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肴之戰》基礎知識答案_第1頁
《秦晉肴之戰》基礎知識答案_第2頁
《秦晉肴之戰》基礎知識答案_第3頁
《秦晉肴之戰》基礎知識答案_第4頁
《秦晉肴之戰》基礎知識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 秦晉殽之戰基礎知識練習答案秦晉殽之戰基礎知識練習答案文學常識1、左傳是解釋孔子春秋的著作,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皞鳌笔墙忉尳洉闹鳎髠鲗嵸|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相當系統而具體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是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2、秦晉殽之戰反映了春秋時代大國爭霸的社會現實,揭露了秦國統治者師出不義的罪惡行徑,揭示了戰爭勝負的因果規律貪暴輕狂必敗。3、左傳寫戰爭的突出特點,重在寫人物的議戰,略寫雙方交戰的場景。本文以蹇叔論戰為綱,以秦軍東征為經,以場面描寫為緯,以戰爭的始末經過為順序,從各個側

2、面及戰爭的前因后果來印證蹇叔的分析。本文敘事脈絡分明,詳略得當,中心突出;刻畫人物,個性鮮明,語言簡約。文言基礎整理一、通假字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 辟,同“避”,躲避2、以間敝邑 間,同“閑”,休息3、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厲,同“礪”,磨礪4、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 厭,同“饜”,滿足5、墮軍實而長寇仇 墮,同“隳”,損害, 毀壞6、鄉師而哭 鄉,同“向”,面對二、詞類活用1、秦伯素服郊次 穿著素服,名作動;在郊外,名作狀2、若潛師以來 發兵,派兵,名作動3、秦師遂東 向東出發,名作動4、左右免胄而下 下車步行,名作動5、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 做生意,名作動6、使皇武子辭焉 致辭,名作動7

3、、子墨衰绖 染黑,名作動8、遂墨以葬文公 穿染黑的喪服,名作動9、先軫朝,問秦囚 上朝,名作動10、武夫力而拘諸原 竭盡全力,名作動11、入險而脫 險境,形作名12、行則備一夕之衛 保衛工作,動作名13、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裝載之物(行裝),動作名14、攻之不克,圍之不繼 后援部隊,動作名15、未報秦施而伐其師 恩德,動作名16、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 為感到悲哀17、勞師以襲遠 使疲勞,使動;遠方的國家,形作名18、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 使空閑、休息,使動19、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 使勞苦,使動用法20、彼實構吾二君 使結怨21、以逞寡君之志 使滿意22、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 使受辱三、一

4、詞多義1、敗(1)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殽(秦晉殽之戰) 打?。?)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破壞、毀壞(3)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過秦論) 失敗(4)于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促織) 破敗、破舊(5)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垓下之圍) 打敗仗(6)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一氣之余烈(秋聲賦) 殘敗、凋殘2、報(1)未報秦施而伐其師(秦晉崤之戰) 報答,酬謝(2)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回復,答復(3)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過秦論) 報復(4)蟲翹然矜鳴,似報主知(促織) 報告(5)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滕王閣序) 報效(6)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通“赴”,到去3、超

5、(1)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秦晉崤之戰) 一躍而上,跳上(2)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促織) 跳得輕快而高(3)聽言則遠超于上圣(十漸不克終疏) 超過4、乘(1)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殽之戰)“四”的代稱(2)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明月幾時有) 憑借、依仗(3)約車騎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軍(信陵君)輛,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4)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歸去來兮辭) 順應(5)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趁著(6)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涉江)登上(7)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冒著(8)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論積貯疏) 交加,連接5、出(1)使出師于東門之

6、外(秦晉殽之戰) 出兵,出征(2)果以富得罪出亡(訓儉示康) 出逃(3)因出己蟲,納比籠中(促織) 拿出,交納(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師說) 超過(5)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產生,發生(6)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指南錄后序) 出現,顯露(7)予出官二年。(琵琶行(并序) 調任,離京任職(8)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 外出(9)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蘇武傳) 使流出6、過(1)秦師過周北門(殽之戰) 經過(2)孤之過也,大夫何罪(殽之戰) 過錯(3)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諸子喻山水) 超過(4)延陵季子將西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新序二則) 拜訪,看望(5)夷

7、,戮也,物過盛而當殺(秋聲賦) 過分7、間(1)必死是間,余收爾骨(殽之戰) 中間(2)吾子取其麋鹿,以間敝邑(殽之戰) 通“閑”,使休息(3)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 間或,偶爾(4)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從小路(5)至京口,得間奔真州(指南錄后序) 機會(6)讒人間之,能無怨乎(屈原列傳) 離間(7)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悄悄地8、累(1)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殽之戰) 通“縲,捆綁犯人的繩子(2)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 聚積(3)不終歲,薄產累盡(促織) 連累(4)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屈原) 屢次9、免(1)左右免胄而下(殽之戰) 脫下

