸類、藻類等數十個品種。由于水產養殖業的高速發展,近20年來,水產養殖品種的病害頻繁發生,經濟損失嚴重,已成為21
2、世紀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據初步統計,目前危害水產養殖生物的病害已達400500種,病害生物包括侵襲生物如病毒、原核生物(包括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細菌、絲狀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后生動物(包括吸蟲、絳蟲、線蟲、棘頭蟲、蛭、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和敵害生物如藻類、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等)。而大多數水產養殖生物的病害是由病毒、原核生物、真菌和原生動物所引起的。我國淡水和海水養殖魚類有草魚、青魚、鰱、鳙、鯉、鯽、鳊、鱖、鯰、鮠、鱔、白鯧、烏鱧、叉尾鮰、羅非魚、鰻、鱸、鯛、鲆、鰈、鮭鱒、鲪、鲀等近50個品種,各類疾病達200余
3、種。主要的病毒性疾病有草魚出血病、淋巴囊腫病、真鯛病毒病、河鲀白口病、傳染性胰臟壞死病、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歐鰻狂游癥、鱖魚暴發性病毒病、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癥、鯉痘瘡病等10余種,主要的細菌性疾病有出血性敗血癥、潰瘍病、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癤瘡病、白皮病、打印病、愛德華氏病、鱧潰瘍性綜合癥等幾十種。真菌和藻類引起的魚病有水霉病、鰓霉病、虹鱒內臟真菌病、鐮刀菌病、鏈壺菌病、楔形藻病、卵甲藻病、淀粉卵甲藻病、絲狀藻類附著病等10多種。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引起的魚病有粘孢子蟲病、車輪蟲病、小瓜蟲病、指環蟲病、三代蟲病、復口吸蟲病、腦粘體蟲眩暈病、單極蟲腸道瘤病、中華蚤病和錨頭蚤病等50多種。還有不
4、明原因的疾病如鱧腹水病和不明原因大面積死亡癥。我國甲殼類養殖品種包括對蝦、新對蝦、羅氏沼蝦、梭子蟹、鋸緣青蟹、中華絨螯蟹等1020種,各類病害達100余種。病毒性疾病有對蝦白斑病、斑節對蝦桿狀病毒病、對蝦肝胰腺細小病毒病、河蟹抖抖病、蟹類皰疹病毒病等,原核生物性疾病有紅腿病、細菌性幼體敗血癥、黑鰓綜合癥、瞎眼病、甲殼潰瘍病、腸道潰瘍病、屈撓桿菌病、爛鰓病、普通變形桿菌病、羅氏沼蝦黑斑病、中華絨螯蟹步足潰瘍病、絲狀細菌病、立克次氏體病、支原體病等。寄生蟲性疾病包括固著纖毛蟲病、擬阿腦蟲病、微孢子蟲病等。我國貝類養殖品種包括扇貝、牡蠣、鮑魚、文蛤、蝰蚶、縊蟶、毛蚶、雜色蛤、貽貝、三角帆蚌、珍珠蚌等
5、20余個品種,各類病害有扇貝大面積死亡、扇貝支原體病、鮑魚病毒病、鮑魚膿足病、三角帆蚌病毒病、文蛤弧菌病、三角帆蚌氣單胞菌病、牡蠣單孢子蟲病等。兩棲類和爬行類水產養殖品種主要包括牛蛙、中華鱉、烏龜等,病害也趨嚴重。牛蛙病害有紅腿病、傳染性肝病、腹水病、腦膜炎產黃桿菌病以及蝌蚪寄生原蟲病等;中華鱉則有白斑病、腮腺炎、紅脖子病、白點病、腐皮穿孔、白底板等14種以上的病害。其它養殖的經濟或觀賞品種也有病害發生,如刺參潰爛病、白豚腐皮病、海獅海豹腸炎病、水貂新型敗血病等。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水產養殖病害發病率達50%以上,損失率20%左右,估計我國每年因水產養殖病害問題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百億元
6、之巨,并且還有上升的趨勢。1995年(據近20個省市的統計資料)因病害造成較大損失的傳統淡水魚類發病面積約800萬畝以上,占傳統漁業面積的15%左右,產量損失約5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估計在13億15億元。名特優的新興淡水養殖品種的發病更加嚴重,如歐洲鰻發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為30%40%。珠江三角洲鱖魚養殖面積已達60萬畝以上,發病面積約50%,死亡率在50%80%,經濟損失達2億元。1994年至1995年,中華鱉白底板、腮腺炎等病害暴發,總受害面積為30%80%。總死亡率估計在20%50%。我國正在興起的海水魚類網箱養殖業還未在全國充分推廣,目前就已陷入了病害重重的困境。甲殼類病害的發生
7、形成了世界性的趨勢,1993年以來暴發的對蝦流行病使全球對蝦養殖業受到嚴重損失,估計1994年的損失量就達301.9億美元,我國70%對蝦養殖面積受害,減產50%70%,每年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50億元。圍網及外蕩養河蟹因大批死亡虧本者占50%以上。貝類病害的損失已開始躍居海水養殖業的首位,近年來扇貝的大規模死亡連年發生,趨勢越來越嚴重,1998年櫛孔扇貝的死亡率在山東部分海區已達到了80%。工廠化養鮑在1995年以前形勢喜人,北方沿海不斷興建和擴建養鮑廠及鮑魚池,隨后的鮑魚膿足病及其他鮑魚病害在各地的蔓延,使養鮑業受到了嚴重打擊,到1998年為止,估計80%的養鮑廠已經倒閉停業。其它貝類如
