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新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專項訓練論述類文本閱讀(一)現代文閱讀i (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中國古代園林建筑和山水畫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是中國山水畫中不 可或缺的“形象",山水畫的意境往往由園林建筑的“意象”帶出,可謂畫中 的“點睛”。它與樹石云水構成了中國山水畫的經典圖式。作為民族文化精 神的體現,古典園林建筑和山水畫都體證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人文精 神;在山水畫發展的關鍵時刻,園林建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推動了山水 畫的成熟;古典園林建筑的形制所附有的豐富文化內涵及審美特征因其山 水畫的介入一一同時轉化成為中國山水畫深厚文化和審美內蘊的重要組成 部分。對
2、古典建筑的形制及其所附有的文化的認知程度,影響和制約著山 水畫創作的廣度和深度。(取材于陳智安等人的文章)材料二“不知中國畫理,無以言中國園林。”中國山水畫與古代園林建筑之 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繪畫和建筑的關系在“界畫”這里形成了一個微妙的交匯點。早期界畫 帶有建筑草圖的影子,它以描繪建筑物或者各種精致器物為藝術表現形 式,繪制過程中通常需要用界尺來輔助畫筆,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輪廓 線。由于科學、形象地載錄了以建筑及橋梁、舟車等為對象的古代生活原 貌,早期界畫的使用價值、檔案價值更大于審美價值,一些早已消失于大 火或歷史云煙中的中國木質古建,得以如紙上紀念碑一樣,被后世銘記、 想象和懷
3、念。據歷代名畫記記載,唐朝時官至工部尚書的閻立本既親 自參與設計圖的繪制,又熟諳于山水。從他開始,建筑設計中的山水漸漸 從原來的宮觀效果圖中獨立出來,成為單純的山水畫。中國古典園林正是以山水的畫境為骨架的。山水畫與古典園林建造, 都基于人們想要親近自然的愿望。造園大師計成為高官嚴嵩修建別墅庭院 “積香爐”時,把嚴大人扔給他的兩句宋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 風”筑出滿目風情。唐代詩人王維,不僅創作了“畫中有詩”的山水畫、“詩 中有畫”的山水詩,還筑建了詩畫結合的物質實體“輻川別業",所謂“善畫 者善園,善園者善畫”,山水畫和園林在創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織。中 國園林重意境,重詩
4、情畫意,被稱為“三維的中國山水畫”,其美學境界與 中國古代的文學繪畫、戲曲等藝術形態相契合。在傳統山水畫中,畫面的主次關系是很講究的,如果喧賓奪主,畫面 就會混亂、平板。因此,山水畫在構圖時,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樹作fsi為主體。如明代戴進關山行旅圖,畫家將主峰置于畫面中心,以精細 的筆法描繪出主峰挺拔陡峭、直入云天之勢;把江渚、遠山以及水景放在 次要位置,畫得簡括、淺淡,烘托出主景的雄偉、挺拔。整幅作品近濃遠 淡,富有層次,工細之中見豪放,雄偉之中見秀氣。古典園林的整體布局也很講究建筑和空間的主從組合,通過對比實現 主次分明、多樣統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園瓊華島上的白塔,與其前面的琉 璃佛殿,
5、在色彩上形成潔白與金碧重彩的強烈視覺對比;塔的弧線造型和jl1ti高居山頂的位置,更使其成為瓊華島乃至全園的主體建筑景觀。頤和園中 的佛香閣,則以其巨大體量與四周建筑物形成對比,成為全園布局的主體 和重心。此外,形狀對比也是園林布局的常見方式。中國傳統山水畫最忌將主題和盤托出,主張以含蓄的方式來表達畫面 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這個火候,“藏”與“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 蒙所作長松仙館圖,畫面下方近水的巖石與長松交錯,松濤陣陣似可 聽聞,在郁郁蔥蔥的崇山峻嶺中兩處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傳達了“善藏 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的意趣。中國古典園林為表達園景意境的深邃,也會把某
