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中醫(yī)哲學思想一院_第1頁
中醫(yī)學中醫(yī)哲學思想一院_第2頁
中醫(yī)學中醫(yī)哲學思想一院_第3頁
中醫(yī)學中醫(yī)哲學思想一院_第4頁
中醫(yī)學中醫(yī)哲學思想一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中醫(yī)科張二力哲學與科學哲學與科學v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們對各種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認知的概括。v 科學是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v科學需要哲學思想做指導。中醫(yī)學與中國古代哲學中醫(yī)學與中國古代哲學v中醫(yī)學作為一門傳統(tǒng)的生命科學體系,需要用哲學思想構建自己理論體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元氣論陰陽學說中國古代哲學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五行學說中醫(yī)理論體系元氣論主要內容元氣論主要內容元氣論,也稱“氣一元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質氣的不同形態(tài),世界上一切現(xiàn)象都根源于氣。v 氣的基本概念 氣是一種極細微的物質,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原。 元氣 精氣v 氣的基本特征 氣是

2、構成萬物的本原。 氣是運動不息的物質。 氣是感應現(xiàn)象的中介。v 氣化和形氣轉化元氣論對中醫(yī)學的影響元氣論對中醫(yī)學的影響v說明生命活動的物質性和運動性。v說明人體的整體性和聯(lián)系性。v說明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現(xiàn)象。陰陽學說陰陽學說v陰陽學說,是運用陰陽對立統(tǒng)一關系來研究、解釋物質世界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相互對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長變化規(guī)律的學說。屬于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范疇。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也就是說,陰陽是自然界的普遍規(guī)律、道理,是許多事物的綱領,是事物變化的由來,是事物生長、消亡的根本,是事物無窮變化的內部原因所在。陰陽學說的

3、基本概念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lián)的事物或現(xiàn)象,或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的屬性的概括。凡是光明、溫暖的事物或現(xiàn)象,便歸屬于陽;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現(xiàn)象便歸屬于陰。晝?yōu)殛枺篂殛帲淮合臑殛枺锒瑸殛帲换馂殛枺疄殛幍取#ǘ╆庩柕幕咎卣?陰陽的基本特征,是劃分事物或現(xiàn)象陰陽屬性的依據(jù)。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說明人們經(jīng)常接觸到的、相互對立的水與火,最能詮釋陰和陽的屬性特征。如水性寒涼、下行、濕潤和陰暗,火性溫熱、升騰、燥熱和光亮。故水屬陰,火屬陽。把所有“向日”和與“火”的特性相類似的事物或現(xiàn)象統(tǒng)歸于“陽”的范疇,把所有“

4、背日”和與“水”的特性相類似的事物或現(xiàn)象統(tǒng)歸于“陰”的范疇。 總之,陰和陽的基本特征可概括為: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無形的、功能亢奮的,都屬于“陽”;凡是相對靜止的、內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屬于“陰”。自然界和人體的陰陽屬性歸類表自然界和人體的陰陽屬性歸類表陰陽屬性的特點陰陽屬性的特點1、陰陽的抽象性和相關性 陰陽是抽象的概念。“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靈樞 陰陽的相關性。 事物或現(xiàn)象陰陽屬性的劃分,必須滿足相互關聯(lián)又相互對立的基本條件。a、天為陽,地為陰,是以天地而言的;b、男為陽,女為陰,是以性別而言的;c、上為陽,下為陰,是以方位而言,如

5、此等等。均具有相關性。2、陰陽的普遍性 陰陽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各種相互對立而又相互關聯(lián)的事物和現(xiàn)象中。a、對天地而言,天為陽,地為陰;b、對熱和冷而言,熱為陽,冷為陰;c、對性別而言,男為陽,女為陰。一切相關事物或現(xiàn)象根據(jù)其各自屬性均可用陰陽以統(tǒng)之,這就是陰陽的普遍性。v 3、陰陽的相對性 事物或現(xiàn)象的陰陽屬性具有明顯的相對性。這種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不變的,隨著特定條件(時間、地點、對象)的變更,也就是說在比較的條件變更后,認知的概念上可以相互轉化,即原來認為屬陰的,它可轉屬為陽;原本屬陽的,又可轉屬為陰。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指出:“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

6、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1)陰陽的相互轉化 在一定條件下,陰和陽向著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如:(2)陰陽的無限可分性 指事物或現(xiàn)象的陰陽屬性具有無限可分的特點。即是說無論屬陰還是屬陽的事物或現(xiàn)象,隨著劃分的范圍或條件的變更,各自可以再分陰陽,永無止境,以至無窮。這就是哲學上“一分為二”的觀點。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陽證 陰證陰證 陽證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v 陰陽的

