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溫灸法整理_第1頁
馬氏溫灸法整理_第2頁
馬氏溫灸法整理_第3頁
馬氏溫灸法整理_第4頁
馬氏溫灸法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 馬少群與馬氏溫灸法 1、馬少群先生生平事跡 天津名老中醫馬少群先生(19031992)曾在 30 年代以函授方式從浙江寧波“東方針灸學社”學習日本溫灸術,馬少群改進了日本溫灸術,自成一體創馬氏溫灸法,爾后九年,為人治病,雖然每每獲效,尚不知溫灸可治難病大癥。至 1943年,相繼患美尼爾氏病,高血壓,神經衰弱,胃部不適,求治于中西醫,服藥達十二年之久,終歸乏效,幾乎喪失治療信心。在坐以待斃之際,經夫人啟發,再度研究溫灸以圖自治,實不得已而為之,不想,僅僅半年疾病就全部祛除,一年后體健,壽享九旬。并且在以后數十年里,馬老在臨床治病屢獲奇效,治愈大量疑難雜癥。最后歲月里,在學生幫助整理下出

2、版了馬氏溫灸法 。 值得一提的是,1976 年 3 月,葉劍英元帥身患心腦血管病,經中西醫治療效果不佳, 延請馬少群先生用溫灸治療, 第一次治兩個月, 第二次治療半年后病體痊愈,身體完全康復,后壽至 90 歲。 馬氏溫灸法至今在國內已經流傳了幾十年,由于種種原因,該療法一直僅流傳于民間,技術僅被極少數掌握,很多從事中醫多年的醫者甚至還從未聽說過。此法對腦血管病有獨特效果。對急慢性臟腑病,疑難雜病,老年病,婦科病等也有良好治療效果。 馬氏溫灸法可一次同時灸數個穴位,施救過程中勿須手持,固定于穴位之上,坐臥均可治療,還可以邊灸邊看電視,看書等,病人溫灸時甚至可以走動,非常方便, 每次溫灸時間可以自

3、行調整, 治療過程中病人只覺得溫熱舒服, 而且非常安全,容易讓人接受。 2、馬氏灸治要決 )病初灸局部,病久重整體。 于病患的初期,“邪正相爭”的矛盾一般尚以局部為主,此時僅施灸患處,局部穴位,往往可頓挫病勢,是個簡易,快捷的灸法。但對于慢性病不能單純地這樣治。因為此時病久傳化,上下痞澀,陰陽失和,往往病情已不限于一經一臟一腑,因此灸治慢性病,必須重視整體配穴,以期灸通臟腑,經絡,灸通上下,調平陰陽,從而達到根除疾病的目的。 )灸貴于早,貴于恒。 灸貴于早。一般是就急性病癥而言。而慢性病癥的灸治又應持之以恒。一些陳年痼疾,在灸治數月以后方見效果的情況是有的,因此醫患雙方均要長期用灸的思想準備,

4、還有一些慢性病患者,當灸治若干時日,病情明顯好轉后便以為問題不大了,遂止灸,這常常導致病狀復燃。故馬少群先生每每叮囑慢性病患者,想要除病根,少則兩三個月,半年,甚至要更長的時間地灸下去才行。癥狀已消失,還不能以為是病已根治,須以穴位觸診再做驗證。病治好了,如果身體仍顯虛弱,也應繼續用灸,培養元氣。總之,施灸不單是為了解除癥狀,而更要以除病,健身為最終目的,故須持之以恒。 )灸貴通腑氣。 . .; 各種慢性病, 故病久臟腑傳化, 一般均會導致腑氣的呆滯, 灸治每有必要先通腑氣,這樣可以使腸胃的吸收,排泄功能趨于正常,則機體氣血生化有源,體內淤滯及病理產物易于化解、排出,各種病癥均能隨之而好轉,故

5、中脘,足三里等為治療各種慢性病的必用灸穴。 )灸貴引導,先后有序。 慢性病日久,常常導致病體上盛下虛,上熱下寒,而“盛”及“熱”又最為患者所苦,針對這種情況應先重灸病體中下部穴位。等中下部灸通,則“上盛”“上熱”之邪自可下行走泄, 病情也就隨之松動, 這就是灸法的引導功能的功用。 當中下部灸通之后,再酌情增加上部穴的灸量,則上下皆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灸法先后有序。內熱盛,臟腑積滯重的病例灸法類似,此等宜先灸四肢穴,等四肢經穴灸通,再增加軀干部灸穴,如此灸治會較為順利。 )久病羸弱者,以“小火”為先。 遇病久而羸弱,進食少,體熱(喜涼惡熱)者,馬少群先生一般囑其先以下五日穴灸治:一日中脘,足三里

