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城 市 熱 力 網 設 計 規 范第一章 總則第二章 耗熱量 第三章 供熱介質第四章 熱力網型式第五章 供熱調節第六章 水力計算第七章 管網布置與敷設第八章 管道機械強度計算第九章 中繼泵站與熱力站第十章 保溫與防腐涂層第十一章 城市熱力網的供配電第十二章 熱工檢測與控制第六章 水力計算 第一節 設計流量第二節 水力計算第三節 壓力工況第四節 水泵選擇第一節 設計流量第6.1.1條 采暖熱負荷熱水熱力網設計流量應按下式計算:Gn=3.6 Qn/c(t1-t2)(6.1.1)式中 Gn采暖熱負荷熱力網設計
2、流量,(T/h); Qn采暖熱負荷,KW; C水的比熱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采暖室外計算溫度下的熱力網供水溫度,°C; t2采暖室外
3、計算溫度下的熱力網采暖系統回水溫度, °C。第6.1.2條 通風、空調熱負荷熱水熱力網設計流量應按下式計算: Gtk=3.6Qtk/c(t1t-t2t) (6.1.2)式中Gtk通風、空調熱負荷熱力網設計流量,(T/h); Qtk通風、空調熱負荷,KW; C水的比熱容,KJ/Kg·°C,可取C=4.1868KJ/Kg·&
4、#176;C t1t冬季通風、空調相應室外計算溫度下的熱力網供水溫度,°C; t2t冬季通風、空調相應室外計算溫度下的熱力網采暖系統回水溫度, °C。第6.1.3條 閉式熱力網生活熱水熱負荷熱力網設計流量,應根據用戶加熱器的連接方式按下列方法計算:一、與采暖系統并聯連接1、平均流量Gsp=3.6Qsp/c(t1-t2)(6.1.3-1)式中Gsp生活熱水熱負荷熱力網設計流量,(T/h);
5、0; Qn采暖期生活平均熱負荷,KW; C水的比熱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閉式熱力網采暖開始時的供水溫度,°C; t2生活熱水加熱器上相應的回水溫度, °C。2、最大流量Gs·max=3.6Qs·max/c(t1-t2) (6.1.3-2)式中 Gs&
6、#183;max生活熱水熱負荷熱力網最大流量,(T/h); Qs·max采暖期生活熱水最大熱負荷,KW; C水的比熱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閉式熱力網采暖開始時的供水溫度,°C;
7、0; t2生活熱水加熱器相應的回水溫度, °C,可取30-40°C。二、與采暖系統兩級串聯或兩級混合連接1、平均流量Gsp=3.6Qsp/c(t1-2)·( tr-tlr)/(tr-tl) (6.1.3-3)式中Gsp生活熱水熱負荷熱力網平均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KW; C水的比熱容,KJ/
8、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閉式熱力網采暖開始時的供水溫度,°C; 2采暖期開始時采暖期系統回水溫度,對于間接連接采暖系統為采暖加熱器熱力網側出口水溫, °C; tr生活熱水溫度,應按設計水溫取用,; tlr采暖期開始時,第一級生活熱水加熱器生活熱水出口水溫,°
9、C,tlr=2-可取5-10 °C; tl冷水計算溫度, °C。2、最大流量Gs·max=3.6Qs·max/c(t1-2)·( tr-tlr)/(tr-tl) (6.1.3-4)式中Gs·max生活熱水熱負荷熱力網最大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熱水最大負荷,KW; C水的比熱容,KJ/Kg·°C,可取C=
10、4.1868KJ/Kg·°C t1 閉式熱力網采暖開始時的供水溫度,°C; 2采暖期開始時采暖系統回水溫度,對于間接連接采暖系統為采暖加熱器熱力網側出口水溫, °C; tr生活熱水溫度,應按設計水溫取用,°C; tlr采暖期開始時,第一級生活熱水加熱器生活熱水出口水溫,°C,tlr=2-可取5-10 °C;
11、60; tl冷水計算溫度, °C。第6.1.4條 開式熱力網生活熱水熱負荷網流量,應按下列公式計算;一、平均流量Gsp=3.6Qsp/c(t*1-tl)(6.1.4-1)式中Gsp生活熱水熱負荷平均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KW; C水的比熱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12、60; t*1 開式熱力網采暖開始時的供水溫度,°C; tl冷水計算溫度, °C。2、最大流量Gs·max=3.6Qs·max/c(t*1-tl)(6.1.4-2)式中Gs·max生活熱水熱負荷最大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熱水最大熱負荷,KW; &
13、#160; C水的比熱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開式熱力網采暖開始時的供水溫度,°C; tl冷水計算溫度, °C。第6.1.5條閉式熱力網,當采用中央質調節時,干線設計流量應按下式計算:Ggb=Gn+Gtk+Gsp (6.1.5)式中Ggb閉式熱力網干線設計流量,(t/h);