6、一景物通過山石、建 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產生一種欲顯而隱的含蓄美 感。如蘇州留園的石林小院,由于院墻、門窗遮擋了一部分山石,從院中 看到的石林小景便呈現些許神秘感,表現出含蓄的審美情趣。蘇州拙政園 的花木隔、山石隔等更是運用這一造景手法的典范。(取材于牧戈等人的文章) 材料三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蘊含的東方審美重新引發建 筑界關注,我國一批前衛建筑師及學者開始致力于將園林思維引入建筑設 計中,力求將園林式審美意識及空間營構方法移植和轉譯到建筑創作領 域,探索中國當代建筑的本土化實踐。“籬苑書屋”位于北京郊區接近群山的地方,是一座方形建筑,以方鋼 作為主要構件。外
7、圍護材料使用鋼化玻璃,玻璃外側被4萬余根長短一 致、粗細相當的柴禾稈密密匝匝地包裹。從遠處看,屋前水面、水邊棧 道、平鋪的卵石路圍護下的裹滿禾稈的籬苑書屋,猶如生長在山谷中的巨 型鳥巢。建筑內部唯一的隔斷是混凝土大門處的玄關,濃縮的入口空間為接下 來主要空間的呈現做了鋪墊。書屋內部主體空間由大臺階及書架組成,書 被擺在臺階下面,臺階成為主要的看書空間。書籍排布隨意,讀者可以任 意抽取自己感興趣的書,找到一個舒服的座位靜心閱讀。屋內沒有人造光 源,陽光透過夾在立面及屋頂玻璃當中的柴禾稈將斑駁的影子投射到室內 空間,明亮而溫和,讀書人仿佛置身于自然。(取材于李曉丹等人的文章)1. 根據材料下列理解
8、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 中國古代園林建筑和山水畫互相影響,雙方都在對方發展過程中起到 關鍵作用,并推動兩種藝術形式走向成熟。b. 早期的“界面”帶有建筑草圖的影子,這有利于還原古代生活原貌,所 以“界畫,使用價值、檔案價值更大于審美價值。c. 古代園林建筑與中國古代詩、畫之間關系密切,如果一個人具備深厚 的繪畫素養與文學素養就能成為一個杰出的造園大師。d. 古典園林藝術蘊含的東方審美引發當今建筑界關注,是傳統文化的回 歸的必然,這也有利于探索中國當代建筑的本土化實踐之路。2. 下列對材料二論證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第一段是幾則材料的中心段,作者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觀點:中國山
9、水 畫與古代園林建筑之間關系密切。b. 材料二第二段中列舉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的閻立本的事例,是為了 說明閻立本的繪畫技藝高超。c. 材料二第四段作者先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運用了正反對比、舉例論 證等手法論證了自己的觀點。d. 材料二從論述層次上看,四、五段是一個層次,六、七段是一個層 次,在論證順序上都是先說“畫”再說“建筑”。3. 根據材料下列對文中所舉園林建筑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 王維的“槌川別業”在建造上借鑒了山水詩和山水畫的手法和思想。b. 白塔在北海中的地位和佛香閣在頤和園中的地位一樣,都是主體建 筑。c. “籬苑書屋”和蘇州留園石林小院入口設計在設計理念上是相同的
10、。d. “籬苑書屋”采用室內自然采光的形式體現了人與自然山水有機融合的 理念。4. 賞析“材料三”第二段的語言特色? (4分)5. 結合三則材料,簡要概括中國古代園林建筑和山水畫有哪些相通之 處? (6分)(二)現代文閱讀1(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美育,即審美教育,又被稱為美感教育,也因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mm111性,而成為區別于德育、智育、體育、勞育的一種獨特的教育形態。美育 范疇認識的科學性和定位的準確性,不僅是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開展的邏 輯起點,更關涉到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美育目標、體系建設等美育實施 環節的依據和宗旨。蔡元培提出:“一個完整強健人