7、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等相互關系是陰陽學說的核心內容。陰陽相互對立陰陽相互對立1、陰陽相互矛盾 如:上與下、動與靜、升與降、出與入、晝與夜、明與暗,以及寒與熱、水與火等。2、陰陽相互制約 陰陽彼此間存在相互斗爭、掣肘、牽制和約束的制約關系,并以此維持“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 陰陽的相互制約,還表現(xiàn)為陰陽的任何一方太過或不足,均可引起對方的減弱或亢盛。太過者使對方減弱;不足者,又可導致對方的相對亢盛。“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陰陽相互依存陰陽相互依存1、陰陽的相互依存 陰或 陽的任何一方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上屬陽,下屬陰,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沒有下,也無所謂上;左為陽,右

8、為陰,沒有左,就無所謂右,沒有右,也就無所謂左等等。2、陰陽的相互為用 陰陽之間有相互滋生、相互促進的關系,即陰生陽,陽生陰。 對人體而言,如就氣血而言,氣為陽,血為陰,氣能生血,血能養(yǎng)氣,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二者缺一不可。氣虛日久,不能生血、攝血,必導致血虛;血虛日久,不能養(yǎng)氣、載氣,必導致氣虛,最后發(fā)展至氣血雙虛。“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的相互消長陰陽的相互消長相關事物或現(xiàn)象矛盾對立的雙方,始終存在于減弱或增強的運動變化之中。1、陰陽的消長 四季冷暖的變化。人體物質、功能之間的轉化。2、陰陽俱長或陰陽俱消 3、陰陽雙方處于暫時的動態(tài)平衡氣虛血虛血虛氣虛補氣養(yǎng)血生

9、血益氣陰陽俱消陰陽俱長陰陽的相互轉化陰陽的相互轉化 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作用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發(fā)展,發(fā)生質的改變。它主要是指事物或現(xiàn)象的陰陽屬性的改變,由量變到質變: a、四季中的寒暑交替;晝夜中的陰陽轉化。 b、高熱至極可以突然出現(xiàn)虛脫,四肢冰涼,由陽證急劇轉化為陰證。 c、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如“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就人體部位而言,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就背腹而言,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就四肢而言,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 就內臟而言,六腑為陽,五臟為陰,就

10、五臟本身而言,心、肺居于胸腔,故為陽,肝、脾、腎居于腹腔,故為陰。(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1、說明物質和功能之間的關系。 人體生理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可以概括為陰精(物質)與陽氣(功能)的運動變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屬陰的物質居于體內,是屬陽的功能的鎮(zhèn)守者;而屬陽的功能表現(xiàn)于外,是屬陰的物質的護衛(wèi)者。 物質屬陰,功能屬陽,物質是功能的基礎,沒有物質的攝入就沒有生理功能;而另一方面生理活動既消耗物質和能量,又有助于物質的攝入、化生和能量的貯藏。 2、說明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 陰氣與陽氣的升降出入是人體生命活動本質的標志。陽氣與陰氣的矛盾運動過程,就是氣化活動的過程。氣機的升降出入

11、,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陰陽乖戾,疾病乃起”,陰陽失衡是一切疾病發(fā)生的基礎和基本病理機制。常見的陰陽失衡有: 1、陰陽偏勝 陰或陽的一方偏于亢奮的病理狀態(tài),此時邪氣盛、正氣未傷,屬于實證(實寒證、實熱證)。 “陰勝則寒”:臟腑組織機能抑制或障礙,溫煦氣化不足,出現(xiàn)陰寒至盛病理狀態(tài)。表現(xiàn)為:語聲低微無力,少言沉靜等。 “陽勝則熱”:機能亢奮或熱量過剩,出現(xiàn)陽熱亢奮等病理表現(xiàn)。表現(xiàn)為:語聲高亢洪亮、言多而躁動等。2、陰陽偏衰 陰或陽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此時的病理狀態(tài)以正氣虛弱為特征,屬于虛證(虛寒證,虛熱證)。 “陰虛則內熱