8、文蛤、牡蠣、縊蟶等的病害也對養殖業形成了嚴重沖擊。到目前為止,在水產養殖業的各品種中,幾乎已找不出不受病害嚴重威脅的品種。由此可見,病害的發生已成為整個水產養殖業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雖然我國水產品的產量已居世界首位,而且養殖產量已占主導地位。但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由于國力、財力的原因,當前的水產養殖業無論在管理機制、科學技術、業者素質和產業化設施等方面距離現代化、先進性尚有較大差距,因此水產病害的發生和流行實難避免,在水產養殖業飛速發展的背后,存在一系列問題,如養殖苗種與親體的國內地區間交流,每年的人工苗種的增殖放流,種苗的進口和引進,所有這些種苗的人工遷移均沒有經過有效的檢疫;病害防治的
9、研究基礎不足及防治技術缺乏,研究工作與養殖業發展需求之間有較大差距;大量使用化學藥物及抗生素,造成正常生態平衡破壞、抗藥性微生物與病毒性疾病暴發;海灣水域超容量養殖造成海帶、扇貝等大規模死亡;養殖種苗未經馴化并大量依賴野生種群,使劣質基因性狀得以保存,降低了養殖品種的抗逆特性,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灘涂養殖發展缺乏宏觀控制造成海岸帶生態環境惡化,植被銳減;在集約式養殖條件下,高密度放養已造成水質二次污染、病原傳播、水體富營養化,赤潮頻繁發生,加上飼養管理不當等,都為病害的擴大和蔓延創造了有利條件,是導致近年來疾病綿綿不斷、愈演愈烈的原因。對于科學研究來說,需要針對當前水產病害防治的現狀,加強病害
10、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并從病原檢疫與病情監測、藥物及免疫防治、生態環境調控治理、抗病遺傳選育、健康管理以及社會經濟等去綜合性地尋求有效的技術解決途徑。對水產養殖動物重大病害進行綜合防治技術的攻關,將病蟲害問題與品種的遺傳特性、健康狀況、養殖工藝、所處的生態條件、所需資源狀況以及養殖業的經濟條件等各方面進行有機地聯系起來,建立完善檢疫及監測手段及制度,開發有效實用的生態與免疫防治技術及抗病苗種,開展綜合防治技術示范,健全信息咨詢服務網絡,使我國水產養殖業在21世紀能逐步擺脫疾病的困擾,走上可持續的健康發展之路。二、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1、研究現狀我國水產動物病害研究始于50年代,60年代以前,主要是
11、研究各種寄生原生動物、蠕蟲、甲殼動物等寄生蟲疾病,“六五”以來,國家開始對幾種主要的水產動物病害開展了較系統的攻關研究。在淡水養殖方面,80年代主要針對草魚出血病,90年代主要針對嗜水氣單胞菌引起的淡水魚類暴發病等進行了病原學及綜合防治方面的研究;在海水養殖方面,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主要針對對蝦常見的細菌性疾病,1993年以來主要針對對蝦暴發性流行病等進行了病原學及綜合防治方面的研究。此外,部委、省市等還資助開展了眾多的水產養殖動植物病蟲害的病原及綜合防治方面的研究課題。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已培養了一大批從事水產動物病害防治研究的技術力量,并相繼建立了一批設備比較先進的實驗室,使我們對水產動植
12、物病蟲害研究總體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還建立了水產病害防治網絡,在經驗交流、病情通報、技術咨詢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社會效益,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及科學依據,為我國漁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水產養殖病害研究一直是世界范圍內十分活躍的研究領域,國外對魚類病毒病的研究歷史較早,也較深入,很多研究都達到了分子生物學水平,如病原結構的分子生物學、分子流行病學、分子毒理學、分子免疫學及基因工程疫苗等,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在病毒分子生物學,對病毒基因組的研究深入到了各基因片斷編碼的蛋白的鑒定、體內轉錄、糖蛋白肽的結構和免疫試驗、不同病毒分離株的基因組和蛋白多肽的差異,病毒各基因組片斷的克隆、測序
13、和表達,進而進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等。在疾病流行病學,通過對全國范圍內魚類種群中病毒感染的檢測來預測流行規律,從而制定當年的控制對策;運用頻率分布來描述魚類寄生蟲在寄主種群中的分布,并從其動態中了解疾病發生的可能。甲殼類病害研究在水產無脊椎動物中進展最快。在病毒方面,國際上已發現了1516種對蝦病毒、56種蟹類病毒,包括桿狀病毒屬、細小病毒屬、虹彩病毒屬、呼腸弧病毒、小RNA病毒屬、披蓋病毒、彈狀病毒屬等的成員,其中對蝦桿狀病毒(BP)已得到了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的認可。主要的工作在病毒的發現、組織病理學、分離純化、形態學研究、核酸和多肽特性、病毒的理化因子敏感性、病毒流行病學、病毒感染特性及病