8、(2)若從君惠而免之(殽之戰) 赦免10、謀(1)輕則寡謀,無禮則脫(殽之戰) 謀略(2)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殽之戰) 考慮11、喪(1)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殽之戰) 喪事(2)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孟子) 丟失(3)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六國論) 滅亡(4)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茅屋) 喪亂12、使(1)卜偃使大夫拜(殽之戰) 率領(2)公使謂之曰(殽之戰) 派人(3)使出師于東門之外(殽之戰) 命令(5)使歸就戮于秦(殽之戰) 讓四、文言虛詞1、而(1)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連詞,表轉折,卻(2)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 連詞,表偏正,地(3)秦師輕而無禮,必敗 連詞,表并列,

9、又(4)入險而脫,又不能謀 連詞,表假設,如果(5)滅滑而返 連詞,表承接,接著(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 連詞,表遞進,并且2、其(1)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 代詞,他們的 (2)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代詞,代軍隊 (3)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 代詞,代崤山(3)吾子取其麋鹿,以間敝邑 代詞,那里,指鄭國的原圃(4)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副詞,表反問語氣,難道(5)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 副詞,表反詰語氣,難道(6)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副詞,表祈使語氣,還是3、且(1)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連詞,況且(2)且使遽告于鄭 連詞,并且(3)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副詞,將要4、為(

10、1)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動詞,行動(2)為吾子之將行也 介詞,在(3)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留 連詞,因為(4)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助詞,呢(5)梁弘御戎,萊駒為右 動詞,擔任5、焉(1)擊之,必大捷焉 語氣助詞,啊(2)公辭焉 代詞,代蹇叔的意見(3)崤有二陵焉 兼詞,于此,在那里(4)余收爾骨焉 兼詞,于此,在那里(5)使皇武子辭焉 代詞,代他們(6)君何辱討焉 代詞,代孟明等(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副詞,怎么6、以(1)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連詞,而(2)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連詞,表目的,用來(3)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介詞,用(4)吾子取其麋鹿,以間敝邑 連詞,表目的,用來(5)秦違

11、蹇叔,而以貪勤民 介詞,因為(6)遂墨以葬文公 連詞,而(7)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 連詞,表目的,用來(8)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 介詞,用(9)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 介詞,把(10)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 連詞,表結果,以致(11)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介詞,因為7、于(1)杞子自鄭使告于秦 介詞,向(2)使出師于東門之外 介詞,從(3)晉人御師必于崤 介詞,在(4)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 介詞,到(5)且使遽告于鄭 介詞,向(6)吾子淹久于敝邑 介詞,在(7)敗秦師于殽 介詞,在(8)使歸就戮于秦 介詞,到8、則(1)輕則寡謀,無禮則脫 連詞,就(2)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副詞,加強判斷,是(3)

12、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副詞,原來已經9、之(1)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代詞,代“西師”(2)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助詞,的;代詞,代“師之所為”(3)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代詞,代鄭國(4)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之以為戮”即“以之為戮”,把我們作為殺戮的對象,“之”指代孟明等人(5)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 助詞,的(6)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助詞,的(7)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 助詞,的(8)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助詞,取消獨立性(9)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 助詞,取消獨立性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1、爾何知 賓語前置2、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判斷句

13、3、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 判斷句4、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判斷句5、使出師于東門之外 介賓后置6、晉人御師必于殽 介賓后置7、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 介賓后置8、敗秦師于殽 介賓后置9、杞子自鄭使(使)告于秦 省略句、介賓后置10、使(之)歸就戮于秦 省略句、介賓后置11、(吾子)必死(于)是間 省略句12、(陽處父)及諸河,(孟明等)則在舟中矣 省略句13、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固定句式,恐怕吧14、未報秦師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 固定句式,難道15、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固定句式,為什么呢走近文本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鑰匙),若潛師(秘密出兵)以來,國可得也?!?/p>

14、穆公訪(咨詢)諸蹇叔。蹇叔曰:“勞(使勞苦)師以襲遠(遠方的國家),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叛離、怨恨);且行千里,其(難道)誰不知!”公辭(辭謝,引申為拒絕)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出征),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參加)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抵抗、阻擊)師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天子)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鼻貛熕鞏|(向東進)。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

15、超(躍上)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于王曰:“秦師輕(輕狂)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隨意,不謹慎,引申軍紀渙散)。入險(險境)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做生意)于周,遇之。以乘(四張)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您)將步師出于敝邑,敢(敬辭,冒昧)犒從者。不腆(富裕)敝邑,為從者之淹(停留、駐扎),居則具(供給)一日之積(食糧),行則備一夕之衛。”且使遽(驛車,一說立即)告于鄭。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同“礪”,磨刀石,引申為磨礪)兵、秣(喂養)馬矣。使皇武子辭(辭謝)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為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