12、”,是由于陰液不足,無力制約陽熱而出現(xiàn)的虛熱征象。 “陽虛則外寒”,是因為陽氣不足,溫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約陰寒即出現(xiàn)的虛寒征象。 需要指出,實熱、虛熱證,實寒、虛寒證雖都有“熱”和“寒”之象,但病理狀態(tài)卻有著“實”和“虛”的本質差異。前者屬于亢奮、有余的病理狀態(tài),屬于實證,治療當“實則瀉之”。后者屬于虛弱、不足的病理狀態(tài),屬于虛證,治療當“虛則補之”。3、陰陽互損 陽損及陰:陽氣虛弱到一定程度,無力化生陰液,出現(xiàn)陰液虧虛。 陰損及陽:陰液虧虛到一定程度,不能滋養(yǎng)陽氣,導致陽氣虧虛。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陰陽互損陰陽兩虛4、陰陽轉化 不同的病理狀態(tài),在一定條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即原先性質屬于陽的

13、病征,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陰證;原先性質屬于陰的病證,也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陽證。“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如外感陽熱之邪,高熱至極,突然出現(xiàn)四肢冰涼之虛脫證,此即由陽證轉為陰證征象。(四)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變化的根本機理在于陰陽失調。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在辨證中,八綱辨證是最基本的辨證方法。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等,以陰陽為總綱,其他六者則隸屬于陰和陽。如表、實、熱三綱屬于陽;里、虛、寒三綱屬于陰。1、確定治療原則 (1)損其有余: 即“實則瀉之”,是陰陽偏盛的治療原則。當陰或陽的一方偏勝、亢奮,尚

14、未損及對方時,此為實證,當損其有余:“熱者寒之” ,“寒者熱之” 。 (2)補其不足:即“虛則補之”,是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當陰或陽的一方偏衰或陰陽俱損時,此即虛證,應補其不足。 陰病治陽:當陰虛不能制陽,出現(xiàn)“陰虛內熱”時,治以“滋陰壯水,以制陽光”,不宜寒涼之藥直折其熱。 陽病治陰:當陽虛不能制陰,出現(xiàn)“陽虛外寒”時,治以“溫陽益火,以消陰翳”,不宜辛溫之藥發(fā)散虛寒。2、歸納藥物性能 (1)歸納藥性:即將藥物分為寒、熱、溫、涼四性,又稱“四氣”。其中寒、涼屬于陰;溫、熱屬于陽。一般屬涼性或寒性藥物,能減輕或消除疾病的熱象,一般屬于溫性或熱性藥物,能減輕或消除疾病的寒象。 (2)分析五味:五

15、味是指藥物的辛、甘、酸、苦、咸。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咸味涌瀉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因此,辛、甘、淡味屬陽;酸、苦、咸味屬陰,根據(jù)藥物的性味,歸屬藥物陰陽屬性,可以更好地運用疾病的治療之中。 (3)升降浮沉:升浮為陽,沉降為陰。五行學說五行學說一、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要素。“行”,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運動變化。“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要素及其運動變化。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五行學說是研究五行的概念、特性、歸類方法以及生克制化規(guī)律并用以闡釋自然界萬事萬物相互關系和運動變化的古代

16、哲學說理工具,屬于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范疇。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構成,事物的發(fā)展變化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v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一)五行的特性 古人通過長期觀察,發(fā)現(xiàn)木、火、土、金、水各有其自身的特性,并以此類比各種事物的特點,最早尚書洪范就指出“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所謂“曲直”,是以樹干曲曲直直地向上、向外伸長舒展的生長資態(tài),來形容具有生長、升發(fā)、條達、舒暢等特性的事物及現(xiàn)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所謂“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升騰、向上的

17、特征。因此,凡具有溫熱、升騰等特性的事物或現(xiàn)象,均可歸屬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穡”。“稼”指播種,“穡”指收獲。所謂“稼穡”,指土地可供人們播種和收獲農(nóng)作物。延伸而言,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特性的事物或現(xiàn)象,均可歸屬于“土”。 金的特性:“金曰從革”。“從革” ,“順從”、“變革”之意。引申為肅殺、潛降、收斂等。凡具有這類特性的事物或現(xiàn)象,皆可歸屬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潤下”,所謂“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靜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或現(xiàn)象,均可歸屬于“水”。(二)事物的五行歸屬1、直接歸類(取象比類法) 2、間接推演(推演絡繹法) 人體與自然界事物

18、五行屬性歸類表人體與自然界事物五行屬性歸類表v (三)五行的生克乘惡關系 五行學說不僅用于歸類推演自然界萬物,更重要的是以相生、相克等關系來探索和闡釋自然世界各種事物或現(xiàn)象之間和每一事物或現(xiàn)象內部對立統(tǒng)一的互相聯(lián)系和自然調控機制,這部分內容是五行學說的精華所在。 1、五行相生 生:資生、促進和助長之意。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遞相資生、促進和助長作用。 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生的規(guī)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水火木生我,母。我生,子。2、五行相克 克:抑制、制約、約束。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遞相抑制和約