14、癥、環境因子對發病的影響等方面,有56種病毒的基因組得到了部分克隆和測序,有力地促進了疾病診斷和病毒檢測技術的發展。與魚類或昆蟲類的病毒學研究比較,由于缺乏甲殼類傳代細胞株和標準實驗動物,其病毒學的研究進展受到很大影響,研究層次和深度顯得較低。我國的魚類病毒病重點在草魚出血病的研究,已經在病原學、流行病學、病理學、檢測方法、基因組結構、免疫學、細胞培養滅活疫苗、防治方法等研究與應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系統地研究了草魚出血病病毒的組織培養、分類鑒定、基因組和多肽結構、病毒RNA的轉錄酶活性、病毒糖蛋白結構多肽的抗原型、病毒多肽及基因組的體外翻譯和病毒基因組的體內轉錄、疾病與環境的關系等。國
15、內也報道了鯉痘瘡病、傳染性胰臟壞死癥、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癥、淋巴囊腫病、鱖魚病毒病、月鱧病毒病、真鯛病毒病等魚類病毒性疾病。此外,在兩棲類和爬行類中還報道了牛蛙病毒病、烏龜病毒病、中華鱉病毒病等,但我國的水產脊椎動物病毒病絕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疾病的描述、病原的分離和初步鑒定、超薄切片電鏡觀察等方面。國外在貝類病毒病方面發現了約45種病毒,我國目前至少報道了兩種病毒:三角帆蚌瘟病和皺紋盤鮑病毒病,研究的水平一般。國外在水產動物細菌性疾病研究有較全面、系統的報道,研究主要集中在嗜水氣單胞菌、愛德華氏菌、魯氏耶爾森氏菌、鰻弧菌、副溶血弧菌、創傷弧菌等細菌病原的快速鑒定系統、選擇性培養基、血清學快速檢測
16、技術、細菌性疾病的病理學、細菌的致病因子的致病機理及其基因結構和表達、亞單位細菌疫苗、細胞壁多糖的免疫活性等的研究,在細菌耐藥性方面從魚類病原菌各種耐藥性的發生、發展到其機理研究均已逐步深入,分離并深入分析了耐藥性的遺傳因子:抗性質粒的基因結構、抗性譜等。此外,細菌的鑒定除快速鑒定系統外,還在16S rRNA、質粒等方面發展了一系列分子生物學鑒定技術。近些年,國外在水產動物寄生蟲的離體培養和疫苗研制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特別是利用重組DNA技術研究寄生蟲病的基因工程疫苗,顯示出了較大的潛力。開始了對小瓜蟲膜蛋白的純化及特性研究,進一步探討這種抗原作為免疫原在免疫應答中的作用;建立了鮭虱腸道蛋白抗
17、原的基因文庫并進行了表達,研究了該蛋白的免疫原性,在鮭虱腸道蛋白重組疫苗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通過抗體破壞虱腸道功能,達到控制鮭虱病的目的。國內在水產動物寄生蟲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的形態描述、分類地位確定、生活史及微生態學、流行病學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我國在魚類單吸蟲等抗原及基因組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比較深入,確定了抗原蛋白及其定位,構建了部分基因文庫,研究了PCR和核酸探針檢測方法,為檢測和免疫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技術。水產動物疾病診斷技術的發展與相應的病原研究的深入程度密切相關,近20年來,用現代生物學技術檢測病毒、細菌性病害的發展迅速,主要有熒光抗體技術、免疫酶技術、單克隆抗體
18、技術、核酸雜交技術、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等。由于上述檢測技術的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實用性好等特點,在國外已成為多種水產動物病毒、細菌等病害的常規診斷方法。對鮭鱒魚、對蝦的主要病毒和細菌病原的相應免疫學或分子生物學病原檢測技術多數都開發成了商品化的試劑盒。我國對虹鱒傳染性胰臟壞死癥、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癥、草魚出血病病毒、對蝦白斑綜合癥病毒、肝胰腺細小病毒、嗜水氣單胞菌毒素等進行了單克隆抗體研制和相應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或乳膠凝集實驗等快速檢測技術。對魚蝦貝類的一些病原細菌也建立了ELISA、熒光抗體、SPA協同凝集等檢測技術。對蝦病毒WSSV的核酸探針檢測技術及PCR檢測技術已
19、形成了商品化的檢測試劑盒。在魚類免疫學研究領域,近些年來國外的研究十分活躍并取得了極大的進展,特別在抗原分子結構(包括病毒抗原、細菌抗原和寄生蟲抗原等)、免疫應答機理、細胞免疫活性以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方法和技術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同時國外在魚蝦類免疫刺激劑及營養因素對特異性或非特異性免疫的影響也做了一些開創性的研究工作。40年代,國外就開始應用殺鮭氣單胞菌菌苗預防魚病。1975年癤瘡病疫苗首次在美國獲準進入商品化生產。近年來國外魚類疫苗發展十分迅速,日本研制了虹彩病毒的特效疫苗,美國成功研制出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癥基因工程疫苗,弧菌疫苗、癤瘡病菌苗、腐皮病菌苗、香魚假單胞菌疫苗、多子小