14、160; Gn采暖熱負荷熱力網設計流量,(t/h); Gtk通風、空調熱負荷熱力網設計流量,(t/h); Gsp生活熱水熱負荷熱力網平均流量,(t/h);第6.1.6條 雙管開式熱力網當采用中央質調節時干線設計流量應按下式計算:Ggb=Gn+Gtk+Gsp(6.1.6)式中Ggk閉式熱力網干線設計流量,(t/h); Gn采暖熱負荷熱力
15、網設計流量,(t/h); Gtk通風、空調熱負荷熱力網設計流量,(t/h); Gsp生活熱水熱負荷熱力網平均流量,(t/h);第6.1.7條 熱水熱力網當采用中央質量調節時,應采用各種熱負荷的熱力網流量曲線相疊加得出的最大流量值,作為設計流量。第6.1.8條 熱水熱力網支線設計流量的計算方法與干線設計流量計算方法相同,但生活熱水熱負荷的熱力網流量應按以下規定取用。一、當生活熱水用戶有儲水箱時,取生活熱水熱負荷平均流量;二、當生活
16、熱水用戶無儲水箱時,取生活熱水負荷最大流量。第6.1.9條 蒸汽熱力網的設計流量,應按各用戶的最大蒸流流量之和乘以同時系數確定。當供熱介質為飽和蒸汽時,設計流量包括補償管道熱損失產生的凝結水的蒸汽量。第6.1.10條 凝結水管道的設計流量應按蒸汽管道的設計流量乘以用戶的凝結水回收率確定。第二節 水力計算第6.2.1條 熱力網管道內壁當量粗糙度應采用下列數值:一、蒸汽管道 0.0002m;二、熱水管道 0.0005m;三、凝結水及生活熱水管道 0.001m;第6.2.2.條 確定熱水熱力網主干線管徑時,宜采用經濟比摩阻。經濟比摩阻數值宜根據工程具體條件計算確定。一般情況下,
17、主干線設計比摩阻可取40-80pa/m。第6.2.3條 熱水熱力網支干線,支線應按允許壓力降確定管徑,但供熱介質流速不應大于3.5m/s,同時比摩阻不應大于300pa/m,對于只連接一個用戶熱力站的支線,比摩阻可大于300pa/m.。第6.2.2條 確定熱水熱力網主干線管徑時,宜采用經濟比摩阻。經濟比摩阻數值宜根據工程具體條件計算確定。一般情況下,主干線設計比摩阻可取40-80pa/m。第6.2.3條 熱水熱力網支干線,支線應按允許壓力降確定管徑,但供熱介質流速不應大于3.5m/s,同時比摩阻不應大于300pa/m。對于只連接一個用戶熱力站的支線,比摩阻可大于300pa /m。第6.2.4條
18、蒸汽熱力介質的最大允許設計流速應按下列規定采用:一、過熱蒸汽管道 1、公稱直徑大于200mm的管道 80M/S2、公稱直徑小于或等于200mm的管道 50m/s二、飽和蒸汽管道1、公稱直徑大于200mm的管道 60m/s2、公稱直徑小于或等于200mm的管道 35m/s第6.2.5條 蒸汽熱力網應根據管線起點壓力和用戶需要壓力降,選擇管道直徑。第6.2.6條 以熱電廠為熱源的蒸汽熱力網,管網起點壓力應采用技術經濟計算確定的汽輪機最佳抽(排)汽壓力。第6.2.7條 以區域鍋爐房為熱源的蒸汽熱力網,在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熱力網主干線起點壓力宜采用較高值。第6.2.8條 蒸汽機
19、熱力網凝結水管道設計比摩阻可采用100pa/m。第6.2.9條 熱力網管道局部阻力與沿程阻力的比值,可按表6.2.9推薦的數值取用。管道局部阻力與沿程阻力比值 表6.2.9補償器類型公稱直徑(mm)局部阻力與沿程阻力的比值蒸汽管道熱水及凝結水管道輸送干線套筒或波紋管補償器(帶內襯筒)<=12000.20.2“冂”型補償器200-3500.70.5“冂”型補償器400-5000.90.7“冂”型補償器600-12001.21.0輸配管線套筒或波紋管補償器(帶內襯筒)<=4000.40.3套筒
20、或波紋管補償器(帶內襯筒)450-12000.50.4“冂”型補償器150-2500.80.6“冂”型補償器300-3501.00.8“冂”型補償器400-5001.00.9“冂”型補償器600-12001.21.0第三節 壓力工況第6.3.1條 熱水熱力網供水管道任何一點的壓力不應低于供熱介質的汽化壓力,并應留有30-50kpa的富裕壓力。第6.3.2條 熱水熱力網的回水壓力應符合下列規定:一、不應超過直接用戶系統的允許壓力;二、任何一點的壓力不應低于50kpa。第6.3.3條 熱水熱力網循環水泵停止運行時,應保持必要的靜態壓力,靜態壓力應符合下列要求:一、不應使熱力網
21、任何一點的水汽化,并應有30-50kpa的富裕壓力;二、與熱力網直接連接的用戶系統充滿水;三、不應超過系統中任何一點允許壓力。第6.3.4條 開式熱力網非采暖期運行,回水壓力不應低于直接配水用戶熱水供應系統靜水壓力再加上50kpa之和。第6.3.5條 熱水熱力網的定壓方式,應滿足用戶系統所需的作用壓頭要求。第6.3.6條 熱水熱力網的定壓方式,應根據技術經濟比較確定。定壓力點應設在便于管理并有利于管網壓力穩定的位置。通常設在熱源處。第6.3.7條 城市熱水熱力網設計時,應在水力計算的基礎上繪制各種主要運行方案的主干線水壓圖。對于地形復雜的地區,還應繪制必要的支干線水壓圖。第6.3.8條 城市蒸
22、汽熱力網,宜按設計凝結水量繪制凝結水管網的水壓圖。第四節 水泵選擇第6.4.1條 當熱水熱力網采用中央質調節時,熱力網循環水泵的選擇應滿足下列要求:一、循環水泵的總流量應不小于管網總設計流量,當熱水鍋爐出口至循環水泵的吸入口裝有旁通管時,尚應計入流經通管的流量;二、循環水泵的揚程應不小于設計流量條件下熱源、熱力網,最不利用環路的壓力損失之和。三、循環水泵應具有工作點附近較平緩的流量揚程特性曲線,并聯運行水泵的型號宜相同;四、循環水泵的承壓、耐溫能力應與熱力網設計參數相適應;五、應盡量減少循環水泵的臺數,設置三臺以下循環水泵時,應有備用泵,當四臺或四臺以上水泵并聯運行時,可不設備用泵。
