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二_門電路的特性_第1頁
實驗二_門電路的特性_第2頁
實驗二_門電路的特性_第3頁
實驗二_門電路的特性_第4頁
實驗二_門電路的特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實驗二 門電路的特性(終結報告)n 預習報告(記錄有原始數據)一 實驗目的1. 在理解CMOS門電路和TTL門電路的工作原理和電特性基礎上,學習并掌握其電特性主要參數的測試方法。2. 學習并掌握數字集成電路的正確使用方法二 預習任務1, 回顧實驗一“常用電子儀器使用”,回答下列問題:(1) 如何調整函數發生器,使其輸出100Hz、05V的三角波信號?選擇三角波輸出選項,通過“50”輸出端連接示波器觀察波形,通過調節函數信號發生器的頻率旋鈕,調節頻率至100Hz,Vp-p為5V,將示波器的參考電平位置設置在三角波的最低值處,得到0-5V的三角波,用示波器進行實際測量,判斷調節是否正確應該以示波器

2、的測量結果為準。(2) 用示波器觀測到如圖1所示的a、b兩個信號,假設此時示波器的垂直定標(靈敏度)旋鈕位置分別為1V/格和2V/格,請寫出它們的最高值和最低值。解:圖(a)中最高值為2V,最低值為-2V 圖(b)中最高值為4V,最低值為0V(3) 電壓傳輸特性曲線是指輸出電壓隨輸入電壓變化的曲線。示波器默認的時基模式為“標準(YT)模式”顯示的是電壓隨時間變化的波形,若要觀測電壓傳輸特性曲線,需改變示波器上哪些菜單或旋鈕?解:示波器默認的時基模式為“標準(YT)模式”,若要觀察電壓傳輸特性,應該將時基模式調節為XY模式。具體調節方法如下: 按下【Horiz】按鈕,在“水平設置菜單”中,按下時

3、間模式,然后改變時基模式由原來的“標準”變為“XY模式”。 (4) 用示波器觀測兩路信號時,如何調整示波器使波形穩定的顯示在屏幕上?應該合理設置觸發源和觸發電平使得波形穩定,調節【Trigger】旋鈕2, 仔細閱讀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第三章相關內容,并結合各項任務完成以下內容。(1) 寫出各測試電路中門電路的工作電壓。測試電路1,工作電壓VDD=5V;測試電路2, VDD=12V;測試電路3,工作電壓為VDD=5V;(2) 寫出各測試電路輸入信號的類型、頻率、電壓值。測試電路1,(3) 什么是閾值電壓?什么是噪聲容限?在電壓傳輸特性曲線中如何讀取?解:閾值電壓:通常將傳輸特性曲線中輸出電壓隨輸入電

4、壓改變而急劇變化轉折區的中點對應的輸入電壓稱為閾值電壓; 噪聲容限:是指在前一極輸出為最壞的情況下,為保證后一極正常工作,所允許的最大噪聲幅度;高電平噪聲容限=最小輸出高電平電壓-最小輸入高電平電壓低電平噪聲容限=最大輸入低電平電壓-最大輸出低電平電壓噪聲容限=min高電平噪聲容限,低電平噪聲容限(4) 寫出各項任務的測試方法及步驟。步驟見各任務;(5) 列出各項任務記錄數據的表格。表格見各任務;(6) 寫出測試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測試2:每次在改變變阻器阻值時,都要斷電后再進行電阻的測量,而且計算時電阻的取值以實際測量值為準; 測試3:要注意傳輸延遲時間的定義,是以輸入,輸出的幅值的一半對應的

5、時間點為基準進行計算的數據記錄(7) 根據選做任務內容分析圖5電路,試著給出取樣電阻R的阻值范圍。三必做任務1. CMOS與非門CD4011的電壓傳輸特性 CD4011引腳圖如下Vi 輸出100Hz,0-5V的鋸齒波,因此工作電壓=5V, 接地實驗步驟:(1) 連接電路,注意芯片的放置方式以及引腳的位置(2) 利用示波器觀察函數信號發生器產生的波形符合要求后,再將信號接到輸入端(3) 將示波器調到XY工作方式,CH1接輸入,CH2接輸出(4) 觀察電壓傳輸特性,讀取并標注和記錄數據;實驗數據記錄表格工作電壓實測:4.99V;閾值電壓輸入噪聲容限輸出噪聲容限 2.575V 2.82V 2.387

6、5V2.測試CMOS與非門CD4011輸出低電平負載特性改變RL的阻值,用逐點法畫出CMOS與非門低電平輸出特性曲線,并以此估計=5V 時的導通電阻 測試電路如下輸入端接高電平,該電路的電路可以等效為本實驗中工作電壓VDD取5V, 輸入信號為高電平直流信號,直接接在VDD上即可實驗步驟(1) 電路連接完畢后,將變阻器調到最大位置,再開始進行實驗(2) 逐點改變RL的阻值,測量輸出電壓,并以此計算出輸出電流*注意事項每次在改變變阻器阻值時,都要斷電后再進行電阻的測量,而且計算時電阻的取值以實際測量值為準實驗數據記錄表如下RL()24k15k10k9.1k8.2k7.5k5.1k4.7k3.6k2