20、瓜蟲病疫苗等均已商品化。到目前為止,國外已批準上市的魚類疫苗有近30種,在魚類病害的防治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國內,60年代開展了水產免疫學技術的研究。1969年,珠江所首次研制出滅活組織漿疫苗注射免疫草魚三大病(赤皮病、腸炎病、爛鰓病)獲得成功以來,我國魚類免疫防治在這近30年來有了一定的發展。陸續開展了草魚呼腸弧病毒、嗜水氣單胞菌、柱狀曲撓桿菌等病原體免疫學特性的研究,研制了淡水魚類細菌性敗血癥、草魚出血病、鱖魚爛鰓病、甲魚紅脖子病等的疫苗,并進行了生產性防病試驗,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全菌苗、菌細胞苗、滅活疫苗、弱毒疫苗、亞單位苗、基因工程疫苗、DNA疫苗等多種類型得到不斷深入的研究。除疫
21、苗開發外,免疫途徑、免疫復活劑、營養與免疫的關系、抗病毒干擾素的誘生和檢測等方面的研究也已開展。目前已進行草魚出血病病毒滅活細胞疫苗和減毒細胞疫苗的工廠化生產,免疫草魚成活率達85%以上,免疫力保持13個月以上,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在無脊椎動物免疫學研究方面,蝦貝類的免疫學研究較為突出,目前公認蝦貝類無特異性免疫機制。國外報道的蝦貝類非特異性免疫能力包括血淋巴凝結、黑化、細胞粘附、抗菌作用、活性氧形成、細胞吞噬作用等,體液的免疫因子報道的有酚氧化酶、溶菌酶等多種酶活力及凝集素、抗菌肽等,細胞免疫包括不同類型的淋巴細胞的發生和作用等。在免疫器官方面,對蝦淋巴器官的作用已逐步揭示,最新的研究觀察到
22、了淋巴器官在TSV慢性感染過程中對病毒的消除作用。利用免疫促進劑,如葡聚糖、肽聚糖等激活免疫系統的活性從而起到疾病預防的作用已在生產上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國內對蝦貝類生物抗病力研究開展得較晚,最早在1990年黃海所對對蝦弧菌進行了初步的疫苗研制和免疫研究,觀察到一定的免疫增強效果。近年來,我國研究者已初步明確了對蝦免疫的機制,掌握了血液中酚氧化酶、溶菌酶等的活力、血細胞吞噬活力等幾種非特異性免疫生理指標。還開展了多糖類免疫活性物質的研究,觀察到了一定的免疫促進作用,其中幾種多糖類產品作為免疫增強劑已初步推向市場。此外,在對蝦健康生理與環境因子關系、干擾素或干擾素誘生劑與對蝦病毒感染關系等方面也
23、開展了初步的探討。水產養殖病害的綜合防治對于疾病控制極為重要。北歐的鮭鱒魚養殖的發展歷史較早,其疾病的防治工作進行得較為深入,他們從苗種免疫等角度加強魚體的抗病力和從養殖環境的改良、水質調控、優質餌料、病原監控方面開展了綜合的健康管理工作。泰國在對蝦的病害方面進行的綜合防治也頗具特色,形成了一套圍繞提高對蝦健康狀況、減少病原入侵機會、保證養殖環境清潔穩定等的健康管理技術,使泰國的對蝦養殖未受到病毒病的干擾,產量躍居世界首位。當前,多種用于水質、環境改良的微生物制劑已在國際市場上越來越流行,國外水產養殖在起到疾病綜合防治作用的池塘改造和養殖設施等方面的固定資產投入已成為擴大生產的首要部分之一。我
24、國養殖魚類和對蝦病害的綜合防治工作也已開展。經過45年的攻關,在對蝦病毒病暴發依然猖獗的地區,采用水車式增氧機、高位水池蓄水式養殖在現階段對蝦養殖中取得了一定的預防疾病和實現產值的效果。病害綜合防治技術重點是通過應用免疫技術、優質飼料、生態環境優化和穩定技術以提高宿主的抗病能力,同時在苗種、病原、環境等方面加強病原控制,以減少感染機會,達到對病害的防治目的。養殖品種的抗病力一直是水產動植物病害防治和種質培育研究所共同關注的問題。由于水產動植物增養殖業的發展歷史極短,其種群馴化程度遠遠落后于農業的種植和畜牧業,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目前全世界的水產養殖的各種品種很大程度上都仍然是野生種群。而由于水相
25、系統的特殊性,水產動植物在家系、品系等的隔離保存技術方面的難度大大高于種植和畜牧業,使水產動植物抗病育種工作的難度增加。因此,水產動植物抗病育種方面的任何研究和技術進展都顯得十分可貴。國外對主要魚蝦類進行了遺傳多樣性分析,在種群差異性研究方面工作較為深入,同時還研究了魚類對某些病原細菌或病毒的先天抗性的產生機理,在水生生物抗病的遺傳力方面找到了一定的科學依據。歐美國家還對鮭鱒魚和對蝦等水生生物相繼開展了無特定病原(SPF)、抗特定病原(SPR)和家系選育等方面的研究,以此為基礎,相應的海水養殖業正向高健康系統(High Health System)發展。我國在草魚的抗性細胞的篩選和抗病因子分析
26、進行了初步研究,通過基因轉移技術將團頭魴總DNA導入草魚受精卵獲得抗出血病草魚子代及其抗病力分析初步結果。也已初步開展了轉基因技術在其它淡水魚類抗病育種方面的應用探索。海洋生物抗病種質培育與篩選,國內也開展了一些研究工作,通過定向交配,篩選出的耐高溫、抗腐爛、生長快、含碘量高的海帶新品系,其養殖范圍已由我國北方擴展到福建沿海,單產量穩定提高。國家海洋高技術研究計劃(863計劃)已對對蝦、扇貝、牡蠣、鮑魚、珠母貝、海洋魚類的多倍體育種進行資助,櫛孔扇貝經過2年的初步選育,已見明顯效果,產量提高20左右,在出現大面積死亡的海區,成活率提高50;同一海區養殖的三倍體櫛孔扇貝試驗群體成活率明顯高于普通
