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形成的真正原因_第1頁
地震形成的真正原因_第2頁
地震形成的真正原因_第3頁
地震形成的真正原因_第4頁
地震形成的真正原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地震形成的真正原因 對于地震是如何發生的,現在的書上及網絡上根本沒有令人信服的說法。而我根據平衡受力的原理給出這樣一個觀點:地震是地球受力不平衡自身作出張裂拉伸,或碰撞擠壓調整時,以回到相對平衡狀態的一種應變反應。 大家知道,由于引力的作用,地球作為一個相對平衡的球體存在于這個天體當中。(說明:盡管地球繞太陽自轉,但它本身還是保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中進行的。)如果這個相對平衡受到破壞呢?那地球將會怎樣呢?那地球為了保持它的相對平衡,肯定會相應地作出反應。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反應呢?這就跟地球的構成特點有關系了。 如果地球是一個整個像鐵一樣某種密不可分的物質構成,那地球肯定是整體跟著移位,因為它里面密

2、不可分的特性是非常力所破壞作出移位變化的。而地球是不是這種物質組成?顯然不是。現在的教科書上把它說成是由地核、地幔、地殼組成。我不太斷認這種說法,因為地球那么厚(赤道半徑6378.2千米,極半徑6356.8千米),有誰鉆到里面探過究竟,而現在的科學發展也沒到這個水準,目前為止最先進的鉆探技術還只是12千米。這種說法只是人們根據某些現象(像地震波、地磁波、地熱現象、火山噴發等)分析的一種結果。那地球究竟是一個什么構成結構呢?雖然不能知道它的具體構成,但整個地球硬殼內部肯定含有不同成分(元素)的巖石組成這是少不了的事實。另外還應該有一些油液一樣的東西(象石油、柴油),或者應該說還有軟體一類的東西(

3、象火山噴發出的巖熔漿類)。但只要有這些物質構成,那么在受到不平衡力的情況下,它們之間肯定會作出反應,當不平衡力大于這些物質承受力時,這些物質就會發生張裂拉伸,或碰撞擠壓的移位變化。而發生這個張裂拉伸,或碰撞擠壓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地震發生的過程。由于地球硬殼表層是由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斷裂巖層帶組成(相對這點人類科學已經可以測出),所以地震的發生多以此為突破口。 有哪些因素使得地球受力不平衡呢? 這里應該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地球外因素,一個是地球內因素。地球外因素是一切非地球屬性物質對地球的施壓力。象隕石下落地球,各種星球有可能撞擊地球的情況。如果是星球撞擊地球,那這個地震有可能是相當大的。很有可能

4、大陸下沉變海底,海底上升變大陸。不過這種現象是很難遇得見的。或許百萬年,或許千萬年才有可能發生一次。但現在在一些高原大陸或大山脈中時常發現一些巖層里面有海洋魚類化石,(象在喜馬拉雅山的巖層里,找到了如三葉蟲、筆石、珊瑚等古海洋生物化石。)也不能不懷疑不曾發生過這種現象。地球內因素是指地球上一切移位變化物質造成的局部承受力改變的情況。這里當然還包括地球上一切氣體包括水蒸氣移位造成對地球不同壓力的情況。 這個移位變化應該是好懂的,象人與動物隨時走動、江河之水流動、海水蒸發、礦藏開發、水庫蓄水、車輛運輸、城建匯物等等。需要理解明白的是,雖然這些都局部造成了受力改變,但不一定就意味著地球整體受力改變了

5、,或受力有點兒改變了。因為有可能各個局部的移物變化所承受的壓力改變剛好互相抵消,或者基本上互相抵消,而這時實際上不存在地球上整體受力不平衡的情況,或基本不平衡的情況。所以對于地球受力不平衡(指內因素),應該是一個整體理解:即地球上各物體移位時重量改變形成對地球承壓改變的綜合反應出來的壓力差。 但是地球上各種物體情況是否都能抵消得了呢?理論上或許有這個可能,但是實際上肯定不會。由于地球繞太陽轉及本身不十分圓的緣故,所受太陽光熱肯定有所不同,而以此形成的水氣蒸發、降雨、降雪也肯定不是一個相同的過程,這自然給地球所受的力不同。還有,由于各處物質不同,受時間長短變化的原因,它們的沉積變化也定然不同。再