23、第6.4.2條 當供熱系統采用中央質量調節時,若采用連續改變流量的調節,應選用調速水泵;若采用分階段改變流量的調節,宜選用揚程和流量不等的泵組。第6.4.3條 多臺水泵并聯運行時,應繪制水泵和熱力網水力特性曲線,進行水泵選擇。第6.4.4條 中繼泵站的位置及參數應根據熱力網的水壓圖確定。第6.4.5條 熱水熱力網補水裝置的選擇應滿足下列要求:一、閉式熱力網補水裝置的流量,應根據供熱系統滲漏量與事故補水量確定,一般取允許滲漏量的4倍;二、開式熱力網補水泵的流量,應根據生活熱水量大設計流量和供熱系統滲漏之和確定;三、補水裝置的壓力應小于補水點管道壓力加30-50KPa,如果補
24、水裝置同時用于維持熱力網靜壓力時,其壓力尚應滿足靜態壓力的要求;四、閉式熱力網補水泵宜設二臺,此時可不設備用泵;五、開式熱力網補水泵宜設三臺或三臺以上,其中一臺備用。第6.4.6條 熱力網循環水泵與中繼水泵吸入側的壓力,應不低于吸入口可能達到的最高水溫下飽和蒸汽壓力加50KPa,且不得低于50KPa.第一章 總則第1.0.1條 為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促進生產,方便人民生活,加速發展我國城市集中供熱事業,提高集中供熱工程設計水平,特制訂本規范。第1.0.2條 本規范適用于以熱電廠或區域鍋爐房為熱源熱泵新建或改建的城市熱力網管道、中斷泵站和用戶熱力站等工藝系統設計。其它型式熱源的城市熱力
25、網設計可參考本規范。供熱介質設計參數適用范圍:一、熱水熱力網壓力小于或等于2.5MPa,溫度小于或等于200°C;二、蒸汽熱力網壓力小于等于1.6MPa, 溫度小于或等于350°C。第1.0.3條 城市熱力網設計應符合城市規劃,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適用,并注意美觀。第1.0.4條 城市熱力網設計除執行本規范外,在地震、濕陷性黃土、膨脹土等地區進行排水和煤氣熱力網工程設計時,尚應遵守現行的室外給水排水和煤氣熱力工程抗震設計規范TI32,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TJ25,膨脹土地區建筑技術規范GBJ112以及國家和有關專業部門頒發的有關標準、規范的規定。第二章
26、 耗熱量第一節 熱負荷第2.1.1條 熱力網支線及用戶熱力站設計時,采暖、通風、空調及生活熱水熱負荷,應采用經核實的建筑物設計熱負荷。第2.1.2條 沒有建筑物設計熱負荷資料時,或熱力網初步設計階段,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風、空調及生活熱水熱負荷,可按下列方法計算:一、采暖熱負荷Qn=q·A10-3 (2.1.2-1)式中 Qn采暖熱負荷,kw; q采暖熱指標,W/m,可按表2.1.2-1取用; A采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積,m2。采暖熱指標推薦值 表2.1.2-1
27、建筑物類型住宅居住區綜合學校辦公醫院托幼旅館商店食堂餐廳影劇院大禮堂體育館熱指標(W/m2)58-6460-6760-8065-8060-7065-80115-14095-115115-165注:熱指標中包括約5%的管網損失在內。二、通風、空調冬季新風加熱熱負荷Qtk=k1Qn (2.1.2-2)式中 Qtk通風、空調新風加熱熱負荷,KW; Qn通風、空調建筑物的采暖熱負荷,KW; k1計算建筑物通風、空調新風加熱熱負荷的系數,可取0.3-0.5.三、采
28、暖期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Qsp=0.001163(mv(tr-t1)/T (2.1.2-3)式中 Qsp采暖期間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KW; m用熱水單位數(住宅為人數,公共建筑為每日人次數,床位數等); v 用熱水單位每日熱水量,L/d,按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J15選用; tr生活熱水溫度°C,按熱水用量標準中規定的溫度取用; t1冷水計計算溫度,取最低月平均水溫,°
29、C,無資料時按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J15取用。 T每日供水小時數,住宅、旅館、醫院等一般取24h。計算居住區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時可按下式計算:Qsp·j=qsA10-3 (2.1.2-4)式中Qsp·j居住區采暖期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kw; qs居住區生活熱水熱指標,當無實際統計資料時,可按表2.1.2-2取用; A居住區的總建筑面積,m2。四、生活熱水最大熱負荷 Qsmax=k2Qsp (2.1.