16、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間(使安靜,安寧)敝邑,若何?”杞子奔(逃奔)齊,逢孫、楊孫奔宋。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希望)也,攻之不克(取勝),圍之不繼(后繼的軍隊),吾其(還是)還也。”滅滑而還。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賜予)我也。奉(機會)不可失,敵不可縱(放跑)。縱敵患生,違天不祥(吉利)。必伐(討伐)秦師。”欒枝曰:“未報秦施(恩惠)而伐其師,其(難道)為死君乎?”先軫曰:“秦不哀(為哀悼)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禍患)也。謀(考慮、打算)及子孫,可謂死君乎?”遂發命,遽興(征調)姜戎。子墨(染黑)衰绖,梁弘御(駕馭

17、)戎,萊駒為右。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殽,獲(俘虜)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文嬴請三帥,曰:“彼實構(挑撥,使結怨)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滿足),君何辱(敬辭,辱沒,勞駕)討(懲罰)焉!使歸就(接受)戮于秦,以逞(使滿足)寡君之志(心愿),若何?”公許(答應)之。先軫朝(上朝),問秦囚。公曰:“夫人請之,吾舍(釋放)之矣?!毕容F怒曰:“武夫力而拘(擒獲)諸原,婦人暫(倉促)而免(赦免)諸國。墮(同“隳”,毀壞)軍實(戰果)而長(助長)寇仇,亡無日矣?!辈活櫍ɑ仡^)而唾。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釋(解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

18、,不以累(通“縲”,繩索)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鼻夭胤即危v扎、停駐),鄉(通“向”,面對)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使受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撤換、革職)孟明,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抹殺)大德。”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C )A、晉人御師必于殽/梁弘御戎,萊駒為右 B、超乘者三百乘/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C、勤而無所,必有悖心/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 D、且使遽告于鄭/遂發命,遽興姜戎【解析】A、阻擊/駕馭;B、輛/四;C、使勞苦;D、驛車/立即。3、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用法與

19、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 D )A、秦師遂東 B、左右免胄而下 C、武夫力而拘諸原 D、秦伯素服郊次【解析】A、向東進軍;B、下車;C、竭盡全力;D、在郊外。4、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項( C )A、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B、“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C、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及諸河,則在舟中矣D、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解析】A、連詞,表目的,用來;連詞,表結果,以致。B、代詞,他的意見;兼詞,于之,那兒C、副詞,已經;D、還是/難道。5、選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 C )A、勞師以

20、襲遠,非所聞也 B、不替孟明,孤之罪也C、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D、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解析】C,其余的都是判斷句。6、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譯文:讓軍隊疲勞去襲擊遠方的國家,不是我所聽說過的事。軍隊勞累不堪,筋疲力盡了,遠方的君主對我們做好防備。恐怕不行吧?(2)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譯文:輕狂就缺少謀略,沒有禮貌就軍紀渙散。進入險境而紀律不嚴,又缺少謀略,能不失敗嗎?(3)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譯文:我國雖然不富裕,但因為您的部下要在我國停留,所以住一天就準備好

21、一天的軍需給養;如果要走,就要做好一晚上的保衛工作。(4)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譯文:鄭國有防備了,不能存有滅鄭的希望了。進攻不能取勝,包圍又沒有后援,我們還是撤回去吧。(5)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譯文:一旦放走了敵人,是留給幾代人的后患。(攻打秦軍是)考慮到后代子孫的利益,能說是忘記先君的遺命。(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譯文:戰士們竭盡全力才從戰場上把他們抓到,婦人的(幾句謊言)一下子就把他們從都城中放走了。毀棄了軍隊的戰果卻助長了敵人的氣焰,晉國的滅亡沒有幾天了。(7)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

22、;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譯文:承蒙貴國國君的恩惠,不殺了我們這些俘虜,讓我們回到秦國去接受死刑。如果我們國君把我們處死了,死了也不會忘記(這次的失?。?。(8)不替孟明,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譯文:(秦穆公)說:沒有撤換(廢棄)孟明,這是我的錯誤,大夫有什么罪呵!況且我不會因為一次過失而抹殺他的大功勞。7、第一段緊扣秦穆公的三個動作訪、辭、謂,寫出了他的剛愎自用(傲慢專橫)、利令智昏的性格特點;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寫秦伯“鄉師而哭”,表現了秦穆公不文過飾非,能引咎自責的性格特點。8、簡析第、段蹇叔兩次“哭師”的描寫對其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答:第一次“哭師”,表現了他的遠見卓識,