27、的二倍體。中國對蝦高健康種群選育技術連續幾年的研究,階段性成果已通過專家驗收,選育出的高健康群體具有一定的抗逆能力。病害研究的實驗模型對于學科和技術的發展極為重要,醫學和陸生動植物已建立了包括動物實驗、組織培養和病原保藏中心等在內的數百種標準實驗模型,有力地促進了醫學和陸生動植物病害研究的發展,而水生生物標準的實驗模型包括組織培養模型、實驗動物模型和病原庫相對來說為數極少。國外建立了60余株魚類細胞系,有近40種病毒采用細胞培養分離成功,多數水生生物的病原細菌也有標準培養物得到保存,已有近交50代以上的純系魚。而甲殼類等沒有傳代細胞系或標準實驗模式動物建立,而國外某些權威實驗室對對蝦病毒病原已
28、有較為全面的保存。我國長江水產研究所、珠江水產研究所等研究單位在草魚的組織培養方面已先后建立了ZC7901、CIK、CP88、PSF等對草魚出血病病毒敏感的細胞株,魚類實驗模式動物的研究工作正在進行,珠江水產研究所已將劍尾魚純化培育到第18代,對蝦組織培養的研究也經歷了近十年的努力,但其傳代細胞系仍未建立成功。2.存在問題由于研究經費不足,且投入過于分散,造成了研究資源分散而薄弱和研究機構重復性建設的局面,使我國整體的水產病害研究力量薄弱,導致了該領域的一系列缺陷,如研究者的創新思維受到研究條件局限和經費短缺的約束,多數研究者進行的是國內外已報道的工作,造成低水平的重復研究。研究工作與實際生產
29、需要存在一定差距,使研究成果實用性能及在生產上的應用效果不理想,與國外相比,成果的實用化和商品化工作還很不完善。主要水產動植物品種的病害研究水平差距較大,一些養殖品種如對蝦、淡水魚類等的重大病害研究有較好的基礎,但另一些養殖品種如海水魚類、貝類、藻類等的重大病害研究幾乎還是空白。魚蝦病害防治化學藥物的濫用不僅在生產中存在,而且研究中也存在,只注重藥物的開發,而在藥物進入機體后的藥理學、代謝動力學、藥物安全使用等的研究考慮較少。3.發展趨勢(1)病毒學研究將成為水產動物病原生物學的研究重點在許多魚蝦貝藻的疾病中,更多的病毒種類將被發現和認識。除了對病毒的形態結構、病原性、傳播途徑、核酸組成以及體
30、外培養等方面開展研究外,病毒的感染機理、病毒基因組的結構功能等將成為學科的前沿研究領域。病原微生物學致病因子的分離、克隆與表達、致病機理、致病因子產生的內外條件等研究;病原微生物耐藥質粒的分離、克隆、流行規律、質粒消除劑或質粒轉移抑制劑開發等也將成為研究的重點;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病原生物的分類鑒定將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2)疾病的檢疫與病原的快速檢測技術將規范化和商品化國際上正在著手建立水產病害檢疫網絡和規范,其相關的病原快速檢測技術將得到不斷完善并規范化。現代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高新生物技術,如核酸探針、PCR、熒光抗體檢測技術、酶聯免疫技術等在疾病診斷和病原生物檢測中將得到廣泛應用
31、,技術的商品化程度將大大提高。對病原生物核酸序列的掌握為核酸探針和PCR引物的人工合成提供越來越多的便利。基因工程抗體庫在水生生物病原的免疫學技術方面的應用也將顯示出越來越明顯的優勢。借助上述手段,檢測技術將能精細到對病原分類分型鑒定和致病因子的測定。(3)綠色生物漁藥及免疫防治技術將進一步獲得發展基于改善養殖生態環境和宿主健康狀況的綠色生物漁藥或生物制劑在水產中的開發和應用將逐步取代目前藥物濫用的局面,為水生生物病害防治提供重要的關鍵技術及產品,這類新型漁藥將主要包括有益微生物制劑、免疫促進劑、疫苗、干擾素、抗菌肽、抗病毒多肽、中草藥制劑等等。對水生生物的免疫機制、抗感染機制、健康生理,病原
32、抗原決定簇基因結構以及有益微生物區系等的研究為上述新型漁藥開發提供重要理論依據,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為主體的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為上述產品的實用化生產提供技術依托。藻類、餌料生物、有益微生物、病毒等的轉基因技術可能將為藥物使用提供一條嶄新的給藥途徑。(4)抗病苗種將成為水產養殖業的主體提高品種的抗病力將是21世紀品種選育和馴化工作的重點。家系保存、數量性狀遺傳選育、病原檢測、抗病力檢驗、遺傳標記、遺傳多樣性檢驗等技術將是抗病品種選育和馴化工作的基礎。轉基因技術在水生植物遺傳育種方面可能實現實用化,轉基因技術在水生動物抗病育種的應用研究也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5)健康管理技術
33、將進一步加強在提高苗種健康質量和加強對病害的監測預警的同時,對優化養殖系統結構、保護養殖生態環境、提高餌料質量及其利用率、合理使用新型漁藥和疫苗等將進行深入研究,這是可持續水產養殖業健康管理技術的核心,也是水產病害防治研究的重要發展趨勢。(三)要解決的主要科學問題1.水產動物病害實驗模型的研究(1)特種水產動物細胞庫的建立在原有魚類細胞系的工作基礎上,重點建立新興養殖品種細胞系,特別是要探索目前國內外還沒有成功的對蝦、鋸緣青蟹細胞系的建立技術,找到最適培養基和促生長因子等組織培養條件,以突破甲殼類組織細胞長期傳代的技術難關,進而建立其傳代細胞系。對扇貝、鮑魚、牛蛙等的組織培養工作也應該視其病害
34、研究的工作進度,特別是病毒學研究的進度,盡早開展組織培養的基本緩沖系統、培養基、生長因子及其細胞傳代的研究工作。(2)水生實驗動物標準化研究以純系培育到第18代的劍尾魚為模型,對其生物學、生理學、免疫學特性、病毒敏感性等的研究,建立標準化的水生實驗動物。(3)水生生物病原庫建立研究該項研究包括病原的收集整理、分離和純培養、分類鑒定等一系列病原生物學研究工作。根據現代生物學發展的要求,進一步開展病原的核酸序列分析、基因結構、特異性核酸片斷、免疫原性基因等研究,以建立水生生物的病原庫。這是一項基礎性研究,為以后水產養殖品種的疾病防治和建立專家咨詢系統打基礎,十分重要。2.水產動物主要疾病的病原生物