11、格的養成,并不源于知識的灌輸,而 在于感情的陶養。這種陶養就在于美育。”美育是以情感教育為核心,以 生動形象陶冶人的性靈,怡情養性,使人具備把握客觀世界的關的能力, 進而形塑一個高尚純潔的人格。審美是人類感性認識的豐富與升華,是一 種脫離低級趣味的心理活動,當你感到“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的 觸動,或是生發出“寄蜉蜻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慨嘆,它就已經悄無 聲息地進入你的心靈,浸潤著你的人格。意境其實就是中國傳統藝術心物 相通、情景交融創造出來的審美世界,更是人的心靈活潑潑的一種狀態, 是從世俗雜務中超脫出來的“思與境偕”“神與境會”的精神境界。也即是 說,審美能力其實是一種與情感密切
12、相關的內在德性。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體育、勞育,就其本質而言,美育更加強調 感通性與情感性。人處于世界之中,與他人、與萬物交相往來,除了需要 正確認識客觀條件,理性把握對象的屬性與特征之外,還需要有良好的感 通能力與同感情懷。它能超越和突破某些語言、文化和歷史的隔閡,或者 群體、種族、國別的差異,達到更為普遍的交流理解。中國人常說“將心 比心”,有一些東西并不是眼可見、耳可聽,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 有時人與物的相感亦如此,如“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說 的就是這種關感狀態。人們日常通過美育陶養心性,保持內心的活潑,避 免麻木不仁,這是人與外界溝通達成理解的關鍵。就其方式而言,
13、美育更加強調具象性與實踐性。具象性是美育的基本 特征,美的教育通過具體可感、鮮明生動的形象打動人、浸潤人,所謂“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中國自古強調美 育,也正因為此。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詩、禮、樂這些 教化手段是中國古代美育的基本方式。詩三百中多蟲魚鳥獸草木之名,其 意象與情趣對于人感受世界的生機、生意多有興發之功;禮則有“禮儀三 百,威儀三千”的說法,人們依禮行事,通過儀式化的實踐培育人內心的 神圣性與敬畏感;樂則和順人情,樂教足以調協情志,涵養人心。中國古 代因此十分重視通過詩禮樂的感性陶育,培育出溫柔敦厚的君子之風。而 在新時代,我們具備更加多
14、元化的美育形式和載體,這些也都是我們開展 美育的重要手段。就其目標而言,美育更加強調和諧性與整體性。在柏拉圖看來,美本 身需要有整體的協調性。朱光潛也認為中國古代禮樂教化中,樂的精神在 和諧,禮的精神在秩序,內心和諧而生活有秩序,這才是應該追求的境 界。美育具體實踐中的藝術教育也同樣如此,不論是繪畫、舞蹈、音樂還 是書法,任何一種形式都強調要素之間的整體和諧,這些形式的美育活動 強化了人們的協調性和綜合性素質的鍛煉,有助于培養一個綜合而整全的 人。可見,美育不只是藝術教育,它的目的也遠不只是提高審美和人文素 養,而是以美育人,陶養心性,健全人格。(摘編自陶楚歌美何以育人) 材料二:首先,我們應
15、繼續開展對“美是什么''這一本體問題的追問。“美是什 么”這一問題的追問自柏拉圖以來迄今己有2000多年歷史。隨著時代的發 展與社會的變遷,美的本體的探索始終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互聯 網技術雖然也是通過視覺、聽覺的沖擊使受眾獲得感官審美享受,從而觸 發情感,達到美育效果。但由于技術或傳播模式的限制,互聯網技術尚且缺乏有血有肉的觸感 與全身心的浸潤的真實之感,它所提供的,仍然是一種虛擬模式,而缺少 心靈自由的愉悅,即深層審美經驗。盡管這一淺層審美經驗也可以使人的 感官產生快感,但無益于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但這一技術形式的變化也 實實在在帶來了新的生活樣式與文化樣式,這一新的
16、生活樣式與文化樣 式,將成為互聯網美育的新內容。其次,我們應建立對“美的標準”的重構探索。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亦 楊認為從國際視野來看,我國目前的審美或美育至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 我們的美本身不夠簡潔,太繁復,裝飾性太強,有點土豪:二是太注重表 象,而不注重骨子里的美感。從這兩個現實問題來看,美育尤其是互聯網 美育最大的癥結仍是要重構“美的標準氣李子槊的美仍在于中國傳統文化 中“天人合一”,將美好寧謐的自然風光與勤勞樸實的農耕生活融為一體, 將四季幻化的自然風光、人民數千年來利用自然積淀而來的生存智慧完美 地融合在一起,并充分發揮影像技術優勢,打造出一幅美好生活的樣本版 圖,喚起人們對于田園生活