23、料事如神,他已預見到秦兵必敗,內心沉痛;第二次“哭師”是因為他的兒子也在軍隊中,他悲痛不舍。兩次“哭師”,是因為他的忠諫不被采納,內心悲憤,刻畫了一個老成持重、忠貞愛國的謀士形象。9、簡析“王孫滿觀師”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答:寫出了秦兵的驕縱輕狂,揭示了秦兵此行失敗的原因,同時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蹇叔論斷的正確性。10、文中人物的語言,不僅顯示了人物的個性,而且反映了那個時代政治斗爭中外交辭令的高度技巧。本文中有三處外柔內剛的外交辭令,請簡要概括他們的辭令的特點。答:弦高:熱情謙和,彬彬有禮。揭露了秦國偷襲鄭國的陰謀,明確表示鄭國已經做好了防衛準備,又達到了向其提出警告,阻止其向鄭國進軍的目的。

24、皇武子:用關切的語言揭露了對方里應外合的陰謀,下達逐客之令。孟明:綿里藏針。嘲諷晉襄公釋囚遺患的愚蠢;嘲笑陽處父誘捕的徒勞;暗示了報仇雪恥的誓言。11、課文題目是秦晉殽之戰,卻只用四十三個字略寫戰爭,為什么?答:本文的主旨意在揭示師出不義終將自取失敗的道理。作者以蹇叔論戰為綱,以秦軍東征為經,以場面描寫為緯,以戰爭的始末經過為順序,從各個側面與戰爭的前因后果來印證蹇叔的分析。作者的意圖不在“敘戰”,而在“論戰”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是戰爭的性質、人心的向背以及戰略的是否正確,所以文章用大量的筆墨詳寫秦穆公戰略決策的錯誤,秦軍的傲慢輕敵,鄭國的應對措施,晉國的醞釀準備等,通過這些史實的敘寫,清楚地顯

25、示了秦國在戰略、道義、人心、士氣、力量上都處于劣勢,從而揭示出秦軍失敗的必然性。拓展練習一、閱讀燭之武退秦師,回答問題。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駐扎)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如果)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o(推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這)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答應)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已經)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冒昧)以煩執事。越國以鄙(使成為邊邑)遠(偏遠的地方),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通“倍”,增加)鄰?鄰之厚,君

26、之?。ㄏ魅酰┮?。若舍(放棄)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使者)之往來,共(通“供”,供應)其乏困(缺乏的東西),君亦無所害。且君嘗(曾經)為晉君賜(恩惠)矣,許君焦、瑕,朝濟(渡河)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通“饜”,滿足)之有?既東封(使成為疆界)鄭,又欲肆(擴展)其西封。若不闕(通“缺”,損害)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考慮)之。“秦伯說(通“悅”,高興),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如果沒有)夫人之力不及此。因(憑借)人之力而敝(損害)之,不仁;失其所與(結交,引申為同盟),不知(通“智”);以亂易(替代)整,不武。吾其(還是)還也。”

27、亦去之。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2、選出與“夫晉,何厭之有”中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 A )A、因人之力而敝之B、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C、秦伯說,與鄭人盟 D、失其所與,不知【解析】A、敗壞,損害;B、通“供”,供應;C、通“悅”,高興;D、通“智”,明智。3、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D)又欲肆其西封 吾其還也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焉用亡鄭以陪鄰A、和相同,和不同 B、和不同,和相同C、和相同,和相同 D、和不同,和不同【解析】D 項中“其”是“它”的意思;項中“其”是“還是”的意思;項中“焉”是“哪里”;項中“焉”是“怎么”的意思。4、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28、(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譯文:倘若放棄進攻鄭國,作為您東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來往,鄭國可以供給他們資糧館舍,對您沒什么害處。(2)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譯文:晉國怎么會滿足呢?已經要把鄭國作為她東面的疆界,又要擴展它西面的疆界。倘若不來損害秦國,還會到哪兒去擴展呢?5、燭之武游說秦穆公,最終使之退兵,完成了一次出色的外交。說辭雖短,卻委婉曲折,開闔跌宕,請結合文章,梳理出一份燭之武的游說提綱。提示:目標:退師。策略:動之以情,曉之于理。內容:(1)坦言“知亡”,示弱臣服;(2)亡鄭對晉有利,存鄭對秦有利;(3)用史實

29、離間秦晉關系,點破晉國對秦國的威脅。6、秦晉聯合圍鄭,秦穆公單方面撤軍,違背盟約,晉國大夫提議攻打秦國,晉文公為何不允?從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晉文公? 提示:晉文公是依靠秦國的力量取得國君的地位,依靠別人的力量卻去損害別人,不仁;失去盟國,不智;從中可以看出他的知恩圖報以及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聰慧。7、上文篇幅雖然短小,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和照應。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 答: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退秦軍埋下伏筆?!耙箍P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霸S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和“微

30、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晉聯盟提供了條件。二、閱讀宮之奇諫假道,回答問題。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將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