7、.4kVo(V)-0.00030.030.04870.0730.0810.09010.09890.14460.1580.210.31IoL(mA)00.2070.3290.4920.5390.5980.6520.951.0281.3281.95實驗后可以繪制Vo 與IoL的關系圖像,二者的比值應該是常數,該常數就是=5V 時的導通電阻 3. CMOS與非門CD4011的傳輸延遲時間,測試電路如下該實驗的輸入Vi是頻率為20kHz的方波信號,記錄輸入,輸出波形和傳輸延遲時間,*注意事項:要注意傳輸延遲時間的定義,是以輸入,輸出的幅值的一半對應的時間點為基準進行計算的數據記錄(ns)(ns)25

8、23四、選做任務觀察CMOS與非門CD4011的動態功耗測試電路如右:輸入信號為100Hz,0-5V的三角波,在門電路VSS和地之間接入一個小的電流取樣電阻,取樣電阻是用來將電流轉換為電壓,以觀察瞬時到導通電流的變化情況電阻R的取值范圍的確定:得到R上的瞬時電壓變化曲線后,可以從圖上讀出以及輸入輸出噪聲容限等數據五、實驗注意事項1,本實驗中門電路的工作電壓均由學習機上引出,其中第二題為12V,其余為5V.2,了解芯片的引腳排列,特別注意電源和接地引腳不能接錯。3,門電路的輸入信號的高低電平標準。05V和012V的三角波信號先在示波器上調好之后,才可以接到電路中。n 數據處理(原始數據記錄見預習

9、報告部分)1,CMOS與非門CD4011的電壓傳輸特性門電路的工作電壓:VDD = 5V(實測值為:5.02V)輸入信號的類型:鋸齒波(三角波) 頻率:100Hz 電壓值:05V數據記錄:閾值電壓輸入噪聲容限輸出噪聲容限 2.575V 2.82V 2.3875V計算公式:VNL = VOFF V OLMAX; VNH = VOHMIN VON;由示波器觀察到的電壓傳輸特性曲線如下圖:分析數據:由波形圖以及計算數據可得,CMOS與非門CD4011的電壓傳輸特性基本上與理想情況相同呈階梯狀,其轉折區曲線很陡,變化率很大,接近于躍變。同時,VDD = 5.02V,VTH = 2.575V,近似滿足V

10、TH = 0.5VDD的關系。因此,CMOS與非門CD4011接近于CMOS門理想特性。2,CMOS與非門CD4011輸出低電平負載特性。工作電壓:5V(實測值為:4.99V)輸入信號的類型:直流; 頻率:0Hz; 大小:5VR1 = 1.0k數據記錄:RL(k) 24k15k10k9.1k8.2k7.5k5.1k4.7k3.6k2.4kVO(V)-0.00030.03000.04870.0730.0810.09010.09890.14460.1580.210.31IOL(mA)00.2070.3290.4920.5390.5980.6520.951.0281.3281.95計算舉例:由式:I

11、OL = (VDD - VO) / RLRL = 24k時,IOL = (4.99 0.03) / 24 = 0.207mA逐點法做出CMOS與非門CD4011輸出低電平負載曲線如下:分析數據:線性擬合出負載特性曲線,此時的直線斜率即為RON(注意單位),由曲線表達式可估算出VDD = 5V時,RON約為159.9。3,測試CMOS與非門CD4011的傳輸延遲時間tPHL,tPLH工作電壓:5V(實測值為:5.025V)輸入信號的類型:方波; 頻率:20kHz;大小:5V數據記錄:(ns)(ns)50 35用XY時基模式得到輸入輸出信號波形如下:(黃輸入;綠輸出) 分析數據:由預習報告中實驗原

12、理可知,由于MOS管寄生電容以及輸出端負載電容的存在,當輸入信號跳變的時候,輸出電壓的變化必然滯后于輸入電壓的變化,由此產生了傳輸延遲時間。將波形圖放大得到下圖,并得出上表格中的記錄數據。其中,tPHL與tPLH的數量均與理論相接近。n 實驗收獲與總結1, 本次實驗為本學期數電第二次實驗,通過本次實驗,初步掌握了數電實驗的基本接線方法,并對與非門電路的性質有了更深地了解。2, 本次實驗中第一次使用芯片進行接線。由于本次實驗的電路較為簡單,所以在接線過程中并未出現很大的錯誤。不過在最開始接線的時候采用了用很長的導線接線,發現這樣做問題很大,不但電路不穩而且不易于后續的檢查和調節,電路也不夠清晰。

13、除此之外接出來的電路有些混亂,不易于進行后續檢查。因此在以后的實驗中應該盡量保持接線的步驟,使用長短適宜的導線完成電路,并將線路盡量搭接清晰。3, 通過本次數電實驗,發現排錯能力非常重要。首先應當細心接線,不犯低級錯誤,其次,出現了意外之后,應當冷靜的思考,認真排查、找出根源、排除故障。本次實驗中出現的一些小問題(比如接觸不良、芯片燒毀等)都是非正常故障,應該通過實驗累積經驗,逐漸提高自己的排錯能力。4, 本次實驗中,在測量傳輸延遲時間時曾出現波形不穩定的情況,后調節了觸發模式,便穩定了下來。說明在使用示波器和調試方面還有很大的欠缺,以后實驗中應當注意。n 實驗思考題1,在CMOS數字集成電路中,如CD4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