35、學及流行病學研究(1)水產動物主要疾病的病原生物學研究繼續對對蝦病毒性暴發病、草魚出血病和主要淡水養殖魚類出血性敗血癥病原的基因組結構與功能及致病機理等進行較深層次的研究。開展對扇貝大面積死亡、鮑魚膿足病、對蝦蚤狀幼體綜合癥、海魚弧菌病、海魚病毒病、中華鱉病毒病、鱖魚病毒病、中華絨螯蟹病毒病、月鱧病毒病、烏龜病毒病、歐鰻雙極蟲病,蝦蟹聚縮蟲病、魚類粘孢子蟲和微孢子蟲病等病原的分離鑒定、致病性和致病條件、體外培養、病原生物學特性及分子生物學結構等的研究。加強對水產養殖生物新發現的疾病或病原的發生與發展檢測,及時確認新病原的的危險級別,進而對新病原進行深入的病原生物學研究。(2)水產動物主要疾病的
36、流行病學研究開展水產動物主要疾病流行過程中的病原體、寄主、環境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動力學研究,探索病原體從寄主到寄主的傳播以及群體內疾病流行的規律。研究宿主、中間宿主、病原載體等的病原生態學,掌握水生生物病原生態學特征。研究不同病原在同一類宿主中的分布,掌握病原宏觀的相互作用規律;研究病原流行在不同地域和宿主種群中的變異動態,掌握病原流行的發展趨勢。重點開展對蝦、扇貝、草魚、中華絨螯蟹等大宗養殖品種主要疾病流行病學的研究。3.水產養殖動物重大疫病檢疫與監測預警系統的技術基礎研究(1)病原早期快速檢測技術及檢測試劑盒產業化技術研究水產養殖動物主要疾病病原的單克隆抗體、基因工程抗體、基因克隆、核酸序
37、列等,進而發展用于病原檢測的免疫學技術(如凝集試驗、沉淀試驗、免疫熒光抗體技術、酶聯免疫技術、SPA免疫檢測技術、免疫PCR技術、免疫轉印技術、免疫電鏡技術等)、基因探針技術、PCR技術等,實現對水產養殖動物病原的準確靈敏檢測及疫病的早期快速診斷,將上述技術向高度敏感性、高度準確性以及試驗電腦化、反應微量化、方法標準化、試劑商品化的方向發展,生產出實用性強的快速診斷試劑盒。(2)影響疾病流行的關鍵性生態環境因子劃定及其監測技術重點研究病原體、病原載體生物等在環境中的消長規律,查明生態環境因子的變化與上述消長現象的內在關系,掌握影響病原生物生態分布的生態環境因子;同時研究宿主健康與環境因子變動的
38、關系,掌握影響宿主健康的生態環境因子。針對上述查明的環境因子,應用現代生物學及理化、儀器設備檢測手段,建立快速監測技術。(3)宿主發病特征性生理生化指標及其檢驗技術研究從健康狀態、潛伏感染和發病狀態的宿主免疫指標、生理生化指標等的檢測入手,掌握關鍵的發病特征性指標。采用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手段建立相應的檢驗技術。開展群體或區域水平的苗種或親體的健康及抗病力檢驗4.免疫防治技術研究和綠色生物漁藥研制及各類漁藥臨床檢驗和質量檢測技術(1)水產養殖動物免疫學及免疫防治技術研究宿主免疫機能研究是確定主要養殖種類免疫系統結構和組成,掌握免疫組織細胞的功能,闡明免疫因子的作用及揭示免疫應答的過程和
39、機理等。病原體抗原性的研究是明確引起宿主免疫識別的關鍵抗原決定簇或表面大分子結構,認識參與中和作用的關鍵抗原及中和反應的機理。對水產動物宿主免疫機能研究,淡水魚類有一定基礎,海水甲殼類剛剛開始,而爬行類、兩棲類、貝類、海水魚類等較為薄弱甚至還是空白。對病原體抗原性研究較多的病原體是淡水魚類的嗜水氣單胞菌,草魚呼腸弧病毒與柱狀曲撓桿菌也有一定的研究,對蝦的病原細菌或多糖類物質和其它對水產業造成較大影響的病原體則研究較少,甚至是空白。免疫防治技術研究的重點,魚類主要是疫苗保護技術;而甲殼類和貝類,由于不存在特異性免疫機能,主要研究免疫促進劑的應用技術。魚病防治疫苗有細胞培養滅活疫苗、弱毒疫苗、DN
40、A疫苗、亞單位疫苗、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等,目前主要解決疫苗大規模制備技術。疫苗使用方法除已廣泛采用的注射疫苗外,要加強研究生產上容易應用并推廣的浸泡疫苗和口服疫苗。免疫促進劑要深入研究作用機理、對不同生物的免疫促進效能、吸收率、代謝動力學等。(2)綠色生物漁藥的研制及藥物學研究加強高效、低毒、無污染、無殘留的綠色生物漁用藥物的研究,通過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生化制備工程技術等手段,開發一系列綠色的微生態環境改良劑(光合細菌、消化菌、放線菌及其它生物活性劑等)、免疫促進劑(肽聚糖、葡聚糖、多肽等)、抗微生物制劑(干擾素、抗菌肽、凝集素、抗病毒肽等)、生物防治劑(病毒制劑、噬菌體制劑、微生物制劑等)及
41、中草藥制劑。開展綠色漁用藥物的方劑學研究。研制藥物餌料添加劑、藥物浸浴劑、藥物活性保存復合制劑等應用技術。通過藥理學、藥代動力學及臨床檢驗等深入研究,明確上述生物漁藥防治水產養殖生物疾病的機理、用法、效果,并進一步改善藥物存在的缺陷,減少或消除存在的毒副作用。(3)各類漁藥管理的質量檢驗、臨床檢驗及使用跟蹤檢驗技術針對目前濫用、亂用藥物的狀況,加強水產常用藥物管理勢在必行。藥物管理包括藥物行業標準制定、藥物質量檢驗、臨床檢驗、使用跟蹤檢驗四個方面。制訂藥物行業標準應實行應用藥物的標準化管理。對漁用藥物主要成分的含量、主要成分應有的純度、非藥用成分及副產品的含量、有害成分的含量、藥物的儲運性能、