6、;二日環跳,陽陵泉;三日風市,申脈;四日肩髃,曲池;五日風池,絕骨。五日后在按其病在何臟腑,酌選穴灸治。遇病久而羸弱, 進食少體寒(喜寒惡寒)者,先生則囑其按以下四日灸治:日中脘,足三里;日下脘、天樞、氣海;日關元、三陰交,日內關、照海。日后再按其病在何臟腑,選穴灸治。對這樣的患者,前十五天的灸量為:腹部每穴灸分鐘,背部和四肢每穴每次灸分鐘。等灸至患者進食增多,感覺體增長之后再使用通用灸量。此因虛甚則滯甚,故只宜先小通小補,否則病體不能受艾火而行之,可出現口干,咽痛頭暈,不思飲食等反應。 6)兼病兼治,急者先治。 單一病患,可按各病常規灸法灸治,然而慢性病兼病的情況較為普遍,比如患者高血壓的同

7、時尚患糖尿病,患咳喘病的同時,患有牛皮蘚等等,如此可將不同病患的常規灸法的穴組合并灸之。當然如兼病而以某一病患為主時,現灸治主要病患也是可取的,特別是兼有外感(感冒) 、大便不通等急癥時更應先顧于此,并按以下灸法灸治之。 治外感:灸風門(背部) ;陽陵泉(下肢)各 25 分鐘,日灸二三次,以微出汗為度。 治大便不通:灸承山(背部)25 分鐘,左大橫(腹部)30 分鐘,日可兩灸,以大便通為度。 3.灸量掌握 馬少群先生以其數十年的溫灸經驗為依據,總結出溫灸每穴每次的一半灸量是,頭面部穴灸 20 分鐘;背部及四肢穴灸 25 分鐘;胸腹部穴灸 30 分鐘。 4.灸藥配方 毛少群先生習慣于在施灸時將少

8、量灸藥摻入青艾絨,其配制如下:生五靈脂 24 克,生青鹽 15 克,夜明砂(微炒)6 克,乳香 3 克,沒藥 3 克,大蔥根干蒂 6 克(筆者常以桂枝等量代替) ,木通 9 克,白芷 6 克。以上藥味共研細末即成所用灸藥,可與 500 克青艾絨配用,若一日一灸,大概可使用一個月時間,灸藥應裝瓶防潮,防走氣味。 5施灸操作及有關事項 . .; (1)灸前的準備:取出溫灸盒德內筒,裝入拌好灸藥的艾絨,用手指輕輕按一按表面的艾絨(不要按實) ,然后將內筒放入外筒,用火點燃中央部的艾絨(并不見火苗) ,放置室外,過 18-25 分鐘后,灸盒底面觸之燙手且煙已比較少,此時便蓋上頂蓋,取回使用。要注意,預

9、燃不夠,則施灸時艾火易滅,預燃過渡則使用時艾火不耐久。 (2 施灸:將灸盒(底面向下)隔幾層布放置在灸位上即可,以被灸者感到舒服,熱度足夠又不燙皮膚為佳。如果過熱,則增加隔布層數,若已隔多層布仍覺過熱,可用布塊罩在灸筒上面,這樣出煙和進入空氣減少,灸盒的溫度即可減低,不夠熱則減少隔布,或將頂蓋敞開片刻(但要小心不要讓筒傾倒) 。 (3)進食后不要馬上灸,不要空腹灸,其他時間均可灸,灸后宜避風寒,這樣可避免風寒邪氣乘穴道大開而侵入。在施灸后還要注意穿衣保溫。 (4)副作用:溫灸的副作用很少,只有少數患者,于灸后可見頭暈口干,咽燥,鼻出血,納呆,乏力等現象發生,上述情況應減少灸量。若施救過程中患者