30、2-4)式中 Qsmax生活熱水最大熱負荷,KW; Qsp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kw; k2小時變化系數,根據用水單位數按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J15規定取用。居住區采暖期生活熱水熱指標 表2.1.2-2用水設備情況熱指標(W/m2)住宅無生活設備,只對公共建筑供熱水時2.5-3全部住宅有浴盆并供給生活熱水時15-20注:冷水溫度較高時采用較小值,冷水溫度較低時采用較大值; 熱指標中已包括約10%的管網熱損失在內。第2.1.3條 生產工藝最大熱負荷和凝結水回收率應采用工藝系統的
31、設計數據。計算熱力網最大生產工藝熱負荷時,應取用經各工業企業核實的最大熱負荷之和乘以同時系數之值。同時系數可取0.7-0.9。第2.1.4條 沒有工業建筑采暖,通風、空調、生活熱水及生產工藝熱負荷的設計資料時,對于現有企業應采用生產建筑和生產工藝的實際耗熱數據,并考慮今后可能的變化。對于資料或實際耗熱定額計算。第2.1.5條 計算熱力網熱負荷時,生活熱水熱負荷按下列規定取用:一、干線采用采暖期生活熱平均熱負荷;二、支線當用戶全部有儲水箱時,采用采暖期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當用戶無儲水箱時,采用采暖期生活熱水最大熱負荷。第二節 年耗熱量第2.2.1條 采暖平均熱負荷和采暖期通風、空調平均熱負荷應按
32、下列方法計算:一、采暖平均熱負荷 Qnp=Qn(tn-tp)/( tn-twn) (2.2.1-1)式中 Qnp采暖平均熱負荷,KW; Qn 采暖設計熱負荷,kw; tn室內設計溫度,°C,可取18°C; tp采暖期室外平均溫度,°C; twn采暖室外計算溫度,°C。二、采暖期通風、空調平均熱負荷Qtkp=Qtk(tn-tp)/( tn-twtk)&
33、#160; (2.2.1-2)式中 Qtkp采暖期通風或空調平均熱負荷,KW; Qtk采暖期通風或空調設計熱負荷,kw; tn通風或空調建筑的室內設計溫度,°C; tp采暖期室外平均溫度,°C; twtk冬季通風或空調室外計算溫度,°C。第2.2.2條 非采暖期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應按下式計算: Qspx=Qsp(
34、tr-tlx)/( tr-tl) (2.2.2)式 Qspx非采暖期生活平均熱負荷,KW; Qtk采暖期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kw; tr生活熱水設計溫度,°C; tlx夏季冷水溫度(非采暖期平均水溫),°C; tl冬季冷水溫度(采暖期平均水溫),°C。第2.2.3條 民用建筑的全年耗熱量應按下列方法計算。一、采暖全年耗熱量
35、160; Qnn=0.0864Qnpn (2.2.3-1) 式中 Qnn采暖全年耗熱量,GJ; Qnp采暖平均熱負荷,KW; n采暖期天數。二、通風或空調全年耗熱量 Qntk=0.0036ZQtkpn (2.2.3-2) 式中 Qntk通風或空調全年耗熱量,GJ; Qtkp通風或空調平均熱負荷,kw;
36、0; Z采暖期內通風、空調裝置每日平均運行小時數,h; n采暖期天數。三、生活熱水全年耗熱量 Qns=0.0864Qsp+Qspx(350-n) (2.2.3-3)式中Qns生活熱水全年耗熱量,GJ; Qsp采暖期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KW; Qspx非采暖期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KW; n采暖期天數。第2.2.4條 生產工藝
37、熱負荷的全年耗熱量應根據運行天數,晝夜工作班數和各季節熱耗不同等因素進行計算。第2.2.5條 當熱力網由多種熱源供熱,對各熱源的負荷分配進行技術經濟分析時,應繪制延續時間圖。各個熱源的年供熱量由熱負荷延續時間圖確定。第三章 供熱介質第一節 供熱介質選擇第3.1.1條 對民用建筑物采暖、通風、空調及生活熱水熱負荷供熱的城市熱力網宜采用水作供熱介質。第3.1.2條 同時對生產工藝、采暖、通風、空調生活熱水熱負荷的城市熱力網供熱介質按下列原則確定。一、當生產工藝熱負荷為主要負荷,且必須采用蒸汽供熱時,應采用蒸汽作供熱介質;二、當以水為供熱介質能夠滿足生產工藝需要(包括在用戶處轉換為蒸汽),
38、且技術經濟合理時,宜采用水作供熱介質;三、當采暖、通風、空調熱負荷為主要負荷,生產工藝又必須采用蒸汽供熱,經技術經濟比較合理時,可采用水和蒸汽兩種供熱介質;第二節 供熱介質參數第3.2.1條 熱水熱力網最佳設計供、回水溫度,應結合具體工程條件,考慮熱源管網、戶內系統等方面的因素,進行技術經濟比較確定。第3.2.2條 當不具備確定最佳供、回水溫度的技術經濟比較條件時,熱水熱力網供、回水溫度可以按以下的原則確定:一、以熱電廠為熱源時,設計供水溫度可取110-150°C,回水溫度約70°C。采用一級加熱供水溫度取較小值;采用二級加熱(包括串聯尖峰鍋爐