17、的集體記憶,傳遞出特立獨行的青年對“美”的 當下探索。(摘編自李駿美育應先“立美”)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 美育固然是獨特的教育形態,但它在體系建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等 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勞育相同。b. 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能陶養人的感情,能促進完整強健人格的養成, 而知識的灌輸對于人格的養成并不重要。c. 對中國傳統詩詞創造的意境的把握和理解屬于審美教育的內容,它能 豐富與升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d. 美育的開展在互聯網時代面臨新的挑戰,主要問題在于互聯網是一個 虛擬的世界,無法提供直接的審美體驗。7、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18、()(3分)a. 如果想高質量地開展、推進美育研究與美育工作,就應該首先對美學 教育的范疇進行科學的認識與準確的定位。b. 美育的開展需要特定的形式和載體,詩、禮、樂等教化手段是中國古 代美育的基本方式,當下依然有存在價值。c. 因為中國與西方的學者在美育目標的認識上有相同之處,這就使得中 西方藝術家在藝術創作的風格上趨于一致。d. 對于“美的標準”,我們還存在認識偏差,如過于追求繁復和注重表 象,這需要在今后的美育中進行修正改變。8、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符合美育的感通性與情感性特征的一項 是()(3分)a. 詩人李白面對著敬亭山,獨坐許久,他凝望著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 乎也正看著自己,
19、為此,他寫下了名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b. 明代文學家楊慎認為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原本應是“十里鶯啼 綠映紅”,理由是:千里鶯啼誰能聽見?千里紅綠誰能看見呢?c. 清風吹動了旗幡,引發了兩位僧人的爭論,一位說是風動,一位說是 幡動,六祖慧能看到,走上前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d. 天寶十五年間,因“安史之亂”,長安陷落,詩人杜甫被禁于長安,晚 上望月思家,遂作月夜,詩中寫道“今夜鄲州月,閨中只獨看9、請結合材料內容,給“美育”下一個簡要定義。(5分)10、材料一和材料二摘編自兩篇不同的文章,但卻組成了一個有機的論述 整體。請簡要分析說明兩則材料組合的內在關聯。(6分
20、)(三)現代文閱讀i (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1:“筆記”二字,本指執筆記敘而言。由于南北朝時崇尚駢儷之文,一般 人稱注重辭藻、講求聲韻、對偶的文章為“文”,稱信筆記錄的散行文字為 “筆氣 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 筆也,有韻者文也。”所以后人就總稱魏晉南北朝以來“殘叢小語”式的故事 集為“筆記小說”,而把其他一切用散文所寫零星瑣碎的隨筆、雜錄統名之 為“筆記”。至于以“筆記”兩字作書名,則大約始于北宋的宋祁,他著有 筆記三卷。筆記的特點,以內容論,主要在于“雜”:不拘類別,有聞即錄;以形 式論,主要在于“散”:長長短短,記敘隨宜。
21、因此,凡是較為專門的著 作,如人物傳記、專談一時一類事實的書、專述地理古跡和記行的書以及 家訓、語錄之類的札記,都不在筆記之列。古代筆記可以分為幾種類型呢?歸納一下從魏晉到明清的筆記看,大 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是小說故事類的筆記。始魏晉迄明清的志怪、軼 事小說,從晉干寶的搜神記、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到清紀日勻 的閱微草堂筆記、王睜的今世說都屬于這一類。第二是歷史瑣聞 類的筆記。始魏晉迄明清的記野史、談掌故、輯文獻的雜錄叢談,從晉人 偽托漢劉歆的西京雜記、唐李綽的尚書故實到清王士*真的池北 偶談、褚人獲的堅瓠集等,都屬于這一類。第三是考據、辨證類的 筆記。始魏晉迄明清的讀書隨筆、札記,從晉崔