10、有些異常反應,可能屬于施救不當,如反映強烈,醫者須及時明辨酌情處理。 6馬氏溫灸主要穴位獨特經驗摘要 1)百會穴:慢性病患者的體質多為下寒上熱,下虛上實,卒灸百會等頭部穴,某些患者可出現頭暈,口干,耳鳴等反應,且必覺頭腦輕松,灸量 20-25 分鐘。 2)風池:偏頭面痛,用于降高血壓較好,治嚴重的眩暈宜配懸鐘灸量 20-25分鐘。 3)曲骨:治各種婦科病,如子宮下垂,子宮腫瘤等,宜治尿頻,灸量 30-60分鐘。 4)神闕:使腦溢血昏迷及腦血栓昏迷患者復蘇,須長時間灸此穴。慢性病,不論何癥,多宜灸此,治急證宜效,以其助護元氣爾。灸量 30-60 分鐘。腦溢血及腦血栓昏迷患者,可灸至蘇醒止。 5)

11、章門:所治甚廣。因脾虛,脾氣呆滯所致癥宜灸之,無論痞、癥瘕、肝積肥氣,及各種肝膽病癥皆宜灸之。灸量 30 分鐘。 6)期門:所治甚廣。如肝氣盛、肝炎、肝硬化、腎炎、肋膜炎、脾腫大、傷寒不解。熱入血室及喘息等癥。大凡各臟腑有淤滯,治須調肝者,宜灸此穴配太沖。灸量 30 分鐘。 7)靈臺:哮喘發作時速灸靈臺配身柱、太溪。灸量 30 分鐘。 8)風門:配陽陵泉治四時感冒,初覺有異便急灸之,往往立愈;能退感冒等引起的高熱。 9)照海:高血壓、半身不遂、關節炎、便秘、水腫、癲癇晝夜發及夜發均可用。灸量 25-30 分鐘。 10)懸鐘:高血壓及各種屬于上熱下寒,上實下虛癥,灸量 25-30 分鐘。 7.

12、患者的準備工作: 整理好治療床鋪,病人背朝上,腹朝下,爬在床上。穿短褲露出背部(或穿一件薄衣服也可以)把固定用的帶銅鉤子的松緊帶放在身下,找好應放的位置(根據. .; 要灸的穴位的位置而定)35 條,背部放上一塊鋪布,根據指定方所定找好找準要灸穴位的位置放上四塊墊布(也就是四個口罩布)把已燃好準備好的溫灸器的中心對準穴位放好。 (手拿溫灸器的把不可松手)再將松緊帶的兩頭的筒絲鉤,鉤住溫灸器的下部。鐵絲小環上要鉤牢固不可過緊,待所有溫灸器都固定好后 1-2 分鐘,病人身體施灸的地方已感到有溫熱感就開始記時間,在溫灸過程中如感覺燙痛時,應該加一層布墊,一定要注意永遠保持溫熱不燙的感覺時間到了規定的

13、標準按順序取下溫灸器,注意輕拿輕放,不要燙傷病人,不要引火燒著布墊,背部施灸完之后,患者翻過身來,背朝下,胸腹部,臉朝上,灸胸腹部穴,四肢穴方法同前,注意點同前。 應灸穴位全部灸完之后,把溫灸器放妥當處之后,先把病人衣服穿好,休息半小時之后,可以 喝水,吃飯,洗澡等都可以,不能吹涼風,喝冷水,洗冷水澡。 溫灸器待放涼火滅之后,到去器內的艾灰,用刀刮干凈油垢通好孔眼,裝好艾絨,藥粉,整理好,蓋鋪布,墊布,松緊帶等用具做好第二天的溫灸工作。 8. 施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療效是第一重要的,除按規定順序嚴格遵守施灸操作之外最重要的是火力,溫灸器的艾絨要做到充分燃燒。火力要旺,若燃燒過旺,可在溫灸器上

14、蓋上一層蓋布使燃燒減緩一些即可。 灸感也特別重要。患者在施灸過程中,從始至終是溫熱感無燙痛感(溫灸器下與皮膚間的溫度,可用百度表測試)對于老年人,思維不清楚的病人,皮膚麻痹冷熱不敏感的病人都需要借助百度表測試保證施灸的質量。 從多年的經驗看用四個口罩形成的四層墊布,療效可靠,溫度穩定,若還燙可再加一層口罩墊布。 施灸的時間,要嚴格掌握,施灸超時可傷及人體內陰津,出現頭暈口干舌燥咽部癢痛大便秘結等副作用。若出現傷陰的副作用暫時停灸幾天或減時間(減十分鐘灸)灸很快就可緩解。 若感冒必須停灸治療穴,先治感冒,可用溫灸及中西醫藥治療。 溫灸治療法:風門(雙)肺俞(雙) 膈俞(雙)陽陵泉(雙)尺澤(雙)