39、)取較大值;二、區域鍋爐房為熱源,供熱規模較小時,采用95-70°C°C的水溫,供熱規模較大時,在技術經濟合理的條件下應采用較高的供水溫度;三、區域鍋爐房與熱電廠聯網運行時,應采用以熱電廠為熱源的熱力網最供、回水溫度。第3.2.3條 以熱電廠為熱源的城市熱力網,在非采暖期,當技術經濟合理時,宜發展制冷熱負荷。此時供熱介質的參數,應根據制冷機組的技術要求確定。第三節 水質標準第3.3.1條 以熱電廠為熱源的城市熱水熱力網,補給水水質應符合下列規定:一、溶解氧小于或等于0.1mg/L;二、總硬度小于或等于0.7mg-N/L三、懸浮物小于或等于5mg/L;四、PH(25
40、°C)7-8.5注:(1)閉式熱水熱力網允許采用鍋爐排污水作為補給水,PH(25°C)值可大于8.5; (2)當供熱系統中沒有熱水鍋爐時,第二款的規定可按碳酸鹽硬度執行。第3.3.2條 以區域鍋爐房為熱源的城市熱水熱力網,補給水采用爐外化學處理時,其水質應條符合第3.3.1條的規定;當熱力網設計供水溫度等于或小于95°C時,或采用爐內加藥處理,補給水水質應符合下列規定:一、總硬度 小于或等于6mg-N/L;二、懸浮物 小于或等于20mg/L;三、PH(25
41、176;C)大于7。第3.3.3條 開式熱水熱力網補給水質量除應符合第3.3.1條的規定外,還應符合國家再生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的要求。第3.3.4條 城市蒸汽熱力網,由用戶熱力站返回熱源的凝結水質量,應符合下列規定:一、總硬度 小于或等于50ug-N/L;二、含鐵量 小于或等于0.5mg/L;三、含油量 小于或等于10mg/L.第四節 補水率及凝結水回收率第3.4.1條 閉式熱水熱力網的補水率,不宜大于總循環水量的1%。第3.4.2條 蒸汽熱力網中,采用間接加熱的熱負荷,其凝結水回收率不應小于80%.第四章 熱
42、力網型式第4.0.1條 熱水熱力網宜采用閉式雙管制。第4.0.2條 以熱電廠為熱源的熱水熱力網,同時有生產工藝,采暖、通風、空調、生活熱水多種熱負荷,在生產工藝熱負荷與采暖熱負荷所需供熱介質參數相差較大,或季節性熱負荷占總熱負荷比例較大,且技術經濟合理時,可采用閉式多管制。第4.0.3條 當熱水熱力網滿足下列條件,且技術經濟合理時,可采用開式熱力網:一、具有水處理費用較低的補給水源;二、具有與生活熱水熱負荷相適應的廉價低位能熱源。第4.0.4條 開式熱水熱力網在熱水熱負荷足夠大,且技術比例較大,技術經濟合理時,可采用雙管或多管制;第4.0.5條
43、;蒸汽熱力網的蒸汽管道,宜采用單管制。當符合下列情況可采用雙管或多管制:一、當各用戶間所需蒸汽參數相差較大,或季節性熱負荷占總負荷比例較大,技術經濟合理時,可采用雙管或多管制;二、當用戶按規劃分期建設時,可采用雙管或多管,隨熱負荷的發展分期建設。第4.0.6條 蒸汽熱力網是否設置凝結水管道,應根據用戶凝結水質量、回水率、凝結水管道,應根據凝結水質量、回水率、凝結水管網投資等因素進行技術經濟比較確定,當不設置凝結水管時,應在用戶內對凝結水及其熱量充分利用。第4.0.7條 蒸汽熱力網設有凝結水管時,用戶熱力站應設凝結水箱,用水泵將凝結水送回熱源。熱水網凝結水管設計時,應采取措施保證任何時候凝結水管
44、設計時,應采用措施保證任何時候凝結水管都充滿水。第4.0.8條 自熱源向同一方向引出的長度超過3km的干線之間,宜設連通管線。連通管應設在干線中部,同時可作為輸配干線使用。連通管線應按熱負荷較大干線切除故障段后,其余熱負荷的70%計算;對于只供發民用建筑用熱的管網,可只按其余采暖熱負荷的70%計算。第4.0.9條 當城市由兩個或多個熱源供熱時,各熱源熱力網干線宜連通;技術經濟合理時,熱力網干線可連接成環狀管網。第4.0.10條 對供熱可靠性有特殊要求的用戶,有條件時應由兩個熱源供熱,或者設自備熱源。第五章 供熱調節第5.0.1條 對于只有單一采暖熱負荷的
45、熱水熱力網,應根據室外溫度的變化進行中央質調節或中央質量調節。第5.0.2條 當熱水熱力網有采暖、通風、空調、生活熱水多種熱負荷時,應按采暖熱負荷進行中央調節,并保證運行水溫能滿足不同熱負荷的需要,同時根據各種熱負荷的用熱要求在用戶處進行輔助的局部量調節。對有生活熱水熱負荷的熱水熱力網,在按采暖熱負荷進行中央調節時,應保證:閉式熱力網任何時候供水溫度不低于70°C;開式熱力網任何時候供水溫度不低于60°C。當生活熱水溫度可以低于60°C的標準時,上述規定的溫度可相應降低。第5.0.3條 供給生產工藝熱負荷用熱的熱力網,采用局部調節。 第六章
46、水力計算 第一節 設計流量第二節 水力計算第三節 壓力工況第四節 水泵選擇第一節 設計流量第6.1.1條 采暖熱負荷熱水熱力網設計流量應按下式計算:Gn=3.6 Qn/c(t1-t2)(6.1.1)式中 Gn采暖熱負荷熱力網設計流量,(T/h); Qn采暖熱負荷,KW; C水的比熱容,KJ/Kg·°C,可取C=4.1868KJ/
47、Kg·°C t1采暖室外計算溫度下的熱力網供水溫度,°C; t2采暖室外計算溫度下的熱力網采暖系統回水溫度, °C。第6.1.2條 通風、空調熱負荷熱水熱力網設計流量應按下式計算: Gtk=3.6Qtk/c(t1t-t2t) (6.1.2)式中Gtk通風、空調熱負荷熱力網設計流量,(T/h);