42、藥物的保質期長短、藥物的形式與包裝等應進行質量檢驗。對藥物的臨床藥效、藥代動力學、藥理學、毒理學、藥物使用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等應進行臨床檢驗。對藥物使用普及率、藥物非正常使用率、藥物使用對環境的影響、藥物貯運流通環節對藥物質量的影響、藥物的社會經濟學作用等應進行漁用藥物的跟蹤檢驗。上述的各項檢驗的某些檢驗技術目前還需要建立或完善,如痕量藥物成分(包括有效成分和有害成分)的特異性檢測技術、藥物效用的定量檢驗技術、藥代動力學檢驗技術、藥物對環境影響的評價技術等。5.控制水產養殖生物病害大規模流行的生態環境調控技術病害的大規模流行,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使不同地域的宿主與同種病原有相似的接
43、觸機會,另一方面它使宿主的生理條件滿足該種病原感染的要求。因此,對病原大規模流行的生態環境條件的研究,要從病原在環境中傳播的生態動力學、生態環境狀況與宿主生活質量及抗病力的關系、病蟲害大規模流行的可能性對區域環境生態容納量的限制等入手。通過對工廠化養殖、集約式池塘養殖、大水面網箱或放養等不同養殖方式環境條件的研究,開發出影響環境理化狀態、微生物生態、浮游生物生態等的微觀生態環境調控技術;同時將養殖模式與區域經濟計劃結合,探索區域性環境生態容納量的宏觀優化及調控技術。實現通過生態環境調節,控制環境中病原生物量,降低宿主應激反應及增強宿主抵抗力。6.水產養殖生物抗病育種技術在魚蝦流行病暴發中觀察到
44、,不同的養殖群體和個體的發病程度有明顯差異,造成差異的原因除環境因素、營養因素外,還存在遺傳因素,通過對抗病群體或個體進行遺傳分析,確認其差異的遺傳分子基礎。采用家系選育技術,通過全人工累代的抗病選育工作,使魚蝦的抗病性狀穩定地保持下來。同時還可從其它野生或養殖群體中篩選出新的抗病群體,擴大抗病群體的基因池。通過選育的抗病群體的家系間雜交選育,能進一步加強種群的抗病力和改善生長特性。或通過基因工程抗病育種技術,獲得基因工程抗病品種,在這方面藻類可能首先取得成功。(四)分階段目標和應用前景1.分階段目標(1)20012005年完成牙鲆、真鯛、鱸魚、東方鲀、鱖魚、歐洲鰻、中華鱉等細胞系的建立,實現
45、2種以上魚類組織培養的長期傳代,建立1株以上魚類的傳代細胞系。突破對蝦、中華絨螯蟹、鋸緣青蟹等甲殼類的細胞培養技術,實現1種以上甲殼類細胞的連續傳代培養,扇貝、鮑魚等的組織培養工作建立。初步建立劍尾魚標準實驗動物,開展其在病毒學、免疫學、藥物學等方面的應用。建立克氏原螯蝦作為對蝦及甲殼類的試驗模型。建立扇貝、海水魚類、中華鱉等病原的實驗室條件下的感染方法。提出建立水生生物的病原庫的可行性報告。進行對蝦、中華絨螯蟹、櫛孔扇貝、鮑魚、牙鲆、真鯛、鱸魚、東方鲀、鱖魚、歐洲鰻、月鱧、中華鱉等病原的分離和鑒定,鑒定并保藏3株以上目前已發現的病毒病原,分離并鑒定1種以上新的水生生物病毒。分離、鑒定并保藏6
46、株以上的細菌病原,建立相應的快速鑒定技術。建立魚類、貝類主要寄生蟲病原,如小瓜蟲、孢子蟲等的離體培養技術。完成主要水產養殖動物2種暴發性疾病病原,如對蝦白點病病毒、嗜水氣單胞菌等的關鍵基因結構功能和致病機理等研究。分離1個以上病原菌抗性質粒,進行結構特征、抗性譜和細菌變異的分子機理研究。掌握3種以上水生生物的主要疾病,如對蝦蚤狀幼體綜合癥、中華絨螯蟹病毒病、蝦蟹聚縮蟲病、扇貝大面積死亡、鮑魚膿足病、海魚弧菌病、海魚病毒病、鱖魚病毒病、月鱧病毒病、歐鰻雙極蟲病,魚類粘孢子蟲和微孢子蟲病、中華鱉病毒病等病原的類型、致病性和致病條件、體外培養、感染特性等病原生物學關鍵特征。掌握主要水產養殖品種(對蝦
47、、中華絨螯蟹、扇貝、牙鲆、歐鰻、草魚、鱖魚、中華鱉等)2種以上病毒病的病原生物學、分子流行病學特征及病原流行的發展趨勢。建立5種主要養殖生物,如對蝦、中華絨螯蟹、扇貝、鮑魚、鱖魚、鰻魚、中華鱉、牛蛙等的關鍵病原的免疫學或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制備3種以上病原的檢測試劑盒并實現商品化。建立2種以上烈性病原的檢疫技術,檢疫技術與國際接軌。確定影響1種以上疾病,如對蝦暴發病或扇貝大面積死亡流行的關鍵性生態環境因子,針對上述查明的環境因子建立1套以上相應的快速監測技術。掌握該疾病發病的關鍵特征性生理指標,建立1套以上相應的檢驗技術。利用上述病原檢測、關鍵性生態環境因子監測、關鍵性發病指針性生理指標檢驗的
48、技術,初步開展群體或區域水平的病害監測預警。在甲殼類、貝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養殖動物中各選擇1個代表種,通過比較免疫學研究,初步掌握主要養殖動物的免疫系統結構和組成、免疫組織細胞的功能、免疫因子的作用、免疫應答的過程等特點。掌握23種當前水產養殖中主要病原(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等主要魚類病原)的關鍵抗原決定簇或表面大分子結構、中和反應的關鍵抗原及中和反應的機理。進一步完善草魚出血病病毒疫苗和嗜水氣單胞菌疫苗的生產工藝流程和制檢規程,用基因工程手段開發1種以上更為安全有效的新疫苗產品,如亞單位疫苗、DNA疫苗等,實現產業化。對真鯛、鱸魚、牙鲆、鰻鱺、鱖魚、牛蛙、中華鱉等疾病有一定研究的主
49、要病原(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等),開展免疫防治研究,掌握2種以上病原的疫苗免疫保護效果、疫苗規模化生產技術、疫苗應用技術,至少實現1種新的疫苗的產業化,病毒性疾病的疫苗保護率在70%,細菌性疾病的疫苗保護率在80%以上。開發2種以上綠色的微生態環境改良劑(光合細菌、消化菌、放線菌及其它生物活性劑等)、2種以上免疫促進劑(肽聚糖、葡聚糖、多肽等)、1種以上抗微生物制劑(干擾素、抗菌肽、凝集素、抗病毒肽等)、1種以上生物防病添加劑、藥物浸浴劑、藥物活性保存復合制劑等應用技術,明確其防病機理、用法、效果。建立5種以上常用漁藥成分的質量檢測技術、效用的定量檢驗技術、藥代動力學檢驗技術、環境影響評價技