15、各灸分鐘,臍分鐘。若感冒發燒可每日灸次。 便秘是影響療效的因素之一。對于心腦血管病人更為重要。應引起注意。每日排便次最好。若天以上不排便。需采取措施解決十分必要。如灌腸治療。對于經常便秘、臥床、年老體弱的患者,可用下方一試。 古方升降散:川軍克、姜黃克、僵蠶克、蟬衣克,水煎兩次,混合去渣,取藥液加黃酒兩,蜂蜜兩,混合每劑次,每日次服光。 飲食中多吃些新鮮綠色蔬菜,多喝水,調節腸胃功能活動。 已被燙傷的穴位暫時不要施灸,應治療燙傷傷愈后再施灸。 急用少量艾絨,可先到中藥店買干艾葉,用手揉搓成絨即可使用。 施灸治療不能空膚過饑過飽都不適宜施灸。在飯后約半小時后開始溫灸治療為好。在治療過程中睡著了,

16、應注意燙傷。 對于歲以下的兒童,少年溫灸治療,沒有實踐經驗,今后應研究解決。 溫灸每次需一小時分鐘, 天熱可早晨做, 天冷可晚上做。 不影響家屬上班為好。 . .; 9. 溫灸治療步驟 溫灸治療第一步: (溫灸治療若無證可辯,可按溫灸治療第二步施灸) 辨證施灸。 (頓挫陰陽,先辨寒熱體癥) 體寒者:喜熱惡寒,手足發涼、無汗、睡恣蜷臥、怕冷、喜多穿衣服,多蓋被怕風,舌淡苔薄白,脈弱遲緩象,先灸中部,通調腑氣。 擬方: 中脘 足三里(雙) ,各灸分鐘 臍灸分鐘 期門(雙)灸分鐘,太沖(雙)灸分鐘 臍灸分鐘 下脘 天樞(雙)氣海 各灸分鐘 臍灸分鐘 關元 曲骨各灸分鐘 三陰交(雙) 灸分鐘 臍灸分鐘

17、 內關(雙)照海(雙)各灸分鐘 臍灸分鐘 根據具體情況,可循環灸個療程 (每日一組穴,五日灸完,為一個療程) 體熱者:喜涼惡熱易出汗,手足發熱,喜穿薄衣,喜赤背,喜風,喜少蓋被,舌紅苔黃白脈,洪實數象,先灸四肢,引熱下行。 擬方: 中脘 足三里(雙)各灸 30 分鐘 臍灸 30 分鐘 環跳(雙)陽陵泉(雙)各灸 25 分鐘 臍灸 30 分鐘 風市(雙)申脈(雙)各灸 25 分鐘 臍灸 30 分鐘 肩隅(雙)曲池(雙)各灸 25 分鐘 臍灸 30 分鐘 風池(雙)絕骨(雙)各灸 25 分鐘 臍灸 30 分鐘 根據具體情況,可循環灸 13 個療程 (每日灸一組,五日灸完,為一個療程) 對于年老體弱

18、、 久病體虛或每日食量太少, 全天總食量不足半斤者等等, 在施灸時,其時間應各減十分鐘(30 改 25,25 改 15)待改善后,再按原時間灸之。 溫灸治療第二步: (溫灸治療第一步 2-3 個療程后,開始溫灸治療第二步) 辨病施灸(整體同步調節) 三焦俞(雙) 脾俞(雙) 環跳(雙) 陽陵泉(雙) 中脘、足三里(雙) 臍 肝俞(雙) 膽俞(雙) 章門(雙) 期門(雙) 太沖(雙) 患處 臍 三焦俞(雙) 脾俞(雙)風市(雙)關元、曲骨、申脈(雙) 患處 臍 肺俞(雙) 神道 命門、大腸俞(雙) 尺澤(雙) 昆俞(雙) 患處 臍 三焦俞(雙) 脾俞(雙) 肩隅(雙)曲池(雙)三陰交(雙) 患處