48、0; Qtk通風、空調熱負荷,KW; C水的比熱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t冬季通風、空調相應室外計算溫度下的熱力網供水溫度,°C; t2t冬季通風、空調相應室外計算溫度下的熱力網采暖系統回水溫度,
49、 °C。第6.1.3條 閉式熱力網生活熱水熱負荷熱力網設計流量,應根據用戶加熱器的連接方式按下列方法計算:一、與采暖系統并聯連接1、平均流量Gsp=3.6Qsp/c(t1-t2)(6.1.3-1)式中Gsp生活熱水熱負荷熱力網設計流量,(T/h); Qn采暖期生活平均熱負荷,KW; C水的比熱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50、閉式熱力網采暖開始時的供水溫度,°C; t2生活熱水加熱器上相應的回水溫度, °C。2、最大流量Gs·max=3.6Qs·max/c(t1-t2) (6.1.3-2)式中 Gs·max生活熱水熱負荷熱力網最大流量,(T/h); Qs·max采暖期生活熱水最大熱負荷,KW;
51、160; C水的比熱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閉式熱力網采暖開始時的供水溫度,°C; t2生活熱水加熱器相應的回水溫度, °C,可取30-40°C。二、與采暖系統兩級串聯或兩級混合連接1、平均流量Gsp=3.6Qsp/c(t1-2)·( tr-tlr)/(tr-tl)
52、 (6.1.3-3)式中Gsp生活熱水熱負荷熱力網平均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KW; C水的比熱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閉式熱力網采暖開始時的供水溫度,°C; 2采暖期開始時采暖期系統回水溫度
53、,對于間接連接采暖系統為采暖加熱器熱力網側出口水溫, °C; tr生活熱水溫度,應按設計水溫取用,; tlr采暖期開始時,第一級生活熱水加熱器生活熱水出口水溫,°C,tlr=2-可取5-10 °C; tl冷水計算溫度, °C。2、最大流量Gs·max=3.6Qs·max/c(t1-2)·( tr-tlr)/(tr-tl) (6.1.3-4)式中Gs&
54、#183;max生活熱水熱負荷熱力網最大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熱水最大負荷,KW; C水的比熱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閉式熱力網采暖開始時的供水溫度,°C; 2采暖期開始時采暖系統回水溫度,對于間接連接采暖系統為采暖加熱器熱力網側出口水溫, °
55、C; tr生活熱水溫度,應按設計水溫取用,°C; tlr采暖期開始時,第一級生活熱水加熱器生活熱水出口水溫,°C,tlr=2-可取5-10 °C; tl冷水計算溫度, °C。第6.1.4條 開式熱力網生活熱水熱負荷網流量,應按下列公式計算;一、平均流量Gsp=3.6Qsp/c(t*1-tl)(6.1.4-1)式中Gsp生活熱水熱負荷平均流量,(T/h);
56、; Qsp采暖期生活熱水平均熱負荷,KW; C水的比熱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開式熱力網采暖開始時的供水溫度,°C; tl冷水計算溫度, °C。2、最大流量Gs·max=3.
57、6Qs·max/c(t*1-tl)(6.1.4-2)式中Gs·max生活熱水熱負荷最大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熱水最大熱負荷,KW; C水的比熱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開式熱力網采暖開始時的供水溫度,°C;
58、; tl冷水計算溫度, °C。第6.1.5條閉式熱力網,當采用中央質調節時,干線設計流量應按下式計算:Ggb=Gn+Gtk+Gsp (6.1.5)式中Ggb閉式熱力網干線設計流量,(t/h); Gn采暖熱負荷熱力網設計流量,(t/h); Gtk通風、空調熱負荷熱力網設計流量,(t/h); Gsp生活熱水熱負荷熱力
59、網平均流量,(t/h);第6.1.6條 雙管開式熱力網當采用中央質調節時干線設計流量應按下式計算:Ggb=Gn+Gtk+Gsp(6.1.6)式中Ggk閉式熱力網干線設計流量,(t/h); Gn采暖熱負荷熱力網設計流量,(t/h); Gtk通風、空調熱負荷熱力網設計流量,(t/h); Gsp生活熱水熱負荷熱力網平均流量,(t/h);第6.1.7條
60、熱水熱力網當采用中央質量調節時,應采用各種熱負荷的熱力網流量曲線相疊加得出的最大流量值,作為設計流量。第6.1.8條 熱水熱力網支線設計流量的計算方法與干線設計流量計算方法相同,但生活熱水熱負荷的熱力網流量應按以下規定取用。一、當生活熱水用戶有儲水箱時,取生活熱水熱負荷平均流量;二、當生活熱水用戶無儲水箱時,取生活熱水負荷最大流量。第6.1.9條 蒸汽熱力網的設計流量,應按各用戶的最大蒸流流量之和乘以同時系數確定。當供熱介質為飽和蒸汽時,設計流量包括補償管道熱損失產生的凝結水的蒸汽量。第6.1.10條 凝結水管道的設計流量應按蒸汽管道的設計流量乘以用戶的凝結水回收率確定。第二節 水力計算第6.