50、術等;規范15種以上常用漁藥的使用方法,評價使用效果;初步明確5種以上消毒劑類和抗菌素類藥物對宿主及生態環境的影響;確定水產品質量控制中10種以上常用的漁藥成分的殘留量和休藥期。制訂我國漁藥管理的行業標準、質量檢驗、臨床檢驗、使用跟蹤檢驗的技術規范,為統一管理漁藥生產提供依據。以1個養殖場或海灣為基地,針對1種以上關鍵的疾病,如對蝦暴發性流行病或扇貝大規模死亡開展研究,查明該疾病的傳播途徑及病原的各種寄生宿主或載體,調查病原在寄生宿主或載體的周年存在情況及寄生宿主或載體的生態變動規律,調查病原與其他微生物之間動態消長的種群關系,從而掌握病原傳播的生態動力學。與此同時,通過人工試驗找尋宿主生活質
51、量及抗病力與生態環境因子的相關性,并考察驗證上述相關性在該基地范圍內的動態變化規律。綜合上述兩方面研究數據,初步評估病害流行的可能性,以預測區域環境生態容納量受病害流行的限制。開發2種以上水質微生態、浮游生物生態調節劑,通過調節微生態和浮游生物生態穩定環境理化指標,從而起到減少宿主應激反應,避免病害爆發流行的效果。提出通過生態調控手段,減少養殖生態環境中病原攜帶生物量或病原存在機率的實用技術措施,以至減少傳染源、降低病原的傳播機會。在示范基地使病害發生率降低20%30%。對對蝦、扇貝、草魚等2個以上的自然抗病群體或幸存群體,進行抗病力的遺傳分析,確認其差異的遺傳基礎,對其進行遺傳差異顯示分析以
52、篩選和克隆1個以上有效的分子標記,初步查明其抗病機理,分離相關的抗性因子,克隆其抗性基因。開展上述抗病群體的家系培育,完成3代全人工累代的抗病選育工作,確認抗病性狀的可穩定遺傳。用上述分子標記從其它野生或養殖群體中篩選出1個以上新的抗病個體,對新個體完成1代以上的家系累代。試驗不同家系之間雜交對抗病性狀的增強和生長的改善作用。分析1種以上抗病基因序列,初步構建1個以上重要水產養殖動物基因導入的表達載體,進行其序列分析,為轉基因抗病品種培育打下技術基礎。(2)20062015年建立系統的水產動物病害研究的實驗模型庫,包括細胞庫、實驗動物庫、病原庫等。水生生物細胞庫將形成規模,保存有58種水生生物
53、(包括魚類、甲殼類、貝類、兩棲類、爬行類等)的1015株傳代細胞系,有2株以上的細胞系可實現大規模的連續發酵培養,其中主要養殖動物的傳代細胞系將逐步建立。實驗動物庫有35種標準化水生實驗動物,并在水生生物病害、免疫、藥物等研究中得到應用。水生生物病原庫收集保存40余種歷史和當代的國內外水生生物主要病原,其中部分病原進行系統的分類鑒定工作。水生生物病害防治工作不斷深入,部分病害逐步得以有效控制,多數疾病病原的基因組結構與功能及致病機理等初步揭開,疾病流行的動力學過程和病原生態學特征已了解。對新出現的病原,能快速確認其危險級別,掌握病原變異動態,了解流行趨勢,并及時得到防治。與國際水產疫病檢疫預報
54、網絡連網,水產重大疫病檢疫制度基本完善。對國內外1020種水產疫病可進行快速檢疫,并開展群體或區域水平的苗種或親體的健康及抗病力檢驗。20余種病原的快速檢測試劑盒或檢測儀商品化,實現主要病原檢測、宿主健康檢驗、生態環境監測,建立初級水產重大病害監測預警系統,該系統可在全國范圍內跟蹤5%以下流行度的病害,并初步預測該病害的流行趨勢。在不同水產養殖生物免疫組織細胞的功能、免疫因子的相互作用、免疫應答的分子機理等比較免疫學研究基礎上,初步建立不同水產養殖生物的機體免疫網絡理論。掌握宿主免疫識別的病原關鍵抗原決定簇、表面大分子結構和參與中和作用的關鍵抗原。有510種不同病毒、細菌、寄生蟲的商品化高效疫苗,近10種不同水產養殖生物的免疫促進劑,23種不同病害的特效應急生物漁藥、系列綠色生物漁藥及營養免疫劑,在加強宿主抗病力、修復病害損傷、穩定和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跨國貨物運輸代理合同范例
- 2025版工程總承包合同EPC模式
- 高層辦公樓建筑深度剖析
- 5《老師 您好》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表格式)-1
- 局部凍傷的預防與護理
- 高中化學 第2章 元素與物質世界 第1節 元素與物質的分類一、二教學設計1 魯科版必修1
- 電力供應與購買合同
-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 第6單元 第2課時 8的乘法口訣 教案
- 電商企業股份制聯合入股合同
- 不銹鋼制品施工合同模板
- 硫酸車間焚硫爐烘爐及鍋爐煮爐方案資料
- 大班語言《扁擔和板凳》
- 新產品試產管理程序
- 錨索抗滑樁畢業設計(湖南工程學院)
- 各國關于數據與個人隱私的法律規定
- 人教版(PEP)五年級英語下冊(U1-U4)單元專題訓練(含答案)
- 維生素K2行業研究、市場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2020-2026)
- 定遠縣蔡橋水庫在建工程實施方案
- 繪本故事《三只小豬蓋房子》課件
- GB 13296-2013 鍋爐、熱交換器用不銹鋼無縫鋼管(高清版)
-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寫作《學寫讀后感》精美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