22、豹的古今注、唐封演 的封氏聞見記、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戴埴的鼠璞等到清錢大 昕的十駕齋養新錄等,都屬于這一類。這里的第一類,即所謂“筆記小說",內容主要是情節簡單、篇幅短小的 故事,其中有的故事略具短篇小說的規模。二三兩類,則天文、地理、文 學、藝術、經史子集、典章制度、風俗民情、軼聞瑣事以及神鬼怪異、醫 卜星相等等,幾乎無所不包,內容極為復雜,大都是隨手記錄的零星的材 料。這兩類只能算作“筆記",不宜稱為''筆記小說”。但這樣分作三大類, 仍難周密。因為筆記一體,本來以“雜”見稱,一書之中,往往兼有各類, 如封氏聞見記于考據之外,并記故實;夢溪筆談亦不專重辯
23、證而 兼及藝文雜項;甚至像閱微草堂筆記為追蹤晉宋的志怪小說而間雜考 辨;池北偶談為記掌故、文獻的雜錄,也列有“談異”一門,語及鬼 神。這樣為之分類,就不免有顧此失彼之感。其實古代的歷史與小說,有 時亦難分界限。像世說新語所寫的人,都是歷史上有名的真人,而所 記的事,則大出于傳說。因此這部書既可以算作小說,也不妨稱為歷史, 實際兼跨小說、歷史兩類。把它入于小說故事項下,不過是姑從一般的看 法來分。此處歸納古代筆記為三大類,也無非粗舉大凡而已。(選編自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材料2:筆記小說在中國不斷得到承繼與發展,雖代有沿革,而其基本面貌與 體制沒有太大的變化,其基本特點是共同的。從形式上看,大多短
24、小簡潔,為人們茶余飯后 消遣之物,其歷史地位與其他小說式樣在當時的地位大體相當。從敘述風 格上看,筆記小說多采用速寫式的散文格式,不敘述人物事件的全貌,而 是擷取一二關節,作速寫式的刻劃,或點到為止,或就二三小事稍作渲 染,卻能給人以較深的感觸。從題材的選擇與處理來看,古筆記小說多采 用冷靜寫實的方法,多敘寫事實傳聞,陳名指實,詼諧多趣,如得六朝人 物品藻清淡之助,又合于士人褒貶臧否之心。士人逞才炫學,對世事表達 自己的觀點,也多采用筆記小說的形式。再從欣賞格調上看,可謂雅俗兼 容。說它雅,是因為它多為士大夫所作,滲透著他們的欣賞趣味,摻雜著 他們的閑情逸致:說它俗,是因為筆記小說處于消遣地位
25、,它的寫作初衷 是為逞性娛情,廣見聞,大部分作品是由民間口頭流傳的故事加工而來, 故顯得口語化色彩很濃,平易而親切,所謂“文不甚深,事復有趣”,給人 留下較深的印象。新時期以來的筆記小說大體上繼承了古代筆記小說的這 些特點,同時,作為變化了的時代的產物,又有新的發展,在短小的篇幅 中富有厚實的內涵。在藝術表現上,有明顯的散文化和詩化色彩,作者行 文走筆充滿調侃的意味,藝術韻味似淡而實濃;在作品中,作者還著意于 對民俗民情的細致描繪,并以似不經意的簡略勾劃,寫出人物的民族性格 等。(選編自周獻珍試論新筆記小說的文體特點) 1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 文中“筆
26、記”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筆記”與“筆記小說”區 分開來,廣義的“筆記”包含了“筆記小說氣b. “筆記”可以分為小說故事類、歷史瑣聞類和考據辨證類三種類型,各 個類型在內容和形式上有著明顯的區別。c. 筆記小說從魏晉南北朝至今不斷得到繼承和發展,它的基本面貌、體 制以及基本特點相對穩定,沒有發生過變化。d. 作為士大夫逞才炫學,表達觀點的產物,筆記小說風雅別致,充分體 現出他們的欣賞趣味,表現了他們的閑情逸致。1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根據“筆記”名稱的由來,可知“筆記”的寫作無需講究辭藻、對偶,信 筆記錄,不拘形式。b. “筆記”記錄了社會生活,
27、然而內容缺乏真實性,這一缺點使得它無法 成為研究歷史的依據。c. 筆記小說在內容上受到了民間故事的影響,語言平易親切,這些特點 有利于它的普及和傳播。d. 與舊筆記小說相比,新筆記小說的內涵更為厚實,藝術韻味更加濃 烈,民族風格也更為突出。13. 根據材料1內容,結合三峽一文,下列選項中直接證明酈道元 水經注不是“筆記”的一項是()(3分)a.注重遣詞造句,不是信筆記錄b.刻畫山水全貌,不是點到為止c.語言雅致清麗,不夠通俗親切d.專述水文地理,內容不夠繁雜14. 陳太丘與友期一文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請結合材料2 的觀點,簡要分析它的藝術特點。(4分)附: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