61、2.1條 熱力網管道內壁當量粗糙度應采用下列數值:一、蒸汽管道 0.0002m;二、熱水管道 0.0005m;三、凝結水及生活熱水管道 0.001m;第6.2.2.條 確定熱水熱力網主干線管徑時,宜采用經濟比摩阻。經濟比摩阻數值宜根據工程具體條件計算確定。一般情況下,主干線設計比摩阻可取40-80pa/m。第6.2.3條 熱水熱力網支干線,支線應按允許壓力降確定管徑,但供熱介質流速不應大于3.5m/s,同時比摩阻不應大于300pa/m,對于只連接一個用戶熱力站的支線,比摩阻可大于300pa/m.。第6.2.2條 確定熱水熱力網主干線管徑時,宜采用經濟比摩阻。經濟比摩阻數值
62、宜根據工程具體條件計算確定。一般情況下,主干線設計比摩阻可取40-80pa/m。第6.2.3條 熱水熱力網支干線,支線應按允許壓力降確定管徑,但供熱介質流速不應大于3.5m/s,同時比摩阻不應大于300pa/m。對于只連接一個用戶熱力站的支線,比摩阻可大于300pa /m。第6.2.4條 蒸汽熱力介質的最大允許設計流速應按下列規定采用:一、過熱蒸汽管道 1、公稱直徑大于200mm的管道 80M/S2、公稱直徑小于或等于200mm的管道 50m/s二、飽和蒸汽管道1、公稱直徑大于200mm的管道 60m/s2、公稱直徑小于或等于200mm的管道 35m/s第6.2.5條 蒸汽熱力網應根
63、據管線起點壓力和用戶需要壓力降,選擇管道直徑。第6.2.6條 以熱電廠為熱源的蒸汽熱力網,管網起點壓力應采用技術經濟計算確定的汽輪機最佳抽(排)汽壓力。第6.2.7條 以區域鍋爐房為熱源的蒸汽熱力網,在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熱力網主干線起點壓力宜采用較高值。第6.2.8條 蒸汽機熱力網凝結水管道設計比摩阻可采用100pa/m。第6.2.9條 熱力網管道局部阻力與沿程阻力的比值,可按表6.2.9推薦的數值取用。管道局部阻力與沿程阻力比值 表6.2.9補償器類型公稱直徑(mm)局部阻力與沿程阻力
64、的比值蒸汽管道熱水及凝結水管道輸送干線套筒或波紋管補償器(帶內襯筒)<=12000.20.2“冂”型補償器200-3500.70.5“冂”型補償器400-5000.90.7“冂”型補償器600-12001.21.0輸配管線套筒或波紋管補償器(帶內襯筒)<=4000.40.3套筒或波紋管補償器(帶內襯筒)450-12000.50.4“冂”型補償器150-2500.80.6“冂”型補償器300-3501.00.8“冂”型補償器400-5001.00.9“冂”型補償器600-12001.21.0第三節 壓力工況第6.3.1條 熱水熱力網供水管道任何一點的壓力不應低于供熱介質的汽
65、化壓力,并應留有30-50kpa的富裕壓力。第6.3.2條 熱水熱力網的回水壓力應符合下列規定:一、不應超過直接用戶系統的允許壓力;二、任何一點的壓力不應低于50kpa。第6.3.3條 熱水熱力網循環水泵停止運行時,應保持必要的靜態壓力,靜態壓力應符合下列要求:一、不應使熱力網任何一點的水汽化,并應有30-50kpa的富裕壓力;二、與熱力網直接連接的用戶系統充滿水;三、不應超過系統中任何一點允許壓力。第6.3.4條 開式熱力網非采暖期運行,回水壓力不應低于直接配水用戶熱水供應系統靜水壓力再加上50kpa之和。第6.3.5條 熱水熱力網的定壓方式,應滿足用戶系統所需的作用壓頭要求。第
66、6.3.6條 熱水熱力網的定壓方式,應根據技術經濟比較確定。定壓力點應設在便于管理并有利于管網壓力穩定的位置。通常設在熱源處。第6.3.7條 城市熱水熱力網設計時,應在水力計算的基礎上繪制各種主要運行方案的主干線水壓圖。對于地形復雜的地區,還應繪制必要的支干線水壓圖。第6.3.8條 城市蒸汽熱力網,宜按設計凝結水量繪制凝結水管網的水壓圖。第四節 水泵選擇第6.4.1條 當熱水熱力網采用中央質調節時,熱力網循環水泵的選擇應滿足下列要求:一、循環水泵的總流量應不小于管網總設計流量,當熱水鍋爐出口至循環水泵的吸入口裝有旁通管時,尚應計入流經通管的流量;二、循環水泵的揚程應不小于設計流量條件
67、下熱源、熱力網,最不利用環路的壓力損失之和。三、循環水泵應具有工作點附近較平緩的流量揚程特性曲線,并聯運行水泵的型號宜相同;四、循環水泵的承壓、耐溫能力應與熱力網設計參數相適應;五、應盡量減少循環水泵的臺數,設置三臺以下循環水泵時,應有備用泵,當四臺或四臺以上水泵并聯運行時,可不設備用泵。第6.4.2條 當供熱系統采用中央質量調節時,若采用連續改變流量的調節,應選用調速水泵;若采用分階段改變流量的調節,宜選用揚程和流量不等的泵組。第6.4.3條 多臺水泵并聯運行時,應繪制水泵和熱力網水力特性曲線,進行水泵選擇。第6.4.4條 中繼泵站的位置及參數應根據熱力網的水壓圖確定。第6.4.5條