19、束的關系,又稱為“相勝”。 五行相克的規(guī)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金土木克我者所不勝我克者所勝3、五行制化 制,制約、克制;化,生化、變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間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協(xié)調配合關系。因此,只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維持和促進事物的相對協(xié)調和發(fā)展變化。 由于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制化關系,所以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關系。木水火五行生克示意圖五行生克示意圖 五行制化關系示意圖五行制化關系示意圖4、五行相乘與相侮 。 相乘、相侮實際上是五行在異常情況下的相克變化,即為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反常現(xiàn)象。 (1)相乘:乘

20、,即乘虛侵襲。相乘是指五行之間相克太過的異常變化。其次序與相克同。引起相乘的原因有三個方面:a、五行中某一行本身虛弱(不及),如土虛木乘。b、五行中其一行過度亢盛(太過),如木旺乘土。c、五行中某一行本身虛弱(不及),克我者過度亢盛(太過)。 (2)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強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之間異常的反向克制。又稱反克、反侮。其次序與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引起相侮的原因也有三個方面:a、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過強(達過),使克它的一行相對為弱,弱者不能克強者,反而被強者所克制。正常是金克木,但木行太過,可發(fā)生木反侮金,稱為“木火刑金”。 b、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克

21、方)過度虛弱(不及),被克方相對過強,弱者不僅不能克制強者,反而本身被強者所克制。如正常是金克木,因金行不及,可發(fā)生木反侮金,此乃“金虛木侮”。 c、c=a+b 相生、相克屬于正常現(xiàn)象,生理狀態(tài)。 相乘、相侮屬于異常現(xiàn)象,病理狀態(tài)。五行乘侮關系示意圖五行乘侮關系示意圖v二、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yī)理論體系建構過程中, 起到了三個作用: a、利用五行來分析歸納臟腑等組織器官的特點或屬性,并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 b、借助五行生克制化來分析和研究各臟腑系統(tǒng)生理功能之間的相互關系。 c、運用五行生克的異常來闡釋病理情況下各臟腑系統(tǒng)的相互影響。(一)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 五行學

22、說廣泛滲透于中醫(yī)學,對人體生理現(xiàn)象的解釋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 五行學說將臟腑分別歸屬于五行: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并以五行來說明各臟的生理特性。例如,木性曲直,枝葉條達,具有向上、向外、生長、舒展的特性;肝屬于木,其稟性也喜條達舒暢,惡抑郁遏制,所以說肝主疏泄。2、說明五臟的相互關系 五臟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lián)系的,中醫(yī)學借助五行關系以探索五臟生理功能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即相互資生和制約關系。 五臟相互資生的關系是:肝生心,肝藏血可以濟心;心生脾,心陽可以助脾運;脾生肺,脾的健運可以益肺;肺生腎,肺氣清肅下行有助于腎的納氣;腎生肝,腎所藏之精能滋養(yǎng)肝

23、血等等。 五臟相互制約關系是:腎制約心,腎水上交心陽,使心火不致過于亢盛;心制約肺,心陽可以制肺,使肺不至于清肅太過;肺制約肝,肝制約脾,脾制約腎。肝心肺脾腎腎水心火肺金脾土肝木(二)說明臟腑間的病理影響 1、相生關系的傳變 是指病變順著或逆著五行相生次序的傳變。主要為“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兩種類型。 (1)母病及子(順傳):指病變由母臟累及到子臟。例如:腎屬水,肝屬木,按水生木的規(guī)律,故腎為母臟,肝為子臟;腎病及肝,就是母病及子。“肝腎精血不足”和“肝腎陰虛”等病證,就是母病及子所致,又稱作“水不涵木”。 (2)子病及母(逆?zhèn)鳎河址Q“子盜母氣”,指病變由子臟波及到母臟。另如肝屬木,心屬火,心病及肝,就是子病犯母。臨床上常見到的心肝血虛和心肝火旺,如先有心血不足,再累及肝臟,而使肝血不足,以致形成心肝血虛。v2、相克關系的傳變 指病變順著或者逆著五行相克次序的傳變。包括“相乘”、“相侮”。 (1)相乘:相克太過。如:肝木乘土肝脾不和。 (2)相侮:反克。如:肝火犯肺,也稱木火刑金。(三)指導疾病診斷和治療 當內臟有病變,可以通過眾多途徑反映到體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