6、一個依地球上動物活動來說,它們之間不規則活動的施力肯定是一個不能互相抵消的力。 這些自然現象給地球造成不平衡力應該還不會造成大的影響,只是后來人的活動才逐漸打破了"常規",才使得地球所受壓力差逐漸加大,也以致使得地震的級別和頻發率加大或加快。 現在人們有哪些"常規"打破之舉?影響又將具體如何?我看,至少涵蓋了下面所說的一些情況: 一、森林等植被被嚴重破壞。森林等植被現在破壞到什么程度,人們可想而知。而森林等植被是調節降水和培護沙土的最佳物質。森林等植被的過度破壞,就會使得空氣中的水蒸氣減少和不均,這會使降水量相對減少。并且不均勻分布,極易出現暴雨和旱災的

7、情況,而這很容易引發地球局部承壓失衡。同時沙土也易隨水流失,這也引起地球局部承壓失衡。這一點看看長江三角洲、尼羅河三角洲的形成就會知道沙土流失帶來局部承壓改變嚴重的情況。實際上彌漫空氣中的水蒸氣不均,也易成為強對流天氣的推手,而這也會影響地球所受風壓力。另外,由于地表沙質化,裸露化,所含水分相對減少,在受太陽光熱時,由于缺少水分的蒸發散熱,會使氣溫升高,而這會影響全年總的氣溫,使得全年總的氣溫升高。而這會加快水的蒸發量。在夏天,由于氣溫偏高,則更會加大水的蒸發量并可對一些永久性冰雪起融化作用。而這顯然影響地球所受壓力。這一點我會在第五點作進一步的說明。 二、人類修建水庫,開發礦藏。象修建三峽那

8、樣的大水庫,蓄積了多少立方米的水。如果說不影響地球平衡受力那才是怪事?同樣,人們到處開發礦藏,掏空地(山)腹,也定然改變地球的局部受力。 三、人類城市化建設,人物匯聚。以中國廣東沿海城市為例,改革開放以前,這里有多少人,有多少房子,有多少其它物品,而現在是多少。四面八方的人和物匯聚這里,這里不知增加了多少重量。這顯然改變地球的局部受力平衡。 四、地表硬質覆蓋化。地表硬質覆蓋化包含廣泛,為了便于說明,就以水泥地表硬質覆蓋化為例。現在人們建房、鋪路、整坪等等都是以水泥打頭陣,可以說一座城市幾乎就是被水泥所覆蓋。這對地球產生什么影響呢?對于這一點,人們現在根本沒有意識到。實際上它的影響隨著人們對水泥

9、更廣泛更深入的應用越來越大了,可以說是一個大問題,一個完全不可忽視的問題了。 水泥硬質覆蓋,它把水隔離,不讓水浸入土層,除了直接使水流入徑流,影響局部受力外,還會影響地表水蒸發面積,使蒸發面積減少,間接給降水和空氣對流帶來影響,會造成降水減少,不均,引發干旱天氣并有引發強對流天氣造成風災。這顯然影響地球局部受力情況。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由于地表水泥硬質覆蓋化,當太陽照在上面的時候,由于缺少水分的蒸發散熱,水泥表面就會積溫升高得多。同時使得周遭的空氣也干溫(熱)得多。這尤其在夏天表現更會明顯。而進一步影響全球溫度,使全球氣溫升高。而這種干溫(熱),一則也影響空氣對流,使空氣對流加大,加大風

10、力級別;二則會因升高的氣溫,影響水面的蒸發量。由于內陸的水面相對減少,海洋的水面相對增加,所以蒸發的比例就會更不協調,而這會使空氣對流和降水受影響,也會使空氣的對流加大,造大風力級別和降水不均。另外,還會影響一些永久性冰雪的溶化情況。而這些都會給地球局部受力帶來影響。也顯然看出,這也是引發極端天氣的一個原因。 五、溫室排放和熱量釋放。溫室排放是指人們排放CO2等氣體演變成全球氣溫升高的情況。人們對它已經有所了解,認識,并已引起重視。但對于熱量釋放,人們到現在為止,根本無從談起,更不用說引起重視了。實際上它對地球上氣溫升高的影響根本不是一個小窺的問題,而是一個響當當的大問題。現在全球氣溫升高,正

11、是溫室排放,熱量釋放,以及前面講過的森林等植被被破壞地表少水化使氣溫升高的情況和地表硬質覆蓋化效應使得氣溫升高的情況的共同累積結果。人們仔細去想想,現在人們生活(活動)幾乎就是一個釋放熱量的過程:建房用的紅磚都是從火里面鍛烤出來的;現在人們大量地使用(油類)汽車代步工具,它既是一個CO2廢氣排放的過程,更是一個直接釋放熱量的過程;現在的工廠林立,人們操作大量的機器在日夜不停地運轉,它都要釋放大量的熱(包括磨擦熱);更不用說人們日常生活用電,用柴,用煤,用液化氣所釋放大量的熱量了。這些源源不斷地釋放熱量,不使地球的溫度升高那才是怪事?當各種共同作用使地球溫度升高后(注:這種共同作用不包括自然因素