68、0; 熱水熱力網補水裝置的選擇應滿足下列要求:一、閉式熱力網補水裝置的流量,應根據供熱系統滲漏量與事故補水量確定,一般取允許滲漏量的4倍;二、開式熱力網補水泵的流量,應根據生活熱水量大設計流量和供熱系統滲漏之和確定;三、補水裝置的壓力應小于補水點管道壓力加30-50KPa,如果補水裝置同時用于維持熱力網靜壓力時,其壓力尚應滿足靜態壓力的要求;四、閉式熱力網補水泵宜設二臺,此時可不設備用泵;五、開式熱力網補水泵宜設三臺或三臺以上,其中一臺備用。第6.4.6條 熱力網循環水泵與中繼水泵吸入側的壓力,應不低于吸入口可能達到的最高水溫下飽和蒸汽壓力加50KPa,且不得低于50KPa.第七章&
69、#160; 管網布置與敷設第一節 管網與布置第二節 管道敷設第三節 管道材料及連接第四節 附件與設施第五節 熱補償第一節 管網與布置第7.1.1條 城市熱力網的布置應在城市建設規劃的指導下,考慮熱負荷分布,熱源位置,與各種地上,地下管道及構筑物、園林綠地的關系和水文、地質條件等多種因素,技術經濟比較確定。第7.1.2條 熱力網管道的位置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城市道路上的熱力網管道一般平行于管路中心線,并應盡量敷設在車行道以外的地方,一般情況下同一條管道應只沿道的一側敷設;二、穿過廠區的城市熱力網管道應沿公路敷設;三、通過非建筑區的熱力網管道應沿公路敷設;四、熱力網
70、管道選線時應盡量避開土質松軟地區、地震裂帶、滑坡危險地帶以及地下水位高等不利地段。第7.1.3條 管徑等于或小于300mm的熱力網管道,可以穿過建筑物的地下室或自建筑物下專門敷設的通行管溝內穿過。第7.1.4條 熱力網管道可以和自來水管道、電力10kv以下的電力電纜,通訊電纜,壓縮空氣管道,壓力排水管道和重油管道一起綜合管溝內。但熱力管道應高于自來水管道和重油管道,并且自來水管道應做絕熱層和防水層。第7.1.5條 地上敷設的城市熱力網管道可以和其它管道敷設在一起,但應便于檢修,且不得架設在腐蝕性介質管道的下方。第二節 管道敷設第7.2.1條 城市街道上和居住區
71、內的熱力網管道應采用地下敷設。當地下敷設,當地下敷設困難時,可采用地上敷設,但設計時應注意美觀。第7.2.2條 工廠區的熱力網管道,宜采用地上敷設。第7.2.3條 熱力網管道地下敷設時,宜采用不通行管溝敷設或直埋敷設;穿越不允許開挖檢修的地段時,應采用通行管溝,當采用通行管溝有困難時,可采用半通行管溝。第7.2.4條 管溝敷設有關尺寸應符合表7.2.4的規定。管溝敷設有關尺寸名稱尺寸 表7.2.4地溝類型有關尺寸名稱管溝凈高(m)人行通道寬(m)管道保溫表面與溝墻凈距(m)管道保溫表面與溝頂凈距(m)管道保溫表面與溝底凈距(m)管道保溫表面與凈距(m)通行管溝>=1.8>=0.6>=0.2>=0.2>=0.2>=0.2半通行管溝>=1.2>=0.5>=0.2>=0.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銀行信貸政策變化對企業融資的影響分析試題及答案
- 1《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
- 通勤事故免責協議
- 公共衛生與微生物檢測的職責及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練習問題試題及答案
- 復習計劃制定與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重點突破證券從業資格證試題及答案
- 廉政承諾書范文
- 2025年銀行資格考試的技能訓練計劃試題及答案
- 理財師備考中的學習習慣培養試題及答案
- 《灰塵的旅行》測試題答案
- 校運會裁判員培訓
- 2024屆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八年級下冊數學期末學業質量監測試題含解析
- 2023年山東省專升本考試高等數學Ⅲ試題和答案
- 頸椎病預防保健操
- 合同終止與變更條款
- 傳承紅色基因-匯聚強軍力量課件-高中主題班會
- 油茶的加工廠可行性方案
- 《傳播學教程》教案x
- 皮膚科護士的實踐經驗與案例分享
- 代煎中藥管理制度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