19、 臍 心俞(雙) 膈俞(雙) 風池(雙) 檀中、巨闕 神門(雙) 患處 臍 三焦俞(雙) 脾俞(雙) 風池(雙) 下脘、氣海 絕骨(雙) 患處 臍 厥陰俞(雙) 胃俞(雙) 氣海俞(雙) 不容(雙) 少海(雙) 患處 臍 三焦俞(雙) 脾俞(雙) 委中(雙) 天樞(雙) 照海(雙) 患處 臍 腎俞(雙) 膀胱俞(雙) 督俞(雙) 內關(雙) 涌泉(雙) (1) 患處 臍 . .; 腎俞(雙) 膀胱俞(雙) 百會 啞門 列缺(雙) 涌泉(雙) (2) 患處 臍 心俞(雙) 膈俞(雙) 肝俞(雙) 天池(雙) 間使(雙) 患處 臍 心俞(雙) 膈俞(雙) 肝俞(雙) 天池(雙) 間使(雙) 患處

20、臍 每日灸一組穴,十二天為一個療程。必須嚴格按擬方穴位排列的前后順序施灸,不得隨意改動。先陽后陰的灸規,先灸背部每次 25 分鐘,再灸胸腹部穴,每穴灸 30 分鐘,再灸四肢穴灸 25 分鐘(足三里(雙)穴、涌泉(雙)穴應各灸 30 分鐘) 。頭部穴灸 30分鐘。根據具體病情:第十組穴初灸 15 個療程可灸上邊(1)五穴,待下肢腿部氣血已開始活動時即可改灸下邊(2)六穴。每個療程完之后可休息 12 天。也可不休息,再從第一組開始循環灸治,直到病愈為止。 10. 溫灸方中的穴位位置及找法 可參閱有關中醫針灸書籍及掛圖,也可以向當地中醫針灸醫師咨詢請教,結合自學在實踐中研究掌握。 11.幾個詞語的說

21、明: 患處:中醫的病位:心血管病的患處在左乳頭四周,上下左右在各一寸處的壓痛點,壓痛點可有一處或多處,每次灸一處 30 分鐘(最痛點)以后可輪換施灸。 臍:腹部肚臍眼、中醫針灸學各神闕穴。每次灸 30 分鐘。 寸:患者中指中節為一寸,全中指長為三寸。 椎:背部中央脊柱棘突椎體最高處。找椎時患者稍低頭,從頸后部往下摸第一大骨節是第七頸椎。第二大骨節為第一椎,直到尾骨尖處為第 21 椎。 擬方中穴位位置及找法: 頭部穴:脊背穴 百會(督脈)兩耳尖聯機與頭中線的交點處。 啞門(督脈)頭后部枕骨下入發際五分處。 風池(雙) (足少陽膽經)頭后部枕骨下兩旁一寸處。 神道(督脈)背后五椎下,凹陷處。 命門

22、(督脈)背后十四椎下凹陷處。 上肢穴: 肩隅(雙) (手陽明大腸經)上臂平舉,肩關節前凹陷處。 曲池(雙) ) (手陽明大腸經)上肢屈肘橫紋內頭處。 神門(雙) (手少陰心經)手腕橫紋內頭下直指小指處。 內關(雙) (手撅陰心包經)手腕橫紋中點往上二寸處。 列缺(雙) (手太陰肺經)手腕上突上方一寸半處。 尺澤(雙) (手太陰肺經)上肢屈肘橫紋外頭處。 少海(雙) (手少陰心經)上肢屈肘橫紋內頭處。 下肢穴: . .; 環跳(雙) (足少陽膽經)側臥屈腿,股骨頭高點與尾骨尖聯機分三段,外一,二段交接處。 陽陵泉(雙) (足少陽膽經)膝外側中行,腓骨頭下一寸處。 足三里(雙) (足陽明胃經)膝外