28、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 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 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 之,元方入門不顧。15. 材料1和材料2都對“筆記小說”進行了介紹,但側重點各有不同, 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論述類文本閱讀參考答案現代文閱讀(一)1. b a項,“雙方都在對方發展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并推動兩種藝 術形式走向成熟”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說“在山水畫發展的關鍵時刻,園林 建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推動了山水畫的成熟”,并沒有說山水畫對園林 有這樣的作用。
29、選項中的“雙方”以偏概全。c項,“如果一個人具備深厚的 繪畫素養與文學素養就能成為一個杰出的造園大師”,說法絕對。文中說 “善畫者善園,善園者善畫”,強調了繪畫和造園之間的關系,至于文學, 文中這樣說“美學境界與中國古代的文學繪畫、戲曲等藝術形態相契合”, 并不能論定具備繪畫素養和文學素養就能成為杰出的造園大師。d項,“是 傳統文化的回歸的必然”,將或然說成必然。原文只是說“隨著傳統文化的 回歸,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蘊含的東方審美重新引發建筑界關注”,并不能 斷定是必然關系。所以選b項。2. b “是為了說明閻立本的繪畫技藝高超”理解錯誤。后文說“從他開 始,建筑設計中的山水漸漸從原來的宮觀效果圖
30、中獨立出來,成為單純的 山水畫”,舉閻立本的例子,正是為了說明這個觀點。所以選b項。3. d “體現了人與自然山水有機融合的理念”主觀臆測。原文只是說|§|“讀書人仿佛置身于自然”,舉此例主要是為了證明本文開頭提出的觀點: “我國一批前衛建筑師及學者開始致力于將園林思維引入建筑設計中,力 求將園林式審美意識及空間營構方法移植和轉譯到建筑創作領域,探索中 國當代建筑的本土化實踐所以選d項。4. 條理清晰,嚴謹準確。先點明書屋的位置、功能、形狀、材料, 然后從近處看說明建筑材料,最后從遠處看出其形狀;“4萬余”,說法嚴 謹。 運用比喻,生動形象,例如“猶如生長在山谷中的巨型鳥果”,讓人
31、們直接感知到書屋的外形。5. 中國古代園林建筑和山水畫都體證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人文精 神。 中國古代園林建筑和山水畫的創作都基于人們想要親近自然的愿 望。 中國古代園林建筑和山水畫在創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織。 中國古代園林建筑和山水畫都重意境,重詩情畫意,美學境界相契 合。 中國古代園林建筑和山水畫在整體布局都講究主從組合。 中國古代園林建筑和山水畫都主張以含蓄的方式來表達中心思想, 追求意境的深邃。現代文閱讀(二)6、c【解析】a項美育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及體系建設”等方面與德 育、智育、體育、勞育相同,于文無據。b項蔡元培先生只是說“一個完整強健人格的養成,并不源于知識的灌 輸”,不源
32、于”強調“知識的灌輸"并非人格養成的源頭,但“不源于”不等于 說“不重要”。d項,依據材料二第一自然段的表述,借助互聯網技術,是可以通過視 覺、聽覺的沖擊使受眾獲得感官審美享受的,而視覺、聽覺的沖擊,是能 提供直接的審美體驗的。本題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熏要信息的能力。7、c【解析】依據材料一第五自然的表述,就美育的目標而言,柏拉圖和 朱光潛的認識有相同之處,可以得出“中國與西方的學者在美育目標的認 識上有相同之處”的判斷。但中西方學者在美育目標的認識上有相同之 處,無法得出“使得中西方藝術家在藝術創作的風格上趨于一致”的推斷, 具體到創作實踐上,中西方藝術家的風格是否一致,文中沒有
33、提及。8、bo b項中楊慎對“千里鶯啼綠映紅”中的理解不符合題干所說美育的通 感性與情感性,杜牧寫“千里”并非一定就是眼前之景,它是有想象的成分 在里面的,“千里”雖然看不見,但在詩人的審美世界里,眼前的江南春色 可通過想象得到合理的延伸,“有一些東西并不是眼可見、耳可聽,而是 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而楊慎是用實證的方法理解,即楊慎是“理性把握 對象的屬性與特征"。a項體現的是美育的通感性與情感性特征中的“人與物的相感”;c項體現的是美育的情感性,“心動”,反映的是人與物發生作用、關系 時,人的內心判斷與情感理 解;d項體現的是人與人“彼此的心意相通”。本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分 析作