12、,象太陽光熱,火山噴發之熱,地熱現象,而是人活動直接或間接引起來的。),則會帶來兩點極大影響:一點是影響水的蒸發量;一點是影響一些永久性冰雪溶化情況。(這兩點在前面已稍有講過。)由于陸地地表沙質化,裸露化,所含水逐漸減少(前面講過,是森林等植被破壞的緣故。)和海洋水面增加,在影響水的蒸發時,陸地與海洋的水分蒸發越來越處于不相協調的局面。陸地相對來說,蒸發量越來越少,而海洋卻越來越多,這就為空氣對流和降水帶來影響。對空氣對流影響則是使之流速加快,而這極易引起臺風,龍卷風,颶風等風災,而強大的局部風力接觸地球時則定然造成地球局部受力受影響。對降水帶來影響則是使降水不均,而這易出現暴雨,急雨,持續暴

13、雨的水災情況和小雨,極小雨,不下雨,持續不下雨的干旱情況。這顯然引發地球局部受力失衡擴大。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個"降水不均",即是內陸之間的降水不均,又是內陸與海洋上的降水不均的情況。 對于影響一些永久性冰雪溶化情況,這一點已經被明顯證實了:人們發現北極洲、南極洲和其它高山等一些永久性冰層在一年年變薄,冰覆面積在一年年變窄,且處在加速的勢頭。據今年初(2011年)由美國國家航空和航空局資肋的科學研究發現,依據對20年來每個月的衛星測量數據和地方氣候模式數字,了解南北極和其它地區的永久性冰雪溶化情況:平均而言,格陵蘭島和南極每年流失4750億噸冰量。相比之下的2006年的

14、一次調研中,其它的一些冰覆地區冰量估計流失為4020億噸。調研還發現,格陵蘭島和南極冰雪的溶化速度每年都在加快,這些年來的冰溶量平均每年比上一年多363億噸。這么大量的冰雪溶化流失還不足以改變地球局部承壓而引起受力大失衡嗎?更有俄羅斯氣象學家亞歷山大·弗羅洛夫根據近些年永久性冰雪的溶化情況,在去年七月份預測說,北極地區2050年夏季將無冰,屆時海平面將上升七米。上升七米,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地球海洋這個大局部不知要增加多少重量,而相對應被溶化的北極洲、南極洲和其它的冰覆地區不知減少了多少重量。一個被大大增加,一個被大大減少,一增一減,屆時不造成地球局部受力不大改變也怕是不太可能的了。而

15、我在此也作出大膽的預測:屆時真要是如此的話,在這段溶化的時段里必然會爆發超級大地震。 除了上面所說的情況外,應該還有其它的情況,但我認為這幾點是主要的。 盡管如此,但是對于人類打破常規不要一味地認為都是壞事,站在已經被破壞的事實上,有些實際上還是好事,象人類破壞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嚴重的上游修建合適的水庫,可以有效減輕流失到下游的重量,起一個相對抵消的作用。另外從其灌溉的一面也起到調節降水和空氣對流的作用。 知道地震發生成因之后,該如果去減少地震的級別和發生的幾率呢?我看現在人類根本還無能為力,一則統一認識到這一點是一個千難萬難的事情,二則就是統一認識了在付諸于實施上也是一個千難萬難的事情。這里稍

16、微舉一下例:象城市化人物匯聚,地表硬質覆蓋化,礦藏開發等,人類想要改變這種局面是想都不敢想的問題因為這些人類還正在向相反的縱深走去。再舉一個實例,象日本、美國在聯合國召開的兩次氣候大會上對溫室減排的問題上,為了自身眼前的一丁點利益,思想是多么的反道。借此,我也多么希望他們這些國家多發生一些自然災難,以反推他們思想走向"正道"。象這次的美國頻繁龍卷風災難,日本大地震,大海嘯災難,或許是他們反道思想的報應吧。 不過,有幾點人類還是可以做到,如果迅速行動的話,還可以起到一點彌補作用。象城市布局合理一點;讓森林等植被盡量的恢復起來,尤其是很好的治理沙漠,讓沙漠變成真正的綠洲;鑒于人類還必須走城市化發展道路,因此在發展當中,盡量的與綠化結合起來,最好把植樹綠化作為優先的位置;盡量的開發利用新能源,盡量的少使用柴,煤,一切油類和液化氣類燃料。 但是現在人類會這么做么呢?或盡快采出行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