23、側膝眼下三寸處。 太沖(雙) (足厥陰肝經)足背部大次趾根往上二存處。 風市(雙) (足少陽膽經)兩腿伸直,兩手垂直中指尖處。 申脈(雙) (足太陽膀胱經)足外踝尖直下方凹陷處。 昆侖(雙) (足太陽膀胱經)足外踝后與跟鍵之間處。 三陰交(雙) (足太陰脾經)兩足內踝尖上三寸處。 絕骨(雙) (足少陽膽經)兩足外踝上三寸處。 委中(雙) (足太陽膀胱經)兩膝后橫紋中點處。 照海(雙) (足少陰腎經)足內踝尖下一寸處。 涌泉(雙) (足少陰腎經)兩足心前 1/3 處。 胸腹部穴: 檀中(任脈)兩乳頭聯機中點處。 巨闋(任脈)劍突下二寸處。 中脘(任脈)肚臍直上四寸處。 臍(任脈)肚臍眼,針灸學名

24、神闋穴。 下脘(任脈)肚臍上二寸處。 氣海(任脈)肚臍下一寸半處。 關元(任脈)肚臍下三寸處。 曲骨(任脈)肚臍下五寸處。 不容(雙) (足陽明胃經)劍突下二寸兩旁二寸處。 天樞(雙) (足陽明胃經)肚臍兩旁二寸處。 期門(雙) (足厥陰肝經)兩乳頭直下 8,9 肋骨結合處。 章門(雙) (足厥陰肝經)兩腋直下,上肢垂直屈肘肘尖處。 背部穴: 風門(雙) (足太陽膀胱經)背后二椎下兩旁一寸半處。 肺俞(雙) (足太陽膀胱經)背后三椎下兩旁一寸半處。 厥陰俞(雙) (足太陽膀胱經)背后四椎下兩旁一寸半處。 心俞(雙) (足太陽膀胱經)背后五椎下兩旁一寸半處。 督俞(雙) (足太陽膀胱經)背后六椎

25、下兩旁一寸半處。 膈俞(雙) (足太陽膀胱經)背后七椎下兩旁一寸半處。 肝俞(雙) (足太陽膀胱經)背后九椎下兩旁一寸半處。 膽俞(雙) (足太陽膀胱經)背后十椎下兩旁一寸半處。 脾俞(雙) (足太陽膀胱經)背后十一椎下兩旁一寸半處。 胃俞(雙) (足太陽膀胱經)背后十二椎下兩旁一寸半處。 三焦俞(雙) (足太陽膀胱經)背后十三椎下兩旁一寸半處。 . .; 腎俞(雙) (足太陽膀胱經)背后十四椎下兩旁一寸半處。 氣海俞(雙) (足太陽膀胱經)背后十五椎下兩旁一寸半處。 大腸俞(雙) (足太陽膀胱經)背后十六椎下兩旁一寸半處。 小腸俞(雙) (足太陽膀胱經)背后十八椎下兩旁一寸半處。 膀胱俞(雙

26、) (足太陽膀胱經)背后十九椎下兩旁一寸半處。 ZT后記雜談 “故為醫者,要知保扶陽氣為本,人至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暖,下元疲憊,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必死。”(摘自扁鵲心書)人的生命活動, 不單是有形的軀體和體液, 還孕育著無形的生機, 人體內的“火”和“熱”。中醫稱:為“陽氣”。人體生命的動力,近似現代人的概念。“電”的功用。“電”對現代人的生活是一刻都離不開的。電不足時就需要“充電”。人的生命同樣一刻都離不開“陽氣”。陽氣不足需要不斷的補充。 “醫之用灸如做飯需薪”(摘自扁鵲心書)薪字典解釋為柴。引火用之柴。火若不旺,需添補柴火,補充火力。說明灸有添柴補火

27、的作用。給人體內補火充電。 灸法“用火治病是我們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的。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后又找到了以艾為燃料制成艾絨使用也有二千多年的文字記載了。艾絨燃燒發出高熱及不可見光,產生溫熱效應對人體組織穿透力極深,作用效果之大,無可比擬。可能是一種超短波紅外輻射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現代人類的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等如:心腦血管病,肝臟病,腎臟病,腸胃病,呼吸疾病等,癌癥,白血病,艾滋病,還有亞健康,肥胖,戒毒等,從中醫、溫灸、“宏觀動態認識論”的假說觀點看,其疾病的發生、發輾轉歸的規律特點分析都有其共性的因果關系。 “陽非有余,陰常不足,郁邪阻滯,經絡不暢,寒熱交變,陰陽失調。” 多年醫療實踐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