34、者觀點態度的能力。9、答案:美育是一種以情感教育為核心,以生動形象陶冶人的性靈,怡 情養性,使人具備把握客觀世界的美的能力,進而形塑一個高尚純潔的人 格的,具有感通性與情感性、具象性與實踐性、和諧性與整體性的教育形o【解析】判斷句式:屬概念:教育形態;核心:方式方法;特點。各1 分。本題考查下定義的能力。10、材料一的分別從美育的核心、本質、方式、目標等方面闡述了“美 育何以育人",(2分) 在此基礎上,材料二結合互聯網時代的美育特點以及我國目前審美存在 的問題,強調要建立對“美的標準”的重構探索。(2分) 兩則材料先后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個角度,圍繞“美育”這一核 心話題進行
35、了論述。(2分)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和概括文本 內容的能力。現代文閱讀(三)11. 【命題立意】考查理解語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參考答案】a【答案解析】a項,材料1第一自然段提到“后人就總稱魏晉南北朝以來“殘叢小語” 式的故事集為“筆記小說”,而把其他一切用散文所寫零星瑣碎的隨筆、雜 錄統名之為“筆記”。第三自然段作者介紹了“筆記”的三種類型,而第四段 第一句話“這里的第一類,即所謂“筆記小說”。由此可見,文中關于“筆記” 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所以a是正確的。b項,材料1第四段在介紹完“筆記”的三種類型后說到:但這樣分作三 大類,仍難周密。因為筆記一體,本來以“雜”見稱,
36、一書之中,往往兼有 各類。此外,第二段介紹“筆記”的特點時也說到:筆記的特點,以內容 論,主要在于“雜":以形式論,主要在于“散可見選項中“各個類型在內 容和形式上有著明顯的區別”錯誤。c項,材料2 “筆記小說在中國不斷得到承繼與發展,雖代有沿革,而 其基本面貌與體制沒有太大的變化,其基本特點是共同的。”選項中“沒有 發生過變化”錯誤。d項,材料2“士人逞才炫學,對世事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多采用筆記 小說的形式。”可見筆記小說是士人逞才炫學表達觀點的一種途徑方式, 而非逞才炫學表達觀點的產物,所以選項中筆記小說“作為士大夫逞才炫 學,表達觀點的產物''錯誤。材料2“說它
37、雅,是因為它多為士大夫所作, 滲透著他們的欣賞趣味,摻雜著他們的閑情逸致”,可見筆記小說只是滲 透摻雜著士大夫的審美情趣,選項中“筆記小說風雅別致,充分體現.” 中“充分體現”一詞程度過高,錯誤。12. 【命題立意】考查理解語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參考答案】b【答案解析】a項,材料1“由于南北朝時崇尚駢儷之文,一般人稱注重辭藻、講求 聲韻、對偶的文章為“文”,稱信筆記錄的散行文字為“筆筆記的特點, 以內容論,主要在于“雜”:不拘類別,有聞即錄:以形式論,主要在于 “散”:長長短短,記敘隨宜。”所以a項表述是正確的。b項,材料1第四段“其實古代的歷史與小說,有時亦難分界限。像 世說新語所寫的人,都是歷史上有名的真人,而所記的事,則大出于 傳說。”可見歷史與虛構結合是“筆記”的特點而不是缺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碼頭吸魚機企業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略研究報告
- 通訊及雷達設備企業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略研究報告
- 2025年離合器壓盤合作協議書
- 產品市場占有率提升策略成本效益分析重點基礎知識點
- 西餐湯品培訓課件
- 一年級綜合實踐教育活動計劃
- 航空行業雙重預防機制職責
- 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計劃
- 在線教育新課標課程設計計劃
- 運輸行業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 人力資源用工風險與防范一本通
- 用友ERPU8生產制造管理
- 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培訓
- 《品質管理人員培訓》課件
- 2023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二模數學試卷(原卷版)
- 村上開無土地證明(標準版)
- 臨床用藥安全與合理用藥
- 數據中心網絡
- 工廠能源管理應急預案
- 智能化系統施工方案
- 競品分析知識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